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基础结构探讨论文

2022-04-25

摘要:公路工程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便于人们出行及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具体施工时加强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节约部分资源具有很大必要性。公路试验检测工作由基本的原材料检测着手,涉及结构性能原材料以及混合材料等方面,现场、室内检测目标的操作,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评价全部都有相关标准进行执行,需要一定的规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谐社会基础结构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谐社会基础结构探讨论文 篇1:

不同传播渠道中城市形象认知及影响因素

[摘要]城市形象是公众对城市的主观印象,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及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在社会多样化发展与传媒转型语境下,五种传播渠道中的城市形象表达及其影响因素。以武汉市为个案实施的经验研究数据显示,互联网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介已深刻嵌入城市公众的传播基础结构之中,成为其传播系统的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本地省/市的主流媒体描绘的城市形象最为正面,其次是当地社区/小区、小区邻里的人际传播、全国性的媒体,最后是互联网站/论坛,这一发现支持了本文的理论预设。

[关键词]城市形象 传播渠道 认知 因素

一、社会多样化发展与传媒转型语境下的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City image)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与保持和谐的城市形象是全国各地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不仅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产生影响,还关系到城市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对城市整体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薛敏芝,2002)。

公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传媒,而传媒自身的强大功能则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形象。在“传媒转型”语境下,市民日益通过各式各样的传播渠道接触各种信息,其中包括对所居住城市的各种信息。根据市民日常生活中所频繁接触的各种传播渠道的现实,本研究将其分为5个类别:全国性的媒体、当地省/市主流媒体、当地社区/小区的宣传、社区/小区的的人际传播、互联网站/论坛。由于这些媒体远远超出了传媒学术研究领域中“媒介”的概念范畴,因此本文采用“传播渠道”这一概念。

在理论上,这5种传播渠道中可能将呈现不同的城市形象。首先,全国性的媒体,由于其新闻采写不受地方政府的管制,故可能实现对地方城市形象的客观表达,而当地省/市主流媒体,则没有此种自由,其所有新闻报道无疑被纳入当地行政宣传的轨道。至于当地社区/小区的宣传,一方面是当地省市行政宣传工作的组成部分,更是当地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小区的人际传播,是邻里之间社区归属感的直接体现。最后,互联网站/论坛作为新兴的传播渠道,其传播的便捷性、匿名性、自由开放等特征使得市民较为容易在其中传播有关本地城市形象的信息,可能对于本地城市形象的表达出现良莠不齐的格局,故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渠道而言,公众可能会觉得网站/论坛上的城市形象较差。

另外,在当今媒介化社会中,公众可能对不同类型的传播渠道,如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人际渠道、互联网站、论坛、博客等接触的程度、习惯等皆有不同。即使接触同样的传播渠道,人们亦有可能产生所谓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现象。由此,在探讨公众不同传播渠道中的城市形象认知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对使用不同传播渠道的方式。

最后,基于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公众,如性别、年龄、收入等不同的市民,可能对不同传播渠道中城市形象的感知有所不同。特别的,随着我国各地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移民在城市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移民已经占到部分城市常住人口的25%到近70%。即使同样是移民,也有移民时间长短(如早期移民和新移民)、底层移民和白领移民等的区别,因此融入城市的程度必然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形下,他们是否将对自己所接触的不同传播渠道中的城市形象感知存在差异?这也是本研究所需要探讨的问题。

鉴于上述的文献研讨和逻辑推理,本研究欲通过搜集实证性数据,具体研究如下3个问题:(1)公众通过全国性媒体、当地省市主流媒体、当地社区/小区、社区/小区的邻居,以及互联网站/论坛是否感知到不同的本地城市形象?(2)整体上看不同的公众在上述传播渠道中感知到的本地城市形象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3)公众接触不同传播渠道的程度、对不同传播渠道中与本地城市相关内容的关注度,是否影响到他们对本地城市形象的感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以武汉市为个案进行的实证研究。近年来,武汉的城市流动人口不论是在规模还是频率上皆在增加、城市人群的阶层分化愈加明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更为彰显,城市社会发展的多样化态势在武汉体现得极为明显。此种城市发展背景为研究公众从传媒渠道中所感知的城市形象提供了便利。

调查的所有对象为居住在武汉市城区的市民,即城市的内部公众。采用问卷调查法采集经验数据。问卷中主要询问了被访者如下4个问题。其一是他们对各种传播渠道的接触频度,考察市民对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站、网络论坛和朋友/同事共7种传播渠道等的使用程度;其二是被访者对上述7种传播渠道中武汉城市相关内容的关注度;其三受访者对全国性媒体、湖北省/武汉市的媒体、当地社区/小区、社区/小区的邻居,以及互联网站/论坛共5种传播渠道中和谐武汉形象的感知;其四是受访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婚姻状态、在武汉居住年限。

数据采集于2009年5月10—20日进行。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18—28日。共得到答卷11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0份。由此,调查所得的有效问卷总数为460份。460位受访者来自居住于武汉市城区的48个不同的小区,其基本人口学信息如表1所示。

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38.78岁(标准差为8.45),个人月收入的均值为1893元(标准差为1032)。受访者在武汉居住的平均年限为26.08年(标准差为15.08),居住在现小区的平均年限为9.74年(标准差为9.49)。

三、描述性分析

受访者对包括报纸、电视等7种传播渠道的接触频度,如表2所示,以报纸为最高(5.60),其次是电视(5.21)和朋友/同事(5.17),再次是网站(5.03)与杂志(4.69),最后是网络论坛(3.93)和广播(3.64)。显然,互联网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介已深刻嵌入人们的传播基础结构之中,成为市民传播系统的一部分。

年龄较大的受访者,对各种传播渠道中与武汉相关的内容更为关注;同时,在武汉居住年限愈长的受访者,对传播渠道中与武汉相关内容的关注度愈高,而在控制住年龄这一变量之后,两者的这种显著相关性仍然存在。收入也与受访者对与武汉相关内容的关注度显著正相关。但在现小区居住时间长的武汉市民,却并不一定对传播渠道中武汉相关内容的关注强烈。受访者的教育程度与对传播渠道中武汉相关内容的关注度并不相关。

在整体上看,并非所有受访者对传播渠道中武汉城市形象的感知是一致的。年龄较大的受访者,认为传播渠道中的武汉形象更为和谐;但教育程度更高的人,认为传播渠道中的武汉形象更负面。这些发现仅仅是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得到的,还需要在下文采用更为严格的统计方法来检验。

四、公众不同传播渠道中城市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

如表5所示:更为关注各种传播渠道中武汉城市相关内容、接触大众传播媒体更多以及个人月收入较少的受访者,认为全国性媒体、湖北省/武汉市媒体,以及互联网站/论坛上的武汉城市形象更为和谐。对传播渠道中武汉城市更为关注、接触大众传媒更多、在武汉居住时间越长的受访者,从当地社区/小区这一传播渠道感知到更和谐的武汉城市形象。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460名武汉市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受访者对报纸、电视、广播、杂志、人际渠道(朋友/同事)、互联网站、网络论坛7种传播渠道的接触,表现为明确的两种模式,即大众的和人际的传播渠道,而男性对大众传播渠道的接触频度更高。互联网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介已深刻嵌入人们的传播基础结构之中,成为市民传播系统的一部分。此外,武汉市民对各种传播渠道中有关本地城市内容的关注度比较高。年龄较大的受访者,对各种传播渠道中与武汉相关的内容更为关注;同时,在武汉居住年限愈长的受访者,对传播渠道中与武汉相关内容。

更多接触大众传播渠道的受众,更容易形成对本地城市的正面形象。这可以部分用涵化研究的结论来解释:更多接触大众媒体的受众,更容易受到媒体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是不知不觉的。个人月收入较少的受访者,往往会认为媒体上的武汉城市形象较好,这与既有的研究并不一致。本研究对此结论的解释是,个人收入更高的市民,可能对于和谐城市形象的标准也高,由此影响到他们对各种传播渠道中城市形象的评价。

良好的城市形象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尤其是对于城市内部的公众,有关部门需要注重通过整合多种传播渠道,包括大众渠道、社区、网络以及各种人际渠道共同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本研究还发现,在当地居住时间越长的市民,认为所在社区/小区传播的城市形象愈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社区工作者,向城市新移民传播和谐的城市形象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Avraham,E.(2004).Media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n unfavorable city image. Cities, 21(6), 471-479.

[2]韩隽:《城市形象传播:传媒角色与路径》,《人文》2007年第2期

[3]薛敏芝:《论现代城市的形象构建与传播设计》,《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杨洸、陈怀林:《传媒接触对本地城市形象的影响——珠海受众调查结果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3期

(王雪莲:武汉体育学院,张明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研究受 2008年度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播基础结构与和谐武汉社区构建研究”经费支持]

作者:王雪莲 张明新

和谐社会基础结构探讨论文 篇2: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摘要:公路工程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便于人们出行及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具体施工时加强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节约部分资源具有很大必要性。公路试验检测工作由基本的原材料检测着手,涉及结构性能原材料以及混合材料等方面,现场、室内检测目标的操作,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评价全部都有相关标准进行执行,需要一定的规范。由于在实验检测时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可能造成结果出现差异。因此,研究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给公路运营施加了很大压力,公路运营时容易出现裂缝、鼓包、唧浆等质量问题,不仅会增加人们出行活动中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及经济稳定发展。公路试验检测工作包括多种环节,例如参数设计的明确。施工质量的控制以及养护管理决策等等。鉴于以上情况,相关部门应主动落实自身职责,严格依照相关规范定期开展施工试验检测工作,在确保公路工程施工质量达标的基础上,将成本投入降到最低。公路施工建设中,应用混凝土性能直接影响实体外观和质量,通过反复开展试验检测工作,能使混凝土内不同物料的配比更加科学、合理,使混凝土的经济性与实用性得到一定保障,可以避免由于材料不达标而引发的质量问题,实现打造美化公路形象的目的。

1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重要性

公路工程施工工作涉及的工序较多,实际修建过程较为复杂,在工程实施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类因素影响。为切实保障公路工程施工水平,控制工程各类问题出现,还应当做好全面试验检测工作,加强实际施工过程中的管控力度。具体来说,公路工程检测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保障施工进度和质量

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受材料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要想使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就要严格落实材料质量检测工作,进而满足施工进度要求,防止因材料原因延误工期。施工材料是公路工程顺利施工的核心影响因素,合格的施工材料能够使整个工程的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1.2 提高竣工验收水平

通过开展试验检测工作,使施工人员对施工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做好全面的了解,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问题。公路工程竣工验收阶段,通过开展试验检测工作,能给工程验收方提供可信赖的检测数据,协助双方提高竣工验收水平,减少公路工程质量验收环节的争议。使用加速器、激光传感器以及光纤传感器能检测公路可能出现的变形、振动等问题。为了判断公路运营阶段存在的腐蚀情况,有效遏制验收阶段出现偷工减料等问题,可以使用公路强度和刚度检测法。以公路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科学选择试验检测技术,保障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检查仪器设备的运转情况以及技术性能是否稳定,以便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的仪器设备,做好更新和检修工作。

1.3 正确地抽取检测样本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认真调查了原材料质量、拌料电机工作速度、料仓的高度及其规格等,仍未查出具体原因。在试验检测人员清理石灰料时才找到了原因。当时,因为拌料时间超出规定,处于石灰料仓出口区域的石灰发生板结,进而减小了出料口范围,造成了后续石灰量不足的问题。这是当时取样时,检测人员忽略了这一环节。因此,在提升参数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时,最好选择使用精度比较高的仪器设备,科学选取检测样本,为后续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内容

2.1 施工材料试验检测分析

工程建设期间应使用的材料种类及数量,需要结合技术规程开展试验检测工作,要求该材料应当在通过检验合格证明后才可投入正式使用,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得进入施工现场。在做好常规施工材料检验工作后,还应结合施工要求开展非常规试验,确保施工材料各项性能参数与实际施工要求相符。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向监理单位出具施工材料、试验检测报告、出厂资质证书,并进一步优化现有施工技术方案。在公路工程试验检测期间,检测人员也应当遵照现行规定及要求高质完成检测任务,要求工程施工材料试验检测频率与技术标准保持一致。施工材料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公路工程的整体施工效果。工厂所需的建筑材料主要有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这些材料都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在对材料缺乏具体可行的检测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导致参与单位之间的责任纠纷。为了有效地保证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性,还必须对项目进行非常规检查和施工材料的可靠性分析。工程施工前,有关建设部门必须向承发方提供检验报告、生产合格证、合格证明、质量保证等文件,或者委托相应的监理部门进行施工。对公路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了检验。只有所有性能通过测试,才能实际应用到施工中,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2.2 施工参数控制

公路工程施工参数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的实际施工效果。如对桥梁基础结构施工环节进行参数控制,密切分析基础结构填土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与基础压实度的密切关联。公路工程施工期间涉及的各项参数较为复杂,更好地指导工程各项施工行为,切实保障公路工程实际施工期间的质量与效率。举例而言,在公路工程填土施工期间,主要涉及最佳含水量、最佳含水密度等参数,对有效控制公路工程施工期间的密实度意义重大。在具体试验检测期间,要求施工单位应当严格遵照具体施工流程以及施工期间的行业标准,及时开展施工技术与各类施工知识的更新工作,确保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在施工期间存在的各种问题。

3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的常见问题

3.1 检测技术与检测设备落后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作对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使用精准度比较高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能够使检测结果更加精准。然而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资金投入量较少,检测设备更新换代比较慢。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环境错综复杂,外部环境变化明显,这就给检测结果的精准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2 缺少规范化的试验检测操作管理程序

目前使用的试验检测程序不一致,工作人员的责任心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对试验检测操作规范不够了解。试验检测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很难准确掌握公路工程实际施工情况,从而影响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

4 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常见问题处理对策

4.1 提升试验检测设备性能

加大试验检测设备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做好仪器设备的调试工作,使所有的仪器设备发挥最佳的作用。使用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设备来开展试验检测工作,将误差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同时使最终的检查结果更加准确。

4.2 严格遵守操作程序

从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完善的试验检测程序,使试验检测工作更加标准、规范、科学。工作人员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掌握试验检测的要点,从而使公路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的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针对公路工程建设工作投入了巨大物力支持,为从根本上提升公路工程综合建设水平,需要重点关注工程試验检测环节。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优化检测流程,选择合适的测试和检测方法。制定出专项可行的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及时发现与更改公路工程施工期间存在的不足,公路工程的整体施工效果能较好地满足实际施工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超.公路交通工程试验检测的质量控制 [J]. 居舍,2020(35):151-152.

[2] 王建锋.加强工程试验检测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作 用[J]. 居舍,2020(35):154-155.

[3] 金少华.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影响因素若干问题的探究[J]. 绿色环保建材,2020(12):124-125.

作者:宿月明

和谐社会基础结构探讨论文 篇3: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

摘要:

房屋建设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质量的高低事关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建设,事关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所以,提高房屋建筑质量至关重要。而,先进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施工工艺、新型、环保、高强的建筑材料,可以有效的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安全,使其更加可靠、经济适用。今天,本文就是基于此背景下,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结构设计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本人多年从事房屋建设结构设计经验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以及构造要求,希望可以给广大房屋建设结构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告诉增长,房屋建筑工程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房屋建筑已经从传统的单层、多层逐步向高层转变,由此,房屋的接哦股形势逐步由简单变得更加复杂,如传统建筑中大都采用砖混结构,而现代建筑结构多样,所以,这一系列的发展都对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提成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发展先进设计理论,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和经济是建筑

结构设计的发展方向。也只有不断研究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不断创新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才能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才能促进我国房屋建筑领域的快速、稳定发展。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了解和探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1.房屋建筑结构基础结构方面设计存在的问题

1.1.对于一栋或者几栋较少的房屋建筑施工来说,建筑施工单位一般都委托地质勘查相关单位对施工地点进行地质勘查,由于数量少,工作强度不高,就能为房屋建设设计部门提供较为精确、详细的数据资料,但是,对于大面积、成片的建设工程来说,由于勘查费用较为昂贵,且工作强度非常大,勘查单位在很多方面就不能严格安全要求来进行地质勘查,在勘查过程中,大多采用一个探测点,这样勘查所得出的数据就与实际数据差距较大,如果以这一数据来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在设计房屋建筑基础结构时,必须要有详细、准确的基本数据,才能使结构设计更加合理、科学、安全。

1.2.对于软土地基来说,需要将软土层挖出,换填较硬的砂石,所以,在结构设计上,仅仅标出砂石换填深度以及低级的承载能力,且在技术上盲目的执行地基处理规范,而没有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施工线路,如地基基础开挖界限,突出 凹进墙体部分的开挖边线等,以及砂石换填扩展角度数值等,这样所结构设计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且会严重影响到日后建筑基础施工质量。

1.3.在高层建筑主体结构设计工作中,由于主体结构复杂,且主体结构中梁柱的等级不一,但是,在现阶段的主体结构设计中,对梁柱节点的处理非常模糊,即没有作清楚的技术交底,严重影响了到了日后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质量与安全。

2. 楼层平面刚度的问题

2.1.一些设计在缺乏基本的结构观念或结构布置、缺乏必要措施时,采用楼板变形的计算程序。结构设计存在着结构不安全或者某些部位或构件安全储备过大等现象。为了使程序的计算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结构的真实受力状况,而不致于出现根本性的误差,设计时应尽可能将楼层设计成刚性楼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就避免采用楼面有变形的平面,比如楼层大开洞、外伸翼块太长、块体之间成"缩颈"连接、凹槽缺口太深等。其次,要从结构布置和配筋构造上给予保证,对于使用功能确实必需的,或者建筑效果十分优越的建筑设计,如果其平面无法完全符合刚性楼板的假定,那么在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增设连系梁板、洞口边加设暗梁边梁、提高连系梁板或暗梁边梁的配筋量、采用斜向配筋或双层配筋形式等方法,尽量满足刚性楼板的基本假设,或者弥补由于不是绝对的刚性楼板假定而产生的计算"误差"。

3.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3.1.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人员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为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加之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刚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在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饺。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4.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了横向框架的设计而忽视了纵向框架

4.1.这一问题也是现阶段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得不到科学的解决,势必会影响结构设计工作质量。现阶段世界各国实行的建筑抗震设计承载抗震强度主要从两个主轴方向来计算,同时各方面地震预应力由该方向的抗侧力够来承担。而一些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者为了复杂的计算程序,采用较为简单的纵向地按普通的连续梁进行设计,使得设计出的结构根本不符合框架的要求,同时也不能满足建筑抗震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事关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质量,所以,要求我们承包商以及施工单位要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真正重视起来,在具体的设计实践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来保证房屋建筑结构的质量、安全,保证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损害,为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崔业华. 浅谈房屋结构设计的常见问题[J]. 建材与装饰( 中旬刊), 2007,(10)

[2] 张树林. 房屋结构设计中设计要点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3] 李霞. 浅谈桥梁病害及其检查、养护的必要性[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8,(02)

作者简介:段萌 男 汉族 1991、11、1 黑龙江 大学本科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161000 学生 土木工程房屋建筑

作者:段萌

上一篇:眼科日间病房护理管理论文下一篇:骨折病患舒适护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