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2022-12-14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8年1月23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省长

栗战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本届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依靠和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和衷共济图振兴,千方百计促和谐,圆满完成了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登上新台阶,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5%,2007年达到70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2002年增长72.5%,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比2002年增长1.2倍,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比2002年增长89.8%,是财政形势最好的时期。

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007年粮食总产达到793亿斤,创历史新高。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畜牧业规模、水平、效益及市场占有率提高,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超过40%,跻身于全国畜牧业大省行列。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建成通乡通村公路4万多公里,解决了133万人的饮水安全,新建和改造农村住房19.4万户,15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面貌出现可喜变化。

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实施了一批重大调整改造项目,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装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三峡水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中宽带钢冷热连轧机、重型数控机床等高端产品的国产化,部分核电设备产品达到国际水平。能源工业继续壮大,天然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500万千瓦。石油化工产业加快发展,大庆120万吨乙烯并线改造工程开工,将成为国内最大的乙烯加工装置,煤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食品、医药、森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调整改造取得积极成效。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871.9亿元,利税1774.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倍和1.8倍。全省工业呈现出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质量与结构稳步改善的良好态势。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冬季冰雪游和夏季避暑游已成为靓丽的旅游品牌,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425亿元,比2002年增长1倍多。新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服务外包基地初具规模。金融业加快发展,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支农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会展经济迅速发展,“哈洽会”已成为国际性的经贸盛会。新兴流通形式和经营业态不断扩展,有力地拉动了消费增长。2007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331.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比2002年增长95.9%。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转变,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国企改革目标如期实现。地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盘活国有资产近200亿元,化解不良债务1000多亿元,183万职工实现“并轨”,发放经济补偿金134.3亿元。改制后的股份制企业普遍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使我省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带动力和国有企业竞争力增强。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808亿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年均增长21.6%,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0.1个百分点;缴纳税金240亿元,比2002年翻两番。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升到39.6%;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2.3%;对外贸易额占全省外贸总额的76%。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积极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大经贸战略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对外合作不断扩大。2007年对外贸易总额实现17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2.9倍,成为全国第十一个、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出口总额超百亿美元的省份。其中对俄进出口总额达107.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62%,占全国对俄进出口总额的22.3%。已有7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我省投资,累计批准外资项目125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75.1亿美元。

——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增加,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后劲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五年累计获国家科技奖89项,其中一等奖7项。一批科技成果在“神舟六号”飞船、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嫦娥一号”卫星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及国防工业快速发展,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3倍。

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较快增长。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864.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比2002年增长1.7倍,是近十年的最高增幅。五年竣工各类项目1.3万个,其中亿元以上大项目2000多个。全省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实力更加雄厚。

经济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哈大齐工业走廊启动面积达到76平方公里,开工项目520个,完成投资380亿元,260个项目建成投产。东部煤电化基地已被国家列为7个煤化工产业基地之一。沿边开放带对俄进出口产品加工园区、中俄边民互市贸易区建设进展顺利。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恢复和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其总量和财政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五年共完成造林8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3.6%。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和森林资源保护区面积得以恢复和扩大。治理水土流失和草原“三化”的力度加大,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进展顺利。通过积极推进环保、节能、循环经济等项目建设,依法关闭小煤矿,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企业,关停高耗能发电机组等强制措施,全省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5%,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2007年全省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到223亿元,比2002年增加71.5%,教育条件全面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两基”目标已经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普通高等院校发展到68所,比2002年增加20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相继建成省图书馆、省广电大厦、省科技馆、会展中心等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基础设施。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新闻出版事业进一步繁荣。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省、市、县三级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体育事业实现新跨越,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全国第四届特奥会、全国第十一届冬季运动会,获得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举办权。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咨询、审计监察、双拥优抚、防灾减灾、国防和边境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哲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新进步。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就业33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积极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全省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752个,比2002年增加583个,覆盖率提高到72%。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农民参合率达到92.1%。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就学难问题,对全省城乡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有效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在全省范围建立了廉租房制度,共有 10万户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1150万平方米,完成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671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7600万平方米。针对物价上涨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压力,2007年省财政安排资金分别对城市低保对象和省属高校贫困学生给予专项补助和临时性补贴。“平安龙江”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向好转,各类事故和伤亡人数逐年下降。信访工作得到加强,信访总量大幅下降。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五年省本级财政预算累计用于民生方面的专项支出130亿元,年均增长48.5%。在全国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和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五年累计减轻农民负担207.8亿元,人均减负1150元。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推动下,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2元,比2002年增长71.8%,年均增长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45元,比2002年增长67.9%,年均增长10.9%。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科学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能力提高

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面开展了行政许可清理工作,省直部门精简了64%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出台了省政府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形成了征询公众意见、专家学者论证、依法进行审核、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努力打造“阳光政府”,扩大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和完善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成功阻击了“非典”侵袭,有效防止了“禽流感”的发生,妥善处置了松花江水体污染等重大突发事件。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成绩令人鼓舞。这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和支持我省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广大侨胞及所有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相比,用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来衡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思想还不够解放,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工业素质有待提高,现代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及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涉及民生的领域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职能还需进一步转变,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作风仍需进一步改进,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回顾五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好时期,归根结底是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省情,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一切从黑龙江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关注民生民计、加强社会建设,注重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才取得上述好的成绩。我们更深深地认识到,要解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历史形成的矛盾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了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还有一定差距。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建立促进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二、今后五年及今年的工作

今后五年是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第十次党代会规划了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实现“五个突破”、推进“一个跨越”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望,把握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一届政府应为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黑龙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认真履行职责,做出新的贡献!

未来五年,要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200美元,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自主创新,进一步壮大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基本形成特色经济体系。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建立起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要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初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一定规模,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经过五年的奋斗,努力使我省成为新型工业化程度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省份;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的省份;成为人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的省份;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社会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省份;成为对外更加开放,在国内外影响力显著提升的省份。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又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还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在新征途上,我们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将继续平稳增长,增长动力更趋多元,跨国投资并购活动更加活跃,双边多边合作进一步深化,这对我们利用国外资源、市场促进发展总体有利。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战略部署,为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我省难得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机遇,有利于我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工业、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从我省基础看,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增长的动力增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更趋合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发展方式开始转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增强;高度重视民生,推进社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增强;特别是开工、待开工和谋划的一批大项目,将会对今年和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后劲增强。只要全省上下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就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向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突破”、“一个跨越”的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200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外贸进出口额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5%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2%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略有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5%左右。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和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特别是防止大落,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抓好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全面抓好投资、消费、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全面抓好科技创新能力、劳动者素质、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利用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机遇,认真研究国家有保有压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基础产业、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及民生等领域给我省以更多的支持。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将财政性资金重点投向“三农”和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以公共消费引导和拉动社会消费。要努力保持物价平稳,搞好市场监管,依法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违规和乱收费行为,完善和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政策,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稳步提高。

(二)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我省省情特点和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出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创新能力的发展方式。我省科技实力比较雄厚,科技创新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由于科技体制综合改革不到位,各种科技资源整合不够,科技人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科技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围绕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支持100家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鼓励大企业兼并或联合科研机构,增强企业技术开发实力;推进技术开发类院所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开放的研究开发体系,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加快培育和搭建一批技术创新平台,继续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联合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研发中心、重点试验室和中试基地,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及多种类型的孵化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佳木斯海绵钛生产加工项目建立钛合金研发基地,依托东轻、东安等集团公司建立哈尔滨铝镁合金科技产业基地,依托黑河俄电工业园区建立硅基新材料研发基地,依托哈电集团等建立核电装备研发基地,依托哈医大、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院和哈药集团等建立新药研发基地,使这些基地产值在三年内分别达到30亿、100亿和300亿元以上。进一步加快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的“隆起地”。加快实施6大科技专项,重点推进现代医药、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尤其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和新材料,加快建设哈尔滨松北区国家级生物产业园区,力争在全国率先把生物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提高新材料产业竞争实力。不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6%以上。进一步确立资源精深加工与发展新兴产业并举的发展方式。我省是资源大省,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资源支持。一方面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直接出售资源多,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多,资源加工的产业链条没有拉长;另一方面,过份依赖资源,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业、产品发展不够。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努力延长产业链条,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多层次增值;更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发展各类新兴产业,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进一步确立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我省是生态大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经济发展中,不太重视生态保护和修复,过度地消耗了生态资源,造成了污染,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局部恶化。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经济,按照“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科学合理地保护生态,走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确立强化科学管理,提高质量效益的发展方式。我省是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农业和工业的基础规模都比较大,但经营管理粗放,经营效益不高。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加强科学管理,推进管理创新,注重内涵挖潜,降低生产和商务成本,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紧绷,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我省耕地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首位,田间综合机械作业率达82%,特别是垦区农业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有数量居多、水平较高的农业科技人员,有很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有信心经过努力率先在全国建成现代农业基地。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富民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突出抓好以农田水利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扩大水田面积,发展节水灌溉,搞好旱区治理。今年新增高产稳产农田200万亩。“两江一湖”水稻基地建设和西部旱区节水灌溉工程要尽快启动。大力支持农机合作社和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新建农机合作社250个。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农机化和信息化水平。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农业科研院校与各县(市、区)深入开展科技合作共建,加快科技入户,尽快实现农业生产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标准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通过产业链接实现农业增值,变数量农业为效益农业。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村

二、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等为农业、农民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调整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农业生物产业、优质粮食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今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再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收入260亿元。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现代产业经营形式,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村水、路、电、能、医、教、住、保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解决1600个村屯、8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启动11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6个小水电替代燃料工程和一批沼气项目建设,搞好村屯绿化,改造农村草坯房,改善农村生产和人居环境。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重视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农垦要率先加快发展,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场区城镇化的新型垦区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深化县与垦区、林区、油区、矿区的合作共建。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

二、三产业。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同时,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相互带动、协调发展。要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相配套、上下游产业相衔接、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发展格局。装备制造业要以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为目标,瞄准高端前沿,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高技术化和国产化水平。以哈电站集团为依托,重点开发研制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不同等级的风力发电机组和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形成我国最大的水电、煤电、气电、核电、新能源电站成套装备制造基地,今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以一重、佳煤机、鸡煤机、齐重数控机床和二机床等为依托,重点开发研制冶金、石化、矿山装备,大型电力设备铸锻件,重型数控机床等,建设我国最大的重型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其中一重和齐齐哈尔机床行业今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和50亿元以上。以中航二集团在哈企业为依托,重点推进哈飞与法国空客、欧洲直升机公司、巴西飞机公司的合作,开发和扩大新型多用途飞机、直升机和支线客机,推进东安三菱与日本三菱公司、哈飞汽车与国内较大汽车集团的合作,三年内形成120万台汽车发动机、30万台自动变速箱、50万辆微型车和轿车的生产能力,建成我国重要的飞机、汽车生产基地,其中飞机和汽车企业今年销售收入分别实现70亿元和100亿元。加快大庆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能源工业要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利用力度,抓好煤炭转化增值,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东北最大的能源基地。今年内开工建设和续建扩建国家四大电力公司、鲁能电力集团与我省合作的一批煤电和热电联产项目,规划建设10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80万千瓦。化学工业重点发展壮大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和粮食等生物质化工,大幅度提高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的加工比重和加工深度。加快发展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冶金、建材、森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巩固加强国防科技工业,走出一条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路子。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我省第三产业规模偏小、比重偏低、相对薄弱,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多、门类广,可以容纳各种层次的人员就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作为重点,大力培育,加快发展。要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及外资进入三产领域。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贸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要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大庆产业园和黑龙江软件园两个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区,服务外包总收入增长50%。要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仓储配送、售后服务、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等生产服务业。进一步扩大面向城乡居民吃穿住行的社区家政、餐饮商贸、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服务业。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尽快建成支柱产业,力争今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5%。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推动哈洽会、绿博会、木博会等重要会展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建北方会展品牌。确保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35%。

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较快增长。引导投资向民生工程、社会建设、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领域倾斜,继续推进大项目建设,今年亿元以上建设项目安排750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3500亿元。全省重点推进200个大项目建设,其中社会发展项目15个,基础设施项目65个,重大产业项目108个,高新技术项目12个,当年确保完成投资1005亿元。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紧开工、加快建设漠河、大庆、鸡西、伊春等四个支线机场,哈尔滨至大连高速客运铁路专线我省境内路段、哈大齐城际客运铁路专线、前进镇至抚远地方铁路、成高子至宾西开发区铁路专线、哈尔滨地铁等5条铁路,大庆至齐齐哈尔高速公路、集贤至佳木斯高速公路、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东北段等6条高速公路,完成五常至省界、东宁至老黑山省界等出省公路连接线;改造哈尔滨至大庆高速公路和同江、黑河两个港口,竣工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力争开工建设中俄同江跨江铁路大桥。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方面,抓紧谋划和开工建设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大庆120万吨乙烯、佳木斯3万吨海绵钛、鸡西和达连河180万吨甲醇转60万吨烯烃、鹤岗120万吨甲醇等项目。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紧开工、加快建设哈尔滨群力热电厂等12个大中型热电联产、省危险废物处理中心等39个垃圾处理、佳木斯西区等40个污水处理项目。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紧开工、加快建设七台河桃山等大中型水库及20处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黑龙江更具有特殊意义。我省是生态大省、资源大省,但我们决不能漠视、破坏生态,决不能无度消耗、浪费资源。让青山绿水成为储蓄的GDP,让蓝天沃土成为永恒的不动产,让能源资源得到永续利用,是执政者的政治责任,也是对人民的庄重承诺。必须把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努力以较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格局。严格实施《节能减排规划》,增加投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推广实施一批节能减排改造工程。在重点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对标达标活动,列入全国千家重点耗能企业的27户企业实现节能66万吨标准煤。积极落实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启动沿江水源工程和城镇污水、工业污水治理项目。加强环评审查、提高准入门槛,依法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工艺和设备。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管,实行在线自动监控,认真抓好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废弃污染物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抓好七台河市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监督和奖惩机制,加强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工作。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节能减排负总责,努力完成节能减排阶段性目标。坚持生态立省,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快森林生态、草地生态、水源生态等各生态要素的保护与建设,抓好耕地、湿地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化”草原改良、“三北”防护林四期、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完成人工造林80万亩,封山育林4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40万亩,组织开展生态农户建设167万户。

(六)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推动经济协调发展。我省地域广阔,区域内经济发展基础、资源、区位条件等差异大,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依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目标和开发时序,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区域政策,促进生产要素向不同的功能区集聚,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要继续推进“四大区域经济板块”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要加快建设步伐,推进体制创新,强化招商引资,突出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建设成为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的新型工业园区。东部煤电化基地要稳定煤炭产量,调控煤焦生产,适度发展煤电,大力发展煤化,延长产业链条。要加大南送电力通道建设,加快甲醇、烯烃、二甲醚等一批煤化工建设,加强煤层气、煤矸石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煤电化产业集群。沿边对外开放带要加快进出口加工园区、互市贸易区和江海、陆海联运大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对外经贸的窗口、通道、基地作用,推动对外贸易加快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小兴安岭生态经济功能区和森工林区要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林间经济、林区经济,壮大绿色食品、北药、生态旅游、风电水电绿色能源等生态特色产业。对资源型城市要建立健全资源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培育壮大接续和替代产业,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要全力支持中石油和大庆创建百年油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突出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形成各自的经济特色。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构建哈尔滨大都市经济圈,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其辐射功能;集约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发育程度相适应。

(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规范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重点推进粮食、流通、建筑、旅游、交通运输等国有企业资源整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龙煤、齐二机床等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抓好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和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化解乡村债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和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与市场对接程度。继续深化集体、国有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森林资源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新机制。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以落实国家《中俄地区合作规划》为契机,深入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以重点合作领域和项目为突破口,抓紧推进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在巩固、提升对俄对韩合作的同时,大力推进与美国、日本、欧盟、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东南亚地区、港澳台地区的合作。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抓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地产品的出口比重,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新增15家境外商标注册企业,新增50家国际标准认证企业。扩大进口规模,进一步增加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元器件零部件进口。要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从财税、信贷、外汇、保险、出入境等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到境外承接工程和项目,带动优势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导外商投资我省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吸引国际大集团的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落户我省。继续办好“哈洽会”和“冬投会”等重大展会。

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是我省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对外贸易的主体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努力形成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使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快发展、大发展。要加大对成长型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项目、信息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扩大规模、多元发展,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力争新增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0家。支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扶持出口型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力争非公有制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再提高5个百分点。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围绕全省优势产业,发展配套型加工,形成更多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努力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2008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提高到42%。

(八)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抓好“两基”巩固提高,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高教强省。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现代教育体系。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文化体制改革,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城乡居民最广泛的文化需要,加快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继续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做好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筹备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继续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改善小企业创业环境,鼓励新增劳动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重视做好高校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适时提高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快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低费率、广覆盖、能转移、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办法。城镇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所有从业人员。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健全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权益保障等机制,依照法律和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大力加强国防动员、边境管理和民兵预备役工作。

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要突出抓好十项民生工程:一是就业再就业工程,解决60万人就业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就业10万人。二是扶贫工程,解决20万贫困人口脱贫。三是住房解困工程,解决7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造农村土坯茅草房9.8万户、82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房1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20万平方米。四是棚户区改造工程,解决8万户居民住房条件改善问题,改造棚户区面积400万平方米,争取启动伊春林区棚户区改造。五是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工程,新增热电联产供热面积2100万平方米,解决冬季取暖问题。六是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工程,提高城乡居民低保、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优抚对象及其他特困群体的保障水平,年底前全部解决国有企业历史拖欠工资问题。七是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程,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所有从业人员,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全省50%的市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75%。八是公平化教育工程,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九是文体繁荣工程,重点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全民健身活动场馆建设,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十是“平安龙江”创建工程,重点支持煤矿安全生产和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今年省财政新增财力主要用于这十项民生工程,并将大幅度减少市县配套比例。特别要注重解决好特困群众的生活问题,努力实现“四个全覆盖”,即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学生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全覆盖,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覆盖,城市特困群众廉租住房应保户全覆盖,更加充分地体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特别是让困难群众也能过上舒心的生活。

目前,我省正处于一个加快振兴、科学发展、共求和谐的新阶段,新一届政府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相信,新一届政府一定能够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大力减少审批事项,不断扩大政务公开,强化廉政勤政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办事效率,继续改善发展环境,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诚信政府。我们相信,政府供职人员一定能够以发展为上、民生为本、务实为先、律己为诫,以优异成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全省人民用智慧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丰硕成果;展望未来的五年,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的目标鼓舞人心,新的形势催人奋进。广大群众热切企盼加快发展的愿望,将激励我们奋发图强、不断进取。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同心同德,清正廉洁,真抓实干,共同创造黑龙江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2012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王宪魁

2012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 (全文) 2012年01月31日17:2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转企改制 城市综合体 动漫游戏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生产性服务业 农村寄宿制学校 政府工作报告

黑龙江省省长王宪魁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增长加快、结构转优、质量向好、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预计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列入国家统计制度监测的10项主要经济指标,有7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把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加快发展“十大重点产业”,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全省共建设产业项目超过4000个,完成投资2800亿元以上,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其中445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900亿元以上。全省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50个,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省市联手打造13个省级重点园区,落户园区项目170个,完成投资146.7亿元。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了工业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00亿元以上,增长13.5%左右。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激活存量,做大增量,初步形成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十大重点产业”预计增长15%,其中,绿色食品、林产品加工业增长20%左右;煤化石化、矿产经济增长12%。新材料、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7%以上;旅游业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现代服务业增长1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扎实推进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合作化,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跃居全国第一。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1万个,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种植基地面积9000万亩,参与经营农户达到300万户。经认证的绿色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35亿元,增长45%。畜牧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整体新建村屯177个,解决了1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近2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提档升级,完成投资203亿元,增长46%,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财政实力稳步提升。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大突破。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公路建设三年决战胜利告捷,实现历史性突破,高速公路总里程近4000公里,位居全国前列;新建一二级公路2415公里、农村公路4000公里,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公路网络体系。铁路建设在建里程622.7公里,前抚铁路竣工通车,哈齐客专、哈西客站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加格达奇机场基本建成,机场总数达到10个,居东北三省之首。投资157亿元,新建续建水利工程项目359个。启动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和“天保工程”二期,植树造林36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5.2%,恢复湿地1000公顷。水土流失治理16万公顷,沙化土地治理45.9万公顷,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8200公顷。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3.5%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0.4%和2%。松花江水污染防治规划增补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改革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全方位开放体系,经济社会发展潜能逐步释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增长16%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1%;新登记私营企业户数增长35%,注册资金增长33%。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央企分离办社会职能移交地方工作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展顺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新突破。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实现390亿美元,增长50%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其中,对俄进出口额实现185亿美元,增长1.5倍。成功举办央企签约、港澳活动周、哈洽会三次重大经贸活动,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700亿元,增长30%。

(六)民生得到明显改善。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四项”行政经费支出实现了零增长,千方百计增加民生投入,省财政用于民生专项支出209.9亿元,增长29.3%,按可比口径占一般预算支出的33.3%,向人民群众承诺的4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保供稳价”成效明显。认真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了粮油、蔬菜、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应。蔬菜种植面积664.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增长35.2%,初步缓解了冬季蔬菜供应过度依赖外进的局面。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省财政安排资金5.2亿元,对400万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发放物价补贴,减轻了物价上涨对基本生活的影响。就业形势持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8万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8%,低于控制目标0.22个百分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果显著。省财政筹措配套资金30.79亿元,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86.87万套,当年竣工40万套,总量居全国首位。改造农村泥草房26.1万户,近90万农民喜迁新居。80%以上的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困难得到解决。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省财政投入奖补资金2.5亿元,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56所。投入5亿元,开工建设“校安工程”项目189个。完成标准化学校450所。下拨各类资助、奖励资金12.5亿元,资助学生76万人。吸纳18万农民工子女到城镇中小学校就学。省财政投入10.65亿元,支持省属本科高校化解债务34亿元,占债务余额的44%;投入5.4亿元,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化解债务18.4亿元。省民族职业学院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民族职业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70.4%和50.5%。历史遗留的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标准人均提高13.2%,失业保险金标准平均提高58.8%。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241元和年人均1350元。城市机构养老床位占老年人总数的2%,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新建扩建县级医院101个、村卫生所10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个。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零差价销售。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8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城镇职工、居民医保以及新农合统筹基金政策内住院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7.4%、63%和70%,城乡居民医疗负担明显减轻。深入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惠家工程”,流动人口享受计划生育均等化服务达85%以上。“三供两治”取得新成效。投资139.9亿元,提高城镇集中供热、供气、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省财政投入6700万元,提高中心城市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雪水平,改善了人居环境,方便了群众出行。社会管理得到加强。省财政安排资金5000万元,支持建设城乡示范社区200个,城镇社区达标率57%,农村社区启动率60%。深入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刑事案件立案下降19.9%,连续5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省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群众诉求渠道畅通,信访案件下降,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体育、审计监察、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防灾减灾、拥军优属、国防人防、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社会科学、参事文史、统计、气象、档案、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同心同德、奋发图强、扎实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国家各部委及直属单位、兄弟省区市和驻军部队、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龙江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还需提升,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政府行政效能有待提高,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面临的形势和总体把握

科学研判和正确把握宏观形势,对于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总体上看,我们既面临不少挑战,也面临很多机遇。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但是,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省加快发展总体有利。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三农”、水利、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实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开展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加快大型农机合作社和高效节水设施建设,促进与农业相关制造业发展。对国家重点在建项目、续建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符合产业政策和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这些政策取向对我省加快发展十分有利。二是国家继续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行政策支持。振兴东北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发展潜力有序释放,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对东北地区和我省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国家将继续支持东北振兴,进一步改善边疆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这些政策为我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提供了重大机遇。三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蓄势待发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为加快发展积攒了后劲;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支撑;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为加快发展注入了活力;全省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争先的大好局面。

“稳中求进”是中央确定的今年工作总基调。从我省实际出发,“稳”是前提和基础,“进”是核心和关键。我们要十分注重“稳”,稳住农业生产,稳住工业经济运行,稳住固定资产投资,稳住城乡基础建设。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进”,在“进”中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解决好六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快提升经济总量,既要做活存量,也要做大增量,做大增量是关键。二是强化固定资产投资,既要注重基础设施投资,更要注重产业投资,加大产业投资是关键。三是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既要抓粮食产能提升,也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是关键。四是保障经济健康运行,既要加强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也要解决铁路运能不足和电价过高问题,解决铁路运能不足和电价过高问题是关键。五是加强对俄沿边开放,既要抓好经贸合作,也要加强大通道建设,加强大通道建设是关键。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稳物价、保住房,更要促就业、增收入,促进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关键。抓住和解决这六个关键问题,我们就能够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实现“稳中求进”,我们还要注意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五个比重”:一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这是衡量整体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标志。只有经济总量做大了,质量、效益提升了,财政收入比重提高了,逐步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才能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二是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这是衡量产业发展对财政贡献水平的重要标志。增加财政收入不能单靠行政收费和罚没款,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产业,培植税源,涵养财源,创造更多的财富。三是提高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这是衡量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提高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才能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产业投资占产业投资的比重。这是衡量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只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才能促其释放潜能,增强全省经济发展活力。五是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这是衡量共享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推行公共财政,实行民生预算,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根据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以“十大重点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创优,力求在提高质量、增强效益上有新突破,力求在调整结构、转变方式上有新举措,力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有新作为,力求在备足后劲、打牢基础上有新进展,力求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有新成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力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

上述目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也充分考虑了我省的发展基础和广大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注重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顺应了全省人民期盼发展、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今年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财政资金安排上,既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又要尽力而为、留有余地,以应对不可预见的因素和变化。用于保民生的钱必须留足,民生的钱是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钱,这是必须保证的;用于“造血”的钱必须预留,“造血”的钱是积攒发展后劲的钱,虽然发展的钱应主要靠市场运作,但是财政用于发展上的启动和引导资金,起“四两拨千斤”作用,也是必须保证的。我们坚信,通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预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三、全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稳中求进,全面抓好各项工作的推进落实。

(一)加快大项目建设,拉动投资保增长。项目建设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是增税源、保就业、惠民生的有力支撑。我们将毫不放松地推进各类项目建设,把项目做实、务求实效。一是强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产业项目建设相对滞后始终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软肋”,产业项目上不去,财政的“身板儿”就不硬朗。必须集中力量抓大项目,全力突破。今年,要再开工建设500个省级重点产业项目,力争完成投资1500亿元,增长50%以上。继续实施工业“双百工程”,重点推进100项投资亿元以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项目建设。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0个,建成投产5000万元以上项目400个,力争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二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促进固定资产投资。优化路网结构,保在建、上必须、重配套,有序推进,提高畅通能力和安全水平。建设高速公路512公里、一二级公路895公里、农村公路4000公里。加强城乡结合、干支结合的配套建设,同时搞好县乡公路结合部的坡路改造,确保交通安全。积极推进铁路建设,加快哈西客站、哈齐客专、牡绥扩能改造、大庆西站、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等在建项目建设;争取集装箱中心站、滨北桥等项目尽早开工;积极做好哈尔滨站改造和齐齐哈尔至漠河、佳木斯至鹤岗、佳木斯至双鸭山扩能改造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力争哈佳、哈牡高速铁路立项开工。推进哈尔滨机场扩建和抚远、建三江机场建设,积极做好五大连池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开工和续建水利项目560项,推动粮食产能水利工程、重点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园区建设促进项目落地。坚持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用地节约,要素集聚,在现有13个省级重点园区基础上,再打造8-10个省市共建重点园区,使“八大经济区”都有2-3个园区作支撑,提高投资强度,促进项目落地。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发展“十大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摆脱“原字号”产品依赖,提高科技含量,推动产业链延长、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层次,促进结构优化。一是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依托粮食、石油、矿产、林木、煤炭等资源优势,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龙头企业,促进资源深层次开发,“吃干榨净”出精品,提高附加值。食品、石化、矿产、林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5%、16%、30%和20%。二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我省科教、人才等资源优势,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要素集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配套发展格局。重点发展以LED、云计算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钼、石墨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核电、风电、燃气轮机为代表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制造为代表的生物产业,以轨道交通、飞机及乘用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产业,以大马力拖拉机、水田高速插秧机、收割机为代表的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等,今年确定的项目将全部开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5%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是我省加快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发展以金融、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物联网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有序运行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促进金融能量有序释放,发挥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中的作用,发挥在扶持困难企业脱困、中小企业成长中的作用。支持重点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集团和特色物流企业,着力构建现代市场流通体系。深入开发和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品牌,壮大旅游产业。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也是我省最大的优势。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保持清醒,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确保粮食产能提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一是毫不动摇地抓好粮食生产。扎实推进“两大平原”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用好国家政策,确保粮食产能的巩固和提高。继续推进大水利、大科技、大农机、大合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和改善水田灌溉面积560万亩,新增旱田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提高现代化大农机装备能力,新组建200个大型农机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实施种子工程,良种化率保持98%以上。优化种植业结构,稳玉米、保大豆、扩水稻,保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力争达到1200亿斤。二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拓展市场需求和农业增收空间,由单一研究“田间地头”向研究“田间地头”与“市场端头”相结合转变,由注重抓“产供销”向抓“销供产”转变,搞好产销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引导和服务农民直面市场,把利润更多地留给农民。实施品牌战略,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抓好100个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大项目,新增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10户。依靠科技优化产品结构,农产品本地转化和精深加工率分别达到60%和35%。三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走合作发展道路,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农民话语权。继续抓好星级合作社建设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万个。四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切实解决“种十亩不如种一亩”的问题。特色农作物种植达到150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达到6700万亩。加快发展畜牧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抓好深加工,畜牧业产值增长10%。

(四)坚持县域和城区并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县域和城区经济不发展就不会强市、不会强省。没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也不会走得太远。一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我省县域经济实力普遍不强,有56个县(市)靠享受均衡性转移支付“过日子”,大部分县(市)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津贴补贴水平没有达到国家允许的上限发放标准。县域经济如果仍然沿袭传统农业经济,只会越走越窄,越落越远。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走产业立县之路,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林业产业化和经济外向化等发展方向,创办园区,招商引资上项目,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尽快形成立县主导产业。力争每个县(市)都有省级重点产业项目支撑,力争在2-3年内都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全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6%。二是加快发展城区经济。城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区域,需要进一步出台政策,放权搞活,加快发展。坚持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依托区位条件,打造服务外包、信息咨询、专业培训等生产服务业;提升商贸、餐饮、娱乐、家政、社区服务等发展档次,繁荣生活服务业;依托主城区中心区域和城市综合体,发展文化创意、总部经济、金融保险、会展经济、楼宇经济等,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中心城区的科技园区、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培育高端制造业集聚区。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深入开展场县、村企等共建活动,强化吸纳就业与人口集聚功能,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以创建“三优”文明城市为载体,加快旅游名镇和“百镇”建设,实施沿乌苏里江四县(市)城镇化试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扩大星级村建设规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区域攻坚和整村推进,省财政投入配套资金1.5亿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0万人以上。重点加大对大兴安岭南麓山区11个县和其它17个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的扶持力度,激活内在发展动力,逐步改变贫困面貌,与全省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五)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创新发展能力。科技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内生动力,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坚持创新驱动,让科技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一是培育自主创新主体。做大做强10个行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30家,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创新型企业达到300家。组织实施3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研发资金占GDP的比重达到1.6%。二是推进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引进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打造“北方智谷”。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园区新孵化和引进企业500家。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产品质检中心,增强重点产业和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展览馆,构建龙江农业科技高地。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健全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市场功能,科技成果省内转化落地500项,应用类科技成果应用率85%以上,技术交易额实现7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

(六)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改革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破解体制性障碍的根本出路。一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实施意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新闻传媒集团、演艺集团和文化旅游集团,推进市级和县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划转,上半年完成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九月底前基本完成非时政类报刊社转企改制任务。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新闻传媒、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影视制作、网络信息、动漫游戏等产业发展。加强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龙江传媒产业园等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发展的格局。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全民创新创业,搞好省市县三级创业基地建设,实施万名创业小老板和小企业培育成长计划,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减轻企业税负,解决企业融资难,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扶持400户小企业成为规模企业。力争非公有制经济增长16%以上。三是统筹推进其它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力争上半年完成央企“三供一业”移交地方工作,使企业轻装上阵,把央企的扩张和产能释放留在龙江。全面启动实施厂办大集体改革。开展“粮食银行”试点,组建黑龙江粮食交易所。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省直管县改革试点等其它领域改革,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七)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打造对俄沿边开放“桥头堡”和“枢纽站”,积极主动与蒙东地区合作,联手建设对俄沿边开发开放带,力争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我省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一是提高国际大通道和口岸通关能力。推进同江铁路大桥开工,抓好重点口岸固冰浮箱通道建设,努力实现四季通关。力争开通黑瞎子岛口岸,力争开行哈尔滨直达海参崴“小国际列车”。二是优化对俄经贸结构。以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和中俄互办旅游年为契机,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引导加工贸易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扩大地产品出口。加快绥芬河保税区建设,推进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工业园区建设,在边境口岸地区建设3-5家进口加工基地。扩大能源、资源类商品进口,实现落地加工增值。三是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巩固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开拓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扩大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争取国家批准建设2-3家国家级外经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30家省级外经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四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办好哈洽会、绿博会、新博会等境内外各类经贸活动,加强与央企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高合同履约率和项目开工率。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长30%以上。

(八)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我省是生态大省,良好的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依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推进低碳发展,实现绿色崛起。一是推动林区经济转型。坚持“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矿产资源开发一点、保护一面、带动全局”,抓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和“天保工程”二期实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抚育,发展生态主导型经济,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二是搞好生态治理与恢复。启动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开工率达到20%。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和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植树造林3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6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原1.4万公顷。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基本农田保护。三是强化节能减排。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重点支持100项节能节水技术改造和100项节能产业化项目。抓好机关节能和建筑节能,严控“两高”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5%,氨氮排放量下降2%。让龙江大地山川秀美,土净天蓝。

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各位代表,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中央要求“稳中求进”的“进”,是发展之“进”,也是民生之“进”。我们必须在感情上真投入,在财力上真投入,切实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去年,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加大民生投入,向人民群众承诺的4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今年,我们将更加关注民生,继续压缩一般性财政支出,实行“四项”行政经费零增长,但用于民生方面的专项支出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力争比上年增长20%以上。重点办好30件民生实事。

(一)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物价是百姓生活的“晴雨表”。必须高度关注,为民解忧,采取得力措施,把物价稳下来。(1)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50万亩以上;新建蔬菜温室大棚12万亩,总面积达到67万亩,进一步提高地产蔬菜占冬季蔬菜供应的比重;加强生猪、肉牛、禽类养殖基地建设,存栏分别增长14.2%、6.8%、5.4%。(2)搞活流通,降低成本。不断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实行大宗农副产品省市两级储备制度,淡吞旺吐,平抑市场。储备猪肉1.45万吨,保证城镇居民7天的供应;储备蔬菜2.18万吨,保证城镇居民5天的供应。搞好农产品基地与社区、超市、高校、企业对接。(3)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质量监督和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适时为困难群体发放临时物价补贴。

(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事关民族素质、国家昌盛,孩子是千家万户的希望和未来。必须顺应群众期盼,办人民满意教育。今年,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到15%。(4)搞好幼儿园建设。新建和改扩建450所省定公办幼儿园,全省公办园达到1700所,满足适龄孩子入园需求,给家庭减负,让父母放心。(5)办好义务教育。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建设400所标准化中小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的阳光。加大财政投入,对农村中小学校供暖给予补贴;落实助学资金,有多少承担多少,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孩子失学辍学。(6)发展职业教育。抓好22所国家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新增6所国家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7)提升高等教育水平。支持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创建名校,打造特色品牌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省属本科高校省财政拨款比上年增加14.5亿元,生均财政拨款达到1.2万元。(8)保证中小学校学生吃上健康餐。为了让寄宿制学校学生吃得更好、更安全,省财政安排资金7000万元,市县适当配套,对1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给予补贴,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对外承包。同时,要加大对其它学校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饭桌”的卫生防疫和监管,确保孩子们安全放心用餐。(9)下决心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的安全最重要。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和地方配套投入,多种形式解决好校车安全问题。完善公交运营系统,增加乡村公交运营线路和站点,方便学生乘车。让孩子们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三)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是幸福之源。着力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10)解决“看病难”问题。建设6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9个市级急救中心、64个县级区域医疗中心、6个市级儿童专科医院,新建和改扩建5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500个标准化村卫生所。(11)解决“看病贵”问题。为了解决“以医养医、以药养医”的问题,确保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将9050个村卫生室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管理;财政筹资1亿元,逐步化解899所乡镇卫生院债务负担;将2.2万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做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在患者身上挣钱。(12)提高县乡医疗水平。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为全省64个县级医院建设远程医疗系统,20所县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建设3个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培训各类基层卫生人员1.6万人。(13)继续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惠家工程”。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试点扩大到25个县(区)以上。对城乡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养老补助费历史陈欠问题,五年内必须全部还清。从今年起,当年费用全部兑现,不允许出现新的拖欠。

(四)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先进的文化体育事业,是龙江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文体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4)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加大财政投入,集中建设全省标志性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一批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村级文化室和农家书屋,全省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15)加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0个发射台(站)、20个县级城镇数字影院建设改造和200个村直播卫星覆盖工作,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16)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建2000个健身场地设施,为群众强身健体创造条件。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体系是民生的基本支撑,完善和提高保障水平至关重要。(17)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年底前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全覆盖,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18)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水平。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性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和65%以上,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90元。(19)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860元和570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部解决1.9万户重点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让困难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20)实施社会养老服务工程。新增城市养老床位1.1万张,城市机构养老床位达到城市老年人总数的2.3%,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城市社区覆盖面达到70%。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六)努力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让人民群众有业就、有事干,家庭收入才会提高,社会才会和谐稳定。(21)扩大就业再就业。打造产业,扶持小微企业,优惠全民创业,搭建就业平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全年实现新增就业6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22)开展就业援助。关注特殊人群,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5%以上,就业困难群体就业20万人。(23)搞好创业培训。建设20个创业培训示范基地,15个创业实训基地,15个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创业培训6万人以上。

(七)切实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居者有其屋是百姓所盼,也是政府最大的愿望。让人民群众住得好、住得暖,出行方便,是政府重要职责。(24)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省财政补贴配套资金10亿元,今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2万套,竣工42万套。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500万平方米。(25)搞好“三供两治”。新增集中供热面积4900万平方米,改造城镇老旧供热管网750公里,新增供气用户25万户以上,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99万吨,解决150万农村居民的安全、洁净、方便饮水问题;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8万吨、垃圾日处理能力5510吨。(26)提高中心城市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雪能力。支持中心城市购买大型设备,市(地)级主要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保洁和清雪率均达到60%,有效解决城市环境卫生和群众出行难问题。

(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平安龙江、和谐龙江、幸福龙江。(27)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实施社区基础建设“双百示范工程”,城市社区建设达标率62%,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达70%。(28)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将7万名长期义务献工无报酬的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委会居民小组长误餐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人每月给予200元误餐补助。(29)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天眼工程”建设,全省重要部位和场所技防措施实现全覆盖,公共区域监控点联网率达到100%。加强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活动,重大事项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30)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重要的民生工作,人民生命最重要。严格落实“四个责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生产行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8个省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16支市(地)级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在全省600个社区启动防灾减灾工程,提高应急救灾水平。

强化统计监测工作和食品药品监管。加强国防动员、国家安全、边境管理和人防工作。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拥军优属、残疾人、社会科学、参事文史、审计、气象、档案等各项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迫切需要我们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要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监督,不断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氛围、好势头、好局面。一是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审批提速。进一步清理许可和管理事项,推行联合审批制,促进审批提速、工作提效。搞好服务创新,主动上门服务,对重点企业和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尤其是对困难企业和重大项目,搞好全程服务,不允许影响企业发展和项目落地,不允许影响项目建设进程。二是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坚持一切从龙江实际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研究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强化效能监察,严格行政问责,提高工作执行能力和落实能力,对认准的事、决定的事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三是改进政风行风,强化勤政廉政。我们龙江人更智慧、更开放、更包容。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少数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乱作为,影响了政府形象,影响了龙江发展环境。我们将深入开展廉政建设,靠专项整治治标,靠完善制度治本,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政府。

各位代表!加快龙江振兴,是全省人民的热切企盼,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第三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省经济发展遇到多年未有的挑战和复杂局面。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冷静应对,奋发有为,改革创新,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和十大重点产业建设,及时出台促进经济稳增长65条措施,深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初步核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

——改革大力推进。一是“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注重通过调整完善农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提高、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政策等5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7万个,土地流转6507万亩,在31个县(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分别完成75%和66%。整合涉农资金330.1亿元。启动了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二是大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经过4轮清理,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354项,比例达51%;取消省属事业单位实质性审批事项13项;取消事业单位、协会组织、相关中介机构等为行政审批事项提供要件或前置审批的事项70项。推动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55项企业登记前置审批许可改为后置,年检年审事项减少84.3%,新登记内资企业4.8万户,增长61.9%。建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审批时间明显压缩。成立企业投诉中心,在媒体通报企业投诉典型案例76起并处理相关责任人。三是实行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全面推进公开招标。面向社会资本公开推出了41个涵盖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养老等方面投资项目。分3批对城市集中供热新增热源项目公开招标,23个投资主体中标,总投资220亿元。分3批招拍挂矿权136宗,对12宗煤矿和金属矿探矿权公开招标,推进资源开采与深加工产业一体化发展。光伏电站公开招标确定投资主体。四是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入。出台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完成驻省央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推动试点并全面启动厂办大集体改革。出台龙煤集团改革方案和支持其改革发展30条政策措施,成立四煤城自主经营子公司,供水、供热职能

移交所在地政府,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2万人。通过配置新矿权,开发境外、省外、本地新矿,支持其接续发展。推动森工重组黑森林下产品集团,集中力量培育黑森品牌,全年销售额达50亿元。推进省广播电视网络与哈尔滨、农垦、森工和龙梅等有线网络整合重组。推进新良集团、旅游集团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抓住水利、农机、科技三条主线,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再获大丰收,预计总产1352亿斤,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增量占全国增产总量近50%,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注重粮食大幅增产诱导出的优质高效农业、畜牧业和粮食产业发展机会。投资73.6亿元建设732.5万亩生态高标准农田,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20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新组建现代农机合作社245个。投资46.4亿元,其中吸引社会投资20.3亿元,新增粮食仓储能力279亿斤、烘干能力69亿斤。投入7.3亿元,引导社会资金58.2亿元,新建137个存栏1200头规模的标准化奶牛场;生猪出栏增长5.5%。安排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省绿色食品常设交易中心建成使用。在省内和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举办黑龙江绿色食品博览会。在香港首开黑龙江绿色食品旗舰店,全国已达79家,开办独立品牌连锁店120产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一是依靠有充分准备的政企对接活动生成合作线索,吸引外部投资。不断完善十大重点产业投资潜力报告,成功开展港粤京投资推介、央企合作对接、民企龙江行等一系列经贸合作活动。其中,央企合作对接产生37个合作线索,签约额669亿元;民企龙江行签约合同148个,签约额1259.9亿元。二是突出选择性,对现有30条工业产业链继续深入梳理,继续实施工业“双百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53亿元,凯斯纽(荷兰)大马力农机、萝北石墨烯负极材料、哈尔滨卷烟厂技术改造等32个项目投产。大力推动271个省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哈飞汽车重大合资项目完成商务和技术谈判,进入国家部委审批阶段。神华(宝清)2×60万千瓦电厂项目已获核准。三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请省人大常委会重新制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明确技术股权的资本金确定和职务发明的股权权益。省政协出资1亿元推动哈工大组建机器人产业集团。全省各地举办150多场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活动,省内落地转化成果531项,签约额24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72家,在孵企业上千家。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业突出夏季生态化、冬季冰雪等独特优势,加强与全国百强旅行社合作。139个在建旅游项目完成投资228.1亿元,增长14.5%。改革亚布力景区管理体制,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滑雪场三山连通问题,新建10条雪道和2条缆车索道,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设立1.5亿元专项资金,

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发展。借助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18.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开工建设190万平方米。哈尔滨华南城一期50万平方米建成开业。5个地方万达商业综合体项目完成投资42.3亿元。新建及改造28个大型批发市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3.5%。全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新增2000亿元,增长17.1%。民生银行和渣打银行在哈设立分行。哈尔滨银行等3家企业在境内外证券交易所上市,14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组建哈银金融租赁公司。3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引进中航安盟和中银财险2家保险公司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信息产业深入实施“宽带龙江”战略,新增4G基站2万座。

——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定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指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大幅放宽农民进城落户和户口迁移政策,实施城市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提高0.63个百分点。加强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供三治”项目开复工354个,完成投资156亿元,投资14亿元用于城市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哈尔滨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全线开工、3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铁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铁路建设完成投资156亿元,哈佳快速、哈牡客专、滨州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哈齐客专全线贯通。争取中央预算内水利专项投资240亿元,建设三江干流堤防应急度汛工程375公里,修复水毁工程1007处。鸡西、七台河城市供水水源引水工程开工。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30亿元,建成二级以上公路956公里,建三江至黑瞎子岛高速、密山至兴凯湖高速、木兰松花江公路大桥等项目开工建设,建设农村公路2089公里。哈尔滨机场扩建工程启动。完成火电项目投资55.7亿元、电网项目投资32.7亿元,牡丹江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

——以对俄交流合作为重点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俄远东开发战略对接,推动对俄交流合作向全方位转变,带动经贸合作提高层级。实现对俄进出口总额232.8亿美元,增长4.1%,占全国的24.4%。对俄投资总额10亿美元,增长20%,占全国对俄投资总额的30%以上。有10家商业银行与俄罗斯24家商业银行建立了账户行关系。哈洽会升级为“中国-俄罗斯博览会”,首届博览会签订进出口合同贸易额31.5亿美元;签订经济合作项目260项,涉及资金683亿元。哈尔滨被国家定位为对俄合作中心城市。13个口岸地区争取到国家边境旅游异地办证政策,外国人口岸签证点增加到8个。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阿穆尔-黑河边境油品储运与炼化综合体项目完成核准。龙

煤集团控股俄境内6个项目开工建设。中俄首座跨境同江铁路大桥开工建设。黑河公路大桥前期工作正在推进。哈尔滨机场新开通3条对俄航线。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0亿美元,增长11.1%。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尽管全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们始终坚持把民生支出放在优先位置。34件民生实事已完成33件,还有1件在春节前到位。新增就业75.7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月上调224元,增幅达13.4%,继续居全国首位。在企业退休的抗美援朝老兵生活补助标准每月提高200元。省财政安排5亿元帮助四煤城解决区级机关事业单位欠发工资。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7%和24%。农村五保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48%和44%,是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将煤城和林区新出现的6.6万多名特困群众全部纳入城乡低保或临时救助范围。重特大疾病政策范围内医疗救助比例达65%以上。省财政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城乡低保等低收入群体发放御寒补助20.3亿元,继续为一线环卫工人和交警发放冬季午餐补助1.2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80元提高到320元,城镇参保居民政策内医药报销比例达到70%,新农合参合农民政策内医药费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实施全省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三年补充计划,新选派医学本专科毕业生1155名。开展170个乡镇卫生标准化、200套乡镇卫生院周转房和400个村卫生室建设。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资金13.2亿元,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完成235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小火炉改造全面完成。农村小学、初中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均比上年提高40元。对集中连片特困区的乡中心区学校老师按每月200元、村学校和教学点老师按每月25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投入2.4亿元为1433个中心村建设文化广场并完善文化室设备配置。第十三届全省运动会务实节俭举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19.1万套,新开工16.6万套;改造农村泥草(危)房22万户。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竣工2459万平方米。大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和片区外重点县3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淘汰黄标车20.8万辆,拆除小锅炉3190台。松花江水质持续改善。全面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省刑事案件下降7.4%,其中8类主要刑事案件下降19.4%。推进小煤矿安全整治整合,关闭78处安全不达标小煤矿。

——深挖管理潜力节约公共资源。通过清理欠税、加强稽核、严格征管等方式,国地税共增加税收85.4亿元。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在2013年大幅增收基础上,又扩面2万户,增收50.4亿元。加强养老金发放管理,对有管理问题的7万人重新复核清理,已追回1.1万人冒领的养老金。清理“吃空饷”22843人,已

追缴资金1.8亿元,查处相关责任人,对典型案例在全省通报。清理政府系统可利用非办公类资产325万平方米,其中省本级100万平方米,用于发展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全省压缩“三公”经费5.8亿元,省财政减少不符合支持标准的专项资金支出27亿元,通过严格执行采购制度、厉行节约,节省政府采购资金15.7亿元。通过核减装修和其它辅助功能,哈尔滨机场扩建工程节省投资4.3亿元,绥芬河机场减少投资概算2.4亿元;通过深入据实核定沿线拆迁成本,铁路建设项目核减投资超过30亿元。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6676个单位,查出违规和损失浪费问题资金54.4亿元,促进增收节支18.3亿元。使用批而未用土地6638公顷,盘活闲置土地371公顷,利用闲置厂房近100万平方米发展产业项目。

屏蔽此推广内容行政监察、市场监管、防灾减灾、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统计监测、文史档案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2014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团结一心、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国家各部委、中央直属单位、中央企业和驻军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龙江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去年经济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还是工业结构不合理。十多年来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最高为72.9%,最低为53.8%,增速最高为13.1%,最低为6.3%,2013年回落到0.1%,去年为负增长。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中机构性、体制性和市场化程度等深层次矛盾仍比较突出,工业中能源工业比重过大,非公经济比重小,市场营销、与资本市场合作、市场化方式配置资源等方面存在差距;大项目储备少、带动作用不够,资源精深加工不够,若干产业领域的增长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民生还有不少历史欠账,保障和改善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和整体发展环境还有相当差距。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务实有效措施,下大力气解决。

第四篇:黑龙江省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5日在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黑龙江省省长 栗战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

2009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88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1.1%,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905.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9.1亿元,增长37.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41.6亿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01.8亿元,增长19.2%。以上指标的增长除一般预算收入外,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出口总额162.2亿美元,下降29.9%;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下降5.5%。

——认真落实省委的总体战略部署,去年是“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实现良好开端、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别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制,将具体建设任务分解到市(地)和部门,形成了行政协调、产业互动、资源整合、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机制。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围绕优化结构、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众多产业群正在崛起。哈大齐工业走廊已列为国家扶持的重点产业集聚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推动了粮食产能再上新台阶;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建设步伐加快;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带动了全省旅游业快速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呈现强势上扬的良好态势。“十大工程”稳步推进,一些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已成为我省发展的新亮点,成为我省应对危机保增长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强产业指导,打出“政策组合拳”,去年是应危机、遏下滑、保增长取得重大成效的一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了装备、石化、轻纺、医药、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7个重点产业的振兴方案,有效地指导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从实际出发,打出了一整套“政策组合拳”,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全省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帮助企业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稳定就业局势的意见》等23个文件,涵盖了经济、社会、民生,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等十几个领域,涉及财税、金融、土地、用工、社保、煤电油运等方面上百条政策。这些政策共为企业减负2亿元,帮助500多户企业恢复正常生产,新增产值约1000亿元、利税5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形成了巨大的政策溢出效应。在政策引导下,全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创历史最高,2009年底贷款余额6145.7亿元,增长34.2%,增长速度为20年来最高,有力支持了保增长、促发展。针对金融危机对我省关键领域的冲击,去年年初我们果断提出,力保可能下滑的石油、石化、煤炭、装备制造四大骨干产业不下滑、少下滑;大力培育和扶持潜力大、成长性好的高新技术、旅游、物流、房地产、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医药、食品、冶金、建材、建筑、矿产、节能环保、文化等14个行业、产业。实际运行中,四大骨干产业“遏下滑”和14个重点行业、产业“保增长”成效显著。全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15.2亿元,下降38.4%,四个季度同比降幅连续收窄;石化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9.8亿元,下降0.5%,降幅控制在既定范围内;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1.4亿元,增长7.3%;煤炭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3.4亿元,增长9.7%。重点企业也实现了企稳回升,全省100户重点监测企业开工率达到100%。14个新经济增长点在保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矿价款收入、对外贸易额、冶金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物流运输业产值下降外,其它均实现了正增长,且增幅都在10%以上。其中,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6%,建筑业产值增长28%,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16.3%,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6.9%,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9%,内贸额增长19.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2%,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3.3%,建材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9.6%,房地产业产值增长54%。这些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抗击了金融风暴的冲击和风险!

——抢抓机遇上项目、扩内需,去年是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最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一年。充分发掘生产性内需潜力,把大项目建设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最好水平。积极争取到国家96个专项、4748个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135亿元,地方政府各类配套资金达到185.2亿元,带动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超过900亿元。千方百计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重点推进的300个大项目进展顺利。交通“三年决战”的关键之年成果丰硕。高速公路和

一、二级公路实际交工和主体交工15项、1791公里,超出计划41%,创历史之最。哈齐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扩能改造、前进镇至抚远、古莲至洛古河一期工程等7个铁路项目全部按计划开工建设。伊春、大庆、鸡西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省机场数量居东北地区首位。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了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工程和三江平原9处大型灌区工程,对19处大中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工了5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了西山、桃山二期等重点水源工程,对167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这些项目完成后,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65万亩。电力项目加快发展。续建了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热电联产扩建项目,建成了佳木斯发电厂热电联产等项目,在建风电项目规模达到104万千瓦,重点推进哈尔滨供电区输变电等城市电网建设、改造项目和农村电网完善项目。据测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吃配省内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产品,折合产值超过290亿元。充分挖掘生活性内需潜力,紧紧围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消费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组织开展了引导城市连锁经营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农家店”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便利消费进社区和便民服务进家庭的“社区双进”工程和“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活动,城乡市场购销两旺。内需扩大拉动了生产,生产增长促进了增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66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6.8元,增长7.2%。投资和消费的大幅度增长,既确保了当年发展,又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去年是全省“三农”投入和“三农”建设项目最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年。坚持把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应危机保增长的战略任务,大力强化“三农”,资金投放往“三农”上倾斜,工作力量往“三农”上集中,其它要素往“三农”上整合。全年省本级投入“三农”专项资金93.4亿元,增长31.7%。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获国家批准,通过超前启动,稳步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坚持抗灾夺丰收,粮食总产达870.6亿斤,比上年增加25.6亿斤,跃居全国第二位,再创历史新高。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5690万亩,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积极实施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理重大工程,新增耕地6300公顷,增加率居全国之首。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34个示范区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畜牧业稳步发展,产值达到870亿元,增长9.2%。奶牛存栏248万头,增加26.4万头,奶产量650万吨,增加64.5万吨。劳务产业逆势推进,转移农村劳动力5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7亿元,分别增长2.4%和16.7%。农机化建设步伐加快,新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9.7万台(套),农机作业合作社发展到1318个,农业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成果不断扩大,四大粮食作物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8100万亩。垦区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场县合作共建步伐加快。农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其中东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率先超过1万元。新农村建设第二批试点深入推进,重点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新农村示范带基本形成。农村公路实际交工2.13万公里,超出计划78%。解决了4000个村屯、204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57%。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86处、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20处、新建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项目30个。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日益增多,农村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去年是全省结构调整步伐较快、科技对产业升级贡献较大的一年。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依托,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谋划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长。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认真细致地谋划。组织开展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了工业“双百工程”,重点推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两大类共10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建设,已有建龙化工160万吨焦炭、海伦南华糖业日处理6000吨制糖生产线、哈药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产业化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大庆石化120万吨乙烯改扩建、鲁能宝清煤电化工程一期等84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型哈飞赛马乘用车产业化、一重大型半组合式船用曲轴锻件国产化等100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引领创新发展。成立了大豆、乳业、动力装备、生物医药等9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大豆、乳业联盟被认定为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了年产200套兆瓦级风力发电变流器等50个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科技攻关,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获得34项国家专利。全面启动了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一带两区四基地”建设,大庆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园区成为东北三省唯一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并正式挂牌,成为我省第三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哈尔滨铝镁合金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上升为我省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齐齐哈尔重型机械装备、哈尔滨汽车制造、大庆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哈尔滨新媒体成为国家级科技特色产业基地。继续推进高教强省建设。组织了全省高校200项科技成果展和校企对接活动,省内14所高校和30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完善了26个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省内40多家企业建立起长期紧密的科技合作联系。依托哈工大组建了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黑龙江工业技术研究院,组建装备制造、煤电化、现代农业与加工、新药和中药5个技术研发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组织开展了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达标活动,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417项,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2%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4%。开展了七台河市、望奎县等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大力发展替代接续产业,资源型城市转型迈出新步伐。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包括碳汇交易、生态农业、林下特色经济等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经济形态,推动了绿色增长。认真实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建成水污染防治项目92个,水质达标率为54.6%,提高了9.1个百分点。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平原绿化工程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良天然草原16万公顷,建设湿地保护项目387万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6万公顷。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旅游、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1%。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加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782户,10亿元以上的达到49户。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000亿元,增长16%。我省产业结构的有机构成正在不断提升,结构正在一步步优化。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去年是全省体制机制创新步伐较快的一年。圆满完成了省政府机构改革,行政机构精简了20%,总编制精简了4.8%,调整职能180项,优化了组织结构,提高了行政效能。省直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深化国企股份制改革,加快企业重组步伐,龙煤股份公司挂牌成立,整合重组省建工集团和省路桥集团,组建省建设集团,打造全省首家“双超百亿”的建筑业龙头骨干企业;引进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实现了与齐二机床、哈量集团的战略重组。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迈出新步伐。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成功组建龙江银行,九洲电气成功上市,中国一重新股发行通过国家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启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已开业74家,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了5家村镇银行。积极稳妥地进行了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取消二级收费公路试点的省份,取消二级公路收费站点169个,全省单位和群众年受益10多亿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完成了电影体制改革和龙江电影制片厂、省杂技团转企改制等项任务。出版系统整体改制,组建了出版集团。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整合省市两级报刊资源,跨地域组建了生活报传媒集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已完成主体改革任务量的50%,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大兴安岭林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702个,增加2381个,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000万亩,增长20%。

——全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去年是全省民生投入最大、建设项目最多、惠及民众最广的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尽管全省经济发展遇到了重大困难,但我们始终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千方百计解民忧、排民难、帮民富、惠民生。坚持实行“民生财政”,落实“民生预算”,对民生的投入前所未有,仅省本级财政用于民生的专项投入就达130.8亿元,增加43.1亿元,提高了49.2%。就业方面,城镇新增就业74.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1.03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7%以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18.2万人,就业率达91.7%。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1万人,增长52.8%。发放职业培训补贴2.9亿元,增长20.1%。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2亿元,增长26.8%。社会保障方面,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全省基本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参保扩面超额完成计划,五项社保基金总量达511.7亿元,增长18.5%。筹集补贴资金21亿元,将47.5万名“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在全国率先解决了特殊历史时期特定用工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38元,达到1011元,提高了15.8%。新农合参合率提高到95.7%,居全国前列。启动和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省有14个县(市、区)被列为新农保首批试点单位,今年春节前就会有30.45万名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领取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筹集资金33.15亿元,对中央及中央下放企业和地方关闭破产国有企业74.8万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给予补助,其中,将56万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全省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1544.3万人,参保率达到95.9%,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由192元提高到221元,提高了15%。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由900元提高到1200元,提高了33.3%。为贫困群众发放取暖补助7.67亿元。落实省级配套资金0.42亿元,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养老服务事业得到较大发展,投入资金1亿多元,集中建设中心敬老院35所、乡镇敬老院40所和五保村50个,新增床位1万张。教育方面,投入资金19.6亿元,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643所,60.5万学生受益。投入资金8.7亿元,资助贫困学生73万人。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资金2.1亿元,资助困难寄宿学生31万人。落实国家出台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将县镇和农村初中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500元,特殊教育的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1000元。免费向265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特殊教育学生和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学生提供教科书。省属高校生均经费总额增加2.4亿元,投入高教强省专项资金2亿元,生均财政拨款比上年提高1061元。发放助学贷款7.3亿元,受益学生8.3万人。医疗卫生方面,投入资金11.9亿元,推进了246个乡镇卫生院和29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投入3.05亿元,用于83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率达到80%。投入资金6.26亿元,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甲型H1N1流感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投入资金1.37亿元,新建238个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111个县(区)、268个中心乡镇服务中心配置了医疗设备,为20个县(区)配置了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率达到95%。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以上和50%以上,大额医疗费医保制度内报销比例达75%。新农合住院补偿比例,乡镇卫生院达到70%左右,县级医院达到50%左右。实行基本药物目录后,我省基本药物价格在国家最高限价基础上又下降了33%。文体建设方面,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五大农村惠民工程进展顺利。投入9000多万元,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77个,农家书屋1970个。投入资金4680万元,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区)级支中心36个,村级服务点6680个,实现了村级服务点全覆盖。投入资金5000万元,新建农村体育健身活动场所788个、城镇体育健身活动场所646个。成功举办了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获金牌23.5块,列全国第七位,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最好成绩。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方面,“三棚一草”改造与建设完成总投资663.5亿元,成为我省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领域,省级财政投入达到了13.9亿元。总开工面积5614万平方米,总竣工面积4370万平方米,为城乡50万户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体改善住房条件,改造面积与投资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棚户区改造开工面积3233.3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94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96%和173.5%。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竣工面积187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0%和9.5%。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1.52万户边境县、贫困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农危房改造任务。廉租住房开工面积50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97.6万平方米,为31万户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4.3亿元,居全国前列。“三供两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投资147.9亿元,开工建设项目280项。其中,投资98.27亿元,完成供热、供水、供气工程158项;投资49.63亿元,完成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122项。扎实推进“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新增各类公园84个,拆除违章建筑1817处,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5775公顷,新增造林面积22.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6%。扶贫开发稳步推进,投入资金9.6亿元,完成了第四批750个贫困村、30万贫困人口的整村脱贫任务,村均投入资金达到128万元,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预防和治理腐败行为,坚持从严治政、廉洁从政,政风、行风持续好转。“平安龙江”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八大类严重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8.8%,公众安全感和平安建设满意度普遍提高。信访形势总体稳定,信访总量下降6.2%,集体上访下降11.4%。面上的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监督不断强化,社区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此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审计监察、统计咨询、双拥优抚、防灾减灾、国防建设和边境安全、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新进步。在省人大三次会议上,我曾代表省政府提出,“即使发展遇到更大困难,即使财政增收遇到更大压力,但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困难群众的生活只能提高不能降低,民生工程的覆盖面只能扩大不能缩小”。今天,我可以欣慰地向各位代表报告,我们践行和兑现了这一庄严承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全省各地、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证明,任何艰难险阻也动摇不了我们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念,任何危机和挑战也阻挡不了我们奋力追赶的前进步伐!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以及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戮力同心、通力合作;得益于省委科学研判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走向和脉络,及时做出加快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重大发展战略;得益于我们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凝聚力量,化危为机;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在此,我代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黑龙江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中央直属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黑龙江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

各位代表!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一年,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艰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科技贡献率不够高,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新兴产业生长缓慢;对内对外开放度不够,经济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集聚各种生产要素能力弱;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尤其是依赖国家投资,民间投资没有跟上,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等。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困难和矛盾,使我们在现实工作中面临着众多压力。一是面临着既要“快”,更要突出“好”的内在发展要求。尽管我省经济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与邻近省区相比,加快发展的任务更加迫切。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这就逼迫我们必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好”,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二是面临着既要重点抓好“保”,又要加快促进“转”的紧迫任务。今年我们必须保11%以上的增长,否则就业、增收、社保等许多问题都无法保证。但仅仅依靠传统产业、粗放的经营模式,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发展的空间、速度和效益也将受到制约。只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筑产业新优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我们才有可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赢得发展主动权。三是面临着既要充分运用经济上行“动力”,也要时刻注意经济下行“压力”的现实处境。今年我省经济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以及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于我有利,我省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已积蓄了一定的发展动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全省干部群众积极向上、奋勇争先的热情更加高涨,可以说上行动力充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际经济复苏之路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外需萎缩局面仍在持续,国内部分产能出现过剩,内需不达预期,经济仍然存在着下行或徘徊不前的压力。四是面临着财政增收困难,又要加大民生投入的突出矛盾。目前,我省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不景气,财政收支矛盾加大,民生改善所需投入呈刚性增长态势。必须千方百计增收节支,调整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财力更多地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根据面临的形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我省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把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把中央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把调整结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此,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把工作力量向这里凝聚,把大项目、好项目向这里摆放,把引资重点和投资向这里倾斜,把技术和人才向这里集中,进一步把“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推向加快建设的新阶段。在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强基础、调结构、提效益、惠民生、促和谐。强基础是推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基和重要前提,也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扩大内需的投资方向。要继续加大交通、水利、生态、城乡生产生活方面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为长远发展打基础、攒后劲。调结构是我省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切实把推进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着力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为经济发展蓄积能量和动力。提效益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资源精深加工要效益,向产业升级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低碳发展、绿色增长要效益,向现代经营管理要效益,向品牌塑造要效益。惠民生是我省大发展、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强大动力。要通过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一方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和谐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要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加大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弘扬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特别是要把维护社会稳定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作为重点,加快推进“法治龙江”、“平安龙江”、“和谐龙江”建设。

2010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1%,二氧化硫排放量略有削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三)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必须从黑龙江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基础设施和大项目建设是拉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保增长、调结构的有力支撑,我们必须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打牢发展基础,积蓄发展后劲。以300个省重点大项目为带动,抓好大项目的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要实现6790亿元。继续推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现代交通网络建设上,确保完成公路建设“三年决战”攻坚目标,建设重点公路工程35项、4659公里,确保讷河至嫩江等3项高速公路、加格达奇至白桦等7项

一、二级公路交工和主体交工745公里,续建和新开工23项、3735公里,争取开工2项、179公里。完成农村公路1.1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达到96%,行政村通畅率达到96.7%。加快哈大和哈齐客运专线、牡丹江至绥芬河铁路扩能改造等大中型在建铁路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哈牡、哈佳客运专线等项目。推进抚远、五大连池、加格达奇三个机场和哈尔滨机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黑河港、抚远港扩建工程等重点航运项目和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工程。在现代水利体系建设上,加快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水利工程、防洪工程、水利枢纽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和生态水利工程,重点建设三江平原等灌区工程,加快推进西部旱区节水灌溉工程,完成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内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开工建设抚远三角洲国土防护工程。在能源保障体系建设上,推进华电牡丹江第二发电厂扩建、大唐鸡西第二发电厂煤矸石热电联产新建等11个电源项目;加强电网建设,推进建设111个电网项目。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上,继续实施工业“双百工程”,重点加强100个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中蓝哈石化年产10万吨粗苯加氢、西钢工艺优化升级改造工程等20个项目,复工续建哈尔滨大成玉米深加工一期工程、东安汽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华鹤煤化工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等46个项目,竣工投产哈动股份核电主泵电机制造基地/电站阀门技改二期、大庆石化120万吨柴油加氢精制等34个项目。

——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实现我省大发展、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把加快结构调整作为应危机、促发展的治本之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省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中之重,下大气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要大力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积极开展核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尽快提升新能源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材料、新能源衍生产业的规模与水平。新材料产业要大力强化新材料研发、新材料制造和产业化、新材料应用,集中打造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新型合金钢、新型高强高效焊接材料、人工晶体、聚烯烃及改性材料等“六个优势特色基地”,建设高档石墨制品、大直径单晶及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特种铜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节能环保产业要积极推动重大节能、节水、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和节能产业化项目,发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环保,尤其要重点推进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抗生素、动物疫苗、新药开发,以及生物育种等领域,努力实现率先突破。通过大力发展生物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使我省成为生物产业先进省份,今年生物产业产值要超过800亿元。信息产业要积极推进通信服务、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推进数字集群通信产学研基地、敏感元件与传感器产业园建设。迎接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主动谋划和加快“物联网”建设。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要加快电站装备、石油石化装备、大型铸锻件生产、民用航空、重型机床的信息化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规模水平。同时,要大力开发食品装备、农机装备等产业,大力推进支线飞机、直升机、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动力装备的生产制造,搞好大飞机配套的项目建设。加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和考核工作,今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指标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长水平。进一步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要做大做强食品产业,把粮食大省变为食品工业大省。重点发展粮食、乳品、肉类、马铃薯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北大荒米业、飞鹤乳业、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中粮生化能源(肇东)、龙凤玉米、佳木斯益海嘉里粮油等一批龙头企业,新增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5家,确保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五大连池、北极村等旅游龙头产品建设,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叫响冬季冰雪和夏季避暑两大品牌,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着力发展会展、物流、金融、创意、动漫、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强化哈尔滨、大庆两个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市作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服务外包产业,不断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要达到11%以上。

——农业是我省最大的比较优势,具备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强土地整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粮食总产量力争登上900亿斤新台阶;充分发挥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排头兵作用,积极开展省部共建,推进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土地流转、农机跨区作业、良种良法推广、农业保险等方面合作共建面积要达到1亿亩;以北大荒粮食集团为龙头,加快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建设。要加强水利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科技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突出抓好大型灌区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20个国家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全省新增旱涝保收农田500万亩;大力推进现代农机合作社建设,通过政府补贴,今年要购置2.7万台(套)大中型农机具,组建330个农机合作社,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推广普及先进的标准化栽培模式,扩大农业信息网络覆盖,加大对青壮年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广辟发展之路,广开增收渠道。加大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继续实施“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工程,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启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推进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全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大力发展劳务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52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40亿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拉长农副产品深加工链条,使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加工增收。要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通村公路全部硬化,30%的村实现村内主街硬化;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0%以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中供热,全面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完成第二批新农村建设“千村试点”工作任务,建成3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19个整乡和150个新村(新区)。要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引导扶持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破1万个;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农民依法、有序、自愿走向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00万亩以上;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办好重点面向“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龙江银行,再建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担保公司。要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探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模式。统筹推进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一体化,建设一批功能完备的大中小型城镇。在垦区启动实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继续走好垦区带动、林区带动、油区带动、矿区带动、口岸带动、交通枢纽带动、重点旅游景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乡村带动、现有县城和经济文化有一定基础的乡镇所在地带动等十条路子,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

——我省具有雄厚的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推进高教强省建设,在继续实施“五个一批”建设计划和“五个服务”计划的同时,依托“三大智力资源”,实施“八大技术创新行动”:一是产业技术创新行动,围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顶层设计30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制约产业链条延伸的关键技术,提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行动,按照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发展和资源共享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集成,构建15个面向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优选出50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和产业化,组织实施10项重点科技新产品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科技园区提档升级行动,开展省市科技共商共建,加快“一带两区四基地”建设,支持哈尔滨市打造科技创新城、大庆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齐齐哈尔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五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行动,围绕重点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构建农机、先进复合材料等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六是创新型企业建设行动,培育和认定创新型企业300家,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逐步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七是民生科技工程行动,围绕安全、健康、环保和富民等四个民生领域,每年组织20项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集成示范和培训推广等项目,同时针对新农村建设、科技扶贫等工作,每年组织实施10个科技富民强县、科技扶贫示范和新农村试点建设项目,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和财政增收。八是对外科技合作行动,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科技合作领域。利用省内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及国际合作研发基地等平台,围绕能源装备、新材料、现代农业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每年引进20项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加快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重点创新项目、重点研究基地、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海外学人创业园和国家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等载体,每年引进20名出国留学和海外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发展壮大区域经济是提升我省整体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我们必须因地制宜,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县域、城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双轮驱动、比翼齐飞的竞相发展新局面。县域经济要突出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项重点任务,进一步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强化政策扶持,增强自主发展活力,实现三年跨越式发展,到2012年县域经济总量达到5500亿元。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立县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推进食品、亚麻、北药、食用菌、皮革、林木等资源精深加工,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规划的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主动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县域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装备、石化、医药、生物、新能源等各类产业项目向园区集聚。今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5%以上。加快推进城镇化,实施“百镇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旅游名镇,提高对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城区是经济因素最活跃的地方,是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发展潜力巨大。要把加快城区经济发展上升到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层面,制定出台推进城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创新城区管理体制机制,激活内在发展动力。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完善各类园区、开发区建设,促进经济集群发展。加大城区改造建设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充分发挥城区经济的引领、辐射和服务作用。

——深化改革是有效化解体制机制矛盾、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像抓三年国企改革攻坚那样,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尽快扭转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小、水平低、发展慢的被动局面。

今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以上。积极鼓励全民创业,降低准入门槛,实行国家法律、法规“非禁即入”。加强创业培训和辅导,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拓宽创业领域,形成百姓兴家业、能人办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氛围。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梯次扶持微型和小型企业发展壮大,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户,扶持2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迅速做大,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0户。坚决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彻底清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条条框框。清理和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全面实行缴费登记卡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让一切有志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成员迅速行动起来,让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生产要素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创业致富的能量充分释放出来。继续深化国企股份制改革,推进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集团重组和大企业建设,积极引导支持地方企业与央企重组联合,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尽快完成市(地)、县(市)政府机构改革,严格落实“三定”方案,科学配置省、市、县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理顺职责关系,实现权责统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进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和煤矿证照审批的电子监察系统工作。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外埠金融机构,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扩大开放不仅是扭转当前我省外贸不利局面的迫切需要,更是攸关龙江全面振兴的长远大计,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对俄经贸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构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努力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黑龙江要成为沿边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的要求,全面实施对俄经贸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贸易方式、优化贸易结构,增加我省地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壮大经贸主体,扶植一批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对俄贸易拓宽领域、提升层次。进一步加强对俄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黑瞎子岛对俄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黑河、绥芬河、东宁三个互市贸易区向跨境经济合作区转变,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推进乌苏里斯克、华宇等经贸合作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对俄物流通道建设,推进纳霍德卡国际物流集散港建设,推动同江铁路大桥、洛古河界江大桥尽早开工,加快抚远等深水码头改造,积极发展江海联运,加快绥芬河至东宁口岸连接线公路建设。进一步强化对俄科技合作,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项目、互派交流人员等形式,不断扩大合作成果。进一步加大对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项目和资源能源合作利用项目的投资,建设纵向产业链,横向产业群,深化对俄投资合作。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全面深化对外开放。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与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合作,积极拓展中东、拉美、非洲、西亚、东盟、台湾等新兴市场,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在我省的投资、贸易比重。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摩擦,有效防范经贸风险,推进机电产品出口,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加快“走出去”步伐,健全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国企和大型民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开展跨国经营。把握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积极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抓住港澳地区产业转移和资金“西进”、“北上”的机遇,深化与港澳投资者的合作。坚持“省外即外”的开放战略,加强与外省、区、市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战略重组的机遇,主动加强与央企的对接合作,吸引央企资本入驻龙江。创新思路,办好第21届哈洽会。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实现恢复性增长。

——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我省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条件和重要依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兴利当代,造福子孙。认真落实国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继续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突出抓好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推广和应用节能技术、节能装备,建设节能建筑,努力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活动,发挥公共机构在全省节能减排中的表率作用,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搞好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继续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强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接续产业。加强项目储备包装,积极发展碳汇交易。继续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确保116个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建设项目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推行“一河一策”综合整治方案,逐步消除劣五类水体,促进支流水体改善。加快环境设施建设,减少城市扬尘、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提高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积极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减少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格执行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草原、湿地、森林资源的保护,继续抓好黑土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加快嫩江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在黑龙江流域实施界江护岸、堤防工程和界江防护林项目。推进平原、半平原地区绿化,确保完成三年1000万亩造林绿化任务。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强力推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实现林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让蓝天碧水、林海雪原成为龙江风采的靓丽名片,成为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顺应广大群众的热切期待,把惠及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让全省人民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继续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坚持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两手抓”,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广开就业渠道。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和援助工作,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继续推进城乡居民生活保障工程。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水平。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加强养老福利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水平。加强市场监管,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扎实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继续推进公平教育工程。以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落实国家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免费政策,全力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1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80万人次、企业在岗职工50万人次、下岗职工25万人次。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力争创建标准化学校500所。加快国家和省级重点监防区校舍建设,确保中小学校舍安全。继续推进公共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引导优质卫生资源向基层转移,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建设19个县级医院、20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00个村卫生室。认真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建设,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推进30所三级医院与66个县级医院的对口协作,完成省级和13个市(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建设,继续抓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防控工作,切实做好其它各类传染病疫情测报工作。全面实施“惠家计划”,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创建10个县级示范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0个乡级示范站,完成65个中心乡镇服务站的建设任务。继续推进文体繁荣工程。完成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工作,推进“三网”融合进程。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推进6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标,建设列入国家规划的257个乡镇文化站和42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让更多的群众走进图书馆、文化馆和艺术馆,继续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实现。

全面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建设一批公益性的开放体育场馆和设施。整合资源,积极培育冰雪体育产业。做好代表国家参加温哥华冬奥会的准备工作,办好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继续推进“三棚一草”改造工程。非煤城市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1500万平方米,改造13.4万户;林区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590万平方米,改造11.8万户;煤矿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321万平方米,改造5.2万户;垦区危旧房改造开工建设725万平方米,改造11.9万户;改造农村泥草房22万户,约2000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10万户。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有效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继续推进“三供两治”建设工程。加快齐齐哈尔、鸡西、伊春等市(地)供热管网工程建设。我省现有急需改造的老化供热管网5772.5公里,每年漏失率高达10%,浪费煤炭折合标准煤128万吨。要全面启动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现有的老化管网改造任务。今年重点推进哈尔滨第一热电厂、佳木斯等市县供热续建项目。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0万吨、集中供热能力6000万平方米、燃气用户40万户、污水处理能力100万吨、垃圾处理能力4000吨。继续推进“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提升城乡文明水平。继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程。高标准启动实施第五批75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计划,实现20万农村人口脱贫目标。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工程。进一步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提高沼气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全年新建大中型农村能源项目139个,户用沼气、联户和养殖小区沼气项目1.1万个,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10个。继续推进“平安龙江”建设工程。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畅通信访渠道,完善领导干部下访和接访长效机制,认真排查化解、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大对公共安全科技工程的投入,大力提升社会控制能力。强化社会应急联动机制和力量建设,提升政府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吸取“11?21”矿难教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以煤矿、道路交通为重点的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建立健全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的常态机制。切实做好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今年不管财政收支形势多么严峻,我们仍将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不能减少、水平不能降低、规模不能缩小”的原则不动摇,全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向更高标准提升,向更大范围覆盖,为全省人民谋取更多福祉。

——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是政府责之所担,百姓愿之所盼,我们必须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坚持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用高效廉洁的实际行动,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面对各地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面对发展相对滞后的严峻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发展的热切期盼,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振兴龙江为己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变保守僵化、畏难无为的消极状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兴安岭精神等艰苦创业精神,发扬不甘人后、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发扬逆势而上、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以宽广的视野谋划发展,以超常的措施推动发展,以创新的服务保障发展。要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说大话、搞虚夸、不干事,集中精力抓推进、抓落实,多干事、干成事。要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严格执行政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事有专管之人,时有限定之期,标有奖惩之措,真正把决策部署落实到具体措施上,把推动科学发展落实到最终成效上。要坚持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从严治政,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加强对关键人员、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和制约,规范权力运行,严厉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增强理财意识,继续压缩政府部门经常性项目支出,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规性、有效性,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同心协力,顽强拼搏,全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加速龙江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镇政府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XX年工作回顾

XX年是决战“xxx”、谋划“十二五”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之年。一年来,镇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次会议和上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主线,围绕“打基础、创环境,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求和谐,强作风、争一流”的总体要求,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强力推进“五区五镇”建设,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科学率先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今年全镇完成地方工业总产值25537.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764.24万元,增长23%;完成工业增加值5803.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8万元,增长0.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增长%。

一、围绕科学转型抓经济发展,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一)抓支柱求规模,狠抓煤矿整合兼并重组。按市、县审批方案,我镇由年初的7个煤矿整合兼并重组为4个。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工作,目前已完成3对煤矿的整合兼并重组,还有1对矿井正在进行协商。煤矿整合兼并重组以后,我镇单个煤矿的年生产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同时,今年来投入2530万元,加大煤矿的技改投入力度,尽管受8月份以来停产的影响,我镇今年煤炭产量还是有望突破20万吨。

(二)打基础创环境,努力打造经济转型平台。加快工业小区的建设步伐,把工业小区的建设作为经济转型的重点来抓,今年重点做好了打鼓岭、黄花水、肖家、乐塘一带工业小区的规划以及工业土地利用调标等基础性工作,有效地提升承接产业发展承接力。狠抓污染企业的整治,按照“关闭取缔一批、限期整改一批、规范保留一批”的原则,对黄花水一带工业小区13家污染企业进行强制关闭或限期转型、转产,使黄花水工业小区污染现状得到了解决,腾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调结构保增长,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按照“稳稻、扩烟、发展特色农业”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今年,全镇种植烤烟2200余亩,完成5500担,山口凤、双珠两个村新种植桉树1100余亩,全镇桉树种植达8000多亩,水稻、生猪、等其它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的产量均比去年有所增长,农业产业进程步伐进一步加大。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村支两委主要干部到宁远、桂阳等地考察金银花产业,目前,全镇各村组织发展金银花产业热情高涨。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共核实山林面积5800余亩,加大森林防火、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农村经济得到逐步优化。

二、围绕基础设施抓镇村一体,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

(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推进镇村一体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强烈一些的问题,镇政府全力以赴,举全镇之力筹措资金500余万元,全面完成了行肖公路的扫尾工程,启动并完成了肖周公路镇区段的硬化及下水道工程整修、乐塘大桥的改造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大楼的建设,多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在今年完成了。全力维护衡武高速建设施工环境,目前,肖家镇内段路基已成型。基础设施建设是近十年来镇财政投入最大、工程数量最多,且人民群众反映最好的一年。

(二)以乐塘村新区建设为示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扎实推进乐塘村新区的建设,年内投入600多万元,完成村综合大楼、新区水电路讯、绿化、广场、五保之家、休闲娱乐,旧村道路、线路、自来水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乐塘村新农村建设正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进行推介,工作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肯定。镇内各村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开,肖家村完成自来水工程建设,新队村启动了环村路工程,乐岭头搬迁逐步推进,坌头村通村公路正积极筹划。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肖家、乐塘等几个村配备了保洁员和环卫生设施。

(三)以农田水利建设为载体,农业基础有力夯实。今年,完成白茅等村山塘清淤1000余方、渠道维修1800米,水库大坝整修23处;为改善滑洛、乐塘、乔田三个村的农田灌溉,邀请专家对打鼓岭隧道进行了勘查、评审和设计工作。

三、围绕改善民生抓和谐建设,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打防结合保稳定。扎实开展“大下访、大回访、大调处”、“乡镇干部下基层”等活动,调处纠纷隐患58起,化解群体性矛盾2起,化解上访问题12件,严抓违法犯罪,协助公安部门捣毁赌博场所3个,抓获涉赌人员22人;发生刑事案件5起,破5起,治安案件22起,抓涉案人员36人,刑拘16人。加强对重点敏感区域、学校的监控,投入5万余元,在镇区内人员密集场所安装了监控摄像头。一年来,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满意度、安全感明显提升,民调在市里调查中排139位,比去年前进了39位,在县里调查中排第4位,比去年略有上升。

(二)综合治理抓计生。继续按照“底子摸实、阵地夯实、责任落实、工作做实、队伍建实”的要求,抓好基础性工作。突出宣传教育、三查四术、依法严惩违法生育这三个工作重点,尤其是注重依法行政,对乐塘村一计生对象通过依法行政一次性征收社会抚养费10万元,社会影响效果良好。同时严抓责任落实,继续推行季度考核预否决制、党员干部联系计生对象和有奖举报制、计生第一审批权制度,做到了方式方法创新,综合治理规范,形成了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计生工作格局。今年来,共召开计生奖罚大会3次,落实三查1325例、结扎109例、上环75例、引流68例、征收社会抚养费近70万元,在县里连续三个季度计生考核中均位居前列,在省检中作为样榜点为县实现年初计生工作目标作出应有贡献。今年我镇计生工作有望保“一类”。

(三)勤征细管促征收。加强税收源头征管,对煤矿、煤场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加大对砖厂、石场等小额税费的征收力度,切实维护烤烟收购市场秩序,税费跑、冒、滴、漏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在镇机关开展了“创建节约型机关”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镇财政在项目资金投入巨大的不利情况下,确保了工资性支出、机构正常运作和专项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村账镇代理工作有序正常开展,开展两次财务大清理活动,推进了农村公共资产资源摸底工作,农村财务资产得到了规范,民主理财氛围日渐浓烈。到11月底,全镇已完成财政税收1388.5万元,其中:国税收入872.6万元,地税收入413.7万元,财政收入5万元,烤烟税收97.2万元,预计到月底,在煤炭主导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有望完成全年1840.3万元的任务。

(四)强化措施抓安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和安全技能大比武等形式,分批次对煤矿所有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培训,全年共举办培训班6期,参培人员达600余人次,安全意识明显提高。严格安全监察和责任处罚,共排查出各类安全隐患860余条,并及时督促进行整改,违法生产行为处罚金额达多万元。开展专项行动3次,严厉打击非法冶炼、洗锰、乱踩滥挖露头煤等各类非法生产行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非煤矿山等安全生产工作。对镇内的加油站、烟花炮竹经销店、网吧、学校等单位开展了安全生产百日大督察活动和消防安全整治活动,配合县人大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执法大检查,通过整治全镇存在的安全隐患得到基本消除。今年安全生产虽然发生了一起死亡2人事故,但全镇安全生产总体上保持了平稳,没有出现较大安全事故。

(五)以人为本保民生。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农村转移支付、粮食直补资金、粮种补贴资金、家电下乡补助资金、城镇及农村低保资金足额发放到位。全面完成了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完成了5个行政村“降氟改炉”工程,1460余户得到了实惠。XX年全镇8590名农户参加了新农合,新农合参合率达,共补助人,补助资金达万元,口病、狂犬病、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十分关注势群体,对五保、低保户进行全面清理和规范,取消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28户、五保户14户,新增低保128户、五保11户,发放救济资金4.5万元,增发低保资金9610元;加大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对11户民房进行重建,资金达8.6万元;规范社会救助济,完成镇民政办和5个村规范化建设,社会救助工作更加民主。

(六)统筹协调促发展。文体教育工作蓬勃发展,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拨出几万元教育经费,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加强学校值班、值勤等防控保卫措施;整合教育资源,肖家镇九年制学校顺利通过省合格学校验收。肖家、新队、乐塘、山口凤等村建成农家书屋,且作用发挥得较好。组织开展“三八”拔河比赛,参加县里组织的篮球赛、“我的书屋、我的家”演讲比赛,均获得第一名,广场舞蹈、军鼓演奏等群众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全面推进“五五”普法、残疾人换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等工作,工会、妇联、团委、老龄、武装等群团组织的工作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四、围绕干部作风抓工作保障,干部队伍建设明显提升

以作风建设为重点,狠抓镇村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为民、廉政、高效、务实政府。以抓镇村干部日常管理和工作推进的督促检查为重点,以《干部作风督查通报》为主线,狠抓制度落实和正反典型。今年以来共发《干部作风督查通报》15期,通报表扬镇村干部46人次,批评23人次,处罚金额2350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工作责任落实,严格绩效考核,出台了《村级工作绩效考核》《村干部考核暂行办法》以及《镇政府工作人员考核细则》等文件,镇干部待岗1人,评定基本称职村干部6人,不称职村干部5人。对不称职的5名村干部取消了工资,免去或调出职务,对6名违反计生政策的党员正在进行立案查处,震动很大,效果明显。

前进的历程极不寻常,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这些成绩是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镇人民的汗水和心血,也离不开全体人大代表的关心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政府,向全镇人民和所有关心、支持肖家镇改革、建设与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忧,政府工作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经济发展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偏小,多元化发展格局还未形成;经济转型缓慢,招商引资进展不快;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维护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财税增收渠道单一,政府自身财政建设还有待提高。等等。对于这此问题我们将加大力度切实加以解决。

XX年工作安排

XX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镇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五区五镇”建设,实现科学率先发展的关键之年。明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融入湘南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建设,继续围绕建设“五区五镇”的总体目标,坚持转型发展、坚持民生优先、坚持项目引领,坚持镇村一体,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统筹推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科学率先发展。

主要预期目标:全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2.8%,达到3.5亿元;财政税收增长12%,突破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0%,工业增加值增长18%,农业增加值增长15%,人均收入增长6%,产原煤25万吨,种植烤烟2500亩,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提升。

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经济发展转型,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盘活镇内民间资金,积极引导煤矿老板转型、转产,全力建设投资平台,重点抓好打鼓岭工业小区的开发建设,积极向上争取和出台支持鼓励我镇工业小区建设的政策,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做好小区的规划、土地征用等基础性工作,工业小区建设要实现实质性的进展。组建专门招商小分队,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力争在年内引进5家具有一定规模生产加工型企业落户小区。加强服务协调,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用地、水电、融资、周边矛盾等各种困难和问题,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

(二)突出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抓好支柱产业的提质增效。开展创建“最安全矿区”的活动,全力以赴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兼并重组和技改扩能工作,加快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深入开展深化宣传教育、安全执法、隐患治理“三项”行动,大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煤矿的规模生产能力,实现所有煤矿达到年产9万吨目标,力争明年无安全事故发生,煤炭产量达到25万吨,做牢做实“煤炭老大”的地位。全力巩固和壮大烤烟产业,确保面积新增600亩,产量增加1500担。

(三)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要巩固发展科技示范片建设。广泛推广农作物的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技术,以惠农政策扶持推广山口凤、新队、山垛村等金银花种植,实现年内种植500亩,力争成为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要着力加强绿化造林。积极引资大力开发乐塘、新队、双珠等村荒山荒岭的桉树种植,实现种植4000亩。三是要加大规模化养殖力度。以新队村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年内发展2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户20户以上,辐射带动周围初具条件的农户发展鸡、猪、牛、鱼规模养殖,并在全镇建立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四)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镇村一体。以乐塘新区建设为重点,加快镇区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逐步推进镇村一体化。加大投入,完善好镇区配套设施,做好镇区内道路美化、亮化工作,大力发展镇区第三产业,助推小城镇经济发展,建设全县最繁荣的农村建制镇镇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面貌,突出抓好通村公路、水利设施以及人居环境等农村基础建设,力争在明年完成坌头村入村公路硬化、山垛、山口凤、白茅等村人饮工程,加快农村危旧房和旧村改造,建立村垃圾集中处理场和村内道路硬化、美化、亮化,推动农村大社区示范点建设,逐步推进镇村一体化。

(五)突出抓好改善民生工作,全力推动和谐社区建设。重点抓好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增收节支等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工作。维稳工作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把矛盾调解在基层,确保年内信访事项按期办结率达到98%以上,无群访、越级访和群体性事件,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群众的安全感和民调工作大幅提升。计生工作重点要继续按照“底子摸实、阵地夯实、责任落实、工作做实”的要求抓好基础性工作,突出宣传教育、落实“三查四术”和依法严惩违法生育工作重点,创新方式方法,综合治理,规范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进位保类。财税工作重点突出拓宽增收渠道,加强重点财源监控,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和收支平衡,实现财政税收全面完成。民生工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主动关注弱势群体,扩大农村低保救助面,切实做好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救灾赈灾等工作。建立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再就业平台,开展农民青年培训行动,抓好农家书屋、乡镇医疗卫生设施等工程建设,加快促进社会和谐。

(六)突出运转规范高效,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努力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切实加强班子建设,不断用新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能力、推进工作。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做好“十二五”、土地利用等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自觉接受镇人大主席团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的办理落实工作。完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抓好村务管理和制度建设。加大政务督查力度,强化对重大决策部署、重要会议精神和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等工作进展情况的跟踪督查。三是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健全领导干部定期联厂联村联系制度,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以村支两委换届为契机,配强村级班子,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村主要负责人的考核力度。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府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国防、民政、老龄、关心下一代、残疾人等事业和谐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已经明确。时代赋予我们重任,人民寄予我们厚望。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镇人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奋力争先,为推进我镇经济社会科学率先发展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作文下一篇:婚礼上司仪问新郎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