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发展与完善

2024-05-02

个人所得税发展与完善(通用6篇)

篇1:个人所得税发展与完善

论个人独资企业的优劣完善及未来发展方向 论文摘要: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个人独资企业代表着投资者以独立自主方式追求创造财富的努力,是所有社会财富创造与实现的基石。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个人独资企业以其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更为重要的是个人独资企业法赋予个人独资企业拟制的国人民代表人格,可以非法人团体的名义参加市场经济活动。文章分析了个人独资企业的利弊与完善,以讲述如何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市场政策环境,更好地发挥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补充作用。

论文关键词:

个人独资企业、当今企业法律体系、独资企业的利弊、独资企业的完善及未来发展方向

论文序言:

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行私有制的改革,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新生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体系本身也处在不断进化与完善的阶段。其中个人独资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论文将从个人独资企业角度出发,结合当今的经济法律体系,对个人独资企业加以分析与解刨,了解其优劣点,并对其如何能够健康长远发展进行研究。

论文正文: 1.当今企业法律特点

作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核心的公司法律制度,其主要特征是: 1)确认股东财产和公司财产分离,使公司具有独立的财产权利。2)确认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3)确认公司具有法律上的独立人格。换言之,公司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4)突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2.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特征

1)企业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设立。个人独资企业在投资主体上具有惟一性,这是区别于合伙和公司等多元投资主体企业的基本属性。

2)企业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是企业财产(包括企业成立时投资人投入的初始出资财产与企业存续期间积累的财产)的惟一所有者。

3)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个人独资企业债务等于投资人个人债务,投资人以其个人全部财产而不是仅以其投入该企业的财产对债务负责,即承担无限责任。4)依照个人独资企业法设立。个人独资企业须依照我国《个人独资企业法》设立。

5)个人独资企业须在中国境内设立。个人独资企业的住所地应在中国,它必须在中国境内设立,依法取得中国国籍。6)个人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个人独资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属于企业的一种形式,有企业名称或商号,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有必要的资金和从业人员,并以企业名义从事经营行为和参加诉讼活动,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其只是自然人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态。3.个人独资企业的利与弊 其主要优点为:

1)企业资产所有权、控制权、经营权、收益权高度统一。这有利于保守与企业经营和发展有关的秘密,有利于业主个人创业精神的发扬。

2)企业业主自负盈亏和对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责任成为了强硬的预算约束。企业经营好坏同业主个人的经济利益乃至身家性命紧密相连,因而,业主会尽心竭力地把企业经营好。

3)企业的外部法律法规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进入与退出、设立与破产的制约较小。独资企业的缺点

1)难以筹集大量资金。因为一个人的资金终归有限,以个人名义借贷款难度也较大。因此,独资企业限制了企业的扩展和大规模经营。

2)投资者风险巨大。企业业主对企业负无限责任,在硬化了企业预算约束的同时,也带来了业主承担风险过大的问题,从而限制了业主向风险较大的部门或领域进行投资的活动。这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极为不利。

3)企业连续性差。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产权结构,虽然使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但这也意味着企业是自然人的企业,业主的病、死,他个人及家属知识和能力的缺乏,都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4)企业内部的基本关系是雇佣劳动关系,劳资双方利益目标的差异,构成企业内部组织效率的潜在危险。4.个人独资企业的发展与完善

1)法律地位与法律制度的完善。2006年1月1日起,我国法律允许设立一人公司,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法人应当具备的一个条件,而一人独资企业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此不符合法人的条件、形式和特征。法律制度上可以促进完善个人独资企业与出资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范围与分界点,促成其法人资格,具有法人地位,藉此方便地从事商业经济活动,恢复其营利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法人资格的确立,提升个人独资企业的融资能力。2)税负制度完善。

我国现行企业类型中,个人独资企业自2000年1月1日起停止征收企业所得税,取而代之的是个人所得税。殊不知,从税负差异方面而言,适用个人所得税对个人独资企业的税负更为不利.对个人独资企业而言,征收企业所得税比征收个人所得税更为实惠,事实上,国家鼓励、扶持个人独资企业,更应减轻突破应纳税所得额20万的多数独资企业的税务负担。3)融资能力的完善

企业融资可分成以信用为基础的融资和以资产为基础的融资。为了规避风险,资金供给方越来越青睐于以资产为基础的融资活动,特别是对超过1年以上的长期融资时,抵押或担保成为普遍的融资方式。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现状是固定资产比重偏低,说明我国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融资较为困难。靠出资人资信能力融资的独资企业,其融资能力的困难程度更为突出。

论文结论:

随着大环境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个人独资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很多不足,企业自身应当注重科学发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灵活性等优点;政府应当健全相关制度,弥补个人独资企业的先天性不足,尤其应注重保护处于创立初期的企业。

篇2:个人所得税发展与完善

[摘要]现行个税分项计征不合理,按月计征不科学,税前扣除项目不公平,公民纳税意识薄弱以及个税法操作性差等。为此,应完善个税立法,建立统一的个人银行账户加强对个税的监管,完善个税法律机制。

[关键词]个税管理;改革;完善;个税法制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律既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又要与国际个人所得税法大趋势保持一致。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后,国际间人员往来频繁,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法不适应国民待遇原则,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引进。改革个人所得税应结合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加快与国际主流税制接轨。

一、当前个税征管中的问题及对策(一)个人所得税法律体系不完善 税收执法受地方政府机关影响。税收法律是行政执法为主的法律,有的地方以发展地方经济和吸引人才为借口,擅自越权颁行一些违反国家统一税法精神的优惠政策,如私自提高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额或擅自扩大免税项目;一些地方政府“默许”足球俱乐部按“自定”税率征税,使国家税收流失。现行个人所得税法采用分项计征亟待改革。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中表现为有的应征的税收不起来,只管住了工薪阶层,使之成为个人所得税纳税的主要群体(占个人所得税征收总额70%以上),这除工薪阶层和知识分子纳税意识较强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工薪收入较严格实行代扣代缴制,逃税可能性少。正如钱晟教授所言:“第一,新生贵族的分配渠道不规范,很多隐性收入、灰色收入不为人知,更谈不上纳税;第二,现金交易普遍,存款实名制提供了征税的前提条件,但是征税机关又无权查,这是银行法的规定;第三,权大于法的现象依然存在。”鉴于此,个税征收方式应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对工资以外的收入加强个人申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加大个人所得税的执法力度,加强对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管理,完善代扣代缴制度。

个人所得税按月为计征不科学。有的人收入具有季节性,如有的本月收入较多但下月可能失业没有任何收入;有的上半年有收入但下半年收入少甚至没有收入。再如一本专著出版,可能耗费作者若干年甚至毕生精力,一旦出版则应在当月纳税。显然按取得收入月来计征个人所得税既不公平又不科学。加拿大国的做法可以借鉴:有固定收入的员工,从工薪支票中扣除个人所得税,年底向政府申报纳税并清算,多退少补;个体经营及经商的人士每年分四次向政府交纳个人所得税,年终清算多退少补。税前扣除标准扣除项目不公平。一是国内外居民税前扣除适用不同标准:国内居民税前扣除额人民币800元;而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员,在国内居民扣除基础上再扣除人民币3200元。“入世”后的中国,税收也应当按wto规则体系和国际惯例进行调整,促进税收公平、公正,消除现行国内外居民纳税的不平等性。二是国内居民税前固定扣除人民币800元。这是表面公平而事实上的不公平。首先,它没有考虑物价波动,如90年代初的物价与90年代未的物价显然不同,而税前扣除额却不变;其次,没有考虑地区经济及消费状况和纳税人的实际赡养人口与负担状况等。

(二)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纳税光荣”还仅停留在口头上。相当多的人,当自己的纯所得在免税范围内时高唱“纳税光荣”,一旦应缴纳税款时,心里总不高兴,于是就使出浑身解数逃税。越是高收入者逃税的越多。他们或利用权利自订纳税标准,或化整为零,以实物、债权、股权分配等方式逃税,或拉拢税官以吃小亏占大便宜等手段逃税。工薪收入者逃税几乎不可能(不是不想逃税),他们没有前述的权利和经济实力支付逃税费用,且工资薪金收入基本上是单位代扣代缴,逃税无门。个人所得税法的原则性、概括性过强,可操作性不足,给逃税者可乘之机。个人所得税是普遍税,以大税基,低税负为基本特征。个人所得税是收益税,所有收益者都是应纳税人。要鼓励公民致富,使绝大多数的公民都具有实际纳税条件。破除个人所得税是少数高收入者专有税的观念,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纳税意识和爱国觉悟。个人所得税法要充分注意中国地域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况,国家控制统一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定权,防止富的地方有税不征,穷的地方横征暴敛。严格执行个人所得税法,对高收入者实行加成征税,逐步开征赠与税、遗产税。公民的纳税意识培养既要讲自觉,又要讲处罚,二者结合才能奏效。税收征管中,税务征管人员应当树立人民公仆形象,增强为纳税人服务意识。应当相信纳税人的基本觉悟,相信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主动缴纳税款,充分尊重和保障纳税人国家主人身份;税务机关及其税务征管人员又是国家代表者,应当采取一定形式对纳税人进行抽查,接受群众举报,对那些偷逃税行为给予从重处罚,通过新闻媒体暴光,以教育广大公民依法纳税,保证国家税收不被流失。

公民法制观念不强是纳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古时已有的“苛捐杂税”之说,是对税收的对抗情绪的反映。封建社会中,农民缴纳捐税是满足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是公民纳税意识薄弱的历史原因,只知服从官管,不知遵守法律是法制意识薄弱的表现。法律是关于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权利义务是对称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享受权利者必履行义务,履行义务者就有权享有权利。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可以相信,解决纳税义务者的权利后,其纳税积极性会大大增强。其佐证是,计划经济时国债发行量不大,但还得层层动员,分派任务,发动党团员干部带头才得以完成;而今国债发行量大增,然,仅按正常债券发行方式发行,即受到公民的积极认购。因此扩大纳税人的知情权,增加政府财政预算、财政开支的透明度,使纳税人真实感受到是国家的主人。纳税人不仅征税过程清楚,而且税款流向也明白,使纳税人的纳税抵触情绪消除。政府职能的正常运转与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密切相关,政府部门使用纳税

人提供的资金,纳税人享有监督政府部门工作和接受政府部门服务的权利,纳税人的监督能有效防止诸多重复建设、浪费,也是遏制腐败的一剂良方。纳税,是作为国家主人的条件和应尽之责,只有国家主人才有资格对国家财政开支、预决算等国家事务进行有效监督。

(三)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个人所得税征管首要问题是明确纳税人的收入。当前什么是一个纳税人的真正全部收入是一件难事,至少有下列行为税务机关很难控制。一是收入渠道多元化。一个纳税人同一纳税期内取得哪些应税收入,在银行里没有一个统一的账号,银行方面不清楚,税务方面更不清楚。二是公民收入以现金取得较多(劳动法规定工资薪金按月以现金支付),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收入难于控制。三是不合法收入往往不直接经银行发生。正因为有上述情况,工薪收入者就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支撑。其次,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与扣除标准有待完善。这既是个人所得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其他相邻法律密切联系,如何使个人所得税更科学合理又不违背法律精神,是既难又重要的事。可以参考企业所得税征管法,确定税前扣除项目,纳税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项目可扣除,根据我国国情确定扣除标准,以为一个计算纳税期间,计划预缴,年终后结算,多退少补。

二、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律机制

(一)完善个人所得税立法,促进个人所得税法制化。国家控制个人所得税法的统一制定权,维护税法的统一性。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发展差别也大,因此应当允许地方政府在不违反国家统一税法前提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的自主权,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征管办法,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征管的积极性。其次征税额度既要稳定又要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扣除标准、税率等应当法定,并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世界各国普遍趋势是降低税率,吸引资金和劳动力,以扩大税基,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降低税负是刺激经济发展,为国聚财的有效之举。关于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主体经济,按劳分配是主渠道。鼓励诚实劳动,勤劳致富。我国工资薪金收入个人所得税率5%~45%,其边际税负高于半劳动型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税率5%~35%,而非劳动所得的利息税率仅20%,与国家分配原则相悖。

目前我国公民纳税意识薄弱、税法不够完善的今天,人们在利益驱动下,极易设法逃税。加之提供劳务者与接受劳务的单位之间有着特殊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代扣代缴也难于如实实现。笔者认为,应将这两类所得纳入统一的工资薪金所得纳税。对月收入4万元以上者甚少,即个人所得税率第五级至第九级税率设置实际意义不大, 可参考国际通行做法规定一个统一的比例税率。应当看到,“降低税率,扩大税基”是世界各国所得税法改革的共同趋势。1981年起,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率从11%~50%的15级改为15%和28%两级。加拿大《1987年税制改革白皮书》对各种税及其税率、税基等进行合理的全面的改革,不但拓宽税基,而且降低了税率,其目的在于税制的公平性,竞争性,简明性,协调性,可靠性。1987年9月,日本议会通过了税制改革立法案,个人所得税率由10.5%~70%的15级累进制降到1988的10%~50%的6级累进制,此次税制改革以公平、公正、简化为原则。个人所得税税负沉重,不利于私人储蓄和提高私人的购买力,从而不利于国内的资金积累和扩大国内市场。各国实践证明,高税率不一定有高收入,反而可能诱使纳税人逃避税收,阻碍经济增长。

(二)政府应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调控。对高收入者如何纳入个人所得税监管,无疑是个人所得税法修改中必须注意的。建立个人终身税务号码(与身份证编号类似),加强银行功能,减少经济生活中的现金流量,发展信用卡业务,个人消费原则上采用信用卡结算。加强税务机关的监督机制。监督既包含对纳税人的监督,也包含对税务执法监督。既要使税务人员有职有权,又要职权法定,在职权范围内履行职责,不越权,不失职,不自行设置权利或免除义务。税务机关应当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税收征管方面,第一是完善纳税申报制度,建立以纳税人身份证号为据的纳税编码,以法律形式规定当期收入或个人存量财产实名制,以便全面掌握个人收入及财产状。第二,改革金融体制,严格控制现金流通,将个人收入纳入通过银行结算,控制个人所得税的偷税行为。第三,规定纳税人、支付单位和银行三方税务申报制度,凡达到纳税标准的必须申报纳税。第四,建立用人单位对个人支付的明细表制度并定期向税务机关申报,以便对纳税监督。第五,加强税务稽查和对违反税法的处罚,要在全社会公民中逐步形成遵守税法与遵守刑法等法律同等重要、同等约束力的思想。

篇3: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优化与完善

一、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存在的问题

(一) 分类征收模式难以体现税负公平原则

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模式来看, 根据计算方法的不同, 个人所得税通常分三大类, 即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型所得税制。目前只有和扎伊尔、也门等极少数几个国家实行单一的、落后的分类征收模式, 即对同一纳税人不同来源的所得, 按不同的税率分别征收。这种课税方式很不科学、不合理, 主要着眼有连续稳定收入来源的单项所得, 不能按照纳税人全面的、真实的纳税能力征税, 难以体现“多得多征, 公平税负”的原则。主要表现在:1、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征收标准和征收方法, 很难全面、完整地反映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容易造成应税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纳税或不纳税, 而应税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纳税的现象, 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调节”的原则。2.按月、按次分项计征, 造成税负不均。一方面, 分类征收制会造成对一些纳税人的不合理征税,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 纳税人各月获得的收入是不均衡的, 有的人是分散获得, 而有的人则是一次获得, 按现行税法规定, 前者不纳税或税负轻, 后者则税负重。另一方面, 分类征收制又给一些纳税人提供可乘之机, 将个人收入通过划分不同项目和分次取得的方法达到避税、逃税的目的。

(二)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设计存在着问题

首先,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过多、过杂, 存在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税率制度, 三种适用税率, 再有加成征收, 如此多、杂, 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税率的档次设计过多, 如对工资薪金所得规定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累进级数过多, 既有悖于世界各国减少个人所得税累进级次的潮流, 也不符合我国简化税制的改革方向。其次, 同样性质的应税项目却采用不同的税率, 造成事实上的税负不平等。如工资、薪金, 劳务报酬,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同样都是人们的劳动所得, 却对工薪所得采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 按月计征;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所得采用5%-35%的超额累进税率, 按年计征;而对劳务报酬所得采用20%的统一比例税率, 按次计征, 外加加成征收。从总体上看, 对劳务报酬的税负比工资、薪金要高, 而对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所得的税负要比工资薪金低, 这样的税率设计明显是不公平的。

(三) 费用扣除不合理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 对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按应税项目采用定额、定律两种办法。一类是工薪所得, 采用定额每月扣除2000元;另一类是劳务报酬、稿酬所得, 采用定额定律相结合的办法。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 但不科学。原因是:1、难以体现量能课税原则, 纳税人如果有多项收入, 按分类课征则进行多次扣除后出现都没有进入纳税标准的情况, 而按综合课征则进入纳税标准。2、未能充分考虑到家庭等因素。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在费用扣除方面的规定过于简单, 没有区分为取得收入所支付的必要费用和生计费用, 不分纳税人已婚未婚、赡养人口多少、家庭总收入多少等不同情况, 一律实行对个人的定额 (率) 扣除, 难以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 容易造成税负不公平。3、在通货膨胀存在的情况下,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和社会保障改革的深化, 纳税人的生计费用会不断攀升, 固定的扣除额、扣除率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 也不可能消除因收入的结构差异而产生的税负不均, 削弱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四) 税收征管手段落后, 对违法处罚力度不够, 且征管松紧不一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手段滞后, 纳税人的档案资料不健全, 个人的收入难以掌握;公民纳税意识淡薄, 不能自行在税法规定的期限内, 向税务机关申报应税所得项目和金额, 并如实填写个人所得税申报表;扣缴义务人出于多方面的考虑, 有时也会出现纳税申报不真实, 甚至瞒报、漏报等问题。另外, 目前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严格执法、严厉惩处的措施以威慑违法者, 如美国每年对10%的纳税人进行抽查审计, 一旦查出有偷税行为即使数额较少, 也会被罚得倾家荡产, 同时还要将其行为公布于众, 使违法者声名狼藉。而我国税收法制不够健全, 处罚手段软化, 特别是对一些“名人”、社会能人偷逃税处罚不力, 负面效应比较大, 助长了偷逃税行为的发生。同时, 由于按照现行预算管理体制的规定, 个人所得税属于地方收入, 归地方税务机关征收, 在一些税源充足的地区, 征收机关就放得比较松, 而在一些税源不太充足的地区, 征收机关就抓得比较紧。这就形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收入居民个人所得税负担轻,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低收入居民个人所得税负担反而重的怪现象。

二、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以上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 改革现有的征收模式

分类所得税模式在中国实践证明, 既缺乏公平性, 又可能导致征管困难和效率低下, 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来源的多元化, 现行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更显不公平。因此在修改个人所得税时, 要考虑采用支付能力纳税的综合所得税模式。鉴于我国目前的征管手段相对落后, 公民纳税意识极为淡薄等客观现实, 马上改分类税制为综合税制还有一定的困难, 故采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型为过渡模式较好, 最好保持一定时期的稳定不变, 以利于公民的适应, 最终过渡到综合税制模式。这样既能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同时也符合按纳税能力负担的原则, 提高税收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二) 调整税率结构, 简化税率, 减少档次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档次多为2或3档, 而我国目前有两类三种税率。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可将现行的两套超额累进税率合并, 并把边际税率降为5-35%, 同时缩减累进级数, 从目前的九档降为4-5档, 以此作为综合所得项目的适用税率。对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可降低, 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最高税率应提高。至于对偶然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分类所得项目, 可仍实行20%的比例税率, 但对收入过高者应实行加成征收, 以增强对这些类型所得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三)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费用扣除制度

各国税法学界对个人所得费用的扣除问题, 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生计费用扣除无用论, 认为全部所得均应包括在征税对象内, 不予扣除;第二种观点认为, 生计费扣除要考虑到整个经济及财政情况, 主张以一定比例扣除;第三种观点是坚持最低生活费的标准。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采纳了第三种观点。对各个应税项目, 特别是对综合征税项目, 应根据不同纳税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确定基本费用扣除和其他单项扣除, 其扣除标准应根据我国国情, 在深入调查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具体确定。同时费用扣除应根据物价指数和汇率的变动而灵活地加以调整, 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增强个人所得税的弹性。

(四)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征管工作

首先推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 建立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结合的征管模式。同时, 进一步调整偷逃个人所得税的缴纳行为的处罚标准。从重处罚那些“恶意”不申报者和申报不实者。第二, 采取各种配套措施全面监控个人的各种收入, 为个人所得税征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如:加强现金管理、实行个人金融机构资产实名制、逐步推行个人支票制度等。第三, 可以考虑将个人所得税由地方税划为中央税或中央地方共享税, 归国家税务局征管, 使其成为中央税或中央地方共享税, 这样就可以解决异地征收的繁琐复杂, 漏缴和偷税等问题。

综上所述, 个人所得税在我国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税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 个人所得税制将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一定会更好地发挥其调节收入、公平税负、筹集财政收入等功能,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摘要: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自1981年开征以来, 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矛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 个人所得税税制及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露。本文主要谈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所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纳税人

参考文献

[1]商丽萍, 周军.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4月

[2]叶雪芳.关于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经济师.2004年第7期

[3]牛艳伟.刍议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经济师.2004年第6期

篇4:个人所得税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个人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完善

一、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我国也建立起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这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1978-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8472.2元,增长了23.7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3.6元增加到2622.6元,增长了18.6倍。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储蓄存款也大幅增加。1978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7.7;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7.1,农村降到45.6;城乡居民储蓄额1978年为210.6亿元,2003年达到103617.7亿元,增长了491.0倍。然而,在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也出现了分化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尼系数不断上升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有多个指标,而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公认的判断收入平均程度的最基本指标。根据基尼的测算,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间,其数值越小,表明收入分配状态越趋于平均。一般经验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明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状态;基尼系数在0.2-0.3时,为相比平均;基尼系数在0.3-0.4时,为比较合理;基尼系数超过0.4时,收入差距偏大;基尼系数超过0.5时,表明收入分配出现两极分化,它会引起众多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已经至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到达危险的边缘。而根据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的推算,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65,并将在2005年逼近O.47。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我国现阶段人均GDP只达到10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还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客观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二)城乡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1978—1985年,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86倍。1983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2:1,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超过了改革开放前的水平。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小于改革开放前的水平。

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继续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到2004年则达到了3.53:1。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在2004年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有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第一。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柴草等不可能成为消费基金、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的部分,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6:1。

(三)行业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各行业间工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开始显现,一些垄断性行业、新兴行业与夕阳产业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0年,行业最高与最低人均收入比为1.29:1;1995年达到2.23:1;1999年达到2.49:1;2000年为2.63:1,2002年为2.99:1,2003年为3.98:1。这些高收入行业几乎都是垄断行业,老百姓将之归纳为金(金融)、银(银行)、财(财政)、保(保险),两电(电信和电力)、一草(烟草)。收入最低的仍然是农业。

(四)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进入90年代后,东西部差距迅速拉大,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差距扩大更明显,从1980年的1.46:1,扩大到2000年的2.26:1。而从2000年到2003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GDP的差距由7548元扩大到9250元,GDP增长率的差距也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8.39个百分点。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仅为东部地区的40%。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一项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000元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16683元)、北京(15638元)、浙江(14546元)和广东(13628元)。居后的省份均为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7218元)、青海(7320元)、贵州(7322元)和甘肃(7377元)。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方面的存在的问题

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最大限度地向人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总体上还处在构建过程中,其改革在方案设计上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尽完善之处,实践中自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改革中的某些措施偏离制度实施的社会目标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兼具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应当同时体现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双重要求。就社会制度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目标是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实现社会意义上的收入分配公平,使社会关系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而我国改革

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其社会目标的要求体现得不够充分,甚至由于某些改革措施的不完善,还出现了与上述目标要求相悖的制度实施效应。

(二)保障模式存在偏差,导致保障功能扭曲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安全制度,其首要功能是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为低收入和无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是通过向高收入者征收社会保障税,并将其以社会保障支付的方式转移给低收入和无收入者来实现的。在这里,保障基金的筹集应与缴纳者的收入正相关,即收入越多,缴费越多;保障基金的支付应与受益者的收入反相关,即收入越少,享受的保障支付越多。唯有如此,社会保障缩小收入差距,增进全民福利的目标才可能实现。而我国目前的很多保障项目,如房改中的各种福利、价格改革中的各种补贴等,其支付标准却往往与受保对象的行政级别、社会资历、工资水平等呈正向关联,即级别越高、资历越深、收入越多的社会成员,其享受的保障优惠越多,保障水平越高;反之,则情形相反。这就不仅不能产生缩小收入差距的功效,反而成为扩大收入差距的直接推动力量,使保障实施结果与实施保障的初衷南辕北辙。

(三)保障重点错位,重点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难以落实

由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社会成员收入不均的现象日益突出,加之体制转轨使劳动者下岗成为社会性现象,因此,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应重点解决社会的低收入、无收入者及失业劳动者的生活保障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社会保险制度为重点;在保险制度改革中,又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改革为龙头,以改革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为突破口。这种改革在总体方向上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在强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使其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主导的同时,相对淡化了社会救济等其他层次保障项目的改革和完善;在强调建立个人账户,鼓励个人自我保障的同时,相对淡化了社会互济的功能和作用,使那些本应属于保障重点的低收入者、无收入者的生活保障问题,因其无力参加让会保险而难以解决。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具体措施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设计必须充分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双重目标要求,并力求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最佳统一

如前所述,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兼具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属性分别对其提出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双重目标要求。在这里,社会稳定和安全是其首要目标,为实现社会稳定和安全,我国应建立起与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反向关联的弹性保障机制。个人收入水平越低,其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标准应相应越高;而对有自我保障能力的人,则应取消其保障资格(面向全民实施的福利性保障除外),进而一方面切实发挥社会保障均衡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社会性目标,另一方面则发挥社会保障的内在稳定器功能,形成随经济波动自动调节社会需求的保障支付机制,实现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经济目标。

(二)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改革的需要正确选择保障重点,以强化保障功能

社会保障是一个多重目标并存的综合体系。在不同时期,各种保障形式和保障项目并不具有同等重要的存在意义。这就有一个保障重点的选择问题,而且这种选择必须以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为依据。根据我国实际,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选择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并重,以失业保险为龙头的改革思路。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并重,是指对有自我保障能力和缴费条件的社会成员实行个人缴费为主的社会保险;而对低收入、无收入者则实行社会互济为主的社会救济。以失业保障为重点,是指要建立健全主要由政府承担保障责任的失业保障机制,通过强化政府的社会保障功能,解决失业劳动者的生活保障问题,为深化企业的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轻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可能造成的社会震荡。

(三)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并使其成为政府履行社会保障功能的主要资金来源,成为社会互济的主要筹资模式

一是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具有客观必要性。第一,开征社会保障税,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化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开征以在职职工劳动报酬为征税对象的社会保障税,从根本上割断企业劳保费用负担轻重与退休职工多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解决目前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养老、医疗等费用上负担不公的矛盾,使国有企业从小社会环境中解脱出来,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第三,开征社会保障税,以法律形式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收缴,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的自我保障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保障观念,而且有助于克服社会保障基金征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和分散性,既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及时、稳定、足额的筹集,也大大地减轻了国家和企业负担。第四,开征社会保障税筹集资金,筹资成本相对较低,也便于国家自上而下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

二是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具有现实可行性。第一,建国四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保障体制也在职工养老保险、公费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使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初具规模,客观上为社会保障税的开征提供了相应基础。第二,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企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总额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迅速增长,为开征社会保障税提供了税源保证。第三,我国已有比较健全的税收征管体系,不仅能完全胜任社会保障税的征管工作,而且在向纳税人征收其它税款的同时,一并征收社会保障税,既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筹资成本,也便于自上而下进行全系统的监督和管理。第四,国外积累了许多供中国开征社会保障税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四)加强社会保障资金运用管理,提高保障资金的运作效率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在范围上将其从部分地区、企业扩展到全国所有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以减轻保障负担,使政府能集中财力满足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保障项目的资金需要,保证重点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

另一方面尽快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加强社会保障的计划管理,使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相互对应,提高保障基金运用的规范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篇5: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与完善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显,对此相关的刑法顺应民众的需求和愿望而产生。对严重危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明确认定为犯罪行为,但在此修正案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需要加以完善,本文对此进行了以下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刑法保护;立法;完善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同时也存在着公民因个人信息被人盗取而给自身带来麻烦或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并对法律、道德以及信仰等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此国家也启动了相关的立法程序,目前新通过的修正案也明确对个人信息窃取、泄露、收买等行为进行了刑事责任的认定,对个人信息权予以了刑法的保护,但其仍存在着不少需要改善的问题。

一、保护修正案的分析

(一)主体规定的不足

在修正案中,对犯罪的主体根据工作便利,更易取得公民个人信息,而其实现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更大的原则来予以了规定,同时也受到更严格的法律方面的约束,但并不能将其它人员排除在主体之外,实施了法条中规定的犯罪行为时,却可以不追究其刑事责任[1]。比如在实际生活中,也存在着物业公司、车行、网站等私营单位倒卖个人信息的现象,通过合法的方式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又将信息非法提供或出售给其他人,这样的行为也同样带来了不亚于公共服务机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危害。所以对犯罪主体的认定做出更深入的解释也是对个人信息权予以更全面的保护。

(二)行为规定的不足

在修正案中对于犯罪行为的认定增加了违反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命令和决定等的难度,使原本只要将获得的信息非法提供或出售的行为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的犯罪行为加以了限定,也就造成了在实施过程中的阻碍。由于国家对个人信息相关的规定、规范以及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和完善,就导致了相关行为人的行为缺乏前提条件而不能构成犯罪,使得有些严重损害公民个人信息权的行为无法做出犯罪的认定。

(三)定刑的配置

在量刑的设定上,需要遵循罪责刑相适用原则,在修正案的量刑设定上却看到,在行为方式上存在着差异,但却有着相同的法定刑。在对于犯罪的主体和一般人员的量刑上,应对重点打击对象通过刑责来突出其区别。国家机关和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犯罪造成的`严重危害也远超过一般的人员,通过法定型的规定可以有效地突出其犯罪的严重性,也能起到对其是否合法履行其职务进行监督的作用。

二、保护修正案的完善

(一)条文与法规之间的协调

在进行刑事条文对违法行为进行定罪之前,也应当是违反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就是认定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行为,再通过刑事条文的认定,将其中更具有严重性的违法行为认定为犯罪,交予刑事制裁[2]。所以关于对个人信息权的侵犯行为可以被认定为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两种方式,而刑事违法的前提为行政违法。修正案推出之后,就对刑事违法的前提―――行政违法的明确和完善起到的逼迫的作用,如果没有明确的前提条件,刑法相关的规定也很难有效的执行和落实。所以需要加快个人信息相关的法律制定的进程,同时注意与已推出的修正案相配合与衔接。

(二)本罪内容加以明确

在修正案中对构成犯罪的前提条件设定为情节严重,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判断其行为情节严重的程度,同样是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但是在具体环境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会造成不同的影响和后果,其情节严重的前提条件就有可能存在争议。对于情节严重的判断,可以从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后果的严重性、影响的恶劣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对于情节严重也应当从造成的泄露、窃取个人信息数量和次数、损失程度以及造成不良影响等各种情况做出考量,对情节严重根据法治统一的基本原则予以更明确的认定。

(三)本罪的定罪

公民个人信息权同样是受公法保护的私人权利,可以借鉴其他的私人权利保护的规定,对其犯罪设定予以处理的犯罪,对司法资源予以了一定程度上的节约。不过此类案件所涉及的范围应该予以界定,对没有给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和破坏的行为从轻处罚。

(四)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我们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权的行为也有其特性,其中表现为侵权行为的专业性、多样性、隐蔽性等。很大一部分行为没有可以量化的证据,需要通过运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予以证明,如侦查和收集证据,这就必须提高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水平,也对取证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可以考虑将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引入进来,将举证责任向被告人转移,但其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可行,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权被侵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构建有效的保护机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课题。从刑法修正案的推出来看,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三个层面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更好地有效地构建保护体系,此修正案的推出也对个人信息权刑法保护的进程予以进一步的促进和推动。

[参考文献]

[1]金欣.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浅探[J].经济管理:全文版,(11):00244-00244.

篇6:中小企业管理发展与制度完善

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制度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中小企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是指对简历、加强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小企业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制度的贯彻、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企业的薪酬系统

加强中小企业薪酬系统,强化薪酬管理主体职能,应根据中小企业之际情况,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薪酬系统,只需要简单准确的企业、岗位基础信息,智能的薪酬计算功能会自己设置出企业自己的专家级薪酬方案。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多都没有真正的实现薪酬系统,即使有薪酬方面的设计也会严重弱化。薪酬系统是公司管理内部的可信,它负责为公司的所有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建立良性的系统。对企业管理而言,一个完善的薪酬系统是相当重要的。

2.加强企业的绩效系统

完善中小企业绩效系统,对整个公司的发展十分的重要,科学简单的绩效管理系统又有各行业、各岗位的指标库,企业可以直接导用,并且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完全自定义,

给中小企业一个清晰的考核量化标准,进一步实现的行为、品格可量化考核。更加加强远程、跨区域且全员覆盖。出色的绩效统计功能,分析出员工工作状态图,同时可提出学习成长计划。这是建立在企业中的基础。对于中小企业管理发展和制度而言,良好的薪酬系统可以对员工更好的贯彻和执行内部制度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应实施有效的激励、奖惩机制,激励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控制的主观能动性。各部门应定期举行绩效考评会议,作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它不仅可以总结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同时也是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通过绩效考评,配合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将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部门的工作目标将通过个人工作目标的实现而实现。

3.强化企业招聘系统

上一篇:姜汁索饼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下一篇:小学三年级作文讲评课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