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人口政策

2024-05-04

我国未来人口政策(通用9篇)

篇1:我国未来人口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

我国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实行低利率政策,减轻企业贷款、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消费,鼓励和扩大消费;实行低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开放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使信贷资金。快捷、顺畅的支持经济发展。2010年全年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出现流动性过热现象,CPI指数持续升高。再上半年出现的各种指标持续升高的情况下央行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在今年10月份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

近两年各国应对金融危机同样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促进本国就业率,鼓励扩大消费,向市场投放流动性。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欧美国家遭受重创经济复苏低于预期,近期美国宣布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但随着金融危机的退去在今年相继以有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宣布加息。随着加息周期的开始我国在明年有可能由现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为稳健的货币政策。

如果我国明年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通货币膨胀的压力肯定会加大,随着欧美实行宽松政策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推高也会传导至我国,全球流动性泛滥也会导致热钱持续流向新兴经济体,从而产生更大的资产泡沫。如果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随时调节经济变化带来的风险,能够保证经济的基本稳定,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可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今年人民币大幅升值但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是有所增强的。总体来说随着流动性的泛滥,资产泡沫的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的强烈预期,明年我国可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篇2:我国未来人口政策

http://.cn 2004年10月23日18:0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十月二十三日电(记者 许晓青)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今天表示,未来二十到三十年间,中国人口三大高峰将相继到来。这是国家计生委高官首次公开承认中国面临“人口三大高峰”。

张维庆是在此间出席“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时,向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和官员发表上述看法的。他说,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先后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和总人口三大高峰。

张维庆预计,二0二0年,中国十五至六十四岁适龄劳动力将高达九点四亿,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与此同时,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百分之七增加到百分之十一点八,预测当峰值到来时,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百分之二十三,这将给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挑战。

该官员还称,按照现行的生育政策,中国人口总量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将达到峰值十四点六亿。据分析,在未来二十年间中国每年的净增人口仍将保持在一千万左右,“低增长率”与“高增长量”的并存,使人口总量过多仍然成为中国必须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篇3:我国未来人口政策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住房制度改革启动期、稳健发展期、价格快速上涨期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暴涨期等几个主要标志性阶段, 进入了目前最为严厉的宏观调控时期。从1998年开始全面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住房体制改革, 到2000年开始实施按揭政策, 为我国房地产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拉开了序幕, 直到2003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都处于完善政策法规, 刺激需求的阶段, 房地产市场价格平稳, 销售均价基本在每平方米2 000元附近徘徊;2004年和2005年商品房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销售均价分别为2 778元/平方米, 和3 167元/平方米, 同比涨幅分别为17.8%和14%[1]。于是在2005—2007年国家进行了第一次宏观调控, 调控目标为紧缩信贷、抑制需求, 然而为了抵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政策又转向了全面宽松、刺激需求, 使得2009年以来商品住房平均价格快速上升到每平方米5 000元以上, 除了2008年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外, 年均涨幅均达到了10%以上[1], 部分一线城市房价出现了暴涨, “地王”频现, 最高房价甚至达到了每平方米16万元[2]。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上涨, 投资、投机资金过度活跃, 导致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初步形成并在部分一线城市极度膨胀, 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住房需求, 也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 同时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将会引发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管理层的关注和担忧。从2010年开始, 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布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等一系列调控政策, 调控力度逐步加大, 针对地方政府建立了考核问责制, 并引入了“限购令”等多种行政手段, 政策工具涵盖了土地、金融、税收、行政等方方面面, 在2011年继续延续调控基调不放松, 对个别地方变相改变调控政策的做法及时予以纠正。在国家坚定不移的调控下, 我国房地产市场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抑制, 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价格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

本文试图从分析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诸多因素出发, 运用经济学的需求供给基本理论, 探明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从不同角度评估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 阐明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必要性;对我国现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归纳、分析, 从调控所需投入、调控效果、调控产生效果所需时间等方面评估我国政府已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及其影响力度, 全面分析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参与各方的影响, 为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未来取向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二、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因素

从1998—2010年我国住房制度全面改革以来, 全国商品房价格变化经历了前期比较平稳, 后期快速上涨的过程, 特别是2003年以来, 尽管其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商品房价格仍然是一路攀升。下面我们将从市场的需求、供给因素出发, 分析、归纳导致房价增长过快、房价过高的主要原因。

(一) 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需求因素分析

根据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 我们可以将房地产市场需求归纳为以下几种:基本消费性需求、改善性需求、投资性需求、投机性需求。其中, 基本消费性需求一般是指购房用于自住的消费需求, 属于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是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人们对居住条件改善的一种需求, 如以小换大, 以远换近, 三代、四代同堂换成距离接近又相对独立2套单元房, 属于柔性需求[4]。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以及出生率高峰期适婚人口的增加等, 都将使基本消费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处于旺盛阶段。但由于人口总量是可控的, 所以基本消费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将不会引起住房价格的大幅波动。

投资性需求是指高收入群体为了其资产保值、增值, 购买房屋用于出租, 而投机性需求则是在房地产市场涨价预期的前提下, 社会上的大量闲散资金通过购买房屋再转手倒卖赚取差价, 即通过囤积居奇炒高房价来获取暴利;随着经济快速增长, 市场流动性泛滥, 通货膨胀加剧, 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激增, 加上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化加剧, 少数最富裕群体占有了大部分财富, 大量投资、投机性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 如市场中流传的“温州炒房团”、“炒楼花”等, 因此富裕人群的人均住房拥有套数不是1套、2套, 而是更多, 而这两种需求是不可控的, 将无限放大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引起房价暴涨, 对基本消费购房需求产生冲击[3,4]。

(二) 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供给因素分析

从1998年以来我国住宅商品房供给总量来看, 截至2011年, 住宅竣工面积为71 692万平方米,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到30平方米[1], 应该说在总量的供给上是充分的。但是, 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 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拥有建筑面积为30平方米的住房。一方面是不断高涨的房价, 另一方面是大量买不起房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抱怨, 供需矛盾日益激化, 这一现象说明了大量新建商品住房只是集中在少数富裕阶层的手中[3]。

我国新建住宅商品房有高、中档、大户型高价位商品房、中小户型的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等层次, 其中经适房、公租房和廉租房属于政府保障房范畴。在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过热、房价上涨预期等利益驱动下, 房地产商越来越多的选择大面积的高档住宅和别墅, 而忽视了小面积的普通商品房的开发, 且从2003年以来, 政府在经济适用房的投入占住宅总投资的比重以及新开工的经济适用房的面积占新开工住宅总面积的比重逐年下降, 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分别位于4%~5%和5%~7%, 导致了供给结构和中低收入阶层城镇居民住房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1,3,4]。

三、我国住宅商品房市场泡沫程度评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P.金德伯格认为:房地产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 这种上涨会使人们产生进一步上涨的预期, 并不断吸引以买卖资产牟利的投机者, 这些人对资产的使用并不感兴趣。随着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 房地产的价格会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使用价值, 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产生。当泡沫过度膨胀到一定程度, 通常是市场价格上涨到实际使用者难以承受的程度时, 就必然会发生破裂, 产生价格暴跌, 预期的逆转, 由此通常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5,6]。常用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的判断指标以及对我国部分城市的评估如表1所示。

房价收入比是表现房地产价格高低的基本指标, 可以用来衡量消费者对于房产的实际购买能力, 过高的房价收入比意味着房地产价格脱离实际使用需求的基础, 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严重。世界银行提出发达国家正常的房价收入比一般在1.8~5.5, 而发展中国家合理的房价收入比则在3~6[3]。在表1中, 以全国平均数据计算的结果来看, 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已经形成并日趋严重, 而以部分一线城市数据来计算的话, 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严重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警戒线, 因此在研判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时, 除了要看全国平均数据外, 还要分地区, 才能得出更为正确的结论。

售租比是国际上又一个用来衡量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的基本指标, 一般的界定标准为:如果其值位于200~300, 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产泡沫已经显现, 如果售租比高于300, 表明房产价格偏离理性真实的房产使用价值, 市场泡沫程度严重[3]。因为租房体现的是一种真实的居住需求, 没有任何投资、投机资金会去炒作租金水平的, 因此售租比很好地解决了供求关系的干扰, 成为判断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的试金石。如在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房价屡创新高的同时, 反映真实居住需求的租金水平却并未随之水涨船高, 2010年北京地区的房屋售租比突破了600, 说明这一地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已经相当严重。

原始数据来源:见参考文献[2][7][8]。

四、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评估

伴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也经历了紧缩 (2005—2007年) , 宽松 (2008年) , 再紧缩的过程 (2010—至今) 。下面我们将从与房地产市场紧密关联的土地供给、房屋供给、总量与结构、流通等各个环节出发, 归纳出已经出台的主要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并从调控效果、所需时间、所需投入、现存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如表2所示。

由表2中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 土地供给有一定难度, 这从2010年计划的实际完成率仅为64.9%, 2011年仅为62.3%的统计数据就可以得到验证, 特别是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的资金缺口会比较大, 投资回收周期也比较长, 管理成本较高;在土地流通和住房销售环节, 从项目贷款、购房首付比例、2套房认定, 到销售行为规范、税收法规、限购令等措施, 有效地抑制了囤地、转手倒卖、捂盘惜售及开发商暴利等投资、投机行为, 制度法规已经较为完善, 且见效周期短, 不需要另外的资金投入, 只要加强监管与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 就能够立即见效。同时对住房持有环节的税收已经开始试点, 对已拥有多套住房的投资、投机者将形成较大的压力, 有利于释放空置房。总体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有效地抑制了投资、投机需求及房价上涨预期, 使得我国房地产市场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抑制, 宏观调控取得了初步成效。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3][9]。

五、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未来取向

考察世界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 基本上都拥有两个体系:一个为非市场或半市场化的公共住房体系, 主要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另一个为完全市场化的商业地产, 住房资源通过市场进行配置, 并通过价格反映供给、需求与资源短缺状况[3]。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方向也应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 一方面, 加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 完善、规范市场化商业地产体系, 使社会达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未来取向与重点监控指标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10][11][12]。

根据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主要调控政策影响力度的评估, 我们认为, 尽管“限购令”行政色彩过于浓厚, 但仍然是现阶段投入最少, 见效最快, 而且是最为有效的调控手段之一, 只有在房地产税收制度能够有效抑制投资与投机需求之后, “限购令”才可以逐步退出。首先, 在扩大保障房供给方面, 必须科学合理地估算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和公租房的需求比例, 清楚地意识到廉租房与公租房建设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量与缺口, 明确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与公租房的管理成本及其资金保障措施, 利用互联网络与各级政府网站公示各级地方政府建设指标, 如新开工面积、在建比例、完成比例、分配管理状况、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与执行结果等, 坚持信息公开透明, 形成全民监督的监管机制, 以提高各级政府公信力[13]。其次, 必须科学合理地制定监控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的各项参数, 以及与房地产市场密切相关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布, 为国家决策管理层提供科学、全面、完整的决策数据。再者, 要正视富裕阶层的存在与需求, 并严格控制高档住宅与普通住宅的比例, 对超过标准的住房面积合理征税, 将这部分税收用于保障房建设, 以弥补保障房建设资金的缺口, 征税力度要能逐步挤压释放投机房、投资房、空置房超标面积。最后, 要做好各种调控政策的综合协调应用, 以逐步适度挤压房地产市场泡沫, 避免崩盘式下跌, 保证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实现“民生”与“增长”的双赢局面[14]。

六、结语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已经基本趋于完善, 未来各级地方政府对调控政策的执行力度, 以及在保障房分配管理的公平性、信息的公开透明等管理环节, 将影响到调控效果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在调控政策执行过程中, 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是人口大国, 土地资源极为有限, 房地产市场只能定位于满足人民基本居住的生活必需品消费市场, 才能统一思想认识, 统一行动, 坚定不移地执行调控政策, 才能在各种利益集团的阻力下坚定不移地抑制房地产市场中的投资行为, 严厉打击投机行为, 严格监管控制房地产开发商的暴利环节;同时在扩大保障房供给方面, 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与政府信息平台, 形成全民监督的监管机制, 科学合理地制定监控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的各项参数, 继续扩大房产税征收试点范围, 征税力度要能逐步挤压释放投机房、投资房、空置房、超标面积, 但对于首套购房的刚性需求, 则可以在首付比例、利率折扣、住房公积金发放等环节提供优惠, 这样才能逐步释放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积累起来的市场泡沫, 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地回归到合理的价位, 保障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体系与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15]。

摘要:面对房地产市场过热和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 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而且逐渐趋向频繁和严厉, 表达了我国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和信心。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因素主要有基本消费性需求、改善性需求、投资性需求、投机性需求等四个方面, 其中后两者是引发房价过快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 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不一, 对此应高度重视, 严加调控, 并认真执行, 加强监管, 如此才能使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切实收到实效。

篇4:未来我国人口发展趋势

从国家公开数据上看,目前全国20—49岁已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大概有1.7亿人,其中非独已生育一孩的妇女人数有1.2亿,扣除不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妇女人数,“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标人群大约有8 600万人,这个群体的规模是比较大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认为,政策实施后,短期内出生人口明显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全国人口总量增幅不大,峰值延后2年左右,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到2050年总人口约13.8亿。到2050年可增加约3 000万劳动力,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2个百分点。

不过,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金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戈艳霞撰文指出,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总体来看,全国20—49岁有一孩的育龄妇女中,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占比还不到31%,其中城镇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比例只有25%,农村有再生育意愿的妇女比例只有40%。

人口学者易富贤认同以上观点。他认为,截至2015年5月31日,即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的424天,全国只有139万例“单独二孩”申请,减去政策实施前怀孕的18万例和政策实施后原本打算超生的30万例,实际只新增了56万例;以62.5%的出生(申请)比计算,全国也就只会多生35万人,低于国家卫计委的预测。因此,易富贤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当前情况下,即使鼓励生育,我国人口也不会超过15亿。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测算,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国5年内将有1 700万人出生,2020年总人口约14.2亿,2029年总人口达到峰值14.5亿,2030年总人口开始净减少。

综合各种观点,未来20年内我国的人口将呈慢增长趋势。“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在短期内,我国新生人口会有所增加,但人口总体规模仍将持续减少,老龄化仍会加重,劳动力减少和负担加重的情况不可避免。因此,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问题,并不能完全通过生育政策调整得到全面解决,而需要从完善公共政策、提高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着手解决。

从长期来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口的均衡发展,可以缓解人口规模快速下降和结构快速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王金营、戈艳霞两位学者预测,由于存在人口惯性,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在优化人口结构方面的效果,可能要到2080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

(综合搜狐文化、腾讯文化、每经网等)

(责编 欧金昌)

篇5:英语中国未来人口作文

expiriencing not only a higher birthrate than ever, but also waves of immigration. The streets in the city are crowed or even jamed during the rush hours. If I could change one thing about my hometown, I would develope an advanced public traffic system.

In order to hold such an exploding population, the city has extended miles by miles without much plan. It is

common for people to travel from the southmost part to the northmost part of the city to go to work everyday. They have to spend three hours or more on the way they go to work and come home. Eight hours’ work is a heavy burden, while people have to spend hours before and after the work. A subway running through or around the city can

solve the problem. People could live further away from the downtown without worrying about spending too much time on the way.

Some people buy their own car or take a taxi to work

everyday. It’s really expensive for most of the people in the city. They can’t afford paying so much on traffic fares. Many civil engineering experts advocate that sharing a public traffic system is the most efficient way. People could reduce their fares a lot by using the public traffic system, and they can spend the money on some other things.

Even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who can afford buying a car or taking taxi everyday, It is still

篇6:中国人口与未来发展现状

2012-06-17

自1985年实行计划生育开始,中国人口得到了控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老年人的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相比之下,年轻人相比之下有所减少,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意识逐渐的增长,年轻人就业问题,中年人的压力降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偏远地方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自己不但要养活一家人,夫妻双方的2对老人,再加上还有小孩的问题,平均每个人需要养活4个人,如果正常的夫妻每月工资为4000元,这样的工资平均家庭收入每人每月也只有500,去掉正常日常开支,也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加上农民工外出打工,医疗费和消费水平,面对这样的窘境,辛辛苦苦挣到的血汗钱,也花费殆尽。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政策,提高一线工人的工资,让农民工没有歧视的融入到社会中去。当前世界处于不稳定,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面对电子行业纷纷裁员下,中国应该加快科技的步伐,构建更加和谐的电子信息社会。各行业均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出发,科学有序的去发展。政府工作,更应该面向每个百姓,应该把服务面向基层群众,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政府积极的工作,和化解、减少政府与百姓的矛盾,提高百姓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可以在手机中增加应用程序的方式,更加合理的搭建政府与百姓心与心的沟通,让百姓有话有地方说,有倾听的对象。

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合理的改进,由原来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4------1.7个孩子,这样可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不至于阶段性的就业潮,婴儿潮,和老龄潮,稳步推进,更加合理稳健的人口控制机制。当人口低于一定的数量时改为改为平均一对夫妇生育1.8------2.3个孩子,有序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资源紧张。人口问题,如果得不到更会的解决,势必在以后25-40年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突出。希望尽早处理,妥善解决这些关系到中国13亿发展方向中来。

篇7:布什谈未来美国的科技政策

布什谈未来美国的科技政策

很少有人将科学事业同总统竞选牵扯起来,可政治家们却日益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维系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当时作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布什回答<科学>杂志记者的提问.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世界科学英文刊名:WORLD SCIENCE年,卷(期):“”(1)分类号:关键词:

篇8:俄罗斯北极政策的未来走向

一、在北极政策上将继续发挥地缘优势, 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俄罗斯现阶段和未来的北极政策只是俄罗斯在其他地方 (从乌克兰到叙利亚再到伊拉克) 所奉行政策的延伸:给以美国的西方制造问题, 然后主动要求和解, 以换取适当“报酬”。俄罗斯拥有北极圈内最长的海岸线, 不仅一直将北方海航道作为自己的领海, 并且积极向联合国提出对北极大陆架的主权申请, 扩展俄罗斯在北极的边界。尽管美、加等多次反对阻挠, 俄罗斯的强硬态度不会改变, 俄罗斯将继续不遗余力地使新的北极大陆架外部边界划定方案合法化。

2015年8月, 俄罗斯向联合国提交正式申请文件, 申请文件主要是要求联合国承认俄罗斯对120万平方公里的北极大陆架拥有主权。其实, 早在苏联时期, 俄罗斯就开始利用扇形原则主张北极地区陆地及海域的主权。2001年, 依据《国际海洋法公约》, 俄罗斯提出在北极的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延伸划界提案, 但由于当时俄罗斯方面不能证明北极大陆架是俄罗斯领土的自然延伸而被驳回。2007年, 俄罗斯潜艇在北极将一个装有俄罗斯国旗的容器投入北冰洋底, 企图通过先占原则宣誓主权。

大陆架的扩张, 对俄罗斯而言不仅仅是能源、渔业等资源的增多, 更有利于俄罗斯在北极事务的地位和话语权的提高。随着北极问题越来越热, 地位和话语权的抢占尤为重要。因此俄罗斯会继续积极的推进北极大陆架扩张的划定, 争取利益最大化。

二、俄罗斯的首要战略目标是能源和通道, 勘探的重点在技术环保

俄土危机、乌克兰危机、卢布危机等从实质上讲, 都是由于俄罗斯对于能源GDP的依赖引起的。仔细分析俄罗斯的北极战略政策目标可以发现, 其实俄罗斯首先针对的正是北极地区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曾经的“无用之地”北极地区, 如今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北极的能源优势, 俄罗斯对北极的重视是必然的。此外, 北极对于俄罗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贯穿北极地区的运输路线, 尤其是北方海航线的可观发展前景。这条比传统航线大大缩短了距离的航线, 是能够有效连接俄罗斯东西部地区的最快海上航线。

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俄罗斯来说无疑是其实现经济复兴的重要保证。然而,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难度大、风险高, 俄罗斯曾试图开采巴伦支海油气田, 但是受到绿色和平组织等环境保护团队的反对和欧美制裁的压力, 因此, 要想在未来的北极能源开发中得到实在的经济利益, 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会在北极勘探方面, 把重点放在环保上, 着力加大投入勘探资金, 提升勘探技术水平, 尤其是能源资源的勘探技术及核动力破冰技术。

近几年, 北极油气田区域的发展成为俄罗斯关注的焦点, 并将其列入21世纪俄罗斯油气资源战略发展的核心区域。“俄罗斯北极大陆架油气勘探开发战略规划”计划在亚马尔半岛、巴伦支海、喀拉海以及伯朝拉海建设油气开发区。俄属北极地区的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大陆架上, 因此, 勘探开发的技术能力就显得比较关键了, 而目前俄罗斯的北冰洋沿岸及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能力和技术以及其他相关工作与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家相比, 显得有些滞后。

勘探过程中最有力的支撑就是破冰船。勘探需要强大的破冰船队。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破冰舰队, 但舰队已老化, 需建造新的核动力破冰船。2011年5月, 俄罗斯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就在西伯利亚西海域发生了核泄漏。为了防止再发生, 除了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 也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

三、俄罗斯的北极外交政策将把北极未来合作重点放在亚洲地区

乌克兰危机及俄土危机等, 使得俄罗斯与欧美矛盾日益突出, 但是俄欧的能源外交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会持续的。虽然如此, 俄罗斯的北极合作方向在向中国、印度等亚洲地区国家转移。因此, 俄罗斯的北极战略必将继续推行和稳固俄欧合作, 同时着力加强与亚洲国家的互利合作。

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 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制裁, 欧盟同俄罗斯的政治关系一度恶化, 经济影响显著, 但双方并未放弃合作可能。近日来俄欧领导人频繁发声, 表示仍愿意同对方开展能源合作, 且双方意愿愈发强烈。因此在俄罗斯的北极战略中不会放松对欧合作, 持续、求稳将是其未来的合作方向。

与此同时, 美欧制裁迫使俄罗斯转向全球经济发展迅速的亚洲地区国家。2015年4月,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对越南进行了国事访问, 他的这次行程被认为是俄罗斯通过加深与亚洲国家的联系, 来弥补由于乌克兰危机俄欧美关系断裂造成的损失, 这次访问着重强调了俄罗斯与越南将在多个地区建立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 这两个国家还讨论了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在2015年底签署自由贸易条约的可能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 (Gazprom) 旗下的石油生产子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 (Gazprom Neft) 与越南国家油气集团 (Petro Vietnam) 签署了在俄罗斯伯朝拉河海 (the Pechora Sea) 大陆架共同合作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备忘录, 同时还达成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获得越南佟荃港 (Dung Quat) 炼油厂股份的总体协议。

中国、印度等国家拥有俄罗斯所需的庞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日益发展起来的技术等, 均是俄罗斯目前开放北方海航道, 建设基础设施的客观需要。为此, 俄罗斯在北极开发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决心进行国际合作。

四、俄罗斯的北极军事政策将着力加强军事保障利益的实现

2015年12月, 俄罗斯宣布完成了在北极地区亚历山大地岛上四个军事基地的建设工作。其实, 无论俄罗斯北极政策的着力点在哪里, 一切事实都已证明俄罗斯政府对于北极建设 (包括北极军事建设) 的加强。按照俄罗斯官方的表态, 俄罗斯的如此做法都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 为保障俄罗斯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长远考虑, 为应对北极各类潜在威胁和挑战, 俄罗斯必然要加强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

进入北冰洋地区最重要的船只就是破冰船, 俄罗斯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破冰船船队。气候变暖并没有消除北极的多年积冰, 却使得浮冰更具流动性且越发难以预测。随着进入北极变得容易, 而且随着对开发该地区商业兴趣的加大, 浮冰的移动以及不断增加的军事和民用使用频率将使得破冰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必要。无论是民用还是军用船只, 为了执行日常任务都需要破冰船的支持, 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俄罗斯拥有最好的破冰装备, 可以充当全球进入北极地区的保证。在其民用核动力机构的支持下, 俄罗斯拥有4艘核动力远洋破冰船———这些船有充足的动力和续航能力, 可以支持对北极地区的军事探索。俄罗斯还可以调配一大批常规动力的破冰船。与俄罗斯相比, 美国仅仅可以调用其海岸警卫队的3艘破冰船, 以及加拿大海岸警卫队的几艘破冰船。其他国家无法做到像俄罗斯军队一样利用破冰船轻易进入北极地区。这使得俄罗斯规划它在北极地区的军队和资源进入战略时拥有极大的自由度。

在国际事务中, 自身利益的维护必须以武力为保证, 只有加强军事力量, 相应的战略才能得以实施。俄罗斯作为北极八国之一, 希望争夺更多的北极利益, 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维护其在北极利益的重要手段;同时, 其它环北极国家纷纷在北极部署自己的军事力量, 未来的北极争夺很可能发生军事冲突, 加强北极的军事力量能够确保俄罗斯在冲突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 俄罗斯必将长期坚持并加强在北极的军事战略, 组建北极部队以维护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

北极地区对于俄罗斯的意义极其重大, 它不仅是俄罗斯的巨大能源库, 还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俄罗斯通过加强对北极的军事部署, 能够弥补因北约东扩而造成的战略空间狭小。同时, 俄罗斯还可以通过控制北极航线, 进而控制世界经济的新通道, 从而拓展俄罗斯的国家利益。此外, 由北极8国组成的北极理事会很可能趋向于“北约化”, 这意味着俄罗斯很难在北极理事会寻求更大的关于北极的安全保障, 也不排除北极理事会中的北约成员国合起伙来对抗俄罗斯, 届时, 北极理事会可能沦为北约共同对抗和打压俄罗斯的一个政治工具。因此, 俄罗斯必须采取更强有力的行动作为回应策略, 如派遣舰队巡航北极、建设北极军事基地等等。

俄罗斯媒体表示, 北极纷争的最后解决不是由国际法决定, 而是由军事实力决定的。因此, 面对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威胁, 为保护在北极的利益, 俄罗斯正逐步强化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存在。2013年普京强硬要求恢复原苏联时期在北极的所有军事设施。后经过2年的努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俄罗斯在北极建成了6个军事基地, 有现代化军营、无线电中继站、机场、飞机导航和雷达设施等。此外, 俄罗斯还在北极频繁地举行军事演习。据俄总参谋部计划, 俄罗斯将进一步完善北极地区的基础设施, 打算2018年前向北极地区派遣常驻部队。

篇9:我国未来人口政策

入世以来我国产业安全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产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始终是国内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主动参与全球化竞争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入世以来我国产业安全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产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始终是国内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为此,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组织国内有关重点行业协会和相关研究机构,借鉴国际通行的产业安全和竞争力评估方法,根据我国产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以加入世贸组织为起点,大量采集了入世六年来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各类经济指标和数据,对入世以来我国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评估和研究。

入世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

研究表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成功应对了人世过渡期的各类挑战,各行业产业安全状况总体得到改善和提高。

从工业方面看。主要行业的产业安全程度明显得到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总量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我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建材、轻工、纺织、电子、医药等12个重点行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40%总产值增加了2.2-5.9倍;钢铁、汽车、船舶、机械、石化等行业产业规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二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1-2006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8.9%利润总额年均增长33.6%;总资产贡献率从8.91%增加到12.74%;资产负债率从58.97%下降到57.46%。三是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纺织、钢铁、轻工、建材和有色金属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扩大;汽车、船舶等产业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2007年,钢铁、船舶产业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22%和23%,是2001年的6.1倍和3.6倍。纺织品和汽车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由2000年的10.2%和0.3%提高到2006年的22.3%和1.4%;四是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改善。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主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于升。2007年,国内申请专利351782项,为2000年的3.3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加入世贸组织以来,CPU、中文Linux、第三代移动通信、集群通信、数字电视等研发和产业化成效明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五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优势明显增强。2000-200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由6.66%提高到11.44%;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由89.8%提高到94.9%,其中机电产品比重由44.6%上升到57.6%,高技术产品比重由17.5%上升到28.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8%,占国际市场份额接近20%,高技术制造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位。这表明,我国优势产业正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贸易竞争力大大增强。

从农业方面来看。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稳固。随着国家粮食直补等政策的出台,我国粮食生产摆脱了加入世贸组织前3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7年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和水平以及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能力也显著提升。从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农民生计和就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粮食产业安全仍处于可控范围。

从服务业方面来看,我国服务业的竞争能力逐步形成,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2001-2007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4%,高于GDP增长0.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39.1%。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旅游、文化、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会展、动漫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显著提于卜。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2.2%(2006年),对就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0.0%,服务业吸纳社会就业的作用凸现。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09.1亿美元,是2001年的3.49倍;其中,出口1216.5亿美元,是2001年的3.7倍,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比2001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内产业抓住机遇,妥善应对各种挑战,产业(特别是工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产业安全程度明显提高。可以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成功案例之一。事实充分证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入世贸组织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我国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安全程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产业安全状况趋于改善,从内部来说,是采取了成功的对外开放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功地应对了过渡期的各种挑战;从外部来说,是遇到了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两方面相辅相成推动了中国产业的飞速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强大动力。我国全面履行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义务和承诺,清理和修改了3000多项法律法规,建立了统一、透明、符合WTO要求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市场意识的提高,规则意识、竞争意识、法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观念深入人心;企业的经营素质普遍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显著提高,锤炼出一批像海尔、华为、联想这样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企业。

二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发展和升级。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发展、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外转移加速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方向的产业结构升级战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三是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良好。庞大的外需、内需市场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增长。进入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成为最近30年增长最快的时期。2001年至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平均增长14.3%,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增长12.7%,同期我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7%,为我国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

四是利用外资促进了我国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产业技术水平。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调整利用外资布局,有超过70%的项目和资金投向第二产业,约30%投向第三产业;从时间趋势看,投资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投向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这符合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截至2007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对带动我国研发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是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步伐加快,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家加大了在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建设了生物芯片、煤矿安全等124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一批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还组织实施了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一批重大成套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第三代移动通讯、数字电视等一批重要的产业技术研发,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六是贸易救济措施以及维护产业安全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我国政府组建了专门的贸易救济调查机构,积极构建贸易救济法律体系;依法、公正、合理地运用贸易救济措施,妥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开展了产业安全评估和产业损害预警等前瞻性、预防性工作。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对其他成员反倾销立案50起,保障措施1起,维护了国内公平贸易秩序,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提升。

目前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和压力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和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产业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传统与非传统因素并存,产业发展面临的可预见与不可预见的风险增加,我国产业安全将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压力。

一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在连续五年的快速增长后,已呈现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原油价格屡创新高、粮食等基础产品供给压力增大等三大问题的交互影响下,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走势均不容乐观。这些因素将增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我国产业安全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需要应对的国际经济风险不断增多。

二是能源资源价格上涨和稳定供应的压力依然突出。我国原油、大豆、植物油等基础产品进口量已占国内消费量的50%、70%和38%以上。在全球能源、资源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下,国内物价水平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60%,2030年将达72%。据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预测,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2010年能保证需求的只有24种,2020年将减为6种,铁、铜、铝等矿产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80%。一旦能源和资源供应出现困难和问题,或者价格在短时期飞速上涨,将危及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安全。

三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面临两难。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接近1.8万亿美元。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加剧流动性过剩的风险。如何既有效疏导国内流动性、加快对外直接和间接投资,又有效避免国际金融风险冲击国内市场、损害实体经济,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平衡国际收支面临的—项重要战略课题。

四是产业安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产业升级的要求更为紧迫。随着世界经济下滑、外部需求萎缩,以及人民币升值、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国内产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等传统优势产业,面临成本持续增长。利润率下滑甚至亏损等严峻形势。某些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将对我传统优势产业形成压力,甚至某些处于中高技术层次的制造业也面临挑战。出于对生态环境的全球性担忧(如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减排等),今后在生态环境方面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会逐步增强。如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同时限制高能耗、低水平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兼顾可持续发展、劳动力就业、地区发展的两难选择。

五是跨国并购以及财富获得途径和财富存在形态的改变使产业安全面临全新的挑战。近年来,国际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带动了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在更大规模和空间上的流动。从实践看,跨国并购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扩大对外贸易,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但是,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品牌、规模等垄断优势,跨国并购也极易造成某些行业垄断和限制性竞争、民族品牌流失、本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弱化和抑制,以及国有资本的产业控制力被削弱等一系列产业安全问题。还要看到,2007年沪深股市总市值已超过我国GDP总额,虚拟资本的泛滥使实物财富的规模相对缩小,财富形态的变化使产业安全的突出领域逐步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市值大幅缩水将有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和产业安全。

六是贸易摩擦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加剧。我国已进入贸易摩擦的高发期,中国连续13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以外,近年来,国外针对我国的特保调查、337调查、“双反”合并调查以及技术标准、检验检疫、环境和劳工保护、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贸易壁垒数量持续增加,手段和花样不断翻新。不仅涉及一般商品和贸易活动,而且上升到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以及产业政策、人民币汇率等政策和制度层面。在世界经济增幅放缓、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显现、出口增幅下降的情况下,国内产业面临压力加大,产业遭受损害的问题也将显现;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摩擦中,运用国际通行规则,保护国内企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未来我国产业安全发展趋势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保障国内产业安全提供了有利的支撑,但随着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的同时,受外部世界影响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各种利益碰撞和经贸摩擦对我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将构成全方位的“软制约”。未来我国产业安全形势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将是机遇大于挑战、压力大于过去。

在工业领域,产业安全状况将继续改善。产业国际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今后一段时期,工业领域仍将面临较多的产业安全问题。其中的关键仍然是能源、资源的保障;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的获得;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尤其要防止技术垄断的出现。虽然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面临发达国家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仍然需要政府给予保护与支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看,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进一步推动相关企业向外转移生产能力,加速产品和技术升

级进程。通过逐步解决目前突出存在的自主开发能力差、自主品牌少、产业关键环节控制力弱的状况,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持续提高。

农业方面仍将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较大国际竞争压力,在某些领域竞争力将有所提高。一是粮食安全将受到挑战,部分农民生计将受到威胁,农业生产不确定性增加;二是农业发展内部环境更为有利,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三是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会有所增强;四是农产品进出口依存度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控制难度会加大;五是农业产业发展受内部因素的制约会更明显。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维护农业产业安全关键取决于国内政策,只要政府应对得当,国家粮食安全、农民生计和就业就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服务业方面的产业安全问题将日趋突出。其解决难度将超过工业领域。相对于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开放水平,我国服务业的整体素质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贸易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竞争不充分,人才缺乏,相关法规和监管制度不完善。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压力将给国内服务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外资对服务领域的不断渗透及其控制力的增强将直接危及部分服务业的产业安全,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维护产业安全未来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有些影响是逐渐显现和加深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国际竞争提升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除了企业自身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外,政府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支持和保护国内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开放中解决产业安全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安全”的新的产业安全观。要继续通过扩大开放来增强国内产业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是积极利用外资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承接国际高端制造业转移。要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规范外资管理,引导外资流向,发挥其在推动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四是协调区域发展,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五是构建外部战略资源能源的稳定供给体系,加大节能减排的实施力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是完善产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为产业安全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七是加强政府监管,充实维护产业安全工作队伍,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提高企业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水平。

八是强化产业安全意识,完善国际经济风险防范机制。防止金融市场波动、进口激增、跨国并购、贸易摩擦等因素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冲击。继续依法、公正、合理地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公平竞争的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加强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设,积极开展产业安全评估、产业竞争力调查、贸易救济援助等工作,保障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上一篇:有关大学生的手机消费的调查问卷下一篇:加强效能监察是深入推进商业银行纪检监察工作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