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兴趣梁衡阅读答案

2024-04-13

说兴趣梁衡阅读答案(精选9篇)

篇1:说兴趣梁衡阅读答案

13.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刚到潮州就发现当地情况很糟糕,弊政陋习极多,人们长年浑浑噩噩地生活,因而心境更坏。

B.韩愈到了潮州后,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给他的侄孙,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C.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当地方小官的韩愈,虽然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脚踏实地,尽力为民办事。

D.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因他大开教育之功,登第进士最多时达一百七十二名。

14.下列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写得很好,读韩愈的散文比读他的诗歌更能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B.身处逆境,屈原停留在江畔沉吟,李白停留在蜀道叹难,而韩愈为民兴利,只这一点韩愈更高明。

C.潮州的韩公祠,祠后的韩山,祠前的韩江,皆因韩愈而名,不仅是纪念他的冤屈,而且是纪念他的功绩。

D.韩愈在潮州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希望永垂不朽,于是潮州百姓就为他刻碑勒石,建庙建祠。

15.纵观全文,作者写了韩愈被贬前后的哪些事?请分点概括。(3分)

1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5分)

(1)“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中 “陈利害”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2)作者“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韩愈?请概括其性格特点。(3分)

17.在潮州有一幅关于韩愈的对联:“溪石何曾恶,江山喜姓韩”,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江山喜姓韩”的缘由,并简要分析。(4分)

篇2:说兴趣梁衡阅读答案

14.【信息筛选】B(3分)

15.【内容概括】(3分)

①韩愈上表获罪,被贬潮州(1分);②韩愈被贬至蓝关时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叔湘》(1分);③韩愈到任后为民兴四利。(或:韩愈到任后为民做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二是兴修水利;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教育。)(1分)

16. (5分)

(1)【概念理解】(2分)

“陈利害”指宪宗佞佛,韩愈向其陈述迎佛骨活动的利害关系(1分),认为将朽骨迎到长安,一路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1分)。

(2)【形象概括】(3分)

韩愈的性格特点有:①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②推己及人、心系百姓;③勇敢忠诚、敢于上书直谏;④脚踏实地,尽力而为。(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即满分。)

17.【推断探究】(4分)

篇3:说兴趣梁衡阅读答案

一、诱发并引导学生进入情感境界中,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使内容逐步深化,让学生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产生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学习兴趣是通过学习活动并不断取得学习成功而形成的。它对学习起推动作用,学生主体对知识内容的渴求,对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的欲望就使学生感到兴奋喜悦,使学生兴趣盎然,学生积极性会不断高涨。教读《天净沙·秋思》先引导学生领悟“游子思乡之情”,再从深层底蕴上体会“人生漂泊之感受”。学生从直接的或间接的经验解读其义,真正感受到游子孤寂悲怆之情。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满足,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兴趣油然而生。其次,借助想象、联想让学生“化进”到作品的意境中,使学生情感勃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作品中的意境就是作品里的形象,它是经过了外在自然的人化,打上了作者情感的印记,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意象”或“意象群”,包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意。教读《望天门山》,引导学生指出文中描绘的景象:青山、碧水、孤帆、旭日,启发学生感知景色中的色彩:山“青”、水“碧”、帆“白”、日“红”,这些构成文中的意象,这些意象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蕴含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里的意象组合就是意境,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试图用彩笔勾画出来的欲望,实现知觉完形,学生进入这种意境中并感受它,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这样,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共振,学生、教师跟作品也产生情感共鸣,这对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起到推动作用。学生觉得学得有意思,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兴趣大增。再次,把作品中文字展示的画面转化为头脑中的构形,让学生发现画面中的情愫,获得求知的成就感。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动机主要是成就动机,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有一种成就欲望,教师应巧妙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望,让学生享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背影》中写父亲穿越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凸现父亲穿戴的色彩:黑、青及质地“布”,教师启发学生:这里用深色的色调,“布”的质地写“背影”,在头脑里展现了怎样的画面?会引起我们哪些联想?至此,学生自由地进入画面中,感知画面的感性形式,具体感受这个画面,自然触摸发现到文中抒发的“爱父”和“父爱”之深情,学生怎不发出会心的微笑呢?

二、探寻教学契机,打破教学程式化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习语文本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语文教材中既有陶冶性情的名家名篇,又有流淌着时代气息的凡人佳作,既有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文学作品,又有说明理科知识的朴实无华的科学小品,既有诗情画意的古代诗歌,又有情真意切的当代歌词……这些为教师寻找教学契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是许多学生为什么缺少阅读的兴趣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教学太程式化了。因此,探寻阅读教学契机,打破教学程式化,激发阅读的兴趣很有必要。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寻找契机,尊重学生心理需求,进行阅读教学。教读《幼时记趣》许多学生对“观蚊如鹤”有兴趣,教师不妨先引导学生从这一节学起,满足学生的愿望,有效地实现了文本、学生、教师间的对话,学生很轻松地学懂了本节内容,教师又顺水推舟地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节中“物外之趣”的真正内涵。在这样的阅读流程中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学习的指导者、引路人,合作伙伴,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浓厚,学生在“乐”中学,与教师一起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设的阅读教学目标。

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插图,它们直观、生动、形象,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看,然而学生不太喜欢看课文内容,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由喜欢看图转到喜欢看课文上来,语文毕竟姓“语”,应强化听说读写的训练。教读巴金的《繁星》一文,教材中有一幅黑白图,教师可先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描绘了天空,星星,菜园等,然后再启发学生: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呢?学生积极主动地看课文,再进一步引导,结合课文内容给教材中的图敷以色彩。进行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兴趣浓,具体感知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望繁星的情景,理解了“我”当时的感受,感悟到了景与情的关系。

教材中还有许多篇幅较长的文章,有的安排插叙,粗心的学生易受干扰,往往不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有意先避开这些插叙,让学生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然后再理解插叙内容。教读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生活,教师先让学生跳过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一层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一部分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作者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百草园的生活。至于插叙中写“我”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教师加以点拨,揭示这样写的作用就可以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化解了难点,整体感知内容,诱发学生直接思维,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能力,在感悟中醒悟,获得阅读的乐趣。

三、善于引发疑问,激发求知兴趣。

巧妙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知识的核心中,不断刺激学生,使其智能得到催发。读姜梦之的《一双手》,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同样是写一个人的手指,为什么《一双手》中把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描写成“一只手指头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而阿累的《一面》中把鲁迅先生的手描写成“竹枝似的手”?能否把两者互换?为什么?经过点拨、讨论,学生认识到前者一个林业工人作为体力劳动者的手的特点;后者突出一个作家文人作为脑力劳动者的手的特点;前者突出手粗大肥圆,表现了林业工人张迎善不畏艰辛,辛勤造林的精神境界;后者凸现了手的“瘦”,表现鲁迅把一生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的形象,赞扬了鲁迅关心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思想品质。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懂得了要根据人物身份,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某一部位,还真正理解了文章的中心。经常这样激疑生趣,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必然会与日俱增。除了在新旧知识比较中引疑激趣,还可以从平淡无奇处引疑。许多课文粗略一看,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走马观花地读一读,看一看,不知其中奥妙,常常兴味索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根究底见其自读之未见,闻其自学之未闻,阅读兴趣必然激增。因此教师要善于在平淡无奇处引疑,在平淡无奇中见作者的匠心,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争辩,学生会有恍然大悟式的愉悦的。

四、善于调适课堂心理气氛激发阅读的兴趣。

课堂心理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兴趣,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而集中,全神贯注甚至入迷,情感达到亢奋状态,会促使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诗歌,根据教材这一特点用多媒体来教读一些诗歌,引导学生进入情感弥漫的境界中,让学生体验、玩味其中的美,实践证明,采用这样的教学流程,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高兴。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借助美术方面的“人物速写”法来教读语文,激发兴趣。图画直观、形象,能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激发学语文的兴趣。教读《核舟记》第三节,教师与学生一起根据这一说明内容进行人物速写,用图画表现出苏东坡、鲁直、佛印三人相对位置及各自的神态。这样一画就能明确了本节的说明顺序,再根据画面来尝试背文言句子进一步理解句义,指出画面中的主题来理解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最后根据图学生发现出对称构图法,弄清了本节空间方位的说明顺序。如此借助图这个中介,学生的认识水平向教师方向移动,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本节的说明顺序,具体感知了三人的方位、神情,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当然画图是为了学“语”,切不可把语文课上成美术课。

篇4:《跨越百年的美丽》阅读答案梁衡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17.借用苏轼的话,准确表现了镭不断变化的特点;高度概括了居里夫人从一个漂亮姑娘成长为坚毅女学者的生命历程;深刻揭示了居里夫人把有限生命投入到科学创造中从而获得永生的人生真谛。

【评分建议】6分。每点2分。

18.(1)人要有远大志向,像居里夫人那样不图富贵安逸,追求知识和真理。(2)人要有坚定意志,像居里夫人那样名利面前不动摇。(3)人要有奋斗精神,像居里夫人那样勤奋刻苦地工作。(4)生命短暂,创造永恒,像居里夫人在创造中获得永恒的美丽。(5)外在美易逝,内在美恒久,像居里夫人那样追求精神、智慧、理性之美。

篇5:说兴趣梁衡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沙海一苗树 梁衡

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20xx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用苏东坡笔下的院子和想象中风沙过后官井村的院子相比较,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沙漠生活的艰难。

B.文中连续运用“万亩”“万头”“万元”等数量词,突出官井村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当地村民的自豪之情。

C.村民在治沙过程中留下一些沙丘,是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的表现,体现了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D.高林树和村民们是改善环境、劳动致富的典范,他们用持续不断的辛勤努力,谱写了奋斗创造幸福的时代篇章。

8.这篇散文的内容具有纪实性,语言具有文学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以“沙海一苗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三)(15分)

7.【分析鉴赏】(3分) C(“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不正确。)

8.【分析鉴赏】(6分) 纪实性:①作者亲历;②材料真实;③情感真挚。 文学性:①多用修辞,形象生动;②化用名句,典雅隽永;③间用口语,具有生活气息。 【“纪实性”3分,“文学性”3分,意思对即可。】

篇6:说兴趣梁衡阅读答案

 刚中带柔(或“刚硬中透着柔情”)

 顽强美丽(或“顽强”)

 惊叹(或“惊奇赞叹”)

④敬畏

(共4分。共4空,每空1分)

13. 答案示例一:

【甲】采用 “冲入”“喊着”“叫着”这样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水碧波快速流入石林时的力与美;又采用 “欢快”“朵朵”“蒙蒙”这样的形容词和叠词,写出了流水撞击在石林中水花四溅、水雾弥漫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答案示例二:

【乙】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波划过整石为底的沟坡形成的水珠比喻成一颗颗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珠的圆润、晶莹剔透。又把流过沟坡的水波比作一群快乐的孩子,写出了水流的灵动与神秘,表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共4分。用词,或修辞,1分;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效果2分;情感1分。也可将修辞、用词结合进行赏析)

14.答案示例:

天星桥的石、水、树都有各自独特的美:石刚硬中透着柔情,不俗不媚;水清秀娴静,灵动神秘;树叶大荫浓,满谷绿风;但“硬能够化平淡为神奇”的,主要却是由于石、水、树三者的亲密拥抱,美妙结合。天星桥的石因为水的环绕,树的紧抱而更显生机与活力;天星桥的水为石而生,随石赋形。天星桥的树抱坚石而濯清流,展青枝而吐绿云,因为石的依傍,水的滋养得以彰显生命的顽强与美丽;三者相互映衬,相互滋养,让生命的美感和力量充盈在整个山谷,化平淡的景物美为神奇的生命之美,和谐之美。

(共6分。答出石、水、树独特的美,1分;具体阐述水和石的关系,2分;树和石水的关系,2分;生命的美感和力量1分)

(有删改)

12. 根据文章第②-(强内容,概括天星桥自然景物的内在神韵及作者的心情,补全下面表格。

(4分)

景物 石 水 树

内在神韵

①——

不俗不媚 清秀娴静

灵动神秘

②——

作者心情 激动 ③—— ④

13.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第④段【甲】【乙】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4.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①段中“虽然还是不脱石美、水美、树美,但是它却硬能

够化平淡为神奇”语句的理解。(6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桥边的老人》阅读答案【推荐】

2.毕淑敏《阅读是一种孤独》阅读答案

3.《高贵的施舍》阅读答案【推荐】

4.《母亲的心》阅读答案【优秀】

5.《夏之雨》风信子阅读答案

6.《醉翁亭记》优秀阅读答案

7.欧阳修《画眉鸟》阅读答案

8.黄庭坚《清明》阅读答案及翻译

9.《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阅读答案【精选】

篇7:梁衡散文语言特色探微

一、用优美的语言强化内容的思想性

梁衡极为看重文章的语言美、形式美, 他认为美的形式可以强化文章内容的思想性。在他的散文中, 能明显地感受到他明朗的人生态度、对美好事物的不倦追求。在自然真实地情感表达中流淌着他用心发现和捕捉到的自然美。梁衡早期的作品擅长描绘山水, 代表作《晋祠》从遣词造句、思想内容及审美观点上都是无可挑剔的。“春日黄花满山, 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 天高而水清, ”使用对仗突出晋祠“娇羞迷人”之景。“这里的山, 巍巍的如一道屏障, 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 将这处秀丽的古迹拥在怀中。”“这里的树, 以古老苍劲见长。冠顶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 绿叶如盖, 微风拂动, 无不显出沧桑几经的风骨。”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山和树以人的姿态及思想。“这里的水, 多、清、静、柔。”一句四顿道出了流水诱人之处。作者把准确说明与生动描写相结合, 充分表现了三晋明珠———晋祠的自然美特征, 透露了作者对晋祠的喜爱之情。

《清凉世界五台山》中梁衡这样写:“一进五台山便立即被搂进了一个清凉的怀抱里。”“深深的绿, 浓浓的阴, 在这浓阴的蔽护下, 阵阵松涛, 使人们身上的汗, 心中的热, 涤荡得一干二净。”读这段话仿佛真正置身于一个清凉世界, 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心灵感应。《壶口瀑布》用凝练的文字勾画出了壮美的壶口:“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 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 兼容了喜、怒、哀、怨、愁, 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这段优美的文字使人由瀑布联想到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壶口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正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写证。

《夏感》一文, 梁衡赞美的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 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你看, 麦子刚刚割过,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 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 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 蓬蓬勃发, 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顺着作者的笔, 好像有一幅动感美丽的画面, 在我们的眼帘切换。一个“挑”字, 似乎让我们听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 让我们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 又令我们好像看到了瓜秧腰肢抖动, 蜿蜒蛇行的姿态。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 不分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一句话, 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 体味到了人的丰采, 人的灵秀, 人的气度。这段文字丰满和强化了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

二、用自然朴实的语言表现哲理性

梁衡笔下, 自然景观的描绘可谓曲尽其妙, 但他更加呕心沥血致力的, 却决不仅仅是一种表层美的铺陈与渲染, 而是一种更深入腠里的求索和洞察。徜徉于山水之间的梁衡, 时刻从自然中体味真理, 因此他的散文越来越偏重理性, 思辨性越来越强, 尽管语言自然朴实, 却富有韵致, 总有真知灼见闪烁其中。《晋祠》除大自然留下的景物外, “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龙、鱼沼飞梁。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有很深很浓的社会美和艺术美。《壶口瀑布》中作者这样描写黄河:“黄河博大宽厚, 柔中有刚;挟而不服, 压而不弯;不平则呼, 遇强则抗, 死地必生, 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 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 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 忽左忽右时, 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这段朴实的语言, 自然会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历尽艰难, 不屈不挠的伟大品质。

《夏感》中“弯着腰, 流着汗, 只是想着快割, 快割;麦子上场了, 又想着快打, 快打。”语言纯朴, 却有动作, 有形象, 有节奏感。“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 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 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 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几个细节, 似乎平常, 仔细品嚼, 却能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 与上述快割快打的叙述相呼应, 构成了文字间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听听窗纸”、“看看窗外”, 反映了夏的快节奏, 是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 也是作者间接的心理引导, 使读者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农民伯伯企盼丰收时焦灼急切的目光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情感律动。

《泰山———人向天的倾诉》一文中, 作者一改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传统写法, 而是一笔落下, 直上岱顶, 俯察仰观, 天人对话, 直言泰山之雄伟, 尽抒生命之尊贵。在下山之前, 梁衡又领悟到登临泰山的又一重要意义:登高可以使人“凭高御风、采天地正气”。即使帝王要治国安邦, 也要到此“吸几口浩然正气”, 而志士仁人更是来此“拓展视野, 铸炼心剑, 谱写浩歌”, 将其铭刻于巨石之上, 而后“飘然下山, 去成就自己的事业”。中国文化中历来有“天人合一”的传统;在自然审美中有“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之类“比德”于君子的积习。经过千百年的熔铸, 历代中国人从泰山获得了浩然之气, 而泰山则也已人格化、人文化, 承载着不朽的民族灵魂。作者躺在经石峪完整的《金刚经》上, 突然产生了这样的顿悟:“泰山就是我们的先人传给后人的一部巨书”。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石上铭刻下自己的思想, 和泰山合作完成了天地之间一部伟大的杰作, 终于使泰山成为了“民族的象征”。

三、用至真至情的语言明朗大事大理

梁衡主张写文章要写“大事、大情、大理”, 这是梁衡的胸襟, 也是梁衡的大气。他的“山水有灵”游记散文相比于一系列人物散文更有摧人心胆的震撼力, 其文倾注了一位知识分子关心民间疾苦、国家命运的良知, 倾注了浓厚的时代精神和忧患意识。梁衡的人物散文, 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有文惊当世, 传之百代的文人;还有名垂千古, 家喻户晓的伟人。作者从这些人物的欢乐与悲伤、成功与失败、奋斗与牺牲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 致力于发现人物思想和人格的内涵, 发掘他们的创造和贡献价值, 进而去追寻人生于天地之间的终极意义, 去拷问一个人之于历史长河的价值。

梁衡的政治人物散文是从写瞿秋白的《觅渡、觅渡, 渡何处》开始的, 从表现山水美过渡到挖掘人格美, 不仅是散文题材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梁衡自己人生体验的巨大转变。几十年来, 描写、纪念、评价瞿秋白的文章浩如烟海, 而梁衡的“秋白不朽”掷地有声, 超越党派之争直指人性灵魂。“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 也是齐肩比顶的啊, ”“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 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 悉心培植, 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这些文字, 描写了瞿秋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 他对文章、绘画、行医、治印无一不精, 而就是这样一个文弱书生, “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 目睹党濒于灭顶, 他振臂一呼, 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 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以书生之躯扑向了斗争的风口浪尖, 以璞玉之身去堵决口。这种“飞蛾扑火”式的悲壮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性之光。就义前他还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 不但仔仔细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 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 因为他患有多年肺病。“这又是他的伟大, 他的无私。”他的高尚人格的显现。正如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读过《觅渡、觅渡, 渡何处》之后, 在致梁衡的信中说:“父亲一生磨难多, 争议多, 先生的一支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 提炼了他生命的精华。让没有读过党史的人, 也能清晰地感到父亲的思想脉络, 和他对党对国家的赤子之心。”“瞿秋白以文人为政, 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在生命终结时又举起了一把解剖刀, 将行将定格的生命价值又向上推了一层, 这种用至真至情的语言直逼人性深层的写法达前人之所无。

《大无大有周恩来》是周恩来百年诞辰纪念文章中最有影响的一篇, 这篇文章梁衡构思了前后二十年, 终于悟出了一个理:“总理这时时处处的‘有’, 原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 那些最不该, 最让人想不到、受不了的‘无’啊。”作者用情真意切的语言, 通过独特的视角概括了周总理一生六个方面的“惊人之无”:死不留灰, 生而无后, 官而不显, 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和去不留言。古今中外, 做到“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的并不乏其人, 可真正能“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去不留言”的人却是凤毛麟角。而且这三方面和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大相径庭的啊!

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的习俗, 都讲究人死之后要修墓土葬。越是权高位重的人越花大力气修建自己的墓葬。“中国的十三陵, 埃及的金字塔”就是最好的佐证。“一个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 一个为民族留下了一个共和国的总理”, 不仅没有土葬, 甚至连骨灰都没有留下。他的骨灰撒遍了京津地区。“也许就是这一撒, 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 贯通天地。”

“子孙的繁衍是人类最实际的需要, 是人最基本的情感”。孟子曰:“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几千年来, 中国文化一直尊奉儒家思想为正统。但是残酷的战争夺去了邓颖超腹中的婴儿, 又摧残了她的健康, 致使总理无后。这怎能不令人遗憾?在文中梁衡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如总理这样的伟人该是英雄美人、父英子雄、家运绵长的啊!然而, 这一切都没有。这怎么能不在国人心中凿下一个空洞呢?”

中国人死后一般都会留有遗言。“瞿秋白在临终前留下一篇《多余的话》将一个真实的自我剖析得淋漓尽致, 然后昂然就义, 舍身成仁, 坦白是一种崇高。”而总理临终前片语未留, 只留下“一叠白纸”, “不必再说, 又是一种崇高。”

梁衡就是用这样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至真至情的语言另辟蹊径、从人性的深层再造了总理的光辉形象, 彰显了总理的伟大人格, 表达了智慧的人生哲理。

篇8:说兴趣梁衡阅读答案

作家梁衡在《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一书的前言中说, “政治美文”, 就是说既要有思想, 还要文字美, 要符合3个条件:一是文章提出了一种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的思想;二是文章中的一些名句熟词广为流传, 成为格言、成语、座右铭, 有的已载入辞典, 丰富了民族语言;三是文章符合艺术规律, 词、句、章、形、情、理都达到了美的要求。我排了一下有十篇:一、贾谊的《过秦论》;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三、诸葛亮的《出师表》;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5、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6、范仲淹的《岳阳楼记》;7、文天祥的《正气歌序》;8、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9、林觉民的《与妻书》;10、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篇9:说兴趣梁衡阅读答案

一、选好材料是关键

阅读过程中, 图书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因此, 培养阅读兴趣, 应从选择图书开始。早期阅读材料是丰富多彩的, 如何恰如其分地使用, 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和投放方式的适时适宜性、科学有效性。

1. 选择符合孩子兴趣和生活经验的图书。

为孩子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 要考虑幼儿的兴趣点, 根据读物的特点和幼儿的接受水平来投放阅读材料, 让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挑选读物。幼儿园拥有众多的幼儿图书, 孩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 自由地、尽情地选择。我抓住这些机会, 观察每次每位幼儿的择书情况, 并且把幼儿选择的书籍类别记录下来。经过多次观察记录, 在整理时发现, 进入中班后, 孩子们对益智类观察图书有较大的兴趣, 而且男女孩的兴趣表现明显不同:男孩子喜欢“葫芦娃”、“战神金刚”、“奥特曼”等内容稍显阳刚的书籍;而女孩子则喜欢“拇指姑娘”、“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内容柔美的童话故事的书籍。找到幼儿对书籍的兴趣表现后, 我就有意识地在班级阅读区中投放该类书籍。慢慢地, 阅读区里人变多了, 也变安静了。原来总有幼儿跑进跑出, 持续阅读的时间不长, 现在凡是进入阅读区的孩子都能够较长时间地阅读了, 有的甚至还两两合作, 边看边轻声交流。

2. 根据主题活动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

全然由幼儿来选择书籍类别的话, 往往会形成阅读材料内容狭隘, 导致幼儿知识面不广等情况。作为教师, 要适时适宜地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逐步改变他们对书籍类别的兴趣。因此, 我在主题活动中提供适宜的图书推动主题的发展, 激起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生成了幼儿的阅读热点。当然, 我们在帮助幼儿筛选阅读材料, 或者更替阅读材料时, 不能操之过急, 一定要建立在幼儿感兴趣的前提之下。

3. 集体阅读活动后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

我们经常组织幼儿开展绘本阅读活动。在集体阅读活动进行后, 我将图书的内容展示在图书区内, 巩固幼儿的阅读经验。尤其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说, 这种阅读活动后的延续更能帮助他掌握阅读的方法, 积累阅读的经验, 提高阅读的能力。

4. 投放和动画片相结合的阅读材料。

经典故事《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三只小猪》、《不怕冷的大衣》不仅有阅读材料, 还有相应的动画片。其中《三个和尚》这个故事最受孩子的喜爱, 于是我选择让孩子先看动画片。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个动态的阅读材料, 他们在观看这部动画片的时候, 一个个目不转睛, 一会儿脸上露出紧张的表情, 一会儿又哈哈大笑, 充分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产生喜爱阅读、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良好习惯情感与习惯。在孩子们熟悉这个故事后, 我随即将《三个和尚》的图书放在了阅读角中, 孩子们发现后便拿起图书看了起来。我在一旁观察, 发现孩子们竟然会拿着图书讲起了这个故事, 而且内容也基本符合故事本意, 孩子们还给三个和尚起了名字, 一个是小和尚, 一个是高和尚, 还有一个是胖和尚。《小蝌蚪找妈妈》、《三只小猪》、《不怕冷的大衣》等故事也是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孩子们在欣赏过动画片的基础上再阅读图书, 在幼儿仔细阅读图书后我再集中和孩子们一起阅读该故事, 孩子们兴趣浓厚, 而且乐于讲述, 他们对于熟悉的故事特别愿意讲述, 发挥想象, 猜测人物之间的对话, 等等。因此, 提供与动画片相结合的阅读材料是提高孩子们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环境创设是基础

心理学家怀特指出:“在促进幼儿早期教育方面, 最有效的做法是创造良好的环境。”由此可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幼儿阅读活动中的重要性。在实践和研究中我认为:创设生动、有趣的阅读环境, 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1.“快乐书屋”为幼儿提供了亲和、舒适、愉悦的阅读环境。

在阅读环境的创设中, 我认为应以“亲和、舒适、愉悦”为基本宗旨, 一个具有亲和力、舒适感的阅读区域能让幼儿产生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 我将班中的阅读角创设成一个“快乐书屋”。在书屋的中间放了一张红色的小书桌和几个小圆凳, 在靠窗户的一边放了张舒服的小长椅、可爱的靠垫和一些小毛绒玩具, 幼儿可以抱着长毛绒玩具靠在靠垫上舒服、惬意、自由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快乐书屋”里的图书有幼儿园里提供的, 也有幼儿自己带来的, 更有幼儿用废旧图书剪贴制作成的, 丰富的图书和惬意的环境使“快乐书屋”成了班中幼儿最喜爱的地方。

2.“阅读墙”为幼儿设置展示的空间。

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与环境互动中产生阅读的兴趣, 是提高幼儿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在主题活动中, 我鼓励幼儿和家长收集资料, 将这些资料汇总在阅读墙上, 供幼儿互相交流阅读, 拓展经验, 或者把幼儿的作品 (可以是幼儿独自创作, 可以是幼儿相互合作, 可以是幼儿和家长共同绘制的作品) 或讨论时的发言记录以较大的字体打印加以展示。由于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作品, 所以幼儿总是百看不厌, 百说不厌, 活动室的一角成为幼儿自由地参与阅读、分享成果的“阅读墙”。同时, 我们还选择了几本幼儿喜欢的故事和世界经典绘本图书的封面及故事介绍张贴在走廊上, 供孩子和家长共同阅读, 同时又帮助了家长解决了“选书难”的困惑。

三、教师指导是重点

1. 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 激发阅读兴趣。

中班的语言活动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经典的故事、散文诗等。在组织的过程中, 我在增强孩子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如合理利用多种感官的刺激, 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情感真, 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所谓的多种感官其实就是视觉和听觉, 关键在于这两种感官要同时刺激孩子。

2. 开展操作性阅读活动, 体验阅读乐趣。

在早期阅读中, 操作包括:动脑操作 (思考) 、语言操作 (交流) 、动手操作 (体验) 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要重视让幼儿在体验中、积极思维中、多向交流中动脑、动口、动手, 以更好地感知画面。

3. 结合多种途径, 提升阅读兴趣。

为了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我还引导幼儿开展一些制作图书的活动:如让幼儿当小画家, 将自己续编的故事用美术形式表现出来, 制作成图书;提供一些废旧图片, 让幼儿将图片剪下来重新组成一本新故事等。平时饭前安静活动我们还开展“故事大王”活动, 特别是每月一次的“宝贝剧场”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

四、利用家长资源, 共同提高幼儿的阅读水平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 我经常充分利用家庭的教育资源, 逐步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使幼儿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得到有益的巩固和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 针对家长们的水平和困惑, 利用家园联系栏和家长会, 向家长提供有关早期阅读指导方面的文章。

2. 设立“亲子乐园”, 将主题活动中亲子互动的作品、亲子阅读中的心得体会等展示出来, 与大家共同分享。

3. 开放半日活动, 邀请家长直接参与幼儿的阅读活动。

4.鼓励家长利用休息天, 带幼儿去图书馆、书店看书。

上一篇:我也行小学作文下一篇:一往无前(打一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