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培训论文——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能力

2024-04-12

就业培训论文——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能力(精选10篇)

篇1:就业培训论文——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能力

大学期间能力的培养

教育系 张倩宁(20083930127)

李开复曾说,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诚然,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完成了一个从懵懂的孩童向成熟的青年之间的过渡;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大展身手;在这里,我们可以独立自主的学习、独立自主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与道路;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学习去锻炼自己等等。在这个所谓的象牙塔中,我们不应该以天之骄子的心态去无所事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不断地泛滥。有一部分人认为读大学是没有作用的,许多支持读书无用论的往往认为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在我们不断在批判这些理论的时候,我们也要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想法?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让大学生们说“以前以为自己的是人才,现在只是个人”?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那就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诚然与目前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关系,但更大一部分是由于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反映就业难,找到一个好工作更难;另一方面许多就业单位反映自己根本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一部分的眼高手低不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

我们不愿意在这最美好的四年里虚度光阴,我们都希望在这里改变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希望在毕业时,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也有人说,大学是人生中一次蜕变的过程,关键是你有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去成长为最美丽的花蝴蝶。那么我们在大学期间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以顺利的实现就业呢?

许多人在大学这四年中,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等到毕业时才开始后悔,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等到毕业身边的同学都因为自己的优秀、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时,自己却还是因为挂科、补考、简历空白而让自己陷入到苦闷和后悔中。

很多大学生来到大学一段时间,会说,大学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样;更多的是高年级学生的迷茫——发现自己在面临毕业时跟其他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甚至还不如一些没有读过大学的人的就业情况。于是,很多大学生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不知道面临选择的时候自己要走哪条道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不知道自己的梦想现在已经破灭成了什么。

当大学生以六十分万岁的心态走入大学,想在无所事事中完成大学生活并顺

利找到工作时,神会现实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但是大学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凭,如果说,大学仅仅是一个发放文凭的场所,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有话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要在这里完成的,并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质上的,这样,我们才能以一个合格大学生的面貌走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业形势是我们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了解社会及就业单位需要的人才类型,不断的塑造自己成为可造之材。

如果我们想培养自己的能力,首先应该了解,自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也就是用人单位需要我们什么样的能力去胜任这个工作。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现代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就要全面的发展自己,学历只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些不是一张纸就能证明的。

因此,我们要明了大学期间应当培养的能力,以此要找准自己在大学期间要努力的方向,来增强自己在未来、再就业中的竞争力:

第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力。

有一位老师说过,一项调查显示,真正在大学中学到的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上的,只有20%。所以来说,大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培养的能力中,有一项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

如果说,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地教导下才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进步,那么,当他脱离了这个指导,会停步不前。在我们高中教育的阶段,我们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呆板的,进入到大学之后,我们的学习中,老师只起到一个领路人的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在大学四年中不断学习,对新知识有一个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只有有一定的学习力和学习习惯,才会让用人单位觉得有不断地进步空间,当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有所变化的时候,能迅速适应并学习,投入到工作中并有所创造。

第二、良好的思维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谈到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总会谈及到一个问题:学会思考。名人skinner说过,如果我们学习过的东西忘记得一干二净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说,现在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买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经济学家》曾经在大约200家中国优秀企业的CEO中做了一项关于“员工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普遍回答是:缺乏创造性思维。在全球化的日益冲击下,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呆板的做一些重复的工作和止步不前的工作。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对

工作中的现状不断改进、提升。

思维力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也不可能在大学的四年中将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同时,我们也无法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知识都学会。在快速变化的知识时代,知识是有可能过时的,但是只要你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去创造价值。这就是举一反三的自修之道,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掌握基础知识与培养理想。

我们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无用。像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英语、中文等等能力是在任何工作、任何场所都适用的。如果我们放弃与轻视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那么在我们工作时不仅会一切都要从头学习,困难重重甚至会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对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

同时,我们在大学里并不是混日子的,我们在大学中也应该扩展自己的视野,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志向的所在,了解专业或者领域的制高点,培养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想干什么,想在这个领域做成什么,想达到或者改变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沿着自己的理想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为人处世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必须要清楚,在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瞬间起,你的人际关系与交流勾通就已经不同于高中的那样。那时的你作为一个孩子会有父母给你处理各种关系,同学中也是以情感为导向,仿佛一切的人际交往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为主,与人的同构交往也以自己的脾气性格来决定。

进入到大学校园,远离了父母给自己建立的一个温室,一切的开拓与打拼都要靠自己来处理。我们不能再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们要在社团、寝室等等地方认识和接触不同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要正确的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应当弄的身边都没有好朋友,以诚待人,从周围的人身边可以学习很多,不断改进自己。

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对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的需要可能更大。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可能没有办法和工作的同时进行团队交流与合作;没有办法在商业谈判中达到合理的效益;没有办法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这样的雇员不是单位和社会

所需要的。

第五、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常我们已经会习惯社会对大学生的一个评价词:眼高手低。就是说大学生会把一个问题看得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很难。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也就是说都是理论知识。很多知识无用论的人会说大学生就业没有社会人员好,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差,没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很难尽快的熟悉和了解工作。

因此,大学生不能埋首书本中,要注意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到自己专业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了解自己专业在社会的定位,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是西安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目的。

进入到大学,我们会有更多的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时间,很多人就在这里迷失,整天沉溺于电脑游戏或者恋爱中。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才可以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更有秩序,更有效率,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姿态、来了更好的工作效率去迎接社会。

总之,大学不是一个避风港,也不是一个玩乐的场所,我们需要在大学中学习和充实的方面有许多许多,需要我们了努力的地方也有很多。只有我们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能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以良好的心态、充分的准备去迎接社会的挑战。

篇2:就业培训论文——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能力

1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研究

笔者以某某学院的全体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800个样本,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人到SQL 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SQL语句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对问卷的分析数据如下: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偏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敬业精神不够,有一定程度上的诚倌缺失,如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如果你已经和一家单位签约,而现在有另外一家单位待遇条件比第一家单位好且表示愿意接受你,这时你会怎么着做,有74%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放弃第一家的工作与第二家签约;沟通协调能力较好;而在实习经历方面,调查资料表明河南科技学院学生的实习经历从大四到大一依次减少。

2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陷

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上看,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教育除了保留了传统功能外,其专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特征日益明显,教育不仅要使已有的知识不断延续,还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各种有用的能力,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谋生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因而,高等学校培养有竞争能力、创新性、可就业性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成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部分专业都只是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设有一定的考核与要求。另外,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落后。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频频受到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限制,而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由于学校对其培养目标是实用性职业技术人员,在理论方面他们或许弱于一般的大学毕业生,但是由于他们有相当强的操作能力,因而有技能的灰领在劳动力市场很受欢迎。

在德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是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的,工科大学强调大学生在求学之前必须从事一定时间的生产实践,而且在新生刚入校的前三个月也要进行一定的生产实践,我国高校可以尝试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一些改进。

3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1 学校收集总结与人才需求有关的各方面信息

学校首先要建立一个部门两个系统;

一个部门:就业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不单单是就业指导部门的事情,更涉及到学生培养的整个系统。因此,在高校校园内开发就业能力方面,要任命高级管理者,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两个系统:(1)高校要建立人才市场信息收集系统,学校要与政府、用人单位、人才中介机构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组织就业调查,在全国采集数据,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和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2)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与市场信息收集系统结合随时反馈市场信息,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3.2 制定并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要科学决策,配置资源实施培养计划: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专门机构要就全校范围内进行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该机构不但要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还要与有关各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之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学的专业设置,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和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再次,学校建构科学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对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第三,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提升教学人员培养和开发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在学科渗透中强化学生就业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强化高校学生的实习、见习环节,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3 方案实施过程的检测与控制

篇3:大学生就读期间就业心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就读,就业心理,培养

大学生作为中国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 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中重要的环节, 就业比率反映出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关系到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就业时也面临诸多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

就业心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 以不同的形式对兴趣、动机、情感和意志等表现出来的倾向性和能动性。大学生自身特点、个人理想、多元的社会结构以及“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 使大学生就业时会出现多种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

1. 焦虑与恐慌心理。

焦虑与恐慌心理是在就业压力下产生的不踏实感、失落感和迷惘感, 表现为焦躁、忧虑、担心和恐惧。大学生在临近毕业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单位, 心理普遍存在着彷徨, 陷入焦虑、沮丧与悲观的消极情绪。他们总是担心能否找到理想的工作, 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 工作能否发挥特长, 特别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会精神紧张与焦躁不安, 甚至彻夜难眠, 在行为上反应迟钝、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和自制力, 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导致无法就业。

2. 自卑与自负心理。

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 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 看不起自己, 认为所在高校或专业档次不高, 在校期间所学东西太少, 又缺乏工作经验, 认为相貌不尽人意, 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较低, 家庭条件又不好, 导致了在求职缺乏自信, 办事无胆量, 畏首畏尾, 随声附和, 没有主见, 导致错失就业良机。另一部分学生显得又过分自信, 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择业时不切实际, 好高骛远, 吹毛求疵, 不愿意从基层干起, 对单位挑三拣四, 高不牵、低不就, 导致就业心态失衡, 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3. 攀比与功利心理。

部分学生不从实际情况出发, 不能客观、公正评价自己, 盲目地相互攀比, 同学进大企业、事业单位, 自己就不好意思进小企业, 私营单位;同学找的待遇好, 自己就得找待遇更好的;同学找的在发达大城市、交通便利, 自己就不愿去相对较小的中等城市;同学找的专业对口, 相对轻松, 自己就不愿去专业不对口, 相对辛苦的工作。种种盲目攀比和功利心理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感到强烈的失落或不满, 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事物, 结果损害身心健康发展。

4. 依赖与逃避心理。

大学生就业由国家包分配早已成为历史, 有些大学生不愿意接受现实, 一方面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去努力争取, 缺乏独立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 坐等家长及亲朋好友为自己安排或学校推荐, 不愿意认真准备, 不愿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此外, 还存在着嫉妒心理。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 感到心理不平衡, 恐慌和愤怒, 采取背后拆台、造谣诽谤、打击报复来发泄自己的愤怒, 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二、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如今大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舒适与享受、害怕吃苦。盲目的追求大城市、大企业、机关及事业单位等急功近利的心理。

1. 大学生自身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特殊阶段, 具有多重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等, 易受环境影响, 心理健康状况比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和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易受影响。高等教育结束了以前的精英教育模式, 可许多大学生择业认知心理却依然停留在精英化阶段, 面对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普遍存在焦虑抑郁心理, 加上社会阅历较浅, 对自身和社会的认知不全面, 容易出现自卑和自负的偏执心理, 导致初次就业时期望过高, 遇到一点困难就心理失衡、消极抱怨, 甚至一蹶不振。

2. 高校教育体制的原因。

首先, 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结构性问题突出, 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的应用型, 师资力量又跟不上, 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 教育体制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 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其次, 高校的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与的协调性, 就业观念局限于即将毕业的心理教育, 相当于“临时抱佛脚”, 没有在校期间对就业问题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就业指导的人员多是简单收集与发布就业信息, 缺乏相应的科学理论指导, 没有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尤其是面对就业压力和挫折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缺乏。

3. 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背景、父母的价值观等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很多家长花费了高额的学费, 希望子女们能找到一份体面、各方面都有保障的单位, 要是毕业后连工作都没找到, 碌碌无为, 肯定难以理解, 甚至伤心失望, 尤其是偏僻落后农村或是下岗职工家庭, 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在择业时必然过多的考虑物质利益, 更重视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导致短时间内难以理想就业。

4. 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一是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人口聚集不均、地区差异等决定着中国人才就业的差异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就业差异明显。二是政府缺乏相应为企业培训毕业生技能的扶持政策。大学生就业后, 适应周期在一二年, 其知识利用率不足40%, 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 更愿意招收成熟人才, 从侧面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大学生就读期间就业心理的培养对策

中国社科院2012年《社会蓝皮书》统计:2010年大学生的失业率为12%, 2011年为17.5%,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680万人, 预计100万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在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 若长期得不到较好解决, 不但会伤害心理健康, 还会危害社会稳定。高校、家庭、社会等在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做好在校期间就业心理的培养和规划, 适应就业前的准备,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毕业时的心理问题, 坦然面对就业。

1. 从学生入学着手, 开展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普及职业规划教育, 通过教育, 从学生入学开始, 建立系统完整的就业培养计划, 使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和实践, 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具体为大一侧重专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设计, 重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 明确自身优势, 发现自己的不足;大二侧重自我认知与基本能力的培养, 重点指导学生客观正确认识自我, 清楚未来发展的目标, 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 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大三侧重择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 多参与社会实践, 积累经验;大四结合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自身特点, 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 掌握求职的具体技巧, 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把这几个阶段有机结合, 互相衔接, 提高大学生的择业能力。

2. 充实师资结构体系, 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可见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当中的重要地位。要想学生有一滴水, 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要想学生有好的动手能力, 就必须有更强动手实践能力的老师。学校应该大力充实调整师资结构, 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只有教师自身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 对自己所讲授的专业领域的知识, 有较好的研究和应用技能, 才能在课堂上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结合起来, 传授的通俗易懂, 是学生既能熟悉专业的理论知识, 又能掌握专业的操作技巧, 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 调整办学结构,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古人云:“学以致用”, 目前学校所设置的有些课程与实际工作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脱节, 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大都是只停留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离开课本到实践中就不知如何下手, 显得力不从心。因此, 在教育结构调整的同时, 应与企业结构的调整保持一致, 实现教与需的协同发展, 从政策上给与企业扶持, 培养产学结合企业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工作, 在上学期间就能去企业实践, 也为毕业后直接进入相关单位创造机会。对用人单位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可以直接按照自己单位的要求去培养人才, 也省去了新人进入单位的培训适应时间, 提高技能和效率, 可谓是“双赢”。

4.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自主创业。

市场经济条件下, 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 学校除了传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之外, 还应该注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创新能力, 运用能力。用人单位总是希望招聘的人才不仅具有较好的理论知识, 还应具有各种岗位所需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 应更多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综合素质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只有将合理的知识能力和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 才能增强的竞争力和自信心, 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大学生还可以自主创业, 或借助社会资源共同创业, 规避创业风险。社会和学校应鼓励大学生进行低风险、多样化、合作化的创业。

篇4: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思考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查看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学校,多数学校只重视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能力,使很多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足,不能适应用人企业的要求。如何高效的运用大学生在校时间充分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自从1999年后高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育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随之出现的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致使大学生过剩。尽管我国高校在不断的扩招,但是新的工作岗位也在增加。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每年新增的工作岗位在800万左右,而每年毕业的学生仅在300万左右。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主要问题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等学院的课程设置与市场用人观念存在着严重脱节,造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1]。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主要表现为:第一点就业观念严重落后,由于精英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主要靠“等”,就业观念比较落后;第二点是大学部分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忽略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教学安排十年一日;第三点是培养人才的模式单一,高等院校忽略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学生没有个性鲜明的特点;第四点就是当代毕业生没有应聘求职经验,不具备良好的面试应聘能力。

二、 培养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一) 是当前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

毕业生的就业率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规模以及发展前景,尤其是目前国家教育部门每年公布的高校学生就业率,并且明确的提出对就业率低的高等学校进行警告、减少招生等措施。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能力,同时也决定了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等院校要想得到理想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2]。

(二) 可以实现大学生的理想以及自我价值

当前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就要认识到只有过硬的能力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做到毕业之后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就成为国家的负担,更不要说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服务社会。所以,对于学校来说,一定要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 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

我国党中央以及国务院都特别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会议中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利益,要求各省市政府以及教育部门都必须不遗余力的把高校人才培养策略放到第一位,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落到实处。

三、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

高校毕业生非常需要学校向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工作岗位信息,在我国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系统,就业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点是建立与职业教育有关的资料,比如书籍或者影像资料供毕业生查阅,还可以在就业系统上设立影像资料室方便学生随时可以在网络上查看类似“模拟面试”等影像资料,使大学生能有良好的面试能力;第二点是可以建立大学生自愿者服务了解区,现在企业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而当今大学生接触社会较少,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通过做福利机构的志愿者可以了解当今社会的工作环境与企业需要获取工作经验,促使毕业生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3]。

(二) 建立就业咨询室

通过在学校建立就业咨询室,大学生可以与咨询师进行全面的就业咨询,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及时的向咨询师提问。根据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分专业的咨询室,这要求咨询师要准确的了解当今的社会形态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详细的向大学生讲明白社会发展形勢,使每位大学生都能清楚当今的发展形势;如果某个专业学生较多,就可以采取集体咨询,这种方式既可以节省时间,增强效率,更达到了目的。

(三)加强校企合作

一所高校是否成功的标志是该校培养的学生能否受到社会企业的欢迎,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技能主要来源于工作的实践经历,而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不同形式的合作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校企合作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多为学生创作实习就业岗位,当前多数企业都意识到给毕业生提供实践工作岗位可以双方受益,对学生来讲,可以有机会亲身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可以使学生结合社会实际规划自己的工作生涯,对于企业来讲可以通过实习考察留用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第二种是企业与学生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毕业生需要企业的招人信息:“什么样的人才受企业欢迎”,高校应该请企业负责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加深对工作岗位的了解[4]。

四、结语

随着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担当着重要责任。各高校要发挥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办学、完善就业系统等途径帮助大学生获得就业能力,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使大学生自己准确定位,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永梅.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4:106+94.

[2]张长路,李庆中.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商,2014,14:18-19.

[3]杨晓南,郑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J].科学决策,2012,05:79-92.

[4]韩庆红.关于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47-151.

篇5:就业培训论文——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能力

【摘要】心理资本作为个体内在积极心理资源,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起到正向预测作用,心理资本中的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能够促使大学生设立合理的就业目标,增强对求职情境的掌控,有效抵御焦虑反应,尤其在面对就业压力、求职挫折时能够帮助大学生合理归因,保持积极心态和持续的就业动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应通过全程生涯规划、导师制学习、实践创新、职业体验以及结合就业心理辅导方式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心理资本;自信;乐观;韧性;就业能力

有关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研究最早出现于英国,着重个体劳动者潜在可雇用性方面的研究,虽然目前有关理论和实证研究非常丰富,然多以在职人士为研究对象。国内学者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虽然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都比较一致地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获得、保持、发展工作的综合能力(陈勇,),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潜在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上的集中体现。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兴起以后,FredLuthans等人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组织行为领域,形成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随后有关心理资本研究大量涌现。心理资本指的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包含了自信、乐观、韧性和希望四个维度,具有可测量、可开发、可培养的特性。心理资本和就业能力作为个人内在潜在素质,具有很大相关性,心理资本的可测量、开发、可培训的特性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

篇6: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 另附一份简历 上课时间:星期三晚上 班级:动力1101 学号:201102000302 姓名:冯东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引入,社会公平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在透明社会竞争中无法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能力一般涵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目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能力缺乏。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将自己推销出去。

名流教育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步完善,多方面提升的过程,包括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素质培养和社会实践的丰富化。他们首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研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力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业能力体现了职业特性、个体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用人取向的有机统一。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尽管就业能力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就业能力是由知识、技能和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的一个混合结构。美国的SCANS(1991)报告认为,就业能力包括36项能力,并将它们分为两大类:基础方面和工作胜任力。其中基础方面包括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三个部分;工作胜任力包括资源、人际交往、信息、系统和技术等五个部分。荷兰心理学家海吉德等认为就业能力为“通过运用胜任力不断地实现、获得或创造工作”,包括五个主要维度:职业专门知识和个人的灵活性(适应性)等。近年来,我们在对我国大学生个人特点、就业市场状况、用人单位需要等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职业认同、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个人适应能力。明晰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各个要件,为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可靠的方案。

3、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大学生就业能力高低是大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的本质原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职业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很多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培训,不但增加了企业了的人力资源成本,也限制了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具体表现为:

第一,职业认知度和认同度不高:职业认同是个人在整合有关自我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志向和愿望,是对个人未来职业的自我定义。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有的大学生盲目跟风,不能根据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观念上还停留在以前计划经济的时代,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能认同,认为大学毕业就应当马上就业,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等。这些势必会使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第二,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的掌握了大学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熟练的运用他们指导实践,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大学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赖以生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

第三,社会资本对于个人成功求职和未来职业的成功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人实现职业志向的关键要素。社会资本是个人在社会网络建立起来的信誉,是在社会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些能力和个性品质。个人获得信息、赢得资源以及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帮助的多寡,对一个人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长期形成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严重影响其在组织和社会中的发展。

第四,个人适应能力是指个人在工作和组织之间进性灵活的转移,以适应内在和外在劳动力市场各种改变的能力。一个人对事物及事件的观点、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对学习的态度及对自我内外环境改善的能力都将在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和工作中产生重要影响。现在的大学生由于接受教育年龄小,大多数都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抗压能力不强,个人的适应能力不强。

4、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很多,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本人都有责任,高校作为祖国未来人才的培养基地更是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20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产生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很多毕业生无法再激烈的市场中谋取生存空间,不得不降低择业标准和职业期望,对国家的人力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虽然经济复苏后这种影响日渐远去,但是高校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需求却日益加剧,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制订和落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和专业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要分专业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关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纳入整个大学生的教学体系,并且从入学开始就作为必修课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课程安排密切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相联系,按照学校的专业设置,专门制定各专业行业领域中不同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要求学生按照具体的岗位变迁顺序制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分专业、分行业、分岗位的手把手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职业对个人就业能力的具体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增加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操作性。第二,充分发挥学校团学组织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机会是通过各类校园社团组织的活动进行的,是大学课程体系之外的必要补充。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团队配合能力。例如通过“暑假三下乡”、新农村调查、企业参观、寒假实习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积累学生的社会资本,为其走上社会铺垫平台。同时,学校相关部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及地市举办的各类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实际锻炼自身的各项能力,也通过活动带动其他同学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在大学生涯的初期制定自己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中能有侧重的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和见习基地,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实习和见习基地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前的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进入实习基地训练,增强工作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能够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和社会工作需要的差距,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择业心态,找到自己进入社会合理的行业目标和岗位目标,避免盲目自信和悲观失望。从实习实训中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尽量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能力和市场岗位需求相匹配,减少进入社会的障碍和壁垒,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第四,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创业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今年来大力提倡和发展的项目之一,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无论是专业素养还是社会交往能力,都会在建立公司或者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过程中得到磨练和提高。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创业可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可能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为背景的投资。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储备,可是要想创业成功,社会资本的积累往往是占重要地位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创业难于普通就业,创业者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也比一般的就业者要高,换句话说,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就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5、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素质呢

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就业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介绍一般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性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同时心理健康机构还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

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目光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同时,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从小抓起,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之路

篇7:就业培训论文——大学期间应该培养的能力

1.1高校团学工作的内容:高校团学工作是高校教育与管理的一支核心力量,其中组织结构包含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志愿者协会)。高校进行各种团学活动,其中包含专业技能比赛、兴趣爱好培养等。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1.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将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基本工作能力,第二个是专业技能,第三个是求职技能。我个人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以就业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应该包含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心理因素、基本的工作能力和求职能力等。

篇8:浅议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就业是人生的转折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金融危机的到来更加剧了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通常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本领。在职业活动中,个体从落实工作到胜任工作,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我们平时说的就业能力指的是一般就业能力,它是从事各种职业的基础。可以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工作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党政机关、国企等用人单位,还是社会人士或教师,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评估都低于学生自我的评估值。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最受企业的重视。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恰恰体现在这几种能力上。

1. 职业目标不明。

一些高校学生当初报考学校和专业都是家长的意志,自己没有什么想法。虽然不少高校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主要是在大四才进行就业指导,另外因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所以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2. 基本工作能力缺乏。

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现在的一些大学生对工作岗位要求高,缺乏对岗位的热爱,心理素质较差,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明显缺乏应有的基本工作能力。

3. 专业技能掌握不牢。

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这种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它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由于实践不足,动力能力不强,在就业过程中屡遭困难。

4.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在大学生找工作及以后的工作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少大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如在应聘时,一些大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缺乏谈话策略和技巧、对薪水期望的表达方式、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的恰当运用等。

三、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不是弱势群体,其就业不应成为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复杂,不仅与当前经济衰退造成的需求下降有关,还与供给持续超过需求有关,但作为高端人力资源的大学生,其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前者主要由就业信息不充分、传播不顺畅等原因造成,后者主要源于求职者技能与空缺的职位不匹配。

1. 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大学需要密切联系市场,了解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确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与企业合作,对工作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分析,来作为大学生提升能力的目标。相比而言,我国很多高校还未建立用人单位联系机制,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够,难以按照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

2. 用人单位向高等教育传导需求信号的能力也非常欠缺。比如,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普遍缺乏对岗位技能需求的调研,对职位所需要的就业能力缺少明确的标准,造成劳动力市场就业能力信号紊乱。有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学历、性别、年龄与证书等因素,忽视大学生真正具备的能力水平。教育的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不畅,直接后果是教育的产品———大学生的能力难以满足职位的需求。

3. 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的定位不明确,一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忽视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办学规模,师生比过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斩培养对策

1.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般说来,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应及早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发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让他们及早地思考自己的前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发展方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 政府要转变职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服务。

要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全国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发布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和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大学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大学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大学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建立大学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

3. 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就业能力较低。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从教育环境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1)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高校校园内设立专门的机构,并任命高级管理者,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发掘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2)加强就业指导,努力建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在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3)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4)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着重发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性。

4. 大学生要进一步完善自我。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关心集体,乐于奉献,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培养艰苦创业的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阅历,提高工作能力。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及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和社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高校要面向市场,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只有落实各方面工作,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张丽华, 刘晨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 2005, (1) :1.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培训与教育, 2005, (6) :1.

[3]唐晓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11.

篇9: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

与国外相比,我国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起步较晚,因此,深入了解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对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大有裨益。

英国大学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为了培养具备就业能力的学生,英国的高等教育从19世纪中期开始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工作。大学的“就业能力植入、促进与融合优秀教学中心(E3i)”是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唯一资助的研究就业能力的国家级优秀教学中心。该中心致力于支持和赞助学校一系列有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项目,如促进各类学科和商务模拟活动、职业规划技能培训等。此外,很多大学还设立职业与就业服务中心、就业网络服务中心。

英国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职责与资质要求都非常明确。以职业顾问为例,职业顾问的岗位职责包括职业指导、心理测评、组织招聘会,安排用人单位宣讲,接待外来专家访问,接受学生咨询并予以一对一指导,传递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就业能力环节,每周为学生开设职业辅导项目,发展多媒体资源中心,指导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工作商店等)实践等。此外,职业顾问为学生提供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的课程与讲座,这些课程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轨迹设置的,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以三年制大学为例,大一学习基本职业管理技能,了解带薪实习;大二为带薪实习做准备(简历改进,面试技巧)、参加兼职工作;最后一年明确就业目标、参加招聘会、心理测验等。担任职业顾问的教师包括专职和兼职两种,后者的比例更大,因为专业教师兼任职业顾问能更好地将就业能力植入教学大纲并体现于具体的教学环节。担任职业顾问者必须具有相关学历背景和经验背景。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植入教学

就业能力是一个连续的融合体,涵盖从获得工作到学生素质培养和个人持续发展的能力。英国大学关注毕业生终生就业能力的促进,研究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毕业生的素养:才智、变通、自我意识、终生学习以及沟通、互动和团队工作技能,研究毕业生给企业带来价值和发展变革的才能。

为确保就业能力的植入,各英国大学以“就业能力架构”为方针,设定了所有专业的细则,包括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入学要求等,并且对全校的老师进行展示和培训,学校教学评估主管审核实施的具体情况。负责就业能力植入的教师既是专业课老师,也兼任就业指导教师。学校把一系列连贯的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大纲特征融合植入所有专业,继而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融合”“转化”与“转移”。“植入”意味着用相关的学习与教学方法和评估,促成学习成果;“融合”意味着把所有特征(例如带薪实习这种方式)融合到一起,然后学生可以把特征关联起来;“转化”意味着理论课程在授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转化学生理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特征(使用知识的途径、技术和态度);“转移”意味着将技能的书本状态到实际情景下的应用状态。

要实现就业能力植入教学需要具体化地实现就业能力在学习、教学和评估中的融合,其“校内实训基地”——学生提前就业演练就是其植入教学的最好例证。

以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为例,学校为学生提供在校园内的模拟实习场景,以发展学生必要的技能。这种模拟活动渗透到了各个年级,并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征来设定角色,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初级员工、中层管理者及高层管理者的各个职位特点。学校专门为这些商业项目建立了数据库,各个项目相辅相成,形成校园内部的“社会体”;学校还为这些项目设立内部“银行”,形成“现金流”,被雇用的学生可以获得收入。学校购买评估商业项目可行性的软件,并对所有学生开放。

英国就业能力植入教学的启示

对就业能力多元化的新认识就业能力不仅指“获得”工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获得工作后“维持”就业的能力。培训面试技巧、制作简历等只是实现“就业”的具体措施,是为了达到短期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把“就业能力”培养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学习、把知识转变为技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

构建以可雇用性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英国大学在编制教学大纲时充分听取了企业对毕业生技能的需求与意见。这些来自雇主的信息为实现就业能力植入教学提供宝贵信息。以毕业生可雇用性为人才培养导向将实现毕业生、企业、学校多赢的局面,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产品导向到顾客导向的转变。

在就业市场双向选择的大环境下,高校应该围绕职业路径重组教学计划与就业政策,根据市场需求反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学校。

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英国高校“在工作中学习”“校内实训基地”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两点经验。

第一,从工作中学习,在实习或者课堂情景模拟中学会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并不是减少理论知识的分量,而是强调“真实学习关注真实的世界、复杂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使用角色扮演的训练方式、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活动。真实学习有以下特征:真实世界关联、定义模拟的问题、持续调查、多样化资源和视角、合作、后设认知、跨科学视角、融合评估、多种演示和结果。模拟真实职场环境有利于连接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

第二,实训基地不仅来自企业,也来自学校。打破校园和企业的概念围墙,将社会视作广义的课堂,将学校视为缩小的社会。一方面,学校需要与企业建立长期互利互惠合作关系,建立一套激励企事业单位接受学生实习、就业的机制。学校通过科研和培训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智力支持与学术指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培养,为毕业生的实训提供场所,安排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任实习导师与客座讲师。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实训机会比比皆是。学生社团活动、勤工俭学、第二课堂等都是开展在工作中学习的途径。

兼顾创业教育的近期与远期目标

篇10: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培养的能力

一:理论知识能力。

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任何工作,无论是科学、教育研究,还是具体的实践作业,都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用自己广阔的社会时间能力。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该把课堂的知识和学好,同时,要多到图书馆博览群书,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到达充实自己的目的。

二: 适应环境能力。

适应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数值的反映,它与个人的思想品德,创造能力,知识技能等密切相关。大学生毕业之后,所面临的是找工作,参加工作,然后 定居。它们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所以,大学生要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只有这样,即使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够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从而为 大学生以后的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社会交际能力。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它存在于社会的任何角落,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这个能力,它关系到大学生以后 找工作的问题,而要具备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就要大胆地把握各种交流机会,培养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方面的相通。同时,要做到诚实守信,人格平等。

四: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又一项重 要能力。学习、工作和社会人际交往等需要语言表达能力。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 不败之地。若要具备这一能力,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敢于说,这也是练好口才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需要广泛的知识面),这是练好口才的基础;再次是要善 于说话,注意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注重语言的得体,这是练好口才的关键。为此,大学生应该抽出时间阅读有关的文学著作和口才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的重要保证。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之后是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能力的强弱,都会影响着一个大学生的发展前途。为此,当代大学生就要勤动手,重实践,多做实事,在扎实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

六:竞争能力。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多必备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大学生及至人类都在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由于当前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从而竞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再次,我们大学生应注意几点:

1,意识到竞争能力是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要意识到竞争是实力的展示,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善于抓住机会,勇于展示自己才会在竞争社会中获胜;

3,要意识到竞争实际是人格的考验,所以,大学生必须在竞争社会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才能获胜。

七:沟通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社会交往的关键,一个具有很强沟通能力的人,能把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而培养沟通能力需要自信心和必要的技巧。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应注意:

1,要注意沟通中双方的互惠和相互尊重;

上一篇:天音通信校招信息下一篇:成品取样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