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从高校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性入手,倡导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分阶段、各有侧重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以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就业道德能力提升的思考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究竟应该怎样才能摆脱“毕业即失业”成为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道德能力来解决就业困境就成了当下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就业困境 就业道德能力 提升

当下就业难是个热门词语,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在职业思想、就业观念和就业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这就需要大学生们改变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加强自身的德育建设,特别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自身就业道德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改变自身的就业困境。

1 当下大学生就业中的道德困境

在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高校这一曾经纯洁之地也正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在社会浮躁之风影响下大学生们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越来越突出自我需求和功利化,价值评判也越来越趋于现实化,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道德自律意识都在不断地下降或失落。这些在大学生的就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一,就业信仰危机逐步浮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快,他们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与人交际、学习,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为的生活方式。但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却出现了一定的信仰危机,他们对政治淡漠,对社会、集体缺乏责任感,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个人发展上趋于功利和实用,认为物质上的满足高于精神需要。在这个趋势下很多的大学生就业目标模糊,找不到就业的方向,就业成了他们谋生手段无奈的选择。他们不知道他们人生到底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不知道自己如此无奈的就业选择到底有什么意义,于是在汹涌的就业浪潮中他们急功近利,忽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不知道工作的责任和意义,随意跳槽、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他们开始选择逃离,学会麻痹自己,在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虚拟世界寻找出口,逃避就业失落带来的空洞。

第二,就业信用危机日益凸现。当今既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缺少思考的时代。信息如此之庞大,获取信息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们忙于选择却忘记了思考。他们的眼睛在时代的潮流旋涡中失去了应有的辨别能力。当一些社会现象强烈地冲击着大学校园时,他们也产生了矛盾心理,对自己所学的内容产生怀疑,遇到现实问题时缺乏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评判标准。因此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面对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要求,加上市场经济催生的教大学生如何“美化”自己简历的各种求职“宝典”,大学生们开始在简历上加点“包装”,甚至直接进行履历造假、涂改成绩、伪造各类等级证书、虚构荣誉或是拔高自己的专长等。他们也开始随意毁约,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有的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勝防。这些随意违约的行为不但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学生个人、企业、甚至学校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就业合作素质的缺失。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良好的合作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大学生是未来人才的中坚力量,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关乎个体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大学生们成才意识越来越多元化,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价值同社会的依存关系,他们更加注重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勇于尝试和挑战,希望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潜能。但目前部分大学生在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个人主义思想在他们身上表现比较突出:他们个人能力很强,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是脱节的;他们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却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们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展开不正当竞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却愈显淡薄,合作能力缺失。这种合作素质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们难以在工作中充分施展才能。

由此可见,当下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的缺失带来的信仰危机、信用危机、合作危机等已经成了相当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在就业浪潮中充分的展示自我,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状况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2 高职大学生就业困境之根源

当前大学生基本道德判断能力、信用、合作素质等就业道德能力的缺失,有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但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首先,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出现偏差。德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主要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德育泛化现象严重,德育内涵不断膨胀,外延不断扩张,形成了一个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法制教育等范畴的“大德育”格局,出现了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多于德育内容,知识性的内容多于品行培养的内容,模糊了德育培养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的根本目标,最终使得我们的大学生们道德认知模糊、缺乏道德判断能力,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些外在道德障碍极易导致大学生们自我道德教育出现偏差,从而出现就业中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大学生道德权威意识减弱。大学生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一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相对比较活跃,他们不仅仅满足于听从召唤与被动参与,他们更渴望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渴望独立与平等,这种自我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减弱了权威意识,他们开始寻求自我的自由,使得本来就肤浅的道德规范的认识被剥离和抛弃,使得自己成为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只能是奢谈。

最后,大学生自我监控系统缺失。按照社会认知论观点,个体的自我监控行为实际上就是大学生们通过自己学习行为的预期、计划与行为的现实成果之间的对比、评价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大学生正是通过自我设定形成自己的德性目标,但在行动中难免会与预定的行为计划之间出现某种偏差。自我监控系统就是要尽量减少或缩小这种偏差。这种自我监控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当下外部障碍给他们带来阻力。当下的大学生们是完全生活在改革开放环境下的一代,受西方的价值与文化影响较大,他们更多强调个体,其个性张扬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代,在这个充满竞争压力与挫折的社会,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形态如何选择、选择什么都使他们的道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自身以及形成的心理定势如懒惰、不良行为习惯等内心阻力都会导致自我教育行为的偏差。自我监控系统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们难以自我判断自身的就业行为是否偏离所设定的行为或目标,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就业困境。

3 提升就业道德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员流动的频繁,对人才“看两三年,用一辈子”的选拔模式早已被抛弃,当下社会不但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要具备学习和创新能力、组织和专业实用技能等,更注重的是我们的毕业生是否具备就业道德能力。何谓就业道德能力?就业道德能力指的是道德主体在就业竞争中德性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支持力量:如道德认知能力、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评价能力等。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就成了当下解决就业困境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首先,加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与课堂德育教学的结合。大学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方面成长的重要时期,正处于道德意识和行为判断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民主和平等。在当前这个国内外复杂而深刻的环境中,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西方文化与思潮渗透加速等都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一些大学生良莠不分,出现许多道德能力上的欠缺。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认识提高、道德信念坚定、道德习惯形成的过程,这是个既需要外在的教育灌输,又需要内在认同接纳的过程。因此,学校德育的内容一方面要适应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能力的需要,主要是逐步转变单向的权威式的“灌输”教育方法为“师生互动式”教育方法,使大学生能主动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来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通过道德自律能力约束自身行为,主动地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新风尚;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来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把课堂吸收的群体规范固化为内在的道德修养,自己教育和完善自己,自觉地支配和提升自己,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自觉提升自身的一定的就业道德能力。

第二,加强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来健全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准则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完善中,大学生面对的是开放程度高、信息量大、思想变化快、个体意识强的生活,时刻都面临着判断、选择所产生的道德困惑,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道德评判标准。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會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为全体社会成员尤其当代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以“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理想观、信念观、人生观、发展观教育,为大学生的就业发展指明方向。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荣辱明是非,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逐步将道德规范内化进人的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道德人格,从而强化和提升自身的就业道德能力。

第三,加强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既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关系到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因此,加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通过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让大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是现代社会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和美德;同时,还要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使大学生们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他们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从而在就业中树立起应有的就业诚信品质。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道德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大学生们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他们就业的综合素质;而要想他们的就业综合素质得到长足的发展,要十分注重他们就业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提升就业道德能力过程中,我们要协调好各方面因素,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积极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使我们的大学生拥有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接受多元社会带来的就业挑战。

参考文献:

[1]郭凤志.德育文化论[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晓兰,周双.青少年道德能力培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3]冯立刚,闫茹.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作者简介:雷梅珍(1973-),女,浙江龙游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浙江嘉兴 314003

作者:雷梅珍

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研究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从高校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性入手,倡导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分阶段、各有侧重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以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指导 全程化 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职业前途以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也是关系高等教育自身持久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适应就业形势,有效地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在思想、心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充分作好从业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必要性探析

1.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统领,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科学发展。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尊重学生的客观存在和内在需求,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在价值取向、知识能力、个性特点、综合素质、社会认知、人职匹配等方面协调发展,致力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育和大学生的成长、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双重需要。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需要。如今,多数高校普遍对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了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观念陈旧;就业教育的形式十分单一,课程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掘;教育内容主要进行就业动员、就业形势报告和应试技巧,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择业指导方面,仅限于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没有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由于其教育的对象涉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教育的内容自然各不相同,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期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3.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是学校招生、培养、就业中的最后一个工作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通过信息互动将学校培养的“成品”输送出去,而不问前期的培养质量,这种就业指导在信息反馈、传递上具有迟滞性,难以反映市场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促进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内容的更新,增强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了解掌握社会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而加快学校发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适应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究其原因,从外部环境上看存在着诸如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学生自身来看,当前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定位,对自己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偏低。而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主要在毕业班开展就业指导,学生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有关职业方面的知识,而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要大力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从大一开始就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促使学生认清自身的努力方向,激发学生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的意识,通过对知识、能力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形成独具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不相同,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的实施。

1.第一阶段:职业意识建立和专业认知教育。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面对新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尚在适应和摸索阶段。大一新生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高校在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展职业发展教育,通过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概况,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要求;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需的综合技能;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职业发展概论,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把择业观的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以“诚信”为内核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认识,唤醒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

2.第二阶段:基础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在这一阶段,要加强学生的如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人际关系管理、团队管理、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和压力管理等基础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及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运用职业能力测试工具,使学生对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通过开展职业工作坊、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职业实践月、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积极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培训;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

3.第三阶段:实用技能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還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以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提升;通过开展模拟招聘观摩会、职场训练营等活动,培养学生就业技巧;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通过实习、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通过学生诚信实践、合作实践、德育实践、就业实践、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

4.第四阶段:职场适应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在大学四年级,学生全面进入毕业实习和找工作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加强学生的职场适应教育。通过就业常见法律问题的辅导,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通过开设交流与沟通选修和商务礼仪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与用人单位沟通技巧,掌握电话礼仪、社交礼仪等商务礼仪;通过对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通过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就业系列,调整择业期望值。

5.第五阶段:质量跟踪反馈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生毕业后,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及时掌握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获取教育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质量跟踪反馈,高校要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

三、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因此,高校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以此为平台,将入学教育、学习指导、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毕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各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教育环节和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全方位、全过程、分阶段地进行四年不断线的就业指导。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要做到“三个结合”和“四化”。即坚持以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讲授与第二课堂建设相结合,力争做到就业指导全员化、就业咨询信息化、课程结构多元化、课程设置实践化,以期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研究”(项目编号:11554178)部分研究成果;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55XS302)。]

参考文献:

1.肖池平,张小青.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程化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2.安身健.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3.韩经,尹兆华.开设必修课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作者:吕平

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师能力提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创新

【摘 要】当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这与我国高校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论文提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创新路径,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创新

1 引言

当前,在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我国高校也逐步认识到,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比较艰难的处境,所以在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和帮助中,开展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切实有效地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以此为抓手,使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得到大幅的提升,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实践方面不断创新和優化,由此也使校企合作模式成为高校培养就业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2 校企合作模式下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原因

①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之下,我国在人才培养体制方面不断优化和改革。由此,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由此导致大学生毕业人数日益增多,造成大学生失业人员与日俱增,很多大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的情况,这对于我国的发展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也使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在校期间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知识和受到的训练有限。针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自主创业模式,希望通过创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大学生初出茅庐,在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很大的挑战,缺少技术、经验和相对应的启动资金等。此类阻碍因素也使学生就业和创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很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往往经受不住压力,最终选择放弃,而这也使我国损失很多本可以创业成功的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首先让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企业运营实际操作流程,然后教授、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实操运营。通过企业的引导和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实操能力,企业和教师双向为学生提供相关帮助,以此使学生的就业创业实现更好的发展,体现出个人的价值[1]。

②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使学生就业创业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升,由此也越来越关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校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为基准,确保大学成为我国育人的重要基地,而这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然而,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和就业需求不够吻合,很多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问题,处境十分艰难,所以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就业或者创业,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重要抉择。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指的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共同探讨和分析,创建校企合作模式,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开始,也以此使学生就业创业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3 校企合作模式下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创新的策略

3.1 从根本上有效強化高校在创业方面的师资建设

要想使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就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发展策略,从根本上有效排查大学生毕业之后创业就业的相关隐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创新和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从根本上有效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首先,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引领之下,要确保企业和学校能够构建深层次的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关系,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针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使教学模式更合理,更富有创新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使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升,并在具备相对应的就业经验之后,可更有效地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

其次,高校要更加关注师资建设,把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作为根本要求,尽可能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应用型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高校的教学理念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要充分融合,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2]。

3.2 针对人才培养制度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革

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要确保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设定更高效、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结合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难题,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水平。在校企合作模式之下,要把培养应用型就业和创业人才作为基本目标,并给予高度重视,让教师的顶岗培训进一步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和企业岗位的实习充分融合,使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这样能够使校企合作模式更高效,也更有针对性,使学生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拓,确保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在应用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升,从而成为高素质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请教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可使学生的专业缺陷得到有效弥补,积累更多的岗位经验,并提高自身的社会交际能力。在大多数的企业人才引进过程中,往往特别关注个人能力,同时,要求具备工作经验,因为针对员工而言,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日后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从而使其在具体的工作中凭借自身的经验和优秀的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从最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岗位适应能力[3]。

3.3 要着重针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全面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用校企合作模式,不能流于表面的形式,需进行深层次地开拓,不断地挖掘,确保校企合作模式更深入,这样能够为高校培养出更多的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使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困境得到有效改善。不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要重点关注校企合作模式,如果校企合作模式得不到深入推进,使其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无论僵化保守或者流于形式,都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更优质的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就业创业人才,更无法使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得到切实解决。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应用校企合作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为学生就业创业带来全新的机遇,使其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因此,高校需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尽可能贯彻落实,加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力度,完善高校师资建设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等内容,由此培育出更优质、综合能力更强的专业人员,使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赵丹,王婕妤.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创新[J].青年与社会,2019(12).

【2】刘天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创新[J].大学生就业,2017(35).

【3】王倩.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5.

【作者简介】苏贺(1984-),女,吉林长春人,讲师,从事教师发展研究。

作者:苏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