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说教案范文

2022-05-29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二子说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名二子说教案范文

《名二子说》教学设计

绿园区锦程学校

王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2.复习“说”文体的特点。

德育目标 3.通过读文感受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名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点: 理解并背诵课文。

点:

理解掌握课文中文言实词的含义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自幼刻苦,饱读经史。老师认为他定成大器,只恐锋芒太露,于仕途不利,故赠他表字“退之”。每当人们称他韩退之时,就如同是在提醒。

冰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周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古人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古人对名字的重视,今天我们看看苏洵是如何为自己两个儿子命名的呢?

二、 作者简介 学生查资料介绍

三、 解题:名:命名

“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名二子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说:谈给两个孩子命名字的道理的文章。

四、 读

1、自读 解决拼音障碍

轮(

) 辐(

) 仆(

) 辙(

)

2、找同学读,找出不懂的字词句

翻译

3、齐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五、探究分析

1.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车字旁”,都与车有关。

2.了解古代的车,知道“轼”“辙”和古代的车都有什么关系。

(教师出示挂图)古代的车是木制的。它由车轮、辐(即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 盖(用来遮阳防雨的车盖)、轸(车厢底部的横木)等组成,这四项是古代车的主要组成部分。“轼”则是车厢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而“辙”则是指车行后车轮的印迹。

3、根据图示和课文的解析,你对“轼”和“辙”这两部分有何新的认识?

由于古人乘车是立乘,所以如果没有了“轼”,那么车就不再完整了。而对于车行后的印迹“辙”,根据课下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车翻马死则都与这个印迹无关。

4、那作者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有什么用意呢?

父亲之所以给他的儿子起这样的名字,是由于苏轼从小就豪放不羁,不善于外饰,他担心苏轼会因此遭祸,所以苏洵给他起了“苏轼”这个名字来警戒他。而对于苏辙,他处事平和淡泊,深沉不露,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祸福之外,所以给他起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5、那对二兄弟你了解多少呢? 了解“大小苏”。学生查找资料。

苏洵是深知两个儿子的脾气秉性的。他见“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如蝇在口,吐之而快”,往往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取名“辙”,“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适当“动辙由他,”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祸福。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不但表现了父亲得良苦用心,而且显示了苏洵对二子前途的准确预见,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告诫与激励。

五、 拓展延伸

名字不过是个符号,但父母为子女起名往往都寄予了美好的希望,《名二子说》写的就是一千年前一位父亲为自己两个儿子起名的故事。请模仿《名二子说》写一篇短文,说明你的名字的寓意。

第二篇:《名二子说》教学设计——范丽红

《名二子说》教学设计

设计者 :范丽红

单位:长春市156中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文章作者主要是通过为其二子(苏轼苏辙)起名一事,借物喻人,针对二子各自性格中的长处和弱点,阐述做人处事的道理,提出自己对俩个儿子的期望,并予以规诫。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环境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自学能力、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机会,对学生不易理解、不能分析的问题加以指导或近一步讲授,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来理解课文字面内容,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理解为主,教师点播为辅,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文言篇章的能力。

2、教学环境分析

国家致力于改变农村教育环境差的问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资,多媒体设备更换为电子白板教学,引发了教师与学生的强烈兴趣,相信学生会在更加便利的今天学习到更多的有趣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与资源运用

小组合作探究法;幻灯片教学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以便学以致用。

过程与方法:训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提升学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良苦用心,从而感恩父母、完善自我、砥砺人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感知文章,理解命名深意,体会作者良苦用心。

难点:理解文章引物托喻的写作特点。引发学生深思共鸣,提升自身参与课堂并自主创新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一处名胜古迹吗?

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有正门、前厅、启贤堂、云屿楼、披风榭、碑亭、半潭秋水一房山等各种屋宇堂廊数十处,门楣处“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对联,这就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二人皆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但他们的性格、命运却不同,父亲苏洵在为他们命名的时候早有预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此事的文章—《名二子说》。

2.分析题目,“名二子说”的意思是“谈一谈给两个孩子命名的原由。 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说明,可以议论,都是为了阐明道理给人启示或给自己明志。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如《马说》《爱莲说》。

(展示幻灯片)

3.介绍三苏:苏洵: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代表作《六国论》。子女六人,长子和三个女儿均早卒,只剩下苏轼苏辙二子。(一女苏小妹后经考证,实为讹传)。

(二)讲授新课:

1、阅读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纠正字音(语速要缓,要求学生明确字音与读法)

(2)学生自由阅读(两名同学个别示范阅读,其余同学为其纠错,教师适当补充) (3)齐读一遍

(4)阅读比拼( 男女生分读)

2、翻译文章

(1)结合所给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前后桌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汇报学习结果。

(正式翻译之前,我们共同来看一下几个实词在文章的语境中应该如何解释:① 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直木条。②盖:车盖,用以遮阳防雨。③轸:车厢底部的横木。④职:职务。⑤若:好像。⑥轼:车厢前露在外面的扶手横木。⑦辙:车轮碾出的印迹。⑧与:参与。⑨免:避免。

(2)教师补充:指出并纠正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地方。 (3)重点语句重新翻译(让学生重新阅读并翻译)

①“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我担心的是你过分显露而不会掩饰自己。 ②“吾知免矣。”我料知你能免除灾祸!。 (4)教师总结:

3、分析文章(以分析问题的形式,深入研析文章主旨)

第一组:翻译第一段,说说轼有什么特点? 第二组:翻译第二段,说说辙有什么特点 4.介绍古代车。轮、辐、盖、轸、辙、轼。

车轼作用好像不大,又不可或缺;供人乘车作扶手;突出特点:露在外面,位置张扬显露。

苏轼年少聪慧,轻狂,锋芒毕露,引人注目。而车辙面对祸福(翻车还是平安到达)都能泰然处之。

车辙功过祸福与辙无关 ,善处于祸福之间

5、苏洵为什么要给苏轼这样起名?寄寓他对儿子怎样的期望?从文中那句话能看出?从中能看出苏洵对苏轼有怎样的情感?

苏轼从小性格豪放不羁,锋芒毕露,从不知掩饰自己的观点。苏洵希望苏轼能做到收敛自己、多加外饰,从中看出苏洵对儿子苏轼的担忧和关爱,他为苏轼的锋芒毕露而深感忧虑,害怕他会因此遭祸。

6、车辙有什么特点?苏洵为苏辙起名的原因和期望又是什么?从中看出对儿子苏辙有着怎样的一种感情? 论车之功劳车辙没有份,但发生祸患时也不会殃及到车辙。所以车辙是“善处祸福之间也”苏辙性格冲和淡薄、谨慎持重、深沉不露、能避免祸患。从中看出苏洵对儿苏辙为人处世的认可,表现了他对儿子的圈圈爱心。

(三)拓展延伸

1、苏洵为两个儿子取字为子瞻和子由有何深意?

因为苏轼生性旷达,苏洵希望他能在轼的位置上瞻前顾后,谨慎小心,所以起子“子瞻”对于苏辙则相对放心,取字“子由”意思是让他谨慎持重,仿效依循。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州人。 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四)写作手法

引物托喻,借物喻人,以物的特征来写人的性格,使道理更加明确清楚。令人信服。 小节,苏洵这篇文章写于他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绝意于功名,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文章对儿子的名字加以解说,针对二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对二子进行告诫、劝勉,表达了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片深情。

(五)、作业(活动)设计

1、试着以父母的口吻写一篇《名子说》或《名女说》。

2、听过父母在你名字中寄寓的期望后,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三篇:师说教案

师说

澄迈中学 肖独林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2. 学习本文“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3. 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有破有立的论证方法,能运用正反对比说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2、熟读课文,全面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唐宋古文“文以载道”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感受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 2.教师PPT正音: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 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①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1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三、理解课文

(一)、诵读课文,对照翻译理解全文。

(二)、完成课堂作业,掌握重点词句,夯实文言基础。

(三)、讨论订正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论证结构、思想内容及语言特色。 2. 掌握“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3. 背诵课文,体会作者针砭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它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3.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些内容? 明确:说理论证、正反论证。

4、齐背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1.本段论述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本段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论述针对的是什么现象?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这段文字运用的正反对比论证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4、齐背第二段。

2

5、拓展练习。

古代的先民,茹毛饮血,民生维艰;当今的我们,智识发达,衣食无忧。因此,社会在于发展进步,文明在于革故鼎新。

三、分析第三段

1.本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 明确:圣人无常师。

2、第三段是什么论证?与第一段关系是怎样?

明确: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3、齐背第三段。

四、分析第四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

二、三段。

五、分析课文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

总结语: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附一:【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

3

4 (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 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附二:基础知识

一、 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二、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的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6、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7、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 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4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3)道

1、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5、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3、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9、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0、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11、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四、词类活用

5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2、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或大的方面)

4、位卑则足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5、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名+形)

8、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五、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句)

2、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两句均为判断句

第四篇:师说教案

《师说》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 4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从师学习的现实意义;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观。 【教学重难点】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激疑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指出:

1

“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 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4 韩愈名言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好无涯苦作舟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一课时 〖问题发现与自主学习、检测〗 一 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师说》作者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 ”。死后谥“文”,也称“ ”。不仅是唐代 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后世尊他为 之首

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 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 。《师说》意思是 。

3 古文运动其实是 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 “ ”“ ”的主张。

2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大声读一读,动笔写一写:

传道( ) 句读( ) 阿谀( ) 巫( )医 郯子( ) 苌弘 ( ) 师襄( ) 老聃( ) 经传( ) 李蟠( ) 或不焉( ) 贻( ) 三 不看注解,你能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吗,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吾师道也( )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⑦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道相似也( ) ⑨吾从而师之( ) 10士大夫之族( ) 11君子不齿( ) 12如是而已( )

13巫医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4术业有专攻( ) 15位卑则足羞( ) 16余嘉其能行古道( ) 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18小学而大遗( ) 1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 3

)

20郯子之徒( )

四找出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并对通假字加以解释

1

2

五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句读之不知。 古义: 今义:读书发出声音

3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古义: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古义: 。 今义:许多人。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义: 。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7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4

今义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8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六 整体感知 1中心主旨

本文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事求学的原因,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也赞颂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 2文章结构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师道之不传(古人-今人、其子-其身、百工-士大夫三组对比)

圣人无常师

(写作目的:赠李蟠)

〖问题探究与合作学习〗第一段 〖合作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生乎吾前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问题探究

① 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

② 作者对“师”的职责提出了怎样的见解?

〖知识小结〗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6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第二段第三段 【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

二、三段,梳理难字难词难句。 〖合作学习〗第二段第三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 ) 2孔子师郯子、苌弘„„ 2翻译下列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合作探究〗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做具体说明。

7

2如何理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的含义?

〖随堂演练〗

1写出下面的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之(文中出现25次)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③择师而教之( )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⑥句读之不知( ) ⑦辍耕之垄上( ) ⑧蚓无爪牙之利( ) 于

①而耻学于师( ) ②其皆出于此乎( )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 ④不拘于时( ) 其(文中出现17次)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④其可怪也欤( ) ⑤其皆出于此乎( ) ⑥吾其还也( )

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名词。请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 )

①吾师道也( )

②吾从而师之( )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⑤而耻学于师( )

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3."道"字的讲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4完成《创新课堂》p69第一大题,看哪一小组准确率高。 〖课后练习〗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

一、二题

第三课时

9

【学习要点】

学习第四段、背诵全文及迁移发散 【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

1翻译下面这句话,注意它的句式特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合作探究〗

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是个闲笔,仅是交代一下写作缘由,其余意义不大,你同意吗?) 【学习总结】

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本文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值得我们学会。

三、注意积累好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迁移发散〗

《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10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选自韩愈《师说》)

(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多矣,悲夫!

(选自清代刘开《问说》)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2)圣人之所以为圣( )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下列两组中加点词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惑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道 ( ) A、传道受业解惑也

11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与下面例句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A、驼业种树。

B、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5、下面组中加点词解释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 B、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 C、不敢言而敢怒(表转折)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顺承)

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12

8、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之不传”、“无惑也难”有哪些具体表现?请从4个方面概括。 (1)

(2)

(3)

(4)

10、比较选文与《师说》在立意(或内容)上的异同,然后填空。

(1)相同点:(不超过25个字)

(2)不同点:(每小题字数不超过25个字)

①《问说》:

②《师说》:

11、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这一句与《师说》中的哪句话相应?(连标点不超过25个字)

13

〖课后巩固〗 默写全文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合作学习〗 问题探究

① 文章的中心论点的提出有何特点?

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古之”二字,说明古人重视从师之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增加了理论的力度。“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 ② 作者对“师”的职责提出了怎样的见解? 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课时 〖合作学习〗 问题探究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做具体说明。

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 2如何理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的含义?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偏见。其实不然。因为就语境而言,这句话所在的第二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的,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学生可各抒己见)

14

第三课时 〖合作探究〗

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是个闲笔,仅是交代一下写作缘由,其余意义不大,你同意吗?)

有关系。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

四、六字为主,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而重对偶胜云南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顾问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 ”,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来扩大古文的影响。 〖迁移发散〗

1、(1)低于 (2)原因(3)以„„为耻 (4)加强疑问语气

2、B。

3、C。

4、A。

5、D。

6、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7、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

8、道理不只是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9、(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1)相同点:两文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向各种人学习。

15

(2)不同点:①《问说》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②《师说》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主张从师而学。

1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五篇:视听说教案

Unit 5 Business Travel Teaching objectives

After completing this lesson, student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basic travel-related vocabulary ---understand procedures related to checking-in, clearing customs and checks at the airport ---effectively use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Enquire about flights Reserve airplane ticket Enquire about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in a hotel Book a hotel room Request services in a hotel Business profile

Making enquiries about flights, luggage, and check-in times Booking airline tickets Checking in at the airport Going through customs Making a reservation in a hotel Checking in at a hotel Checking out

Teaching plan

I. Check the homework of unit 4

II. part 1 Warm-up Let students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what people will usually do when they travel by air?

III. Part 2 listening practice Task I and task 2 a. Ask students what they should let the ticket agent know when booking an airline ticket

b. Have students discuss the question above in pairs c. Select one pair of students to present d. Check the answer with the whole class while listening

IV Part 3 language focus A Present theses important sentences Making enquiries for your trip: Could you tell me about the flights to pairs, please? Do you have any flights in the morning? How much is the fare? How much is the one-way trip? What time do I have to be at the airport? Checking in at the airport May I see your passport, sir? Your tickets and passport, please? Can I take these small bags with me ? Ask students what may be examined at the check-in counter of an airport List what students suggest on the board Listen and check the answer with whole class Follow-up practice

V. Part 4 Video 1 going through customs Show students an abstract of “PRC customs regulations on clearance on entering and exiting passengers”. Highlight the information about duty-free and dutiable articles. Ask students to think of as many duty-free and dutiable articles as possible Have a few students share their ideas with the class Watch the video and do the task Check the answers of this part

VI. Part 5 language focus B Present the important sentences to students Follow-up practice Divid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into pairs and have students choose the roles Ask the students to role play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s Have a few pairs perform the role play in class Invite other students to g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VII. Part 6 Video 2 making a room reservation Let students watch the video and do the tasks post- viewing Divid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into pairs and have students choose the roles Ask the students to role play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s Have a few pairs perform the role play in class Invite other students to g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Business culture How to behave appropriately on a business trip

Answers of listening and video Part 1

a f g j e b c o d h part 2 in a taxi at a hotel on an airplane at customs in a booking office reserve a room check for rather full ticket and passport boarding passport tags room service plain black declare subject to belongings check out comes to receipt part 3

seats c and d row 12 two

20 kilos

gate 7

now Part 5 From January 15th to 18th No there isn’t By credit card He is booking a small conference room He is asking for a wake-up call for tomorrow morning Approximately 8 hours The price for a single room with garden view is us 150, and that for a similar room with rear view 125

Unit 6 Company Presentations Teaching objectives After completing this lesson,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basic vocabulary for introductions and presentations Identify the structure of a company presentation Effectively use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Talk about a company profile Answer general questions about a company Give a brief self-introduction Give a short business presentation Business profile

Organ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Delivery of the information Use of language Audience Participation Types of company Company corporation Firm Enterprise Township enterprise State-own enterprise Privately-owned enterprise Wholly owned foreign enterprise Foreign capital enterprise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corporation Parent company Subsidiary

affiliate company Partnership Share holding company Listed quoted company Cooperation Industrial corporation Consulting corporation

Teaching plan Part one warm-up Divide the class into pairs Have each pair choose two logos they are familiar with and talk about the history, location, type of the company, etc Have a few students share what they know about particular companies with the class with telling the name of the companies Have the rest of the class guess at the name of the companies

Part 2 listening practice Task I and task 2 Keys of this part Products leading global first connecting London car Address audience PR department information china 2 5 minutes Largest first china 1977 California 42000 11 billion 1989 ;

Part 3 language focus A Introducing yourself and your talk Key sentences I am in charge of the PR department of….. Ladies and gentlemen, it is an honour to address such a distinguished audience. Lets start with the first point. Firstly, I’ll tell your about….. Secondly, I’d like to talk about……. Now we move to the second point. A final point is…….

Follow-up practice Present Part 4 Video 1 making a start Post-viewing Divid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into pairs and have students choose the roles Ask the students to role play according to the given situations Have a few pairs perform the role play in class Invite other students to g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Part 5 language focus B Talking about company profile Follow-up practice Pre-viewing Divid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into three or four groups. Ask them to: Rank the severity Compare their ranking 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Give explanations Change ranking if convinced Present Part 6 Video 2 making a room reservation Post-viewing Divide the students of the class into three Ask students to reorganize Joan Copper’s presentations in a logical and clear framework with the help of the flow chart Ask students to divide the presentations into three parts, beginning, body, conclusion, each group member dealing with one part Choose two or three groups to give complete presentations Business culture How to behave appropriately on a business trip

上一篇:煤矿实习总结范文下一篇:美好结局悲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