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024-05-25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精选8篇)

篇1: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先导作用,切实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筑牢经济发展这个基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需要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好地调节不同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是,这种发展不是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是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于哈尔滨市而言,加快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重大机遇,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上新的水平。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等新问题、新矛盾;在结构调整上,应重点发展机械、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化工等后续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经济,推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兴产业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上,应加快实施“开发江北,两岸繁荣”战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和区域性整体开发改造,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上,应把重点放到能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支撑、能带动产业链或促进产业集成的大产业、大项目上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社会事业上,应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投入到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中,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强固先进文化这个支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人民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展文化建设。注重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们的公德意识、文明素质、自律能力、奉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指导、约束社会公众的交往行为,努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体制创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力度,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突出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系。在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哈尔滨市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过程中,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人民群众真正从中得到了实惠。一是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发展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努力扩大就业容量。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建立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范围,逐步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正确处理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和扶助生活困难群体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在提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的同时,注重关心困难群众,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这个问题上,哈尔滨市坚持抓好这样几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大力做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农村扶贫,最大限度地缩小贫困群体,仅2004年就解决2.2万贫困户、9.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改造80所农村学校,安排5万名农民工子女入学,对23所乡镇卫生院实施危房改造。二是完善扶贫工作机制。有25.9万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推动最低生活保障向农村延伸,将部分农村特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三是开展经常性社会救助活动。积极构筑以城市低保的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用水、供暖、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社会互助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仅2004年,就为社会孤老、重残疾人、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加发低保金362.7万元;深入开展低保对象医疗救助工作,11.8万名低保对象享受基本医疗救助,发放基本医疗救助金249.6万元;为特困家庭解决廉租住房485套,为3万户低保家庭减免水费和污水处理费;有针对性地为受灾群众、低保对象、农村特困群众、五保户解决生活困难。抓住提高行政能力这个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行政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保障。提高科学执政的能力。按照科学执政的要求,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保证社会有序运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应更新社会管理观念,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依法管理社会事务,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加快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条件下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让各个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都有充分表达意见和要求的渠道,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实现人民的利益,从而建立起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关系。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政府工作人员是否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对于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针对当前的实际,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应大力推进政府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改进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促进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加强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篇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框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些与我们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基础知识:生活过程中的关系,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方法

将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学生之间讨论相结合,理解“社会生产”与“社会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能够在这基础上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与解读。同时领悟“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回顾今天繁荣富强的祖国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同时树立学生立足现实,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使命感。

二、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案例1??新闻背景:空客A380的奥运行 [学生进行介绍,老师补充] 全机最高载客量为840人,舒适载客量为555人,投入商业运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客机。师:人类社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享受突飞猛进的科技带来的物质产品,基础的是什么活动?

生:略

师: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PPT]案例2??5?12汶川大地震回顾

师:5?12汶川大地震过去几个月了,几个月以来灾区人民的生活始终让我们牵挂,期间我们全体国人以空前的爱国热忱投入到了与灾区人们共同努力的抗震救灾工作与灾后重建工作,期间我们也接受了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国际援助。你能简单回顾一下在各个阶段期间我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生:略

师:食品、饮用水、服装、药品等是最急需的物品。缺少这些,会危及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灾区人民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许多物质产品运往灾区,请问这能否解决灾区的根本问题? 生:略

师:要从根本上帮助灾区人民,必须重视灾后重建工作,要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能力。由此可见,社会生产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各种物质资料,没有社会生产,人类社会本身将不复存在,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PPT]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设想一下:

如果离开了生产活动,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生:略

[PPT]案例3??观看:史诗数码电影《圆明园》片断 师:看完以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略

师总结:“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社会的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师:说到社会生产,就不得不提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力呢? 生:略

[PPT]生产力的概念

师: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PPT] 远古时代的先民

木制鱼叉

溪流里的渔

钻木取火,刀耕火种

古代近代的渔民

渔网,金属鱼叉,小渔船

江河及近海里的渔

金属时代,第一、二次科技革命

现代渔民

雷达声纳,远洋渔船

内陆江河及近海深海里的渔

第三次科技革命

师:根据这些图片,同学们都获得了哪些认识呢? 生:略

师: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并且,科技的发展也会带动生产力三要素的不断变化发展。

师: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不仅有人与自然这样一种重要的关系,还有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很重要,称为生产关系。

[PPT]生产关系的概念

师: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

教师概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两种关系,他们不是孤立的存在和发展,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关系。

[PPT]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片来分析,具体来讲这种关系是怎样呢? 2

[PPT]案例材料4?? 1958年到60年大跃进: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全面地泛滥。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的三年“左”倾冒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大失调,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生:略

师: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建国初期人民公社制的较高的生产关系形式同农业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是不相适应的。由此可见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PPT]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PPT]案例5??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 师:各小组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

[小组讨论]我国改革开放后,在生产关系方面有哪些重大改革?对生产力的作用如何?

学生交流回答:略

师:一种生产关系形成后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如果生产关系能够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而当一种生产关系或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PPT]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篇3: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1 技术基础

1.1.1 交通网络

河北省内环京津, 东临渤海, 西依太行, 与山西接壤, 北靠燕山, 与内蒙相望, 南与河南、山东毗邻。既是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区域连接“三北” (东北、西北、华北) 地区的枢纽地带和商品流通的中转站, 又是首都北京联系全国各省市的必经之地, 还担负着晋煤外运和华北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任务, 是秦皇岛、天津、京唐、黄骅四大港口的物资集散要地。

目前, 河北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为主体四通八达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以适应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截至2008年年底, 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95万公里, 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干线公路为重要连接、以农村公路为毛细血管较为完善的公路运输体系;全省拥有生产性泊位104个, 年设计通过能力4.7亿吨, 2008年完成吞吐量4.4亿吨;全省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5100公里, 11个设区全部通铁路, 136个县 (市) 中84个通铁路, 地方铁路延展里程达到1800公里, 居全国第1位;国家铁路中京沪、京石、石武、津秦客运专线已先后开工建设, 境内铁路在建总里程达到1740公里, 石太客运专线已通车运营;目前全省运营的民用机场共3个, 分别为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邯郸机场和秦皇岛山海关机场, 年设计旅客总吞吐量550万人次。2008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17.02万人次。

1.1.2 通讯信息基础

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到2010年年底, 全省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5604.9万户, 电话普及率达到79.7部/百人,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667.0万户,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中国河北招商网”、“河北电子商务网”、“河北物流网”等一些专用物流信息网络建成开通,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 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县域特色经济网站成为河北省电子商务应用的亮点, “中国辣椒网”、“中国国际五金丝网交易网”、“中国工程橡胶网”等30多个县域特色经济网站成功运行, 2010年河北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7亿元, 比上年增长262.6%, 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此外, 河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 以及《河北省省级信息化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 组建了河北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 建立健全了信息管理和信息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全省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普遍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化培训工作力度逐步加强, 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物流信息化步伐的加快, 进一步推动了物流业的现代化进程。

1.2 管理基础

1.2.1 管理战略

河北省政府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制定了《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其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 以信息化和标准化技术为支撑, 依托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高效安全的信息网络, 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加快体制创新,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和多元投入并举, 整合现有资源, 推进物流产业现代化进程, 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物流布局体系, 重点建设石家庄、唐山、廊坊、邯郸、张家口五大物流枢纽城市;河北省邮政物流园区;河北省交通物流园区;石家庄国际物流园区;石家庄航空物流园区;唐山港能源原材料物流园区;唐山综合物流园区;廊坊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黄骅港国际物流园区;邯郸综合物流园区;秦皇岛综合物流园区等十大物流园区和唐山曹妃甸能源原材料物流项目、唐山港钢铁物流项目、石家庄商业物流项目、石家庄国大医药物流园项目等三十大专业物流 (配送) 项目。

1.2.2 管理体制

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是按照行业分设部门进行管理的, 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这种管理体制, 难免会出现政出多门、标准不一、难以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各种物流功能和服务方式的协调发展, 而且由于受部门和地方利益的驱使, 容易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和增加资源整合的难度。

1.2.3 规章制度

在执行国家、行业有关物流法律法规、标准基础上, 河北省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物流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体系, 例如《河北省公路条例》、《河北省公路路政管理规定》《河北省县乡公路管理规定》、《河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等, 为河北省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政策保障作用。

1.3 物流服务能力

1.3.1 物流量

从河北省2001~2010年货运周转量与GDP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近年来随着GDP的逐年增长, 货运周转量也在不断增加。

从河北省2001~2010年货运运输量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河北省货运总量不断增加。货物运输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 铁路次之。其中, 公路运输量占货运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 是铁路运输量的两倍多, 且公路运量一直较为稳定。

1.3.2 机构和人员

2009年河北省的物流企业数量与从业人员, 到2009年底, 全省入统物流企业2227个, 其中运输和配送企业1752个, 仓储企业475个。除科技含量较高的航空与规模相对较大的铁路运输业外, 其他物流业的企业普遍规模偏小, 难以承担大规模的物流服务。

2 河北省的物流服务特色

2.1 产业特色

经初步核算, 河北省全年生产总值实现20197.1亿元, 2010年, 预计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8.9%, 比2005年降低了近3个百分点, 物流业增加值约为1500亿元, 比2005年增长了约70%, 全省物流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2010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12.7%、53.0%和34.3%。可见第二产业在河北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可以看出,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降低, 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绝对值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说明河北省一直重视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的生产, 这与中国大的产业结构是相符的, 第三产业的生产绝对值逐年增加, 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同时可以看出, 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还有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空间。河北省2010年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 而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为12.7:53.0:34.3, 第三产业比重远未达到同等人均GDP国家平均60%以上的水平, 产业结构还有巨大向第三产业调整空间。从整体情况来看, 河北省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主体地位, 表明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需要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特性的物流产业。

2.2 物流服务类型特色

河北省的特定产业结构决定了物流服务类型。由于第二产业在河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河北省可以依托第二产业的优势,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比如将钢铁、煤炭等优势产业的仓储、运输等环节的国有资产, 以租赁的形式交给物流企业去运作, 提高行业的带动力。

通过优化投资结构, 重点加大对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对总体经济拉动力较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不仅是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改造拓展传统产业发展空间, 保证河北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需要。

3 河北省物流存在的问题

当前河北省物流业主要还是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要增长方式, 物流业发展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分散管理模式制约着物流产业发展

河北省物流产业目前仍属于多行业分散、不同隶属关系并存的物流管理体制, 一方面, 行业之间的权力、责任、投资、收益存在交叉和重复, 难以形成有效合作和协调;另一方面, 各行业对物流活动实行分段式的管理, 不仅无法适应物流服务需求, 而且制约着物流业的全面发展。由于一些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法规多从本地区或部门利益出发, 致使许多物流服务企业想方设法寻求地方保护, 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不公平的竞争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规模化的物流系统和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网络的发育和完善。

3.2 物流企业规模较小

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小、服务功能单一, 基本上以运输或仓储为主, 对客户多样性需要的调节和适应能力差, 基本上不能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缺少知名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 不能形成引领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龙头效应, 大多数物流企业对物流的认识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物流层面上, 未能建立起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物流企业人才匮乏、物流标准化和规范化较为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技术装备水平较低, 导致货物仓储、货物运输、货物配送等物流作业过程中的无效环节增加, 物流效率较低、管理成本加大、物流成本上升, 从而增加了社会总体物流费用。

3.3 基础设施与信息平台建设还远远不够

河北省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虽已初具规模, 但由于交通运输、物资流通、信息服务方面的条块分割, 未能按物流活动规律和需求进行组织和管理, 因此, 物流各环节的衔接较差, 运转效率不高。尤其是物流节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节点间、节点与货运干道运输网络系统缺乏有效衔接。

河北省物流信息资源分散, 局域网规模小, 应用技术低, 利用程度不高, 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大型工业企业、商贸业和交通及物流服务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缺乏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适应的开放式的标准化信息平台, 还没有建立起以具有信息汇总、融合、中转、在线交易、决策支持等功能的公共信息平台为核心的物流信息网络, 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对资源有效整合的要求。

3.4 物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管理水平低, 设备、设施落后, 工作条件差, 行业准入门槛较低, 致使高级物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目前物流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的问题成为制约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

4 结语

综上所述, 根据河北省现有物流基础、物流服务特色及其存在问题分析结果, 有必要加快河北省物流系统综合开发规划的专项研究, 建议: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 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现有物流的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服务能力条件下, 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区位与政策等优势, 解决物流管理模式分散、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与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 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促进河北省分销物流、商品配送的现代化, 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小军, 陈韬.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J].物流技术, 2009 (10) .

[2]河北省统计局.2010河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1.

[3]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http://www.hebei.gov.cn/.

篇4: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精细发展》认为精细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务实解决之道,是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理论基础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精髓是尊重规律、系统思维、精细规划、顾及长远。”论据是作者在汕尾市工作期间碰到的实际问题及解决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现任市委书记的郑雁雄,担任过市委副书记、市长,期间先后兼任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分管过纪律、维稳、意识形态,对汕尾全市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实践经验,之前还担任过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省委政研室负责人,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精细发展》是作者长期深思熟虑的结晶。以汕尾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为基础,辐射到广东省东西两翼与珠三角相结合的经济建设,全书分为细说经济、细说文化、细说民生、细说政治、细说社会、细说人事五部分,论证精细发展才能科学发展,条理清晰,议论得当,用几近散文的笔法,娓娓道来,把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做好精细发展阐述得丝丝入扣、淋漓尽致、引人入胜。精细无处不在、精细决定精彩、越精细越美丽、精细才能有效、精细才是生产力、环境精细生活才能随心所欲、精细发展才能科学发展。

和谐的基本是社会稳定,如何维护社会稳定?《精细发展》告诉我们:心慈手不软,势强功夫细。书中以中共汕尾市委、市政府在上级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耐心争取群众,沉着把握战机,采取综合手段,成功处理汕尾电厂出线走廊进入最后一个线塔施工被少数村民暴力阻挠的复杂群体性事件为例,论证了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处置复杂事件是成功的的保证。“发展之基、富裕之母、人民之福”、“群众是建设和谐汕尾的主力军”、“法治是和谐之魂”、“干群和谐是最关键的和谐”、“文化是和谐之源”等五论和谐,恰到好处地把精细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论述到位。

篇5: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懂得了社会生产是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使学生真正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内阅读、讨论及课外收集典型例证,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交流,在同伴互助、分工合作中辩证地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和运用“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为了寻求一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分好四大组,各组上网查询资料:

(1)第一大组同学查询上海居民近几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2)第二大组负责: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社会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都要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

(3)第三大组了解关于SOHO(Small Office and Home Office即家庭式办公)。(4)第四大组查询关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现状。

2.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

三、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经济活动有哪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此问题的设计从逻辑关系入手作为整个一课的导入,顺理成章。)【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是整个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所以第一课从“生产”这个环节入手。第一课 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 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教师提问】那么,社会财富从何而来?

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出新“高速度”需要哪些条件?(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在同伴互助中找到答案,但教师要注意到讨论的实效。)

【教师点拨】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出新的“高速度”中可见,社会财富从生产而来,社会生产始终是一国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如果没有社会生产,人类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是难以想象的。

【引出课题】

一、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引用、赏析Karl Marx 的原话:If,any nation,stops labour,not to say one year,even

补充发言(略)

【教师总结】我国目前农村仍在继续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为了寻求一种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和城市支持农村能力明显增强。而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并把它作为我们党新世纪的重大奋斗目标。

(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相关原理)【师生共同小结】: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布置作业】学校的小卖部合同即将到期易主,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为有意向承包者做一份在本校校园内开发经营某个项目的企划报告。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开发该项目的理由

2.首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 3.开发该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1.对于在课外搜集资料认真,课件制作积极的同学给予加分,作为平时成绩计。2.在课堂交流中发言踊跃,质量上乘的同学给予加分,以此鼓励。

3.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通过态度观察、情景模拟测试和日常行为表现等进行评价。

4.学生自评和互评“制作高手”、“超级辩手”、“独具慧眼”等称号,班级张榜表扬,激励更多的学生展示才能。

附教学资料:

★谁才是“超级女生”的最大赢家?

“超女”舞台幕后的赞助商蒙牛乳业和主办方湖南卫视是“笑到最后的人”。2005年1月,蒙牛液态奶市场部启动了全方位的营销计划,试图将冠名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化。仅海报就印刷了1亿张!

“蒙牛”首先找到了张含韵作为酸酸乳产品的形象代言人。16岁的四川女孩张含韵是首届《超级女声》的季军。蒙牛还特意为张含韵量身定做了广告曲《酸酸甜甜就是我》,将其MV广告片和形象广告投放在电视广告、广播以及一线二线城市的灯箱和路牌上,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热门单曲。

与此同时,蒙牛在酸酸乳产品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增加四种新口味、换用全新外包装、在以前单纯的利乐纸包的基础上新增瓶装和袋装等等。

蒙牛从“超女”获得的财富效应已是不容置疑,但蒙牛为此的资金投入也是各方的关注焦点,1400万、2800万、3000万等不同版本先后出笼。据介绍,酸酸乳上半年的广告费用近1亿元,除冠名费之外,还包括网络宣传、户外广告、促销活动等追加的产品推广费用。在新包装方面,据统计2005年上半年就有超过20亿包印有“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字样的蒙牛酸酸乳上市。

★外滩“情人墙”为何消逝

篇6: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全面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涵义,以便于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 者:贺小梅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江西蓝天学院,江西,南昌,330098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年,卷(期):“”(6)分类号:B2关键词:社会和谐 辩证唯物主义

篇7: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进行着最空前的经济建设,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深化的结论

人类与自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又影响改变着自然,而自然反过来又通过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耗竭对人类产生负面影响,制约人类的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农业社会局部的、阶段性的不和谐,再到工业社会的严重失衡。今天,人类社会表面上的繁荣进步背后,人与自然的矛盾正在日益积累:经济高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消费迅猛增长,而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已经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一些地区洪水、干旱的肆虐,沙尘暴频频发威……这一切都昭示着以往作为被征服对象的大自然开始向人类宣战。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或是走向新的更高的和谐状态,或是矛盾迅速激化,大自然的报复可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再适合人居。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不断深化。古代社会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智者产生了“天人合一”的认识,而芸芸众生面对自然力的不可抗拒产生了对自然的神秘和崇拜。近代工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使征服支配自然的认识在很长的时间里占了主导地位。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日趋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大量的相关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有限环境与无限增长的矛盾,由此诞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以来,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问世。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前不久,胡锦涛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讲话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成果兼收并蓄,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而得出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结论。

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常说我们以7%的土地、8%的淡水养活22%的人口,这些数字本身就凸显了我国的生存压力。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我国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半以上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我国自然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维系人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草地、森林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1/3、1/2和百分之十几,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也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

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我国又处于追赶发达国家的地位,总体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长期沿用传统发展模式以拼资源换增长,不仅造成了资源迅速衰减、退化、枯竭,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

篇8: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和谐是指构成事物的不同组成部分或因素相互配合维持事物处于正常活动的状态, 和谐的对立面是冲突乃至解体。从区域经济学原理上看, 和谐社会就是要求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 区域差距适度, 区际关系良好, 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经济基础。

1. 殷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在贫穷的基础上更不会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一时期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 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因此,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和谐社会”, 绝不是低水平低层次的“一穷二白”的“和谐社会”, 而应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经济发展状况比较殷实的“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的标准之一, 是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而满足这些需求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关键靠发展, 贫困落后是产生不和谐的根本性原因。尽快摆脱生产力落后的局面,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 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 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物质保证, 也才会对社会和谐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到相对殷实的程度, 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合理需求的满足就缺乏物质基础, 公平和效率的实现就缺乏牢固的经济支撑, 社会和谐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2.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既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也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从区域角度看, 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一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应是全国范围的“和谐”发展, 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或几个地区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标志,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根本特征。这种本质决定了我国各地区之间要有一个相互协调的发展关系, 其差距不能过大, 更不能搞两极分化。过大的区域差距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区域合作受阻、消费过度与不足的重要原因, 会给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增加难度, 同时区域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 往往会产生和激化一些社会矛盾, 导致混乱、不满及社会公益服务的恶化, 从而引起社会动荡, 造成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不仅和谐社会的实现无从谈起, 而且前几十年的发展成果也会遭到极大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关系全局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 撇开区域问题来构建和谐社会是不现实的,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同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各行业各领域发展和谐一样,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由于受到自然禀赋、人口素质、历史发展水平和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非平衡发展战略的影响,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经济发展差距:

1. 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1988年, 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之比为1.41:1:1.11, 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1.39:1:0.87;2000年, 这一比例分别变成1.49:1:1.06、1.47:1:0.77。2005年上半年人均收入最高的5省区是人均收入最低的5省区的2倍还多。

2. GDP比重和人均DGP比重差距持续扩大。

1980年,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占我国GDP比重分别为50.20%、29.75%、20.04%, 到2002年, 占GDP比重分别为57.86%、25.12%、17.01%, 其中, 东部比重增加了7.66个百分点, 中、西部比重分别下降了4.63和3.03个百分点。从人均GDP来看, 1980年, 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1.53、1.92倍, 到2002年分别扩大到2.03和2.59倍。以上说明, 无论是经济总量GDP还是人均GDP, 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都扩大了。

3. 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大。

有研究指出, 1999年, 除宁夏外, 西部其余11省市区经济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均在20位以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 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从总体上看,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电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仍较东部地区落后, 投资硬件环境尚有差距。

4. 外贸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由于对外出口商品多为高新技术产品, 东部地区显然具有明显优势, 加上东部发达地区信息沟通和交流能力的绝对优势, 在发生贸易摩擦、初级产品出口面临困难的情况下, 东部地区的应变能力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据预测, 2008年, 在外贸出口方面,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及对策思考

1.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作用。

党和国家政府应对区域经济进行统筹规划,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现状给予具体的指导或扶植, 加强引导和调节。加快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为中西部地区建立完备的市场机制, 利用本身资源优势、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供政策支持;在国家投资、利用外资、开放程度、计划、金融、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中西部地区适当的倾斜;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教育, 使中西部文化摆脱独立性、封闭性、凝固性, 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进, 相互配合。

2. 东部地区要为协调区域发展多做贡献。

东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对中、西部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并以自己的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和帮助中、西部的发展, 如多向国家缴纳税收从而减轻中、西部的税务负担;向中西部提供教育资金技术上的援助等等。这既是服从“东部沿海率先发展起来以后, 要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大局”的需要, 也是保证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3. 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奋起直追。

中西部地区要积极采取措施, 奋起直追, 发展因地制宜的特色区域经济, 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都能得到科学、有效地发挥;要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 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品, 使中西部地区资源产业在对整体经济提供长期基础性支持的同时, 获得自身发展, 并从市场要求出发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尽快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创造外部环境条件;要制定吸引、稳定人才的合理机制, 遏制“孔雀东南飞”势头, 提高知识分子的福利待遇, 进行科技人才的定向培养, 提高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等等。

4. 东、中、西部实行区域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全国各地区要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和意识, 削弱甚至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保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全国各地区之间的畅通, 积极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合理配置, 使东部地区先进生产要素 (如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 顺利流入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则可以为东部地区提供资源、原材料等,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加强东中西部的合作和交流, 形成各区域、各民族之间全面团结和互助合作的新型区域经济关系, 使东中西部在相互协作基础上缩小差距、共同发展,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殷实的经济基础,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前提。面对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的不协调局面, 各方面必须采取积极措施, 大力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区域经济基础:政府要加强协调与指导作用;东部地区要为协调区域发展多做贡献;中西部地区要抓住机遇, 自力更生, 奋起直追;东、中、西部要实行区域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梦堂:《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 《理论动态》第1628期

[2]肖玉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现状和对策》, 《唯实》2004年第6期

[3]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 经济日报社2000年版

上一篇:新初一生活下一篇:法制节目《迷失的青春》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