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道路与环境

2024-05-02

景观道路与环境(精选十篇)

景观道路与环境 篇1

1 景观道路的演变历史

1.1 景观道路的概念

城市主题社会就是承载一定城市主题的社区。城市主题社区的产生,是城市功能区的细化,社会细化的结果。

道路是公园、花园和风景区的骨架与脉络,其中包括车行道路与步行道路两种,其中具有游览功能的步行道路便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景观道路。

景观道路是一种城市功能区细化的商业社区,是城市社区商业功能细化的产物。景观道路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品质的一个标准是复兴城市中心的上上策,它不仅是景观的组织与联系纽带,同时由于其自身的蜿蜒曲折或跌宕起伏而带给游人不同的视觉与游憩体验。

1.2 现代主义景观道路的演变

现代景观道路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景观道路区——仅仅为了吸引顾客;第二代景观道路区——体现了对步行者的关怀;第三代景观道路区——成为社会活动中心。

现代景观道路是构成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是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动脉,对于风景旅游区来说,城市道路又是人们感受城市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通道。因此,旅游风景区城市道路的规划与设计,除了必须满足道路交通的功能与技术要求外,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城市道路成为观赏城市风景景观的良好场所,城市道路空间及相关设施应当具有艺术观赏性,从而使风景区道路与景观同周围环境达到和谐与统一。

1.2.1 世界景观道路的演变过程

景观道路系统最早出现在欧洲,德国在景观道路建设方面走在了前列。早在1926年,德国的埃森市把“林贝克”大街建成林荫大街,成为现代景观道路的雏形。此后各国掀起了建设景观道路的高潮,如德国的慕尼黑、波恩;法国的巴黎、里昂;英国的伦敦;美国的旧金山;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都建设了景观道路,并且也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欧洲的一些城市将历史保护区作为景观道路来规划景观道路是整个经济社会进步的客观结果,是城市化不断推进和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是城市环境迅速改善和回归自然的需要。

一个景观道路的生命周期就是从综合性的商业功能区细分出来之后,逐步发展到主题社区的过程。一个成熟的主题社区,不仅仅是商业功能,是城市区域分工的载体,其传承着更多的内容,包括经济的、文化的。

1.2.2 中国景观道路的演变过程

我国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建设景观道路。在世纪交替交际,我国许多城市纷纷规划和建设景观道路,成为城市建设和更新的重要内容和方面。景观道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招牌,名片,景点,具有惊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潜力。

景观道路是一种包装,一种形式,它的美丽最后的表现依然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城市的吸引力。景观道路是一个个性化的空间,集各种文化于一体。

2 公园景观道路的探讨

2.1 公园景观道路的特色

城市道路是构成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是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动脉,对于风景旅游区来说,城市道路又是人们感受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通道。因此,公园道路的规划与设计,除了必须满足道路交通的功能与技术要求外,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道路成为观赏风景景观的良好场所,景观道路空间及相关设施应当具有艺术观赏性,从而使公园道路与景观同周围环境达到和谐与统一。

景观道路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作为公园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通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和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入口对于景观道路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有标志性的入口,大量的人流从此进出,不许机动车的进入,入口布置灵活性路障或踏步。

它组织了空间,引导了空间,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即起框的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的重要景观,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

2.2 公园景观道路的表现性

公园环境中的道路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景观道路,它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够成园林环境风貌的组成部分。景观道路增加了许多的装饰,如绿地,彩色的路面,雕塑,坐椅等,路面铺设花岗岩,路面设地灯、话亭、可移动式花坛,景观以花坛、喷水池、休闲设施、雕塑小品、路面铺装图案为主;道路实施绿化、美化和菁华建设。景观道路平面功能分区为流动区、驻留区、通行区。这样既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又增加了景观道路亲切宜人的氛围。

它不再是仅仅的单一的街道,让人在这里得到休憩,满足步行者的步行要求,而是增加了很多要素,添加了许多的社会文化活动,人们更多的是被环境和多种多样的活动所吸引,相互接触。在这里,人们的行为方式非常丰富,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人与人交往的乐趣。

它以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的指导方针,使自然与人工成为协调统一、相互映衬,加强了人们的地域认同性,体现了对人的关怀,考虑了步行者活动舒适的设计思想。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2.3 景观道路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道路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就是徒步行走的人。景观道路是还现代都市人一个步行的空间,无论是什么发展阶段,都不能忘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人为本,无论是规划什么都是为人服务的。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个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休闲,购物的空间。

景观道路是为人提供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步行环境,为人提供具有文化气息的开敞空间。强调完整性,统一协调各空间环境。整体设计思想不仅在形体层面上有意义,而且在社会学层面上同样有意义。从格式塔心理学观点看,人对城市形体环境的体验认知具有一种整体的“完形”效应,是一种须由对若干个空间场所的各种知觉元素体验的叠加效果。

注重城市空间的完整与和谐,运用现代化城市设计理念,从宏观上把握城市形态,使商业街与周边的建筑、建筑群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个性鲜明的序曲,创造体现城市风貌的开敞空间。

3 公园景观道路的构成元素

3.1 公园景观道路也是一种园路

景观区的道路也是一种园路。园路是公园的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休息场所的作用。园道路本身又是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3.1.1 园路的布局和结构设计

园路的布局要从公园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地形、地貌、风景点的布局和园务活动的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须因地制宜,主次分明,有明确的方向性。在路面的结构设计上采用典型的园路结构:

3.1.1. 1 面层:

路面最上的一层。它直接承受人流、车辆的承载和风、雨、寒、暑等气候的影响。因此要求坚固、平稳、耐磨,有一定的粗糙度,少尘土,便于清扫。

3.1.1. 2 结合层:

采用块料铺筑面层时在面层和基层之间的一层,用于结合、找平、排水。

3.1.1. 3 基层:

在路基之上。它一方面承受由面层传下来的荷载,一方面把荷载传给地基。因此,要有一定的强度,一般用碎(砾)石、灰土或各种矿物废渣等筑成。

3.1.1. 4 路基:

路面的基础。它为园路提供一个平整的基面,承受路面传下来的荷载,并保证路面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如果土基的稳定性不良,应采取措施,以保证路面的使用寿命。

3.2 公园景观道路的铺装

在铺装设计中利用色彩的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空间的气氛。

3.2.1 寓意性。

中国园林强调“寓情于景”,在层面设计时,有意识的根据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纹样、材料来加强意境。路面上铺有以寓言故事、民间剪纸、花鸟虫鱼等为题材的图案。如在我们水乡兴化就可把能体现水乡特色的植物、动物、鱼类的图案做为铺装,让游人充分感受到水乡的氛围和特色。

3.2.2 装饰性。

园路既是园景的一部分,应根据景的需要作出设计,路面或朴素、粗旷;或舒展、自然、古拙、端庄;或明快、活泼、生动。园路以不同的纹样、质感、尺寸、色彩,以不同的风格和时代要求来装饰园林。我们在板桥故居及周边公园多采用小青砖、青石板铺装,给人古朴庄重之感,效果很好。

3.3 公园景观道路的绿化

道路绿化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创造优美的环境,提供舒适的行驶条件,同时还能改善环境,给烈日下的行人提供清凉的空间。景观道路绿地是道路环境中的重要景观元素可美化街景。它不仅与街景中的其他元素相互协调,与地形紧密结合,使道路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与自然景色、历史文物以及现代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创造有特色、有时代感的环境。

规划中突出以人为本,以绿为主的设计思想考虑车行与人行的时空关系及其过程中人的心理、视觉对景观变换的要求,创造符合人视觉、行为规律的景观。

3.4 公园景观道路的小品

景观道路中的环境小品设施,主要包括铺地、花坛花钵、水池喷泉、坐椅、废物箱、栏杆、时钟、雕塑、景石、公用电话亭、指示牌、路灯、交通标志等,体量不大,功能不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息、观赏、标识等功能性服务,而且其本身的造型、色彩也颇具艺术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往往因其小而精制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兴化是水乡,我们在滨河绿地中采用各种小标识反应兴化逐年治水的情况,通过文字介绍和简图使水乡的水得以充分展示;我们在公园路旁通过浮雕景墙、人物雕塑、置石、风车、水车等小品,让游人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的兴化,其历史和人文氛围相当浓郁。这些小品设施给人们创造美观、舒适、便利、生动的环境气氛,缩短了人的社会距离,密切了人际关系,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是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成为道路景观的点睛之笔。

总之,景观道路创造另外一个以人为本的环境,恢复了人在交通中的主导地位,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活动空间与场所,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氛围中享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乐趣。景观道路代表整个城市的社会形象,加强了人们的地域感与认同性,成为城市的象征与市民引以为荣的场所。

4 结论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空间易地方式,城市道路最初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徒步行走的人。道路空间自古就是“步行者的天堂”,今天,历史走了一个“之”字形,道路重新回到市民的身边,景观道路(区)——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街道开敞空间——已成为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之一。

在规划设计中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适合当地文化脉胳特色景观道路等,以建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步行系统,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我们对景观道路设计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而只有对设计作深入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的水准。当今是多元性的时代,景观设计特别显得突出,很有研究的必要。

参考文献

[1]毛培琳.《园林铺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景观道路与环境 篇2

摘 要:居住区的道路是居住区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内的交通组织以及道路设计不仅仅是居民出行的通道更与居民的生活方便与否息息相关。同时,道路交通组织也直接整个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质量。文章通过研究居住区交通组织设计进行研究,提出改善整个住区景观环境的方法。

关键词:居住区;道路;交通;景观设计

居住区的道路是整个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道路的合理规划有序设计,更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变且方便出行的居住区空间序列,提高整个住区的景观环境和生活质量。居住区路型设计的方法和尺度直接影响行人在道路上欣赏景观的观赏角度和景观重点内容,因此,若想设计出良好的居住区景观环境,必须注重居住区道路交通的组织规划。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居住区的交通组织设计与整个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息息相关

选择适合住区自身特点的道路组织方式是设计的重要内容。居住区的道路系统规划一般是在居住区交通组织规划下进行,在交通组织规划中,有“人车分流”和“人车合流”两种类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居住区的地形、住宅特征和居住区整体功能布局等因素,对道路交通进行合理规划,选择适当的交通组织方式。

“人车合流”是交通组织设计的常见方法,在机动车较少的地区,这种组织方法交通方便又能节省大量资金,经济合理。但是目前居民拥有机动车的数量大量增加,一些小区过去的合流道路已经不能满足住区内部的停车和交通需求,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住区未来的发展状况,确定道路的形式和宽度。当前采用人车合流的住区,一般将道路划分为主次道路,设计的时道路的断面上对步行道、车行道、绿化带等等进行宽度、高差、材料的变化,同时还会在道路上加入景观小品等景观设施来美化景观环境。这样既能满足居住区内交通流量和不同生活方式出行的要求。在居住区内道路的线形设计上,为了避免外来车辆在住区内穿行,主要采用互通式、环状尽端式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布置。例如:北京富强西里采用了环状尽端式人车合流的布置方法,这样既满足了住区内组团的安全有宁静,也满足了人们对领域感的需要。上海普阳新村居住区采用的是三叉、半环和自由型相结合的互通式人车合流布局,这样布置节约建设成本,也符合我国自行车较多的特点。

“人车分流”是20世纪20年代由佩里首先提出的,也是目前大部分居住区设计时采用的交通组织原则。1933年美国新泽西州的雷德朋居住区规划时首次体现了这种原则,较好的解决了当时私人汽车迅速增长时代人与车的矛盾,形成了西方国家居住区内道路交通处理的典范。“雷德朋”式的“人车分流”力图保证整个住区里的居民各项生活活动与机动交通活动正常舒适的进行。在住区内汽车与行人分开,车型道路分级明确,道路大多设置在居住区和住宅组群的周围,并且用环状尽端式或者枝状深入到小区或组团内部,在道路的尽端设置停车场或者回车场地。设计时,步行路贯穿于整个小区内部,将住区内的广场、绿地、各种活动场地、公共建筑和住宅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单一的步行系统中,结合小区的各种场地形成封闭的休憩娱乐场所,为居民创造更加亲切宜人富有情趣的生活空间。

目前,许多居住区都是借鉴了这种设计手法,而且更好的将景观与道路结合。在道路节点、回车场地、停车场地、道路周边都设置各种景观绿化及设施。丰富的道路层次和类型,为景观环境的创造和观赏提供有力条件。例如:北京恩济里小区在车行系统之外设置了独立的步行系统。步行系统与小区的绿化有机的融合,为居民创造了欣赏了绿地景观的视线通廊。人车分流除了在平面上进行分流意外,也可以通过立体空间的处理方法得以实现,取得丰富的空间效果。居住区景观环境质量受到居住区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的道路不仅仅被看做是通往外界的通道,同时也是居住区景观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造园中说“路随景出,景随路生”,居住区的交通组织设计也应遵循这个道理。道路的曲折变化定会引起行人视线的角度变化,随之对景观的感受也会产生变化。道路的宽窄变化或者转折交汇处出现的景观则会对路过的行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吸引,也我们通常作为区分道路的标记。所以,这些地方我们在设计的之后,都将会成为视觉识别的重点。

在进行居住区内的道路设计中,有时在适合位置适当缩小道路尺度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更加亲切的居住氛围。为了营造这种亲切的环境和氛围,我们可以用以下手段:

2.1 对临街的建筑高度及后退距离进行调节

住区内的临街住宅是道路空间景观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与道路的平面关系体现在总平面内,组要就是平行于垂直。建筑与道路之间的空间就是我们进行景观及绿化设计的重要位置。这一区域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区域的功能及使用性质。根据想得到的不同效果,满足建筑间距的情况下,适当调整位置可以丰富景观空间效果。

2.2 利用绿化对空间进行压缩

想要取得开阔视野可以减少乔木种植,如果想要营造亲切的氛围,则可以通过高大的植物或者垂直绿化对空间进行压缩。

2.3 对道路两侧的景观设施小品尺寸进行调节

道路两侧的景观小品可以和道路的宽度形成尺度对比,在满足人体工学的前提下,适当范围内调整景观小品的尺寸,可以得到不同的景观效果。

临街的住宅是道路空间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道路的关系表现在建筑不居中,一般为平行布置或者垂直布置两种。临街住宅的高度也会影响道路的尺度,对道路的收放有影响。临街建筑高度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景观环境的效果,临街住宅与住区内部的住宅相比较,高度适当降低的话能够有助于形成居住区内部的整体感,通过高度变化能够产生空间的眼神,不至于将道路和住宅完全分离成两个部分。静态交通的组织对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影响

所谓静态交通,是区别去居住区内的汽车行驶所构成的动态交通而言。静态交通主要是指居住区内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放组织问题。静态交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出行的方便程度。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住区内居民私家车的拥有量不断上升,而居住区内的停车也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居住区内的路面停车搅乱,停车难的现象屡见不鲜,当停车量过大时势必会影响整个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所以在静态停车方面,也设计适当的停车方式。如:集中式停车场、住宅底层停车库、地下车库、集中式停车库等等,要根据居住区的不同情况,设计相应的停车方式,满足住区居民的停车需求。

交通路是整个居住区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4.1 居住区内外的交通交通联系要做到“通而不畅,顺而不穿”

设计中要避免往返,但是还要便于消防、垃圾车、送货、救护等车辆正常通行。通常情况下,居民都希望居住区内的道路布置可以顺利的进入城市道路,但是并不希望无关车辆进入到居住区内影响到住区内部的宁静生活。因此,在设计居住区的内部道路时,必须对进入小区的车辆加以控制,能够让机动车进入小区后速度降低。在大规模的居住区内,当公共交通需要引入时,一定要设计声音屏障减少噪声对居民生活造成的干扰。

4.2 结合当地环境设计住区道路

根据住区内的气候、地形、用地规模和周边环境以及居民出行方式来确定合理、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一般居民都希望出行越快越好,在路程上节省时间,能够通过最短的道路到达目的地。设计时,充分考虑人的行动路线就是最重要的设计依据。道路设计要方便职工上下班;学生上放学;居民日常生活购物;老年人的休闲娱乐等多方面因素。结合整个住区内的各种景观设施,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组织。

4.3 道路的设计要利于各类用地之间的联系。

道路的设计要有利居住区内各种功能性用地的分离和有机联系,同时也要注重建筑物布置形式的多样化。居住区道路分为多个等级,居住区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住宅间小路。为了防止城市交通穿越小区,小区路的设计不宜设计的横平竖直一路通到底。我们会采用内环式、风车式、尽端式、环通式和混合式等方法避免外来车辆穿越住区。这样布置的道路更加有利于居住区内景观空间变化多样,产生丰富的空间环境。居住区内的道路绿化设计也是影响整个居住区内环境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当前买房时人们明显更加重视居住区环境的绿化和景观设计。道路的绿化和景观是整个小区绿化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构成住区景观的“点、线、面”中以景观“线”的形式在住区内起到了连接、导向、围合、分割的作用。随着道路周边空间变化收方,道路的景观设计绿化布置会让人感觉到动感,同时绿化还能改善住区内的小气候,疏导气流,将新鲜的空气送入的居住区当中。在居民的出行过程中,这些景观绿化还能够为人车提供遮阳,在保护美化街景的同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 方便。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道路交通组织设计,是居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居住区交通组织设计方法,对于居住区的景观营造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道路景观与环保设计 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景观设计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迅猛发展,现在我国高速公路的总里程已名列世界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在道路工程建设中,除了必须满足道路的技术条件如道路的安全性、可驶性、便利性和耐久性外,还必须加大环保、景观方面的投入,从道路建设的勘测设计阶段人手就要引入环保、美化、人文的概念。既要避免在工程建设中大填、大挖破坏自然景观和植被,以至造成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又要满足安全、快速、便利的道路功能,以及环保、美观、流畅的景观设计。从而给驾驶人员创造一个能保持警觉和兴奋的优美的工作空间,克服由于景观单调、呆板引起的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以至造成交通事故。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一个引人入胜、心旷神怡、得到美的享受的出行条件和景观。这是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也是今后高速公路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1道路景观与环保的意义和构成

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创造了世界瞩目的速度,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标志。在道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给司机的精神造成高度的紧张,千篇一律的设施往往使司机感到枯燥、乏味,这也给安全埋下了隐患。特别是高速公路由于其远离城市,运行里程长,单调、呆板的景观更易引起驾驶人员的困乏、疲劳和注意力的不集中。从而酿成交通事故!同时由于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大填(方)大挖(方)造成的路堑坍塌、泥石流甚至山体滑坡,大量的取土坑和高填方造成的自然植被的破坏,以至于道路投放使用了若干年,这些地段的植被还未恢复,形成沙化、水土流失、路堤塌方……不但给国家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制约着这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道路景观设计涉及到美学、心理学、哲学、建筑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是多种景观要素相互映衬、相互作用的动态空间设计,是探索地域、文化、环境、生态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功能性、实用性与观赏性、艺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景观体系。

因此,道路景观设计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一定要要结合工程实际,把人为作用而形成的景观与自然环境、地貌相协调,把体现道路功能、美化环境与环境保护统筹兼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C.Troll首先将景观定义为“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现在一般定义为“景观是指由地貌和各种干扰作用,特别是人为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宏观系统”。所以,景观建设一定要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不同的建设类型对景观的要求或研究侧重也不同:道路景观侧重在道路上以一定速度运动时,视野中的道路及视线所及的空间四维景象。故而公路景观是道路使用者的视觉所能看到的各种自然景观与公路、交通要素的综合体,是公路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和人的视觉、心理感受等形成的综合环境效应,即道路使用者在乘坐交通工具运动过程中对公路及公路环境的印象。

2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的关系

公路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视野开阔,视觉导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绿化,环保。

所谓视野开阔,就是要求路线各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配合协调,使司乘人员感到视野开阔、线形流畅、清晰、行驶安全舒适。公路的主要功能是供车辆行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公路自身的特点,以满足公路的交通功能为首要宗旨。直线线形能够做到视野开阔,视距良好,高速,通行能力大。但追求线形好就难免会造成大填、大挖,破坏自然环境和植被,形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隐患。所以,景观设计要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尊重自然,正视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要优先保护原始植被、历史文化遗迹、湖泊等自然资源。它们对保证区域内各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圈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的示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右图1为辽宁某高速公路隧道,道路经过原本不很高的山坡,坡上长满了林木。按照通常的施工方法是直接开挖路堑,投资少,施工速度快。但考虑到开挖路堑会破坏天然植被和林木,所以,辽宁省交通厅不惜增加数十倍的投资修建了该隧道。流畅洁白的洞口配以对比鲜明的绿化,既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美景观,又很好地保护了该地的自然环境。

左图为某高速公路上修建的“旱桥”,最高的桥墩高达8m,桥下并无大的河流,只在雨季由于地面径流的汇集需要设置盖板涵即可解决泄洪问题。道路若依地势修建,势必会形成很大的道路纵坡,视觉也会很差;为解决纵坡问题,势必会形成裸露的高填方路堤及很大的取土坑,对自然植被及景观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采用图示的高架桥,既很好地解决了道路。

纵坡问题,又使线形流畅,视野开阔。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该谷地的天然地貌,很好地保护了自然植被,道路与周围环境和谐、协调,景观优美。

所谓视觉导向,就是要建立一个带状的空间视觉系统,使司机在视觉所及的范围内,能预见到公路方向和路况的变化,并能及时采取安全的行驶措施。公路景观设计必须考虑保持长期的自然经济效益,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原有风景,保护各种动植物和名胜古迹。必要时可修改道路设计和施工方案以保全原有风景。使公路线形及沿线设施与沿途自然环境相协调,同时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图3某旅游公路,无论是视觉导向还是线形都很“恶劣”,行进在如此道路上,司机和乘客都会如临深渊,胆战心惊,兴味索然,担心随时都会有碎落的石块从上面滚落下来。而道路造成的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对土体稳定性的破坏更是触目惊心,后患无穷!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雨淋的侵蚀作用会造成更为严重的碎落、塌方甚至泥石流、滑坡……

3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的原则

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的原则一般可遵循自然优先原则、可持续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性原则等。公路景观设计决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要把人为设计的道路景观与道路穿越地区的自然景观进行多层次设计,使整个道路系统的结构、格局及比例与道路穿越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使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统一、同步发展。如图4所示某旅游路,线形选择很巧妙,道路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对于开挖路曹所形成的边坡进行了较好的绿化,与自然地形和谐、协调。

考虑到公路穿越地区众多,故修建时需统筹规划、

分段设计、因地制宜、协调景观、注重特色,尽可能保持特殊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公路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研究工作,其景观规划设计与分析需要多学科的专业队伍协同合作完成,其次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要在分析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

4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的主要内容

4.1公路线形设计。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设计时应能诱导司乘人员的视线并应满足视觉景观的要求。公路路线应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几何设计时平、纵、横各要求应很好配合,以避免造成空间线形扭曲、暗凹、跳跃等景观缺陷。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分离式路基,以减少纵横断面对自然和景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各种构造物的结构、造型、材料均应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条件相适应。公路应避免分隔生态景观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当必须穿越森林、果园、绿地时,应以曲线通过,避免以直线线形切割和贯通森林。旅游公路越岭线的垭口处,除应有广阔的视野外,还可根据当地条件,设置适当的观景台。

4.2公路带状景观设计。路线通过山间谷地、路基高度较大时,应综合考虑填筑路基时取土坑、高填方裸路堤对原有植被的破坏及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应进行高路堤方案与高架桥方案的比选论证,采用如图2的设计。公路通过森林区时应做好路基断面设计,应尽量避免设置深挖路堑式断面,力求拓宽双幅公路的中央分隔带,并尽可能保留中央分隔带位置原有林木,或采用如图1的隧道方案应是很好的选择;公路通过平原、水网区时应合理确定路基高度,沿线村庄稀疏、横向干扰少时,宜采用以低路基方案通过所经区域;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的风格、色彩、造型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做到美观大方,并应注意与地域民族特征及生活习俗协调统一。

4.3公路绿化设计。高等级公路中央分隔带的绿化要以遮光防眩、引导视线为目的,其高度和宽度必须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防眩树种要低矮、缓生、抗逆性强,单行间距一般以2m~3m为宜。地表绿化部分以铺草坪和植地被植物为主。两侧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是防尘隔声、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以落叶和常青间隔(5m~10m)为佳,树种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边坡绿化要求覆盖率高,青绿期长,以本地适于绿化的野生草为宜。垂直绿化部位主要有浆砌护坡、挡墙等,可通过在其下栽攀援植物如爬壁虎、凌宵等,或在其顶部栽植垂枝藤本植物,以遮蔽构造物,减少构造物的压迫感和粗糙感,起到美化路容的作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西部及黄河以北地区,冬季降雪后往往为及时除雪而在路面上撒布大量的融雪剂(盐类),这类物质常常对公路绿化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公路绿化树种及植被植物还应具备较好的耐盐、碱性。

5中国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的发展模式

道路工程跨越幅度大,占地面积多。中国在经过20多年大规模的“只重技术,不重艺术”的公路建设后,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一位,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令世界震惊!然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党的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所谓“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提出足以说明中国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方面高屋建瓴的发展理念。所以,公路景观与环保设计的发展模式应该是:

5.1资源节约化。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尊重、正视、保护、恢复自然。道路建设应尽量利用原有旧路进行改、扩建,以减少公路永久占地面积;道路跨越谷地、山丘深挖路段时应尽量采用高架桥和隧道以减少取、弃土场;利用废弃的材料服务于新的功能(用弃渣为当地居民修筑村道,填筑宅基地、厂房用地等),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5.2民族风俗化。我国拥有56个民族,其民族文化各不相同。高速公路所经过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在设计过程中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公路两侧的雕塑、壁画、广告等,既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观赏性,又要符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产业特色、民族风情,使公路成为文化长廊。例如:从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惠安出口处进入惠安,沿惠黄(塘)、惠崇(武)路两侧,映入眼帘的是1000多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石雕工艺品。这些石雕工艺品融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为一体,汲晋唐遗风、宋元神韵、明清风范之精华,蜕变成精雕细刻、纤巧灵动的惠安雕刻艺术风格,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石雕景观大道”。行进在这样的道路上,一种古老、典雅、文明、质朴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令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这种带有强烈的地方特征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能使驾驶人员感受到新鲜,令乘客回味无穷。

5.3形式几何化。利用简单的原始象形文字,以及几何图形装点周边环境。形成的点线面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其他心理反应,例如服务区内的水面、亭子、树池、花架等。既有景观效果,又满足了游人观赏休憩的需要。再如以中国古老的文字构成的图形装饰,不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也具有神秘的色彩。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使旅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5.4色彩功能化。色彩不仅使人产生各种感觉,而且还引起人的感情变化。实验表明,悦目的色彩通过人的视觉器官传人色素细胞后,对神经系统是个良好的刺激,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也有一定的作用,适当的运用色彩在工作中能够减轻疲劳,提高效率。位于南京白下路交通单行线的洪武南路路口至中山南路路口的南京首条彩色道路铺设完毕并通车,该彩色道路全长200米。据了解,这条彩色道路是用一种高分子树脂稀浆涂抹于路面,并撒上耐磨的彩色陶瓷颗粒铺设而成。彩色道路不仅美化了路面,更有利于交通安全。

6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国家经济结构必须要从过去那种“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转变。通过保护全球的环境来达到保存人类文明的目的是关键而核心的任务,把中国的公路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的“花园式公路”,是我们每一个公路设计、建设者的责任。

景观道路与环境 篇4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从古至今,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重要的活动中心以及经济中心。通过道路将整个城市各个角落紧密联系在一起, 城市道路在城市系统中充当着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其对人们的生活、对城市的整个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道路景观调节着人们的观赏意识以及道路的生态系统, 合理的道路景观在现今城市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城市道路环境质量影响着整个城市生活的环境, 交通工具不断地增加, 加大了道路环境质量的恶化。利用生态设计原理, 通过植物景观的表现, 对道路景观改造设计, 从而达到既美化环境又使得城市道路具有了良好的观赏性, 此举已被大多城市所接受, 故我们在做道路景观改造的同时, 应以生态设计原理作为设计指导, 紧密结合项目现有的资源, 以求实现具有生态意义的道路景观。

2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内涵与特征

城市道路景观又可以称之为园林景观道路, 其在满足交通功能之外, 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景观在道路规划系统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重要的地段, 通过景观来实现道路与周边用地的过渡。其是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环境景观于一体, 在城市空间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促进城市的建设, 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 也影响着城市的生活质量环境。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一般景观的继承与深化, 其意义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 更重要的作用是调节整个道路系统的生态气候。从生态的角度来看, 城市道路景观为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它通过各种生物的作用将人类由于各种活动而产生的物质分解, 使得局部的系统结构得以稳定地发展。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强调以人的活动为主导, 依靠自然环境为依托, 将城市各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一个人与人、物质与物质、人与物质不断循环的系统, 通过城市道路将各种物质协调起来和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因此, 城市道路应有以下几个特征: (1) 能够满足交通与行人的需要, 能够确保其安全性、观赏性与艺术性, 是城市市民游览、观光、休息活动的系统; (2) 从物质的角度看, 它是物质转换的环境, 由此道路环境与外围环境可以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3) 它的主体是人, 由于有了人的行为, 道路景观才可能有了新的环境。人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道路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结构。

3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作用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发达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有了, 并且有了一定的规模, 有了相应的设计规范。而我国对城市道路景观和城市环境的关系分析与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可操作的标准、规范和实施细则。故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 提出相应的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对策, 对我国城市的环境改善和城市道路景观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尽管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但这种以“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面向世人的“城市化妆运动”却不尽人意, 没能“以人为本”, 更谈不上生态理念的渗透, 丧失了城市应有的个性特色和道路景观的功能要求。因此, 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以生态原则为设计依据, 对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实质上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 合理规划景观空间结构, 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将信息、物质与能量相互融合渗透, 使得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原理, 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为人们提供一个更适宜居住的环境。

4.1 尺度性原则

从景观要素的角度来看, 城市道路景观结构要素主要有道路系统、道路附属系统。而道路附属系统是景观的主要部分, 它包含了植物、小品、城市家居设施、道路立面、挡土墙等具有景观意义的物质。由于它们具有各自的尺度性, 所表现出来的观赏性是不一样的:如植物的表现, 在道路的转角处与直行处因为需满足不同的功能而具有一定尺度差异性。对城市道路景观生态绿地的规模、碎块的整体性以及连接性等空间, 合理的尺度性尤为重要。怎样实现其景观的最优化, 是生态设计研究的重点。

4.2 生物多样性原则

在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当中坚持物种的多样性, 才可以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建城市绿色廊道, 从而改善城市道路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在改造设计当中, 针对道路景观中缺少的自然成分, 适当地给与补充。在补充自然成分的同时需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 避免景观的单调性与结构简单。绿地系统中的生物复杂多样化, 生物种类多样化, 可促使生态结构的稳定。

4.3 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要以人为本, 道路景观中的主题是人与人的活动。在以生态原理为设计依据的前提下, 合理布置各种景观要素, 既满足其功能, 又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如此才有可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4.4 地域文化原则

如今在各大城市的生态建设中, 各城市都注重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与地域特性, 以此来展现城市的魅力。结合生态设计的原理, 将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观中, 是现在设计者常用的一种手法。这样才可以创造属于城市本身特有的景观, 人们才可以感受到所处城市的文化, 景观也有了其特有的个性。

在城市的主要道路建设中, 如步行街、滨江大道与景观大道等, 在构建景观的同时都注重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文化的渗入可加强人们的参与性, 陶冶人们的城市生活, 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更受人们所爱护。生态设计结合地域文化的建设, 不仅展示了城市生活的魅力, 而且体现了城市生活的积极与健康的精神面貌。

5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实例

以长沙市省府周边道路景观设计为例, 对其进行生态景观粗略探索, 主要为友谊西路、书香路及新韶西路。友谊西路东起芙蓉南路口至石竹路口, 路段总长约为1.4km。书香路为一南北向路段, 路段总长约为0.5km。整条路的走势基本平坦。东西两侧同样是以白色粉刷墙面为主。新韶西路为一东西走向的路段, 路段总长约为1.4km。其路段与省政府机关单位接壤, 具有浓烈的政府气息。在设计当中, 充分考虑“古城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造具有长沙特色的文化景观道路, 使其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现代气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打造具有长沙品味的湖湘文化城, 实现长沙两型社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5.1 景观绿地设计

景观绿地的设计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部分, 它体现着道路的主要的观赏效果。景观绿地在整个道路景观中是有效的景观用地, 为道路的主要景观空间, 主要通过景观小品设施、绿化种植来处理, 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最好的景观。

小品设施的设计, 因道路绿地的范围有限, 故在设计当中多以景石做点缀。通过对景石的一些造型处理, 突出文化与人文精神, 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化性与观赏性 (图1) 。在植物种植方面以物种多样化为原则, 在确保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以及舒适性的前提下, 构建生态化植物景观。大量运用本地的乡土树种, 如香樟、桂花、红檵木等等。在空间布局上, 采用乔灌草的综合搭配, 以达到景观的层次性。设计以绿色为主, 适当点缀彩色叶树种, 活跃整个环境氛围。如此合理的植物种植模式, 使得整个设计生态化、稳定化, 成为城市道路景观的亮点。

5.2 白色挡墙与挡土墙设计

白色挡墙为城市道路与不良环境的分割, 主要起着遮挡的作用。其本身并无景观效果可言, 由于其所处路段过长, 使得整个道路景观过于单一。为使其融入整个道路景观系统中, 运用图案设计手法将其处理, 加以植物对其进行修饰, 使得挡墙具有韵律感和文化气息。图案以民间窗花为主要设计元素, 构建出长沙古城韵味。挡墙在满足其功能的同时, 又具有了良好的观赏功能, 为城市一道特有的景观 (图2) 。

5.3 沿街立面设计

城市沿街立面是整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所在, 辐射了城市的经济状况。在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结合, 在处理立面的同时, 注重立面的整体性、整洁性、观赏性以及各立面元素的搭配。

5.4 城市家居设计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其实是一种绿色道路设计, 是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 城市景观道路设施的生态性要降低交通对环境的污染和体现对人的关怀。如人行道的设计注意其排水性, 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一个舒适的脚下环境。设置舒适的座椅、路灯、电话亭、垃圾箱等, 不仅为人们提供良好休憩的空间, 更让人亲近自然。城市公用设施的处理中, 采用艺术的手法对电信设施进行处理, 既满足功能作用又具有观赏效果, 还能够更好地融入环境中 (图3) 。

6 结语

在城市道路景观生态设计的发展过程中, 景观工作者在不断地探索新的道路, 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实际特点, 采用科学的生态设计理论以及生态设计手法,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构建和谐美好的道路景观系统。总之, 只有不断创新, 我们的城市环境景观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性化, 才能营造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林丽君.城市景观道路生态设计的应用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 2008 (2) :175.

[3]刘滨谊, 王敏.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整合[J].新建筑, 2000 (2) .

景观道路与环境 篇5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植物配置

0.前言

城市道路建立了城市的交通系统,因为不一样的时间和不一样的城市,道路规划布局是不同的,所以形成了各城市间的环境也不同。城市道路绿地不仅仅反映的是城市发展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生产习惯、文化水平及道德等等。城市道路绿地不仅可以给民众提供舒适的环境,而且也给城市交通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创建城市的需要。所以,展开城市道路园林设计与植物配置的详细探讨对现代化城市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设计分析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该着重剖析本座城市道路绿化,深入挖掘本城市的地方特色、景观现状、发展方向等,设计过程有以下几个主要要点:

1.1设计原则

(1)保证道路安全;(2)以人为本;(3)结合本城市环境和历史现状;(4)与沿线建筑物、绿化等协调统一。

1.2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

1.2.1整齐式林荫行道树设计

可以根据200m~300m的距离作为一个单元,道路的行道树可以用8~12棵的法桐或香樟为一个单元断开一个序列,并采用穿插式绿篱,这样的设置可以使人产生纵深感,但实施时要考虑以经济性和生态美为主要原则。

1.2.2道树绿带设计

现代道路旁的植物多以乔、灌、草混交,很大的提高了环境质量。不过要值得注意的是比较窄的道路两旁不宜配植绿灌木或小乔木,因为高空树的遮蔽会导致尾气不易散开而导致污染。在道路与墙之间,采用线性种植,根据人的视觉,以道路、高大植物、路灯组合成规则块状配置,运用斜线产生的角和面,会带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纵深感。

1.2.3人行道绿带设计

绿带的宽度不同,所以植物配置也有所不同。绿宽带通常会以绿色为背景,前面配置花卉及草坪在最外面用绿篱分开,这种做的目的是防止行人践踏花卉及草坪。所以,在设计景观时,要设计出不同规模流线型的绿篱、摸纹以及修剪成长方体的乔木等。

1.2.4中央隔离带设计

中央隔离带是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车速较快,所以设计要简洁,要避免容易造成驾驶员视觉疲劳的影响因素,要采用距离和花灌木组合到一定高度这样能起到遮挡眩光的作用。由于绿带的宽窄度是不同的,窄的绿带上要种上草皮等,宽度越宽,绿带上配植的形式也就不同,例如规则式、自然式等。通常规则式最简单的配置是相等距离的乔木,或者配置草坪等植物,而自然式植物配置则是很丰富的,常常利用植物的不同特点来配植不同的景观,使其让四季有景,适用于变化城市的景观要求。

2.城市道路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

2.1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是城市绿化主要考虑的因素。在街道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是以各种植物组成的自然群落为绿化单元,构建一个规则式的景观序列。

2.1.1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街道的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遮荫、美化街景都是必要的选择,选择乔木的品种时则要从下列几个方面考虑:能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且株形较整齐;生命力顽强,不需要花精力管理,无特殊气味;适合本地域生长,芽发的较早,叶子落的较晚;树木的枝叶要茂密,枝点要高;适宜移植且有易于成活;能够抵抗外界的污染;寿命较长且生长速度较快。

2.1.2灌木的选择

灌木通常可种植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同时能够起到遮挡视线,减弱噪音等作用,选择时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枝木强壮,开花周期长,花多而较多外露,不能使蘖枝过盛影响交通;(2)植株没有或有一点点的刺,叶色随着季节而改变,比较耐修剪,人工在一定的年限中可以控制树形,比较容易管理,容易繁殖,能够抵抗灰尘和辐射。

另外,在选择地被植物时要考虑到本地域内的气候、土壤、温度和湿度等重要自然因素,此外,有很多种的低矮花灌木也可以作地被植物使用。草本花卉的选择通常以宿根花卉为主,并与乔、灌、草合理配置,一、二年生的草本花卉则只能放在重点的部位点缀即可,切不可多用。

2.2景观小品的配置

城市道路中绿地通常都是很窄小的,因对风土人情的表达依托的硬质景观要素予以呈现,其中最特别的是景观小品,是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往往在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1)雕塑、小品。雕塑主要指带观赏性的、有感染力的。也是反映地域内风土人情最直观贴切的表达方式。通常具有特色的人物雕塑、抽象的画作等,这都多是来自于生活,但是却比本身更具有欣赏性,能直接用作于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识别等。(2)景亭与花架。亭架可以使滨水绿地的景观更为丰富,但是只要能够稍稍的用心处理,则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独特且具有魅力的地域景观特色等特点。

2.2.1道路铺装的配置

城市道路以铺装为主,运用的题材具有广泛的内涵,如古典质朴的风格成为了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一种铺地方式。绿地景观中的硬质要素对城市地域以及文化的表达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地域文化不会是这样一些实体堆彻而成的,更不会是无中生有的标新立异。一切的景观要素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了事实,只有带着文化标记的实体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情形,记录当地文化景观。因此要得到合理的处置后,才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真切而又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能够得以延续。

2.2.2功能性建筑设施的配置

休憩设施。城市道路中的园林和绿地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旁的休憩设施可以让人们停留享受绿地及大自然空间,休憩亭台所有东西的摆设及布局都是本地域内风土人情的重要展示舞台;照明灯柱。在城市道路中的照明灯柱除了可以用于照明的用处之外,更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造型,作为一个重要的要素给道路增添了可视别性。

2.2.3历史文化、地域风情的融合

每一个城市都是具有独特地域、特征地域和人文风情特色的,所以说园林景观必须结合本地域内的历史、人文、地域风俗等,按照景观的合理性设计布局,剔除一些陈旧的废物杂物,保留着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实体,从而让它们默默的见证城市的发展,并伴随着道路共同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3.结语

总而言之,美丽的城市环境,以及宜人的景观不仅仅蕴涵丰富的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更是衡量现代化城市及精神文明水平的标志。所以,城市道路园林景观在美学的基础上,同时也从生物多样性、形态、色彩搭配等等的方面注重植物季节变化和美学效果,来创造出赏心悦目的园林道路景观,从而来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 [科]

【参考文献】

[1]孙卫邦.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19(7):63.

[2]王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3]廖育红.现代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分析探讨[J].中外建筑,2011,03.

景观道路与环境 篇6

1 城市园林景观施工的要点分析

城市园林施工应重视施工的前期作业, 尤其是要重视园林施工的现场勘查工作, 还要熟悉园林施工的相关设计图纸。施工人员应认真领会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 并认真把握园林景观的控制点, 重视园林工作的施工难点。此外, 施工人员在实际的施工中, 要重视对施工的工序安排, 尤其是景观园林施工中的排水施工程序, 重视施工的定点放线, 并严格对施工工序进行把关。

城市园林景观施工过程中, 要加强对现场施工的管理。施工人员要保证施工的质量, 组织好现场施工的秩序, 做好园林工程施工的预算施工以及相关计划, 还要明确园林景观工程的具体情况, 按照具体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

城市园林景观施工, 和其它工程的施工有着明显的不同。主要是园林景观施工的质量以及施工的效果, 必须是严格按照具体的施工图纸和相关要求进行的, 这也是整个城市园林景观施工最主要的特点。在工程中, 一旦出现施工失误, 就会导致整个园林施工整体设计意图被破坏, 对于园林景观施工极为不利, 还会造成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受到歪曲, 导致施工的结果受到影响。

2 城市园林景观施工以及道路绿化养护的具体管理工作

首先, 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施工和道路氧化的时候, 要先考虑土壤对园林植被的影响。保证在园林景观施工中, 有较多的园林植被, 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植被的管理和总结。保证土壤有足够的养分, 同时加强园林景观工程附近的道路和绿化带的植物, 加强对其施肥, 并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活力。

其次, 在具体的道路绿化管理工作中, 道路绿化管理工作应选择一定的方法, 根据园林工程的实际情况, 有选择性地栽培一些生命力强的植被。对新栽培的植被, 要保证乔木和灌木的浇灌, 在养护的过程中, 一定要避免开挖太深, 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发育, 从而保证植被的健康成长。

再次, 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施工的排水工作, 同时应重视对园林景观的土壤等管理作业。很多园林景观中的一些绿化植物在正常生长的过程中, 对于土壤的消耗量较大, 因此, 做好景观园林工作, 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园林景观工作以及土壤排水的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地面的环境良好。如果出现自然灾害等情况, 可以采用管道进行排涝等作业。

最后, 城市园林工作在进行相应的绿化养护施工时, 应注意:在保护和绿化景观园林之前, 要保证园林景观以及道路绿化中的树木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情况, 疏密得当, 色调搭配相宜。然后不定期修剪枝叶, 除害喷药, 防止植被被一些病虫危害, 例如, 对蚧壳虫以及金龟子等害虫的预防工作。园林景观以及道路绿化的有关具体养护工作人员, 要加强园林绿化和养护, 保证园林没有杂草, 且绿化均匀有致。尤其是对于草地的绿化作业, 应努力推迟草地的衰退期。对于花卉养护工作, 应加强枯枝败叶的修剪作业, 采用定期消毒和除虫措施, 使得花卉树木的生长环境良好。

3 城市园林景观施工以及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结合分析

在城市景观施工过程中, 应有机结合道路绿化养护作业, 并使两者形成良好的结合。应保证在景观施工中, 提高植被的存活率, 同时使植被的水分在移植时尽量达到最优效果, 使得植被的绿化效果更加完善。这就需要景观施工和道路绿化的充分协调和有机结合, 在整个移植过程中, 要认真仔细地完成移栽, 保证在移栽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树冠水分。同时, 还要合理安排资金管理, 避免出现环节上资金断链, 影响工程质量。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节约工程开支, 提高园林工程的整体经济使用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 城市园林景观施工与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工作, 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片片绿意, 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应加强工程管理中的景观施工和道路养护工作, 按照科学的态度和合理的方法, 进行施工和管理养护, 从而营造城市的美好明天。为把桐梓建成贵州最美北大门, 做出城市园林管理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淑瑾.关于城市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的几点建议[J].宁夏农林科技, 2010 (6)

景观道路与环境 篇7

现在交通的飞速发展使得过去的步行、马车、自行车的交通方式逐渐被现代交通工具所取代。城市中的传统街道, 为了适应汽车及其它新型交通工具的行驶而逐渐的拓宽、改造并富于景观设施的丰富内容, 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干道、高速公路、立体交叉、地铁等发展, 使得城市交通向立体发展, 人们对城市交通系统不断提出各种新的要求。同时新型的交通工具也使人们对传统城市规划与设计思想产生了设计理论的转变。绿化是道路环境中的景观元素。道路的带状绿化可以使城市绿地通过“线”的作用而连成一个整体, 它可以美化街景, 衬托和改善城市面貌, 所以道路绿化是道路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路绿化做为道路环境的景观元素其重要性除美化道路环境外就是它的功能的一面, 如遮荫、减噪、地面覆盖等。

1 道路绿化遵循原则

1.1 利用绿化加强道路特性

现在道路的环境往往容易雷同, 采用不同的绿化方式将有助于加强道路特征, 而使不同的道路区分开来, 一些道路也往往以其绿化特色而闻名。在现代交通条件下, 要求道路具有连续性, 而绿化则有助于加强这种连续性, 并从纵向分割之间, 使行进者产生距离感, 认知这一理论, 将对其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在建设中才不至于走入误区。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规划才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建设方向才不致偏离正确轨道。理论指导规划, 建设按规划操作。

1.2 道路绿化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

城市应该有不同的道路绿化方式与树种选择。城市道路绿化要提倡使用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具有成活率高、长势健壮、抗逆性强等优点, 切不可盲目引进所谓的"稀有"品种。

1.3 道路绿化要有适宜的树种

要注重多品种的选择和多种栽植方式的配合, 提倡物种多样化。各种绿化材料因树形、色彩、香味、季相变化的不同, 在景观上、功能上也有不同的效果。根据道路景观以及功能上的要求, 要做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需要每个品种配合与各种栽植方式的协调。街道绿化直接影响到街景的四季变化, 要使春、夏、秋、冬均有相宜的景色, 体现不同的色彩美、姿态美和风韵美。应根据不同道路的功能以及不同道路者的视觉特性及观赏要求, 处理好绿化种植的间距、品种、树冠的形状, 还要从长计议, 特别不能忽视的是要考虑到树木成年后的高度及修剪等问题。同时, 还要考虑到远近期的绿化效果。

1.4 道路绿化要与其他街景元素相协调

街景是由多种景观元素组成的, 多种元素的作用、地位都应恰如其分。一般情况下道路绿化应与道路环境中的景观诸元素相协调, 单纯考虑行道树而栽植的树木往往收不到最佳效果。通常道路两侧的植物栽植应看成是建筑物前的种植, 应该让路者从各个方面来看, 都有好的绿化效果。有些街道树木蒙蔽了一切, 绿化成了视线的障碍, 用路者看不清街道面貌, 更无法加深对某一街道景观的印象, 从街道景观元素协调来看就不适宜, 无疑设计是失败的。道路绿化除有特殊的功能方面的要求以外, 应根据道路性质、临街建筑、道路宽度以及地域特点等作为道路环境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 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5 重视绿化对道路空间的分隔作用

高大树木栽植对道路空间具有分隔作用, 如果较宽的道路中间种植乔木, 形成绿化隔离带, 往往可以将空间分隔开来。

1.6 应用街头绿地做为街道与建筑连接的缓冲带

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 道路与建筑连接处可以用绿化做为缓冲带使之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街景美学的观点看, 这就是所谓的外部秩序与内部秩序的过渡带, 这种绿地既是街道绿化, 又是住宅或其它公共建筑前的绿地, 这样处理的空间是富有艺术魅力的。

1.7 重视绿化对视线的诱导作用

城市交通干道的行车速度较快, 特别是城市高速路与市郊的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修建, 从行车安全与驾驶员的心理状态来看, 均需要视线诱导, 在道路弯道及凸形竖曲线上种植高大乔木可以预示路线的变化, 有很好的视线诱导作用。这种视线诱导, 可以使用路者在视觉上产生线形的连续性, 从而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1.8 注意功能与美观的结合

不同性质的道路, 应根据用路者的观赏的特点, 采用不同的绿化方式。道路绿化有遮萌、减噪、吸尘、装饰、遮蔽、视线诱导、地面覆盖等功能作用。但必须要与街道景观有机的配合起来, 相得益彰, 浑然一体, 才能充分发挥它改善环境、美化环境的特殊作用。

2 街道绿化

街道绿化的目的是为了美化街道环境, 同时在盛夏能让步行者遮萌, 感受一丝凉意。街道绿化包括人行道绿化、分车带绿化、基础绿化、防护绿带以及城市广场、街头休闲绿地等形式。

2.1 街道行道树的选择与种植

街道绿化树种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反映不同地域的城市风光与情调。同一地区的不同街道的行道树也应所不同, 形成一条街一个树种, 这样可以突出道路特征, 以乡土树种为主, 形成复层绿化, 来丰富道路景观, 改善和美化道路环境。

行道树要保证足够的横净距, 以保证车行道的净空。行道树的间距, 用路者对街景的要求角度看, 株距不宜过小否则视线遮挡过多, 特别是高速快、高速公路, 由于时间、速度等因素, 株距应适量加大。同时从对建筑物的观赏来讲, 树木也不宜定干过高。行道树往往与架空线产生矛盾, 导致其经常被修剪而造成“抹头”无冠现象, 树形十分难看, 还有的树冠被削去半边, 在电力、电讯线路不能改为地下电缆情况下, 则有必须选择合适的树种以减少干扰, 要选择耐修剪易整形的树木, 以便修剪成各种形状来控制其高度。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 城市宽阔的主干道绿化, 大量栽植垂榆, 既不能遮阳辟荫又影响行人车辆视线与通行, 实不可取。树种的选择除品种外, 其定干高度应与路宽、景观设施、道路性质、临街建筑物风格全盘考虑。

2.2 人行道绿化

人行道绿化带是街道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靠近建筑物一边的绿化带是道路与建筑内外秩序的过渡地带, 它可以将建筑与道路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现代交通条件下, 行人对街景的观赏主要在人行道上, 因此人行道上树木的间距、高度都会对用路者产生影响。

为了减低道路车辆行驶及人群的噪声, 在人行道绿带中可种植乔木与灌木。如只种一行树冠浓密的行道树, 临街建筑2~3层楼可降低噪声12分贝, 如乔木下配置多行并列栽植的适宜灌木, 就会收到更好的降温、防尘与降低噪声的效果。

人行道绿化带是街道景观的重要部分, 对街道面貌、街景的四季变化均有显著影响, 单纯作为行道树来处理是不够的, 要作为道路环境、街道景观整体艺术的组成部分, 进行综合考虑, 人行道绿化带是带状狭长的绿地, 树木的栽植形式亦可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和抽象图案式。随着临街建筑平面布局的变化, 预留出的绿地也极尽变化, 这就给植物配置的艺术性提供了设计空间, 易创造出简洁、明快、抽象、装饰性较强的绿色艺术板块。

2.3 分车带的绿化

分车绿化是为了组织交通而设置的, 道路分成两块板、三角板等形式, 用来分隔对向与同乡交通。机动车道中央分隔带下要进行防眩种植, 机动车辆侧分隔带能应有防尘、防噪声种植, 同时分隔带的高大种植对视线的影响产生道路空间的分隔, 而对街景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 种植方式要和景观的要求统一协调。分隔带的种植有以落叶乔木为主, 有的以常绿乔木为主, 有的搭配以灌木、草坪、花卉等, 有的分隔带中只种低矮灌木配以草地、花卉等不同的方式, 这些都需要根据交通与景观来综合考虑。其植物配置最好的效果应该是简洁、明快。

摘要:针对城市道路景观与园林绿化设计理念进行了论述。

景观道路与环境 篇8

什么是滨海文化

人类起源自海洋,对海洋既亲切又敬畏。 千百年来,在人类在与大海朝夕相处、从大海中获取实物、对抗大海带来的灾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根植于沿海居民深处的滨海文化体系。滨海文化的内涵比较丰富,是人类认识、理解、把握、开发海洋,调整人类和海洋之间的关系,在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寻找青岛)(什么意思?)又因为所在国家不同、历史文化不同、 地域不同,各地的滨海文化在表现上还根据当地差异,具有自己的特色。

烟台的滨海文化组成部分

烟台位于中国胶东半岛东北部,濒临渤海、黄海,海岸线长909千米。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湿润,植物种类丰富。 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烟台的滨海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为全国知名的海滨度假胜地。 烟台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烟台的滨海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同时战争也在烟台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里先后成为明代抗击倭寇以及近代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场。综合这些影响, 烟台的滨海文化形成了以海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战争文化、滨海休闲文化以及植物文化为主题的烟台特色滨海文化。

2. 滨海文化在道路景观中的表达

作为城市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景观承载着展示城市精神文化面貌的重要作用。在道路景观中展示烟台的滨海文化,既可以使普通烟台市民有亲切的文化感受,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向游客展示烟台独特的魅力。在国内建设同质化日益明显的时候,如何体现出城市的特色成了每个设计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更因为如此,将烟台特有的滨海文化融入道路景观的设计,成为体现烟台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

道路景观的设计分为重要节点设计和线型道路景观设计两个部分。其中,由于道路景观节点用地较为充裕,可以设计较多的元素,也便于游人在其中停留游赏,具有较多的载体来承载滨海文化。因此,道路景观节点空间成为了展示滨海文化内涵的主要展示场所。与此相对应的是,线型的道路景观空间由于宽度的限制,不利于活动的设计与场地的布局。由于线型景观部分是道路景观之中的主体部分,长度长,覆盖面广,因此多以面向街道界面上的整体视觉展示为主。通常在设计线型道路景观时选取一定长度的标准段进行设计,整条道路重复标准段的方法来整体把控。因此在标准段的设计上可以提炼展示烟台滨海文化的符号,使得文化符号在整条路段上反复出现。这样不但整条道路具有一个具有韵律的整体效果,也可以加强对于滨海文化的展示。同时可在标准段内设置线型的游赏体系,将其变成带状的休闲绿带,并将文化展示元素沿着线性空间进行布置,形成一条连贯的文化感知游线。

点状的节点空间与线型的道路景观空间串联成为一个整体,结合线型的文化游线与点状的集中展示,可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多样的文化展示体系,对烟台滨海文化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展示。

3. 实际应用案例——以烟台市滨海路改造工程景观设计为例

3.1滨海路改造工程的区位

烟台市滨海路贯穿芝罘区、莱山区与牟平区,是烟台滨海重要的景观道路,是烟台以观海为主线的综合风景旅游区。在烟台市近期的规划改造中,除了保留了部分使馆等文保建筑,拆除了滨海路两侧住宅,将滨海路打造成一条集海景游览、历史文化游览、 休闲活动体验于一身的景观大道。

本次滨海路景观改造工程的改造重点位于滨海沿线迎宾路至烟台大学东门,全长7.5km。沿途经过银河怡海山庄、滨海广场、 第二海水浴场、文明林以及烟大东门等重要的节点。这一范围内海岸线平缓,没有岛屿, 视野开阔。同时,此路段沿海景观形态多样, 包括海滩景观、礁石景观、海洋景观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2滨海路景观改造工程的景观设计理念

(1)普遍提升改造路段的景观质量,将滨海路沿线三区的道路景观联系成一个整体。

滨海路是一条贯穿烟台三个沿海区的景观性道路,因此在景观效果上应保证沿线风格统一、质量统一。但是,改造前改造路段景观效果与其他两区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将整体的景观水平进行普遍性的提高, 使整条滨海路沿路景观整体性增强。

(2)重点打造改造路段上的重要节点, 使其成为滨海路上的休闲公园与展示亮点。

选在改造路段沿线的重要节点进行重点打造,同时在景观设计上融入烟台滨海文化, 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休闲公园与展示烟台滨海文化的亮点。同时,每一处节点文化主题的选择都与其所在的位置周围的特色主题想匹配,同时注意展示手法的多样选择,使文化主题的展示自然而不生硬,有教育意义而不显得死板说教。

(3)植入慢行游赏体系,营造适当慢行, 提高品质的生活新态度。

慢生活所代表的滨海休闲文化是烟台滨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道路景观中融入慢生活体验元素是对滨海文化的另一种展示体验手段。在改造路段的景观绿地中修建连续的慢行木栈道体系,让人们慢下脚步, 可望、可行、可游、可憩,享受滨海的休闲文化形式。

3.3滨海路改造工程中景观与滨海文化的结合展现

(1)利用重要节点,运用符号化的语言, 集中式展示滨海文化。

在滨海路与清泉路交叉口的南侧,临近山东工商学院东门处,有一块面积为2.1公顷的绿地,紧邻原有的“文明林”。在原有的法桐林和银杏林的基础上,将其改造成为“五常园”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 “仁”“义”“理”“智”“信”,即“五常”。 选择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中最为核心的“五常”来展示,更能够精炼地展示滨海文化中传统文化的部分,使游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将现状的银杏适当移栽,开拓出活动场地,建设“四德”广场,将“仁、义、礼、 智”用浮雕的形式展示在“四德”广场上面。 在广场上原“文明林”雕塑位置放置“信” 雕塑,寓意“无信不立”。

在第二海水浴场节点处设置“海之蓝” 景观节点,以展示滨海文化中的主题——海洋文化。此处位于道路的转弯处,在沿街界面的视觉层面上,结合道路的形状,运用曲线造型的种植空间,象征滚滚的海浪。在深入节点的游赏层面,通过设置闻涛亭、礁石座椅等景观小品,从视觉和听觉两个层面展示海洋文化。在种植的搭配上,采用乔灌草的复层栽植方式,保证种植密度,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

(2)通过标准段的设计,打造整体大气的线型的道路景观空间。

在标准段的设计中,从海洋文化中提炼出直观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如波浪弧线与波浪折线。将这些符号融入进标准段游赏道与种植的设计之中,利用微地形布置模纹植物带,展示海洋文化符号,并使其重复出现, 打造具有韵律感和海洋文化特征的线型道路景观空间。根据这段路的车速,控制标准段为100米长,确保乘车人可在行驶的汽车上可以清晰完整地欣赏景观空间内的纹样景观,同时也保证在路上行走的游人不感到景观过于单调,保证了面向道路界面的景观效果。同时可以让游人无论乘车还是步行,都能感受到滨海文化的氛围。

(3)通过慢行游赏体系的打造,线型展示滨海文化。

休闲文化是滨海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展现着烟台居民日常的生活状态。 文化的体现不仅仅在于直白的宣讲与展示, 也在于融入其中进行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 我们希望在道路景观中增加亲身体验的部分,让游人可以体验烟台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利用整条道路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和景观上的优势,在整条道路的改造中,我们设计了一条慢行游赏体系贯穿整条路段,既能够满足普通烟台市民日常的休闲游览,也可以让游客在其中漫步、观海、赏花,亲身感受烟台的滨海休闲文化。

同时,在慢行木栈道上选取重要的节点进行放大,形成观海远望的平台、展示文化的节点和休闲活动的空间。

(4)通过植物的选择与植物景观的塑造,展示烟台的滨海植物文化。

烟台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较为温暖湿润,因此在植物种类方面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在植物景观的塑造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间。为了凸显烟台的植物文化,我们在整条路的植物选择上, 在尽量保留原有植被的同时,重新梳理植物空间,补植烟台的乡土树种和观赏性较好的园林树种,以展现具有烟台特色的植物配置。 同时又根据道路两侧用地情况,选取不同的植物主题进行景观的打造。

在迎宾路至银河怡海山庄之间主要选择秋景树种,打造“知秋园”主题。同时,利用局部微地形的处理,增加道路界面观赏面, 展示线型模纹种植图案。这段路中路口所形成的两个小型游园也以秋景为主题,展示了较为丰富的秋色树种。

新星北街到新城南街路段,以植物与石景的结合为主题,沿街展示了不同的石材与观赏植物之间的搭配,取名为“木石恋”。 保留并规整原有的生长较为杂乱的火炬树, 同时补植烟台乡土树种与观赏树种,并与石材搭配,形成不同的植物组团群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4. 总结

正因为有海洋的存在,使得烟台孕育了独特的滨海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展现烟台的滨海文化,是所有在为建设美丽烟台而努力的设计师共同的课题。只有展现出具有烟台特色的景观,才能够避免烟台淹没于同质化严重的中国众多城市之中。以上是笔者对于如何在道路景观中体现烟台滨海文化的一点探讨,希望可以抛砖引玉,为同行提供一些思路,使我们在今后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思考特色文化的植入,使烟台成为一个展示其强烈文化特色的美丽滨海城市。

(图片来源:烟台市园林管理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

(图片来源:烟台市园林管理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

(图片来源:烟台市园林管理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

(图片来源:烟台市园林管理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院)

摘要:烟台市位于中国胶东半岛东北部,濒临渤海和黄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独特的滨海文化传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加快。但是令人心痛的是,目前城市建设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淹没于中国众多城市之中。如何才能够使烟台的建设突出自己的特色,成为了设计师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着重阐述如何在道路景观设计之中体现烟台的滨海文化,为走城市特色化建设之路提供了实践的方案。

道路设计与环境的协调 篇9

所谓协调,是指路线设计在满足该级公路技术指标和线形设计基础之上,为了在进一步提高公路与周围环境和使用效果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使公路成为一项美观的建筑工程。与环境协调,是指公路与大自然争辉,同时又和谐的使公路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增进行车的安全性和旅游的美感,这就是协调设计的宗旨。协调设计包括两个方面:1)利用现存的自然环境;2)改造环境。

1 利用现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条经济合理的途径。实践表明平、纵线形的组合必须是在充分与路线所经地区的环境相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工作首先应从视察和选线定方案时做起。

路线设计应当尽量保持公路周围地貌,尽量少破坏原地形,天然林木,建筑物等。应充分利用现存的自然风景,如孤山、湖泊、小树、林苑等,以及人工建筑物,如水坝、桥梁、农舍、古迹、碑塔等,使它们与公路巧妙地艺术地融为一体。不配合地形一味追求“标准”而大填大挖对景观不好。还有一种看法是,认为配合地形是低等级道路的事情,道路等级高,直线长,半径大就难以和地形相结合,这种看法是欠妥的,等级越高越要注意与地形的配合。在地形平坦的地区道路以直线构成的线形环境为主,而丘陵地区地形起伏,或有山丘,平面、纵面都应适当的配合。

关于道路与地形的适应还存在一个视觉比例问题,视觉比例反映一个物体对于人或其他一个标准的相互关系。如在乡村的河谷中,又窄又小并且弯曲的山间小路就不那么显眼,这种小路不仅密切结合地形,而且因尺寸小而不显眼。但同样的河谷中多平道高速公路则显得十分突出,可能对周围环境起控制作用。而宽广的大平原、大草原中,道路就很容易与风景融为一体。一般认为道路不应支配环境,而应该把它同景色融为一体。

2 改造现存的设计环境

可以通过三方面途径来实现:即线形设计,局部设计和绿化设计。其作用是改善观瞻以避免沿途色泽单调。

2.1 线形设计

线形设计即线形本身的平、纵、横组合匹配和线形与周围自然环境的配合。

一条设计成功的道路,无论是平曲线或是竖曲线的线形变化,应该逐渐的、协调的发展,不要出现突变,最好结合考虑平、纵线形的变化,保持平衡,组成良好的立体线形。应当指出的是,在视觉协调设计中认为公路的实用视距宜有所限制。在保证有足够视距的前提下,对驾驶员所能看到的前方公路长度宜有所限制。一般情况下认为驾驶员在任一点所看到的平面线形弯曲个数不宜超过两个,而纵面线形的起伏不宜超过三次,这是协调设计中可以考虑的问题。

环境中城市艺术的概念相当成分上取决于人们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在不同速度的运动中观赏到的一种动态视觉艺术,特别是城市快速道路减少了人们的距离感,并且可以将较远的建筑物的印象串成一体。

实践表明,当车速为40 km/h时注意力集中点约在180 m,视角为75°左右;当车速达到95 km/h时,注意力集中点将达540 m,视角范围为40°左右;当车速增加时,驾驶者的周围感也随着车速变化。高速行驶时注意力集中于景象中心,此时视野很窄而形成一种所谓的隧道视,这种隧道视会导致催眠,引起驾驶者诸如瞌睡一类的反应。汽车驾驶者或乘汽车的人在道路上行驶时有时也注意路边景物,但所注意的景物相对人眼的会转角速度大于每秒72°时,景物在视网膜上就不能清楚的成像。

运动过程视野的大小随车速变化,而视野中画面也随着道路周围环境而变化,路面在驾驶员的视野中的比例也因车速增加而变大。不同速度不同环境设计,由于不同交通方式产生的速度差异的因素,才能正确的应用到设计中去,才能形成具有当代风格的道路景色。

傍水路线的标高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过高,游人只能远眺水面而不见近岸水流,没有亲切感;过低,游人会产生被水吞没的心理,因此路线标高除满足水位要求外,尚需顾及游人的视线。人们站立时,最佳视角为10°左右。

2.2 局部设计

局部设计与路线定线关系密切。合理的平面和纵坡布置,不仅节省工程数量,而且还可以与周围环境协调。

还应指出的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通过适当的放缓边坡或将边坡的变坡点修饰圆滑等措施,使边坡接近自然地面形态。以增加路容的美观,除妨碍视距的树木以外,宜少砍伐。路线所经过的区域,视野应具有多样性,要充分利用最佳的风景特征,以引人入胜,而避免单调。农田、村舍、起伏的山岗、树木都是常见的景色,这些景色虽不壮观,却是美的。道路要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注意土石方工程时对风景造成的破坏,路线设计师应将平面、纵面、横断面与环境一起作为整体设计,要避免随意取直,大填大挖,施工中要防止任意取土,随意弃土,并注意对土石方工程的修饰工作,以减少工程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国外大型的弃土堆或取土坑有时经过整修后形成一些新的风景点。弃土堆可以堆成土丘,植树绿化。集中取土的取土坑,经过修整可建池塘,我国国土资源紧张,尽量土石方平衡,修整后取土坑可用作种植水生作物。

此外,合理的设立和布置公路沿线的安全设备和公路标志,不仅能发挥这些设备和标志的作用,而且也可以起到改善景观和诱导视觉的良好效果。

安全设备与公路标志随公路等级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常见的安全设备有护栏,护柱,护墙等。它们的功能应当是确保行车安全,外观应当是悦目的。

2.3 绿化设计

公路两侧在不影响视线的情况下应大力进行绿化,以稳定路基,美化路容,减少噪声,增加行车安全和积累木材资源。在坡上植草皮,可防止冲刷,保卫边坡,也可以起到与原自然地面过渡缓冲的作用。公路绿化应作为公路设计、施工、验收的内容之一。

道路两侧边沟的外侧植物是公路最早的造景方式,是改善环境最有效的方法。在平原地区,由于地形毫无特征,植树后树木挺拔地生长在道路两侧,则大大克服了由于地形造成的路线单调感,沿道路两侧遇到路线线形一致的绿化都可以加强线形特征,增加道路的方向性。在一些平面弯道、道路交叉与凸形竖曲线的顶部,高大的绿化均有可能对视线诱导有良好的作用,从而增加行车的安全性。应注意利用地形设中间带,如能随地形特点将道路设计为两个单向行车道,就可能既安全,又美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道路交通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的,但是环境与交通不协调却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在新世纪,我们要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与自然相协调,既美观又安全的道路,挖掘我们的创新意识,建设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交通事业。

参考文献

[1]熊广忠.城市道路美学——城市道路景观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张亚林.公路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3]李宇峙.公路工程概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浅谈声景观与住宅声环境 篇10

声景观

1.景观与声景观

景观,它是一个具有时间属性的动态整体系统,其由地理圈,生物圈,和人类文化圈共同作用形成的。如今,景观概念涉及许多方面,如地理、生态、园林、建筑、文化、艺术、哲学、美学等多个方面。然后,景观又是一个美丽又难以说清的概念,在不同学科范畴中,它的解释也不一样。在建筑师的眼里,景观指的是丰富建筑场所的配景;在景观生态学中,指由相互作用的拼块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一个空间异质性区域,是具有分类含义的自然综合体。对于我的理解,它是由自然景,人工景,与建筑物等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景观包括了组合中的,视觉体验,听觉体验,乃至嗅觉体验等。它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能很大程度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

景观是人类有意识去创造的,推进或阻碍自然过程的空间。景观不光是单纯的“景”那么简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更是对生活栖息地的追求。其中听觉方面的影响也是特别明显的,如潺潺流水声让人身心放松,交通车鸣声让人焦虑。而声景观便是景观概念中所有“听觉”的集合。

2.声景观的理念及其要素解析

(1)声景观的起源与现状

声景观(soundscape)最早是加拿大作曲家R。murray提出。促使人们对传统听觉进行重新定义。其培养人们能够通过听取声音来分析周边的声音环境。目前,声景观已经作为环境学中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为的是探索声音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2)声景观各个要素的解析

在声景观的研究当中,通过对不同声音的特色进行区分,归为一下几种类型:

背景音:背景音又叫做基调音,作为其他的声音的基调并来突出其它声音。背景音可能是风声,水声,鸟鸣声,乃至交通噪声。例如,在辽阔的海上,海浪声就是这片环境的背景音,在喧闹的都市当中,交通噪声便是这的背景音。

情报音:情报音也可叫做信号音。拥有信号的功能。用听觉上的提示作用来引起注意。比如有,警笛声,车鸣声,上课铃声等。为了突出信号功能,常常伴有扬声装置,有噪声化的趋势

标志音:标志音又叫做演出音,是具有该场所的独特声音,该地区的人对该场所的标志音有着亲切感,是只有对该场所长期访问才能获得的信息,象征着该地域和时代特征的声音。

3.声景观的设计理念

声景观的设计,首先对该地域情况和人文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分析周边声音环境。进行全面的设计和规划。但是声景观设计与传统声学设计不同,这是一种新的理念。不光是“制造或者削弱声音”的“物”的设计,是通过强调景中本身就存在的听觉元素,并让人明确认识。同时让视觉听觉等多感官达到平衡来实现景观和空间的表现。

不光是人工声,声景观扩大了设计要素,把生活声,自然声,城市声等都纳入其中,对场所进行设计,唤起记忆引发联想。通常有3种方式,分别是正,负,零。正设计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有利的声音要素,负设计是对场景中与环境不匹配不合适的声音要素进行删减,零设计是对场景中有代表性或者地域性的声音进行保留,不做修改。

城市住宅声环境

1.背景

20世纪末,在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噪声污染却没有相应的改善,成为了新世纪控制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任务,噪声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人们的生活品质,甚至在是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城市声环境的要求和标准

住宅声环境指的是住宅室内外的声源对室内居住者在心里和生理上产生影响的声音环境。与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休息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所以住宅声环境必须得到质量保证,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对于日常生活当中的起居部分,室内噪声水平不宜高于40dB(A),当室内噪声高于50dB(A)时,容易引发不满:而关于睡眠部分,不宜高于30dB(A),而噪声一旦高于45dB(A),多半以上的人将感到受干扰。因此。国家在住宅设计规范中制定了室内允许噪声标准。见表(GBJ118-88)。

3.城市住宅声环境现状

长期以来,反映各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当中,对于噪声污染的投诉是最多的。通过越来越多的有关噪声干扰的民事诉讼案件,我们可以看出,有多数人对于周边环境的噪声干扰感到非常不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进程加快,城市密集度越来越高,声源交叉。并且,大量的工程修建,工程噪音频繁。私家车的增加,也导致更多的噪声。

城市住宅中的声景观设计的意义

声景观研究的范畴是全体声音,而全体声音当中,包含了让人心情愉悦的,同时也包含了讓人感到不舒适的声音。而噪声的研究是作为声景观研究的一个子集,是声景观的构成要素。我们通过对声景观的研究,以解决当前住宅声环境所面临的噪声污染。并且,有分析表明,大多数的居住者喜欢自然声,风过松林,鸟叫虫鸣,流水潺潺,雨打芭蕉,这些的声音能让人们联想到周围空间景观河地域风貌,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放松和愉悦。

我们通过声景观中正设计与负设计的手法来对住宅声环境进行设计,减少或阻隔令居住者不满的声音,制造能够愉悦人心情的声音,最后营造一个更为舒适立体的居住环境。

如何利用声景观改善住宅声环境

声景观对于住宅声环境的负设计:通常这类情况都是针对噪声问题,上文也列举了如今住宅声环境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减少不必要的声音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1.阻隔声源

首先在住宅小区规划时,就应该更加全面的考虑到住户的声环境,在场地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例如工业厂房,地铁站,或是商业广场等,都是极易产生高声级的噪声,应该尽可能的回避。更为合理的小区动静分区,将容易制造声源的运动场,停车场,以及小区内可能有的文娱场所与需要安静的居住区进行分隔。在场地允许的范围内,远离沿街部分。

2.减低声级

(1)通过设计:设置沿街绿化带,减弱沿街交通噪声对住户的影响。设计更多层次的植被带进行降噪处理,通过调查得到,常绿植物对吸声音的吸收效果最好,其次是针叶植物。因此,多层次的植被设置,不仅吸收了噪声,还增加了该地区的场所感。

(2)通过设备:在小区周边设置隔声屏障,削减外界对小区内部声环境的不良影响

(3)建筑构造方面:选用合适的墙体,窗户等,在自身增加隔音能力。

声景观对住宅声环境的正设计:居住声环境并非就是一味的追求安静,适宜声音也能令人感到舒适放松。

3.声掩盖措施

通过增加令人愉悦的环境声来掩盖周边噪声,或使其不被人们所注意。例如引用水,水体本事有一定的降噪能力,并且因自身流体形式,潺潺作响,让人联想到湖面,小溪等景象,从心理上得到一种缓和,并且水元素还能结合视觉景观与声景观,能很好的改善居住环境。

4.增加声层次

心理学上,人心理有保护距离,通过丰富声景层次,扩大这个距离,就像我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一样,大自然中,声音层次丰富,空间感大,让人身心舒适。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引入自然声的方法,如鸟鸣虫叫等,丰富声音层次。

结语

住宅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其环境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往我们总是视觉环境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声环境的影响。在倡导生态环境,绿色生活的今天,声景观对于住宅的设计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上一篇:网站开发技能教学下一篇:林木播种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