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

2024-05-14

黑龙江省高校(精选十篇)

黑龙江省高校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迅速崛起,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普通民办高校起步比较晚初建于20 世纪80 年代,历经快速成长期、规范管理期和健康发展期,已经从比较弱小的局势逐步成长起来。截至目前,全省共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18 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0 所(包括独立学院1 所),高职高专院校8 所,在校学生11 万余人。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数、本科院校数、校园占地及校舍面积、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和馆藏图书数量等多项指标近几年均有所增加预示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本省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是,目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依靠学费办学,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尽管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至今还没有一部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成熟国家法规。因此,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要真正达到能与公办高校相抗衡的地位,创出自己的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民办高校在办学层次上要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

二、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融资渠道尽管从单一的依靠学费办学逐渐发展为积极争取政府资助、社会捐资、校企合作、争取银行贷款等多角度的融资方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融资渠道虽然形式呈多样化趋势,但主要融资来源单一

民办高校学杂费占办学经费总额比例较高,对学费的依赖性比较大。如表1 所示,黑龙江省2008—2010 年民办本科高校学费收入占学校办学经费比例均达85%以上。

单位:千元

(二)学费收入有限,学费上涨空间较小

当前,绝大多数的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学费收费标准基本在每年13 000 —15 000 元之间,学费收入有限,且学费的上涨空间较小。

(三)社会主动捐资收入少

黑龙江省的捐赠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品牌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影响力还不大、知名度还不高,社会捐赠在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融资结构中所占比例非常低。

(四)银行贷款审批严、风险大

一方面,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依据担保法,民办高校的相应资产不得用于担保,所以在银行贷款方面,大多只能靠信用贷款,但信用贷款额度通常都比较低,无法满足民办高校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银行信贷风险较大,民办高校如果贷款过多、负债率过高,一旦出现生源不足现象,就会出现还贷危机。

(五)经营性收入有限

民办高校学生宿舍、食堂、校内商店、澡堂等辅助设施的经营收入有限,只能满足辅助设施的维修费,况且有的学校这部分收入划归后勤集团所有。

(六)政府财政资助少

虽然中国政府从1993 年起,相继出台了《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鼓励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但政府资助面比较小,资助金额比较少。

三、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融资问题基本对策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融资渠道仍然以学生的学费为主,政府资助、公司和社会赞助等渠道占的比例极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民办高校融资虽然也以学费为主,但是,政府资助、公司、社会赞助以及校办产业的盈利收入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单一的融资渠道限制了我省民办高校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民办高校融资体系的经验,积极构建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一)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多元化融资能力

目前,对于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来说,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是融资的重要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民办高校才可能积累良好的社会声誉并最终形成名校效应;有了名校效应,才可能赢得政府的政策倾斜、捐赠者的注意、学生及家长的关注,才能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意向。为此,当前民办高校在注重规模建设的同时,更应脚踏实地地从加强内部管理做起,提高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积极争取政府的资助

从国外私立高校的实践来看,拨给当地私立高校必要的办学资金是西方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且随着民办教育的发展资助的额度也在逐年的增加。目前,在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实践方面我国提倡“办学经费自筹”的方法,但不应该理解成在民办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不需要资助民办教育。从黑龙江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和经济环境方面来说,只是依靠收取高额的学费来支撑学校的发展是不现实的,这样会使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发展的道路越来越窄。鉴于以上的特点,黑龙江省政府在民办高校发展方面有必要提供一定的资助。通过政府的资助,可以减轻学校的财政压力,让学校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管理上;可以降低学校的收费标准,让孩子们都有学上,促使受教育的机会的均等;可以利用资助建立奖学金制度,一方面缓解学生学费紧张的状况,另一方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鼓励。

(三)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积极的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对国外私立高校成功办学经验的借鉴,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积极的运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首先,可以对黑龙江省民办学校进行股份制的改造。可以与当地的知名企业展开多种形式合作,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如理工为主的民办高校,应当从制度的设计上鼓励教师带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走出校园,通过技术转让、成果转化等手段接受市场的检验,从而推动和加快学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准许企业直接投资入股成为学校的股东,参与学校的经营管理工作;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引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本校的管理水平。对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造,可以用优惠的条件吸引学校员工入股,这样既可以缓解部分办学资金的需求问题,又能提高教师们的收入。其次,发行教育股票。根据公司规定,股份公司的一个重要基本特点是,它经营的目的在于盈利。但是,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公立以及民办的高校办学是不可以以盈利为办学目的的,按照股份公司的重要基本特点,不允许发行股票。如果民办高校欲上市融资发行股票,那么其具体依据是:在当前国家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独立营销核算、自主经营的法人企业可以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向社会募集资金。而学校的一部分产业,如后勤或校办的产业,很多都是这种形式的法人企业。黑龙江省形成一定规模的民办高校可以根据以往各著名成功校办产业股票上市的经历,来改造自身的后勤或民办产业为股份制企业,使之变成自身高校的股东之一,配合相应的措施发行上市。成功发行后,筹集到的资金就可以成为民办高校的投资资金注入。

(四)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民办高校筹集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社会捐赠。在现实情况下,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借鉴成功募集经费的例子积极开展此项工作,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潜在的资源。首先,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融资队伍,专司为学校事业发展筹措资金之责;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及在对自己声誉不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给捐赠人以利益补偿。其次,学校要开发适合接受捐赠的产品,如对建筑物、装饰物的资助,对论坛、会议等学术活动的资助,对学生文体活动的资助,对贫困学生的帮扶资助,对优秀学生的奖励资助等;再次,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学校可以通过当今发达的网络通讯作为载体,积极地了解毕业生的动态以及与毕业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沟通平台,同各地各行业的毕业生保持适当的联系,学校定期开展一些与往届校友交流、沟通的活动,增进校友间的交流,发挥校友的社会效应筹资更多的资金。最后,学校要保证捐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捐赠人对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信心。

(五)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积极完善银行贷款渠道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可以参考一些现行的做法,例如,本地区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所建立的担保体系。民办高校应积极呼吁及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政府部门为其教育担保体系及信用体系,首先要成立担保公司,再经过担保公司的审核,包括民办高校的经济基础以及高校的信用指数,从而确定其作为高校的担保人,使银行能够贷款给民办高校;其次是民办高校应该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包括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工作以及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从而维护信用体系的实施。

(六)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积极加强校企合作特色办学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接壤北俄罗斯,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 个,包括湿地旅游、冰雪旅游、边境旅游,同时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是主煤炭调出省之一,黑龙江省的经济环境对本省的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积极与政府合作,发挥自己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特点特色办学,如针对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强旅游特色的办学,针对有贸易口岸的特点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特色办学,针对黑龙江省能源丰富的特点可以建立专门的学院与企业联合,共同培养相应的人才。只有主动适应市场,才能在社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名单 篇2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李云波 李宏亮 张汝波 赵春晖 孙宝芝 马永红 赵言诚 席红梅 高璞珍 李 琪 杨恩霞 景晓燕 于立君 杨志刚 郑海龙 张翠梅 陈 恒 赵培禹 朱殿勇 哈尔滨医科大学

谷鸿喜 李 康尚乃舰 申宝忠 哈尔滨理工大学

曾 涛 翟丽丽王树忠 许家忠 东北农业大学

李文滨 滕小华 刘 东 关正军 黑龙江大学

邓 军 何 颖吴金秋 朱 勇 严 明 张书利 哈尔滨师范大学

张喜田 赵天娥 田岩明 安立国 乔焕江 李淑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孙忠人 吴勃岩 肖洪彬 周苏娅 哈尔滨商业大学

辛嘉英 张新知 刘国华 张培茵 黑龙江科技学院

康 健 郭明良梁丽珍 李海宝

刘树林 张铁辉 梁艳萍 黄金哲 孔保华 赵继颖 王歌雅 常树春 张云贵 姜 君 刘爱军 李锦州 姚美玉 赵春雨 张春明 侯清泉 庄 莉 徐良德 牛玉梅 李庆华 张宏国 刘忠华 张建设 袁 敏金 虎 刘文德 张志军 张玉新 都晓伟 李 兰温红梅 张庆华 徐亚辉 尹 梅 赵秋利 郭 红 王沫楠 吴凤芝 李春艳 何文丽 李先耕 张 军 李庆霞 万鲁河 盛国滨 李兆华 易加斌 赵延林 李永钢

周 晋邹继华 姜 彬徐玉梅 侯海鸽 王 凯 杨 超程 岩王 锐王 军王 巍吴 竞廉龙颖 李文志 王丽萍 李 丹 孙来军郑亚楠 戴 云

周海瑛 潘春静 刘晓晶 李红星 李艳波

哈尔滨体育学院

田 伟 徐海心 胡佳哲 哈尔滨学院

刘 宏 魏遵军 李景瞳 苑成军 王桂荣 李惠男 哈尔滨金融学院

吴 波 赵文君 李玲玲 纪 楠 韩劲松 齐齐哈尔大学

崔春泽 鄂玉荣 郭 媛 侯 颖 贾丽华 李敬有 宋 波 孙相根 陶佰睿 王文侠 王银彪 杨冬梅 张海鹰 齐齐哈尔医学院

张 华 刘亚琴 王国忠 柏青杨 胡海燕 周杰信 牡丹江师范学院

张国铭 孙黎光 张淑珍 贾林艳 张 岩 李福生 牡丹江医学院

王长虹 王桂云 安祥林 李晓霞 吴宜艳 东北石油大学

王 鉴 王 威 任伟建 任秀梅 刘晓燕 毕凤琴 宋玉玲 张美玲 张继华 苗秀丽 夏惠芬 蒋京颐 刘显德 张 雪 绥化学院

赵晓玲 吴春生 马松艳 张继梅 樊守芳 哈尔滨石油学院

杨 昕 刘 莹 盖晓莲 冯 研 王妍伟 黑河学院

陈艳玲 刘心声 张 锐 朱明霞 程一民 黑龙江东方学院

钱 镭 崔 磊 史 岚 徐 丽 薛东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王永珍 王 霞 郑桂萍 武 瑞 张兆强 丁艳清 刘永悦 张红梅 大庆师范学院

冯展极 李 枫 陈国成 尤凤丽 宋惠玲 张 欣

孟晓颖于春梅马增伟宋孝彬牟海维魏淑惠张冬梅

牡丹大学

王 强 刘志强 鸡西大学

杨 桦 王梦文 高建军 董永胜 吴桂发 唐 冲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逯建国 王玉红 苏克华 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陈 松 葛 雷 刘延淼 刘 阳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高雅杰 冯永谦 耿沙沙 王海龙 哈尔滨华德学院

邢彦辰 张世龙 李长威 李立辉 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

杜金晶 张丽丽 张国艳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林有琴 殷继英 陈鑫鸿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李晓媛 吕业文 刘为民 王天成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谢伟东 郭晓淼 任立华 宋智河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秦 荣 张海波 迟维霞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张 宏 徐晓丽 大庆职业学院

李 娟 李艳红 王庆波 薛 刚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

付 杰 王 静 丁 锬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胡庆华 熊国良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刘玉新 张 冰 朱 旭 郑晓燕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

凌春英 刘 静

胡忠坤

刘秀云 王凤英 郑立平李 伟 哈尔滨剑桥学院

赵 丽 李 彩 苗 苹 王春燕 韩铁男 佳木斯职业学院

韩雪飞 尹秀云 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

邵雪航 宋 薇 朱玉群 刘德坤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晓龙 冯 杨 于立宝 李兰东 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解淑香 王立敏 赵云凤 黑龙江职业学院

刘佳鲁 李 蕾 胡雪菊 孙洪梅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郑凤萍 崔 军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戴 莉 周丽芝 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翟秀梅 边亚娟 张爱华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左晓英

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于淑芳 黄玉玲 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刘伟彬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王春宁 边喜龙 隋良志 刘君政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

崔忠艳 李树平闫丽萍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周凤英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亚军 王 莹 孙凤林

李广伟 吴学军 吴耀伟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彭 波 李丽华 李晓松 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张 涛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齐兴龙 王春凤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鞠加彬 曹乃悦 周海波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张 健 崔美子 张丽荣 5

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集体名单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英语教育系 东北石油大学数学科学与技术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职业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农机学院 齐齐哈尔医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哈尔滨金融学院管理系 哈尔滨学院人文学院

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联盟;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9-0131-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文献信息量迅猛增加,任何单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都无法满足所有读者的信息需求。如何为本地区,本系统提高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统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成为图书馆人始终追求的目标。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立打破了各个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使用的壁垒,整合了信息资源和专家资源优势,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 图书馆联盟的内涵及任务

图书馆联盟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图书馆为了满足日益激增的读者需求,而采用的一种资源共享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所谓图书馆联盟是指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促进图书馆整体化发展为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以若干图书馆为主体,联合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系统,根据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结构,执行一项或多项合作项目的图书馆联合体。图书馆联盟所传达的资源共建共享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专家和学者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

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最初动机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益。所以联盟的所有工作都是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并确定其任务。在1972年,Ruth Partrick把图书馆联盟的任务总结为:借阅特许;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目录或资源目录共享;复印优惠;参考咨询服务协作;传递服务。直到今天这六项任务仍然是图书馆联盟的基础功能。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不仅如此,图书馆联盟还增加了许多新的服务内容:(1)共同制定联盟章程,规定成员馆的权利和义务,联盟成员在分享利益的同时也共同承担风险。(2)联机联合编目,即图书馆联盟各成员馆利用网络进行联机编目,共享编目成果。这种方式减少了编目工作中的重复劳动,简化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书目数据质量。(3)协调采购,图书馆联盟借助集团优势通过和资源提供商进行谈判,增强购买力,尤其增强了购买电子资源的能力,从而降低了电子数据库的采购成本。(4)开展馆员、读者的教育和培训,联盟逐步建立稳定的馆员合作教育与培训计划,开展对馆员的教育与培训;适时开展馆员互派交流计划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5)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对于单个图书馆无力承担的科研项目,联盟可以借助集体优势争取对项目的研发。(6)开展学科导航服务,联盟工作人员对有用的网络资源进行选择、鉴别、搜集,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加工、组织,以方便读者检索,真正起到网络目录的作用。

2 建立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意义

2.1 增强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能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合并和新专业的不断建立,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信息需求量不断增加,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不足,没有能力加大信息资源的购置量。比如,绥化学院是2004年才升本的本科院校,其前身是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因而图书馆的大多数藏书都是有关师范类的。对于学校新建的如社会学、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的书籍馆藏量非常有限,而且我校的纸质文献馆藏量只有84万册,电子资源只有CNKI、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等几个数据库。建立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后,各成员馆就可以建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在信息资源采购和配置方面进行协调。并且通过资源共享体系,黑龙江省内资源匮乏的高校图书馆就可以利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省会城市资源比较丰富的大学图书馆的信息。这样就既解决了中小型高校图书馆经费短缺的问题,又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2.2 增强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购买力,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 通过Internet对黑龙江省内8所实力比较强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进行了调查,其中1所高校图书馆的网页无法打开,现将其中7所高校的馆藏资源进行调查(统计时间2012年4月15-2012年5月2日) 。调查内容为各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的购买现状,具体如图1、图2。

如图可见,各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实力都比较强,纸质文献的馆藏量都在140万册以上,而且被调查的7所高校都购买了CNKI、万方、超星、EBSCO等数据库,5所高校购买了维普数据库,4所高校购买了Springer-Link,2所高校购买了Elsevier Seience数据库。由此可见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重复购买,资金浪费现象非常严重。通过建立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盟,不仅可以共享其他成员馆的资源,而且还可以由联盟出面统一购买所有数据库,这样就可以用有限的经费购买更多的数字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成员馆的信息资源,提高了成员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保障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2.3 提高了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立整合了各成员馆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更能够利用地域上的便利实现联盟的统一规划。并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用统一的数字平台,使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和共享。通过建立联网的书目信息系统,各成员馆可以查阅到联盟内的所有图书,以实现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功能。CALIS虽然也能实现上述功能,但它毕竟是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实现馆际互借的周期比区域图书馆联盟的周期长。区域图书馆联盟的优势就是各个高校图书馆都在一个地域,完全可以短时间内将文献资源速递到各个成员馆,使每本书都实现其价值,真正实现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的愿望。

联盟的建立不仅可以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而且还提高了各个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利用率。

3 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策略

3.1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联盟成功的关键

一个成功的图书馆联盟的运行不能仅仅依靠联盟章程,还要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各成员馆间才能有效协调和沟通,权利和义务才能更好的体现。所以为了确保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健康有序的发展,除了制定联盟章程和一些法规性文件,以明确成员馆的责、权、利外。还应建立“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盟管理委员会”的常设管理机构负责联盟活动的组织、规划、管理与协调,这个机构由省教育厅、文化厅的有关领导和图书馆学的专家、学者组成。

联盟管理委员会的委员由黑龙江省教育厅、文化厅的有关领导担任,副委员由各高校主管图书馆的校长和图工委的有关领导担任。联盟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整个联盟的领导和监督工作。联盟管理委员会下设联盟管理中心,是其具体执行机构。并设主任一名,由各成员馆馆长轮流担任;副主任若干,其成员为各个成员馆业务副馆长。

3.2 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是联盟成功的保障

建设高校图书馆联盟的重要前提是资金的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再完美的构想也会变为水中月、雾中花。因此,联盟要制定全面的、多元化的资金筹措计划,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首先要获得省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这在国内外成功的图书馆联盟中也比较常见。如:美国的OhioLINK,其运营资金基本上都来自州政府立法机构批准的拨款,每年约1 000万美元;仅“九五”期间,中国的CALIS就得到中央专项投资5 000万元,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中心先后得到天津市教育局的资助约1亿元;上海市教育网络图书馆在3年中得到上海市教育局的投入约600万等等。但随着图书馆联盟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地位的提高,联盟的资金来源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因而,黑龙江省图书馆联盟还应采取各成员馆适当缴纳会费、积极争取民间捐助、服务过程中收取信息服务费等多种方式来充实联盟的资金。

3.3 加强联盟的标准化建设是联盟成功的前提

由于各种原因黑龙江省内各个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各不相同,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使用B/S模式的图书馆综合管理软件、哈尔滨工程大学使用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东北农业大学和哈尔滨理工大学使用ILAS2.0系统、黑龙江大学使用金盘管理系统等等,这些软件都存在着界面不一、功能不同的特点,因此,联盟建立后将不能实现联机联合编目和文献资源共享,不利用读者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为了顺利实现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功能,保证图书馆各项业务安全稳定的运行,联盟应尽量协调各成员馆统一购买或开发研制业务处理功能强的管理系统软件。如“江苏汇文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成功,不仅供江苏各高校图书馆使用,而且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该系统的高校图书馆已达500余家。

3.4 建立全省联网的书目共享系统是联盟成功的基础 建立书目资源共享体系是联盟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传统的手工方式的联合目录已不能适应数字时代资源共享的需求。从国内外成功的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历史看,都是以“书目利用共同体”的方式把各个图书馆的信息集中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黑龙江省各高校图书馆结成联盟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联机联合目录系统,该系统不是各个成员馆图书目录的简单叠加,而是附着各图书馆馆藏信息的主记录系统,而且使信息用户一进入这个系统就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其所需要的馆藏信息。书目数据库的建立,减少了重复劳动,降低成员馆的编目成本,提高编目质量,实现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5 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是联盟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才资源是图书馆联盟建设中最重要的资源,目前各高校图书馆人才资源匮乏,高素质人才短缺,要保证图书馆联盟高效率的运行,必须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图书馆联盟内的人才培训比每个图书馆分别进行人才培训更有优势,也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就委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系举办了图书情报人员在职研究生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盟也可以委托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对联盟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每年有计划的提供一些图书馆专业的课程,组织各种培训、讲座、研讨会和开展继续教育,使联盟内的工作人员能尽快熟悉各成员馆的馆藏状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服务模式,利用联盟的优势,使成员馆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所用。

4 结束语

图书馆联盟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形式,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盟是通过各图书馆间互助合作共享资源的方式,满足日益激增的读者需求,切实可行。但目前联盟的建设还处在理论探讨阶段,还需要省内广大高校图书馆人一起努力,共同促进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效.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与发展研究[J].现代情报,2010,30(2):18-20.

[2]张雁.对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的一些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2):95-97.

[3]关红,田苍林,王浩.论我国省域级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J].情报杂志,2005,(8):133-135.

[4]陈琳.地区性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4,(12):276-277.

[5]董志刚,范艳芬.辽宁省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探要[J].图书馆学刊,2005,(3):10-11.

[6]张曾昱,徐坤.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构建探讨——以吉林省图书馆联盟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9,(5):14-15.

[7]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EB].http:∥calis.nju.edu.cn

[8]裴雪芬.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2):5-7.

[9]李明子.高校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11):28-30.

黑龙江省高校 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费,来源,优化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影响。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鉴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发展本国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由此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2007年底各类高等教育规模超过27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3%,比1998年上升13.2%,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并且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既要考虑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成本支付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更要考虑高等教育的公平原则。在中央政府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进行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合理性研究,这对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重新定位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优化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及结构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育经费来源的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分为如下几个部分:1、财政拨款(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勤工俭学);2、学费和杂费;3、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4、社会捐赠;5、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集资办学经费;6、其他教育经费。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的《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主要指标提要》整理计算得出。

通过表1可以看到,黑龙江省高校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

(1)教育经费总量增长迅猛。由1998年的20.5亿元增至2008年的139.76亿元,增长幅度为6.82倍,年均增长21.61%。

(2)财政拨款比重持续下降。财政拨款从1998年的11.0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1.60亿元,增长率为457%,但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53.92%降至2006年的33.72%,下降了二十个百分点。

(3)事业收入比例总体上升。1998年事业收入为6.2亿元,2008年则增长到72.75亿元,后者是前者的11.73倍,事业收入在教育经费总收入中的比例总体上升,增速最快。

(4)其他来源(服务收入、捐增收入、社会投入、其他收入、基建拨款)呈现波动不定。其他来源所占比重其他年间保持在10%左右,但2008年不到4%,可见,其他来源不够稳定,而且比例差距悬殊。

另外,对高校教育经费来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呈现出以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为主的二元格局,其他经费来源成分并未形成适宜的比例,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比重过低,科研收入和社会捐增等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以捐增收入为例,所占比重最多的一年才达2.12%,在美国这一来源所占比重约为10%左右。因此,从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实现适当比例这个角度而言,黑龙江省的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的局面并没有真正出现。

三、教育经费来源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经费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高校教育经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反映了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1. 来源渠道相对狭窄,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杂费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入和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程度也突显增强,国家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政府财政拨款模式,试图转变为多渠道的投资方式。但从表2中不难看出,财政拨款从1998年的53.93%下降至2008年的投资次席;事业收入从1998年的30.23%上升至2008年的52.06%,来源主体从原有的财政拨款转变成为事业收入(多为学杂费);而其他来源只有2008年不到3.9%,其他年间均在10%左右。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份的《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主要指标提要》整理计算得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为24%。相比来看,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为66%。可见,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给家庭开支带来沉重的负担。另外,由于高校独立法人实体地位的确立,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筹资功能,可以直接与金融机构和社会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融资,2007年全国高校贷款规模2000多亿元,校均贷款规模近1亿元。贷款可以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同时利息支出也增加了办学成本。

2.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省属和部属高校间投入差异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国际上较快的发展,然而,教育投入却与此不相协调,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际统计数据显示:国外中等收入国家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一般为4.35%,高收入国家为5.46%,平均水平为4.59%。而根据我国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全国教育经费情况执行公告”显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占GDP的比例,2004年为2.79%,2005年为2.82%,2006年为3.01%,2007年为3.32%,2008年为3.48%。这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国家要求达到4%的目标。

高等教育投资在结构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政府对部属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大学)的投入力度远远强于地方高校。从图1各项指标分析来看,2007年部属高校的校均财政拨款是地方高校9倍,部属高校的校均事业收入是地方高校近6倍,部属高校的校均其他来源是地方高校192倍。另外,可以看到财政拨款仍是部属高校经费来源主体,占投资总量的主导地位。

数据来源:根据《黑龙江省教育经费统计主要指标提要》和《黑龙江省教育统计主要指标提要》整理。

地方高校的投资总量、财政拨款、校均经费水平较部属高校都较低,其来源结构中事业收入过高、经费使用效益过低等不合理情况也较部属高校更为严重。另外,公立高校与民办高校、省会高校与地市高校、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等校间财政投资差异化较大,高等教育投资存在结构性的不合理,违背教育公平,阻碍高等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3. 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不高,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就是教育投资。在现实环境中,原本就不足的高等教育投资中,还有许多因素限制了高校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甚至还存在许多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高校教育经费效益不高和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为:(1)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的使用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据世界银行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约在60%以下。(2)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和竞争机制。高校行政和后勤的运行成本过高,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的比例平均只有59.17%,而黑龙江省的比例仅为52.92%,使得原本以教师为主的高校非教学人员数量快速增长,增加了许多非主导因素的经费支出,比如办公费、差旅费、人员经费等,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沉重包袱。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以高等教育活动为专门职能的高校,不得不承担许多本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比如黑龙江省2008年支付师生员工的医疗和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支出28235万元,占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个人部分5.8%。3、科研成果转化效益低。尽管我国高校每年的国家级科研成果8000多项,但真正能够成功转化却不到十分之一。据2008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显示:大专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为30.26%,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70%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4、高校专业设置趋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形成了校校办“英语”,校校设“计算机专业”的局面,高校没有按照自身的类型和未来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导致了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也浪费了教育资源的投入。

四、教育经费来源存在问题

1. 国家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高校教育经费的多少,高校教育经费在国民经济中应占有多大比重,不是由人们主观愿望决定的,最终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校教育经费的需要量,也决定高等教育投资的可能量。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

2. 政府间投资责任不明晰

各级政府间高等教育投资责任划分不清、划分不当是政府投资职能弱化和地区间教育投资不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央与省级政府条块分割,中央部门多头投资办学,使高等教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1998年以来,中央部门将所办学校或下放给地方,或交教育部管理,逐渐形成了教育部、省级政府分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投资管理模式。但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权利与义务的划分上尚未作出明确规范,中央政府较多的注重于对部委所属高校投资,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央财政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中的转移支付机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级政府财力上的差距,导致不同管理体制与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教育财政投入差距很大。

3.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政府投入是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渠道的前提下,能否开拓非政府渠道,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导向。从中美高校教育经费来源构成比例来看,我国高校吸纳社会投资、捐赠、为社会服务等筹资渠道还有较大空间。社会捐赠是国外名校重要的收入来源,哈佛大学至2007年所获捐赠市值高达349亿美元,耶鲁大学至2007年所获捐赠市值高达152亿美元。我国虽然颁布了捐赠法,但在税收政策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只是实行税前从所得中全额扣除捐赠额,没有其他税收优惠以鼓励社会捐赠。另一方面,缺乏具有约束力的教育投入相关法规。我国现行教育投入方面的法规,除《教育法》外,其它均是以国务院的条例、部委等文件形式下达,其立法级别不够、刚性不强;对教育财政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作出规定、或者规划得不很具体,这是导致教育财政落实不到位、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问题。

4. 高校内控管理缺乏科学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都在不断增长。我国高等投资产生短缺的原因,除了供给不足外,对资金需求过度膨胀也值得重视,这主要表现为部分高校大规模扩张中的摊子铺地过大、建设标准脱离实际、重复建设严重、投资规模膨胀上,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利用效率低。另外,高校教育成本不断增长,教育资源浪费。学校相关专业重复设置和后勤机构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等现象,均不断增加高校教育成本,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资源的使用率不高,闲置现象严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五、结论及建议

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现状。目前对于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因此,重视优化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教育投资,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直接决定了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团体和劳动群众多渠道筹集的方针。基于教育经费来源存在的问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教育经费多元化格局,优化教育经费来源结构。

1. 观念先行,加强教育法制化建设

为了达到法治就必须加强法制化建设,这既是为了防止政府财政活动随意性的需要,更是为了提高财政自身效益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育财政法制化建设非常迫切。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发达国家重视立法和依法办事,当然也重视教育投入的立法工作。我国应修订现行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尽早制定《教育投入法》,完善教育财政法规体系,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

2.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弱化微观干预。

(1)重塑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高等教育的分权模式。按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权的规范,中央财政的事权范围是“全国性事务”或受益范围遍及全国的公共物品的提供,地方财政的事权范围是“地方性事务”或受益范围在某一区域内的公共物品的提供。我国目前进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省级政府为主”的改革其实就是对高等教育事务“地方性”的确认。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高等教育主要是地方性事务,但某些事务却超出了地方性事务的范围,如地区差异的协调、高等教育的公平保障等,应视做“全国性事务”由中央政府承担,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的划分不应当根据学校行政隶属关系来划分而应当根据具体的高等教育事务的特征来划分,属于地方性事务的由地方财政承担,属于全国性事务或地方不便履行的事务由中央财政承担。因此,必须建立与当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科学界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资责任。

(2)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黑龙江省因为经济实力弱,科技研发硬件设施不强,福利待遇不优厚,不仅很难吸引人才,还致使大量人才“孔雀东南飞”,因而使该省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资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中央财政应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偿,同时争取中东部地区的支持,促使地区间教育资源互补。为此,中央政府必须建立规范的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之成为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工具,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在维持高等教育质量的基准上,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

3. 立足国情,创新制度,促进投资体制改革

(1)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的办学情况,在很大程序上还处于自发状态,在资金上依赖于教育性收费,处于“以学养学”的状态,政府资金扶助力度不够,相关机制严重滞后,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

(2)鼓励社会捐赠。社会捐赠在我国高校已经开始实施了,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企业或者个人出于对学校的一种仰慕或者报答所采取的行动。这些捐赠行为对学校来讲是一种比较随机的行为,也是很不稳定的行为。因此,首先需要培养和规范企业或者个人向高校捐赠观念和行为,借鉴国外的捐赠行为,加强规范意识的建立,使企业或者个人能够认识到,捐赠应该是一种正常的社会活动,是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组织部分,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氛围,激励企业或者个人主动实进行捐赠行为。其次需要建立捐赠资金管理运行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使高等教育接受社会捐赠的管理应该公开、透明、公正,程序必须规范。最后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捐赠企业或个人,可以考虑申请当地政府给予表彰,满足捐赠企业或者个人的社会荣誉感。

(3)实施教育金融。高校作为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建设的特殊机构,也离不开金融杠杆的作用。积极的高等教育投资策略必须要充分利用一切经济杠杆,充分发挥教育金融的功能,为高校发展开辟一条高速公路。首先,成立教育银行。国务院1994年7月3日印发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第二十四条指出:“建立教育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扩大教育资金来源。”教育银行可以扩展教育财政经费的来源方式,利用教育银行具有发放债券和贷款,以及获得储藏的职能,可为高校获得发展的资金。其次,设立教育股票证券市场。高等教育也可以引入企业的管理模式,采用股份制的形式进行投融资。利用股票市场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用于高等教育事业。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促使全社会重视高等教育。最后,发行教育彩票。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博士于2003年8月24日指出“教育彩票是可以发展的。我们国家一定要办多元化教育,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要共同发展。”当前,世界彩票业十分火爆,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教育。我国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都得到成功的发行,而且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如果适当发行教育彩票,那么将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从而将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注入新力量。

4. 规范成本分担机制,确定学生学费标准,完善资助体系。

建议在规范高等教育成本基础上,由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审计,再由学校根据审计确认的教育成本、社会评价、社会需求、居民收入水平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成本分担比例等因素确定收费标准,报教育和物价部门审批备案,向社会公布,最后按照公布的收费标准进行学费收缴。在我们国家,政府承诺“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就必须修订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探索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确保每名困难家庭学生不辍学,也保障高校预算收入的完成。

5. 发挥高校自主权,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增强创收能力。

(1)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学校作为事业独立法人,依法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还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落后专业,大力发展新兴学科,改善教学设施等方式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稳定办学规模,来保障学校稳定运行和改革发展。特别是在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成为束缚学校发展的“瓶颈口”的今天,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转变“等、靠、要”的传统观念,走“争、创、筹”的路子,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

(2)扩大社会服务领域。社会服务这一经费来源渠道拥有最大的潜力和空间。社会服务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形式,社会服务主要是指高校为一个区域进行培训培养各类专业的人才,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行为。一般来说,是由高校提供技术服务,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提供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获取相应的经济收入。目前,市场竞争十分激励,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不能仅仅靠企业自己就能实现的,要紧紧依靠人才和创新,才能使企业充满生计和活力。因此,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双赢的,高校可以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获得相应的资金,企业可以从高校中得到科研成果,也可以从高校中得到企业所需要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王启广:高校贷款数字谜局[J].暸望东方周刊,2007,(3)

[2]李泽彧:高等学蠸胝叵档牧礁鑫侍鈁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3]美国哈佛大学捐赠资金已高达349亿美元[N].广州日报,2007-8-23

[4]乔春华:高等教育投入体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黑龙江省高校 篇5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并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的要求,全面客观反映我省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现面向全省教师开展思想状况的调研工作。我们诚恳地希望您根据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对下列问题做出选择,本次问卷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您不必有任何顾虑,所得结果仅用于为下一步开展工作以及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谢谢您的配合支持!

黑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信仰状况及对策研究课题组

一、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2.您的年龄在(A)

A25岁及以下 B 25—30岁C 31—35岁 D 36—40岁

3.您的民族是(A)

A汉族B满族C朝鲜族 D藏族E回族F其他(请注明)

4.您的政治面貌是(A)

A中共党员B共青团员 C民主党派 D群众

5.您的最后学历是(C)

A.本科B.硕士C.博士D.博士后E其他.(请注明)

6.您的职称是(B)

A.助教B.讲师C.副教授D.教授E.其它(请注明)

7.您执教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是(J)

A哲学 B经济学 C法学 D教育学 E文学 F 历史学 G 理学 H 农学

I 医学 J 工学 K 管理学 L 艺术学

二、问题部分

1.您对教师职业的看法是(A)

A是崇高的职业,愿努力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B是崇高的职业,但社会现实使自己不想再干

C这一行是谋生的手段

D不得已的选择,先干着,有机会再思考

E “想改行”或走错了路,但没办法,还得走下去

F说不清

2.您选择教师工作的初衷是(E)(多选)(最多可选三项)

A 教师职业相对稳定

B 单纯的个人爱好

C 不得已的选择

D职业理想

E更加看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

F 其他(请注明)

3.您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C)

A教好书就行,育人是政工干部的事

B 教好书就是育人

C 不仅要教专业知识,还要为人处世的道理

D只是谋生手段

E其他(请注明)4.您个人职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A)

A 学者型教师

B 学科带头人

C 学校管理者

D 一般教师

5.您对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A)

A很熟悉,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自己

B了解其内容,但没有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自己

C不太了解其内容

D不知道有这个规范

6.对现有的极个别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您最不满意的是(D)(多选)

A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热衷创收,精力分散

B教学上无心钻研业务,应付了事

C科研上急功近利,剽窃他人成果

D以权谋私,利用师生关系谋取利益

E对学生缺乏关心,师生关系冷漠

7.您认为造成师德失范的最重要原因(E)

A对教师职业缺少认同感

B教师个人理想信念缺失,缺少事业心和责任感

C学校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

D 高校扩招所引发的矛盾

E 社会大环境,道德滑坡

F其他(请注明)8.针对目前国内学术界出现的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等现象,您的态度是

(A)

A坚决反对、敢于斗争

B划清界限、洁身自好

C视而不见、明哲保身

D无所谓

F其他(请注明)9.您认为要成为一名卓越的大学教师,必备的素质是(ABDE)(多选)

A.工作能力B.道德品质C.待人接物

D.创新素质E.研究能力F.其他(请注明)

10.您是否愿意终身从事教师工作(A)

A愿意

B不愿意

C 说不清

D其他(请注明)11.在下列人生目标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D)

A 高尚的人格

B美满的家庭

C较高的职位和地位

D 做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意义的人

E 健康的身体

F其他(请注明)12.激励您努力工作的主要原因是(C)

A 学生的期待

B 尽早报答父母

C 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D 为子女创造好的生活条件

E其他(请注明)

13.每个人在人生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您是如何看待人生中遇到的各

种困难和挫折(C)

A 船到桥头自然直

B 都是命中注定

C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D 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14.对您的理想、追求有影响、励志作用最大的是(D)

A 学校教师的教诲

B 励志的影视书籍

C 英雄偶像的事迹

D父母亲人的影响

E 同学和朋友的鼓励

F 其他(请注明)

15.您目前主要的生活困扰是(AFG)(最多选择三项)(多选)

A经济收入B住房C 社会保障D家庭情感

E人际关系F工作压力G子女成长与发展

I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

16.当您对人生有困惑或迷茫时,首先会选择什么途径寻求帮助(A)

A亲人朋友

B单位同事

C 宗教信仰或占卜

D 专业咨询与服务机构

E 学校领导或院系领导

17.您所信奉的人生信条是(C)

A人生在世需及时享乐

B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C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D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E 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

18.您认为青年教师群体中占主流的价值取向是(D)

A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憧憬共产主义

B 向往民主与自由

C 热衷星座和命运

D 追求财富、权利和地位的实现

E 用宗教观念指导自己的生活言行

19.您对命运的看法是(A)

A命运靠自己掌握

B命运就是一种机遇,由外界环境主导

C命运是上天注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说不清

20.随着形势的变化,从长远看,用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否会

过时(A)

A 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定不移走下去

B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更适合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已不适合我国的发展,早已过时

C现在还不能确定

D 不知道

21.您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主要依靠(ABCD)(多选)

A 马克思主义思想

B 中国共产党领导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全体中国人民努力奋斗

E其他(请注明)22.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如何看待的(AC)(多选)

A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希望与信心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正确的,理应成为指导思想

C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显著成就,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发展

D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景表示怀疑,持观望态度

E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看好

F其他(请注明)23.您认为在建国一百周年(2049年)之际中国会是什么样(A)

A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强国

B 共产党执政,但不一定是社会主义国家

C和现在差不多

D 既不是共产党执政,不一定是社会主义国家

E其他(请注明)24.您认为党和政府在最近一个时期内应着力解决以下哪些问题(BC)(多

选)

A 经济问题

B环境问题

C 民生问题

D文化建设

E 政治问题

F其他(请注明)25.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您认为出现上述问

题的原因是(AB C)(多选)

A 政策原因

B 体制原因

C 历史原因

D 人的素质原因

E其他(请注明)26.你觉得身边的青年教师更愿意加入哪个政治党派(A)

A 加入中国共产党

B 加入民主党派

C 更愿意成为无党派人士

D 不关心这方面的问题

27.您认为在社会主流思想中,人们的政治信仰存在哪些问题(D)

A 不关心时事政策、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内外政治局势

B 政治理论知识缺乏,政治素养偏低

C 只注重个人发展,将时事政策为个人服务

D 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大局和全局意识不足

E 总体较好,不存在太大问题

28.您认为高校教师除了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否必须要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

义信仰(C)

A 不需要

B 只有与政治、军事等有关专业的教师需要

C 不管是什么专业的教师都需要

D 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29.学校应以教学为中心,您认为是否还需要政治理论教育吗(A)

A 很需要

B 可有可无

C 不需要

D 不知道

30.在下列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中,您比较欢迎的是(D)

A报告或讲座

B社会调查

C参观与访问

D讨论与访谈

E 其他(请注明)

31.您是否有宗教信仰?

A 有。信仰的是(D)

① 基督教②伊斯兰教③佛教④道教⑤其他

B 没有经过正式仪式入教,但觉得自己是有宗教信仰的人。

C没有明确的信仰,但参与过宗教活动。(如烧香/拜佛/去教堂)

D坚定地无神论者。

32.您信教的(或者您认为身边人信教)原因是(AB)(多选)

A 给人以心理寄托,使人有精神依靠

B 规范行为,拯救灵魂,使人免于堕落

C 消灾去难,保人平安

D 认可其中阐述的道理

E其他(请注明)

33.您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宗教(C)(多选)

A受家庭环境的影响B亲朋好友的介绍C宗教组织的宣传

D阅读宗教类书籍E电视、广播或网络等媒体 F其他(请注明)

34.您是否在课堂上讲授或宣传过某个宗教讲义或观点(A)

A 从来没讲过

B 讲过(请注明是哪种宗教)

C 不记得了

D 其他(请注明)

35.如果您身边有信仰宗教的人(您的朋友信仰宗教),您的态度是(B)

A非常理解,并给予支持

B能理解,尊重个人的选择

C无所谓,与我无关

D无法理解

D 其他(请注明)

36.您认为宗教信仰对您的影响是(A)

A 给人以心理寄托,消除精神空虚

B 可以规范行为,拯救灵魂,使人免于堕落

C 消灾去难,保人平安

D使人精神寄托于虚幻,不利于现实生活中的发展

E对个人没什么影响

37.您的信仰是(BE)(多选)

A宗教B马克思主义C公平和正义D星座

E自己F 其他(请注明)38.您认为高校教师是否需要有信仰,简要说明原因(A)

A 需要(原因)

B 不需要(原因)

C 无所谓

39.您认为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是否存在信仰缺失的现象(A)

A是B 不清楚C视个人情况而定D 不是E 其他(请注明)

40.您认为高校青年教师是否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样措施开

黑龙江省高校 篇6

摘 要:高校在国家知识创新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黑龙江省要实现“十二五”的经济目标,提升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构建的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高校知识创新投入指标和高校知识创新产出指标2个一级指标和R&D人员总数、R&D经费投入、研发中心总数等11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科学合理地评价黑龙江省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提供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高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系统的主体,在知识创新中具有源头作用,并且具有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学术氛围等优势。据统计,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研成果有70%诞生于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高校正在成为各国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目前,黑龙江省要实现“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全省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全面提升黑龙江省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提高黑龙江省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十分必要的。而在提高黑龙江省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高校责无旁贷地扮演着知识创新的中心、知识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智力支柱等多种角色。提升黑龙江省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激发高校自身的知识创新活力,既是黑龙江省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黑龙江省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的需要。而如何客观评价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是提升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1 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知识创新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的过程,客观的评价高校知识创新能力也是比较困难的。本文根据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的实际情况,依据科学性、可行性、客观性和系统性等原则,建立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科学性是指,建立的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科学合理,不可以漏掉任何一个关键因素,也不可以增加任何多余因素。

可行性是指,建立的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可从高校的相关部门搜集数据的,而不是套用晦涩的术语难于搜集数据的指标。

客观性是指,所建立的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是客观实际的,不是由某个人主观意志决定的。

系统性是指,评价高校知识创新能力,应把高校知识创新看作是一个系统,综合考虑系统内各方面因素。

依据吴洁(2007)构建的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创新能力、科技能力和收益性指标[1];刘敬严(2008)提出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人力资产、技术资产、市场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和知识创新成果[2];罗洪云(2015)将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体系划分为人员、资金、支撑、成果四个维度21个因素[3];林向义(2009)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評价划分为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并提出了2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4];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高校知识创新的特点,本文将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知识创新投入和知识创新产出2个一级指标,R&D人员总数、R&D经费投入、研发中心总数等11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知识创新投入指标\&R&D人员总数

R&D经费投入

研发中心总数

知识创新团队总数

重点实验室总数

设备仪器投入数量\&高校知识创新产出指标\&发表科技论文数量

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量

获国际及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

与企业或科研机构协作项目数量

知识创新成果转化数量\&]

2 小结

高校知识创新能力是提升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提出的衡量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出高校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本文结合多个学者的观点以及走访黑龙江省高校实地调研,得出了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为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提供帮助,研究成果也可为全国范围的高校知识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洁.基于熵值法的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0):53-56.

[2]刘敬严.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3):8-13.

[3]罗洪云,林向义,王磊,曹明阁.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体系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2):8-11.

[4]林向义,张庆普,罗洪云.基于DEA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9,18(4):152-158.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研究”(13D010);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黑龙江省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研究”(GBD1213053);东北石油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产学研协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研究”(2013QN206)。

作者简介:

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旅游资源,开发,黑龙江省

引言

(一) 高校旅游概念及内涵

高校旅游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旅游项目, 在中国, 高校校园旅游是一个实践先于理论的事物。金世胜认为:“高校校园旅游属于新兴的特色旅游, 是以高等院校为载体, 以校园文化为灵魂, 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文化旅游。”[1]徐凌运用校园旅游的概念来表述:“校园旅游是指以名牌大学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资源开发与利用, 吸引旅游者前来参观、旅游和学习。在整个旅游活动中, 着重于旅游者精神层面、知识层面上的满足。”[2]成梁等认为:“高校校园旅游就是以高等院校作为旅游目的地, 融观光、娱乐、体验、寓教于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或旅游服务活动。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 着重于旅游者的精神层面、知识层面的满足。”[3]本文侧重于将高等院校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研究。

高校校园旅游有很高的参与性, 旅游者可以融入到校园的环境和气氛之中, 亲身体验名牌院校所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一, 可以让旅游者参观和游览校园风光、布局, 了解校园的历史和现状, 如参观学校的博物馆、科技馆等, 让游客得到文化的陶冶;第二, 可以让旅游者融入校园生活之中, 让他们以局内人的身份去全身心地体验真正的“校园文化”, 如在学生寝室住宿、在学生食堂进餐等;第三, 可以让游客与校园中的大学生接触, 通过彼此进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 让游客体验一下别具一格的“校园思维”。这不仅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了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而且也适应了旅游资源开发所要求的不断“求新”的原则, 它对各国、各地的旅游业是一个十分有效的补充。高校校园旅游对部分游客而言, 甚至可以说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二) 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各个方面迅速发展, 尤其经济发展迅猛, 使得旅游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 对旅游产品的质量以及旅游产品的多样化要求也日益提高。与此同时, 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办学规模上, 适龄人口毛入学率由2007年的23%提高到2012年的30%, 还体现在办学体制方面的改革上, 由原来全部由政府买单的单一资金来源转变为政府、民间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这些既体现了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逐渐将消费的层次转向了高文化品位上, 也体现了人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望与追求, 即以参观访问高校校园为旅游目的地的教育旅游。除此之外, 高校校园风格独特的建筑和迷人的校园风景也吸引着游人前来游览。

黑龙江省有高等院校78所, 其中尤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著名。东北林业大学拥有“中国森林博物馆”和野生动物毛皮标本室, 有利于开展科普教育;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表演长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在娱乐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在地理位置方面, 由于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边陲, 高校旅游开发有利于省内高校同相邻的国家之间比较轻松的进行学术交流;更重要的是, 黑龙江省约有3 800万人, 而且距离清华、北大等国家名牌大学较远, 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对满足当地游客需求有很大的地理和经济优势[4];同时, 黑龙江省有哈大高铁和京哈铁路通过, 并且有多条航线同国内主要城市沟通, 有利于扩大国内客源市场;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边疆, 同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地理位置比较靠近, 有利于形成国际客源市场。

面对全国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的大好形势, 黑龙江省相关部门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因此, 本文就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论述, 旨在使黑龙江省相关部门认识到高校校园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并且希望高校校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黑龙江省未来经济的增长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开发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一) 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1. 有利于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

如果高校旅游资源开发能够得到政府大力的支持, 其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黑龙江省现在的旅游业结构特点, 丰富文化旅游项目, 使外省学生更加了解黑龙江省各大高校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及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有助于吸引优秀的学生来黑龙江省的各大高校学习。

黑龙江省的高校旅游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开发, 可以丰富俄罗斯游客的入境旅游项目,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俄罗斯人来黑龙江省游玩甚至投资。这样, 可以增加黑龙江省的财政收入,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省内居民的生活水平。

2. 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

公众形象是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总体看法, 来源于社会各界对学校印象的不断积累。有良好的公众形象、信誉和知名度的大学, 是广大学生向往的圣殿, 是知识分子施展才能的福地, 是家长渴望送子女前去就读的理想高等学府。这样的大学不仅有利于吸引一流的师资, 而且也有利于吸引优秀的生源和人才市场及社会各界对高校的支持和投资。

一所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除了办学规模、教学质量等内在因素外, 外在形象也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一个关键。例如,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常举行一些机器人表演, 这让人们在观看到高科技的同时, 也用这种方式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树立起外在的形象, 使老百姓对哈尔滨工业大学有更深的印象。这样, 有利于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吸引生源, 使对机械感兴趣的高中学生看过表演后产生将来报考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愿望。

据国家教育部门统计, 全国高校仪器设备有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 价格昂贵的大型科研装备的利用率最高不过15%, 部分高校的教室、实验室的利用率仅为60%[5], 特别是在假期, 学校的各类资源便处于闲置状态。从国际上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来看, 高校资源对社会是高度开放的。如美国的大学, 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其图书馆、计算机房等基础学习设施对全社会开放, 许多学校甚至24小时开放, 而且提供的服务也非常周到。

目前, 中国也有少数高等学府除开展校园风光游外, 还对旅游者开放图书馆、科技馆和实验室, 并为他们举办科普知识及学校发展史等讲座。如上海交通大学已经从1998年5月起不定期向广大中小学生开放校史博物馆、图书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场所, 并请专家教授为广大中小学生开设“专题科技系列讲座”[6]。因此, 开发高校旅游资源,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度, 充分挖掘高校各种资源的潜力, 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率, 也使学校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大学成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来源、科技来源。反过来, 地方政府和高科技公司也会积极支持各大高校的发展。

开发高校旅游,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许多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 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如浙大对参观团每人只收费5元~10元, 而做导游的都是学生[7]。同时, 在许多高校, 高校旅游被用作旅游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理想基地, 各项活动都由旅游系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组织、策划、实施的, 导游也由旅游系学生担任。这给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的机会, 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目前, 黑龙江省旅游人才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旅游高等教育需要针对旅游产业发展形势, 在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8]。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会给黑龙江省在校的旅游专业人才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机会, 这将有利于提高他们未来就业时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他们能够更顺利地就业。

3. 有利于提高青少年旅游者素质。

黑龙江省约有中小学生468万人, 开展高校旅游有利于深化中小学生对大学校园的认识, 有利于他们认真学习知识的思想的形成, 有利于激发他们奋发学习的进取心, 更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有利于加深青少年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了解。而且, 高校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高中生对自己未来想要报考的高等院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中学生报考大学时的盲目性。青少年在充满学术氛围的高校中旅游, 有助于青少年不断追求并探索知识这一信念的形成。

(二) 黑龙江省高校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 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高校旅游资源。

黑龙江省目前有高等院校78所, 除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器人表演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史陈列室展览这样比较著名的人文旅游资源之外, 其他院校还有很好的自然旅游资源。例如, 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园环境优雅, 绿树成荫, 红柱碧瓦间高楼耸立, 仿古与现代风格交相辉映;黑龙江科技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 校园中湖光山色, 满池荷花, 桥亭相映, 曲径通幽, 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味, 令人流连忘返[9]。

黑龙江省除了哈尔滨的各大高校外, 齐齐哈尔、牡丹江和大庆等地也有一些较出名的高等学府。例如, 牡丹江师范学院及牡丹江医学院的高校校园旅游资源可以和牡丹江的镜泊湖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形成整合, 开展湖光山色游和高校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游览, 从而扩大牡丹江高校旅游的客源市场。大庆师范学院的校园旅游可同当地的石油城旅游进行整合, 开展石油开采参观和高校校园风景参观, 从而扩大客源市场。

2. 黑龙江省具有发展高校旅游的区位优势。

首先,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边陲, 其与东北亚的许多国家之间常有文化层面的往来。并且黑龙江省是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 为了培养更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人才, 很注重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内部的相关设施的建设。其次, 黑龙江省有滨绥线、滨洲线、哈大线和京哈线等铁路主干线, 便于联系绥芬河和满洲里等边境贸易城市, 并且可以很好地同东北大连海港及首都北京联系。这样便于这些铁路干线沿途的人来黑龙江省高校旅游。由上可知, 黑龙江省有发展高校旅游的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较好的旅游结构组合。

3. 黑龙江省高校旅游客源市场前景广阔。

首先, 黑龙江省在校中小学生有上百万人, 且有部分中学会组织学生去附近的大学参观游览, 从而丰富学生的见识。因此, 黑龙江省内有着丰富的客源市场。其次, 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有京哈线与中国首都北京相连, 并且北京及北京以南的居民都对北国风光充满了好奇心。利用这一特点, 黑龙江省可以适时地将高校校园旅游融入黑龙江省冰雪旅游的项目之中。最后, 黑龙江省相关领导可以邀请俄罗斯等边境国家共同举行双边的学术交流,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来黑龙江省参观访问和招商引资。

二、黑龙江省高校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 加强高校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活动

高校旅游能满足青少年学生了解高校、体验大学生活的强烈愿望, 高校的学习氛围、生活气息更成为激发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 使其树立远大的志向。高校旅游还可以帮助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了解大学专业设置的情况, 避免将来填报志愿时的盲目[10];而且, 考后放松游的高中生游客对名校参观体验游表现出明显的青睐[11]。因此, 高校招生开学、举办科技大赛等活动是扩大宣传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教育类报纸、地方报纸、各地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宣传, 可以通过成为名人的本校毕业生、重要科研成果宣传, 可以通过校园专栏、仪式、事件等开展对高校资源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如开发家长携子游, 利用学生们的寒暑假时间, 合理开展高校夏令营、冬令营, 这种旅游形式不但使孩子们的安全得到保障, 同时可以在高校提供家教补习, 让孩子们吃住学都在高校, 使工作忙碌而无法顾及孩子学习的家长放心, 相信这一内容必将吸引巨大的客源市场。

(二) 适应市场需求整合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 高校要针对市场情况加强校园旅游资源的开发, 具体包括: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自然景观、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发挥学术报告厅、体育馆、音乐厅等各种会议设施、体育设施、娱乐设施的作用;加强校园图书馆、特色博物馆、精密仪器的实验室、科研成果展室的利用;挖掘赋含浓厚中国文化的校训、厚重的校园历史文化等等。例如, 黑龙江省各大高校的校徽可以印在衣服上、茶杯上等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而且, 具有独特风格的校园建筑 (如图书馆) 也可按一定比例缩小做成模型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

(三) 加强校园文化的市场开发

黑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旅游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高校可以召开高级别或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学术会议, 寻求政府支持、企业合作;高校的大型校庆活动, 邀请学校往届校友、政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授予仪式由学生邀请亲朋好友、父母前来参加;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 由高校开发体育赞助市场, 也可出租场地, 获取经济效益;开发校园文化活动节市场, 可以借助当地著名企业对于高校的赞助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帮助扩充来校旅游的青少年的知识面, 使他们感到不虚此行, 从而扩大高校校园旅游的客源市场。

(四) 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把高校旅游并入黑龙江省其他旅游路线内, 也可以开辟一条专门的高校旅游路线。但要注意的问题是:每条旅游路线的高校不宜过多, 否则会因为时间太短, 让游客来不及体会高校别致的校园文化氛围。每所高校内的游览路线必须能反映出该校的主要特色, 要将校园内的不同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发挥集体效应的优势。例如, 在冬季可以从牡丹江出发沿着绥芬河至哈尔滨的铁路线去哈尔滨进行为期两天半的高校旅游, 从牡丹江出发乘火车至亚布力, 在亚布力滑雪场滑雪, 当天下午参观具有荷兰特色的风车山庄、风格迥异的别墅群, 观赏大地之子风车网阵, 晚上休息;第二天上午乘火车至哈尔滨, 下午在哈尔滨参观哈尔滨市著名的高校;第三天上午去冰雪大世界游玩, 下午两点左右乘火车返回牡丹江。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游览高校, 也有利于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金世胜.高校旅游开发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4) :372-374.

[2]徐凌.论校园旅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 :35-37.

[3]成梁.从高校管理角度看高校旅游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4) :28-31.

[4]颜晶, 王军伟, 杨治兵, 等.西南地区高校旅游开发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0) :146-148.

[5]卿芒.政府资源离市场化有多远[N].中国青年报, 2002-12-20 (8) .

[6]裴泽生.高校旅游:走进象牙塔[N].中国旅游报, 1997-11-28 (3) .

[7]众说纷纭高校游 (新闻聚焦) [N].市场报, 2002-08-06 (1) .

[8]王继庆.黑龙江省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 (4) :191-192

[9]张丽兵.关于发展哈尔滨市高校旅游的构想[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10, (1) :141-143.

[10]龚伟, 吕帅, 程怡.高校旅游的开发模式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高校旅游开发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 (3) :105-109.

黑龙江省高校 篇8

1.1 学校会保留“结业生返校考试”制度, 在相应课程考试时, 会组织结业生回校参加考试。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 如果在毕业前还因挂科凑不够学分, 将遭遇不能准时毕业的惨状。正因如此, “毕业补考”被大学生们视作“最后一道保护墙”。在毕业补考中, 绝大多数学生都可过关, 顺利拿到毕业证。

1.2 学校在办学中坚持从严治校的理念, 民办高校在办学之初就是以社会力量的身份出现的, 是真正地面向社会办学, 而非面向上级主管部门办学, 比公立高校具有更强的自治性、民间性和志愿性。民办高校独立于政府组织之外, 比公立高校具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是一个正式的合法组织。根据我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及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由此可以看出, 民办高校不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 具有非营利性。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之前, 存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争论, 认为民办高校应根据其目的分为营利与非营利两种。

2. 高校补考方式的现状

2.1 大家对毕业补考的争论也很激烈, 有人觉得取消好, 因为这样能督促学生自觉学习, 把真本事学到手, 对提升个人竞争力大有益处;有人又认为保留好, 因为事关就业, 直接牵扯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问题。大家觉得两种做法都是为学生好, 但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办学理念, 很难去评价对错。

2.2 课程第二次考试及格, 也仅仅是获取学分所需要的一般课程考试, 是获得毕业资格的课程之一, 不能代替学位课程。所以学生只要第一次考试没有通过就不能获得学位, 无论其是否参加了第二次考试, 无论第二次考试称谓如何, 都对这一结果没有影响。

2.3 研究结果表明分析过去那种“一考定型”的考试制度和方式单一而机械, 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的发挥, 也不利于对学生所学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取消补考制度, 课程考试不及格必须重修, 考试成绩不及格不记入学生学籍档案中, 允许学生多次重修。这样, 原先规定的学生通修课和学科核心课不及格学分达到3至4门就不授予学士学位的规定将终止执行。当然, 取消补考制度后, 学校仍将保留留级、劝退等制度。

3. 补考重修相结合改善补考方式

3.1 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弹性学制, 帮助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获得更大的自主灵活性。本科教学的标准学制仍规定为4年, 但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 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后, 可在入学3~6年内自主选择毕业时间。此外, 还实行“重修重考制”, 即每门课程均允许多次重修重考, 学期考核不及格的核心课必须重修, 学期考核不及格的非核心课程必须重考, 以最高考核成绩为最终成绩。实行学分制后, 毕业成绩单只记最终 (最优) 成绩, 过程成绩只做学校档案材料保存备查。实行“学分绩点制”, 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奖学金、优秀毕业生、推荐免试研究生、申请修读辅修专业和双学位, 以及毕业和学位授予资格的重要依据。

3.2 具体实施办法是第一, 进一步明确在大学四年之中学生应该修习的学分, 将学分制教学彻底还给学生做主, 真正形成选修自由的教学方法;第二, 取消学科不及格这一说法, 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无限次重修直至成绩满意为止, 且在重修期间不影响学生日后的保研成绩。取消挂科制度其实就是一种概念的转变, 国内本科学生学期制一般4年, 最多5年, 而国外有些学生会中断学习, 时间长的会在8年内修完大学学分, 学分固然重要, 更重要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多更牢固的知识。

3.3 要想尽可能的提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能动性, 发挥其自身最优个性, 就必须让学生学到自己喜欢的或者是擅长的专业,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通过目前对大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分析, 我们能够看到, 上大学以后学生能够对自身的专业拥有更多的了解, 以至于在学习目标, 个人志趣等种种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少大学生希望能够转换不同的专业。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对转专业有着极高的要求, 最终能够转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而这种种问题, 都为后期挂科预留下了不小的隐患。因此, 高校在推进学分改制、学分改革的同时, 应该着重于专业自主权的选择之上, 将专业选择权放回到学生手中。并且学院应该逐渐形成以学科大类招生的模式, 而逐渐减少以专业招生的模式。同时, 各学院在制订本科教学计划时要充分注意通识教育、搭建学科大平台, 为学生在高年级自选专业或专业方向打下基础。对学习个性突出, 学习能力优异的学生, 应允许其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 在全校范围内任选专业。

参考文献

[1]姜颖.关于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专业设置的几点思考——从招生和就业角度[J].价值工程, 2010 (33) .

[2]黄丽丽.小议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现状及优化措施[J].中国商界 (上半月) , 2010 (03) .

[3]刘燕.我国民办高校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理论观察, 2009 (02) .

[4]徐斯雄, 吴叶林.当前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审视——基于学术资本主义的视角[J].教育学报, 2011 (01) .

黑龙江省高校 篇9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新世纪以来,在历史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学校应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新时期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开放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主线,突出两个问题,“德”———做人的素质,“实践能力”———做事的本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格定位,在实践中凝炼出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校办学实际的“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简称“三大”)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素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果。

1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概念

以培养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提高学校支撑企业技术进步、区域经济产业升级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健康发展。这里的转型不单单指人才培养类型的转型,还包括学校办学定位的转型。

2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遇到的问题

2.1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国外: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都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科类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形式进行了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切调整与匹配,前后经历了多元化扩张—横向整合—纵向整合的三大发展阶段,使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实现了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多元化扩张阶段,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侧重于扩大办学规模;在横向整合阶段,侧重推动高等教育机构的横向合并与重组,优化教育结构;在纵向整合阶段侧重于强化“双元”结构(综合性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之间的联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双元”结构,高等学校总数为421所,包括108所综合性大学,210所应用技术大学。

2.1.2国内:国务院提出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这个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引导一批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大部分专业,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他表示,对于要转型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的独立学院,国家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高校,也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目前已有130余所高校提出了试点转型的申请。

2.2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遇到的问题

2.2.1思想观念不够开放,服务意识不强,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不到位。学校开放办学观念还不到位,主动与社会各界沟通和建立密切关系还有待加强。争取办学资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强。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弱,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还不到位,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2.2.2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欠缺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2.2.3学科水平有还不高,独立承担、独立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较少,独立获得国家级奖励较少。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2.4国际化水平不高。在国际学术交流、国际间科技合作、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和留学生培养等方面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3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对策

3.1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对专业进行分类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专业结构优化,形成工、管、文、理、经、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建成以大矿业为特色、大工程为背景、大企业为依托,适应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专业群。

依托行业,进一步强化矿业特色,鼓励和支持各专业在自己的领域中办出特色。重点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瞄准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等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通过集成整合,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建设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形成若干个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群,实现专业与企业、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机对接。以4个国家特色专业先行先试,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3.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三级教学督导的作用,加强教育教学督导作用。完善现行的教学质量标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及时对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做出综合和科学的评价,进而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

3.3加强学科团队建设

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的观项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构建起学科带头人水平高,学术骨干实力强,结构合理、有序稳定的学科团队。根据学校确定的学科结构,按照学科建设需求,通过引进、共享等方式,为各学科配备本领域的学科领军人物,优化学科团队结构,提高学科团队的人员层次,提升学术水平。以重大项目、高水平研发平台为载体,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区域经济战略需求,引进培养共享一批具有龙江学者水平的人才,建设一批省级及以上学科团队。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聘请大型企业、大所、高水平大学的相关专家为我所用。

有计划、有目标地选派学科骨干到国内外名校做访问学者或研修,到大型企业锻炼或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学科专业发展潜力大,业绩突出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资助其到名校攻读博士或访学。创新资源配置,促进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3.4完善学科制度政策

完善学科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科淘汰机制,调动各学科发展的积极性。加强学科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考核确定建设经费的投入。鼓励全体教师参与到学科建设当中,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力争获得政府相关项目的支持和社会各类资金的支持。建立高层次项目、高水平科技奖、省重点实验室等培育与建设的专项政策,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破解学科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5创新科技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完善的科技评价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按照扶优扶特的原则对科技创新给予扶持。按照科技创新项目与国家、区域和行业的重大战略,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程度,给予不同的支持,促进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的发展,提升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快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科技企业孵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按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工作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学传播与普及、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的评价标准。

改革科技服务人员的评价标准,强化服务意识,将科技服务人员的业绩与科研指标挂钩,与为教师争取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评奖等环节提供的服务联系起来,形成大家共同努力及时完成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促进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

3.6加大高层次、“双师双能型”人才引进力度

调整人才引进政策,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计划地引进优秀博士或具有博士学位、学成回国人员,从全球人才市场引进高端人才。实施龙江学者计划、学科带头人计划等,着力引进和共享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后备人才等。按照应用型定位的要求,在科研院所、大企业中引进或聘用实践经验丰富,具备相应学历、理论水平高的双师双能型人才,作为专兼职教师,提高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

3.7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机制。对不同职业发展期的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提升、进修以及专项技能培训等。

实施青年才俊支持计划,加大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建立杰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结合国家、省战略的重大需求和“省部共建协议”,依托特色与重点学科、平台,对优秀青年人才给予专项配套、重点支持,提高其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培养一批学科后备带头人。

支持教师强化学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支持教师获得相关的职业认证、执业资格证等,增强教师的行业技能、提高专业化水平。依托相关的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中青年骨干人才到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兼职,增强实践能力。

3.8提供精准精细服务保障

加强“一站式”服务和“德育实践”品牌建设,健全学生资助、公寓服务、心理健康、国防教育工作体系,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不断适应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加大学业支持力度,全程规划,全力支持,个性指导,激励学优生,帮扶学困生,保证学生圆满完成学业。

4案例分析

为推动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十三五”期间转型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黑龙江省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和学校实际,制定了《黑龙江科技大学转型改革方案》在实践过程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4.1办学层次实现了新跨越

2012年10月学校获得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4月学校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年9月学校获得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年10月学校成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4.2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启动了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矿业特色鲜明的,工、管、文、理、经、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本科专业数量从48个增加到55个,学科门类达到6个。省重点专业达到10个,国家特色专业达到4个,省级卓越工程师建设项目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拥有实验室、实践基地70个,校外实践基地226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2亿元。学校承担各类教学研究项目932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279项。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二等奖近20项。

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电子信息类、工商管理类和地质类3个专业实现大类招生。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获得国家级奖励31项,省级奖励153项。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00项。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等资助金额1.1亿元,受益学生7.43万余人次。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五年来一直保持省内高校前列,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与考取985、211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比率不断提升。2012年该校获得“全国就业50强”荣誉称号。

研究生培养类别不断丰富,教育层次、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开展了“煤矿事故应急救援与影响控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和安全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的培养。研究生主持省、校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发表论文1200余篇。在省硕士学位论文合格评估中,合格率100%。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有2个研究生导师团队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的荣誉称号,有4名研究生导师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

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入。新增俄罗斯乌拉尔矿业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应用技术大学等15个国际合作伙伴。加大了教师出国访学及培训力度,与国外高校开展科研及技术合作5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特色鲜明,通过了教育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

4.3学科建设实现新进展

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学科水平不断提高。获得1个省级煤炭产业重点学科群,矿业工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构建起8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开展了一级学科博士人才的培养和一级学科博士后人才培养。硕士学位点涵盖了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专业学位拥有工程硕士(含7个工程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和金融硕士4个类别。

4.4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取得新突破

纵向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获批国家级项目4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科研经费达到2.53亿元。获得授权专利738项、软件著作权24项,出版专著29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69项。

科技创新平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瓦斯等烃气输运管网安全基础研究国家级专业中心实验室和煤矿深部开采地压控制与瓦斯治理省重点实验室。建成“石墨加工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石墨深加工技术服务创新平台”、“黑龙江省微(纳)米石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煤矿瓦斯分离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或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研发项目达到54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6亿元。协同创新项目“高纯石墨材料开发及其典型应用”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石墨烯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与鸡西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MG180/420-BWD型桥式采煤机通过黑龙江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系列面结构光扫描测量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产业化;“金属粉末激光选区熔化3D打印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大型并联机构熔融沉积3D打印机(FDM)”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产业化。黑龙江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充填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了黑龙江省科技厅验收,在龙煤集团应用显著效果。

4.5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聘请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培养龙江学者后备2人、遴选培养青年才俊84人,引进博士41人、硕士8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85.4%。聘任兼职教授67人。选派57名教师赴国外访学研修,选派43名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做访问学者。

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

4.6大学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成绩

文化建设成果显著,进一步深化教育理念、继承学校精神、培育优良校风学风和营造人文环境,以“江畔朝阳”为品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形成了“七月两节一讲坛一沙龙”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2011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3年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学校被省纪委命名为第二批全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点。2015年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深入。教职工福利待遇不断提高。偿还7亿多元债务。数字化校园建设更加深入,改造多媒体教室,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校园安全体系不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加强。校园环境不断改善,江堤拆迁获得资金和土地补偿。新增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

5结束语

地方本科高校正在面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工作急需开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困难问题较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危机感,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估作出贡献。

摘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当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本文主要研究黑龙江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策,并结合黑龙江科技大学的转型发展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策,现代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崔国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应该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2]栾好利.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3]王骏飞,李孝东.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6(5).

[4]王骏飞,李孝东,付明,曹景萍.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规范化管理及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16(4).

黑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教育改革构想 篇10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课外体育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30多篇, 并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事宜对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佳木斯大学等9所黑龙江省高校的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同时与高校的体育教师、学生及体育社团的负责同学就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座谈。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1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不明确

高校学生从生理角度来讲正处在身体健康程度最佳时期, 往往自认为身体状况能够适应当前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对健康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因此,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多数是凭自己的爱好去参与。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等具有良好的作用。导致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不足, 体育人口偏低。

2.1.2 场地、器材不足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对高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影响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可供学生活动的场地相对减少。尤其进入冬季, 作为我国最北部省份的高校受到气候环境影响较大, 一些同学参与积极性高的篮球、排球等室外活动项目不能有效的开展, 室内运动场地数量有限, 致使好多学生在冬季出现了“猫冬”现象。

2.1.3 高质量的体育竞赛缺乏, 竞赛组织方式有待创新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从理论上讲应该向更大范围进行拓展。但从目前高校管理形式以及课外活动内容来看,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模式的老路, 缺乏创新, 致使高质量的校内体育竞赛寥寥无几。好多体育竞赛流于形式, 使得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效果和质量不高, 影响力不大, 致使广大同学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健身兴趣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致使参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少, 就连高校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变得越来越冷清。

2.1.4 部分院系重视不够, 参赛的积极性不够高

高校中各个院系的规模大小不同, 男女学生的比例不一样。有的院系人数多达上千人, 有的却只有几十人。理科院系男同学多, 女生少, 文科院系正好相反。这就造成规模小的院系往往在体育竞赛中处于下风地位, 成绩自然也不如规模大的院系好。致使部分院系负责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重视程度也不够, 大多以应付的态度来对待体育竞赛, 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活动的动力。

2.1.5 组织、评价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通常采用松散型的管理模式。管理目标不明确, 计划措施无力, 组织不健全, 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而大部分的高校学生没有形成自觉锻炼的能力和习惯, 在课外活动中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能力、意识较差。由于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评价体系, 致使大多数学生出现懒惰、得过且过的心态, 在运动初期就没有机会尝试到运动的快乐, 逐渐失去了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另外体育类社团数量较少, 经费短缺, 影响力不大, 管理主体不明确, 学校对课余体育竞赛的宣传工作重视不够等问题都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起到了消极的影响。

2.2 高校课外体育教育的改革构想

2.2.1 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意识, 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观

高校应对入学新生集中组织健身专题讲座, 让学生了解大学期间体育锻炼对未来人生所起的重要意义, 不要只看眼前, 要对自身健康有长远打算。使学生进一步懂得, 在接受体育教育后, 不仅知其然, 更能知其所以然, 理解运动的本质与意义, 理解为什么运动, 为谁运动, 了解运动的道理与原理。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健身咨询服务站, 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身体健康情况, 针对具体情况实施合理有效的健身方法。学校还应在校园网上加强对体育法规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 设立专门的页面来介绍运动中遇到损伤的处理办法以及各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全方面来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提高学生体育文化修养,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尤其要对体质差, 运动意识淡薄同学的体育价值观念进行正确引导, 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树立“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观。

2.2.2 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发展特色体育活动

高校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来加大对体育场馆器材的投资建设, 缓解由于学生扩招后体育场馆不足的压力。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 特别是劳务消费, 随着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学生“花钱买健康”的思想观念逐渐形成, 体育消费比例逐渐增加, 利用适当收费来解决补充学校体育经费和器材的不足, 促进一些深受学生喜爱而学校无力开展的项目的发展。另外应根据黑龙江省特殊的气候环境开展特色的、符合学生兴趣的体育项目。例如:在滑冰、雪地足球传统项目上基础上增设滑雪、冰球、抽冰嘎等项目, 条件可以的话还可以增加雪雕、冰雕等户外活动。同时尽量延长场馆开放时间,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健身活动环境。

2.2.3 改革竞赛方法, 使更多的同学融入到体育活动中

要对老的竞赛方式进行改革, 使原来单一的田径运动会的变成人人都可以参与的综合性运动大舞台, 做到竞技项目与趣味项目相结合、正规项目与非正规项目相结合、大型竞赛与小型竞赛相结合、“官办” (体育部、团委、) 与“民办” (体育社团) 相结合、院系参赛与个人参赛相结合, 突出健身性、趣味性、独立性等特点。各个部门有机合理的结合, 开展体育节、体育月等主题活动, 使其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的体育盛宴。让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融入到良好的运动氛围中去, 使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得到满足, 让更多的同学得到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机会, 体验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2.2.4 加强体育社团的建设, 成立专门管理组织

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社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主阵地。体育社团活动的健康开展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健全的性格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 校团委和体育部应通过沟通协商, 成立专门的体育社团管理组织。该组织由校体委统一领导, 校团委负责政策支持, 体育部负责具体管理, 这样明确了体育部在管理体育社团中所起到的主体地位, 更好的使其体育专业知识和活动资源合理有效地运用到体育社团的运行中去, 使其稳步健康发展。

2.2.5 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 构建管理与评价体系

为了能使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检查监督小组, 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有效的监管。建立以校领导为组长, 体育教师和辅导员为成员的评价小组, 对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早操、课间操、课余训练、课余竞赛) 的学生的出勤情况、活动情况等进行监督统计, 并将参与情况纳入学生本学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指标之中, 对各院系各班级的学生出勤情况、活动情况和比赛成绩计分, 纳入期末班级总成绩, 把该成绩作为评定优秀班级的指标之一。

2.2.6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 最有活力, 最富创意的一种文化。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会对学生的体育态度、行为、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目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在深层文化, 即在隐性的精神文化的挖掘整理、升华上。加强对此薄弱环节的建设对提升校园体育文化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3 结语

上一篇:大分子阻燃下一篇:表决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