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改造文本

2024-04-20

道路景观改造文本(精选9篇)

篇1:道路景观改造文本

城市旧城改造中道路景观的建设

对城市旧城改造中道路景观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道路景观整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出了不同类型道路的整治重点,并阐述了整治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作 者:尹安石 黄洁琼 黄滢 YIN An-shi HUANG Jie-qiong HUANG Ying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南京,210037刊 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0(6)分类号:X321关键词:旧城改造 道路景观 整治

篇2:道路景观改造文本

【发布文号】榕政〔2007〕6号 【发布日期】2007-04-10 【生效日期】2007-04-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州市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对马尾区城区道路沿线景观进行整治改造的通告

(榕政〔2007〕6号)

为进一步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树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省会中心城市形象,市人民政府决定对马尾区城区道路沿线景观进行整治改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福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现将马尾区城区整治改造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马尾区城区道路景观整治改造范围为:江滨大道马尾段、港口路、罗星西路、君竹路等道路沿线和罗长高速公路君竹高架桥下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整治改造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原则,由马尾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区规划、建设、城市管理执法、工商等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整治工作。

三、马尾区城区道路景观规划和整治改造设计标准经法定程序批准后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和遵守。

四、为了实施道路景观规划,有关部门将对整治改造范围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分别采取保留、整治和拆除的措施。对整治改造范围内已办理产权登记的各类建筑,需要拆迁的,由实施单位依法予以拆迁安置补偿。对违章建筑和各类有碍于景观的临时建筑及构筑物,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限期自行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城市管理执法局依法组织强制拆除。

五、各类建筑物外立面应当按照道路景观规划和设计要求进行整治。建筑物不得设置遮阳、遮雨蓬帐,临街面不得修建封闭式围墙,外墙不得擅自布设各类管线,空调外机应当按照规划指定的位置进行安装。户外广告、霓虹灯、画廊、招贴栏、读报栏、店名、门牌、招牌等设施和标志应当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并保持整齐、完好。户外广告使用期满后应当及时拆除和清理。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置、影响市容市貌、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设置不规范的各类沿街广告和招牌予以拆除。

六、整治改造费用按照“谁所有谁负责”的原则承担,马尾区人民政府承担辖区道路路面整治及公用市政设施和绿化建设的费用;沿街建筑物、构筑物的整治改造费用由产权人或者使用人承担。

七、整治改造范围内建筑物业主及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顾全大局,支持配合统一整治改造工作。因整治改造工作需要入户调查或者对房屋实施整改、拆迁的,各业主应当予以支持配合。整治改造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应当起带头示范作用,对行动迟缓或拖延不办的单位,要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并视情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行政责任。

八、马尾区人民政府和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管理执法、工商等部门应当认真履行职责,按照道路景观规划要求及时高效完成整治改造工作。对工作拖沓,办事不力的,将追究相关人员行政责任。

九、本通告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特此通告

篇3:道路景观改造文本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从古至今,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重要的活动中心以及经济中心。通过道路将整个城市各个角落紧密联系在一起, 城市道路在城市系统中充当着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其对人们的生活、对城市的整个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道路景观调节着人们的观赏意识以及道路的生态系统, 合理的道路景观在现今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城市道路环境质量影响着整个城市生活的环境, 交通工具不断地增加, 加大了道路环境质量的恶化。利用生态设计原理, 通过植物景观的表现, 对道路景观改造设计, 从而达到既美化环境又使得城市道路具有了良好的观赏性, 此举已被大多城市所接受, 故我们在做道路景观改造的同时, 应以生态设计原理作为设计指导, 紧密结合项目现有的资源, 以求实现具有生态意义的道路景观。

2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城市道路景观又可以称之为园林景观道路, 其在满足交通功能之外, 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景观在道路规划系统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重要的地段, 通过景观来实现道路与周边用地的过渡。其是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环境景观于一体, 在城市空间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促进城市的建设, 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 也影响着城市的生活质量环境。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一般景观的继承与深化, 其意义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 更重要的作用是调节整个道路系统的生态气候。从生态的角度来看, 城市道路景观为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通过各种生物的作用将人类由于各种活动而产生的物质分解, 使得局部的系统结构得以稳定地发展。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强调以人的活动为主导, 依靠自然环境为依托, 将城市各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一个人与人、物质与物质、人与物质不断循环的系统, 通过城市道路将各种物质协调起来和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因此, 城市道路应有以下几个特征: (1) 能够满足交通与行人的需要, 能够确保其安全性、观赏性与艺术性, 是城市市民游览、观光、休息活动的系统; (2) 从物质的角度看, 它是物质转换的环境, 由此道路环境与外围环境可以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3) 它的主体是人, 由于有了人的行为, 道路景观才可能有了新的环境。人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道路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结构。

3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作用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发达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有了, 并且有了一定的规模, 有了相应的设计规范。而我国对城市道路景观和城市环境的关系分析与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可操作的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故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 提出相应的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对策, 对我国城市的环境改善和城市道路景观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尽管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但这种以“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面向世人的“城市化妆运动”却不尽人意, 没能“以人为本”, 更谈不上生态理念的渗透, 丧失了城市应有的个性特色和道路景观的功能要求。因此,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以生态原则为设计依据, 对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实质上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合理规划景观空间结构, 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将信息、物质与能量相互融合渗透, 使得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原理, 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为人们提供一个更适宜居住的环境。

4.1 尺度性原则

从景观要素的角度来看, 城市道路景观结构要素主要有道路系统、道路附属系统。而道路附属系统是景观的主要部分, 它包含了植物、小品、城市家居设施、道路立面、挡土墙等具有景观意义的物质。由于它们具有各自的尺度性, 所表现出来的观赏性是不一样的:如植物的表现, 在道路的转角处与直行处因为需满足不同的功能而具有一定尺度差异性。对城市道路景观生态绿地的规模、碎块的整体性以及连接性等空间, 合理的尺度性尤为重要。怎样实现其景观的最优化, 是生态设计研究的重点。

4.2 生物多样性原则

在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当中坚持物种的多样性, 才可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建城市绿色廊道, 从而改善城市道路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改造设计当中, 针对道路景观中缺少的自然成分, 适当地给与补充。在补充自然成分的同时需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 避免景观的单调性与结构简单。绿地系统中的生物复杂多样化, 生物种类多样化, 可促使生态结构的稳定。

4.3 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要以人为本, 道路景观中的主题是人与人的活动。在以生态原理为设计依据的前提下, 合理布置各种景观要素, 既满足其功能, 又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如此才有可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4.4 地域文化原则

如今在各大城市的生态建设中, 各城市都注重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地域特性, 以此来展现城市的魅力。结合生态设计的原理, 将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观中, 是现在设计者常用的一种手法。这样才可以创造属于城市本身特有的景观, 人们才可以感受到所处城市的文化, 景观也有了其特有的个性。

在城市的主要道路建设中, 如步行街、滨江大道与景观大道等, 在构建景观的同时都注重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文化的渗入可加强人们的参与性, 陶冶人们的城市生活, 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受人们所爱护。生态设计结合地域文化的建设, 不仅展示了城市生活的魅力, 而且体现了城市生活的积极与健康的精神面貌。

5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实例

以长沙市省府周边道路景观设计为例, 对其进行生态景观粗略探索, 主要为友谊西路、书香路及新韶西路。友谊西路东起芙蓉南路口至石竹路口, 路段总长约为1.4km。书香路为一南北向路段, 路段总长约为0.5km。整条路的走势基本平坦。东西两侧同样是以白色粉刷墙面为主。新韶西路为一东西走向的路段, 路段总长约为1.4km。其路段与省政府机关单位接壤, 具有浓烈的政府气息。在设计当中, 充分考虑“古城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造具有长沙特色的文化景观道路, 使其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现代气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打造具有长沙品味的湖湘文化城, 实现长沙两型社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5.1 景观绿地设计

景观绿地的设计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部分, 它体现着道路的主要的观赏效果。景观绿地在整个道路景观中是有效的景观用地, 为道路的主要景观空间, 主要通过景观小品设施、绿化种植来处理, 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最好的景观。

小品设施的设计, 因道路绿地的范围有限, 故在设计当中多以景石做点缀。通过对景石的一些造型处理, 突出文化与人文精神, 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化性与观赏性 (图1) 。在植物种植方面以物种多样化为原则, 在确保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以及舒适性的前提下, 构建生态化植物景观。大量运用本地的乡土树种, 如香樟、桂花、红檵木等等。在空间布局上, 采用乔灌草的综合搭配, 以达到景观的层次性。设计以绿色为主, 适当点缀彩色叶树种, 活跃整个环境氛围。如此合理的植物种植模式, 使得整个设计生态化、稳定化, 成为城市道路景观的亮点。

5.2 白色挡墙与挡土墙设计

白色挡墙为城市道路与不良环境的分割, 主要起着遮挡的作用。其本身并无景观效果可言, 由于其所处路段过长, 使得整个道路景观过于单一。为使其融入整个道路景观系统中, 运用图案设计手法将其处理, 加以植物对其进行修饰, 使得挡墙具有韵律感和文化气息。图案以民间窗花为主要设计元素, 构建出长沙古城韵味。挡墙在满足其功能的同时, 又具有了良好的观赏功能, 为城市一道特有的景观 (图2) 。

5.3 沿街立面设计

城市沿街立面是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所在, 辐射了城市的经济状况。在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结合, 在处理立面的同时, 注重立面的整体性、整洁性、观赏性以及各立面元素的搭配。

5.4 城市家居设计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其实是一种绿色道路设计, 是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 城市景观道路设施的生态性要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和体现对人的关怀。如人行道的设计注意其排水性, 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一个舒适的脚下环境。设置舒适的座椅、路灯、电话亭、垃圾箱等, 不仅为人们提供良好休憩的空间, 更让人亲近自然。城市公用设施的处理中, 采用艺术的手法对电信设施进行处理, 既满足功能作用又具有观赏效果, 还能够更好地融入环境中 (图3) 。

6 结语

在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发展过程中, 景观工作者在不断地探索新的道路,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实际特点, 采用科学的生态设计理论以及生态设计手法,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构建和谐美好的道路景观系统。总之, 只有不断创新, 我们的城市环境景观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性化, 才能营造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林丽君.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的应用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 2008 (2) :175.

[3]刘滨谊, 王敏.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J].新建筑, 2000 (2) .

篇4:关于旧城改造中道路景观的建设

关键词:旧城改造;道路景观;整治

随着我国经济保持的高速不断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也也逐渐提高,城市化道路进程也随之不断加快,然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原有弊端一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原有城市的布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旧城的道路问题也逐渐凸显,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激增,进而导致人口分布不均等一系列问题出现。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其中较为重要的几个因素中,道路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对旧城道路景观进行一定的改造能够使得上述一系列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对城市环境同时也进行一定的改善。

一、城市旧城道路景观现状

由于我国当前一些技术原因,导致我国在对旧城道路景观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系列问题,一般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都是由于技术落后以及旧城原有现状问题而造成。就当前旧城存在的一些原有问题而言,由于在进行城市建筑建造的过程中,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建筑设计不够合理,在进行构造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进行思考,使得建筑外观的呈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等等,这些都导致了现如今对旧城改造过程中的问题出现,因此,道路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吸取这些不足之处,进行一定的改善。

二、旧城改造中不同类型的道路景观整治重点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道路系统是由许多条道路所共同组成的,在这些各色的道路中,并不是所有的道路都呈现出一样的特色,而是不同的道路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根据道路自身的性质而言,可以将道路划分为不同种类,而在进行道路景观的改造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道路,同样需要进行不同的改造,抓住道路的自身特点来进行重点的改造过程,从而实现更好的改造成果。

(一)城市生活性道路

随着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也正是因此,城市道路应用于生活中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直接表现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因此,车辆数量相比较以往有着明显的增加,城市交通变得更加拥挤,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陡增,就这一点而言,在对旧城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交通仍旧是其中需要进行重点注意的环节,不断解决旧城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体现当地特色。

(二)城市商业步行街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中心区域是该城市商业最为繁华的地带,与此同时该地区同样也是人流量最为密集的地区。对于城市商业街而言,相比较城市中其他道路而言,更能直接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与城市特色。在对旧城商业街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保留一定的当地城市特点,同时还需要突出现代化特点,让二者风格进行很好的融合。

(三)城市交通性道路

对于城市的各条道路而言,其中大多都担任着负责城市主要交通的职责,其中交通性道路更是城市交通的代表。在对城市中交通性道路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在交通方面进行针对性改造,改造重点也相对城市中其他类型的道路有所区别。首先,对交通性道路需要进行一定的拓宽,以此来适应当前随着城市化进行而增加的人流量,以便于容纳更多的人流与车辆,其次,道路设施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完善,在此基础之上再对道路进行景观改造。

三、改造过程中道路景观处理方法

(一)改造地下管网,净化道路空间和景观

由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相比较以往更加先进,因此,在对城市进行改造之时,可有有选择性的将城市电力设施与通讯设施等一些重要设备的线路铺设于道路之下,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在极大程度上美化城市的面貌,同样还可以尽可能保护重要的城市通讯线路,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城市的改造相比较旧城而言,具有更多的先进之处,城市的空间也随之增加,为此增加了更多的便利之处,同时也降低了风险。这样的现状不仅仅是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还得益于对城市改造的优化设计。

(二)合理布置照明,提升景观照明效果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个城市不仅仅需要美化城市设计与城市景观,同时还需要在夜晚中拥有一定的美景,而对于夜晚中的城市景观,则完全依赖于城市照明。对于城市照明而言,不仅能够将夜晚中的城市进行一定的装扮,使之变得五光十色,同时,夜晚照明的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夜晚的交通更加明朗,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对城市中照明进行合理布置直接影响到了城市的照明效果,将各个细节考虑到照明设计之中,加强城市的照明效果。

(三)调整用地功能,整治道路界面

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占地面积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城市面积之中将更多地建筑进行分布,就必须要对建筑布局进行一定的规划,对于不合格的建筑,应当将其进行拆除,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城市面积,还能够对当地道路景观进行一定的优化。同时在对城市改造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城市用地的功能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城市的不断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当前对旧城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道路景观的改造仍旧是其中需要进行重点注重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更多的人进行相应的努力,来对城市改造进行不断地探索,以此来将道路景观建设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敏.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系统整合[J].新建筑,2015(02):6 -9.

篇5:薄弱学校改造文本资料

凤冈县第一小学规划

【2014——2018】

一、现状分析.凤冈县第一小学原名凤冈县龙泉一小,位于迎新大道和解放路的交汇处,与凤冈历史文物古迹文峰塔遥相呼应。始建于1915年,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学校占地面积约839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925平方米。现有20个教学班,在校生1200余人。学校现有教职工61人(含在编支教教师1人)。图书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少先队活动室、档案室、舞蹈室各1间。图书15000册,计算机50台。

存在的问题:办学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现有教学楼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生均面积7平方米,达不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有关指标;师资不足,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老年教师偏多;教学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还需补充和培养。

二、规划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规划目标:

根据黔教基发[2014]10号文件《关于编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规划(2014-2018年)的预通知》要求,时下正是县城老城区域规划改造,车站、白塔小区、建材城、彰教园区、326国道环城路建设等,人口不断增加,辐射范围扩大,面对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将我校纳入薄弱学校改造的重点项目,按照五年发展规划,到2018年扩建成为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数1620余人,寄宿学生1000人的寄宿制学校。我校将按照“十有”和“六化四园”的要求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学校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优化育人环境,完善学校硬件设施,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国家规定生均标准,学校建设达到标准化,学校管理达到规范化、精细化。(二)规划任务

根据《贵州省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如下申请支持项目:到2018年凤冈县第一小学扩建成36个教学班,预计学生人数1620余人,平均每班45人以内,寄宿生1000人,寄宿率达62%,专任教师81人,规划教职工100余人,1、征地:我校因多种因素需进行整体搬迁,需征地32400平方米,生均20平方米,2、校舍建筑:

设置普通教室36间,微机室2间,办公室15间,音乐教室1间,会议室2间,阶梯教室1间,科学实验室4间,厕所2间,图书室1间,阅览室2间,美术室2间,舞蹈室1间,文印档案室2间,体育器材室1间、后勤保管室1间等,新建教学楼及教学辅助用房总计19250平方米;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学生厕所,锅炉房,学生浴室,卫生室等生活服务用房6630平方米,3、设备设施和场地:

图书17400册预计18万元,计算机80台(含办公电脑30台)计28万元,班班通36间教室共计90万元,教学仪器8万元,音、体、美器材18万元,新建200米塑胶运动场共计150万元。

三、资金和进度安排

县级财政逐年投入,中央、省、市财政奖补。

四、保障措施

成立学校规划领导小组: 组 长:王德明(学校校长)

副组长:王丽书(学校教学副校长)吴华(学校德育副校长)成 员:陈政(学校教导处主任)

毛廷兰(学校工会主席)刘开秀(学校财务人员)邱 芬(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任达顺(学校后勤主任)

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学校行政办公室,负责组织学校规划及协同上级部门完善相关工作。

五、项目方案

由县教育局审核组织实施。

篇6: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植物材料的质感特征是由景观植物的枝干特征、叶片形状、立叶角度、叶片质地、叶面颜色等构成。植物景观设计中,景观植物材料的质感必须与体量、形态、色彩、线条等密切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景观质量。在某些情况下,景观植物材料的质感本身可以作为景观中表现的主题。

2.植物的芳香及观赏特性

一般艺术的审美感知,多强调视觉与听觉的感赏,唯有景观植物景观中的嗅觉观赏具有独特的审美效应。人们嗅觉感赏景观植物的芳香,得以绵绵柔情,引发种种醇美回味,产生心旷神怡之感。所以熟悉和了解景观植物的芳香种类,包括绿茵似毯的草坪芬芳,远向益清的荷香;编排好景观植物开花的时间对植物景观芳香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3.植物的季节变化及观赏特性

植物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时刻变换着外貌。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植物景观构图中,对于这种景观的季节变化,并不是听任自然,不经安排的。把植物景观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根据城市公共空间多种功能的综合要求与艺术节奏结合起来,做出多样统一的安排,就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季相图。

4.植物的文化内涵

篇7:道路景观调研报告

长沙市韶山路道路景观调研报告

学 院: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姓 名:何云志

班 级:___ 建工一班 _ _ ___ 学 号:___ 20131977 _ _ ___ 指导教师:___尹鹏__ __________

2016年10月10日

前言

长沙,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全国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京广铁路,沪昆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都相交于长沙;京广铁路经长沙连通南北地区,沪昆铁路经长沙连通东西部,那么称长沙为为“生命站”也不为过。既然长沙作为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那么其城市交通也理所应当的发达!长沙市的交通命脉之一——韶山路,全线近20公里长,分为韶山北路、韶山中路和韶山南路三段,有长沙市“南北交通大动脉”之称。2006年长沙市政府又决定将韶山路继续向南延伸2.8公里,该路段又被人们称为“新韶山路”。

此次主要是针对韶山路的道路景观的调研,旨在了解其道路的布局,利用所学知识深入剖析其景观、车道组成、交通状况及排水设施等,更加深刻地了解所学知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正文

一·道路概况

韶山路,设计为沥青柏油路,双向八车道,左右各有一大型客车专用道,路幅宽60m,主车道外各有一条非机动车道,中间是绿化隔离带,连接着汽车南站,火车站,高铁站等重要交通枢纽。除此之外,从商贸业布局来看,从鸿铭中心开始,东塘、雨花亭、香樟路口、井湾子、红星大市场、汽车南站,数个商业节点以韶山路为轴由北往南依次排开,实现了将商业由城市中心向南城的过渡。其中,东塘商圈、红星商圈尤为被关注。在雨花区政府的构想中,韶山路上当下最老牌财富中心——东塘商圈,规划之大,业态之全,兼容性之强,是城南唯一能与“五一商圈”比肩的核心商圈。红星商圈的核心部位是以韶山路和湘府路交会处为中心的,这里也是雨花区最接近省府板块的区域,也是雨花区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前沿地段。韶山路两侧设有数座高等学府,如中南大学铁道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女子大学等。由此可以看出,韶山路是多么的重要而繁忙!

二·道路设计理念

1、安全性理念

体现为以运行速度代替设计时速、注重路段的衔接和曲线组合、中央分隔 1 带、标志标线的合理设置、道路渠化和人行道中合理的盲道设置。

2、舒适性理念

人们衡量城市道路的好坏标准,已经已过去的“宽阔平坦”变化到“畅、洁、适、美”下。此道路以人为本,做到了符合驾驶员的视觉和心理要求,避免感觉上的单调,而产生的视觉疲劳。

3、景观性理念

满足安全、快速、舒适、经济的使用功能,因地制宜,完美的结合。三·景观设计

1、道路景观及布局

主干道的分隔带以及路内侧绿化带为主要景观,中心景观高起,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采用隔离带相分离,使城市道路辅以大量的绿化,形成良好的视觉环境。主干道相对于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低一些,使人在非机动车道上行走较安全,不受机动车冲上来的威胁。主干道两侧设置了双向灯,采用双侧对称布置,灯杆置于绿化隔离带中,路灯杆间距离为10米左右。双侧的树与路灯间隔相当、均衡,交替布局在和谐统一中产生变化,给人一种视觉美,不会让人产生零乱的视觉疲劳,如图(1),(2)

道路设计的公交站也颇为合理,公交站站台向里面凹进去一个行车道,这使得公交车在停车上下客的时候不会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如图2

图1 由南向北主干道 图2 由北向南主干道

2、道路景观选用材质

马路表面材质为沥青,道路绿化带路缘石为砖砌护栏,上面铺有大理石;主干道两侧铺设大理石,显得比较高大上;非机动车道也是以沥青为主,隔段距离铺设带条纹的地砖。整体色彩以灰色为主,而非机动车道以深红色为主,地面嵌有黄色的地砖,显得色彩不是那么单调,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整条道路。

四·交通状况及车流量

1、交通状况

以韶山南路——香樟路路口为调查对象。韶山南路-香樟路交叉口由城市主干路韶山南路和香樟路相交形成的平面T型交叉口,位于长沙市区东南部南二环外侧,但又紧邻南二环,周边分布有较多高校、居住小区及部分商业。交叉口北侧道路延接南二环桔园立交桥,其间布有中南大学铁道学院、长沙市中心医院等。交叉口东侧香樟路上布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同时通往长沙南站。交叉口南侧道路上布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红星商圈、长沙汽车南站等。该路口附近布有六个公交站,加上不顾是去火车站还是高铁站,亦或是汽车南站和北站,都必须经过这个路口,由此可知,该路口交通量是非常大的。平时韶山路不是很堵,也算是交通正常,但是一到上下班高峰时期就会显得特别的拥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如果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苦不堪言,进城的主干道,连接长沙的南北交通命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血管堵塞”。那么该路口作为该“血管命脉”拐弯口,交通量的汇集使得原本就堵塞的路口就更加雪上加霜。

2、解决问题的建议

(1)加强管理,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经观察,有部分车辆不按照交通标志,交通灯等随意乱行,有的跨界行驶,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因此首先要从交通管理者方面下手,强化管理,加大对协管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能力,让他们严格执行自己的职责,指挥行人,非机动车通过交叉口,减少冲突,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处罚。

(2)调整公交站距

经过观察,该道路上的公交线路特别多,站点距离也是很相近,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拥堵;现在随着其它道路的建成开通,可以把一些公交线路改走新开通的道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韶山南路的交通压力,起到分流的作用。

(3)提高参与者的素质

行人在交通拥堵中产生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他们的交通意识比较薄弱,3 虽有行人过街横道,绿灯行走的时间也充足,依然有人不按交通信号灯乱闯,造成潜在危险。对于驾驶员来说,有些不愿意等候长时间,就存在个别车辆乱闯现象,而且虽然有明显的车道分界线,但是一些车辆不按车道乱行,因此参与者素质的高低对交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图3 红色沥青路面及黄色地砖 图4 通过地下通道缓解路口拥堵

图5 韶山南路——香樟路路口,车流量很大 图6 地下通道排水口

五·排水设施及排水状况

韶山路作为长沙的南北交通要道,总的来说,其排水设施比较勉强的。主干道双侧相对低一点,用来引导雨水至排水口,由明排转入到暗排,设计的合理。但是有一些相对低洼的路段排水设施不够充足,一到七八月份的暴雨时期,雨水就不能很快的排出去,很容易积水严重,从而影响交通。加上排水口较小,很容易被树叶等一些杂物堵塞,从而造成排水不顺畅,也容易引起积水想象。人行地下通道地势低洼,其排水措施相对来说比较简陋,排水沟也比较潜;假如流水太多,变得湍急,很容易把杂物冲到排水沟而造成堵塞,这样水就非常容易没过排水沟,然后造成地下通道严重积水了,进而影响了道路的表面交通。

结论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主要道路绿化带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篇8:道路景观改造文本

道路是城市意象构成元素的主导元素, 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主要视觉和感觉场所。道路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最基本的公共设施, 满足各种交通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道路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行功能, 而是把道路看作是城市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其环境景观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概念

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是指从美学观点出发, 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同时, 充分考虑道路空间的美观、路用者的舒适性, 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 让使用者 (驾驶员、乘客以及行人) 感觉安全、舒适、和谐所进行的设计。它是设计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及空间设计、道路美学、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道路景观体系由道路本体、道路绿化、沿线建筑物 (车站、办公楼、住宅等) 等主体要素, 以及附属建筑物 (防护与照明设施、沿线广告、围墙等) 、景观背景 (江、海、山脉、森林等自然景色) 和动态要素 (车辆行人的活动、季节的变化、地下设施等) 构成。这些要素直接影响道路绿化设计, 并由于各要素的地域性而造成城市道路景观的差异。

3 龙湾大街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3.1 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与城市发展不符

城市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常用的绿化形式有一板两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和四板五带式。龙湾大街原有的绿化形式是一板两带式, 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 车辆和行人数量的增多, 这种绿化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道路交通的需要, 并且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没有各行其道, 造成交通混乱。改造后形成了三板四带式的布置形式, 利用两条4m宽的绿化带把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分开, 以改善交通混乱的局面, 增加了人行横道的宽度并种上行道树, 使行人的行走更加自如, 并且不影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

3.2 绿化树种的选择单一、绿化面积小

原有的龙湾大街北延组团种植了毛白杨和少量的柳树。树种单一并且绿化面积小, 没有起到遮阴和美化道路的功能。改造后, 增加了紫叶小檗和朝鲜黄杨组成的模纹, 种植了京桃、樱花、火炬、紫叶李、海棠、玉兰等亚乔和国槐、银杏等大乔木, 以及云杉、桧柏等常绿树种, 丰富了道路景观, 另外道路两侧还增加了20m宽的沿街绿地, 大大增加了绿化量。

3.3 与其他公共设施脱节

道路构成要素中还包括车站、广告牌、沿街建筑等公共设施, 原有的龙湾大街对车站和广告牌没有进行处理, 公交车停靠位置不固定, 行人没有地点等候上下车, 在上下班高峰期易造成交通混乱及安全隐患。改造后的龙湾大街采用港湾式车站, 车辆进站不影响交通, 同时车站设计与灯箱广告牌相结合, 既美观又温馨。原有的道路与周围建筑的交叉口没有进行处理, 车辆进出杂乱无章, 改造后对各个建筑的出入口进行了规划, 与道路绿化相结合, 增加了建筑前的绿化量, 充分美化了沿街景观。

3.4 忽略结点部分的绿化设计

道路的交叉路口常常会作为景观的结点处理, 不仅疏散交通、同时起到标志道路、美化景观的作用。原有的道路在各个交叉路口没有进行特殊处理, 道路分隔不明显, 道路景观单一枯燥。改造后增加了三角地、教育园区、奥园、舶船家园等景观结点, 不仅起到了标志性作用, 同时也使道路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3.5 没有坚持“三同时”的原则

200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绿色通道建设要和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并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但是, 现在的城市道路建设往往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脱节, 道路建成时与周边的建筑距离太近造成绿化带宽度不够, 整条道路景观的绿化带宽度不一致, 达不到预期的绿化效果和景观。

4 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4.1 道路布置形式考虑城市交通和人们出行需要

城市道路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城市交通和居民出行的需要, 城市道路规划时, 对城市发展的定位和城市居民发展状况应有初步的了解, 选择适合本城市交通情况的道路布置形式和线型, 注重长期效果, 才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的作用。

4.2 绿化树种选择应多样化

绿化树种的选择直接影响道路景观的形成效果。树种的选择应避免单一, 多样化的树种可以改变道路景观的呆板, 减缓视觉疲劳。道路两侧由于汽车尾气污染较重, 应选择在本地生长良好且抗性强、对大气污染有吸收作用、生长快、耐修剪、树冠圆整、树荫浓密, 对人类无健康危害的物种。多以乡土树种为主, 积极引进外来树种丰富当地的景观, 使道路绿化发挥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节气候、遮阳降温的作用, 改善城市环境。

4.3 公共设施与道路的结合要协调美观

城市中的主要干道上都会有公交站点、广告牌或标志设施小品等, 混乱的公交站点、刺眼的广告牌以及赘余的设施小品, 不仅会影响视觉上的愉悦感和舒服感, 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公交站点应选择适合本地公交流量的形式, 做到舒适、安全、美观。广告牌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主要作用于宣传信息, 对于广告牌的尺寸应严格审批, 以免过大影响景观。可以把广告牌和园林小品相结合, 强调形式美, 功能多样。设计要新颖、活泼, 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4.4 与沿街的景观或建筑相结合

每个城市道路两侧的景观和建筑都是不同的。因此, 在道路绿化设计时, 应根据周围建筑和景观的差异而有所变化, 避免千篇一律。例如, 在商业区的绿化应采取规则式种植, 适当断开绿地有利于形成开放或封闭的空间, 而位于居民区的绿地则宜采取自然式种植, 减少道路行车的噪声和尾气。

4.5 注重道路结点的设计

道路结点是指道路的交叉口、交通路线上的变化点、空间特征的视觉焦点 (如广场、雕塑、小品等) , 它构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标志, 同时也往往形成区域的分界点。因此, 对于结点的设计要有特点, 具有标志性。

4.6 充分考虑地下因素及其他变动因素

地下设施的构成直接影响地上部分的景观。例如, 地下有地铁或商业街, 就要在地面留有步道和出入口, 就会影响道路的宽度。地下有管线的路段, 在种植时就要避免种植根系较深的树种, 防止破坏地下管线。

其他的变动因素包括季节、气候、时间等自然现象。这些变动因素可以成为丰富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 并增加道路景观的个性化, 变动要素是设计者描述道路印象的天赐要素。这些事物往往可以传递设计者一些设计灵感, 例如, 晚霞中的街道, 大雾中的道路。

5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道路作为一个城市的结构骨架, 对城市的结构布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道路景观设计不仅具有改善城市气候、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 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道路景观设计应根据各城市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人文历史情况的不同, 从人文、生态、社会的角度出发, 营造一个空间布局合理、生态可持续发展、景观和谐的城市道路景观环境。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现代人居环境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美)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2]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赵廷.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4]陈旭庆, 王佳葵.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05 (11) :6.

[5]赵帅, 王莉薇.浅谈城市街道景观设计[J].市政与路桥, 2004 (4) :70~71.

[6]姚阳, 董莉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7, 29 (4) :78~79.

[7]聂小沉, 刘朝晖.城市道路景观设计[J].交通环保, 2002 (12) :45~47.

篇9:文本、载体与景观

关键词:阅读;数字阅读;文化研究

每一次媒介形态的变革都会带来阅读的改变,媒介形态不同,文本呈现形式、文本载体、阅读心理、阅读方式、阅读行为等也都有所区别甚至是质的变化,这在当今的新媒体环境下表现得尤为明显。新媒体带来的数字阅读具有与传统阅读截然不同的特征表现,文本表现出数字化、视觉化、娱乐化、碎片化等特征,阅读方式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阅读心理表现出表层化、休闲化、功利化等表征,阅读行为也由传统阅读转为随时随地的移动阅读,阅读主体则由小众阅读演变为全民狂欢……本文尝试从文化研究视角切入,从文本形式、阅读消费、阅读景观等维度对数字阅读进行分析。

一、数字阅读的文本形式:视觉符号中心化

数字文本以视觉符号为中心,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丹尼尔·贝尔曾经指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图像,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数字文本的视觉符号中心化突出表现在文本中图形图像占据了较大篇幅,甚至有很多数字文本直接以图形图像来传递相关信息,仅配以少量的文字文本作为图注,一些数字文本中则嵌入了一定量的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某一事件、某一景点、某一活动、某一对话等。

数字文本的视觉符号中心化对阅读者在阅读时的心理表现、阅读取向、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在数字阅读时表现出简单化接受心理、选择性阅读心理、从众心理,阅读取向表现为快餐式、浅表式、功利性、拟态性,思维方式则由深度思考转向表层思考。然而,这些都不是最令人担心的,因为,我们在纸质阅读时,同样也存在选择性阅读、从众性阅读、功利性阅读和浅表式阅读,只不过数字阅读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已。最让人担忧的是图像对文字的“殖民化”。文字和图像本来可以互为阐释,因为文字具有抽象性和多义性特点,而图像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两者结合,既可以引发读者的深度思考,又能带给读者读图的乐趣和快感。只是到了今天视觉文化大行天下的时代,文字的地位和空间日益被图像所威胁和挤压。从文本表现形式来看,文字沦为配角和图注,图像则取得霸权地位;从阅读接受来看,读者更倾向于阅读图文并茂甚至以图为主的文本。从早期电视对报纸的压制,到今天影视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影响,通俗性图文读物对名著的威胁,无不证明了图像文化的巨大张力。

文字和图像虽然同为信息载体,但是两者自身属性存在根本区别。根据法国后现代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观点,话语文化与“自我”相关联,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对应着继发过程,图像文化则与“本我”相关联,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对应着原初过程。二者属性上存在的本质差异必然会带来传播效果的差异。话语文化更关注文化伦理关怀,关注自身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促行理性和深度思考,传达理性主义价值观;图像文化则追求满足,其实质是人类欲望的投射和反映,止步于感性层面的快乐,形成一种感性的、即时的、短暂的快感。当人们沉溺于图像文本而忽视语言文本时,人类严肃文化的传播、创造和传承也将很成问题。

此外,面对色彩斑斓、无图不成书的数字文本,视觉素养丰富和视觉素养缺失的人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视觉素养指理性识读视觉形象的能力。视觉素养丰富的人,相对而言,往往知识面更为宽广,更具有理性和批判性思维,对图像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能进行正确而恰当的解读,包括图像的画面本身及图像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能正确理解图像的能指和所指。而视觉素养缺失的人,由于自己的知识背景受限或没接受过一定的历练,往往不能对图像进行正确解读。甚至可能会过度沉溺于图像的世界,以为图像所反映的即是生活本身,错把图像世界当作真实世界,进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例如画面绚丽的网络游戏常能使青少年沉迷于其中。

二、数字阅读的文本载体:文化的循环

斯图亚特·霍尔等人曾以日本随身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随身听作为一种物品如何实现文化的“表征——认同——生产——消费——规则”这5个过程构成的循环。作为数字阅读的文本载体,特别是电子书阅读器,同样存在文化的循环。例如,电子书阅读器原本是为了满足人们实现随时随地进行数字阅读的需求,然而,人们购买电子书阅读器的初衷与使用电子书阅读器的实际效果往往相去甚远,甚至大相径庭。

电子书阅读器本身并无意义,其意义的产生是在文化的循环过程中完成的。通过电子书阅读器(如kindle)的广告,我们不难发现,商家赋予它的意义是“有了它,就拥有了一座图书馆”“阅读,不再受时空限制”,通过这种意义的赋予和建构,与理想的潜在消费者的欲望和想象进行了一次有效接合,在潜在消费者和电子书阅读器之间构建一种认同。而这种接合和认同所采用的正是潜在消费者非常熟悉并且深深认同的形象——图书馆,解决了潜在消费者阅读时深受时空限制的烦恼。广告向我们传递了一种观念:有了这部电子书阅读器,也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座私人图书馆,让我们随时随地尽情享受阅读吧。潜在消费者若与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其实也就是产品所表征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广告的预期效果也就达到了。

然而,电子书阅读器真能将广告所言变为现实吗?或者说,我们拥有了它,是否就真的拥有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并且会随时随地阅读呢?鲍德里亚认为传统政治经济学对消费的认识“是一种关于需求、(最广泛意义上的)物品及满足的理论”,这种理论是一种惊人的反复叙事:“我买它是因为我需要它”。但这种分析是建立在“幼稚的人类学基础上的”。在鲍德里亚看来,人们购买一件物品,表面上是购买它的功能,实质上与一定的社会逻辑或欲望逻辑有关。社会逻辑与社会地位、阶层等级差异有关,欲望逻辑指人们都有追求较高身份地位、品味个性的欲望。在这一意义上,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们个性彰显、身份塑造、地位展示乃至阶层区隔的利器,通过类似和差别性的消费,人们会形成一个个具有不同价值认同的、形象鲜明的群体,群体间“互为反指性他者”。这样一来“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也就是说,我们表面上是在购买使用电子书阅读器的功能,为了满足我们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愉悦身心等需要,实质上却是在消费电子书阅读器所承载的意义、价值和文化,这种消费是一种符号消费和形象消费。其实,从人类阅读行为和阅读经验来看,随时随地享受阅读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阅读既受到人的心理、生理影响,也会受制于外在环境的影响,所以有人提出,阅读不是挤时间,而是要排时间。事实上买了电子书阅读器而将其用作其他效用的人也为数不少。

nlc202309041846

电子书阅读器如此,其他数字文本的阅读载体也难以逃脱文化循环的过程,只不过有些更为明显有些更为隐蔽而已。

三、数字阅读景观:超级全景式监狱

数字阅读俨然日益成为我们今天社会的主流阅读形态,成为一道新的社会景观。景观一词由法国理论家、“国际境域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居伊·德波在其成名之作《景观社会》中首先提出。他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都转化为一个表象。”景观原指客观存在的景色,德波借用该词揭示当代社会的新特质是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弗尔茨和贝斯特曾对景观做过界定:首先,景观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其次,景观通过“不干预控制”实现最深刻的奴役;第三,景观会使“大多数人”沦为被景观控制的奴隶。就数字阅读来说,正是由于数字世界景观的欺骗性和幻想化,人们会迷失于数字阅读景观之中而忘却了阅读的本真与最初的追寻。

反观今天被媒体大肆宣扬的数字阅读,背后又何尝不是站着为数不多的商业机构,例如数字阅读公司和几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在他们的操控和运营下,读者似乎在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趣味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但实质上就像孙悟空难以逃出如来手掌一样,选来选去都是这几家公司呈现出来的产品和内容。这里的逻辑其实也正是景观的逻辑:“呈现的东西都是好的,好的东西才呈现出来”。随便点开一家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就会发现,看似可以双向互动的数字阅读实质上只是一种操纵性的景观,究其根本,它是一种单向行为,是一种暴力十足的独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陷于被动,甚至沉醉其中,别无选择。相似主题和内容的信息会不断聚合在读者正在阅读的文章周围,读者如果感兴趣,阅读可能会无止尽地进行下去,由一个链接进入另一个链接,最终使读者迷失在信息海洋中而无法自拔。但在海量的被网站宣称为优质的数字内容中,真正体现和传承人类思想精华的内容却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数字阅读环境里,大家都无处可逃,即使有人颇有微词,却无从批判和无力改变。

事实上还不止于此。人们一方面迷失在数字内容的景观中无处可逃,一方面还置身于网络的“超级全景监狱”中,毫无隐私地被窥视和不知不觉地被规训。“全景监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对人类社会控制的一个比喻。传统社会犹如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一样,通过信息不对称来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社会管理。而身处大数据时代的我们,就是置身于数字化网络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超级全景社会”。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被记录、存储、分析、印证、解释,以前点状的、孤立的个人信息现在却能被汇总,并被拼接出个人现实生活的几乎全部图景,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的兴趣爱好全部处于窥视和监视之下。“超级全景监狱”不仅具有监控功能,还具有建构功能,并且这种建构是潜移默化和悄无声息的。对于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阅读来说,人们阅读的内容偏好、阅读时间、阅读地点等全部都可以被记录和分析,网络会根据特定要求和读者个人信息特征主动地推送相关信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引导和培养,最终不知不觉间时刻被牵着鼻子走。

四、余论:数字阅读应回归到起点

聂震宁先生指出,“人类的阅读首先是为了认识事物、趋利避害”,阅读的本源,即“阅读首先在于为了对象物的意义”。从我们每一个社会个体来看,阅读有助于获取知识、修身养性、消遣娱乐、愉悦身心等;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看,阅读有助于涵养民族的精神气质,夯实国家发展的文化根基,有助于公平、正义、文明、友爱的法治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养成,同时阅读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创新创造的不竭源泉;而从人类社会来讲,阅读“永远是文明之声”。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阅读的数字化已是一种必然趋势。数字阅读在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固然需要以批判的眼光深刻地剖析认识数字阅读,看清有哪些问题和这些问题的本质,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数字阅读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刻理解阅读的本质,深入全面地分析“问题”(有些问题其实是伪命题,如浅阅读等)产生的原因并着力解决问题,让数字阅读回到阅读的起点。

上一篇:中国传媒大学笔试题下一篇:房地产估价报告评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