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对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管理条例

2024-04-25

黑龙江省对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管理条例(共5篇)

篇1:黑龙江省对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80801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6-11-03 【生效日期】1997-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黑龙江省对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管理条例

(1996年11月3日黑龙江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保证正确适用对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的法律规定,提高执法水平,促进罪犯改造,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本省区域内办理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均执行本条例。

第三条 第三条 对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实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及适用法律一律平等的原则。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办理罪犯减刑、假释和保外就医工作,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

第五条 第五条 公安机关和监狱必须对被假释、保外就医罪犯进行监督考察,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假释、保外就医罪犯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协助。

第二章 减刑、假释

第六条 第六条 根据法律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根据监狱考核的结果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根据法律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0年以上;如果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假释。

第七条 第七条 监狱对罪犯实行考核制度。罪犯在服刑期间的悔改和立功表现,应根据监狱考核的结果确认。考核必须实事求是,严格依法掌握考核标准。

第八条 第八条 对罪犯减刑、假释的建议应当由监狱中队、大队队务会议集体讨论,狱政科审核,报监狱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由监狱提出。市属监狱监狱长办公会议可以吸收司法局有关负责人列席。

召开监狱长办公会议,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驻监狱检察室负责人列席。

监狱提出减刑、假释建议,必须手续齐全,罪犯悔改或立功的具体事实清楚,证据材料确实充分。

第九条 第九条 监狱提出减刑、假释建议后,如果发现罪犯有余罪、重新犯罪或严重违纪问题,应当及时呈报撤销减刑、假释意见书。已经裁定的,呈请人民法院撤销裁定。

第十条 第十条 人民法院认为减刑、假释的材料不齐或手续不全的,应当及时通知原申报机关补齐或者退回补充调查。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减刑、假释案件,必须认真审查罪犯悔改、立功、重大立功表现的具体事实和证据。对于假释的、建议减刑幅度较大的或认为确有必要复查的,应当到罪犯所在监狱复查。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减刑、假释案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列席。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减刑、假释裁定书,由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直接宣布。直接宣布有困难的,可以委托罪犯服刑地人民法院或者执行机关代为宣布。

假释裁定书宣布后,监狱应当发给假释证明书,按期释放,并及时通知罪犯居住地公安机关、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和罪犯所在单位。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减刑、假释裁定应当由作出裁定的人民法院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20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的1个月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作出最终裁定。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依法假释的罪犯应当向监狱交纳保释金,保释金按考验期每年2000元计算。罪犯在假释期间重新犯罪、或有违法行为的,保释金全部没收;未重新犯罪或违法的,考验期满后,保释金全额返还。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被假释的罪犯,应当持假释证明书,15日内到居住地公安机关登记。公安机关应当对被假释罪犯进行管理监督。监督考察工作应当有人负责,并建立卷宗,记录监管组织对罪犯的帮教情况、罪犯在考验期内的改造表现、请销假手续等。公安机关发现被假释罪犯有危害社会行为,应及时通知监狱,监狱必须立即将其收监。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工作进行检察监督,对于减刑、假释的对象是否符合法定条件、证明材料是否真实、提出建议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等提出意见。

对监狱办理罪犯减刑、假释是否合法的监督,可以通过向有关人员调查、调阅有关资料、列席监狱有关会议等方式进行,发现违法及时提出纠正意见。

第三章 保外就医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根据法律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包括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准予保外就医: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狱外治疗的;

(二)身体残疾,生活难以自理的;

(三)年老多病,已失去危害社会可能的。

罪犯保外就医的病残情况,应符合《罪犯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围》的规定。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下列罪犯,根据法律规定不准保外就医:

(一)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的罪犯未减为有期徒刑的;

(二)罪行严重、民愤很大的;

(三)服刑期间自伤自残的。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对罪犯的保外就医,由所在监狱中队、大队队务会议讨论通过,报狱政科审查,初审同意后,进行病残鉴定。

监狱中队、大队队务会议讨论保外就医案件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驻监狱检察室的负责人列席。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罪犯的疾病伤残鉴定由监狱派人带领罪犯到省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医院应当根据罪犯的病情组织有关科室医生成立三人以上鉴定小组,负责出具鉴定文件,并附诊断、辅助诊断等证明文件。鉴定小组成员应当在鉴定文件上签名或盖章。

鉴定人员对所出具的鉴定结论及证明文件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呈报保外就医之前,监狱应当征求罪犯家属所在地公安机关意见,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回复。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罪犯保外就医必须有担保人,担保人应当具备管束和教育被保人的能力。担保人资格由提出保外就医的监狱、少年犯管教所、公安看守所审查确定。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对罪犯的保外就医必须经监狱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后,报省监狱管理机关审批。市属监狱的监狱长办公会议可以吸收司法局有关负责人列席。

召开监狱长办公会议,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驻监狱检察室负责人列席。

批准保外就医的,省监狱管理机关应当将罪犯保外就医卷宗连同保外就医的决定送达承办监狱。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监狱接到罪犯被批准保外就医决定后,应当及时通知担保人到监狱办理罪犯出监手续,签定保证书,明确责任,并通知罪犯居住地公安机关。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担保人应当向罪犯所在监狱交纳2000元至5000元保外就医保证金。罪犯重新犯罪或违犯国家关于对保外就医罪犯监督管理规定的,保证金全部没收。罪犯保外就医期满,未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无限期保外就医罪犯刑期执行已满或病已痊愈收监执行,未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保证金全额返还。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担保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领回保外就医罪犯后,应当于15日内到当地公安机关登记,签定责任书;

(二)监督保外就医罪犯遵纪守法;

(三)管束保外就医罪犯在限定区域内医治疾病;

(四)配合公安、监狱管理机关对罪犯的考察工作,定期向公安、监狱管理机关汇报罪犯的疾病治疗情况和现实表现;

(五)发现保外就医罪犯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保外就医的罪犯,由其居住地公安机关进行管理监督。监督考察工作应当有人负责,并建立卷宗,记录监管组织对保外就医罪犯的帮教情况、罪犯疾病治疗情况、保外期间的改造表现、请销假手续等。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的一切费用自理。

在狱内因公致残或者意外伤残的罪犯保外就医时,监狱可酌情给予一次性补助。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限期保外就医的罪犯,期满前2个月,监狱应当派干警实地考察,与负责监督管理的公安机关取得联系,并与罪犯本人、担保人见面。失去保外就医条件的,收监执行;经省政府指定的医院证明疾病尚未好转,仍具备保外就医条件的,监狱应当在期满前及时向省监狱管理机关呈报办理继续保外就医手续。

非限期保外就医的罪犯,监狱每年至少实地考察一次。实地考察确有困难的,可委托当地公安机关予以考察。被委托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回复考察结果。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保外就医罪犯失去保外就医条件刑期未满的,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罪犯原关押监狱收监;执行刑期已满的,由原关押监狱办理释放手续,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死亡、住址迁移或重新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原关押监狱。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保外就医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收监执行:

(一)重新违法犯罪的;

(二)采取非法手段骗取保外就医被发现的;

(三)经治疗疾病痊愈、或者基本痊愈刑期未满的;

(四)限期保外就医的罪犯期限已满而刑期未满的;

(五)其它失去保外就医条件的。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对保外就医工作进行检察监督,对于被保外就医罪犯是否符合法定条件,保外就医的证明是否真实,办理保外就医的程序是否合法等提出意见;对于监狱将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呈报保外就医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已经批准的,应当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将书面纠正意见送交批准机关。

对监狱办理保外就医工作的监督,可以通过向有关人员调查,调阅监狱有关资料、列席监狱有关会议等方式进行。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监狱有关人员在考核罪犯时弄虚作假、显失公正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致使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被减刑、假释,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降级以上直至开除处分。

监狱、监狱管理机关有关人员工作不负责任,使不具备法定条件的罪犯被保外就医的,给予记过处分;与犯罪或他人串通,为罪犯保外就医制造条件,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降级以上直至开除处分。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有关人员不认真审查监狱提报的减刑、假释建议及罪犯的考核材料,或复查中弄虚作假,使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被裁定减刑、假释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直至开除处分。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有关人员对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中发生的违法行为不及时依法监督,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医院鉴定人员为罪犯做虚假病情鉴定、出具假诊断、假辅助诊断等证明文件的,给予降级以上直至开除处分。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公安机关有关人员对被假释和被保外就医的罪犯未落实监管措施的,给予警告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记过以上直到开除处分。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采取说情、行贿等手段干扰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尚不构成犯罪的,对国家工作人员给予记过以上直至开除处分;对非国家工作人员给予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担保人不履行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的义务的,由县级公安机关处以相等于保证金的罚款;致使保外就医罪犯重新犯罪的,处以保证金2倍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由黑龙江省司法厅负责应用解释。

第四十三条 第四十三条 本条例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黑龙江省对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管理条例

2007年03月06日 星期二 08:31

公安机关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23号)

来自: 时间:2006-02-2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刑事判决、裁定的严格执行,加强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由县(市)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条 公安机关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罪犯进行监督管理,必须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制,依法管理、文明管理。

第四条 公安机关收到人民法院对罪犯作出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的判决、裁定、决定或者监狱管理机关对罪犯批准保外就医的决定后,应当及时组成监督考察小组,建立被监督管理罪犯档案,并制定和落实监督管理的具体措施。

第五条 经公安机关批准,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的罪犯迁居时,原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向迁入地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介绍罪犯的情况,移送监督考察档案。

第六条 公安机关应当向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监狱管理机关及时通报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情况。

第七条 公安机关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工作,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第二章 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罪犯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对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县(市)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应当指定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具体负责监督考察,罪犯居住地街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

第九条 负责监督考察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罪犯的公安机关,应当按照人

民法院的判决,向罪犯及其原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的群众,宣布其犯罪事实、被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以及罪犯在执行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

第十条 公安机关应当向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宣布,在服刑期间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有关规定;

(二)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或者工作;

(三)定期向监督考察小组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迁居或者离开所居住区域时必须经公安机关批准;

(五)遵守公安机关制定的具体监督管理措施。

第十一条 被管制的罪犯需要离开所居住区域的,必须经公安机关批准,取得外出证明。到达和离开目的地时,必须向当地公安派出所报告,并由目的地公安派出所在外出证明上注明往返时间及表现情况。返回执行地时,必须立即报告并将证明交回公安机关。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应当向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宣布,在执行期间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有关规定;

(二)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四)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五)不得在境内外发表、出版、发行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它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书籍、音像制品等;

(六)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七)不得担任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

(八)遵守公安机关制定的具体监督管理措施。

第十三条 对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违反本规定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本人,并向群众公开宣布解除管制或者恢复政治权利。

罪犯在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期间死亡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报原判人民法院或者原关押监狱。

解除管制的,应当发给《解除管制通知书》,其中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同时宣布恢复政治权利。

第三章 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罪犯的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在缓刑、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县(市)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指定罪犯居住地公安派出所进行监督考察,罪犯居住地街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

第十六条 负责监督考察被宣告缓刑、假释罪犯的公安机关,应当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向罪犯原所在单位或者住地的群众,宣布其犯罪事实、考察期限,以及考验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向被宣告缓刑或者假释的罪犯宣布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有关规定;

(二)定期向执行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迁居或者离开所居住区域必须经公安机关批准;

(四)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罪犯必须遵守本规定第十二条的规定;

(五)遵守公安机关制定的具体监督管理措施。

第十八条 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公安机关应当定期向罪犯原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的街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了解其表现情况,建立考察档案。

第十九条 被宣告假释的罪犯在考验期限内有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有收监必要的,公安机关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假释的建议。人民法院裁定撤销假释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收监执行。

第二十条 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违反本规定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报请人民法院撤销缓刑、假释,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缓刑考验期满,被宣告缓刑的罪犯在缓刑考验期间没有再犯新罪的,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公安机关应当向本人宣布并通报原判决人民法院。假释考验期满,被宣告假释的罪犯在考验期间没有再犯新罪的,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公安机关应当向本人宣布并通报原裁定人民法院和罪犯原关押的监狱。

罪犯在缓刑、假释期间死亡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报原判人民法院和原关押监狱。

第四章 对保外就医罪犯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二条 对被保外就医的罪犯,由县(市)公安局、城市公安分局指定罪犯居住地或者就医地的公安派出所负责监督,街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必要时,公安机关可以指派专人进行监护。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向被保外就医的罪犯及其原所在单位和居住地群众宣布其犯罪事实、保外就医的原因以及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向被保外就医的罪犯宣布,在保外就医期间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安部制定的有关规定;

(二)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三)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所居住区域的,必须经公安机关批准;

(四)进行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必须经公安机关批准;

(五)遵守公安机关制定的具体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发现被保外就医的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通知原关押监狱及时收监:

(一)骗取保外就医的;

(二)经治疗疾病痊愈或者病情基本好转可以收监的;

(三)以自伤、自残、欺骗等手段故意拖延保外就医时间的;

(四)办理保外就医后并不就医的;

(五)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经教育不改的。

第二十六条 对被保外就医的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违反本规定尚未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刑期届满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报原服刑的监狱,办理释放手续。

罪犯在保外就医期间死亡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通报原关押监狱。

第五章 附则

篇3:黑龙江省对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管理条例

中央政法委印发了《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意见》(中政委[2014]5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印发对于进一步加强刑罚执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见》明确规定:坚决杜绝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有权人”、“有钱人”减刑快、假释及暂予监外执行比例高、实际服刑时间偏短等现象,在“从严把握实体条件”、“完善程序规定”、“强化各个环节的责任”、“从严惩处腐败行为”四个方面对金融犯罪、涉黑犯罪、职务犯罪罪犯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正确理解并执行《意见》的要求、内容和目的,是我们下一步开展刑罚执行工作的基础。

一、严格规范减刑工作,在强化管理端口上下功夫

减刑工作长期以来是刑罚执行工作中涉及面最广、工作量最大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刑事法律政策不断更新,在新老政策过度的时间段,严格规范适用相关法律法规显得尤其紧迫,经过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相关监管单位尝试制定了《罪犯计分排序减刑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着重对规范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用计分排序的办法规范罪犯减刑呈报依据的问题

罪犯减刑的呈报依据一直是刑罚执行工作中受到广泛关注和质疑的重要节点,根据监狱奖励发放比例大于减刑指标比例的现状,导致了符合呈报减刑条件的罪犯人数远多于最终呈报减刑的人数,如果没有一个呈报依据的标准,容易出现两名罪犯都符合法定呈报减刑条件,但奖励少的比奖励多的优先呈报的现象,这种现象容易产生不公正的执法行为。

监狱一方面应当在狱政管理上合理控制奖励发放比例,但受到减刑比例的限制,刑罚执行不可避免的面临以上问题,在现行体制下,推行并公开一个减刑呈报依据,是回答和解决上述弊病的唯一办法。经过对民警和罪犯的征求意见,用统一的计分排序方法减刑,是得到广泛认同的解决减刑呈报依据质疑的选择,把全体罪犯的减刑计分顺序排名并张榜公示,使每一名罪犯都能够准确评估自己当前的改造进度,提高罪犯改造积极性,从而达到阳光执法的效果,实现有效压缩暗箱操作空间的目的。

(二)用分类排序的办法规范罪犯类型区别适用的问题

根据押犯中同时含有适用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公布施行的《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司法解释(以下简称《97解释》)和《12解释》的各类罪犯,要严格规范减刑工作就一定要做到对呈报减刑罪犯的区别适用。

区别适用是贯彻《刑法修正案八》关于时间效力的要求,通俗地说,就是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对呈报减刑罪犯适用相应条款。我们按照未成年犯、一般罪犯、三类罪犯的三种情形进行分类排序呈报减刑,着眼点是解决落实未成年犯优先呈报、一般罪犯规范呈报、三类罪犯严格规范按比例呈报的政策适用问题。

(三)用综合排序的方法规范罪犯自觉接受管理的问题

用计分排序的办法规范罪犯减刑呈报依据方法的实施,使得狱务进一步公开透明,使减刑“看得见,摸得着”,罪犯真正掌握了改造的主动权,极大地调动了罪犯改造的积极性,使罪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置改造目标并付出努力,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这样也容易助长罪犯改造的功利性,算分减刑的现象难以避免,特别是对于余刑短、减刑希望渺茫的罪犯,甚至会出现消极改造和抗拒改造的现象。我们固然不回避人的利己本能产生的功利性,但如何使这一小撮罪犯的消极性不影响监管安全大局,如何在顶层设计上主导罪犯的行为向有利于监管的方向发展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监狱的绝大多数罪犯是需要减刑的,让需要减刑的罪犯在加强自身自律的同时更多地参与集体管理是能够达到对狱务公开工作趋利避害作用的,三互小组制度是狱政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刑罚执行工作也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形成配套,互为犄角。

二、严格规范假释工作,在强化监督对接上下功夫

根据加拿大统计数字显示,处监禁者的再犯罪率为44%,处非监禁者的再犯罪率为28%。有学者研究显示,在某些条件下,监禁对罪犯的改造力反而不及不监禁。从国际惯例上看,假释制度在欧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大量的执行,美国部分州立监狱、日本、瑞典等国出于各种考量,假释比例甚至达到50%以上,形成如此差异的原因的确很多,如体制差别、社情民意、立法思想等等,但是从罪犯改造环境角度出发,假释考验期是罪犯从“自由缺失的狱内准军事化生活”到“社会化自由人”的适应过度期,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转换过程,是罪犯从监禁生活转向自由生活的必要缓冲。

基于我国的刑事奖励制度设计是以减刑为主,假释为辅,我省执行的假释比例指标是减刑比例指标的10%,2013年,我们实际执行的数字只有2.87%,占全部押犯的0.86%。造成假释比例严重低下的原因,一是制度设计因素;二是罪犯本身不愿意接受假释后的接受社会监督、管束甚至歧视;三是有关法律规定了假释罪犯不能独立经商、办企业,未经允许不得离开居住地等条款给就业造成了不便,使罪犯不愿因假释而承受更多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包袱;四是鉴于现行的责任倒查追究制度之严厉,谁也不能保证假释罪犯“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执法人员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不愿承受未知风险,等等。按照现有政策,假释比例还将可能进一步降低。假释作为我国刑事奖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可或缺,进一步严格规范假释,需要考虑监狱适用假释的实际现状,设计和构建实体清晰、操作性强、能够伴随社区矫正制度不断完善而逐渐扩大适用面的新政策。因此,必须落实好监狱与社会帮教、社区矫正的无缝对接、齐抓共管机制,确保罪犯假释“应(假)释即释,假释有度,各司其责,释管无缝”。

三、严格规范保外就医,在强化要件问责上下功夫

保外就医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是法律救济的形式,主要是基于服刑罪犯因残疾、重大疾病等因素导致的生活不能自理而采取的人道主义的刑罚执行方式。因为保外就医的人道主义色彩,使其在刑事司法过程中较少受到制约,由此在保外就医工作中出现了漏洞,滋生了一些司法腐败现象。

监狱要进一步严格规范保外就医工作,防止发生恶劣后果,一是要严格把握罪犯办理保外就医的实体条件,准确评估和鉴定办理保外就医罪犯的病情是否达到《罪犯保外就医病残鉴定管理办法》标准,把握病情;二是从严把握保外就医罪犯的最低执行刑期,在不符合最低执行刑期情况下,非短期内有死亡危险的罪犯,一律不予办理;三是要准确评估拟办理保外就医罪犯的社会危害性,增加心理测试、性格测试等评估量表,对可能危害社会的符合保外就医条件的罪犯也不得办理;四是规范控制病残鉴定执行程序,确保病残鉴定的真实性,并进一步限制病残鉴定的时效性;五是确保办理保外就医的事实清楚、程序规范、手续完备,并征求驻监检察机关的一致意见方可办理;六是进一步深化狱务公开和强化责任监督机制,对狱内外及时公示保外就医情况,对社会监管部门及时告知和交接保外就医执行情况和信息;七是做好对保外就医罪犯的情况跟踪,对保外就医情形消失的罪犯以及不符合继续办理保外就医续保手续的罪犯应当及时收监。

参考文献:

[1] 参见《现代监狱行刑研究》 曲伶俐等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12. 第294页.

[2] 参见《论监禁的困境与改善》 陈和华著 载《法学》 2005年第4期.

篇4:黑龙江省对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工作管理条例

为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公正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进一步规范减刑、假释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我省减刑、假释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对罪犯减刑、假释,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坚持惩罚和教育、改造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有利于刑罚的有效执行,有利于罪犯的改过自新,有利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监管场所秩序的基本原则。

第二条 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应当减刑。

第三条 除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不得假释的情形外,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符合法定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如果有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执行刑期的限制。

“特殊情况”,是指有国家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特殊需要的情况。

第四条 罪犯既符合假释条件,又符合减刑条件的,一般应先予假释。

第五条 对罪犯的减刑、假释,以罪犯在服刑期间的表现为基础,结合犯罪的性质、情节、罪过、数罪并罚、罪犯执行主刑和附加刑、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等情况综合考虑。

刑罚执行机关的计分考核和奖惩是认定罪犯服刑期间表现的主要依据。

第六条 罪犯刑罚执行时间从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计算,判决、裁定宣告或送达之日即为生效之日。

第七条 对罪犯逮捕后在看守所羁押期间的表现,应进行考核,考核分可作为减刑、假释的依据。

第八条 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悔改表现突出或有立功表现的,在减为无期徒刑后再减有期徒刑时可以适当放宽减刑幅度。

第九条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罪犯减刑或有期徒刑罪犯假释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其起始时间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判决生效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处管制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二日。

无期徒刑罪犯减刑、假释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年,其起始时间从无期徒刑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

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减刑或减刑后假释的,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二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二年),其起始时间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第十条 对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罪犯,一般不适用减刑。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参照刑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予以减刑,同时相应缩短其缓刑考验期限。相应缩短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低于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不能少于一年。

被准予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的罪犯,如果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可以减刑、假释。

被假释的罪犯,除有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特殊情况,一般不得减刑。

第十一条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决定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的罪犯,确需减刑的,须经监管部门和有关社区矫正组织进行考核鉴定,依程序呈报减刑。

第二章 减刑、假释的条件

第十二条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罪犯应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服法;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完成劳动任务。

罪犯在服刑期间提出申诉的,依法保护其申诉权利。

罪犯被判处附加财产刑、承担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认定其不属认罪服法。

老病残犯及未成年犯劳动态度端正,可视为积极参加劳动。

老年犯或文化程度较低的罪犯,如积极参加学习,态度认真,可视为积极参加学习。

罪犯在考核期内曾受到行政处罚,经教育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的,可视为遵守监规纪律。

第十三条 “悔改表现突出”是指罪犯确有悔改表现,并在考核期内,具备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连续三次以上获得表扬及以上奖励;

(二)获得二次以上记功奖励;

(三)一次以上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或市级公安机关批准的改造积极分子。

第十四条 “立功表现”是指罪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检举、揭发监所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二)制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三)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经省级以上的单位评奖或确认,成绩突出的;

(四)在抢险救灾、消除事故隐患或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五)维护监管秩序事迹突出的,如发现其他罪犯或在押人员自杀能有效制止或及时报告抢救成功等;

(六)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的。

第十五条 “重大立功表现”是指罪犯具有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应当减刑的六种表现之一的情形。

检举、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或者提供侦破其他重大犯罪的重要线索,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捕重大犯罪嫌疑人,经查证属实的,属《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重大立功表现。

“重大犯罪”、“重大案件”、“重大犯罪嫌疑人”是指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案件。

第十六条 “不致再危害社会”是指罪犯在服刑期间认罪服法,一贯表现良好,确有悔改表现,不致违法、重新犯罪的,或者是年老、身有残疾(不含自残),并丧失作案能力的。

判断不致再危害社会,应当根据罪犯的犯罪性质、社会危害性、原判情况、悔罪程度、服刑期间的一贯表现、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等进行全面考察。

第十七条 罪犯在考核期内,受到一次性扣3分以上、连续12个月累计扣8分以上或其他行政处罚的,应依照《浙江省罪犯考核奖惩办法》的规定,相应延长考核期。

第三章 减 刑

第十八条 对被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服刑期间一般减刑一次为限。

减刑幅度为:确有悔改表现的,一般一次可减一年四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悔改表现突出或有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可减一年八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悔改表现突出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可减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十九条 对被判处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罪犯,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的,一般一次可减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悔改表现突出或有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可减一年六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悔改表现突出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般一次可减二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罚执行机关为减少减刑频率而延长考核期的,减刑幅度在上述规定基础上相应放宽六个月以内。

第二十条 对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的,一次可减一年四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悔改表现突出或有立功表现的,一次可减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悔改表现突出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次可减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十一条 对被判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决生效后余刑不到一年的罪犯,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的,一次可减三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悔改表现突出或有立功表现的,一次可减四个月以下有期徒刑;悔改表现突出并有立功表现,或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减去剩余刑期。

第二十二条 被判处管制、拘役的罪犯,悔改表现突出或有立功表现,确需减刑的,对判处管制的罪犯,一般减刑不超过三个月,对判处拘役的罪犯,一般减刑不超过一个月。

第二十三条 罪犯考核期一般不得少于减刑幅度。

第二十四条 有期徒刑罪犯减刑的起始时间和间隔时间为:

(一)被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减刑。

(二)被判处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罪犯,一般执行一年六个月以上方可减刑,两次减刑之间一般间隔一年以上。

(三)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首次减刑一般执行二年以上方可减刑,一次减二年以上有期徒刑之后,再减刑时,间隔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二年。

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不受上述减刑起始时间和间隔时间的限制。

第二十五条 无期徒刑罪犯在服刑期间,如果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服刑二年以后,可以减刑。减刑幅度为:确有悔改表现的,可减为有期徒刑二十年至十九年;悔改表现突出或有立功表现的,可减为有期徒刑十九年至十八年六个月;悔改表现突出并有立功表现的,可减为有期徒刑十八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减为十三年以上十八年以下有期徒刑。

篇5:三类罪犯减刑、假释问题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三类罪犯减刑、假释中存在岗位分配不透明,计分考核不规范,提请材料不真实,比例限制不公平等问题,检察机关应当从信息化、同步化、专业化等角度加强法律监督。

关键词:三类罪犯 减刑 假释 法律监督

近年来,减刑、假释环节司法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三类罪犯“以钱买刑”、“权刑交易”、“提钱出狱”等问题突出,严重践踏法律尊严,损害司法公信力,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不满。笔者结合浙江省H市的实践,对三类罪犯减刑、假释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从检察监督角度提出了完善对策,希望能对规范三类罪犯减刑、假释有所裨益。

一、三类罪犯减刑、假释案件的基本情况

浙江省H市境内有A、B、C三个监狱和D、E、F、G四个看守所,年均关押罪犯14000人左右,年均减刑、假释罪犯6500人左右。2011年至2013年,H市检察机关共审查三类罪犯减刑、假释案件462件,其中三类罪犯减刑案件244件,具体包括职务犯罪罪犯减刑案件157件,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罪犯减刑案件80件,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罪犯减刑案件7件;三类罪犯假释案件218件,具体包括职务犯罪罪犯假释案件178件,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罪犯假释案件40件,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罪犯假释案件0件。

二、三类罪犯减刑、假释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区、岗位分配不透明

监区、岗位分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罪犯的考核得分高低,减刑、假释机会的多少,罪犯普遍认为“干得好不如分得好”,但执行机关监区、岗位分配过程不够透明,三类罪犯会利用各种关系,想方设法“争取”好的监区、岗位。表现如下:一是三类罪犯被分到“好监区”的比例较高,如医院监区或后勤监区,这些监区工作轻松、限制较少、环境较好,而且获取减刑、假释的条件也比普通监区低,是罪犯心目中的“好监区”。据统计,462名三类罪犯中,有109人曾被分到医院监区,占三类罪犯总人数的23.59%。以B监狱的医院监区为例,该监区共有医护人员36人,其中28人为三类罪犯,占比77.78%,具体包括职位犯罪罪犯22人,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罪犯6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既没有医护工作经验,也不属于老病残犯,根本不具备分到上述监区的条件;二是三类罪犯从事“好岗位”的比例较高,所谓的“好岗位”是指没有定额劳动任务,管理相对宽松,比其他罪犯享有更多自由的岗位,如无定额劳动任务岗位、事务犯岗位等。据统计,在462名三类罪犯中,从事无定额劳动的罪犯315人,占三类罪犯总人数的68.18%;担任或曾担任过事务犯的罪犯104人,占三类罪犯总人数的22.51%。

(二)计分考核规范性不足

罪犯的计分考核是罪犯各项行政奖惩的基础,也是减刑、假释的前提。立法对此方面的规定较为原则,虽然各省根据需要自行制定了实施细则,但可规范性仍然不足,给执行机关留下了过多的自由裁量权。表现如下:一是滥用兜底条款,顶格加分。根据浙江省《看守所留所服刑罪犯考核奖惩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看守所考核奖惩办法》)第9条规定,在看守所服刑罪犯每月人均考核分不超过10分,个人加分最高限额为18分。如果要达到最高限额加分,要求罪犯服刑表现非常突出,但部分三类罪犯的每月加分都达到最高限额。如职务犯罪罪犯郭某,在H市某县看守所留所服刑,从2011年8月到2013年2月,连续19个月加分达到最高限额18分,远远超过人均月考核分(10分),而且看守所在罪犯考核加、扣分表中只列出加分所依据的条款,没有写明加分事项;二是频繁记功表扬,额外加分。立法对罪犯的记功表扬等规定不具体,也没有次数限制,三类罪犯被频繁记功表扬。如原某市公路管理段副段长楼某,因犯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10年,没收财产4万元,2010年4月16日被送H市A监狱服刑。2011年至2013年,楼某获得各类立功、奖励15次,平均每年5次。

(三)减刑、假释材料可信度不高

减刑、假释材料作为案件证据,需要符合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的本质要求。但实践中,部分三类罪犯减刑、假释材料违背事实,可信度不高,甚至有弄虚作假的现象。表现如下:一是虚报考核分数、记功次数。由于减刑、假释与考核分数直接挂钩,考核分数高也就意味着可以减刑的幅度大,假释的时间早。因此,一些监管民警徇私枉法,为罪犯虚报考核分数、记功次数。如罪犯王某,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8个月,后在H市某县看守所留所服刑。在2010年底看守所为王某申报省级劳动改造积极分子的材料中,王某2010年度的考核总分为178分,单项记功1次,但在2011年看守所为罪犯王某呈报假释的材料中,王某2010年度的考核总分却变为268分,单项记功4次。与2010年度申报省级改造积极分子时的分数相比,总分多出90分,单项记功多出3次;二是开具虚假贫困证明。有些罪犯为了逃避履行罚金财产刑、退缴赃款等,通过各种关系开具民政部门或者社区的贫困证明。如罪犯彭某,因犯受贿罪被判刑,在H市B监狱对其呈报假释时,尚有4万元的罚金未履行,驻监检察人员在审查其材料时,发现一份由某县民政局出具的贫困证明,经检察人员核实,彭某家里有别克君威轿车和奥迪轿车各一辆,而且其子在国外读书。显然,彭某不属于贫困人员。经检察人员进一步调查,贫困证明是彭某为逃避履行财产刑,授意家人找关系开具的。为此,驻监检察室建议对彭某暂缓假释,并由监狱依法处理。

(四)人为设置比例限制不公平

由于监狱对减刑、假释进行比例限制,并不是所有符合条件的罪犯都能被呈报减刑、假释,当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超过比例时,就由执行机关决定哪些罪犯可以优先呈报。三类罪犯因为人脉关系广和经济条件好,更容易获得优先呈报的机会,三类罪犯的减刑、假释率明显高于普通罪犯。据统计,2011年至2013年H市的平均减刑率分别为23%、27%和25%,而同期三类罪犯的平均减刑率分别为48%、51%和47%,分别高于同期平均减刑率25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2011年至2013年,H市的平均假释率为7.33%,其中三类罪犯的平均假释率为为28.37%,三类罪犯的平均假释率是H市平均假释率的4.48倍。

(五)检察监督滞后乏力

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监督手段不多等限制,检察机关对三类罪犯减刑、假释检察监督效果不理想。一是检察监督没有全程同步。根据高检院对规范化检察室考核评定的要求,检察室应当对减刑、假释的全过程实行同步监督,应当全面及时掌握罪犯的监区、岗位分配、计分考核、奖惩和刑期执行情况,并对呈报减刑、假释的案件逐案进行审查。但实践中多数检察室从监狱提请减刑、假释阶段才开始监督,没有对罪犯的计分考核情况进行监督,更没有对罪犯的监区、岗位分配给予足够重视,使这些阶段成为检察监督的盲区;二是检察监督沦为书面审查。根据高检院《监狱检察办法》的规定,对提请减刑、假释活动进行检察,应当查阅被提请减刑、假释罪犯的案卷材料,监区集体评议会议记录、罪犯积分考核原始凭证等。但实践中,多数派驻检察室只对监狱报送的罪犯名单及罪犯基本情况表进行书面审查,内容包括罪犯的姓名、罪名、刑期、考核分、年龄、住址等信息,很少查阅案卷材料和原始凭证,更极少主动找罪犯谈话,这种纯书面审查方式,发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小;三是检察监督刚性不足。实践中,检察机关的检察建议、监督意见、纠正意见等能否发挥作用,依赖于被监督者的自觉和配合,严重影响了检察监督的效果。

三、完善三类罪犯减刑、假释检察监督的对策

(一)推进检察监督信息化

加强派驻检察室“两网一线”等信息化建设,全面实现派驻检察室与看守所、监狱等的执法信息系统、监控系统的联网,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动态监督、固定证据、提高监督效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要建立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数据库,通过看守所、监狱、监外执行检察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办理刑事执行检察案件、网上查询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信息,及时掌握三类罪犯的罪名、刑期、政治面貌、出监、入监、减刑、假释等信息,这些信息在执行机关的监管平台上都已录入过,检察人员没有必要重新录入,这样既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有利于刑事执行检察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重要的监督工作中。二要建立派驻检察室与监管场所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联网的驻所检察监督平台,实现对监管场所的动态监督,及时掌握监管民警的执法是否规范,三类罪犯的计分考核、悔改表现是否真实等情况,实现对监管场所和三类罪犯的动态、全程监督。三要积极开发简便、实用的监督工作软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丰富监督形式,提升监督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落实检察监督同步化

所谓检察监督同步化是指检察机关应当对减刑、假释的执行过程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的同步监督。具体包括日常监督(深入三大现场,掌握罪犯服刑原始情况);评审监督(列席减刑、假释评审会议)、提请监督(审查提请机关送交的提请呈报的材料)、法院审理监督、对法院作出的减刑、假释裁定结果以及决定机关作出的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监督,以及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执行监督[1]。一要突出重点罪犯,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减刑、假释法律监督工作的程序规定》、《关于重点监督罪犯建档的规定》及中政委《意见》的要求,对于“三类罪犯”逐人分类建立相应的电子档案并定期更新,掌握实时信息,做到对“三类罪犯”的动态监测,为开展后续的检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对于三类罪犯的减刑、假释,必须从严把握法律规定的“确有悔改表现”、“立功表现”、“重大立功表现”的标准。二要紧盯关键环节,对监区分配、岗位安排、计分考核、提请、裁定等关键环节要加强监督。在岗位监区分配环节,重点监督刑罚执行机关是否按照罪犯的年龄、身体状况、劳动技能等因素合理分配劳动岗位,对于三类罪犯与普通罪犯是否采用相同分配标准;在计分考核环节,重点监督执行机关是否及时报送三类罪犯的计分考核变化情况,考核基础分及奖励分的依据是否准确,计分奖惩的事由是否真实等。对加、减分异常的三类罪犯要通过找罪犯本人谈话、调取原始计分凭证等方式进行核实;在减刑、假释提请环节,重点监督减刑、假释的起始、间隔时间及减刑幅度等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考核期间内所获得的行政奖励是否属实,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是否开庭审理等。要通过逆向审查等方式,加强对监狱内部各提请环节扣下的减刑、假释案件的监督,防止监管民警徇私舞弊、上下其手,对三类罪犯过分“关爱”;在减刑、假释裁定环节,注意审查“当减(假)未减(假)”和“不当减(假)却减(假)”两种情形,重点监督法院裁定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法律依据是否正确,有无徇私舞弊、枉法裁判、“同案不同判”等问题。

(三)实现监督手段多元化

造成检察监督乏力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监督手段,应当通过完善立法,为检察监督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监督手段。一要强化现有监督手段的法律效力,应当明确规定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的法律效力,即对于检察机关发出的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等,被监督单位必须按照要求,限期审查自己的行为是否违法,如果确有违法情况的,要及时纠正或采取有效措施,并将纠正或改进情况书面通报发出纠正违法通知的检察机关;如果认为没有违法情况的,应当及时书面回复检察机关[2]。二是赋予检察机关抗诉权,由于减刑、假释实质上是对原判决的变动,其与刑事裁判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各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其中并没有将减刑、假释的裁定排除在外。为制约裁决权,确保对裁决结果的有效救济,应当赋予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裁决的抗诉权,这既符合权力制衡原理,也符合检察监督规律。三要赋予检察机关配套的监督权能。若要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抗诉权等发挥制度设计的功能,还需要赋予检察机关配套的监督权,如检察监督知情权、调查权、建议处分权等[3]。

(四)提高监督队伍专业化

“徒法不足以自行”,无论制度设计的多么完善也离不开人的执行,检察监督工作也不例外。一要选好配强刑事执行检察人员,选派一批工作经验丰富,监督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检察人员,充实到刑事执行检察一线。应当根据监管场所每年提请减刑、假释的罪犯人数,按照一定比例配备派驻检察人员,以保障同步监督工作的落实。二要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针对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特点,积极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着力提高刑事执行检察人员的执法监督能力、应对重大监管事件能力以及发现、查处职务犯罪的能力,确保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贴合实际、学以致用[4]。

注释:

[1]周伟:《刑事执行检察的若干问题》,载《人民检察》2013年第24期。

[2]单民:《刑罚执行监督中的问题和对策》,载《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11期。

[3]侯国云:《刑罚执行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上一篇:1毕业综合实践任务书下一篇:浅谈中老年人营养与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