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圣陶的阅读习惯说

2024-05-02

论叶圣陶的阅读习惯说(共8篇)

篇1:论叶圣陶的阅读习惯说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2分)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分)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2分)

篇2:论叶圣陶的阅读习惯说

2.(2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谈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⑦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3.(2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碍即可得分)

4.(2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5.(1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议论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开门见山,在首段就先摆出论点,二是选摆事实简要分析引出论点,三是提出话题围绕话题层层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得了论点。注意第一与第二段的关系,第一段是从现象说起来,引出话题“习惯成自然”,引出第二段中作者的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论说文中,举例,即可以是真实的事例,也可以是作者拟写的现象,只要有说服力即可。注意本段语言表达的方式,用排比的方式列出“听人家说”的事情,从每一个“听人家说”中找到一个关键的词(人们的行为)概括。议论文的文段经常用首句来概括本段的内容。本题所讲道理即是本段第一句话。考点: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首先判断“不能删去”,然后概括“似乎”一句揣摩作用表达的意思,加以说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在文尾处即第八段找到“所以”总结句摘引即可。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从学校教育偏重书本知识教育谈起,强调培养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

篇3:论叶圣陶的阅读习惯说

一、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叶圣陶认为,每一个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认认真真地把字写好的习惯,这将让他终身受用不尽。他说:“最好开始教写字就多注意,先要求写得端正,成为习惯,在端正的基础上再要求写得快,成为习惯。这样就又端正又快,双方兼备。”[1]叶圣陶不仅是这样要求别人,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并以此来叮嘱子女。叶圣陶的儿子叶至诚回忆说,自己的字虽然写得不漂亮,但笔划一定清楚,一页五百字的稿纸,如有一两处差错,一定抛入纸篓重抄,保持绝对清洁。他说:“我的这个习惯,是家父当年叮嘱的。”

在目前全国中小学生书写质量普遍下滑的形势下,书写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2]无独有偶,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中小学书法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书写法则,养成正确的书写态度,具备最基本的书写技能。江苏省教育厅在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苏教基[2012]4号)中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普通高中要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教育有关的选修课程。”这些要求简直与叶圣陶提出的要养成把字写好的习惯如出一辙,从一定意义上说,无论是“课标”提出的“写好汉字”,“纲要”提出的“书法教育”,还是江苏省教育厅提出的“书法课程”,其实质都是对叶圣陶提出的“认真写字”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在一线教学中,我们的实践路径是:首先要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做到姿势正确、握笔规范、纸张铺正。姿势正确,即要求基本的坐姿要正确,要身正头直,自然放松,切忌头歪眼斜;握笔规范要求采用三指执笔法,注意执笔的高度和角度;纸张铺正指书写的作业等要竖直的放在桌面上。其次,要坚持不懈。文件的刚性规定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或书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上好书法课,实施好“书法教育”。我们为每位中小学生发一本好字帖,一支毛笔,一本练习册,规定学生每周上交五张临帖作业;平时的硬笔书写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同学之间可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共同研讨,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老师应该在书法课或语文课上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讲解书法要领,即使不能突飞猛进,但长期坚持,潜移默化,定会功到自然成。学校要加强书法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研学《书法指导纲要》,把握其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书法教育教学专业能力。

二、养成自动阅读的习惯

叶圣陶说:“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1]他还对“阅读书籍的习惯”做了具体的阐释: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纵观大意的,能够纵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3]他认为,一个人有了上述读书的习惯,就能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叶圣陶把阅读的最终目的归结为培养学生的“自动性”,这里的“自动性”是指学生要养成自己阅读的习惯。他说:“尝谓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阅读之能力……必于教学之际培养起自动性,终臻不待教师指导而自能领会之境,于是可以阅读书籍报刊而悉明其旨矣。此则阅读教学最后之目的也。”[4]此外,叶圣陶还把阅读的内容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还写了《精读的指导》《略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专论文章作详细分类、举例解读等,在此不作赘述。

叶圣陶的阅读习惯思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相得益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2]因此,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的能力、思维的能力、审美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写作水平,因此语文学习必须强化阅读意识,培养阅读习惯。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效果往往不好。

实践路径是: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校读书节活动。从学生个人阅读、班级阅读延伸到家庭阅读,使读书成为习惯,成为一个家庭的自觉行为。同时每学期进行三至四次阅读成果交流展示,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表彰阅读优秀学生、优秀家庭、优秀班级等。对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进步的喜悦。当学生获得成功后,便会坚持更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逐渐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家庭、班级就会逐渐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长期坚持,读书习惯便会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

三、养成随时练笔的习惯

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1]他还提出根据生活的需要来确定训练的具体内容,越是生活的需要越要练好。如叶圣陶提倡学生养成写日记练习写作的习惯。他说:“我又曾经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1]理由是:“日记的材料是个人每天的见闻、行为以及感想,包括起来说,就是整个生活。我们写日记,写作这件事就跟生活发生了最密切的关系……由此锻炼得来的写作能力,必然深至着实,绝不会是摇笔展纸写几句花言巧语的勾当。”[5]对于有些同学在写作中经常会说一些套话、空话等不良习惯,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曾恳切地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6]因此,叶圣陶认为养成平时多练笔的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

《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2]。因此,练笔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实践路径是:一是让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文章;可以让学生去找让他们最难忘的细节片段,发挥他们的想象,写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二是让学生自由选材。即不过多的干涉学生选取材料表情达意的自由,也就是说让学生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和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内容。如此,让学生不过多的受外界干扰,基于自己的社会认知、材料积累,率性而为,倾情表达,从而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目的。三是让学生进行仿写、缩写、扩写和改写。可以设计不同梯度、不同长度的专项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写作内容内在联系的感悟能力和对不同写作方式的运用能力。四是成立文学社、创建小记者站。让学生有一方自己的写作小天地,为他们的写作搭设更宽广的舞台。可以安排语文老师为小记者站辅导员,加强小记者培训,组织小记者采访、写作、交流,对校内现象进行及时宣传报道。如可针对学生流行带手机现象,小记者深入调查,对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生活水平、学习水平情况等方面进行分类比对,对带手机的好处、副作用进行真实地解读,让同学们在班会课上展开热烈地讨论,从而引发学生的广泛关注与深思。学生在活动中,善问、巧言,问到点子上,答道精要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表达更流利,延伸了训练长度,拓展了训练宽度,达到“无形”“无痕”的境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写作的水平。

四、养成平时积累的习惯

叶圣陶说:“写一篇东西乃至一部大著作虽然是一段时间的事,但是大部分是平时积累的表现。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候的努力怎样,两项相加,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6]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他还认为:“要在语言知识方面都有相当把握,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非日积月累不可。积累的多了,写东西才能运用自如。”“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6]

《课程标准》关于“积累”的相关表述共有二十处,如语言的积累、写作素材的积累、诗文背诵的积累等,可以看出课标编写者对于积累的重视。语文学习积累的方法很多,实践路径是:比如做读书笔记。笔记的意义,一在储存,二在内化;因为摘录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思考的过程。笔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二、第三、第四学段的学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侧重以“片段式摘录”为主。每周利用阅读课和双休日集中摘录一二次,主要摘录一些优美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对于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读书笔记的形式主要以“片段式摘评”和“心得式读后感”为主。“片段式摘评”,要求少摘多评,重在评;“心得式读后感”,要求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选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确定一个中心,写出自己的思考。例如,每周写两则摘评、一篇读后感。高中三年坚持下来,很多学生的读书笔记写了厚厚的几大本,记录着他们高中三年课外阅读的思考和心得,记录着他们成长的历程。

五、养成自觉说话的习惯

叶圣陶说:“无论课内课外,不放过可以利用的机会,运用适当的启发或暗示,使学生乐于说话,而又不肯随便说话,哪怕三句五句,总要尽可能说得有头有尾:该是个积极的有效的办法。”[1]他始终认为听、说、读、写四项同样重要,要利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养成学生自觉地说话的好习惯。注意说话训练,正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叶圣陶强调的“自觉地说话”便是今天课程标准提出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慧、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能力,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2]因此,不但要养成学会倾听的习惯,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提取对自己有效的信息,还要遵循口语交际中互听互说、双向交流的特点,重视聆听及应答的训练。

实践路径是:学校可以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把展示交流的舞台还给学生。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都是学生唱主角,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常态。课堂上,同学们不仅争着回答问题,展示自我,还敢于向其他同学提问,甚至挑战教师的权威。可以说,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鲜活起来的重要法则,对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至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习惯”培养的路径和方法,叶圣陶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有专门的论说,在此不一一阐述。

习惯养成了,便可终身受用!习惯养成了,便可以由“教”达到“不需要教”!这便是叶圣陶创立的“教育哲学”,这便是叶圣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集1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圣陶.叶圣陶集1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5]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北京:人民教出版社,1994.

篇4:论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叶圣陶 阅读教学 现实意义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鉴于此,我们应当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致力于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及学生的长远发展。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其阅读教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进一步学习叶先生的阅读教学思想,对于科学地贯彻语文新课标和解决面临的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今阅读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提出:“对语言学有研究的教师,就容易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课;爱好广泛的教师,就倾向于把语文课上成文化课……甚至于有的教师不知道上什么,以至于只能在权威、教参或者别的教师后面亦步亦趋。”[1]可见不少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是很迷茫的,没有明确的方向,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理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推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问题。

其一,阅读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容易忽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二,阅读教学模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学生的主动性仍旧受到老师的抑制。在阅读教学中课堂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很少有时间思考,对于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不够,而且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空间十分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材中不许学生对教材内容有独特的见解[2]。学生的需要得到忽略,教学模式依旧十分僵化。笔者认为,要摆脱阅读教学的现状,就要对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进行探究和学习。

二、新课标理念与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相通之处

1.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阅读教学强调了人文性,他在读朱自清散文《飞》的报告中主张:“学生每读一篇文章时,首先弄清楚它说了什么,其次就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不那样说。”[3]在有限的文字里,我们是不能直接看到作者思想的,这就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工夫,主张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理解其独特的情感认知。新课标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4]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如糖在水,难分彼此。

2.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

叶圣陶曾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就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讲是为了不讲……”[5]他主张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实践、自主解决问题的启发式教学,这不仅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实践上学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人,建议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主动探索未知的问题,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捍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对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1.阅读教学目标定位的启示

(1)坚持明确培养阅读能力——摆正态度,因材施教。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前,老师要转变阅读教学中的陈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如果教师的观念和态度没有变化,则一切改革都是空谈。现如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不论是范文应用法、情境教学法还是对话教学法,其最终目的都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教师要因材施教。分析学生学习的动力何在?在什么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

(2)坚持阅读习惯的培养——打好基础,与时俱进。

教师对于这一目标又该如何开展教学呢?首先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学生首先要读懂,这样才有可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其次,教师要了解阻碍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因素,做到与时俱进。当今时代,学生对于纸质的书籍需求减少,更倾向于直观的影视媒体平台。鉴于此,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和一帮一读书友等,多多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

2.对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启示

叶圣陶主张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坚持“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下展开讨论。笔者认为,现如今的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落实新课标的指示。

(1)正确对待自主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先自主预习。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文本,并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学习,学生的所想所感都应该与文本有一定的联系,不是随意地猜测。不能把在海南冬天的体会假想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要在尊重作品和作者个性化的前提下进行自主阅读。

(2)正确对待合作学习。

笔者认为,正确对待合作学习,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导性地位,而不是以一个旁观者自居。要懂得做一位调解者,尽量平衡组内各位学生发言的权力,不能把合作学习变成好学生表现的平台。

教师要真正地参与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精心组织下有序地学习。鉴于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这一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在明确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时,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宽泛,在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因此问题就可以从“祥林嫂悲剧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的”和“为什么会是她“等多个角度进行。同时还要选择有价值的论题进行讨论,不能放任学生任意讨论,如果学生执拗于“为什么她的名字是祥林嫂”就会没意义。所以,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跟文本的主题相联系,并及时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出回应,从而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给予指导。

(3)正确对待探究学习——明确探究领域,主张探究方式多样化。

明确探究领域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在这一阅读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探究的领域首先要与语文学科有关,是要有语文特色的,不能把诸如“看云识天气”当成地理学科的研究,不能把诸如“在月亮上行走”当成天文学的研究。学生在探究中可以拓宽自己的认知领域,但是最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感知语文阅读带来的魅力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老师要帮助学生在探究中避免这种偏差或者对偏差及时进行纠正。

3.对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每一篇文章中都有精读和略读的部分,精读中也有可以略读的部分,略读中也有可以精读的部分。笔者认为,在如今的阅读教学方法上要坚持精读和略读的结合,在每一篇教学设计中都会有教学重难点的设定,这就是文本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精读的地方,其余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文本进行略读。其实,叶圣陶说:“略读与精读一样,选定一些教材来读,无非‘举一隅’的性质……自己去以三隅反。”[6]教师在每一篇的阅读教学方法上坚持两者结合。就整个单元看,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探索文本,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比如,对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整个单元以人物描写为主分别塑造蔡芸芝、莎莉文老师、丘吉尔和王几何四个人物形象。整个单元在对把握人物的描写的方法和角度上有很多相似处,这样教师就可以从各种描写角度入手引导学生精读三篇文章,剩下一篇就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把所学的阅读技巧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新课标的视野下,重温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教学理念,不仅能让我们有相对明确的方向感,而且能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大力研究叶先生的阅读教学思想有利于科学落实新课标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新课标下表面的新问题,实际上还是骨子里的老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挖掘他和国内纵多教育家们教学思想中的合理部分,为当今的教育问题提出比较有效的方法,再次体现他们延展性的教育价值,让更多的人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转引自,何功兴.有效语文教学从明确目标开始[J].语文建设,2010:6.

[2]陈建伟,周小蓬.语文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3.

[3]叶圣陶.读《飞》.中学生,194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序文(吕叔湘)序文.

篇5:论叶圣陶的阅读习惯说

一、与学生交“朋友”

一个人的正常心理是:喜欢聪明、漂亮、听话、优秀的人。教师也不例外。不少教师视尖子生为“宝”, 把“双差生” (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也不好) 看着是“草”, 当成包袱。对待学生不是一视同仁, 在座位编排上、学习辅导上、作业批改上、思想进步上、生活关心上等方面“看人下菜”, 分成三六九等。尖子生即使有错, 也有意包庇、偏袒;对于“双差生”, 往往是冷讽热嘲。可是叶老则完全不同, 他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唇边, 油腔滑调地喊一声, 而是出于忠诚, 真心认他们作朋友, 真心愿意作他们的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长成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 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 我将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 本该如此;不然, 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 我只好辞职。”叶老当过十年小学教师, 他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与学生交“朋友”,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是亲密无间的。俗话说:“士为知己而死”。教师爱学生, 学生尊敬教师, 在这么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 哪有教不好、学不好的道理呢?

二、从小就注重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有好坏之分, 叶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他有句名言: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认为好习惯应从小事做起,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

(一) 好习惯从小事做起

叶老在文中写道:“我将特别注意, 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 往精深的方面说, 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 往粗浅的方面说, ‘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还写道:“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 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 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 我要教他们轻轻的, ……又如菜蔬的种植, 我要教他们当心着意的, ……这种好习惯, 不仅对于某事物本身是好习惯, 更可以推到其他事物方面去。对于开关门窗那样细微的事, 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 还肯作奸犯科, 干那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吗?对于种植菜蔬那样切近的事, 既因工夫到家, 收到成效, 对于其他切近生活的事, 抽象的如自然原理的认识, 具体的如社会现象的剖析, 还肯节省工夫, 贪图省事, 让那马虎过去吗?”叶老是这样写的, 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孙女叶小沫回忆他时说道, 爷爷就是从门窗的关闭、桌椅的轻放这样的小事着手培养我们良好的习惯的。正如一位印度诗人在《播种》中所写的一样:“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一个好的习惯, 一个好的性格常常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不少人大事做不来, 小事不愿做, 倒头来虚度年华, 一事无成, 那是多么可悲的人生啊!

(二)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

叶老在文中指出:“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 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为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叶老这里的“语言”是“思维”的意思。“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意思为“养成小朋友思维 的好习惯”。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是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 叶老告诫人们:“一个词儿, 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念, 怎么写, 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含义和限度, 该怎样使用它才得当。一句句子, 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说, 怎么讲, 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语气和情调, 该用在什么场合才合适。一篇故事, 不但使他们明白说的什么, 更要借此发展他们的意识。一首诗歌, 不但使他们明白咏的什么, 更要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 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 才是终极的目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按照叶老的告诫去做了吗?

三、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从当今社会“留守孩”的教育问题可见端倪。农村大量的“留守孩”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 不少“留守孩”沉沦为学校的“双差生”, “留守孩”的教育问题也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说, 脱离了家庭教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在这方面, 叶老高瞻远瞩, 提出:“我还要作小朋友的家属的朋友, 对他们的亲切与忠诚, 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好一个“一般无二”!与学生是“小朋友”, 和家长是“大朋友”。朋友之间亲密无间, 常来常往, 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孩子的成长, 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不过, 有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做法欠妥, 与家长沟通变成告学生的“黑状”, 这是很不利学生教育的, 往往会适得其反。

四、结束语

叶老这篇随笔———《如果我当教师》虽然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四一年, 时隔已经七十多年, 但是, 文中的观点一点都未过时, 教育理念仍令人耳目一新, 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要很好地向老一辈教育家学习, 做一名合格的、群众满意的人民教师。

摘要:每当我读完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 都有新的感悟, 获益良多。一是像叶老那样, 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二是注重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三是真诚地与学生家长交“朋友”。

关键词:朋友,习惯,家教,有感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小学、初中语文衔接教学研讨会资料汇编》2010.11.

篇6:和不良阅读习惯说再见

一、读出声音

阅读时把每个字都读出声,出声阅读会拖慢速度。很多时候,你并没有真正读出声,只是在大脑中将音调发出,但这很容易带动嘴唇,使其上下不自觉地移动,从而减慢阅读速度。如果有这种情况,你可以尝试在阅读时将手指紧贴嘴唇。

二、逐字阅读

逐字阅读并不能增加对文章的了解程度,它只会妨碍对全句或全段的理解。这就好似某人看不见一片森林,只是因为他过于在意每一棵树。如果有这种习惯,可以尝试阅读文章的意思,而不是阅读字,那就好比听别人讲话时,听他的意思而不是听他说的每一个字。

三、移动手指

阅读时用手指着字读,这个习惯会降低阅读速度。因为手指的移动不及眼睛敏捷。如有这个习惯,强制自己,将双手拿开,单纯靠眼睛移动引导阅读。

四、转动颈部

阅读时颈部由一边转向另一边。这个习惯也会降低阅读速度,而且会加重颈部肌肉的疲倦,使阅读者倍觉辛苦。如有这种习惯,你可以尝试用手将颈部的位置固定,单纯依靠眼球的转动引导阅读。

五、纠缠生字

时常停下来思索行文中的一些生字。这会打乱阅读节奏,并妨碍对文章重点的掌握。纠缠生字主要是因为头脑中的字库太小,平时须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识一些字或多背一些词。此外,阅读时可根据上下文推测生字的意思,待阅读完毕再查字典。

六、不当返读

回头重读一个字或一句话。这是同学们阅读速度缓慢的原因,其潜在心理是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如有不当返读的习惯,尝试一口气阅读一篇文章。这样,你会发觉,就算不返读,你也能领略全文的意思。当然,若要仔细咀嚼某些字句,返读也是必要的。

七、忽略标题

太专注于文内的文字,反而忽视了诸如标题、引言、总结、说明及图解等信息。标题性的信息是作者提供的重要阅读线索,决不可忽视。如果你有忽略标题的习惯,不妨尝试在阅读一些书报时,只看标题、斜体字、深色字、特别的说明等,看你能从中领会多少。

八、病态读书姿势

篇7:论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一、为学生打造一个阅读的环境

阅读是需要环境的。作为语文教师,为学生打造一个阅读环境,关键的着力点是从外部赋予学生一种力量,让学生能够在这种环境与氛围中认识到读书的必要与美好。常见的方法有:在教室内张贴读书箴言,出好几期阅读专题的黑板报,借助于校刊让学生拥有一个习作发表的园地,让学生准备读书笔记,进行阅读演讲比赛等。但满足于此显然还是不够的,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研究表明,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兴趣激发和动机形成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阅读氛围的营造,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动机和兴趣上有所改变。知道了这一原理,那我们在环境打造方面就可以有更多更新的招式。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定期说出自己近期的阅读感受,这一活动一般放在每周五的语文课上进行,让一两个学生说说近期读的什么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内容,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等。

二、为学生营造一个阅读的心境

所谓阅读的“心境”,是指学生在阅读前能够有一种阅读的主动愿望,在阅读中能够将自己与文本结合起来,这样就达到了一种主动阅读、人书合一的情形。如果说外部阅读环境的打造还是一种外在的驱动力量的话,那我们希望学生的阅读习惯更多地由自身的内在驱动力量来养成,而这正是阅读的“心境”。

笔者印象较深的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段时间,班上相当一部分学生总会在放学或课间跑到学校的种植园去。经过调查之后才知道,他们这段时间对植物、小动物非常感兴趣。于是笔者立即决定推荐学生阅读《森林报》系列,家长自然是非常配合的。于是那一段时间,班上很多学生身边都有《森林报》的书籍。春夏秋冬四季中,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所表现出来的生活让学生如痴如醉。在此基础上,笔者再结合学生的阅读感受,让他们在周五的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分别表述出自己所理解的书中的经典片段……这段时间的阅读效果非常好。

后来反思这一过程,我发现良好的效果并非来自于教师的所谓精心设计,教师所做的只是在学生已有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书籍放大了他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动机。而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水平也正是在以书为载体的阅读过程中得到提高的。从最本质的角度来看,这正得益于学生自身已有的良好心境。

当然,很多时候心境还来自于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必须承认,小学生的感情世界是十分丰富的,一件好玩的事可以让学生笑个不停,而一件忧伤的事也会让小家伙的眼神有些悲伤。在这些时候,让学生阅读与其心境相关的书籍,也能够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三、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阅读指导

笔者是倡导自由阅读的,也就是说最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阅读,因为这样可以让阅读更好地贴近学生自身的实际。但笔者也发现,自由阅读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为学生的判断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学生的阅读技巧有时也需要培养。因此,教师提供的阅读指导主要在于帮学生掌握一个正确的阅读方向,并在学生的阅读中将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扶上马,送一程”。

当下小学生读物可谓是良莠不齐,一些魔幻的书籍并不适合学生阅读,这个方向显然应由教师来掌控。而对于阅读技巧,笔者此处想举一个例子,那就是笔者注意到小学生阅读速度一般较快,他们注重于书中的内容情节,而对其中的写作技巧则容易忽视。于是笔者就提醒学生:如果是你自己想表达同样的意思,你会用什么语言呢?这样的问题往往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在思考中获得良好的阅读技能。

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外部的力量,也需要学生自身的力量,只有当内外合力达到最佳时,学生的阅读习惯才会有效养成。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高进小学

篇8:试论阅读和写作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代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文化素养的不断升华,同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若使学生提高思想,开拓眼界,活跃思维,丰富知识,提高写作方面,不能不依靠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前,我让学生先了解三国的形成、鼎立、衰败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周瑜、鲁肃的为人特点。课上同学们热情高涨,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人知天,曹操用兵多疑,鲁肃为人诚信,周瑜嫉贤妒能的性格特点分析的非常透彻。课后不少同学又捧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三国热”。

2.我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讲,侧重感受揣摩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麽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的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3.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不同于其他文章的个性,通过概括特点是对文章的整体回顾,又为今后的写作做好充分的铺垫。

4.积累内化训练。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因此阅读教学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课文讲完以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朗读或背诵,释放情感,在读中明意,读中感悟,读中吸收,并把好词、段,积累下来,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写出的文章也就充实了。

5.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写作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是阅读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步读写知识迁移的一个起点。它犹如搭在“读写”之间的一个桥梁,让学生跨过桥梁顺利到达知识彼岸。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1.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的养成在于多练。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趁热打铁,读写迁移,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如在教完《三味书屋》时仿写一篇《我的小屋》,学完《爸爸和书》后仿写一篇《我的爸爸》,学完《爬山虎的脚》后仿写一篇植物。总之,学完人物篇仿写人物,学完景物篇仿写景物,学一类,仿一类,让学生有样可照,仿的轻松练的愉快。从学到仿,然后是创造写,最后是学会写,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2.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是搞好作文教学的第一关,所以使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不但要学会文章中的写作知识,如开头、结果、照应、过渡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握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点,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练习写作。

3.重视修改也能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好文章一半在起草,一半在修改。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法,文坛上流传着不少大家修改文章的故事。而修改又重在养成学生自改习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当年曾大力提倡,积极主张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大纲也要求学生养成“多写多改”的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公认的事实。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从起始年级起,就应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多方面培养学生自改的习惯。

4.教给学生写作方法。现在大部分学生写起作文就感到头痛,无内容可写,写起来空洞、乏味,再就是胡编乱造,写出虚假的作文。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学生没有掌握写作方法,写起来杂乱无章,无中心、无条理。②学生不注重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胸无点墨,谈何妙笔生花?写出的文章只能是空调乏味、淡如白水。③学生脱离生活,要引导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身边的真人真事,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三、要靠反复的严格训练

叶圣陶先生讲:“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是说,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最根本的保证。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靠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到了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那么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运用,随时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断、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

上一篇:错位人生下一篇:游泉湖公园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