“当代”中的传统—蔡国强艺术中的东方文化论文

2024-04-30

“当代”中的传统—蔡国强艺术中的东方文化论文(精选5篇)

篇1:“当代”中的传统—蔡国强艺术中的东方文化论文

“当代”中的传统—蔡国强艺术中的东方文化论文

摘 要:蔡国强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艺术表现形式已涉及多个领域,尤擅长以火药创作作品。以中国的思想方式,把自己置于全球化的复杂关系的格局中,审视艺术与社会政治、文化互动的角色和意义,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富于象征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把神秘性与哲理性的东方美学和观念直接转化为更具现代性的具体化东西并赋予一种新的意义。

关键词:蔡国强 艺术表现 文化

黄浦江迎来了《九级浪》——7月,一艘来自蔡国强家乡福建的木船载着99只仿真动物,成为他最新装置作品《九级浪》。此件装置作品,将由一艘平底驳船运载,沿着黄浦江一路驶来,经过外滩两岸象征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地标群,抵达当代馆外码头。《九级浪》从泉州到上海,历尽艰辛,完成“海漂”,最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大厅展出,成为展览重要装置作品。

蔡国强是国际当代艺术领域中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艺术表现形式已涉及多个领域,尤擅长以火药创作作品。他惯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将火药作为其作品重要的表现媒介。作品显著特征来自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这种借用主要体现于两点:二是以龙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蔡国强的艺术极其鲜明的艺术特征:一是以火药作为艺术的表现媒介,用“爆炸”创造宏大景观艺术,在爆炸的过程中吸引观众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注意;三是将富有强烈中国和东方象征性符号的龙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暗含一种文化寓言的可能性。

火药作为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明特征的文化符号,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炼丹家在求取长生不老的丹药的炼制过程中,发现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火药。火药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层面,主要用于制造烟花爆竹,在节日喜庆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人传统民间习俗中很重要的部分,逐渐演化为一种民俗符号。于是火药在世界文化的语境中,就具有了一种东方的文化意味。

当蔡国强的作品在爆燃的瞬间所体现的不是化作灰跟的火药,而是一种能量的转化与还原,在文化意义上,又不仅仅只是转化与还原,还包含人类行进中所面临的舍与弃、得与失、破与立的现实。道家思想中的相生相克理念以及佛家禅宗思想中的`禅的理念,都可以从蔡国强的作品中寻找出些许意味。

例如在蔡国强的杭州个展《春》中展出的作品跟以往作品厚重的主题不同,以《西湖》、《观潮图》为代表的10余幅火药绘画,无论是展览内容、创作题材还是作品的制作过程,都凸显中国传统文人平和内敛的情怀,着力表现杭州山水,追寻传统文人精神的写意风格和心灵的回归。在为此次展览创作火药画时,他选取了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材料——丝绸作为画卷,在丝绸上进行创作,火药留下的痕迹以及不同程度的烟熏会得到不同的色彩。这很容易让观者想到中国传统书画中的“墨分五色”的观念。火药这种杀伤力强的材料在质地柔软的丝绸上,通过蔡国强对火药巧妙的控制,产生了一种与用墨在宣纸上作画十分相似的水墨画效果。因此,虽然火药爆炸的激烈表现手法会带来具有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但并不妨碍最后作品表现出格调清淡、意蕴灵动的特点。蔡国强表示“这是一次火药向传统文人精神的回归,也是自己结缘火药后迈出的又一个脚印。” 《西湖》的创作有意识模糊了岸上的建筑和亭台楼阁,使得丝绸上的西湖在似与不似之间。、艺术家尽可能地将自己对杭州和西湖灵性之切身感受直接融入作品,以个性鲜明的方式予以表现,这一将行为、装置和火药画融为一体的巨作在烟雨朦胧之中,传递出了宋代绘画的水墨氤氲和精妙神韵。

而今年的《九级浪》展览中他为展览度身定制的火药陶瓷《春夏秋冬》,由240块陶瓷片拼接而成,共四幅,蔡国强抓住了四季变换的主要特征,以“立体花鸟”的形式,在白色的陶瓷片上进行创作:春季由牡丹花与一群蜜蜂构成,仲夏则布满充满夏日气息的荷花游鱼组成,秋日肆意盛放着多瓣秋菊与饱满硕果,严冬里的飞鸟似乎预示着来年的生机。创作过程中他在作品四周不断走动,以撒、扔、拨、挑等方式在作品上留下火药的痕迹。一旦粉末触碰到陶瓷,便发出清脆的响声。原本纯白的陶瓷壁画,被一片墨色晕染。与此作品同类的还有多哈的海市辰楼展览中《脆弱》,在一面陶瓷的墙上炸出了阿拉伯文“脆弱”一词。而陶瓷,英文翻译为“china”,带有最深刻的东方韵味,而陶瓷在世界上,特别是对于西方世界,是极其能代表中国特色的一个鲜明符号。用火药在细腻脆弱的陶瓷上进行爆炸,留下黑色的痕迹,让观者可以看到火药的暴力与破坏性在最弱易碎的陶瓷共同产生一种让人着迷的感官冲突。

蔡国强以中国的思想方式,把自己置于全球化的复杂关系的格局中,审视艺术与社会政治、文化互动的角色和意义,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富于象征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把神秘性与哲理性的东方美学和观念直接转化为更具现代性的具体化东西并赋予一种新的意义。

篇2:“当代”中的传统—蔡国强艺术中的东方文化论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共艺术设计,相关概念,应用方式

一、传统文化和公共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

首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全称应该为传统的文化, 两个关键词, 一个传统, 一个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的, 能够代表本民族特点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汇聚的总和, 对社会实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凝练与积淀, 同时也是我们对昨天的人类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后人对我们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的称谓。其次是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指设立于公共场所空间, 提供并任由社会自由介入、参观和观赏的艺术。这是一种外在的, 可视的艺术创作和存在方式, 同时在整体上又是一种蕴含着丰富社会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 是艺术和社会群体之间联系的纽带, 也是当代政府、公共社会、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和对话的重要方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的公共艺术设计一直走到了今天, 这条百年发展的道路上, 有过坦途, 也有过曲折。就当前的情况来看, 中国的公共艺术设计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个是设计中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过分的运用“拿来主义”, 使得设计不符合中国人所有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另一个是一些设计者盲目的借鉴经典设计, 造成了作品的雷同, 造成作品陈旧没有新意。鉴于此, 有必要着重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1、在户外广告设计领域中的运用

户外广告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十分大众化的艺术题材, 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任务, 起到报道、广告、劝诫等作用。在中国, 户外广告又叫做招贴广告, 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公益或文化的招贴, 可以简称为宣传画;一种用于商品的广告招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这种公共艺术设计形式有着很大的影响, 能够为设计师们提供大量的素材借鉴和创作源泉。首先是文字方面, 传统文字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特别是中国当代极为著名的设计师, 都十分注重传统文字的运用。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香港著名设计师靳棣强先生, 他的招贴设计中, 常常包含水墨、书法等元素, 他甚至创作过以水墨画风格系列作品, 他巧用水墨画, 通过设计和思考, 使作品不落俗套, 同时在作品上富于深意, 强化了情感的表现, 展开一幅有着浓郁意境美的画面, 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出强烈的意境美感, 将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的设计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其次是图案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着不计其数的精美图案, 同时这些图案都还有其深刻的寓意在其中。作为招贴设计来讲, 版面是有限的, 要在有限的版面中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和精神, 就要常用一些“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创作技法, 中国传统图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手法, 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 不仅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 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最后是色彩的运用, 中国人对于色彩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认识和理解, 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习惯。陈幼坚设计的《文山茶叶》的招贴画, 以文山地区连绵不绝的青山为主要的背景, 用写意的手法表现出来, 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因为茶叶本身就是绿色的, 画面浅绿色的选择, 正好和茶叶本身的颜色相一致, 让人仿佛置身于文山的茶园之中, 沁人心脾。

2、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运用

公共建筑也是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很多的建筑艺术设计中, 虽然也意识到了对于传统文化因素的运用, 但是往往是将一些具体的符号简单的复制和照搬, 表现为一种简单的形式主义, 真正的融合和应用, 应该是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材料、技术等元素, 经过抽象和转化, 创造性地运用到创作中来。

首先是要以传统文化符号为形态, 意思是说应当将非精神的传统形式现代化的继承下来, 促成传统和现代的交融。例如中国上海的金茂大厦, 这无疑是一个现代建筑, 但是这座大厦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宝塔的构造。塔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唯一个高层建筑类型, 将塔的形象运用到现代化的超高层建筑中, 是一个完美的结合。整个大厦挺拔但不失尺度, 简单而不单调, 强烈地冲击着观赏者的视线。其次是以传统材料为手段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 追求自然朴素、真实亲切的美感。虽然现代都市中, 无法将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但可以使用现代材料, 采用简洁的造型, 在设计中隐喻传统木构建筑文化中“自然”、“中庸”的精神本质。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奖”的“建筑师走廊”项目中, 张永和设计的二分宅一方面利用平面达到了“引入不同的景致、空间、意境”这样一个目的, 另一方面采用了古老的夯土墙, 和土墙内侧的木构支撑来强调中国传统的“自然性”, 只有木构内侧的拉铁留下了现代的痕迹。作品显示了设计师对材料的思考以及对生态自然的关注, 恰当的发挥了材料的表现力, 尊重传统却不是模仿传统的形式, 表达了对创造现代中国住宅的意图。也正是在一个个具有民族责任感的设计师的努力下, 我们的公共艺术设计才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最终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21世纪是一个设计的时代, 信息化、绿色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设计需求是这个特定时代的呼唤。全球化不仅是经济、信息的全球化, 更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全球化,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在追求个性化产品设计时代, 设计的民族化是产品设计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中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今天, 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并没有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汹涌浪潮而消失, 相反却越来越受到重新认同和进一步的肯定, 设计界正主动向传统艺术文化汲取营养, 探索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方浩, 《传统艺术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 载《装饰》, 2003年总第128期。

[2]李政遣、赵萌、李建盛, 《当代设计的艺术文化学阐释》, 河南美术出版社, 1993年版。

篇3:“当代”中的传统—蔡国强艺术中的东方文化论文

艺术设计是伴随现代工业文明的脚步而产生、发展和进步的。以汽车作为代表的现代化大生产催生了现代设计。继而,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漫设计等艺术设计形式的产生与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大众化、标准化的生产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审美水平严重下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信息化、知识经济、计算机网络使得经济与社会加速发展,以人为本、知识管理、以能为本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现代科技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电子技术、纳米技术为代表形式,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也改变着社会公众的生活习惯和看问题的方式、方法。现代科技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技术,为新的设计思路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现代科技与当代艺术设计的结合为人类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审美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审美可能。20世纪末,计算机与艺术设计的结合,使所有的设计产品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形成了数字设计时代。

现代科技拓展了艺术设计的领域和范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认知,但是,人们的审美习惯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现代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从数量上却远远超过以往,人们沉浸在商品的海洋中,甚至每隔一秒钟就要接触一则广告宣传,现代传媒下的营销传播让人们无处可逃。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现代运输使得人类居住的地球变得日益狭小,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人们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在“钢铁水泥”的城市中寻找着孤独而渺小的自我。除了对人的审美习惯的冲击,还有生态环境的代价。现代工业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自然资源及环境的极大恶化,资源枯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工业污染、噪声无处不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物种消失速度越来越快……

传统文化元素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思想、符号、文字等方面的内容。

营销传播(marketing communication)是间接或直接地让消费者了解企业销售的产品和品牌,劝说和提醒消费者购买企业产品的手段,常用的营销传播组合(marketing communication mix)主要包括广告、销售促进、事件营销、体验营销、公共关系、关系营销等方面。

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体现,文化为艺术设计注入了生命。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华夏五千年辉煌灿烂文明的结晶,如何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形成本土化的艺术设计思想、产品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是一个现实的课题。从传统文化元素入手,在艺术设计中实现有效的营销传播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二、传统管理思想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营销传播应用

作为我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是说,在国家管理中,人民群众处于第一位,政府其次,君王在第三位。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当政者首先要保障人民权利。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大同社会”,《礼记正义》解释说:“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也。”大同社会的本质是“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选贤与能。这与当下的“科技以人为本”、“知识以人为本”、“以能为本”的管理思想及管理原则不谋而合,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已经由产品为中心变为以顾客为中心,以为顾客价值为中心,营销的过程即是“价值探索、价值创造、价值传递”的过程。同时,社会营销观念将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绿色产品、绿色营销方兴未艾。与此相对应,当代艺术设计也已经从产品的功能设计为主转向“以人为本”,强调人性化设计,突出甚至于为突出产品的形式美而将产品功能放在次要位置。其次,产品及设计的“绿色”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市场营销表现为一个过程,体现为为顾客产生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的过程。从市场营销组合的角度可以分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等四个方面。当代艺术设计在产品设计、商标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应用传统管理思想的精髓,建立以顾客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是有效营销传播的前提。

三、系统思维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营销传播应用

系统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之一,其在思想上的表现及应用即为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看问题、处理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朴素的系统思想,其主要表现为老子、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周易》的太极、五行理论、孙武的军事系统管理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将人放在中心地位。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其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徽、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显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顺序。阴阳和五行学说相结合,成为古人解释各种自然和人生现象的一种理论。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阐述了军事系统管理思想。孙武认为,战争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五个方面,分别是:“道、天、地、将、法。”其中,“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当代艺术设计表现为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设计材料、设计原理等方面的结合,营销传播表现为从确定目标受众到测定传播效果的过程(见图)。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市场营销是处理企业与其外部环境系统的关系的过程,营销传播是表达、传递价值的过程。系统思维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营销传播应用,能够促使设计者、营销人员从全局的角度、全面的系统地分析问题,发挥整体优势,以顾客价值为中心,采取最优方案。

四、意境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营销传播应用

意境最早是由唐代的文人们所提出来的。唐代的美学家,从审美意象、审美创造、审美欣赏等几个方面突破了关于美的理论。在审美意象方面,唐代的书画理论家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废物象而取其真”等命题,从而把“意象”和“气”这两个范畴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书法和绘画的意象就应该表现宇宙的生气,做到“气质俱盛”。做到了这一点,就是达到了一种境界。在这样的思路下,文人们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谢赫发展了意境理论,所提出的“气韵生动”影响了整个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对当时及后世的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

王国维从诗学的角度对境界进行阐释,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提出了三种境界,并且提出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境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

艺术设计是通过符号、色彩、文字、图形、材料、结构等组成“有意味的形式”实现设计作品的功能以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罗杰·福莱指出,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东西,都是由其所具有的色彩、线条、体积等形式因素形成审美感受的。文化为艺术设计注入生命,符号、色彩、文字、图形、材料、结构等形式的表达需要赋予其设计作品内在的生命力,不是苍白的表达,而是活的,具有生命本质特征的东西。意境能够从总体上统帅设计作品,为设计作品注入活力。在营销传播中,产品及产品信息的表达无不是带给人们新鲜的、活跃的体验。意境理论在营销传播中是从文字、意蕴、气韵,从整体营销传播的角度应用的。

传统文化元素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思想、符号、文字等方面。传统管理思想、系统思维、意境对于营销传播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发展空间,提供了应用的维度。

摘要:艺术设计是伴随现代工业文明的脚步而产生、发展和进步的。艺术设计主要包括平面设计、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大众化、标准化的生产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审美水平严重下降。艺术设计是文化的体现,文化为艺术设计注入了生命。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华夏五千年辉煌灿烂文明的结晶,如何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形成本土化的艺术设计思想、产品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是一个现实的课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艺术设计,营销传播

参考文献

[1]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祁嘉华.设计美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卢泰宏.卢泰宏.营销管理(第13版,中国版)[M].高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克莱夫.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篇4:“当代”中的传统—蔡国强艺术中的东方文化论文

一、当代数字媒体艺术的价值分析

当代艺术的发展以科技的不断创新作为根本, 同时科技的创新又以当代艺术作为表现形式之一, 因此,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赋予当代媒体艺术新的内涵, 艺术家也能够根据不同的媒体进行艺术选择, 并且对其不断进行探索。近些年来, 我国各种媒体艺术不断的发展并且日趋成熟, 如影像艺术、数位艺术等, 能够使人们在新的媒体中发现新的美学特征。与此同时, 计算机技术在各个媒体艺术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而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愈加广泛, 为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表现方式, 使得艺术家与科技人员之间的沟通更加顺利, 并且促成了各种媒体艺术跨领域、跨学科的成功合作。当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打破了以往时空的界限, 使互动概念成为了现代艺术家们所要考虑的新课题, 数字化的影像也逐渐显得更加清晰和辽阔, 并且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参考的方向, 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美学语言, 促进媒体艺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艺术以视觉的形式对社会进行思考, 而技术则不断地探索提供着强大的可能性来对社会进行改造, 这也包括了对于艺术的创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革命。然而, 无论哪种艺术形式, 技术手段的应用都不应该成为作品的全部, 艺术作品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思想性、观念性以及它的美学价值。

二、数字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媒体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能够使数字媒体艺术摆脱了以往靠技术复制而带来的困境, 同时也使得当代数字媒体艺术更具创新性。数字媒体艺术所表现出来的, 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传承, 更是使传统艺术和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完美融合, 才能够促进现代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发展, 使艺术更具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 数字媒体艺术从传统艺术中吸取形式美的表现要素

在我国, 数字媒体艺术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 还不够成熟, 而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内的工作人员也往往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 就从技术工作者转移到艺术工作中, 因此, 很多的数字作品都显得十分单调、造型粗糙, 在动画的设计上, 也存在着较多的复制和模仿的痕迹, 更加缺少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性, 无法使人们体会到作品中所包含的形式美, 反而觉得像一件东拼西凑而形成的复制品。在当代数字媒体艺术中, 应当注重视觉、听觉甚至嗅觉上的互动, 使当代数字媒体艺术能够与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相结合, 并且以数字媒体作为表现形式, 将传统艺术中的内涵进行丰富的表达。中央电视台的形象宣传片《水墨篇》就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这个宣传片中, 将太极、山水等传统艺术的元素通过现代媒体艺术用水墨灵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将图像与动作完美的结合, 使人们无法看到技术添加的痕迹, 显得十分唯美。同时, 在这个宣传片中, 还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通过冬天的水墨动画将我国传统的水墨丹青表现的一览无余, 真正实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完美融合。

(二) 通过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彰显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个性

目前, 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通过传统艺术对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进行充分的展现, 避免被西方文化和艺术同化而失去自己的特色。在时代精神的大背景下, 对民族艺术的展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诉求。传统艺术是通过多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部分, 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其包含了众多劳动者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以及塑造美的一个过程, 无论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的追求新意, 都不能脱离了传统艺术这一基本的表现形式, 否则艺术作品则失去了其灵魂。《桃花源记》是一部充满了中国风味的动画, 其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创作的剧本, 在这部动画中, 运用了大量的水墨效果, 将我国传统的山水画表现的淋漓尽致, 并且运用皮影和剪纸艺术对角色进行定位, 表现角色的动态, 与传统的3D动画相比, 更加能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西方在动画制作和数字媒体艺术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先进的技术, 我国国内也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和复制的现象, 导致国内的数字行业一度呈现出毫无个性的粗制滥造。因此, 我们应当注重对传统艺术魅力的彰显, 避免被西方文化所影响, 只有以传统艺术作为底蕴, 才能够不断促进我国当代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 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 在吸收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 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在对传统艺术进行充分利用时, 应当能够站在多个学科的交叉点, 不断加强数字媒体艺术团队的写作能力, 使数字媒体艺术的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 同时也使其表现形式呈多样化发展的路线。如今的社会, 是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时代, 在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对传统艺术的精髓进行吸收和运用, 更要注重对其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拓展, 也就是说, 一个成功的数字媒体艺术团队, 不能仅仅依靠个人, 而是要有一个实力的团队, 综合各个学科的人才, 才能够实现大型数字作品的创作。在第81届奥斯卡奖项中获得最佳视觉特效及12项奥斯卡奖提名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成功, 就得益于特效制作团队“Digital Domain”的群体智慧凝聚。这部电影的特效制作有150人参与其中, 先后研究和制作了6年多。面对巨大的工作量, 团队成员合理地分工协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 最终成就了这部鸿篇巨著的成功, 带给观众一次巨大的视觉享受。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充分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工作不能单打独斗, 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 汇集各学科人才共同努力。

三、结语

现代数字媒体艺术应当从传统的艺术行书出发, 对传统艺术中的众多美好的要素进行传承和发扬, 尤其要避免现代经济环境下, 西方艺术形式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和同化。在现代数字媒体艺术中, 应当不断将知识范围进行拓宽, 同时站在多个学科交叉点的位置对团队协作精神进行发扬壮大, 使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价值与魅力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 2009.

[2]赵婷.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以及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3]张红燕.浅谈新媒体对传统艺术的延展[J].华章, 2011.

篇5:“当代”中的传统—蔡国强艺术中的东方文化论文

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学科,必然深深扎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沃土,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本文着重论述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创作中的运用,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创作过程中的美学追求,把握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从而探求当代播音主持应该秉承的艺术风貌以及艺术表现手法。

1“心物交融”的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走的是一条写意的道路[2],中国的艺术家们会认为写意比写实具有更高的艺术追求,认为“意”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这种绘画创作的态度,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导意识。因此,心物交融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追求之一,对于播音主持艺术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1要注重语言的“意蕴美”

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有声语言除了传递信息之外,还承担着美学愉悦的功能。一个主持人除了要把事情说清楚,还要说得好听、说得美才行。信息的知晓、通畅目前而言不是难题,而鲜活的生命力、动人的人格魅力才是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播音主持的过程中,注重“物外之情”的塑造和修饰,是提高传播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在“由己达人”的过程中毫无挂碍[3]。

1.2要注重语言的“含蓄美”

在汉民族的共同语中,显现出“内视反听”“内圣外王”的民族特质,积淀、强化了“内省”的含蓄美[4]。这种含蓄美与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写意具有相通的审美追求。含蓄的最高追求在于“含而不漏,引而不发”的功力,因此这样的语言便可“润物无声,羽化无痕”,由此可见,“无声”与“无痕”都是在强调一种不分彼此的境界,反对割裂与分离,追求心与物的交融状态。具体说来,含蓄美绝不是“不说”“收着说”或“客客气气”,而是要“于无声处听惊雷”,把有声语言的力量化作“内力”去展现与勃发,而不是“张牙舞爪”“花里胡哨”地卖弄技巧。

1.3要注重语言的“自然美”

所谓“心物交融”,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殊品质,这种品质的背后发挥影响的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天人合一”理念。因此人与自然应该做到和谐统一,而和谐之美就是自然之美,就是“天人合一”之美。播音主持艺术中,语言应当追求去繁存简,讲究“天然去雕饰”,即语言准确干净又凝练,自然而然地流出,不着雕饰的痕迹,给人清新朗润之感。

2“重神轻形”的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绘画看来,“传神”超越“形似”,而“神”指的就是精神气质或品格,是内在的、虚灵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艺术形象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既不是无条件地接近对象,又不是绝对的疏离,而是要通过对象来传神,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心绪。这种审美追求对播音主持艺术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

2.1应做到“形”与“神”的统一

“形神兼备”是我们常常提出的要求,这是由广播电视媒体的特性,尤其是电视媒体的特性决定的。很多时候,播音员主持人常常忽视形与神的统一问题,甚至认为二者是两张皮,并无联系。这种认识会造成节目质量的低劣,也会影响主持人形象的塑造。在播音主持艺术中,“形”指的是声音形象、视觉形象等要素,而“神”则指主持人整体的风貌和主持人与节目的贴合程度。不得不说,二者很难完全剥离开,因为“形”的质量必然会影响到“神”的效果,而“神”的效果中也包含着“形”的塑造。所以,播音主持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应该牢牢树立“形”与“神”的二元统一关系,不可割裂和对立。

2.2应当高度重视“神”的地位

很多播音员主持人往往会认为,形式上像就可以了,就以为达到播音主持艺术的真谛和内在核心,例如,很多主持人认为只要形象好、字正腔圆、普通话标准就可以很好驾驭播音主持艺术,其实这些都是“形”的外化,并没有触及“神”的范畴。播音主持艺术相比于其他艺术,实用价值很高,这种实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传播上。那么作为一种传播的艺术,传播效果必然是其追求的目标,传播效果的好坏也反映出该艺术的价值高低。在调查中发现,好的传播效果一定是传情达意的,是“传神”的,这种传神表现在信息、态度准确到达。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理解语言本质,弄清逻辑关系,站在受众的思维立场来传播,唯有这样,才能让节目有良好的传播效果,才能做到“传神”。换句话说,播音员主持人如果在“传神”上技高一筹,甚至可以掩饰其在“形”上的缺陷。

3“虚实相生”衍生的“留白”审美追求在当代播音主持创作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实相生”是伴随着中国传统审美多年发展而产生的,是为“写意”而产生的,它的产生不仅与中国传统绘画的书画材料有关,也是历经数千年以来中国传统审美选择的结果。通过对“虚”与“实”这对辩证关系的把握,从而架构跨越有限通向无限的桥梁。虚实相生在传统绘画中主要体现在“留白”的运用。显而易见,中国画中的“留白”的用意是留而不白,留而不空。它吸引受众在“白”中停留,引发观众的思考与审美。从相关收视率调查人员所提供的资料分析,观众普遍反映,意会而不言传的作品,是一种具有诱惑力美感的作品,言传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意会的美感。

作为以有声语言构建大众传播领域里的播音主持艺术,其创作主体的语言同样应该讲求“留白”的手法,在及时、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在时空的“留白”处调动起受众的想象与联想。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追求总体说来是“心物交融”“重神轻形”和“虚实相生”三个方面。虽然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但其审美追求却是和中华文化及民族性格相通相连。通过研究,不仅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审美特点,还可以借此不断完善播音主持学科的研究领域,对该领域的从业者而言还可以不断培养自己的民族情怀,增强东方气质与中国气派,从而形成独到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大纲语文第二册课课练:神奇的极光下一篇:如何荣PPt制作汉字书写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