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2024-05-04

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精选6篇)

篇1: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能力目标:

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宗教政策的正确性,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并且懂得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要接受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

【重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难点】怎样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教学法 导入新课

播放《世界三大宗教简介》 上新课

探究活动一:课本P83材料“三个镜头”

三个镜头展现我国有五大宗教,我国宗教信仰者大约一亿左右,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力量。他们有爱国主义传统,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主张和谐和平。你如何理解我国的宗教及宗教政策?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现实世界在人们主观意识里的一种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所幻想、虚构的一切材料来源于现实世界,而宗教所崇拜和信仰的对象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只不过作了歪曲的反映。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生产力和知识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所产生的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进入阶级社会后,阶级剥削和压迫是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深刻阶级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仍有存在的条件,宗教的消亡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一、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的传统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探究活动二(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家庭宗教传统对少年儿童信教有显著的影响。据有关方面对向所佛学院或僧加培训学员进行调查表明,佛教出身的学员占有很大比例。有一次抽样调查,在30多名学员中,半以上是受父母、亲属影响信教的。基督教也一样,某地神学院的短训班91名学员,有75人来自宗教家庭,占82.4%。

材料二:心理上的因素。如上海的基督教徒,有不少是老人。他们由于疾病、家庭关系紧张、心理孤独或受热心教徒宣传影响而信教。还有不少是妇女,由于家庭问题,感情需要,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等从宗教上寻求精神安慰。到普陀山佛教三大寺大雄宝殿拜佛的香客,每小时统计为1405人,其中妇女占80%。

材料三: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宗教传统习惯的影响,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多万傣族群众全部信仰小乘佛教,90%以上的村寨都建有佛寺。“皈依佛祖”是傣族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至今仍然风行“送子为僧”。傣族男子7岁~8岁时,就要进寺庙为僧,经过2年~10余年的和尚生活后,方可还俗成家立业。不入寺庙的人,被称作“岩令”(意为“不懂规矩的野人”)视为“异端”,这种人成人后不但难以娶妻,他们的父母死后也无人来念经。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儿童纷纷入寺当小和尚。傣族聚居的勐海县,和尚总数达3300多人,为了让小和尚念书,一些小学专门办起了和尚班。又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维吾尔族,孩子出生后就取经名,稍长,即信奉真主,遵守“五功”。藏族旧有“三男二僧”(三人中有二人为僧)的传统,僧人在社会上倍受尊崇,群众以入寺为僧为荣。

以上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的长期性是宗教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我们对宗教的基本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将长期存在,这是我国制定宗教政策的基本依据。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议一议:

宗教信仰自由就是信教群众享有自由信仰的权利。(公民)(1)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

宗教信仰自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信不信的自由。

第二,信哪种宗教的自由。

第三,信哪个教派的自由。

第四,什么时候信的自由。

既保护信教自由,也保护不信教自由

中国共产党人是唯物论者,要宣传无神论,但绝不简单地把有神论与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和政治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承认并允许信仰上差异的存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就是要宗教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在我国,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侵犯公民信仰自由这项基本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2)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祭祀、诵经、烧香、礼拜、讲经、布道、弥撒、受礼、终傅、受戒、过宗教节日;在自己家中念经、祈祷、封斋、追思等活动。

探究活动三

辩一辩:

对以下几位同学的观点你赞同谁的,并请说明理由。

同学甲:我们享有宗教信仰自由,考虑到我们班信基督的还不多,因此我们班可以组织一个基督教团体宣传宣传。

同学乙: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坚持无神论,因此我们应到教堂去向教徒们进行无神论宣传。

理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或在信教群众中发动有神无神的辩论。同时,任何宗教组织的教徒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布道、传教、宣传有神论或散发宗教传单或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出版发行宗教刊物。

总之,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想一想:

1、共产党员可以信教吗?

2、这是否违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答:宗教对国家来说,是个人的私事,即是就公民的信仰而言的。但是宗教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则不是个人的私事。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革命理论所武装的,是彻底的无神论。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如果在共产党员和信教之间,共产党员选择了信教,就要劝其退党。可见,共产党员不得信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矛盾。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探究活动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26号令

为了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宗教事务条例》

本条例自2005年3月1日正式实行。

国务院

2004.11.30 结合材料思考:条例的颁布对我国宗教事务产生什么影响?

答:是我国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行政的一件大事,是落实国家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宗教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对进一步加强宗教工作,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水平,妥善处理宗教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抵制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目的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探究活动五

新华网北京2003年5月16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16日在答记者问时说,美国的所谓“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今日再次发表报告,对中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宗教状况妄加评论。其涉华部分无视事实,肆意攻击中国的宗教和民族政策,甚至为“法轮功”邪教鸣冤叫屈。这种做法毫无道理,只能说明它的无知和偏见。

美国“国际宗教委员会”的言论实质是什么?(外国势力企图干涉和支配我国的宗教事务)

外交部对美国“国际宗教委员会”言论的抨击说明了什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探究活动六

法轮功是不是宗教?其实质是什么?

(不是。秘密结社,崇拜教主、宣扬末世论、思想上控制教徒、聚敛财富、反抗社会、残害教徒身心是一切邪教的共同本质。其实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探究活动七

贾庆林与全国政协宗教界委员话和谐

政协宗教界委员讨论会在京召开,今天下午七十余位宗教界委员全部参加。委员们先后发言,代表了中国的五大宗教。贾庆林一一笔录并在最后发表重要讲话。

贾庆林说,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加强各宗教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使各宗教都能够更好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为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而共同努力。

上述材料反映了当前我国宗教在起什么作用?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宗教自身的要求。

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两要求,两支持)

三、弘扬科学精神 探究活动八

情景一:我国宗教政策实际上是鼓励人们信教,对吗?

情景二:解决宗教问题就应依法解除人们的宗教信仰。情景三:中学生可以信教吗?

对待宗教的态度:我们要遵循唯物主义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深入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中学生: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四有”新人。小结

我们要遵循唯物主义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深入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四有”新人

练习

1、高一某班的同学就“如何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举行了一次探究活动。下面是一些同学提出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D

A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宗教活动不受任何约束。

B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公民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C宗教信仰自由只适用于信仰宗教的人们。D宗教信仰自由也包括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2005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宗教事务条例》是我国宗教方面的综合性行政法规。它的颁布ABC

A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B有利于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

C有利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D有利于我国宗教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篇2: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第三框 我国的宗教政策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易丽

一、课题名称

《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课型

授新课

三、教材地位与作用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因此本框题承接了前两框题讲解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进一步学习我国的宗教政策,本框题是第七课的重点知识,主要围绕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讲解相关内容。

四、教学内容

本节课讲授内容为政治生活第七课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其中设有三目。第一目“我国宗教掠影”这个情境导入用三个镜头,展现我国有五大宗教,它们有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传统,主张和谐、和平。让学生们对宗教有所了解,便于进行下面的学习。

第二目“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首先,介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其次阐明我国政府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再次,阐明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最后,强调必须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三目“弘扬科学精神”。本目要学生明确应该如何面对宗教。首先,教材设置了探究活动,得出一个结论是:学生学生明确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最后,阐明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全面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难点:全面的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弘扬科学精神

六、学情分析

(一)从学生的现有心理状态来看,高一的学生是刚刚从初中而来,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具体形成,但是当代高中学生又普遍具有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接受性强的特点,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矛盾的存在。

(二)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来看,他们在学习宗教政策之前就对宗教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能力。

(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现在社会上出现了邪教组织等问题层出不穷,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都还停留在浅层次,缺少必要的判断分析能力,所以作为老师必须引导他们全面的系统的了解宗教,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弘扬社会主义精神。

七、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我国的宗教政策包括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四部分内容。

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四方面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特别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倡导弘扬科学精神。

运用:逐步学会运用我国的宗教政策分析说明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并能提出解决方法。

(二)能力目标:

我国的宗教政策立足于国情,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初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分辨宗教、封建迷信、迷信活动和邪教的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宗教政策的正确性,明确宗教信仰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并且懂得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接受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

八、教学方法:

情景演绎法 讨论法

九、教具:

多媒体 ppt课件

十、教学实数:

一课时

十一、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高一学生对宗教已有初步的了解,但并不知道我国的宗教政策,设计教学环节,通过设计“母女对话”这一生活情景并逐层设置问题,拉近学生与宗教的距离,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懂得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树立科学世界观!

(一)导入设计(3-5分钟):

ppt展示图片:缅甸宗教冲突、也门宗教冲突和印度地方宗教冲突的情景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问:同学们看了这几组图片,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些国家会出现这么多的宗教冲突呢?

预设学生回答:因为他们只能信仰一种宗教,而这些国家宗教又有很多。讲授新课(35分钟)

教师引导: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因为这些国家宗教的唯一性,引发一系列的宗教冲突,那么经过前两个框题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那我国主要又有哪些宗教?

学生集体回答:基督教 天主教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教师:很好,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虽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那各民族各宗教间为什么没有发生宗教冲突?接下来就请各位同学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书本第79页到81页的相关知识。(我国的宗教政策内容较多,而且理解上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只有对相关知识点有所知,才能参与到之后所安排的“母女对话”的情景中)

一、我国的宗教概况

现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虽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教师过渡:(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重点)(板书)

教师:简单了解了一下我国的宗教政策之后,那我们来找一位同学说说为什么我国宗教多却没有发生宗教冲突呢?(抽点一位同学)

学生回答:因为我国实施了很好的宗教政策

教师:非常好,这位同学说到了宗教政策,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知识点,正是因为我国实施了很好的宗教政策,所以能够很好的避免宗教冲突的出现。那么为了更好地学习宗教政策,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情景探究,需要两位同学来配合,(ppt展示情景对话,同学积极举手,点两位同学上讲台)在两位同学表演的时候,请其他同学思考在他们的对话中有哪些地方,与我国的宗教政策相违背?现在开始

(学生表演)

母亲:今天礼拜天,跟妈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吧。女儿:妈,我不信教。

母亲:教会今天还会举办慈善募捐活动,这个得到了市民族宗教局的大力支持呢!这说明国家保护支持一切宗教活动。这件事可由不得你了,今天你必须跟我去。女儿:共青团员不信教,我劝你也不要信教,我也不许你去。母亲:教堂的活动又不是 “法轮功”,怎么不能去?

女儿:我是共青团员,我不去。如果你一定要我去,我就在教堂里向广大信徒宣传无神论。妈妈,今天的新闻你没看呀?国家宗教事务局发言人就梵蒂冈发表声明攻击中国天主教自选主教的事情发表讲话了。最近都不太平,你还要去? 母亲:不会吧,还有这事啊?!梵蒂冈管的也太宽了吧!讨论:好了,同学们,听了这一对“母女”的对话,加上自己的思考,前后桌讨论一下对话中哪些说法与我国宗教政策相违背?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教师及时引导和归纳。(该环节需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把握)分析1:

母亲:你必须要信教,这件事可由不得你了,今天你必须去。

女儿:我不想去,我也不许你去。

这两句话违背了(1)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板书)

①基本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②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是个人的私事。

这是个人的私事,那是不是说政策就只尊重和保护,其他都不管了,母亲说国家保护支持一切宗教活动对吗? 学生:不对 分析2:

母亲:这说明国家保护支持一切宗教活动。

违背了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板书)课件展示图片:我国管理宗教事务的机关—宗教事务局;重点寺院负责人《政策法规》学习会

(1)含义:政府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2)目的:①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

②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③抵御境外实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女儿:我就在教堂里向广大信徒宣传无神论。

母亲:那我也要到学校向学生宣传教义。女儿和母亲的做法都侵犯了对方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权利,忽略了公民应履行的法律义务。大前提是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明确“四个不得”。

思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矛盾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归纳: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其实也是对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分析3:

女儿:妈妈,今天的新闻看了吗?国家宗教事务局发言人就梵蒂冈发表声明攻击中国天主教自选主教的事情发表讲话了。

妈妈:不会吧,还有这事啊?!梵蒂冈管的也太宽了吧!请问:梵蒂冈有权干涉我国天主教教主的任免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及时引导、点评、归纳。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是国家主权在宗教事务上的具体体现(板书)

(1)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2)我国政府一方面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另一方面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分析4:

母亲:慈善募捐活动,得到了市民族宗教局的大力支持呢!请问:政府为什么支持教会举办的慈善活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及时引导、点评、归纳。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板书)

(1)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宗教自身的要求。

(2)怎样引导:两个“要求”和两个“支持”。(辅之以相关图片)根据以上的宗教政策的学习那是不是这就说明政府鼓励发展宗教事业!我们应该响应号召,赶紧信教呢?(由此环节过渡到第三部分弘扬科学精神,是本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所以特意设计了下一个个辅助环节:)“出谋划策,理清思路”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否意味着鼓励人们信仰宗教?(不鼓励,主张以科学的态度面对)

既然不鼓励、不倡导,为什么还让宗教继续存在?(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原因)

中学生能不能信仰宗教?(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中学生应不应该信仰宗教?(不应该,作为中学生,要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宗教,接受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5.弘扬科学精神(板书)

(1)如何对待宗教问题? 不鼓励信仰宗教;科学的态度(2)该怎么做?

①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四有新人” 结束新课:

辨析学生容易混淆的四点——宗教、迷信思想、迷信活动、法论功等邪教: 问:这是什么活动?

篇3: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2015年GDP增速预测面临的最大下行风险来自房地产下滑幅度超预期。预计未来将有15%的概率会出现房地产活动急剧下滑以及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拖累2015年GDP增速至5+%的风险情形 (即硬着陆) 。财政政策方面, 习近平在2014年11月份举行的APEC北京峰会强调在新常态下要加强互联互通, 不仅是修路架桥, 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 而是基础设施, 制度规章, 人员交流三位一体。互联互通能使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企业物流成本和商品成本会下降, 还会派生出道路, 码头, 港口, 物流, 产业园区建设等投资建设机会, 对经济增长产生“乘数效应”。投资稳定下来, 经济也就稳定下来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正面临三个基本特征: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 结构调整阵痛期, 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 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 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 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 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货币政策方面可以考虑的主要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第一:推动金融风险的显性化, 为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第二, 建立和完善市场化退出机制, 推进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第三, 对银行经营而言,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保费缴纳在短期内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成本, 不过其初始水平较低, 对银行盈利能力的直接影响应该有限。其二, 差别费率的设置, 对银行可以形成正向的激励, 但在短期内可能会加重经营不善的银行的成本, 并进而导致存款结构以及银行相关业务的调整;其三, 在长期内, 当公众充分认识并接受存款保险制度之后, 中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的声誉劣势有可能得到改善, 有助于中小银行的竞争与发展。第四, 对广大储户而言, 存款保险制度几乎没有直接影响。从长远看在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后, 利率市场化的最终完成, 将会给储户带来更多, 收益更高的选择。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之下, 货币政策已经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重负。一直以来国家政策文件反复号召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 但大银行普遍认为大企业大项目才是政府真正支持的重点, 贷款安全程度高, 集中投放贷款效益高, 对大企业大项目贷款争先恐后, 喜好组团联手供贷。而对中小微企业贷款, 则认为成本高, 风险大, 不是避而远之百般拒绝, 就是严苛审贷, 溢价收费。与此同时鉴于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大, 外需弱于预期也是一个潜在的下行风险。此外如果决策层收紧影子银行监管的力度过大, 或者未能在资本大规模外流时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也会带来流动性和信贷意外收缩的风险。2014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大幅度萎缩至5483亿元, 环比下跌36%, 人民币存款进一步减少了1866亿元。其原因是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旺盛。银行未触及存贷比上限。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的减免税务涉及到很多政府部门的“割肉”。“减免税费”在今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频频亮相。一些政务大厅里的收费都取消了。李克强也强调过实施普遍性降费, 关键要落实。国家税务总局今年前三季度办理税务登记的小微企业有856.1万户, 243.34万户盈利的小微企业中有236.43万户享受所得税优惠, 受惠面逾90%, 减免总额74.62亿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优惠政策惠及约2100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获减免税款296.47亿元。这三个税种合计减免税371.09亿元。工商总局数据显示, 3月至8月新登记的市场主体同比增长61%, 大多数为小微企业。宽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简政放权, 激发市场活力,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中国经济每一轮破茧成蝶靠的都是“创新发动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 赤字财政政策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也是可能的, 这主要基于“公债哲学”。政府投资基金难免有赤字, 关键在于投资的方向是否正确, 这里重点领域应包括铁路,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 小微企业。这种滴灌更加精准, 更利于稳增长调结构。同时政府探索在7省市内开展碳交易试点的基础上, 统一的碳市场建设拟于2016年启动。碳交易普惠制旨在建立一套长期炭币信用体系, 以“炭积分”为核心, 对公众的低碳生活, 公益行为进行量化并给予相应激励, 从而鼓励并惠及公益低碳行为, 推进和创新发展碳市场。其中, 炭数据将成为对公众低碳行为进行数据量化监控的平台, 是实现碳交易普惠制的基础。国家适度地将财政拨款用于炭数据库的建立和激励机制, 社会组织与个人共同参与的节能减排将有助于实现全国统一管理。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面临着环境承载力上限, 必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目前在新常态下中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缓解就业压力;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以稳定金融风险“影子银行”正是明智之举。

摘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缓冲期”。展望2015年宏观经济政策会延续2014年的思路, 继续以稳就业控风险为主要目标。结构改革的速度加快, 短期宏观政策的操作反而会更加独立。理论与实践均已证明想让中央银行在过多目标之间左右逢源, 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事实说明大量不透明的定向措施效果往往事与愿违, 比如早前定向资金难以流入定向领域, 定向价格与市场定价差距较大, 甚至有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形成, 有悖于利率市场化的初衷等。货币政策过多承担结构改革之责有固化结构性矛盾的风险。因此加强配套改革仍然是唯一选择。实际上造成当前货币政策传导不畅, 资金运用低效以及金融风险加大很大程度上与配套改革进展缓慢有关。

关键词:缓冲期,货币政策,定向措施,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2014-12-16.

篇4: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摘 要:今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又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有利于我国出生率的增加,人口结构的优化,减缓人口老龄化问题。但在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大多数家庭不愿响应国家二胎的号召,其原因是孩子抚养成本的增加,而赡养老人的压力过重,当年的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独生子女恰巧是如今的适育夫妇。所以,双重压力使适育夫妇不愿生二胎,这对此项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本文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对适育夫妇不愿生二胎的原因进行探析,提出“全面二孩”政策的配套政策建议,旨在使“全面二孩”政策达到应有的政策效果。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政策调整;配套政策

中图分类号: C9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145-2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根据我国实际国情进行渐进的政策调整。我国因解决紧张的人口压力问题实行“独生子女政策”。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标志着以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心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始,号召中国家庭“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12月4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了新宪法,规定国民实行计划生育的法律义务。由此,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大量出现。当时,超过10亿人口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多,计划生育政策也最严格的国家之一。

2 适育夫妇不愿生二胎的原因探析

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施30多年在抑制人口快速增长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没有因过于膨胀的人口对经济发展造成致命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显示,截止到2014年年末我国总人口数量为13.68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5.21‰。由此可见,我国已经是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极低的国家之一,属于“少子化”的国家,明显低于正常的人口生育更替水平。同时,我国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年人口比重快速上升,达到了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新标准的临界值,开始引起国家重视。人口老龄化加剧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且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下降,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我国今年全面放开了二胎政策,通过调控人口出生率调整我国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危机,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究竟抚养孩子的成本有多高使适龄生育夫妇放弃了生二胎?主要是源于以下6个方面:

2.1 孩子教育费用高昂

如今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最为关心的,因国家推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暂且不将九年义务教育列入考虑范畴,单单是孩子的学前教育就十分令家长困扰。学前教育的优质资源稀缺,虽然有足够的学前教育学校,但是师资力量较强的学前教育紧缺,加上家长都想为孩子提供最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优质学前教育十分昂贵,这成为渴望要二胎的父母最为担心的。

2.2 家庭生活成本增加

孩子出生不仅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精力,也需要资金的付出,如奶粉、尿布、衣服等儿童用品。奶粉的质量令家长堪忧,购买国外奶粉成为多数家长的解决办法,进口奶粉需要付税款,价格较国内奶粉高出很多,成为家庭一笔不小的花销。儿童用品需要较高的品质才能保证质量安全,所以儿童用品价格较成人用品高出许多,许多想要二胎的父母不得不将此作为考虑因素。

2.3 赡养老人的压力大

我们现在的人口结构多为一对夫妇上有四个老人需要赡养,还有一个独生子女需要抚养,因为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成长到现在当年的独生子女正是现在二胎的适育夫妇,他们无兄弟姐妹帮助抚养老人,同时又要抚养孩子,虽然今年开放了二胎政策,但是对于经济状况不是十分宽裕的家庭,是不敢也没有经济能力再抚养一个孩子的。

2.4 住房问题

学区房是一个令父母十分头疼的问题,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都辛辛苦苦赚钱买学区房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如果生二胎便要考虑此问题,因为幼儿逐渐增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加难以获得,学区房因为较多的需求而价格上涨,令许多夫妇负担不起。而且,生二胎增加了家庭人口数量,需要更大的住房面积,中国的住房问题本来就十分困扰年轻的夫妇,如今生二胎大大加重适育夫妇的负担,使想要二胎的夫妇心有余而力不足。

2.5 准生证的不易办理

为了确保孩子合法出生,中国夫妇仍然需要得到政府发放的“计划生育服务证”,根据程序要求,准父母需要到居委会、计划生育部门以及他们法定家乡的其他机构盖上十几个章,才能拿到准生证。所以,准生证的不易获取,也成为影响适育夫妇是否要二胎的一项考虑因素。

2.6 交通工具的不便

新生儿的出生虽然令一个家庭喜悦,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如出行的交通工具需要家长慎重选择。虽然私家车在中国家庭的拥有率持续上升,但是较多家庭还是负担不起私家车的。这时便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因为我国人口总量多,城市提供的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对于大多数考虑要二胎的适育夫妇的出行带来了困扰。

3 全面二孩政策的配套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生育政策进行调整,是为帮助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如今,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政策又进行调整的目的是帮助遏制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但是,如果只是出台“全面二胎”政策不能解决中国人口结构不均衡的问题,因为赡养老人和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便压在了一对独生子女夫妇上。所以,国家应出台相应配套政策进行支持和帮助适育二胎的夫妇。对国家继“全面二孩”政策后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3.1 出台相应教育政策

当今的国家财政为了经济的发展,只有较少比重的财政资金用于教育,虽然教育的投资回报更高,但是具有滞后性,需要一定的时期后才能显现于经济发展上。并且,“全面二孩”政策需要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使我国的大多数学前教育达到优质水平,使孩子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保证受教育公平。

3.2 保障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

如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频发,甚至出现大陆居民到香港地区抢购奶粉的事件出现。这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食品的质量不合格,易引发就医的患者增多,会增加医院的就诊人数,从而引发医院的就医资源紧缺,降低医院的服务质量,并大大增加家庭的就医成本;药品的质量不达标,从而拖延患者及时医治,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儿童的疫苗出现安全问题,可能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不良后果,所以,国家应加大食品药品的监管力度、惩罚力度,使得从根本上减少适育二胎夫妇的担忧。

3.3 加大医疗保险的力度

在中国,一场重病可能会使原本小康的家庭变得贫困。所以,使老人的医疗问题得到保障,便减少了一个家庭生二胎的后顾之忧。国家应加强药品的监管力度,使药品价格趋于合理,使需要赡养老人的适育夫妇减轻压力,有经济实力抚养两个孩子。

3.4 提供住房补助

国家不能较多的干预房价,市场应该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国家可以为生二胎家庭提供住房补助,使生二胎的家庭减少此方面的顾虑,并且可以减轻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的住房压力。

3.5 简化办理准生证的程序

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亟待提高,因为较为烦琐的行政程序,大大拉长了办理证件的时间,使得人们不能及时解决问题,政府在人们的心中的形象也大打折扣,因此提高行政效率,为人民服务,简化办理证件的程序,是人们的迫切需求。

3.6 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我国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公共物品占有量十分少,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公共物品和服务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决定着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是我国2020年实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风笑天,王晓焘.从独生子女家庭走向后独生子女家庭——“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家庭模式的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2):47-53.

[2] 陈友华.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人口趋势[J].学海,2016(1):62-66.

篇5: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一轮复习教案

和林格尔县民族中学高三年级组 王瑞

考纲要求: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概况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考向定位:1.从知识的考查看:立足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政策支持,考查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从试题类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通过体现类和原因类试题,聚焦考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治因素,以及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解。考点突破: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总称是中华民族,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首要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其法律依据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具体表现为:

A、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B、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C、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从第三届开始,已确认的少数民族都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而且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

(2)重要原则:坚持民族团结。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根本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4)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5)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该做什么?

A、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B、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点对点感悟高考】

1、(2011年安徽高考)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心相连、手相牵,共同缔造了一个文明和谐大家庭。可见在我国(A)A、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B、民族差异已经消除

C、伴随着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问题已经 消除 D、各民族逐渐走向大同

【分析】选A。由于我国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差异,从而导致民族差异与民族问题依旧存在,故排除B、C两项。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并不是要消除民族个性,故排除D项。

2、(2012年江苏高考)2011年9月,有着58年历史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再次成功举行。参赛人数从首届13个民族的395人,发展到如今第九届55个民族的6700多人,各民族兄弟姐妹实现了更好的交流和融合。这从侧面表明,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D)A、和睦相处

B、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C、一律平等

D、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分析】选D。在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A、B、C三项都不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故选D项。

3、(2010年江苏高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建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一事实表明(D)

①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②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优越性 ④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选D。题干主要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项。①与题意不符合,故不选。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④说法错误,故不选。【高考感悟】

在高考中要注意从以下两个角度把握:

(1)明确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特别是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已经建立的现状。

(2)正确认识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其地位。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内容:

A、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B、自治机关: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C、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变通执行权和其他执行权。但是,民族自治地方只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别行政区则有高度自治权。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必要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重要性(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点对点感悟高考】

1、(2012年江苏高考)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坚持完善区域自治制度,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团结、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西藏所走的这条道路(A)①、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③、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说明了社会历史是由人的目的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选A。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属于唯心史观,排除。①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项。

2、(2013年全国卷)“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的那个影子”。每当想起西藏农奴唱的这首民谣,拉萨北京中学的索朗卓嘎就很庆幸自己出生在新社会。确实,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藏族同胞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主要原因是(C)

①、西藏自治区拥有高度自治权 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藏族人民能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分析】选C。此题考查民族地区发展的原因。高度自治权属于特别行政区,排除①.人民通过选举代表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排除③。

5、3、(2012年上海高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自治机关可以(B)

A、享有行政管理权、独立权和司法权 B、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同外国签订双边经济、文化、科技等协定 D、自行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

【分析】选B。自治机关没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立法权,故A项错误。这是自治机关立法自治权的体现,故B项正确。自治机关不具备同外国签订双边协定的权力,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自治机关自治权的规定。

4、(2014杭州中学质检)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下列有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镇)B、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 C、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分析】选A。本题设问是找不出正确的内容,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A项表述错误。B、C、D三项表述均正确,故选A项。

5、下列属于民族自治机关的是(D)①、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②、安徽省颍上县赛涧回族乡人民政府 ③、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吕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分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自治机关的理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指的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应排除①②。

【高考感悟】

高考试题考查以选择题为主,选择题解答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民族关系原则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不同。(2)界定自治地方与自治机关的范围。(3)界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范围。【复习小结】

一个关系→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三个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个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四个优越性

作业布置:(1)创新方案小册子选择题1——8题,非选择题13题。其中王浩、张志忠、王瑞东、范新波、薛强、张瑞、云瑞平、张宇、杨鹏飞、樊志明只做选择题,郭佳丽、董佳乐、王帅、张琳、贾晓东、张海燕、郑晓娟、李娜、常邺、张志飞加做非选择题14题。

篇6:我国的宗教政策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我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为和平而发展

2、理解我国为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这里有三幅图片,它分别展示的是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这些都与我国的外交政策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第三框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二)进行新课

一、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的外交成绩回顾;外交大事展示

结合以上的外交活动,探究一:为什么我国在外交方面会取得丰硕成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来源:m]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 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探究二:中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3分钟找到并背诵以下基本点: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实例展示:越南对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西沙群岛海域开展的正常钻探活动进行强力干扰,房峰辉表示,中国在自己的领土领海进行钻探作业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受任何外来干扰和破坏。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个基本点?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6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 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主张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平等协商。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实例展示:

1..6.6越南在西沙冲撞中方公务船超1200艘次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针对越方的挑衅行动,中方保持了高度克制,派出公务船只和其他民船到现场维护海上正常作业秩序,保障中方作业人员和设施安全。 中方一直要求越方停止对中国钻井平台在西沙群岛近海正常作业的强力干扰,停止对中国主权、主权权利、管辖权的侵犯,要求其立即撤船撤人!

2.中国驻海地维和部队在执勤中国积极推动伊核问题的解决

这两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个基本点?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 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三: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有何意义?播放视频《三分钟了解“一带一路”》。

学生讨论2分钟:整理思路,互相补充。然后小组展示,发言,教师记录并及时点评。

听听专家的声音:将构建起世界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

1.我国与沿途国家初步构建起固定或不固定的双边、区域、多边合作机制。

2.借助“一带一路”构想,沿途国家正谋划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

3.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亚洲互联互通投资银行、上合组织发展基金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融资平台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中,来年将相继诞生。

4.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大大促进区域内各国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区域安全,可谓以经促政、以政促稳,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构想,更是沿途国家共同繁荣之有益路径,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真正构建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教师总结:“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生动地诠释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它不仅维护了中国人民的利益,更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 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回顾历史”回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过程

“珍惜今天”结合60周年纪念活动和与巴基斯坦人民的友谊为例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7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外交政 策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1)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毛泽东主席形象地提出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 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1953~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2)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

(3)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结成一条线,团结这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

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都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

(4)成熟、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 跃的时期。

2、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许多条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

(三)课堂总结、点评[来源:学科网]

上一篇:《支诺皋上》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下一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精选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