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土地制度

2022-12-14

制度是前人经验与血泪的总结和提炼,是行为的基本准绳,必须执行到位。如何制定一般制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黑龙江省农村土地制度》,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一篇:黑龙江省农村土地制度

浙江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附件3

浙江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 规划设计方案编制暂行规定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年五月

第一章 范围............................................................................................... 3 第二章 引用标准 ...................................................................................... 3 第三章 基本规定 ...................................................................................... 3

一、编制的主体 .................................................................................. 3

二、项目区设置要求 .......................................................................... 4

三、编制单位和人员要求 .................................................................. 4

四、编制的基础数据要求 .................................................................. 4

五、编制的计量单位要求 .................................................................. 4

六、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 4 第四章 准备工作 ...................................................................................... 5

一、组织与技术准备 .......................................................................... 5

二、资料收集与核实 .......................................................................... 5 第五章 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及要求 .............................................. 6

一、规划设计方案文本编制及要求 .................................................. 6

二、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编制及要求 .............................................. 7

三、规划设计方案图件编制及要求 ................................................ 10 第六章 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主要成果 ............................................ 11

一、规划设计方案文本 .................................................................... 11

二、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 ................................................................ 11

三、规划设计方案图件 .................................................................... 11

四、规划设计方案附件 .................................................................... 11 第七章 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成果管理 .................................... 12

一、规划设计方案论证 .................................................................... 12

二、成果管理 .................................................................................... 13

第一章 范围

一、本“规定”规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要求、内容、编制程序、成果的论证和管理。

二、本“规定”适用于全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等。

三、本“规定”所称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整治。

第二章

引用标准

一、《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

二、《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三、《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四、《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浙土资办〔2008〕175号)。

五、《浙江省实施<村镇规划标准>的有关技术规定》(浙建乡〔1994〕224号)。

六、《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土资办〔2009〕96号)。

七、国家和省其他有关技术标准。

第三章

基本规定

一、编制的主体

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主体为乡级人民政府。

二、项目区设置要求

项目区可涵盖单个或多个行政村,同时应尽量保持乡界、村界完整性,以便于基础数据获取。

三、编制单位和人员要求

承担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单位和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编制的基础数据要求

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图为基础的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为基础资料。

五、编制的计量单位要求

统一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公顷、万元等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四位数,立方米、平方米、米等数据保留到整数位。

六、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原则。在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建设、交通、水利、林业等部门的规划编制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在确保耕地数量、基本农田、标准农田总量不减少,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边界不改变、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以及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不改变的前提下,田、水、路、林、村综合考虑,统筹整治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生态用地。

2、因地制宜原则。保持传统村庄建设风格,尊重农耕习惯,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将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作做实做细,以更好地指导实施。

3、以民为本原则。尊重农民意愿,自觉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农民充分知情和全程参与,实行阳光操作,做到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后农民满意。

4、有序推进原则。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实施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在规划设计方案实施期限内,可根据需要做出分期实施的安排。

第四章 准备工作

一、组织与技术准备

1、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由县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方案,解决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中的重大问题。

2、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审查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筹措编制经费等工作。

二、资料收集与核实

1、收集资料

(1)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 (2)村(镇)建设规划。

(3)其他部门涉及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资料。 (4)村(镇)土地利用现状资料。 (5)土地评价资料。 (6)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资料。 (7)项目区所在地产业规划布局和土地流转现状材料。 (8)村民发展意愿。

2、核实资料

对收集的资料,应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可靠性较差的应进行复查核实。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调查。

第五章 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及要求

一、规划设计方案文本编制及要求

1、总则

明确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目的、范围、期限和基础数据、指导思想、原则、依据和任务。

2、规划设计方案目标

明确项目区土地整治目标,如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村镇改造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目标。

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目标具体量化指标一般有下列构成: (1)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数量,新增耕地面积、基本农田标准化率;

(2)新建、改建支渠以上的灌溉、排水、塘堰驳岸工程量; (3)新建、改建主干路、支路以上道路数量; (4)新建、改建主干道、主干渠绿化数量; (5)旧村改造及新村建设数量; (6)农户集中居住率。

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明确项目区整治前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变化情况。

4、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明确项目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治的各类工程建设内容。

5、村庄建设与相关设施设计布局

明确农村住宅建设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具体设计布局。

6、土地权属调整

明确项目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7、资金测算与筹措

明确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式。

8、项目区实施计划安排

明确项目区各类工程建设内容的分期实施计划安排。

9、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实施措施

包括法律的、行政的、社会的、技术的以及其他保障措施等。

10、附则

明确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成果组成、实施日期和解释。

二、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编制及要求

1、前言

说明编制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的缘由及主要过程等。

2、现状基本情况

(1)项目区范围及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说明项目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四至关系,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

(2)自然条件及资源状况

说明项目区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地质条件。

(3)人口、户数状况

说明项目区所涉及的行政村(自然村)、人口和户数等情况。 (4)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说明项目区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的利弊条件。 (5)权属状况

说明项目区有关建设用地、农用地权属现状情况。 (6)田、水、路、林基本状况

田:说明项目区农用地整理、生产路、田间道、灌排渠建设情况,分析整理潜力情况。

水:说明项目区内支渠以上的灌溉、排水、塘堰驳岸情况。 路:说明项目区内现状通村公路、村内公路及总长度。其中土路、己硬化路、原有石板、碎石路宽度及总长度,道路通畅情况等。

林:说明项目区内绿化情况,主干道、主干渠林带建设状况。 (7)村庄建设状况

项目区内村庄情况:说明村内各自然村的分布情况,包括宅基地规模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自然村撤、扩、并计划;说明村内房屋总幢数、人均占地面积、人均建筑面积、容积率以及建筑新旧情况;分析村庄的用地结构、各类用地布局、复垦潜力状况。

景观和形态:说明现状村庄空间景观状况,对建筑物的功能、用途、面积、建设年代、建筑质量、建筑风格及特色进行汇总与评价。

公共配套设施:说明现状卫生所、文化站、小学等公共配套设施分布情况、数量及规模。

环境保护:说明村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类型,对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8)村民发展意愿

通过对村民现场走访、发放调查表等形式,收集行政村的基本情况和村民意愿,对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汇总。

3、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主要过程

说明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工作步骤、技术方法。

4、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面临形势 说明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5、土地综合整治各类工程情况说明 (1)说明土地平整工程量和基本要求。

(2)说明支渠以上的灌溉、排水、塘堰驳岸的长度、用材和布局。

(3)说明主干路、支路以上道路布局、等级标准、长度、路面材料等内容。

6、村庄建设与相关设施情况说明

(1)说明撤、扩、并自然村的数量、宅基地面积,明确新村建设的位置、规模、总用地面积、人均用地面积。

(2)说明公共配套设施:电力工程、电信及有线电视工程、管线综合、消防、卫生所、文化站、小学等公共配套设施分布情况、数量及规模。

(3)说明村庄整体风格与景观环境、村镇环境和谐统一,与村镇的历史文脉联系,符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保持农村风貌和当地特色等情况。

7、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的投资与效益分析 说明具体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投资估算:

(1)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程的工程量和投资金额统计。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项目工程量和投资金额统计。 (3)其他需统计的投资金额。

说明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对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社会公众的影响。

8、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若干问题的说明 关于计量单位、图件的说明。

三、规划设计方案图件编制及要求

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要求比例尺1:2000--1:10000。

2、项目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要求比例尺1:2000--1:10000。

3、项目区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图 要求比例尺1:2000--1:10000,图上应标明土地开发区、土地整理区、土地复垦区、建新区。

4、项目区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规划图

要求比例尺1:1000--1:2000。主要内容包括:

(1)田块整理工程。田块整理范围及填土、挖土、驳坎及与之配套的路、灌溉、排水等内容。

(2)水利设施工程。村内各类支渠以上的灌溉、排水、塘堰驳岸及村镇上下水等内容。

(3)道路工程。各类支路以上道路的布局、等级标准等内容。 (4)绿化工程。各类林带建设及村内绿化的布局等内容。

5、项目区建新地块现状图

要求比例尺采用1:500--1:2000。需标明各类地形要素、建新区范围线、拐点座标和区块面积等内容。

6、项目区建新地块建设规划图

要求比例尺采用1:500--1:2000,需标明各类建筑数量分布、层数、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位置及数量等内容。

第六章 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主要成果

一、规划设计方案文本

二、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

三、规划设计方案图件

四、规划设计方案附件

1、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资料汇编。

2、规划设计方案的相关文件。

3、规划设计方案的论证意见、公示意见和听证材料。

4、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图件的电子稿。

5、其他资料和图件。

第七章 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成果管理

一、规划设计方案论证

为保证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成果质量,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成果进行论证。

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应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为依据,同时符合下列要求:

1、村庄调整和拆旧建新应符合省规定的用地标准。

2、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提出的土地综合整治任务符合实际,目标切实可行。

3、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较好地做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5、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有效地整合了其他相关部门的意见。

6、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采用的基础资料翔实可靠。

7、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说明书内容符合要求,各类图件内容全面、图面整洁清晰。

二、成果管理

1、公告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经批准后15天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项目区域内以书面形式对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公告,也可以利用新闻媒体、报纸和各级政府网站予以公告。

2、建档

由县级人民政府建立项目区规划设计方案档案。

第二篇:浙江省台州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做法

浙江省台州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保增长、保民生、保资源的高度,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截至2009年7月9日,全市已启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60个村,落实农民建房7876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440亩,拉动农村消费20多亿元。该市力争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四年行动计划,完成农民建房20万间,实现投入300亿元。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政府推动,形成工作合力

市、县、乡层层成立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下设指挥部或办公室,抽调相关部门精干人员集中办公,确保人员、责任、经费“三到位”。建立领导干部与土地整治试点村结对帮扶制度,把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村作为年轻后备干部的锻炼基地。将今后四年土地综合整治村、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分解下达到乡镇(街道),具体落实到村,层层签订责任状,据统计,各县(市、区)今年共下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建设任务328个,超过市里任务的29%。同时,整合土地、农业、水利、林业、建设、环保等各条线上的惠农资金,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大督查力度,县(市、区)每个月上报一次工作进展情况。临海市将该项工作纳入镇(街道)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并落实了镇领导班子与驻村干部共同捆绑包干责任制。

二、坚持试点先行,进行典型引路

该市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引路、面上推广”的思路,选择村民居住分散有整理潜力、住宅选址符合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集体经济雄厚、社会保障相对完善、村班子战斗力比较强的村先行试点。按照城中村改造、空心村整治、自然村撤并、高山移民安置、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建设项目征地拆迁“立改套”安置等五种不同整治模式,并区分南部和北部县(市、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在全市农村精心选择了18个整治试点村,集中技术力量帮助指导,建设新农居示范村,并为面上工作的推广提供借鉴经验。其中临海市总结2008年48个宅基地“三统一”试点村建设经验,全面开展康居工程建设;温岭市在开展试点工作基础上,总结出旧城改造型、中心(村)集聚型、整理复垦型、高山移民型和灾患迁建型等10种特色明显的土地整治模式,设计了两套70余种建筑形式的农民建房参考图集,今年1—6月温岭市已审批农民建房4376间(套),拆除旧屋4745间、收回1122间。

三、实行政策促动,激发各方动力

抓紧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的两规衔接机制。对急需用地的村庄整治项目,坚持依法依规、便民利民的原则,简化村庄整治项目用地报批手续,做到随到随批。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村庄整治用地,除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拆迁安置捆绑上报外,包装成规划局部修改试点四类项目(地质灾害及台灾避险安置项目、高山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农村危旧房改造示范项目、

2 农村宅基地复垦启动区块项目)上报。积极探索宅基地退出机制,激活农民手里最大的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超任务所得的复垦指标全额给镇(街道)。温岭市专门出台《温岭市个人建房用地管理规定》和《关于农民建房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的意见》,实行土地整治奖励等五项奖励措施。临海市将土地整治村的村庄规划编制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四、注重以民为本,维护农民权益

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中,该市十分注重以民为本,维护群众权益。一是尊重民意。研究制订的各项工作实施方案,都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90%以上通过,再以村规民约方式确定,形成全体村民共识。二是维护民利。在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村民的各方面权益,在建房用地报批税费上予以减免。三是激活民力。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带动农民住房和消费投资。如临海市预拨补助资金,解决村集体启动资金匮乏难题。四是扶贫助弱。对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等弱势群体,安排好其居住和生活。一些县(市、区)还按贫困村庄人口规模给予10—15万元不等的补助。

五、抓好结合互动,增强工作效果

一是与“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相结合。根据“用地集约、资源共享、设施配套、民生改善”的原则,合理布局村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基础设施等各类用地,避免大拆大建,确保规划的整体性。二是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引导农民“居住转型”,鼓励小型村合并、自然村缩减、空心村整治、高山村搬迁,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和村

3 庄集聚,减少村庄用地总量,实现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和基本公共服务集中共享。三是与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相结合。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档案管理、纠纷调处机制,促进土地规模流转,切实解决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用地。(信息来源: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

第三篇: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

(2006年9月30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第三条国家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第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

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领导,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日常工作经费应当列入各级财政预算。

省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省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的管理。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村工作部门(以下统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的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的管理。

国土资源、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村规民约或者村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以及村民小组作出的决定等,如与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家、省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的规定相抵触,其抵触部分无效。

第二章土地发包和承包

第七条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

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承包,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也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股,按份确权分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后,实行承包经营或者股份合作经营的方式。

第八条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可以委托村集体经济组织代为发包。没有设立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民委员会发包。

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土地时,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

第九条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第十条发包方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承包原则和程序发包。

农村土地承包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以下统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约定的承包期限短于法定期限的,应当延长至法定期限。

第十一条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发包方,在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自愿放弃承包土地以及承包期内自愿交回承包土地的农户,其家庭成员仍享有农村集体土地资产和其他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的权利。

第十二条承包期内,承包方家庭成员分户并申请分别签订承包合同的,发包方应当与分立后的农户分别签订,并依法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登记。

第十三条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发包方应当拟订承包方案,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十五日。承包方案应当明确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用途、承包形式、承包期限以及其他应当注明的事项。招标、拍卖程序参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以公开协商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其承包底价及支付方式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村民会议)或者成员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

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

第三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第十四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承包期内,承包方家庭成员中有外出务工、经商、升学、服兵役以及服刑等原因,致使承包方家庭成员实际未从事承包土地经营活动或者承包方家庭成员减少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承包地。

第十五条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无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无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因结婚男方到女方家落户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六条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市辖区,转为城镇居民并已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应当在当季作物收获后,将家庭承包的耕地交回发包方,并与发包方解除土地承包关系;确有正当理由不能按期交回的,应当自户口迁移之日起一年内交回;逾期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依法收回。

承包期内,承包农户消亡的,发包方依法收回其家庭承包的耕地。

承包期内,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时,发包方对承包方在承包地上为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投入以及种植的多年生经济作物,应当给予相应补偿。

第十七条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

承包期内,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征收、征用村集体土地面积较大,落实国家移民政策等特殊情形对个别农户之间承包的耕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村民会议)或者成员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八条下列土地应当用于经依法批准的承包土地调整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围垦、开垦、复垦以及土地整理等增加的;

(三)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

(四)发包方依法收回的。

第十九条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承包林地或者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承包地的,该承包人死亡,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

第二十条征收、征用集体土地,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履行

法定程序,切实保护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第二十一条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方式流转,也可以采取入股等其他方式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第二十二条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自主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依法流转其承包土地。

第二十三条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当事人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承包方将土地交由他人代耕不超过一年的,可以不签订书面合同。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第四篇:黑龙江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黑龙江省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践还存在着参保率低、覆盖面窄、筹集资金困难、缴费水平低,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等等问题。本文针对黑龙江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提出了完善黑龙江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试图为构建适合黑龙江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养老之难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龙江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策

一、建立黑龙江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2009 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市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相对于过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言的,简称为“新农保”。过去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农民自己缴纳费用,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缴费方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广覆盖性、强保障性、高度灵活性三个特征。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如果要在2012年实现千亿斤粮食发展战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惠农制度应该在全省提前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减少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让广大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自己多年支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回报。

二、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 1992年民政部制定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1994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基本方案》的内容颁布了《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大力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但由于《基本方案》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加上中央政府机构调整等原因, 1998年后,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展缓慢甚至陷入停顿状态。1999年由于国务院决定对已有的业务进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处于半停滞状态,新参保人数锐减。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111个县(市、区), 70%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2007年底农村人口已达1 762.9万人,仅有184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2008年6月末全省共拨付农保基金306.45万元,涉及到26 892人次,领取保费

的有67 568人。目前全省领取养老金的农民中,领取标准每月只有几角钱的占25%,每月领取五六元的占50%。以阿城市为例,每年续缴率仅为1%,从2000年至2005年阿城市新增参保人数每年为6人。阿城市共有355人领取农村养老金,社保部门每月共计发放2 320.30元,月人均领取6.5元,其中月领取养老金超过60元的只有7人。可见,虽然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然而,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对社会养老保险有较强的需求。2008年一项对黑龙江省依安县、双城市、五常县、肇东市四个市县的调查显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之后,农民最想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民养老观念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率低,仍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意愿深刻影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展。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降低,传统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已不足以保障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在农村地区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黑龙江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早在 1991 年就开始试点,由民政部门组织开展,2009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新农保”试点工作总体纲领,“新农保”制度在具体实行半年后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制度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保率低、覆盖面窄

黑龙江省现有农业人口 1 791 万,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可支配收入少,而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包含参加“新农保”)仅仅占其 1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农民不在这个制度的受益范围之内,另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偏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是农民自愿参保为主,而这种仅依靠农民个人缴费为主的养老保险机制,在黑龙江的部分地区普及开来还是具有相当的难度。

(2.)筹集资金困难、缴费水平低

如何保证财政充分安全有效地安排资金对农民养老缴费进行补贴,这是“新农保”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在全国还处于低水平,缴费能力不强,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能否落实到位。当前,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萎缩,集体养老保障功能已经严重削弱,拿出资金来补助“新农保”仍是难题,在“新农保”制度的构建中,政府补贴对于收入有限的农民为参与主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尤为重要,但是地方政府普遍存在财政困难,尤其在取消农业税以后,地方财政能力严重消弱,除了少数相对富裕地区外,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各级财政投入还相当有限,无法承受大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而且,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使得基金的筹集以及待遇支付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财力支撑明显不足,将对以后 “新农保”制度的扩展与推进产生消极影响。

(3)缺乏有效管理机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工作需要很强的技术性,对管理水平要求很高。在“新农保”制度运行初期,已经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畅、经办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以及政策执行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系统软件和网络建设规划,业务办理的管理手段也比较落后,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甚至以手工操作为主,且管理模式不一致,操作流程差别较大,势必会造成管理成本过高、导致效率低下,这些都将对保费的收缴、养老金的发放和基金的安全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新农保”在基金管理体制上沿袭了“老农保”制度以县为单位分散管理的模式。以县为单位开展基金管理工作层次较低,对于农业人口占比高的地区,受其财力的限制,基金管理水平往往也十分低下,绝大多数地区缺乏专业的基金管理人才、技术和投资主体资格,基金管理机制也不健全,缺乏统一

的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监管手段缺乏,大大增强了基金被挤占、被挪用的风险,不利于基金的监管。同时,“新农保”制度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后,将拥有庞大的参保人群,届时个人账户将会积累起大量的养老保险基金,应确保“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在“新农保”中,参保人员个人账户储蓄利率按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计入个人账户,如何解决“新农保”个人账户保值增值的问题意义重大。

三、黑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做好充分的战略规划。

国家规定2012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6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 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黑龙江省要力争在2015年实现全覆盖,农村参保居民月领取养老金达到90元, 2012年农村参保居民月领取养老金达到75元, 做好规划更利于制度实行。

2.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认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覆盖面窄,参保率低,这个问题长期存在必将成为制约“新农保”实施的瓶颈,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对“新农保”宣传力度不到位,农民对“新农保”仅限于知道层面,即便是参保农民对具体“新农保”参保流程、政策内容、政策受益了解甚少,因此政府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电视,报纸,传单,广播等),尤其是在广大的偏远贫困地区要重点加强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并通过相应的法制教育,让其认识到依法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自己应履行的义务,从而增强其社会保障意识,提高参与投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制定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并结合黑龙江省实际,要区别不同地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条明晰试点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实施办法等。同时要特别考虑农村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农村特殊群体包括三类人:一是农村的“五保户”、贫困户,他们是农村社会救济的对象。二是失地农民,尤其是进入老年的失地农民,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又没有了土地的生活保障,成为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首要针对的对象。三是那些因缺少劳力而陷于生活窘迫的家庭,尤其是无子女在身边照顾的单身老人和老年夫妇应该特殊考虑。四是计划生育户即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按现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当其夫妇一方或双方年满60周岁时,可领取每人每年600元的养老扶助资金,该奖励只是杯水车薪。

4.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在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过程中,应该把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如果达到领取养老金年龄的农民把土地经营权长期转让出去,可以给予较高的养老金待遇和相应的流转补贴。如果通过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的转包、出租、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自己的土地承包权,则可以给予更高的养老金待遇和更多的流转补贴。这项制度一方面可以加快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经营水平。黑龙江省应该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契机,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密切配合我国目前的农业政策,尤其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让农民种粮时有基本收益补贴、年龄大时有养老金保障,真正安心

种粮,享受党的政策的阳光雨露。通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但可以保障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还可以作为政策手段来促进农业发展。

5.落实实施措施。

首先,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要向农村居民解释清楚方案的具体实施情况,交待清楚他们都需要做什么,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实惠,消除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积极投保。其次,要做好反馈工作。方案的实施难免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情况,方案实施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要遵照方案,认真执行,对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反馈和解决,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再次,要通过试点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实施模式,为以后扩大和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奠定基础。最后,要做好调查和总结工作。有关部门要经常了解不同部门实施方案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更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解农村居民的愿望和建议,倾听群众的声音,做好调查工作,把通过实践得来的经验上升到理论中去,要把好的经验和模式进行推广,同时也要借鉴其他省份好的试点经验,不断地进行修正和完善,真正建立起适合黑龙江省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还必须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法制轨道,通过法律来明确政府、社会和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为农民的养老提供有力的保护。而且只有在法律的保障下,这项社会事业才会更加规范和严肃,才会更健康地发展。

6.制度发展渐进化。

虽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是覆盖全社会,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分步骤进行。从国际上看,农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个国家在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初都未将其包括在内,即使建立了针对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般也是遵循“低交费低支付标准”的原则并与其它行业分开实施,保障水平较低。对处在生存温饱线以下的农民,各国对其养老问题的解决往往是通过社会救济或由政府补贴来实现的,只有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政府有能力通过再分配方式或他们自身有能力积累充足的退休金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得以发展和完善。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国在建立农村保险时,应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承受能力,循序渐进的推行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讲话》,中央政府网,2009.8.18.

[2]刘源.中国社会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0 .

[3]何志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湖南新邵县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2009,(5).

[4]袁堂军. 黑龙江省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劳动保障世界. 2011(8).

[5]许勤.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3).

第五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和行业效率,也关系到中国农村的政治稳定。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客观要求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土地用途改变、有效需求不足、流转期过长等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要依法依规办事、积极开拓市场及加大金融扶持等,以确保农村

【1】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城乡统筹发展

规模经营

引言: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2】集体土地流转是当前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一次创新,涉及到土地资源的整合,涉及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到农用地结构的调整。其包括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两个方面。土地管理工作最大问题是怎样才能既保障经济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又能保护耕地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土地综合整治,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土地从粗放、低效利用向集约、高效利用的转变,释放建设用地空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统一发展,是解决土地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促推新农村建设,拉动经济增长。

一、 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中政府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以保护中国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控制乱占和滥用土地。农村住房建设过度占用耕地也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而自然村目前仅有少数人居住,严重“空心化”。同时,目前农民上访和投诉中涉及到的土地案件已经占到全部上访和投诉数量的首位。据估计,全国失地农民数量达到3000万以上。【3】从近年土地被征用的数量和国农民人均土地面积这两方面判断,3000万失地农民的数量估计并不为过。少数农民因为得不到合法的土征用补充费用,与村集体的干部和地方政府发生冲突,成为常年上访户。还有的地方农民集体与征地单位或地方政府对抗,造成严重的地方社会治安问题。农村土地承包法》使所有权在国家与集体、农户之间发生分割土地承包法实际上显示了国家、集体和农户对土地所有权的分割,但却没有明确地合理地界定它们之间的权利边界。深入想,这种界定是不可能的。土地承包法的本意是要克服传统集体所有制的弊端,但又想继续维持集体所有制的框架,不免在逻辑上漏洞昭然,在实践中弊端丛生。

二、 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农地制度的改革路径农地国有化主张退出权”方案设计。建立混合所有制的主张。.改革建议假设中央政府采用下述农地制度改革的方案:1)农村耕地承包权独立化、长期化、商品化。(二)农地征用制度改革1.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性现行法律规定的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只是农业用地的所有权转移,地价作为年收益的6至10倍是合理的2.农地征用改革方案第一,把现在村集体的土地出让权力和收益享有权利完全拿掉第二,在商业性的耕地占用中,用一个新的税种替代耕地占用补偿金的征收,并由国税部门负责征收。第三,土地交易的行政监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中央政府已经考虑实行这个制度。土地监管部门负责认证土地交易价格的评估机构的执业资格。第四,由土地法庭作为土地交易纠纷尤其是交易价格纠纷的最后裁决机构。第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土地(或土地使用权)交易价格条例,规范土地的商业性交易和公共部门的征用行为。第六,在目前城市公有土地实行国家所有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延长土地使用者的使用年限到100年,待条件成熟以后,可以进一步深化所有权改革。3.尝试建立“国家失地农民账户”和“国家失地”农民保障基金”。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客观要求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土地用途改变、有效需求不足、流转期过长等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要依法依规办事、积极开拓市场及加大金融扶持等,以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土地流转后改变农业用途。新路村的土地流转后,一般用作为建设木材市场、建材市场,还有建楼房以用于出租。土地流转后因改变土地用途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缺乏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4】识。2.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不足。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社组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土地的使用价格上让其退而止步。3.土地流转期限过长侵害农民的根本利益。土地经营权的长久不变是从根本上保证土地属性和农民利益,但是,一旦出现土地大规模的长期流转,就有可能产生圈占土地现象,将直接影响农民利益。4.土地流转后带来的社会压力土地流转,尤其是规模化经营导向的土地流转,必定会提升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和机械化程度,从而无法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对城市消化农业人口的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5.土地流转过程中金融支持不足在目前农土地高度分散的土地格局下,小农经济很难积累起大量资本,因为高效农业的投入巨大,而回报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二)改进措施及政策建议.确保土地流转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不但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障,是农民最大的利益所在 ,也是农村最大的稳定因素。 因此,必须尊重农村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尊重土地流转的内在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 ,从该地的实际条件出发 ,因地制宜 ,稳妥推进土地流转。2.积极开拓土地流转的市场需求首先,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机制,允许农村土地在一定范围内流转,并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土地转让价格。3.合理确定土地流转周期从新路村土地流转的个例来说,一方面,专业大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验实体希望能将土地长期稳定下来,形成稳定的规模经营。4.做好土地流转后的后续工作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 同时,只有农业劳动力实现了稳定、大规模的转移,才能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进程,促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5.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金融支持力度①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支持土地流转。②出台对土地流转方面银行贷款配套政策。【5】 参考文献:

【1】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32) 第44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7月

【2】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

王慧青 尹少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农林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4)

【3】 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

黄延信

张海阳 李伟毅 刘 强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11年第5期

【4】 <农村土地与农民的社会保障> 姜长云

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 【5】<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研究>

钱忠好 经济学研究

上一篇: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下一篇:护理专业毕业实习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