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阅读题答案

2024-05-08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阅读题答案(共12篇)

篇1: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阅读题答案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公布“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事都作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各自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5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新华社记者和《中华读书报》记者报道的侧重点有哪些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作者认为“浅阅读”有哪些表现和危害。(6分)

(4)材料四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的?(8分)

篇2: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阅读题答案

不同点:材料一①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②中青年群体是数字化阅读的主力;③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物的冲击作用不断加强;④绝大都数国民认为当今社会阅读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很重要。 材料二①大多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纸质图书阅读;②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

(2)材料一侧重于报道,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持续增长和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是中青年群体;材料二侧重于报道,纸质图书阅读方式仍然受到大多数成年国民的青睐和纸质图书的阅读主体是未成年人。

(3)表现:①阅读方式:通过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阅读;②阅读内容: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危害: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而没有时间和耐心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表现每点2分,危害2分。)

(4)根本分歧:①材料一作者认为,手机、互联网等电子工具导致了浅阅读;②材料二作者认为,指责国人喜欢浅阅读,习惯用电子工具阅读,是不对的。

篇3: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阅读题答案

身边一位酷爱阅读的师长说, 他年轻时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间大大的书房, 坐在群书环绕的宽大书桌背后品文字、闻书香。而现在, 随着手机阅读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阅读形式日趋丰富, 书房将不再是阅读人群惟一的选择。

5月5日, 中国移动在北京宣布手机阅读业务正式商用, 这也预示着中国电信运营商将全面进入数字阅读领域。手机阅读是否会开启一个全民阅读的新时代, 还需要运营商对手机阅读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详尽的分析与研究, 从而实现手机阅读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试水”之后销售遇冷

在试水“手机报”业务, 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之后, 中国移动正式挺进了数字阅读产业, 并于2009年6月率先在浙江省建立了手机阅读基地。

以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业务为例, 客户可通过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网站等获取手机阅读内容, 并使用手机或专用电子阅览器等手机阅读终端对文字、图片、动画等信息进行阅读、浏览。此外, 结合3G的发展, 中国移动还推出了专用电子阅读终端—G3阅读器。

该业务一经推出, 就受到了产业链各个环节参与者的大力追捧。目前, 在手机阅读产业链上游, 包括盛大文学、作家出版社、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在内的400家出版社, 均与中国移动签订了合作协议。此外, 一些知名书商和专业作家也通过产业渠道与中国移动确立了合作关系。在产业下游的终端领域, 汉王、大唐、华为等企业都相继推出了包含TD模块的专用产品, 并成为首批电子阅读器的定制厂商。中国移动负责手机阅读终端的采购、招标和销售, 并向终端厂商提供补贴。

然而, 在短期内, 业界期望的客户剧增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据笔者了解, 中国移动手机阅读WAP和客户端产品在全国范围内有近200万户试用客户, 这与前期发展的手机报业务所拥有的4000万活跃客户群相距甚远。

改变阅读习惯仍需时日

2010年4月19日,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第七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数据显示, 我国18至70周岁公民图书阅读率为50.1%, 其中仅有7.4%的公民经常在网上阅读网络书籍和报刊。从公民对各类出版物接触时长看, 2009年我国18至70周岁识字公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 而人均通过手机阅读的时长仅为6.06分钟。

与网络阅读一样, 同为数字出版范畴的手机阅读面临显示效果差、容易让眼睛感到疲劳、阅读体验较差的问题。

通过对经常阅读的公民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公民阅读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 出于目的性很强的、获得专业知识 (如学生、专业人员) 的需求;第二, 喜欢阅读带来的感觉。对于前者, 当前各大运营商的书籍资料库所提供的专业资料十分有限, 从内容和展现形式上都难以满足需求;而对于后者, 传统阅读带给读者的感觉也很难在手机阅读上体现。因此, 手机阅读的发展面临着如何攻克读者阅读习惯的困扰。

近年来, 数字阅读一度被当作“浅度阅读”的代名词, 便捷、易于随身携带是其优点, 但仅仅通过“浅度阅读”, 让长期习惯于传统阅读的客户转向数字阅读, 让很少有阅读习惯的客户增加阅读时长, 从而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 这是十分困难的。

内容与需求并驾齐驱

那么, 手机阅读的市场和发展契机在何处呢?

从“第七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来看, 有68.8%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 阅读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此外, 从国民对自己阅读情况的评价看, 对个人阅读情况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占32.1%。可见, 手机阅读领域仍有巨大空间可以挖掘, 笔者认为, 人们对阅读的潜在需求是手机阅读业务大规模发展的基础。

作为运营商, 应该分析人们不阅读或不选择手机阅读的原因所在。此次调查显示, 在不读书的人群中, 有41.0%的人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 有3 9.9%的人是因为没有读书的习惯。

一方面, 对于没有整块阅读时间的人群来说, 在会议间隙、出差途中、等待电梯地铁等场景中, 便于随身携带的手机阅读终端便可对其发挥功效。另一方面, 这上述场景下, 人们更乐于接受短小精悍的轻松阅读, 这就需要运营商在组织内容时应从客户使用的场景和所使用的手机阅读终端两方面考虑, 对阅读内容进行扩充和细分。

笔者认为, 让原本没有阅读习惯的人群参与阅读, 则更需要从内容上入手, 深度挖掘客户对阅读内容的需求。运营商拥有庞大的客户行为信息数据库, 可通过这个数据库, 按照客户的行为习惯对其进行分组。同组内客户的阅读内容和阅读喜好是相近的, 由此, 运营商可深度挖掘客户的阅读需求, 直接向客户推送有针对性的手机阅读内容。

篇4:从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谈起

本文依据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梳理了十余年间国民阅读的状况、变化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阅读需要大力倡导,阅读还需要专家学者的帮助,阅读更需弥久的坚持。

关键词:

阅读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经典 流行

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基本情况

“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是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这个调查项目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从1999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持续开展了8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是出版物市场调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有类似的调查,通过全面的读者调查,可以了解国民的阅读与购买兴趣、偏好、方式、需求、行为等基本状况和变动情况,分析、总结国民阅读与购买图书、杂志、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为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机关制定有关出版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出版单位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有针对性地制定选题计划、组织营销等提供市场参考。[1]

我国公布的8次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十几年间图书阅读率增幅不大。尽管如此,意义却不小,特别是2010年图书阅读率的上升扭转了2005~2008年的下滑趋势。2009~2011年图书阅读率的上升得益于近几年来国家对全民阅读活动高度重视和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继2000年深圳读书月创办之后,读书月模式开始向全国辐射。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设立阅读月、阅读周,以培育文明建设、构建精神高地、打造书香社会、建设和谐城市为主旨,加强对全民阅读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丰富活动的内容和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以及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为全民阅读提供了保障。随着出版业的现代化、大众传媒的普及和网络通讯的发展,纸介质阅读不再一花独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阅读方式多元,阅读内容丰富,阅读时空广阔,阅读环境开放,阅读视角扩大。除纸介质形式的文本形态阅读,还有借助现代技术媒介的“读图”“读网”“读屏”等方式的数字化阅读。

二、从八次调查中看国民阅读之现状与变化

1. 2000年国民阅读状况:(1)在了解国内外新闻、掌握社会时尚及流行趋势方面,人们选择的主要媒介是电视和报纸;在了解与工作、学习有关的信息时,人们选择的主要是电视和图书;在获得专业知识方面,人们选择的也主要是电视和图书;在放松心情和娱乐消遣方面,人们选择的主要是电视和VCD。(2)从闲暇时间对媒介的利用看,人们首选电视,其次是报纸、杂志、图书和广播,再次为录音、录像及计算机。休息日人们对媒介接触机会少于工作日,但长时间利用媒介的人增多。上网的人数虽不多,但上网时间远高于对纸质媒体的使用。(3)从年龄看,年轻人是杂志的主要阅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杂志的人在减少。(4)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是杂志的主要阅读者。2. 2001~2002年国民阅读状况: 我国图书消费已由公费为主转为自费为主。国民阅读目的的实用性、功利性走强。调查显示,与1999年相比,人们最喜欢读的图书种类排在前两位的仍然是文学类和综合性图书,但经济类图书的喜爱率从1999年的第八位跃居第三位。当时读者购书意向,综合性图书列首位,文学类图书排第二,政治法律类第三,经济类图书第四,艺术类和医药卫生类图书并列第五。品牌已深入人心,出版业品牌价值开始凸显。电视、图书、报纸是对读者影响最大的三大媒体。3. 2003~2004年国民阅读状况:阅读目的功利性、实用性继续走强,知识性减弱,消遣娱乐性凸显。即使在农村,居民读书目的的实用性也明显增强。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崛起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影响并逐渐改变了媒体的格局和人们的阅读习惯。生活节奏加快和媒体多元化成为国民阅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的重要原因。在2003年读者最喜爱和已购买的图书种类的调查中,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均排在了第一位。4. 2005~2006年国国民阅读状况:这次令人关注的一个调查结果是,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走低,有一半的人不爱看书。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与此相反则是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超过10%的国民有网上阅读习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作家是金庸、巴金、鲁迅、琼瑶、贾平凹、老舍、古龙、冰心、余秋雨和曹雪芹。5. 2007~2008年国民阅读状况: 在图书的读者中,对读书目的选择最多的是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其次是休闲消遣,第三位是满足兴趣爱好。报纸以73.8%的阅读率高居我国国民阅读率首位,杂志以58.4%阅读率位列第二,互联网阅读率大幅攀升,表明新一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互联网阅读率以44.9%位列第四。纸质读物的“浅阅读”趋向愈加明显。6. 2008~2009年国民阅读状况:金庸、鲁迅、琼瑶、古龙、曹雪芹是读者喜爱的五大作家。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只有不到四成成年人(38.6%)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超过六成(61.2%)的人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另外,有65.1%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少或很少。7. 2009~2010年国民阅读状况:图书阅读率微弱增长, 五成读者接受下载阅读,人均阅读时长减少,三成读者不满现状, 新华书店成买书主渠道, 四大名著占最爱图书榜首, 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位分别是金庸、鲁迅、琼瑶、曹雪芹、古龙、巴金、郭敬明、老舍、冰心、罗贯中。8. 2010~2011年国民阅读状况:2010年我国18~70周岁人群对阅读作用的认知程度较高,国民综合阅读率达77.1%,传统纸质媒体阅读率稳健增长,数字阅读接触率强劲增长。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位分别是金庸、鲁迅、琼瑶、郭敬明、韩寒、曹雪芹、老舍、古龙、冰心、三毛。(三大作家稳居前三位,“80后”作家跻身前五名)。手机阅读的国民超过半数是农村居民,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举办阅读活动,未成年人年均图书阅读量超过成年人,0岁~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等。[2]

不难发现,十余年间我国国民在阅读主体方面、阅读媒介、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认知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来看,青年读者仍是阅读主体,但素质参差不齐。图书、杂志、报纸阅读率较平稳,仍不失为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人们阅读图书、杂志、报纸,有的是为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有的是休闲消遣,有的是满足兴趣爱好等。数字化阅读强劲增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颠覆。知识和书写不再被固定于纸媒,即时、分享、互动、便捷、环保等新鲜感受纷至沓来,阅读概念在无限拓展。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超越几代几世人的经典作品虽仍受读者喜爱,但流行阅读、浅阅读备受崇尚;注重用快速浏览方式获取信息,功利阅读取向明显;读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在分析十余年间国民图书阅读率增幅不大及阅读行为发生变化的原因时,互联网等多元媒介的冲击,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加,阅读功利性、实用性增强等因素成为许多研究者的共识。当然,也有研究者慧眼独具,认为“现在多数专家学者要么埋首书斋,做自己的精神‘孤旅’;要么就是将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贩卖’出去。很少有人能结合当前形势及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读者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阅读”。[3]

三、几点思考

1. 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是阅读。基于先天因素,人在智力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通过教育等手段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视野并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人的智慧、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可人类能够超越其他动物的地方,就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的世界是离不开阅读的。[4]一个国家阅读能力的稳健提升,会直接助推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强劲动力。2. 关于经典与流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典”的解释有三项:一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三是指著作具有权威性。通常所说的经典当指第一种,泛指传统的、经过历史选择的,具有优良品质和良好声誉的文学作品、文化著作。其中优良品质和良好声誉铸就了经典的权威性,显示其从问世至今一直具有很高的文学或文化价值,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长久的良好的影响力。巴金道:“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5]对于“流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传播很广;盛行。在阅读范围内,当指时下创作并传播很广且盛行一时的文学作品或文化著作。可见,经典与流行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是否经受过历史的考验:前者是“过去的”,经过时光的大浪淘沙,留下的大都是真金;后者是“现在的”,未经过历史淘洗,鱼龙混杂。如此来看,流行的文学、文化价值是不确定状态,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未经历史的论证,更是处于不确定之中。但有一点应引起重视,那就是现在及以后一段时间里,流行会很受人们的喜爱,甚至追捧。经典名著创作于较为久远的过去,语言难懂,思想内容深,选编重复,缺乏时代感,难以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一方面,要有足够的相关背景知识并努力解读之;另一方面,又需专家的帮助,需“深阅读”。流行是创作于当下又盛行于当下,人们都较为熟悉其所处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就在眼前且可随时与周围人交流,“浅阅读”就够了。阅读经典难度大,需慢节奏反复读;而阅读流行较容易,往往只需快节奏地翻阅。在多元化的今天,社会上还远没有形成对阅读重要性的共识。阅读心态的浮躁、阅读内涵的肤浅、阅读质量的下降、阅读兴趣的减退、读书功利化等等,不一而足。有学者一针见血指出:“有些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有些人是为了增进能力,改善生活;有些人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社会地位;有些人是为了消遣,打发时光或怡享晚年;有些人是为了成名,为了一顶学术权威的帽子;有些人是为了做官。”[6]《博览群书》杂志社主编陈品高在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后指出:不管是电脑阅读、手机阅读,还是手持阅读器阅读,不能只停留在以了解、获取信息为主的浏览式、快餐式的浅阅读上。数字化阅读不一定会导致阅读肤浅化,无论是纸质还是数字化阅读,所读内容还是要放在好书、经典图书上。[7]3. 阅读的倡导与帮助。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阅读需要也分为五个层次:消遣需要,一般修养需要,专业发展需要,审美创造需要,远大志向需要。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阅读,其功能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2011年4月21日《中国教育报》公布了朱永新及他的研究团队精心研究、开列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旨在为中国的少年儿童打下人生的底色,实实在在地诠释了阅读是生命活力和思想升华的精神食粮及助推剂。这是一项动用国家力量中的精英团队保障全民阅读的基础工作,我们的教育需要这样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伟见.新突破 新成果 新趋势——余敏谈“第二届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J].出版参考,2002(11):8-9.

[2]“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EB/OL].2011-04 -24.http://news.xinhuanet.com.

[3] 周慧虹.“点”击国民阅读[J].山西老年,2008(6)

[4] 朱永新.阅读改变我们的一切[J].教育旬刊上,2010(6):37.

[5] 钱理群.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J].语文新圃,2008.

[6] 尹星凡,黄承烈,孙增霖.读书的境界[J].南昌大学学报,2008(11):46-49.

[7] 王光明.阅读是否“回暖”量量深圳温度[N].深圳商报,2011-06-03(C01).

[8] 未来“书”的模样[EB/OL].2011-03-02.http://www.guancha.cc.

[9] 杨为民.读者的大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新阅读观[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1):14-17.

篇5:2009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读书的目的:P60-P61

“增加知识,开拓眼界”(61.9%)是多数图书读者读书的主要目的。位居二三位的为“打发时间/休闲消遣”(42.6%)和“满足兴趣爱好”(39.4%)。2008年我国成年人为满足“认知性功能”即为了“增加知识,开阔眼界”而读书的比例(62.3%)比2007年(58.0%)有所增加。

购书者的购买目的:P66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绝大多数(87.8%)购书者购书的目的是“自己看”,也有不少人(39.9%)是会为了“给孩子、家人看”购买。购书渠道:P66

通过各种书店购买图书是我国购书者购书的主要渠道。72.3%的购书者表示通常在各地“新华书店”购买图书,也有30.2%和12.2的购书者在“私营书店”、“特价书店”购书。位列其后的有“图书批发市场”(8.3%)、“书展、书市”(6.8%)往往有数十万参与者,数千万元的销售额、“网上购书”(5.7%)。

影响图书购买的因素:P68-P69

有50、4%的购书者会把“图书内容简介”作为影响图书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人际传播占25.3%,位居第二。“价格”、“书名或目录”、“作者”、“畅销书榜”等因素都会影响到10%以上的人的图书购买行为。

图书信息的获取途径:P69

调查数据显示,“朋友或他人推荐”和传统媒体(电视、报纸、期刊)宣传是许多购书者获取图书信息的主要渠道(53.2%),互联网(21.8%),书店内广告宣传(8.8%)。图书价格承受力:P72

对于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成年人可接受的价格为11.77元。其中,相对较多(26.6%)的人接受9-12元的价格,其次有24.0%和21.7%的人能接受5-8元和13-20元的价格。20元以下的价格被八成以上(81.9%)的国民接受。

文学类图书市场消费状况及市场预期P79

对比文学、日常生活、经济管理和心理等图书分类,文学类图书:偏好度37.6%,购买率16.7%,预购率15.8%,市场空缺度3.8%,都占据这些图书分类中的第一位。教育类图书购买率4.0%,居第五位,预购率5.8%,也居于第五位。

在文学类图书偏好情况的统计中:P79

2008年“文学名著”的购买率最高,超过了“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购买率为6.2%,消费规模为0.48亿。

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出版物类型:P133

篇6: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据悉,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从2016年8月开始全面启动,2016年8月至10月开展样本城市抽样工作,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入户问卷调查执行工作,2017年1-3月开展问卷复核、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工作。

本次调查执行样本城市为52个,覆盖了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为22415个,其中成年人样本为16967个,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样本为5448个,未成年样本占到总样本量的24.3%;有效采集城镇样本17091个,农村样本5324个,城乡样本比例为3.2:1。

以下为本次调查的主要数据: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

(一)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的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方式的接触率为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图书阅读率为58.8%,较2015年的58.4%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39.7%,较2015年的45.7%下降了6.0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6.3%,较2015年的34.6%下降了8.3个百分点。

各媒介接触时长对比

(二)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00分钟;传统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20.20分钟,比2015年的19.69分钟增加了0.51分钟,但纸质报刊阅读时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微信阅读

通过微信进行的活动

(三)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纸质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分别为44.66期(份)和3.44期(份)。与2015年相比,纸质报刊阅读量持续下降。

上网从事活动

通过手机从事的活动

(四)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73.8%,较2015年的70.0%增加了3.8个百分点,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

手机阅读花费

(五)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的价格承受能力与去年相比略有提升,期刊的价格承受能力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电子书的价格承受能力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手机阅读群体2016年手机阅读人均花费为16.95元,较2015年有所上升。

数字化阅读接触者年龄分布

阅读形式倾向

(六)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近九成为49周岁以下人群,纸质读物阅读仍是五成以上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对于同样内容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图书,在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有51.2%的人更倾向于购买电子版。

阅读数量评价

(七)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六成的国民认为2016年个人阅读量没有变化,近七成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

(八)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5.0%,较2015年提升了3.9个百分点,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34本,较2015年增加了1.15本。

早期阅读现状

(九)在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90.0%,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24.15分钟陪孩子读书。

此外,2016年我国0—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3.07次,比2015年的2.98次有所增加。近五成(46.6%)的0—8周岁儿童家长半年内至少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三成多(34.8%)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

以下为本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

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增长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高达66.1%。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时长连续八年增长。超过两成手机阅读接触者喜爱“都市言情”类小说。

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增长,2016年达到66.1%

近年来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逐年提高,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达到66.1%,较2015年的60.0%上升了6.1个百分点。2016年成年国民选择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为72.6%,远高于通过电脑上网的比例(45.8%)。

不同人口特征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存在一定差异。城镇成年居民、男性成年居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分别高于对应群体;成年人中,年龄越小的群体,手机阅读接触率越高,18—29周岁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最高,为92.8%;其次为30—39周岁群体,该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为87.3%。60岁以上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与中青年群体差距较大。

我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接触时长连续八年增长,2016年达74.40分钟

近年来我国成年国民日均手机接触时长持续增长,2016年达74.40分钟,比2015年的62.21分钟增加了12.19分钟。在手机接触者中,用于手机阅读的时长平均为47.13分钟。

接近四成的成年手机阅读接触者“看手机小说”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接近四成(39.9%)的成年手机阅读接触者会使用手机看小说。具体来看,有接近九成(89.1%)的手机阅读接触者选择将“微信”作为通过手机进行的主要活动,68.9%的人选择“听音乐”,有68.6%的人选择“看视频”,有48.1%的人选择使用“手机QQ、飞信等”,有45.9%的人选择“浏览手机网页”,有41.8%的人选择手机“支付功能”。此外,有19.8%的人选择“阅读手机报”。具体如下表所示。

超过两成手机阅读接触者喜爱都市言情类电子书

在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中,最受欢迎的电子书类型为“都市言情”,其次为“文学经典”。选择都市言情类电子书的比例为23.5%,选择文学经典类电子书的比例为17.2%。

月均手机阅读花费金额较去年有所上升

就手机阅读花费来看,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中有25.2%的人能够接受付费阅读。2016年,手机阅读接触群体人均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为16.95元,较2015年的11.19元有所上升。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

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

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2016年达到55.3%,较2015年的51.3%上升了4.0个百分点。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同样连续八年上升,较2015年的60.0%上升了6.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微信阅读飞速增长

有62.4%的成年国民在2016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从微信阅读使用频次与时长来看,2016年我国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次为每天3.29次,较2015年(2.67次)增加了0.62次。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00分钟,较2015年的22.63分钟增加了3.37分钟。

电子书阅读率有所增长

对电子书阅读情况考察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28.3%,较2015年的26.8%上升了1.5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与上年基本持平。同时,我国数字化阅读接触者对电子书的价格承受能力有所上升,2016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1.78元,价格接受程度比2015年的1.64元略有增长。

六成以上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 农村居民微信阅读时长高于城市居民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微信阅读增长显著,六成以上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

对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有62.4%的成年国民在2016年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的51.9%上升了10.5个百分点。

从微信阅读使用频次与时长来看,2016年我国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次为每天3.29次,较2015年(2.67次)增加了0.62次。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00分钟,较2015年的22.63分钟增加了3.37分钟。

不同人口特征的微信阅读接触群体,日均微信阅读时长有所差异,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微信阅读时长超过城镇居民。其中城镇居民的微信阅读时长为40.99分钟,而农村居民的微信阅读时长为42.70分钟。

从性别来看,不同性别居民的微信阅读时长较为接近,男性居民的微信阅读时长为41.07分钟,女性居民微信阅读时长为42.31分钟。

聊天(聊天、收发文字、语音、图片等)、查看朋友圈中的朋友状态这两项活动是成年微信接触者使用微信的主要选择,选择比例分别为85.7%、81.3%,均超过80.0%。而与阅读相关的活动也是很多微信接触者的主要选择,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的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的文章、信息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6.4%、72.3%和32.4%。微信的一些实用功能,同样获得了部分微信接触者的青睐。其中微信支付的使用率增长最快,有57.1%的人选择微信支付,较2015年(34.0%)提高了23.1个百分点。在公众号上进行实用操作(如订票、打车、订餐等)、扫描二维码、微信游戏使用率增长也较快,分别为21.5%、44.3%和25.7%,均比2015年(11.3%、34.2%、16.6%)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

阅读新方式——近两成国民有听书(有声阅读)习惯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近两成国民有听书(有声阅读)习惯,近一半听书者选择收听评书联播,而情感故事是听书者的最爱。

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听书率为17.0%(有17.0%的我国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2016年,有过听书行为的国民人均花费在听书上的费用为6.81元。

有8.4%的国民接触过广播(书评联播和诗歌朗诵、故事节选、广播连载等),6.5%的国民接触过移动有声APP平台的读书类内容,3.6%的国民收听过微信语音推送的内容,1.0%的国民使用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

从听书内容来看,在有过听书行为的国民中,有47.7%的人选择“收听评书联播”,有42.5%的人选择“听故事(情感故事、少儿故事等)”,32.3%的人选择“听图书节选或连载”,11.2%的人选择“听诗歌朗诵”,6.2%的人选择“听英语或进行其他语言学习”,5.0%的人选择“听图书介绍与图书推荐”。

从听书偏好来看,在有过听书行为的国民中,有42.4%的人喜欢的内容类型为“情感故事”,42.0%的人喜欢“历史文化、经典诵读”,33.5%的人喜欢“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20.5%的人喜欢“传统评书”,选择比例均超过20.0%。

篇7:有关国民阅读调查

如今,自己离零售愈来愈远。要推动此事发展,大概可以尝试商业化运作,让广告策划公司承办,针对此主题,与政府、媒体结盟(主办单位),游说财大气粗的公司(如中移动、各大银行、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等等)作为活动贯名单位,针对家庭阅读、企业阅读、青少年阅读……做详细的数据调查分析。使之有所裨益于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以及图书行业的服务方向调整等等。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发起的此次国民阅读调查,虽只有标本意义,却依然能够让我们大概判断整个社会国民阅读的流向和趋势:

图书阅读止跌略涨 数字阅读大幅攀升

——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之十大发现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是为了解全国国民阅读倾向发展趋势与文化消费现状而进行的一项连续性、大规模的基础性国家工程。项目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实施。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是继1999、2001、2003、2005年之后,于2007年8月至2008年初进行的大型调研工程。

在促进国民阅读受到广泛重视,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建设重要工程的背景下,此次调查受到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财政部列为扶持项目,拨专款进行支持。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国民对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及网络出版物等各类出版物的阅读时间、购买数量和金额;书刊等出版物购买渠道、阅读场所、阅读倾向的情况;家庭藏书情况;读者最喜爱的出版社、杂志社和读者最喜爱的作者;国民对版权的认识情况;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使用情况等。

在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根据领导指示精神,本次调查工作在保持该项目连续性的基础上,对调查问卷做了比较大的补充修改,增加农家书屋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方面的问项,并增加了电子书、手机报等新媒体方面的问项,样本城市增加到56个,覆盖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的有效样本量增加到20800个,将农村样本提高到25%。另外,本次调查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样本,少数民族地区样本量占总样本量的15.6%。

调查于2007年8月启动,12月正式入户执行。经过调查执行、三级问卷复核、数据录入处理及分析工作,目前调查结果全面完成,于2008年7月23日正式发布。

一、报纸是国民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图书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

国民对各类媒体的阅读率显示了国民文化消费的总体趋势与基本结构。本次调查获得了新的国民四大类出版物阅读率调查数据。根据历史同比口径,以下数据为国民识字人口的阅读率数据。

报纸是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以73.8%的阅读率位于首位(2005年未调查报纸阅读率);杂志阅读率为58.4%,排第二位,比2005年的47.9%提高了10.5%;图书阅读率为48.8%,排第三位,比2005年的48.7%略有回升;互联网阅读率为44.9%,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17.1%。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国民报纸阅读率份额最高,期刊阅读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图书阅读率止住连

续下滑趋势,比2005年略有回升,显示出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近年来积极开展的国民阅读促进活动已经初见成效。而网络阅读率则继续快速提高,呈现出新媒体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国民对各类媒介接触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

从不同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国民的媒介接触行为变化趋势看,我们用各地级市市辖区年生产总值(数据来自《200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来为维度来衡量其经济发达水平。

从整体来说,随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国民的媒介接触种类增多,但这种增长并非是线性的。从年生产总值与媒介接触种类的变化关系看,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国民媒介接触种类随经济水平的上升呈现快速上升;在经济中等发达区域,国民媒介接触种类随经济水平的上升缓慢;在经济发达区域,随经济水平的上升又带来国民媒介接触种类的急剧上升。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在经济水平达到一定发达程度之后,国民媒介接触种类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三、网络媒体成国民依赖度排名第二媒体

由于不同媒介自身的覆盖率有很大差异,因而我们需要讨论在该媒体覆盖的人群中有多少人会对该媒体产生依赖。我们采用“依赖度”这个指标来衡量媒体的这一特性。具体的计算方法为:依赖度=依赖该媒体的比例/该媒体的过去一年接触率×100。

注:音像出版物的过去一年接触率采用过去一年接触了录像带/VCD/DVD或盒式录音带/CD/MP3的人群占人口总体的比例计算。

从均值上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是一种依赖程度很高的媒体。在不同的使用目的上,平均有48.2%的电视观众将电视作为可以依靠的媒体。其次是互联网,平均依赖度为29.3%;第三位的是报纸,为23.8%。

四、我国国民对阅读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高,国民人均年阅读图书4.58本,平均家庭藏书量76本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国民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较高,69.1%的被访者认为当今社会阅读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在18~29岁年轻人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要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

我国国民平均每人阅读图书4.58本,比2005年的人均4.5本增加0.08本。其中城镇人口平均每人读书6.68本,显著高于农业人口的平均每人3.51本。

分析不读书的原因,“没有时间”成为排第一的原因,比例为49.4%,“没有读书习惯”居第二,比例为42.8%。

我国国民家庭藏书量平均为76本。其中城镇人口家庭平均藏书105本,远远高于农村人口的48本。

五、“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闯入“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前十,《读者》杂志和人民出版社位列“最受读者喜爱的杂志和出版社”之首

从读者最爱读的作者看,排读者最喜爱的作者第一位的仍然是武侠作家金庸,这也是他连续第二次排读者最喜爱的作家第一名。此外,“80后”作家韩寒、郭敬明闯入“最受读者欢迎的作者”前十位,并分列第四、第五名。这显示出年轻一代作家在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此外,在读者最喜爱的作家前十位中,当代作家占了六位。

与2005年第四次调查相比,前十位有八位作家相同,不同的两位分别是由韩寒和郭敬明取代了上次进入前十的冰心和曹雪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最广受我国读者喜欢的杂志是《读者》,其次是《知音》,第三是《家庭》,然后依次是《青年文摘》、《家庭医生》等。

从最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社看,人民出版社继续保持第一,这已经是该社第四次排第一。此外,新华、人教、上海人民、人民文学、作家、商务等也是多次进入前十。

六、国民人均月阅读报纸约7.4份,通过购买获得报纸的比例为76%,报纸自费购买市场已经形成2007年在我国识字人群总体中,每人每月平均阅读报纸约7.4份。识字人群报纸阅读情况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在我国识字者报纸阅读总体中,每月读20份以上报纸的读者比例最高,占24.5%;而不读报纸的人数比例达到39.9%。在报纸阅读人群中,通过自费购买方式获取报纸的达到72.6%。在所有渠道中,报纸读者通过报摊购买获得报纸的比例最高,其次分别为家庭订阅、借阅、单位订阅的途径获得。

七、2007年国民人均月阅读杂志约1.7本,文化娱乐类杂志的阅读率最高,近七成国民可接受的杂志价格在6元以下

在我国识字人群总体中,平均每人每月阅读杂志约1.7本。每月平均读1~2本的读者比例最高,占21.1%;其次为每月读3~4本的读者,占识字总体的9.3%;每月读5本以上杂志的读者较少。我国城镇户口居民和农业户口居民在杂志阅读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城镇户口居民人均月阅读杂志约2.7本;农业户口居民人均每月阅读杂志约1.1本。

在不同类型杂志中,文化娱乐类杂志的阅读率最高,达到45.9%;其次是家居生活类杂志,阅读率达到39.7%;第三是文学艺术类杂志,阅读率为35.0%。财经管理类、学习辅导类、学术科技类和卡通漫画类阅读率偏低一些。在能够接受的杂志价格方面,近七成国民能接受的杂志价格在6元以下,只有1.1%的国民能接受杂志价格在20元以上。

八、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国民阅读电子书,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的读者规模均超过200万人

数据显示,在我国图书读者中,知道、听说过电子图书的人群占总体的47.4%。过去一年阅读过图书的人群中,19.3%的人口阅读过电子图书。其中男性中21.4%,显著高于女性中的16.3%。城镇人口中电子图书阅读率为24.8%,远远高于农业人口的14.7%。网络在线阅读是最普遍的阅读方式,选择比例高达79.7%。其次为下载阅读,49.6%,这部分人群具有高学历、年龄较大、高收入等特征。

九、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总体普及率为65.0%,已建成农家书屋地区对农家书屋平均使用频率达到人均年6.7次

调查显示,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总体普及率为65.0%。就城镇地区而言,报刊栏是普及率最高的公共文化设施,达50.1%,其次为公共图书馆,普及率为44.8%,而社区阅览室的普及率排第三,为28.7%。在使用频率方面,仍以阅报栏为最高,平均使用频率为13.3次/年,而社区阅览室的平均使用频率为6.9次/年,略高于公共图书馆的使用频率。

农家书屋工程是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委于2007年初共同发起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项重大工程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和发展,农家书屋在农村地区取得了一定成效。从使用频率上看,已经建成农家书屋的地区,其平均使用频率为6.7次/年,与城镇公共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6.5次/年、社区阅览室6.9次/年的平均使用频率不相上下,可见在农村地区建立农家书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农村受访者对于农家书屋的满意度较高,67.5%的农村受访者对农家书屋表示满意。表示“一般”和“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书报刊太少”或“环境不理想”。

十、国民对版权的认知度超过七成,经济越发达、规模越大的地区,民众的版权认知度越高

在2005年的调查中,我们首次将“国民版权知识基本状况”加入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1.3%的民众表示“听说过”版权这回事。与2006年60.6%的民众认知率相比,民众对于版权概念的认知度有大幅度提高。

篇8: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阅读题答案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不久前在北京公布调查结果, 除图书外, 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阅读量与阅读率均有所下降, 而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增长迅猛。调查显示,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 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调查中发现, 手机阅读主力人群呈现“学历越低, 阅读率越高”的现象。针对手机阅读“学历越低, 阅读率越高”的现象,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研究员、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成员徐升国认为这和阅读内容直接相关, 手机阅读主要是网络小说、穿越小说等大众化的内容, 所以读者集中在年轻人和学历较低者。“这也提醒我们, 手机阅读需要加强引导, 不能放任低端的内容充斥, 否则不利于手机阅读的健康发展。”他建议用更有品质的内容吸引高端人群。对于报刊阅读率下降的问题, 徐升国认为, 虽不能简单地得出报刊衰落的结论, 但报刊的确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数字化媒体的冲击。

篇9: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阅读题答案

本次调查仍严格遵循“同口径、可比性”原则,继续沿用四套问卷进行调查。对未成年人的三个年龄段(0—8周岁、9—13周岁、14—17周岁)分别采用三套不同的问卷进行访问。本次调查对象为我国全年龄段人口。

(一)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的58.0%上升了0.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的78.6%上升了1.0个百分点。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的58.0%上升了0.4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45.7%,较2014年的55.1%下降了9.4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34.6%,较2014年的40.3%下降了5.7个百分点;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的58.1%上升了5.9个百分点。

对电子书报刊的阅读情况考察发现,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26.8%,较2014年的22.3%上升了4.5个百分点;电子报的阅读率为12.0%,较2014年的10.0%上升了2.0个百分点;电子期刊的阅读率为9.4%,较2014年的8.0%上升了1.4个百分点。

(二)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与2014年相比,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略有上升,纸质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成年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的4.56本相比,增加了0.02本。人均报纸阅读量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份)和4.91期(份)。与2014年相比,人均报纸阅读量下降了10.27期(份),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下降了1.16期(份)。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3.26本,较2014年的3.22本略有增加。此外,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为7.84本,较2014年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7.78本上升了0.06本。

(三)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传统媒介中,纸质图书阅读时长略有增加,报纸和期刊阅读时长有不同程度下降。

在传统纸质媒介中,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最长,为19.69分钟,比2014年的18.76分钟增加了0.93分钟;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17.01分钟,比2014年的18.80分钟减少了1.79分钟;人均每天阅读期刊时长为8.83分钟,比2014年的13.42分钟减少了4.59分钟。

从新兴媒介来看,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54.84分钟,与2014年的54.87分钟基本持平;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较2014年的14.11分钟增加了8.52分钟;人均每天电子阅读器阅读时长为6.82分钟,比2014年的3.79分钟增加了3.03分钟;2015年人均每天接触Pad(平板电脑)的时长为12.71分钟,较2014年的10.69分钟增加了2.02分钟。

(四)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70.0%,较2014年增加了4.2个百分点,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持续大幅增长。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上网率为70.0%,比2014年的65.8%增加了4.2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有接近五成(49.5%)的国民通过电脑上网,有超过六成(65.9%)的国民通过手机上网。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4年的56.2%相比,增长了9.7个百分点。

(五)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期刊的价格承受能力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电子书的价格承受能力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手机阅读群体2015年手机阅读人均花费为11.19元,较2014年有所下降。

对于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的价格,有23.1%的国民能够接受8—12元的价格,有29.5%的国民能够接受12—20元的价格;17.9%能够接受8元以下,20.2%能够接受20元以上,另有9.3%的国民认为只要喜欢多贵都买。我国国民能够接受一本200页左右的文学类简装书的平均价格为14.39元,比2014年的16.01元减少了1.62元。

对期刊价格的承受能力分析发现,我国成年国民平均可接受一本期刊的价格为6.93元,比2014年的7.42元下降了0.49元。

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有50.2%的国民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电子书,这一比例比2014年的44.3%上升了5.9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接触者能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1.64元,价格接受程度比2014年的1.58元略有上升。

手机阅读群体中,27.6%的人能够接受付费阅读,而有72.4%的人只看免费的手机读物。手机阅读群体在2015年人均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费用为11.19元,较2014年的16.47元有所下降。

(六)有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成年人中近九成为49周岁以下人群,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近六成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

nlc202309091605

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来看,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人群占到38.6%,30—39周岁人群占28.1%,40—49周岁人群占21.1%,50—59周岁人群占9.1%。可见,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87.9%是18—49周岁人群。

对我国成年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57.5%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0.2%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有27.0%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有4.1%的人倾向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1.2%的国民“习惯从网上下载并打印下来阅读”。

另外,对于同样内容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图书,在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有37.2%的人更倾向于购买电子版。

(七)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的评价中,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8.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有37.4%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45.0%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

从成年国民对个人纸质阅读内容和数字阅读内容的阅读量变化情况的反馈来看,有6.6%的国民表示2015年“增加了纸质内容的阅读”,但有11.8%的国民表示2015年“减少了纸质内容的阅读”;有3.9%的国民表示2015年“减少了数字内容的阅读”,但有10.0%的国民表示2015年“增加了数字内容的阅读”;近六成(57.7%)的国民认为2015年个人阅读量没有变化。

从成年国民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的评价来看,有20.8%的国民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比2014年的25.8%有所下降;有17.4%的国民表示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比2014年的16.3%略有提升;另有48.5%的国民表示一般。

我国成年国民对当地举办全民阅读活动的呼声较高,2015年有67.3%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比2014年的68.6%略有下降。其中,城镇居民认为当地有关部门应该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的比例为67.7%,农村居民中这一比例为66.7%。

(八)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显著上升,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19本,较2014年减少了1.26本。

从未成年人的阅读率来看,2015年0—8周岁儿童图书阅读率为68.1%,高于2014年的59.2%;9—13周岁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为98.2%,较2014年的95.4%提高了2.8个百分点;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6.3%,较2014年的88.3%下降了2.0个百分点。综合考察来看,2015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1.1%,较2014年的76.6%增加了4.5个百分点。

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的分析发现,2015年我国0—8周岁儿童图书阅读量较上一年有所增加,9—13周岁和14—17周岁未成年人的图书阅读量较上一年有所减少。其中,我国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21本,比2014年的13.13本减少了4.92本;9—13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7.62本,比2014年的8.80本减少了1.18本;0—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34本,比2014年的5.56本增加了0.78本。综合以上三个年龄段,2015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19本,比2014年的8.45本减少了1.26本。

(九)在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7.1%,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69分钟陪孩子读书。

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5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7.1%,较2014年的88.8%下降了1.7个百分点;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69分钟陪孩子读书,较2014年的23.64分钟略有增加。

此外,2015年我国0—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2.98 次,比2014年的3.52次有所减少。近五成(47.3%)的0—8周岁儿童家长半年内至少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三成多(34.4%)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

(注: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组组长:魏玉山,副组长:徐升国;本文执笔人:拜庆平、田菲、高洁)

篇10: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阅读题答案

数字化阅读的“逆袭”,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忧,当“碎片化”成为阅读的主流,是否会造成现代人阅读素养的倒退,给出版行业带来致命打击。也有学者指出,既然新媒体阅读潮流来袭,不妨尝试通过朋友圈荐书、将更多经典阅读资源电子化等手段,为新媒体注入有价值的经典内容。

据此次调查,数字化阅读增速明显高于传统阅读,前者较上年增长8个百分点,而后者只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其中手机和微信阅读的增长最快。

大量的数字阅读会对出版与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有学者认为,电子阅读的发展看似只改变了阅读载体,其实对书写与阅读的内容本身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当下,“轻阅读”、“飘阅读”,已经对内容产生了反作用:注水严重或过度追求短平快,已经开始让数字阅读的体验开始打折扣。

与此同时,前不久公开的另一项数据则显示,电子阅读平台对于传统纸质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内90%的电子书市场,正在寻求传统纸质书资源的填补。

篇11:低头与昂首阅读答案的阅读题答案

2、(3分)比喻论证(l分)生动形象(1分)的证明了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学会低头做人的道理(l分)。

3、(3分)他没有为一时利益(1分)放弃尊严与人格(2分)。(意思对即可)

篇12:父亲现代文阅读题阅读答案

父亲

①父亲是个淳朴的农民,一辈子和黄土交往,与黄牛为友,土里土气,汗腥味儿满身。

②然而,我爱父亲。每次一进村,老远就看见他噙着烟锅蹲在门前。我对父亲的爱和敬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深深地叫一声“爸”。父亲的脸略露出一丝笑意,算是回答。他挪一挪位置就又蹲上来,目光凝视着远方……

③父亲把希望全凝注在我身上。每当他看见儿子背着书包,攥着课本回来,那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挂满了笑意。有一次,我进屋,看见父亲正拿着我的作业在细细“鉴赏”,尽管他不认识一个字。

④上了中学,两个哥哥接连娶了媳妇,家里的生活就更清苦了。父亲知道我要在城里念书,进城给我买了一套衣服,一进门就叫我来试。那粗糙的手拉过我的手,给我穿好衣服,扣了纽扣,拉顺了衣服……

⑤我的眼湿润了,知道这钱来之不易。望着父亲那憨厚的脸,嘴角抽动了半天,也没有吐出一个字。父亲似乎要笑,却又掏出烟锅“吧嗒”了几下说:“穿上吧,娃。爸手头嚼,衣服不太好,到城里别让人家笑话。要好好地学习哟!”

⑥父亲常来学校。一看见他打满补丁的衣服,我的心底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父亲望着我,似乎要说出许多话,最后仅仅说:“爸又来了。”他解开纽扣,从口袋深处摸出一个粗布缝的钱包,从里面翻出几张纸币递给我。然后便叫我快回教室去。

⑦望着父亲那远去的背影,泪水又糊湿了我的眼睛。我仿佛看见父亲吆喝着黄牛,吃力地在岗上犁地;看见父亲汗如雨下地挥舞着镰刀,在割麦子;看见父亲蹲在门前,目光悠悠地凝视着远方……

⑧放假后,我一进门,父亲拿起我的奖状左看右看,喜滋滋地吸着烟锅。他小心地把它贴在墙正中,便蹲在前面欣赏,即使烟锅里已经没有了火,还是一个劲地吸着。

⑨父亲已经很久不再喝茶了,回家的时候,我特意称了一包茶叶,却惹他生了那么大的气。他叹息着冲我摆手,还不住地重复着:“瞎闹,这娃从城里耍坏了,不知道珍惜钱!”他把烟锅捏在手里,脸上蒙上了失望和悲伤。我吓坏了,连忙解释:“爸,这钱是您给我的,我没有舍得花,省了一点才……”

⑩父亲忽然怔住了,嘴角抽动了好几下,眼睛呆滞地盯着我。好一会儿,才一把抓住我的手,那树皮一样粗糙的手不停地颤抖,一滴泪打在我的手上,哭了。

⑩父亲老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负担,他的脸上长满了胡子,背也明显地弯了,每次下地回来就咳嗽个不停。自从我上了初三,父亲便不让我回家。每次他来学校,一看见那黑瘦的身体,我心里就翻起一股巨浪,拍打着我的心。

⑩当我坐在教室里的时候,也许父亲又在黄土坡上吆喝着他的黄牛耕地了;也许他正挥舞镰刀,在金灿灿的麦海里艰难地拼搏。我,要像父亲一样攀登在书径上,来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

1、本文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父亲”对“我”的希望及关爱的几件事,请概括出其中的三件。(3分)

(1)

(2)

(3)

2、阅读文段,联系全文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4分)

(1)第③段“父亲把希望全凝注在我身上”一句中的 “希望”是指什么?

(2)第四段“父亲老了!”这一句子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采用了、的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父亲” 的性格特点。(4分)

4、联系现实,用一段话写出你品读了本文后的感受。(50字以内)(3分)

答案:

1、(1)读小学时,“父亲”常在家中等我放学,“鉴赏…‘我”的作业;(2)上了中学,“父亲”进城给“我”买衣服,叫“我”试穿衣服;(3)读中学,“父亲”常来学校,给“我”送钱;(4)放假后,“父亲”因为“我”获奖而高兴,因为“我”买茶叶而生气、内疚。(3分,视考生整体概括的程度酌情给分)

2、(1)“父亲”希望“我”好好学习,好好做人。(2分,意思对即可)(2)体现了“我”为“父亲”过度辛劳、日渐衰老油然而生的心酸及敬爱之情,并决心努力学习,报答“父亲”的一片深情。(2分,意思对即可)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答“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也可)(2分)淳朴憨厚、勤俭耐劳,细心关爱儿子(2分,答对其中两点性格即可得满分)

4.开放性试题,能联系实际、谈出感受,语句顺畅即可。(3分,联系实际1分,谈感受合情合理2分)

提示:可谈文中“父亲”关爱儿子给你的感受,或者谈现实中你对父亲给你关爱的感受;或者可谈你如何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关爱之恩。

上一篇:装配车间年中总结报告下一篇:浙江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