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阅读阅读及答案

2022-08-27

第一篇:童趣阅读阅读及答案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阅读附答案

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作家_______,字______,苏州人,著有《浮生六记》。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物外之趣(

)

②项为之强( )(

)

③徐喷以烟(

)(

)

④留蚊于素帐中(

)(

)

3、请在括号内将句子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

①私拟作群鹤舞( )空中

②( )于土墙凹凸处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怡然称快”指的又是什么事情?(请都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清代 沈复 三白

2、①超出事物本身

②颈,脖颈;通“僵”,僵硬的意思。

③慢慢地;用

④介词,在;未染色的帐子

3、①于

②余(我)

4、①所以常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我私底下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5、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第二篇:《童趣》阅读练习题

(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1.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2.第一段点明时间的一个词语是。

3.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把“夏蚊成雷”比作“鹤唳云端”为何合理?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本段描绘了哪两幅画面,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内容。

4.蚊声本来细小,文中却写“夏蚊成雷”是否妥当,说说你的理解。

5.第二段所记之趣源自于。

6.第二段中点明所写内容属想象的一个词语是。

7.文中“昂首观之”的内容有哪些?

8.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三)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概括段意。

2.画出表现儿童心理的句子。说说作用?

3.“细察纹理”与本段哪个词一致?

4、“林”“兽”“丘”“壑”俱全一妙境完全源于作者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

5.选文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6.选文哪句话最能体现“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四)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与“方出神”相呼应的句子是哪句?

2.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句子是哪句?

3.找出选段“我”“细察纹理”的句子。

4.选段中的“庞然大物”、“山”、“树”分别指的是什么?

5.选段的一个被动句是。

6.选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的一个句子是。

7.选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8.“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9.“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捉蛤蟆”后“鞭数十”为什么蛤蟆没有死?

11. 选文与课文第三段有什么关系?

12.“为之怡然称快”“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兴正浓”都是描写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3.第一段与

二、

三、四段的关系是。

14.全文分成两部分,段为第一部分,内容是,段为第二部分,内容是

15.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16.文章所记闲情之趣有多种,请填写:

有想象之趣,比如:

有细察之趣,比如:

有童稚之趣,比如:

17.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18.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来。并解释其大意。

19.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和原文分别回答。

20.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一)

1、物外之趣2.童稚时3.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二)1.外形相似,都有长足、长嘴、双翅。动作相似,都会飞。环境相似,青烟缭绕正像白云悠悠2.比喻、夸张/比喻3. 群鹤舞空/青云白鹤4.夸张,极力渲染观察力、想象力和观察结果,增强文章感染力。5.夏蚊成雷6.私拟作7.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8.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出想象世界的美好。

(三)1.神游山林/观察花台草木2.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怡然自得/使平淡的事物生动,富有情趣3.定神细视

4、丛

草、虫蚁、土砾凸者、凹者5.林、兽、丘、壑 6.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四)1.兴正浓2. 兴正浓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3.观之,兴正浓

4.癞虾蟆 土砾凸者 丛草5.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余年幼”句7.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8.恰当。作者陶醉在想象的境界中,眼前的癞蛤蟆与蚁虫相比,自然成了“庞然大物”,它的突如其来,形容为“拔山倒树”就不难理解了。9.恼恨其破坏自己的兴趣和情趣,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又表现其善良,喜爱动物,不忍伤害其生命。10.鞭子可能是一根草或细小的树枝。他不是真要打死蛤蟆。反映他对小动物的喜爱。11.第三段为选文作铺垫,选文在第三段基础上叙事,内容与第三段是相承接的关系 12.心理/突出物外之趣13.总分关系14.一/总说“时有物外之趣”/二到四/具体描述“物外之趣”15.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16.“私拟作群鹤舞空”等句;“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等句;“神定,捉虾蟆„„别院”17.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观虫斗鞭打蛤蟆之趣。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和富于热情幻想的性格。18.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夏蚊成雷、怡然称快19.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20.作者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富于幻想、有正义感、珍惜生命的人。

第三篇:阅读短文及答案

模拟试题

(二)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1、拼音与识字

(1)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T”排在(

)位。

(2)“鼎”字共(

)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

);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读音(

)。

(3)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A、这些文件你应tuǒ(

)善保管。

B、我们不应nuè(

)杀野生动物。

C、那位老人的书法苍劲(

)有力。

D、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

)舟。

2、词语和句子

(1)按要求写成语和句子。

A、带有反义词的成语;大惊小怪、_________

B、带有数字的成语;三心二意、_________

C、形容风景优美的成语;山明水秀、_________ D、形容人品质高尚的成语;舍己为人、_________

(2)请你当医生给下面的句子“治病”。(在原句上改) A、少先队员应带头遵守交通次序。

B、五年级,使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C、下大雨,我也要按时上学。

D、讲究卫生,就能预防疾病不会发生。

3、联系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最先是说(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写一个死得重于泰山的人的名字________.

(2)“卖火柴的小女孩”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七步诗》中能够直接抒发作者内心悲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1)在班上,作文和写字算是我的“强项”了,然而就是这两门课上,我也受到过申斥。

有一次,作文,题目是“记秋游”。在文章的开头,我说:“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几个同学在西街外的草场上玩,忽然间闻到一阵花香,我们就一起到棠下村摘桂花去了。”陈先生阅后在末尾批了“嗅觉特长”四个字。我不明白这批语的含义,就去问。先生板着面孔对我说:“棠下村离这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吗?”这话有点刺伤我,不过我还是感到羞愧,因为我确实没有闻到花香,开头那几句是我凭想象编造出来的???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对一门课,老师的态度特别宽容,那就是翻译官上的日语课。即使逃课,老师们也是不管的。从这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种道理。

A、这两段话选自《

》。

B、“强项”指的是_____________,“申斥”的近义词是_____

C、“宽严之间”一词中,“宽”指的是___________,“严”指的是______________.“某种道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D、写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我”不明白老师批评的含义就去问,说明作者对待学习的态度怎么样?平时你是怎么对待作文批语的?请简要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什么是快乐,快乐何处寻呢?

人有最基本,最原始的快乐。

丰盛的筵席饱餐一顿,风味小吃细嚼,固然快乐;打打排球,踢踢足球,或三五成群捉迷藏,尽情尽兴,也是快乐。

人还有特有的快乐。

与朋友共聚谈天说地,默契融洽,陶醉于友情之中,固然快乐;与好友消除分歧,重归于好,不也是快乐吗?

人更需要精神上高层次的快乐。

扶盲人过马路,帮孤寡老人做些事,把储存的零用钱捐给灾区人民,这该是多么高尚的快乐。

拥有一颗爱心,时刻不忘给周围的人送去快乐的人,他是快乐的使者,他自己也得到了永久的快乐。 A、给短文加个题目《

B、作者谈最基本、最原始的快乐抓住了(

)和(

)两方面。

C、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分歧: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归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用“――――”划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E、你一定感受过“高层次的快乐”,请举例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

1、拼音与识字

(1)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顺序,“T”排在(20)位。

(2)“鼎”字共(11)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大写字母(D);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目)部,再查( 6 )画,读音(dǐng)。

(3)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A、这些文件你应tuǒ(妥)善保管。

B、我们不应nüè(虐)杀野生动物。

C、那位老人的书法苍劲(jìn)有力。

D、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piān)舟。

2、词语和句子

(1)按要求写成语和句子。 A、带有反义词的成语;大惊小怪、东张西望 B、带有数字的成语;三心二意、七上八下 C、形容风景优美的成语;山明水秀、鸟语花香 D、形容人品质高尚的成语;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2)请你当医生给下面的句子“治病”。(在原句上改) A、少先队员应带头遵守交通秩序。

B、经过五年的学习使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C、就是下大雨,我也要按时上学。

D、只要讲卫生,就能预防疾病不会发生。

3、联系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最先是说(人总会死),意思是(人总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而有的人的死却比鸟的羽毛还轻。)请你写一个死得重于泰山的人的名字:张思德

(2)“卖火柴的小女孩”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原因是她想看清楚奶奶,目的是留住唯一爱她的亲人奶奶

(3)《七步诗》中能够直接抒发作者内心悲愤的诗句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阅读

(1)在班上,作文和写字算是我的“强项”了,然而就是这两门课上,我也受到过申斥。

有一次,作文,题目是“记秋游”。在文章的开头,我说:“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几个同学在西街外的草场上玩,忽然间闻到一阵花香,我们就一起到棠下村摘桂花去了。”陈先生阅后在末尾批了“嗅觉特长”四个字。我不明白这批语的含义,就去问。先生板着面孔对我说:“棠下村离这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吗?”这话有点刺伤我,不过我还是感到羞愧,因为我确实没有闻到花香,开头那几句是我凭想象编造出来的???

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对一门课,老师的态度特别宽容,那就是翻译官上的日语课。即使逃课,老师们也是不管的。从这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种道理。

A、这两段话选自《难忘的启蒙》。

B、“强项”指的是作文和写字,“申斥”的近义词是斥责 C、“宽严之间”一词中,“宽”指的是那就是翻译官上的日语课。即使逃课,老师们也是不管的,“严”指的是对“我”学习要求严格。“某种道理”指的是学习我们国家自己的语言,而不学日文。

D、写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我的强项也受到过老师的批评。 文中的“我”不明白老师批评的含义就去问,说明作者对待学习的态度怎么样?学习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平时你是怎么对待作文批语的?请简要地写出来。 答案:略。

(2)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什么是快乐,快乐何处寻呢?

人有最基本,最原始的快乐。

丰盛的筵席饱餐一顿,风味小吃细嚼,固然快乐;打打排球,踢踢足球,或三五成群捉迷藏,尽情尽兴,也是快乐。

人还有特有的快乐。

与朋友共聚谈天说地,默契融洽,陶醉于友情之中,固然快乐;与好友消除分歧,重归于好,不也是快乐吗?

人更需要精神上高层次的快乐。

扶盲人过马路,帮孤寡老人做些事,把储存的零用钱捐给灾区人民,这该是多么高尚的快乐。

拥有一颗爱心,时刻不忘给周围的人送去快乐的人,他是快乐的使者,他自己也得到了永久的快乐。

A、给短文加个题目《快乐不同》

(答案不统一)

B、作者谈最基本、最原始的快乐抓住了(吃)和(玩)两方面。 C、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分歧:对某事不同的看法。 重归于好:又像原来那样好了。

D、用“――――”划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E、你一定感受过“高层次的快乐”,请举例简要说明。 答案:略。

(一)生命的问句 文/田彩虹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成优美的语句。“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我看着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刚毅性格。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向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1.第1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倒数第3自然段中“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什么?

答:⑴“一棵有毒的树”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⑵“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四种人的特点。

⑴第一种人:__________________⑵第二种人:__________________ ⑶第三种人:__________________⑷第四种人: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人们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本文对“生命”问题进行探索,内容大胆而又有吸引力,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襟。

B.作者写“生命”这样抽象的命题,以树为载体,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使这一抽象命题具体化。

C.本文开头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心态是为了铺垫下文对“生命”问题的设问。

D.文章开头提到四种人,作者显然否定前三种人的作法而肯定第四种人的作法。

E.本文告诉我们,面对“生命的问句”,无论给出多少种回答,人们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 参考答案

1.生命中的困难或危机;没有自己的个性和自我价值。 2.逃避;抗挣;慈悲;创造发明。

3.不同的观点都有真切的生活经历作为明证。 4.D、E。

(二)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2)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 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6)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7)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8)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30年!”。

(9)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l.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请概括回答。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的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会“放出光彩”是因为_____。

3.文中的“男孩”具有_____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 4.第(3)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具体描写男孩的“一番思考”,不超过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件事:给妹妹输血第二件事:和妹妹平分生命 2.神态(描写)男孩听到医生的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3.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献身精神

4.想像要合理,符合人物的身份及年龄特点,能围绕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想救妹妹的命去发挥即可。

第四篇:《目送》阅读及答案

导语:对于阅读题,我们要多多练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目送》阅读答案,供各位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⑵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⑶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⑷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⑸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⑹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⑺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⑻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⑼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⑾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⑿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⒀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文章写了几次“目送”的场面,请你简要概括。

答:目送儿子:儿子上小学第一天,目送他背着书包走入校园。

儿子十六岁时,机场目送他进入海关。

儿子二十一岁时,目送他自己乘坐公交车上学。

目送父亲:我到大学任教,目送父亲开着小货车的背影。

父亲生病住院,我要回学校工作,目送父亲坐在轮椅上被推入病房的背影。

父亲去世,火葬之前,我目送父亲进入炉门。

2.任选一次目送场面,分析人物当时的感受。

答:儿子上小学的目送,表现出儿子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儿子的担心。

儿子作为交换生,机场目送,表现出儿子的独立,母亲的不舍、伤感。

儿子上大学,目送他自己乘坐公交车,表达了儿子的独立与自我,母亲在儿子离开后的孤独。

我到大学任教,目送父亲开着小货车的背影。父亲因条件不好满怀愧疚,身为女儿内心的感动。

父亲生病住院,我要回学校工作,目送父亲坐在轮椅上被推入病房的背影。对父亲年老多病心痛。

父亲去世,火葬之前,我目送父亲进入炉门。表达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3.5段中说与你同龄的儿子“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请你替儿子说几句话。

答:妈妈,我知道你爱我、关心我、担心我,我不能总是在您的羽翼下成长,你不要再把我当作小孩子,我长大了,能自己做很多事情了,会照顾好自己的。

4.10段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过渡,引起下文。

5.文章的9段是否多余,请你谈谈看法。

答:不多余。9段与16段不仅仅成为目送儿子、目送父亲的总结,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使得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且也形成间隔反复,有力地点明了中心。

6.“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成长、独立、年老、去世,这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在能陪伴他的时候珍惜,尽心尽力,在他离开你的时候祝福,这就是人生。

第五篇:高考 散文阅读的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析

散文阅读(一 )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漫步银锭桥 刘宏伟

夕阳羞答答地猫在暮霭后,余晖穿过突兀在半空的古槐和枯柳,打在汉白玉桥身上,泛出冷清的光。

远处的湖面已凝结成厚厚的冰层,一个临时围起来的溜冰场,人山人海,不时传出阵阵嬉笑打闹声,人们正沉浸在新春的欢娱中。近得桥下,却依然是一汪碧潭,虽看不到“银锭桥下水倒流”的往日景观,却也给这萧瑟的季节平添了几分机趣。

这时节,桥上依然游人如织。或许他们中真的有人相信,情侣携手 走过银锭桥,就能 相知相守 一生。

在我看来,名胜大抵都是“远香近臭”,那些与它们近在咫尺者,往往难有细究的热情和心思。银锭桥于我,便是如此。

居京10年,我曾无数次从什刹海的银锭桥上走过,也知晓它的声名在外,每次却总是步履匆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万家欢聚时,我依然天涯孤旅。人生,大抵只有在悲绝伤怀、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起身边的物事。仿佛直到此刻,在既见不到古时《燕都游览志》里所载“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的景色,而当下灯红酒绿的后海夜色也还未兴起时,我才有心思认真打量起这座“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的桥来。 明代文人李东阳眼中的“城中第一佳山水”,是否就是眼前的这般光景?我不得而知。我倒是读过跟李东阳同样出身此地的文人纳兰性德笔下的“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画卷。然而,对银锭桥而言,仿佛只有在这万木萧瑟的季节,才是它华丽登场的时候。 银锭桥历史悠久,始建于明代,但眼前我所见到的桥是分别于1984年、1990年修复、改建的,时光并不久远,有关的资料也不多:南北向单孔石拱桥,横跨前海后海的细脖处,桥身长8.3米、桥面宽7.9米、桥高4.35米,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因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桥身正面镌刻的“银锭桥”三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所题。

银锭桥的举世闻名,据说要归功于那位因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决,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宣统二年二月二十一,汪兆铭、黄树中、罗世勋三人在银锭桥下埋炸弹,欲刺摄政王载沣,未果,三人同时被捕。汪兆铭就此写下了那首《慷慨篇》,银锭桥也因此举世皆知。可惜的是,银锭桥始终保持着玉洁冰清,而汪精卫却晚节不保,成了世人唾弃的大汉奸。

游人似乎对桥头那块写着“银锭观山”四个大字的巨石情有独钟,纷纷靠前留影。不知道他们是否知晓这四字所表述的“西涯八景”之一的美色底蕴。一旁落款的“杨萱庭”几个字,因掉了颜色,不仔细看,很难辨识。这位书法家,曾为瞿秋白、李大钊陵墓书写过碑文。

据说旧时唯有站在平坦的银锭桥上西望,才可一览西山浮烟晴翠的如画美景。然而此刻,我无论如何都看不见西山的影子,那远处林立的高楼就是答案。我一直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能多考虑一分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分迷人的底蕴,多留给后世一笔无价的财富。

桥旁沿后海岸一直延伸出去的林立的各式酒吧,让我想起了那首《什刹海》:“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是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不知道清代这位得硕亭先生在写这首竹枝词时,是否曾想到过,有朝一日,天香楼不复存,银锭桥边会开出一溜儿酒肆?[来源:学科网ZXXK] 其实,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白驹过隙,世易时移。桥如此,人生亦然。 听着远处溜冰场上男女老少不时发出的欢声笑语,看着身边这些笑逐颜开的游人,我闭上双眼,做了一次悠长的深呼吸。缠绕心头的落寞,也就丝丝缕缕地淡去„„是啊,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得。

伸手抚摸银锭桥上的翠瓶卷花望柱,手心传来一片透心的寒意。此刻的我,却从这透心的寒意中,获得了一份释怀和温暖。 放眼望去,夕阳散尽了最后一抹光辉。 银锭桥,坠入了夜的怀抱。

(选自《人民日报》 2012年2月27日)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段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节令、时间和环境,又为全文奠定了清冷、沉重

的感情基调。

B.作者认为携手走过银锭桥的情侣们迷信落后,所以对他们的行为不以为然,

不屑一顾。

C.银锭桥本是看西山的“第一绝胜处”,现在因为城市建设失去了这个历史

悠久的人文景观。

D.作者漫步银锭桥,写了桥的过去和现在,桥的一带美景不再,不变的是灯

红酒绿、热闹繁华。

E.作者由“未知本来就难尽想象”感悟到“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才值

得”,文章主旨有点消极。

2.文章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试作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银锭桥历史悠久”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人说这种表达方式与全文不协调,内容也不可信,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地泉之灵 林 子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①她婉约,慢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性感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它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②今天,它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是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智慧和底气的聚舞。他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并且让运河路线迂回,降低河床比降,平缓水势,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婉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选自《南方日报》2011年11月30日,略有删改)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惆

怅的氛围。

B.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 C.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

魂魄。

D.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

的安全。

E.灵渠的坚固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

心保护有关。

6.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却用大量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结合全文探究标题“地泉之灵”的意蕴和作用。(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E [B项,没有认为迷信落后,也没有不屑一顾;E项,不要忽略“人生何须沾染那么多的伤怀和纠结”一句,所以主旨并不消极。] 2.①表现银锭桥的历史文化渊源,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②为作者的思考议论提供基础,也与现实中的银锭桥形成对比。

3.以明暗两条线结构全文,明的是从夕阳西下到夕阳散尽的时间线,暗的是从悲伤落寞到释怀温暖的情感变化线。此外,以溜冰场上的笑声始,又以溜冰场上的笑声结,对比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4.用说明的方式,介绍了银锭桥的建造历史和大小、结构。任何文体为了表达的需要,都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此段的详细介绍,既与题目“漫步”照应,又紧扣了当时的心情悲伤落寞,“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停下脚步,仔细地看看”。

5.AD [A项应为“清静神秘的氛围”;D项,从“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来看,应是排泄到湘江和漓江。] 6.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7.第①处:句式由短而长,结构简单整齐,用“婉转”“不骄不躁”等词写出灵渠的性情,用“引”写出灵渠的飘逸特点,拟人手法赋予了灵渠鲜明的个性。第②处:运用一个比喻兼用拟人的长句,语言含蓄,且多用修饰语,用“安然”“从容淡泊”“悠然”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8.意蕴:①从历史的角度看,灵渠承载地泉精灵,厚重而飘逸;② 从建筑角度看,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③从功用的角度看,灵渠作为一条运河,它引导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④从现实的角度看,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从启示的角度看,灵渠昭示着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沟通。

作用:①是全文的线索;②是全文的文眼。

散文阅读(二)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记忆光线 李汉荣

天文学家的一生,是单相思的一生,他们苦苦思慕、追寻、凝视着遥远的天体,而那些他们远在天上的“恋人”却浑然不觉。既不眉目传情,也不摇手拒绝。但他们依然固执地捕捉她们的细微信息,一缕微光,一点脉冲,一丝烟云,都令他们兴奋、迷狂,好像恋人有了微妙的暗示。也许他们中的不少人,用一生的激情和精力,孜孜以求、苦苦眷恋的那个偶像级天体,仅仅是从一百多亿光年以外传来的光线,很可能,经过一百多亿年的太空穿越,光线到达地球时,那天体早已毁灭了,这位痴心人看见的,只是恋人的遗像。

天文学家的单相思苦恋,是有点悲壮的意味了。但是细想来,我们人类的一切崇高的精神活动也都有点单相思的悲壮意味。读屈原的诗,我们被他的高洁情怀所感染,但谁见过屈原?屈原早已沉淀成历史长河深处的贵金属,我们感受到的是从语言的云层里辐射而来的诗人灵魂的光线;读《红楼梦》,我们会为黛玉及那些纯洁女子的不幸命运洒一掬同情之泪,但我们无一人到过大观园,无一人见过林黛玉,那感动我们、洗礼我们的,是从时间那边、文字深处传来的美好生命陨落的血泪之光;翻雪山、过草地的万里长征壮举,是何等感天动地,但我们听到那故事的时候,无数英雄们已经走进历史的壁画和浮雕,那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壮烈的正是那穿透历史烟雨的强大记忆光线。

我们总是在正在穿越的这段时间里,这段生活里,接受着此刻太阳的照耀,同时回望和远眺那笼罩我们的历史苍穹,它已成为我们生存和心灵的深远背景和强大磁场。那穿越层层烟云抵达我们的精神光线,也如此时的阳光一样,照耀着我们,增加着我们的精神钙质,扩大着我们的心灵幅员,且由于它携带着更多的记忆密码,它更激起我们对一种崇高生命境界的缅怀、追慕和敬仰。

这样说来,貌似单相思的苦恋和热恋,其实并不只是单相思,当对方足够美好、伟大和可爱,你将她视为追慕的女神和偶像,她就会调动你全部的生命激情和美好襟怀,去在精神上接近她,力求达到与她的美好、伟大与可爱对称的生命境界。那么,被你追慕着的远方的那个光源,无论是一个女神、一个英雄,或一个天体,她就已经进入了你的生命和精神,参与和塑造了你的成长,成为你心路历程的一部分。

我们总是缅怀和追忆那逝去的一切,我们总是发思古之幽情,我们总想挽留流逝的时光。诗人普希金说:那逝去的一切,都将变成美好的记忆;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在沉静中回忆过来的情绪;诗人李商隐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在回忆;诗人白居易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依然是在回忆。而所有的回忆都是单相思。所有的单相思也将变成回忆。

照耀万物生长的只有一个太阳,而构成我们生命背景并照耀我们精神宇宙的,则是亿万个太阳亿万个星辰亿万条星河,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千万年、亿万年光年之外。可以说,正是宇宙的过去之光、历史之光、记忆之光在环绕、笼罩和照耀着我们。

其实,宇宙就是一场漫长的回忆。

天文学家就是在宇宙的沧海里打捞记忆线索的人。 我们难道不是在历史的沧海里打捞记忆线索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方式,其实都带着天文学的属性。

我们被时间深处的记忆光线缠绕着照耀着,同时,我们也将变成记忆的光线,去缠绕和照耀后来的心灵,后来的人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第一段写天文学家的“单相思”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并为结尾的类比做铺

垫。

B.屈原的诗、《红楼梦》和万里长征的壮举都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激烈”。 C.李商隐《锦瑟》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有些诗句所写的也是“单相思”。 D.“宇宙就是一场漫长的回忆”决定了天文学家的追求都会落空,充满悲剧

意味。

E.最后一段有《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一样的感伤、虚无

情绪。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蕴含的深意。(6分) 记忆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相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人类的“单相思”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请分条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文章,简析作者为什么说“人类的生存方式,其实都带着天文学的属性”,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体验。(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纯真”好 子 敏

智慧高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养分,保持自己的纯真。智慧低的人,从生活中吸收种种的毒素,使自己的内心跟面貌越变越丑。 “成熟”的含义,是常常被误解的。 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待人越来越刻薄”,“对人越来越怀疑”,“心胸越来越狭窄”,“行为越来越自私”,全部当作“成熟”来看待。我认为这种成熟是很“丑”的。

“成熟”应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 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来同情一个“从此脸上不再有笑容”的人;但我并不认为这个人是智慧很高的人。

我的心中藏着一幅秘密的画像。这是一位老太太的画像。她脸上都是“岁月的车轮印子”,但是她的微笑像纯真的少女,眼中有晶莹的光彩。我在 她的笑容中找到了“成熟”的真正含义:智慧培植起来的纯真。 她是我学生时代的国文老师。我最后一次跟她见面是为了拿一首我看不懂的诗去请教她。

“我看不懂的诗比你还多。”她说,“这个诗人一定是有了某一种非常独特的经验,不过他却在‘语言’方面发生了点 儿困难。这种情况有时候也是很美的,对不对?”说完这句话,她就笑了。

在她的笑容里,我看不到有“我的师丈因为肺病去世”的那一层阴影,也看不到有“饱受折磨把四个淘气的孩子教养成人”所凝聚起来的一层积劳怨恨的冷霜。 现实生活的艰苦,像一捆粗糙的绳子,紧紧地捆住她像捆住天使。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

在“请教一首诗”以前,我还拜访过她一次。那一次,我看到了现实生活的真面目。她有两个淘气的孩子刚打过架,饭桌也没收拾,屋里是那两个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不懂事理的孩子的哭声,一起一落,连我听了也心烦。 可是她并不发怒。她十分镇静。 她一边和我谈话,一边收拾饭桌,把碗拿到厨房去洗,洗过碗又把厨房收拾干净,然后替我沏好一杯茶,请我到客厅去 坐。

她用无法形客的耐性来治家,来对付现实生活。她所得到的报酬是很大很大的,那就是获得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而且保持了自己的纯真。

人生什么事最使我难过呢?穷吗?不是。累吗?不是。我说人生最使我难过的,是看到美丽的母亲当了几年母亲以后,有了一张恶狠狠的脸;美丽的主妇当了几年主妇以后,脸上有了严冷的表情。

我有一个当主管的朋友,天天在发威,说是可以震慑部下,结果眼中布满凶光,毁掉了自己美好的容颜,也失去了内心的纯真。其实一个好主管,应该对部下亲切。因为替部下解决困难,鼓励部下发挥创造精神,才是他应负的责任。也许“凶光”真能帮助他击败自己的部下,但是一头怒狮率领着一群绵羊,又能创造出什么事业?

生活的艰难有时候也能毁掉自己的纯真。我对天天上菜市场买菜的先生或太太,心中怀着敬意。但是我常常祈祷:菜市场里讲价杀价的活动,不要毁坏他的面容,使他脸上凝聚锱铢必较、淡漠无情的冷霜。

我觉得只有一种“天真”是可以受责备的。天真得以为自己可以不尊重别人,天真得以为别人应该毫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意见,天真得以为自己永远比别人高明,天真得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尽义务,天真得把团体的成就认为是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这些“天真”,是应该受责备的。

以真诚待人的那种天真,在低待遇下努力工作的那种天真,为了助人不怕吃亏的那种天真,耐心想去感化恶人的那种天真,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慈爱的那种天真,喜欢跟小孩子接近的那种天真,热心而被人拒绝却不生气的那种天真,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那种天真,为了尽责任而吃苦的那种天真,都是应该鼓励的。因为这些“天真”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能使一个人的容貌永远那么可爱。我怜悯一个有了成就,却失去了纯真的人,因为我觉得他所得到的跟他所失去的相比,实在少的可怜。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切。 (选自子敏散文集《和谐人生》,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是一篇人生哲理散文,兼具形象性、抒情性、逻辑性,并取得了三者

的平衡,既能启发智慧,又能让人获得艺术享受。

B.作者以诗意的文字娓娓叙说生活哲理,达到文学作品以情感人的审美效果,

让人不禁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纯真”真的很好。

C.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的手法,善于将概念化为可感的艺术意境,避

免了说教文章的空洞乏味,不但让人信服,而且产生了愉悦的审美效果。 D.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自我,抛弃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作者借

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 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

E.本文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苦涩现实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意、发现乐趣、保

持纯真心灵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智慧,含义隽永,耐人寻味。 6.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成熟”应 该是青草更青、绿叶更绿、苹果更红、蓝天更蓝、白云更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使却从绳索中飞出来,轻轻落在绳索上,唱她应该唱、想唱的歌。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用了较大篇幅叙述作者与国文老师交往的经历,这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原文,谈谈作者是如何逐层揭示“‘纯真’好”这一主旨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C [B项,让我们“热血沸腾、情怀激烈”的是翻雪山、过草地的英雄们的故事;D项,无中生有;E项,最后一段陈述“记忆光线”时的情绪是积极的、向上的。] 2.记忆光线:文学、历史等能影响我们的精神和心灵的记忆。 单相思:人类缅怀、追忆,并想挽留逝去的时光。

3.①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作品和壮举,能够感染我们。②思慕崇高的生命境界,精神和心灵得到洗礼。③调动生命激情和美好襟怀,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 4.人类在历史光辉的照耀下成长,人类文明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发展。这就如同天文学家在对天体过去的影像的研究中探索宇宙的规律。体验有观点,有感悟,结合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5.CD [C项,所指夸张手法文中无据;D项,说“作者借写此文批判了人性的自私、虚假,表达了对现实的反讽”错误理解本文的情感态度,本文表述中饱含同情、怜悯、理性的情感。] 6.(1)成熟不是刻薄、猜疑、狭隘、自私,而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用智慧培植起纯真。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富有诗情画意。

(2)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飞出绳索吟唱的天使凸显出国文老师在艰难生活中保持诗意、乐观的纯真心灵,表达了作者对国文老师人生智慧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7.作者通过叙述国文老师在艰难的生活下依旧保持耐心、平静,刻画出一位具有丰富的人生智慧、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成熟智者形象,印证了前文“成熟是一种智慧培植的纯真”的观点;从行文上看,又与下文当主管的朋友失去内心纯真的表现形成对比,鲜明地揭示出智慧与纯真的关系。

8.首先,作者将“纯真”区别于无知幼稚,将它与智慧联系起来。用国文老师的快乐和当主管的朋友失去人生快乐两个事例正反比较,说明拥有智慧的纯真才不会在生活的艰难面前一击而碎;其次,作者将纯真区别于任性狂妄,赋予纯真以道德内涵。说明保持住一个人内心的纯真,才能使个人的容貌永远可爱亲切,获得快乐;最后,水到渠成地将纯真与人生的幸福联系起来,点明“失去纯真,也就失去了幸福人生的一切”。

散文阅读(三) (时间:45分 钟 分值: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江南雪 欧阳冰云

①我守着季节的变换,等待着江南雪舞的曼妙,已经很久很久„„犹如守着永恒,任由岁月变换。

②秋天,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天。阡陌纵横的道路无限延伸,像一双双神奇的臂膀拥抱着一望无垠的棉田。我的姐妹,系起了棉布围裙,浩浩荡荡地走进棉田。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在她们的指尖盛开、飞舞。丰收的喜悦和汗水汇成棉田外那条龙脉,龙湖滋润着江南,也滋润着江南如雪的棉花,充实着江南人的梦想和世界。 ③洁白的棉花在奶奶纤细、干枯的指尖绽放,在奶奶的怀抱盛开。奶奶坐在地里剥棉花。含苞待放的棉花,包裹在青褐色的棉花桃里,奶奶用纤细的手指一掰,雪白的棉花朵儿就在奶奶干枯的手掌中悄然绽放。奶奶把剥好的棉花装在篾篓里,棉花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增高,不一会工夫就像堆砌的雪堆。雪白的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奶奶是在棉花盛开的深秋离开我们的。那夜,她坐在灯下悠悠地剥棉花,棉花一篓篓摆在奶奶面前,她就坐在洁白的棉花堆中,剥着剥着,再也没有醒来。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一朵一朵„„

④我在那个深秋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了江南,去追溯自己的梦想。在中原辽阔的土地上,我看见大片大片的麦子和高粱,延伸向无边无际的天空。我穿梭在麦地里,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浅薄。金黄的麦芒刺痛了心里柔软的底线,我躺在麦禾上哭泣,我牵挂江南美丽的雪花,温暖的棉花。粮食滋养着生命,棉花温暖着身体、精神和灵魂。奔波的日子,我夜夜拥抱温暖的棉被,那是爱的锦囊,是母亲千万里的牵挂。

⑤江南又一个雪花飞舞的季节,我归来。层层叠叠的雪花覆盖着江南的棉田,寒风张着贪婪的臂膀,要将时间留住。江南棉船小镇,像一首经典的歌谣,在龙湖的码头荡漾。我坐在龙湖的船上,凝视着江南雪中的棉船,我心中歌谣纷飞。此时此刻,我像一个纯情的江南少女,满怀心事地吟唱。雪花深处,该是怎样热闹的丰收场景,该是怎样热烈而丰富的过往。瞬间,沉淀成一片纯净的画面。 ⑥棉花的枯枝还残留在风雪中。雪花飘落在棉花的枝桠上,远远望去,像是盛开的棉花,雪白雪白,满满一地,让人心生许多惊喜和温暖。奶奶抚摸过的棉花,在雪地里盛开,仿佛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的寒凉,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灵魂的蜕变。

⑦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江南雪,从奶奶的身边一直铺开,铺向遥远的天际。雪夜,我听到雪花在我的窗棂下低低地哭泣,寒风从门窗的缝隙里探着脑袋张望,瞅准了棉被的边缘,从床沿溜进我温暖的被窝。瓦楞的缝隙里,有雪花钻进来的响动,在静寂的寒夜发出隐秘的声音。我蜷缩在温暖的棉被里,里面散发着奶奶的气息,柔情、亲切、温暖,这种气息一直在夜晚抚摸着我,环绕着我。我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奶奶像雪花一样飘过来,在黑夜中落定在床沿上,抚摸棉被和我。我不停地颤抖,雪花在我脸上融化,浸湿了棉布枕头。

⑧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到处回荡着相对的命运。棉船小镇的人们纷纷背上了棉被衣物,在雪花飞舞中走向他乡。只有漫天雪花在呜咽。雪花的归宿是土地,而棉花却选择了背井离乡。

⑨枯枝在雪地里颤抖、呼叫和哭泣。棉船失去了他的孩子,耕种棉船这块土地的孩子。离乡的脚步,踏上了寻梦的远方。枝头的雪花朵朵,犹如棉花盛开的美。此刻,却寂寞、冷清。

⑩无边的雪将天地合一。温暖的棉花将寒冷的身体包裹,故乡或者他乡,棉花都将像亲人一般,呵护着你。

江南雪,棉花似雪,雪似棉花。是爱的精魂,是梦的故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与结尾都写了江南雪,不仅首尾照应,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图

景,而且取雪与棉的形似,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依恋。

B.“棉花在奶奶的指尖恒久地盛开”,既写出奶奶临终前劳作时的情景,也

写出了那种温馨、那种满足在“我”心中留存的永恒记忆。

C.第七自然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雪花与寒风,渲染冬夜客居异乡的寒冷

孤独,自然引发作者对奶奶的思念。

D.江南棉船小镇的秋季里,姐妹们在棉田里尽享丰收的喜悦,奶奶也在这时

候走向生命的终点,这些抒情的描写,给故乡染上了一层绮丽梦幻的色彩。 E.全文以雪与棉象征灵魂的纯净、爱的温暖,旨在表达作者寻梦之旅中的追

求和失落,流露出对家园的渴望与坚守的感情。 2.请简要分析第四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南雪与棉花是文章的写作主体,文章为什么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奶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梦必将离乡,远方与故乡永远不能重合。请依据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探究你对寻梦与归乡关系的理解。(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这里是新诗的故乡 谢 冕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里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哀怨,过来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选自《文汇报》2012年3月13日11版)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

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

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

情,《新青年》和《诗潮》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

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大校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

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6.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是以怎样的结构方式选材组材来说明北大是新诗的故乡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这样的语言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写作对这样的启示作出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C [A项,只提及但未描写江南雪,“营造一个绵渺、诗意的审美 图景”有误;C项,作者已经回到了故乡,“冬夜客居异乡”有误。] 2.①承上启下,紧承上文固守家乡的单调,引出离乡寻梦的迷失,为下文的回乡作铺垫;②对比,这里写到中原大地的麦子与高粱,与江南的雪与棉花形成对比,分别象征物质与精神,一滋养生命,一温暖灵魂,引发作者的深刻思考。 3.写棉花是写奶奶,奶奶的一生与棉花融为一体,“棉花飘落在奶奶的发丝上,染白了奶奶的青丝,奶奶就一直这样剥棉花,直到满头白发,双手失去了知觉”;写雪也是写奶奶,“大朵大朵的雪花,覆盖在奶奶的坟头,那是棉花的精魂,在恒久地追忆着奶奶”,那是最本真最纯洁的灵魂。是奶奶把棉花和雪花勾连起来,把寒冷与温情爱心勾连起来,也把现实和梦想追求勾连起来。

4.要点:①爱,在故乡。家乡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魂牵梦萦的往事和精神寄托。②寻梦,有时要背井离乡。③远离产生思念,异乡人的心中弥散着浓厚的皈依情结。④故乡是外出寻梦者的力量源泉,回乡可能使人获得精神滋养。要结合社会现实来阐述。

5.AE [A项中的“在新诗出现之前”不符合文意;E项“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不正确。] 6.①北大是诗的国土。②北大是属于诗的,北大为新诗的摇篮。③北大从来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与托付。④北大师生始终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从没忘记与中国诗歌共命运这一庄严使命。

7.①以纵横结合的结构方式来进行说明。②以时间顺序从纵向说明北大新诗发展的历程。③在时间发展的过程中横向列举各个不同时期北大引领新诗潮的代表人物,说明他们为北大新诗的故乡作出的贡献。

8.( 1)语言特色:形象生动,饱含情感,富有表现力。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北大描绘成一个盛开着诗歌之花的美丽的花园,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这个美丽花园的喜爱与自豪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北大校园的浓浓诗意,激起了读者阅读的深厚情趣。

(2)启示:(示例)我平时的作文语言偏重辞藻与文采,忽略了自我情感的表达,本文第一段充分表现出北大诗歌创作的浓厚氛围,自然流露出对北大诗歌园地的热情与钟爱,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语言给我以深刻的启示:好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富有情感,要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看法和真实感受。

上一篇:图书馆管理岗位职责下一篇:天然气替代重油改造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