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对当代雕塑的影响

2022-09-11

中国传统雕塑主要是陵墓雕塑和佛教雕塑,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 西方雕塑的意识和形态也传入我国, 各种形式各种题材, 可谓五花八门, 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感官。从民国开始, 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内, 中国雕塑走的完全是西方古典雕塑的路子。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雕塑受到原苏联社会主义雕塑的影响, 主要表现政治性较强的宏大事件, 这种理念使得当时的雕塑题材较为简单化, 艺术手法也较为单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雕塑艺术无法和我们的文化、和我们实际的生活状态发生联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状态、精神面貌的改变, 社会对雕塑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单一的雕塑形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多元生活的文化需求, 社会文化状态的改变也要求艺术家要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 关注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状况。 (图1陕西传统雕塑)

很多雕塑艺术家正是意识到这一社会现象, 开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关于新形式、新材料的探索。新形式和新材料的运用使得雕塑的外在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中国雕塑的整体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开始突破以往较为简单教条的模式, 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突破了以前具象写实雕塑的体系, 开始出现了抽象的、非具象的、结构式的雕塑。雕塑家们各自寻找不同的文化切入点, 探索各种雕塑语言, 寻求新的突破, 他们结合大众文化的生活经验, 赋予雕塑多种意趣, 诙谐幽默、荒诞怪异、温婉典雅、质朴粗犷等等, 雕塑形式的多样化、世俗化使得人们更为喜爱[1]。

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起, 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雕塑家, 在八十年代新形式探索的基础上, 开始更为深入的关注雕塑的本土化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雕塑家有曾成钢、傅中望、孙家钵、吕品昌等。其中曾成钢的代表作品, 《动物系列》、《梁山好汉系列》就是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中获得的灵感。他曾说“我对青铜器仿佛有种说不清楚的, 特别的爱好。不知何故, 每当我静静的翻阅有关青铜艺术图片资料, 那些缄默不语、铜锈斑斑的青铜器展现在眼前时, 我的心灵就会受到强烈的震动, 使我陶醉、迷恋, 并赞叹不已……

不可否认, 在雕塑创作时, 我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是从青铜器这里建构起来的。青铜器与我的雕塑结下了不解之缘”。曾成钢作品的意义在于他在传统雕塑资源与现代雕塑之间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契合点。作品本身有了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因此受到比较广泛的关注[2]。

雕塑家傅中望则在他的创作“榫铆结构”系列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傅中望这样谈他创作思维的转变:“1990年前后, 是我艺术上的一个转折。我期望在一种特定文化的总体把握中找到与之相吻合、适于自身体验和擅长的艺术样式及创作方法。我将坐标从西方移向东方, 定在本土, 从自己熟悉的文化中体味阴阳定理, 从亲身体验中发现了榫铆之道。”榫铆结构作为一种技术广泛的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傅中望这种艺术理念的转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他也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的作品[3]。

到了二十世纪雕塑的整体风格又有了不同的变化, 如果说九十年代的作品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一些外在符号的话, 那二十世纪以后的雕塑则开始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文化现象。中国雕塑正在逐渐摆脱西方雕塑的影响, 走自己的路, 发掘本民族的文化, 发展本民族的艺术。作为一个华夏子民, 我们始终深受五千年文化的影响, 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羡慕过别人的东西, 但随着眼界的开阔, 回过头看中华文化, 他依然深厚绵远、生机勃勃。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的快速更新, 我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但是中国人还是有着自己的独特审美意识的, 这一点无可替代、无法改变, 而这种审美意识又根可循、有迹可查, 因为我们时时刻都在受到传统审美的影响。正是在这种社会基础上, 二十世纪的雕塑显现出一种文化的自觉性, 自觉的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并产生出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展望、梁硕蔡志松等等。 (图2陕西传统雕塑)

展望的假山石系列作品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是:城市拆迁之后, 建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以前的青砖黛瓦变成了钢筋水泥、玻璃幕墙, 看起来很现代化, 但是人们是否改变了在庭院中设计假山石, 以作装饰之用的传统观念呢?显然,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作者在思考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像是玩材料。可以说, 他关注的不是材料本身, 不是形体, 而是一种社会观念。这样的一种状态正是这一时期的雕塑家的集体意识。 (图3陕西传统雕塑)

当我们以一个外行的角度看这件作品的时候, 直觉上会认为它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元素, 假山石嘛, 古代园林建筑里比比皆是。深入剖析才会发掘他要表达的社会意义。

因此可以这么说, 传统文化意识在当代雕塑中的应用是一种文化自觉。正是因为它能够深刻的传达出当代社会的深层变化, 因此它才具有新的形象力量。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雕塑创作中, 并不是要从外在提这样的一个口号, 而是要从深层次的文化发展中找出创作的切入点, 要让作品更有深度。

【相关链接】

雕塑艺术, 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又称雕刻, 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 (如石膏、树脂、粘土等) 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 (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 , 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 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精美的雕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国雕塑艺术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 除了原始石器, 从夏朝起到目前为止, 按照遗存的资料和它的发展顺序的主要变化, 可分为南北朝以前和南北朝以后。但在这两大段中, 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1、殷商-战国 (上古前期) 2、两汉-晋 (上古后期) 3、南北朝-五代 (中世纪前期) 4、宋-清 (中世纪后期)

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发展的规律, 也有起伏的不同。如中国殷周时期的铜器制造和装饰雕刻, 是后代所赶不上的。汉代的画像刻石, 题材上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唐宋各代的雕塑品, 当然是超过了汉代, 可是唐宋的作品从来没有如汉画像石那样充分反映现实的作品出现。明代手工业、商业各方面, 较唐宋有提高的, 但明代的雕塑品, 很少能如宋代充分的表现出每个作品的特征。

摘要:建国后中国雕塑主要走的是西方古典雕塑的路子, 主要照搬原苏联雕塑的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这种较为单一的雕塑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很多艺术家在意识到这一问题后, 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元素, 开始在雕塑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新形式、新材料的探索, 并产生了一批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优秀雕塑作品。传统文化与当代雕塑的结合是一种文化的自觉, 同时也是人们的审美需求。

关键词:雕塑,传统文化,当代

参考文献

[1] 许正龙.雕塑学[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2015.11-12.

[2] 汝信, 郎天咏, 李诤.全彩中国雕塑艺术史[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2.233-234.

[3] 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9.66-67.

[4] 许正龙咏.雕塑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102-103.

上一篇:并购风险及其对策——以蒙牛并购雅士利为例下一篇:官渡古镇保护规划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