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立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新模式的思考

2024-05-07

对建立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新模式的思考(精选4篇)

篇1:对建立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新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农业气象,气象服务,农事气象站,电视

近年来, 气象部门为加强“三农”气象服务, 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在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 加大了气象事业建设投入力度, 气象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菏泽市是农业大市, 但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 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多年来, 笔者一直积极探索公共气象服务和为农服务模式, 努力整合各类资源, 多方位、多渠道提升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2013年菏泽市气象局以电视天气预报为载体, 拓展创新节目服务内容, 开播《农事气象站》节目, 开展精细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赢得了广大农民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1 气象信息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节目开播前菏泽市气象局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 利用农资会、林交会、牡丹花会等大型活动发放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对象是农民及农业生产者和农资企业代表, 发放问卷356份, 收回有效问卷338份。从调查统计结果看, 农民获取气象信息主要渠道是电视, 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是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 其次是气象科技指导, 再次是农业经济信息。反映最多的问题主要是天气预报还不够准确、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时间和次数不能满足需求, 传统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窄、产品单一、信息不够丰富等[1,2]。农民的要求主要是提高预报准确率, 加大气象科技指导力度。

2 当前农村电视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服务产品单一

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 如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专业天气服务、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 农户不能及时得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 农民迫切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准确地得到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大风、暴雨等气象信息。

2.2 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有限

当前虽然气象信息传播渠道较多, 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12121声讯电话、户外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 但因消费观念的影响, 电视仍是获得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农忙季节, 农民不可能及时收看电视了解天气, 所以即使发布雷雨、大风、冰雹等短时、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 农民也不可能完全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

2.3 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低

一方面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 气象科普知识在农村普及率较低, 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 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 懂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 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 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专业影视制作人员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 在节目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 对生产建议概括的不够全面。

2.4 气象信息产品缺少针对性

气象信息产品针对性问题包括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 要使气象信息发挥作用, 产品服务要有针对性是前提。目前, 面向农村服务的气象信息基本上是一般气象信息, 缺少针对性强的农用气象信息, 削弱了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3 开创农业气象电视服务新模式

3.1 节目定位

《农事气象站》节目的定位从气象角度出发, 结合电视媒体的特点, 普及农业气象知识, 指导农民生产, 达到实现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提高气象服务效益的目的。政府部门和生产部门通过了解天气变化,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避免和减少损失, 提高经济效益, 农民通过了解天气变化的最新情况, 从而调整自己的生产生活安排, 求得合适的种植管理方式[3,4]。指导服务性、科学普及性、适用针对性是做好这档节目的关键和立足点。

3.1.1 指导服务性。

深入研究, 结合农业特点, 制定科学的指导性服务内容, 细化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使服务内容更加丰富, 得出更有效、更适用的农业预报指导服务, 真正做到电视节目为农服务指导性作用。

3.1.2 科学普及性。

农业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 不仅是节目的需要, 更是通过气象科学知识的传播, 指导农民准确使用农业气象信息。在节目内容上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性,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在保证科学准确的同时, 创作出观众乐意看、看得懂的气象为农服务节目, 力求表现形式多样化, 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1.3 适用针对性。

为农服务节目的观众是农民, 农民才是节目真正的主人, 理应帮助农民处理生活中的切实问题和困惑, 要真正了解农民需求, 适应当地实际, 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 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从农民的角度出发, 强化服务功能, 根据农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节目内容, 解决他们最迫切的现实需求。

3.2 丰富节目形式, 提高实用性

在《农事气象站》中, 打破以往节目只有主持人在室内说、讲的单一模式, 不定期地加入对农业专家的采访, 充分调动可利用的一切资源, 力求节目做到好看、实用, 突出节目的专业性、农业性、气象性。

在节目制作形式上, 一是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有选择性地进行技术指导, 解疑答难, 使农民及时掌握病害发生规律, 进而有根据地采取合理用药防治, 提高了防治效果。而且专家所讲的内容都是当下最重点的农业资讯, 也是农民朋友最关心的问题, 使节目更加生活化, 更加贴近农民朋友的需求。二是改变传统技术指导方式, 进行田间现场培训。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农田生产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的方式, 主持人与农业专家到田间现场、地头现场授课、现场示范, 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授技, 为农民进行田间现场培训。三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多用通俗易懂、农民能够理解的语言, 减少学术性太强、太专业化的语言。例如在农情提示中, 改变了以往简单的注意晾晒、注意收割这样的提示, 改为某日在某区域有高温天气, 注意暑害防治和瓜果高温, 注意日灼预防这样更加区域性、详细的提示, 使得节目更加专业化。四是充分运用三维动画、表格、情景再现、特技处理、音效等多种表现手段, 增强可视性, 使抽象的科技知识更加直观生动、通俗易懂。在叙述方式上, 讲求娱乐性, 尽量故事化、生活化。

3.3 发挥电视服务优势, 优化服务内容

3.3.1 作物播种期预报。

根据土壤墒情和适播期气象条件入手, 结合近期天气变化情况, 依据各类作物生长特性, 预报各类作物的开始、最佳及最迟播种期以及相适应的农业气象措施。建议各级生产指挥部门提前做好播种工作, 指导农民抓住有利气象条件抢播抢种。

3.3.2 小麦成熟期及最佳收获期预报。

根据冬小麦返青后的天气气候条件、冬小麦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未来天气趋势预测发布小麦收获期预报, 为小麦的收获和晾晒提供气象保障。同时, 加强对短时大风、冰雹、雷雨等强对流天气的观测预报, 减少突发性天气对小麦收获的影响, 全力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3.3.3 农业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

气象、气候条件与农业病虫害的关系最直接, 是影响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 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和消亡进行气象指标分析, 重点预报病虫害初发期和盛开时期, 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3.3.4 农业干旱监测预报预警。

利用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数据、农气观测站农情观测数据和干旱灾情数据和未来降水趋势预报, 根据地势、蒸发量、实测土壤相对湿度、土壤墒情、遥感墒情等, 预报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干旱等级及对各类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提出合理的防范和生产建议。

3.3.5农作物产量预报。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很多, 主要是气象条件、耕作、施肥、病虫害控制、品种特性等, 气象条件的影响尤为明显。针对水、热、光在作物生长季节的实际情况, 结合不同作物特有的生物学指标, 逐一地进行具体分析, 指出各种敏感期供求关系上的利弊和有无重大气象灾害及其危害程度与防御措施, 提出适播品种, 指导作物布局、生产措施及防灾时段, 并根据当年的气候状况预报出各种作物的丰、平、欠年景。

3.3.6 初霜冻预报。

霜冻是农业生产的大敌, 严重的霜冻可导致小麦、棉花和水稻大面积死亡, 造成巨大损失。秋季出现的第1次霜冻称为初霜冻, 初霜冻愈早对作物的危害愈大, 一般危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指导选用耐寒和早熟品种, 合理调整播种期, 加强田间管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霜冻对秋收的影响, 确保作物在霜冻来前充分成熟。

3.3.7 春霜冻预报。

每年春季前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春霜冻。春霜冻常常是冷空气南下使侵袭地区降温, 加之夜间晴朗无风或微风, 地表及植株表面大量辐射散热, 因而形成霜冻。春霜冻出现的越晚, 对作物的危害越大。提前提供准确的春霜冻预报, 并对易受春霜冻危害的果树和越冬小麦提出预防方法和措施。

3.3.8 秋收秋种气象服务。

每年的9月10—20日, 是我国秋收秋种的主要时段, 针对秋收秋种的最新进度、天气影响情况及未来趋势等, 预报秋季作物开始、最佳、最迟收获期,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3.9 经济作物专业服务。

经济作物对自然条件的选择更严, 技术要求更复杂, 产品的经济价值也较高。对一些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 提供优质、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 如产前针对季节的气候变化科学安排农业生产;产中掌握天气的冷暖晴雨, 采取措施避免气象灾害, 提高产量;产后的储藏、运输、加工更需准确天气信息。对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作物, 从育苗技术、栽培技术、农药和化肥合理施用等技术方面进行专业气象服务。

3.3.1 0 气象信息的再加工。

由于农民知识有限, 对气候变化和灾害天气的成因、发生规律、防御措施以及相应预警信息了解不够, 在平时节目中结合农民需求和接受能力适时讲解, 尽量可视化、通俗化, 增强观众的理解力。

3.3.1 1 其他。

采集本村农业特色产业信息、农产品价格和供求信息、招商引资信息、劳动力资源信息、旅游资源信息等, 及时发布。

4 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重视播后服务, 创建反馈渠道。对观众而言, 有兴趣就会有关注, 有关注就会有要求, 有要求就会有反馈, 在反馈得以满足时, 新的传与受会重新开始。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加强与观众的互动, 通过反馈, 既可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还可以使我们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节目内容、传播策略, 介绍实用的农业知识, 满足各层次、各方面的要求, 真正做到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 播农民之所盼, 使其成为一档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

参考文献

[1]周忠宁.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服务性研究[J].青海科技, 2006, 13 (4) :36-38.

[2]刘江贤.农业电视节目策划36计:CCTV-7《每日农经》实战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3]张延龙, 王晓伟, 于艳敏.地市级农业气象电视节目分析[J].气象软科学, 2009 (2) :113-115.

篇2:对建立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新模式的思考

关键词:统计学,应用,管理

1 统计学在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总体讲, 统计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点就是数量性。在管理工作中决策时, 统计学可以借助数字某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 来帮助我们定量或定性分析这一事物, 从而做出科学决策。第二点就是综合性。统计的整体信息涉及到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是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因此, 统计学可以对不同的事物做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 在总结过去预测未来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具体举例来讲, 如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数据资料, 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周转率等诸多变量, 而你希望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做出综合评价, 这时你就希望用少数的几个变量来“代表”原始的诸多变量来综合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 统计学的因子分析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再如在经济学中, 为了了解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的收入以及消费情况, 往往需要划分不同的类型去研究、在商业上, 需要发现不同的客户群, 并且通过购买模式刻画不同客户群的特征, 统计的聚类分析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工具;再如商品的消费需求, 不仅受商品本身的价格影响, 还受到消费者的偏好、收入水平、替代品价格、互补品价格、对商品价格的预测以及消费者的数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分析这些问题的时候, 就需要借助多元回归模型来进行量化分析。

本文就是用历年河北省农业基础投入和产出进行回归分析来具体讲讲统计学的应用。

2 数据模型的建立

2.1 建模的背景

农民增收一直是困扰社会的一个问题, 因为我们的农业投入是有限的, 不是无条件的投入的;农民的增收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 比如增产不增收、市场供求变化无常。本文就从农业投入方面, 分析那些投入是有效的, 哪些投入是无效的, 甚至是反总用的;分析哪些投入的效用更大, 我们应该增加投入。

2.2 数据来源

本次建模的数据都是采用“河北统计局”的“河北省统计年鉴”。农业投入方面的数据包括, 乡村从业人员数量,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农用化肥用量, 农业机械总动力, 粮食播种面积, 棉花播种面积,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 粮食的产量, 棉花的产量, 油料作物的产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率从2000-2012年的投入量。农业的产出指标有, 农村平均每人纯收入, 农村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从2000-2012年的投入量。

2.3 spss软件分析

将上述数据编辑成Excel文件, 将“农村人均第一产业收入”作因变量, 各农业投入的指标为变量作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分析软件结果:

虽然R方>0.85, sig<0.05。但是排除了所有影响因素, 只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因变量有影响, 从实际分析, 结果也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 此模型不成立。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各个数据的单位不同, 产出数据又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 所以回归分析不成立。解决方案就是将各个数据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数, 做倍数关系 (2000的数据为1, 其他年份的数据与2000年的数据作比的值为当年数据) 。将变化后的数据用同上的方法进行数据回归分析, 结果如下: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

第一产业人均收入=-10.639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783化肥用量-6.03油料作物面积+3.41粮食产出-0.229棉花产出+1.922油料作物产出-0.507农业产业化经营+3.863

3 对数据模型结果的解读

(1) 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 乡村从业人员的数量、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播种面积、棉花的播种面积增加或减少, 并不会必然导致第一产业人员的收入增加或减少, 没有线性关系。

(2) 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 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棉花的产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率增加反而会使第一产业人员的收入降低。因此, 在农业建设中应该减低这些方面的投入。

(3) 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 农用化肥的量、粮食的产量、油料作物的产量增加可以增加第一产业人员的收入。

(4) 从上面三项结果分析, 要想增加第一产业人员收入除了减少土地总的播种面积、减少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外, 还要增加粮食的产量、油料作物的产量。而既要减少播种面积又要增加产量的办法就是优化种植结构, 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农作物产量。

(5) 从第3条结论可以看出, 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可以提高第一产业人员的收入。但我们的生活常识又告诉我们化肥对土地有污染, 可以使土地板结。基于此类限制, 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改进化肥的生产技术, 使生产出来的化肥既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又不污染土地, 就像农家肥的作用一样。

(6) 从第2条结论可以看出, 我们应该减少棉花的产出量来增加第一产业人员的收入。又由第1条结论, 棉花的播种面积没有必然影响, 因此, 我们可通过减少播种棉花的播种面积的方法来减少棉花产出, 或者像近两年我国棉花补贴政策上减免棉花的补贴款来引导减少棉花的产量。

(7) 从我们的常识知道,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 进入市场的问题, 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 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和产业结构, 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 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的模型结论是应该减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 好想与常识相反了。这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产量与农村劳动力“两个充裕”并存, 增加农业产业化的同时使得农产品产量与农村劳动力更加充裕, 矛盾更加激化。因此, 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合适的办法, 加快城市化进程, 使得农村的土地规模化更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 模型结论的适用条件

(1) 我们的模型建立是在部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 分析出来的结果并不能直接应用, 只是起到借鉴、参考作用。在使用模型结论之前还需参考模型未考虑到的影响因素。

篇3:对建立农业信息智库的思考

如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 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继续加快农业经济社会发展,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继续增加农民福祉, 是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所在。由于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十分复杂, 特别是在不断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农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除, 新的问题与矛盾又不断显现。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脆弱, 比较效益下降, 科技创新滞后, 农民转移就业困难, 资源要素流失等瓶颈制约,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 使农民较快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要想使整体农业经济工作稳粮保供给, 增收惠民生, 改革促统筹, 强基增后劲, 继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有必要建立农业信息智库, 在农业经济不断信息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升级, 从而为农业发展寻求最佳对策, 使其在决策过程中确保以上根本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

2 农业信息智库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智库, 又称思想库、脑库或智囊团。其一词来源于英文thinktank, 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它主要是指由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 利用现代科学手段与方法通过对某一问题的信息处理和实地调查, 进行研究, 从而来为决策者处理某一问题出谋划策, 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与思想的一种研究机构。智库为用户服务, 主要在以下5个方面发挥作用:以广阔的视野从事调查研究,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认识, 提供背景情况, 分析估计形势;出谋划策, 提出战略、政策、主张、方针和措施, 进行预测, 开展决策咨询活动;宣传主张, 制造舆论, 影响决策;沟通各方各派观点, 交流看法与信息, 讨论并协调政策;智库的主要职能是为决策者包括政府、企业和社会集团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决策出谋策划, 提供各类建设与参考意见, 致使决策者的决策尽可能地达到最佳。智库主要以提供为基本工作方式, 以受托协议为主要服务纽带。因而有别于一般纯学术的理论和应用型研究机构。所以有人将智库比作决策者的外脑, 它弥补了决策者在职责与能力之间的差距, 为领导提供科学化的依据。

2.1 智库的特点

(1) 其主要形式以政产学研联合研究体制。它沟通与融合了政界、学界和企业界各方面的智力、财力与信息, 以解决社会各个方面决策中的重大问题为目标, 通过知识的复合、交叉、渗透与升华, 提出最优方案, 争取获得最佳效益。

(2) 注重人才的集体组合, 发挥复合智力之长。智库根据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课题的研究需要, 尽可能地复合各类专业人才, 力求各种学科人才协调一致合理组合。

(3) 在组织和研究活动上具有独立性。通过调查研究和现代咨询活动实事求是的客观地给出研究结果, 不依服任何单位或个人主张, 反对迎合决策者主观旨意的注释性研究。

(4) 适应科技革命潮流和社会发展的急剧变迁, 从现实出发, 望眼未来进行研究, 有针对性地对未来进行预测, 以及相应的决策研究和设计。

(5) 内外交流, 扩大范围, 注重学习, 吸纳成果, 发展自身, 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2.2 农业信息智库

农业信息智库既是在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上, 通过一种有序的组织来对当地有关农业的各种问题信息根据需要而进行专题研究, 精准地为其服务, 为农业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研究支持。实现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及劳动生产率, 加大信息研究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使之信息及知识真正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

(1) 为决策者重点解决农业精准施肥、节水灌溉、良种推荐、病虫害防治、栽培管理等各种适用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提供有效的方案。

(2)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数据库、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各种新技术、手段与农业生态集成, 在对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后, 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送到农业领导、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 真正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

(3) 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性改造、搞好农业基础技术、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和可行性报告。

(4) 通过与国内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与社会团体的联系, 加速农业信息智库的建立以及应用理论研究和制度化建设、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在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对农业信息智库认识的基础上, 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为农业经济服务的最佳模式, 全面为社会农业宏观决策服务。

(5) 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多种工作模式的合作与研究成果的相互交流, 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同时要引进先进的研究技术、方法、手段以及资金和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促进自我发展。

3 建立农业信息智库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我国仍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比重大, 农村人口多, 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尽管目前我国的农业形势不错, 特别是2009年虽然受到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多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侵袭, 但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民生加快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为我国应对冲击战胜困难赢得了战略主动, 提供了基础支撑, 做出了贡献。但不能不看到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产品结构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消化难、人力资源浪费以及粗放经营没有完全得以改善、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要想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 农民收入不徘徊, 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就要在不断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上十分有必要来建立农业信息智库, 有效地来为农业经济提供决策依据, 以保障农业稳定发展, 农民持续增收。

3.1 建立农业信息智库是农村制度建设的有效支撑

要想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 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就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要在农村体制改革的环节上取得突破, 在农村制度建设上不断创新。而农业信息智库就是以智囊团的作用, 用其研究的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原则, 围绕经营制度、土地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金融制度、城乡经济一体化制度、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 遵循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结合、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近期与中期和长期政策研究相结合,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以期达到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 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 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的目的。

3.2 建立农业信息智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剂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 健全农业生产体系, 提高土地产出率, 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特别需要信息智库在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 成为主要农产品的监测预警系统, 大力进行市场预测, 不断强化其功能, 向生产者提供准确的生产导向, 以抵御市场风险。在围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科技创新, 要通过调查研究, 拿出适合可行的技术手段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提高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装备的智能化水平, 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控性, 促进节本增效。围绕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组织社会力量进行研究, 结合各项服务内容, 探索运用信息研究手段提升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效果, 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围绕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快重大动物疫情监控与预测、食品安全检测、控制等信息研究系统建设, 极大地助推现代农业的发展。

3.3 建立农业信息智库是农业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具体标志

决策的科学化是指其决策符合客观事实、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的决策往往又来源于广泛征求大众意见的民主化而得出的。因此, 当我们面对当今新技术革命浪潮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时, 要充分认识我国农业经济的国情, 深入了解其本质和运动, 并对复杂的农业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的多层次考查分析, 找出其规律性的东西, 来不断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决策必须科学化与民主化。农业信息智库的建立正是这一进程的具体体现与重要标志。因为智库是利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 它是一种知识密集活动, 是一种软科学研究, 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决策服务。现代决策系统最重要的两个系统就是信息系统和智囊系统, 信息系统为智囊系统提供情报信息资料, 而智囊系统为决策系统提供优化方案和咨询报告, 则智库就是这两大系统的叠加, 是决策的外脑系统, 在决策中承担“决策研究”的任务。即主要研究从优选目标到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这就使得农业决策者们在农业经济活动中能够通这种整序的信息流使物资流、能量流、资金流在时间、空间的流量上取得同步协调, 农业资源就会被合理地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上。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就一般而言, 智库的研究具有独立性, 不受行政命令干涉, 不受决策者意志影响, 完全是按照农业的客观规律办事, 是运用专家的集体智力为决策者提供战术与战略的规划、政策、预测等报告。

3.4 建立农业信息智库是农业走向市场经济的有力保障

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农业以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这种形势的变化必然导致我国农村产生一系列如前所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 归根到底是由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与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所引起的。所以最终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还必须去依靠市场而为。没有了市场, 农业结构就无法调整;没有了市场, 也难以实现现代化农业;没有了市场, 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加收入都难以实现。由此可见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是多么的重要。毫无疑问, 如果要想真正的把握市场, 就必须有市场信息, 还必须对其进行精深的研究, 以期大力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与现代化, 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是市场的灵魂, 而市场是农业发展的制高点。无疑作为分散弱质、闭塞落后的农村, 农业和农民最需要的就是信息, 而且是经过过滤筛选后的精准信息。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具有权威性的系统化的信息智库是非常之必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专家的科学预测, 最低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才能引导农民真正打开市场这扇门,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发展, 农民的增收。这足以说明农业信息智库是农业走向市场经济最有力的保障。

4 农业信息智库建设路径

农业信息智库的建设应该说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各个环节。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前提下, 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及时、准确的决策信息, 因此信息智库的建设首先必须在提高整个社会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意识的基础上, 全民参与, 形成互动, 使得这个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步轨入列。应该看到, 目前我国在农业智库建设上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如思想观念落后, 现有的信息手段利用不充分, 缺少资金和复合型人才, 信息研究、咨询服务推广不到位等等。所以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农业信息智库建设应按照如下路径, 循序渐进, 不断推进农业信息智库的普及与服务效果。

4.1 提高认识, 抓住机遇

从本质上讲, 农业是高风险行业, 除了市场风险之外还有自然风险。农业信息智库就是可以通过对各种农业信息研究之后提供给使用者, 实现有效传递, 从而使农业发展的风险大大降低。毋庸置疑,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 改革开放30年, 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在智库的发展上却不尽人意, 以致个人专断、盲目拍板酿成决策的失误时有发生。温家宝总理曾指出, “在当前经济复杂多变的情况下, 仅依靠经验、靠少数人的智慧是很难做出正确决策的, 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加强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009年, 以“共享人类智慧, 共谋全球发展”为主题的首届全球智库峰会在我国召开, 这就像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豁然打开了一扇智者进出的旋转门, 使得智慧精英们能够走进决策空间, 有了充分表达的话语权。当然这次峰会也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 即我国政府对智库的高度重视, 并决心推动其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次发展难得的机遇, 进一步提高对智库的认识, 借这次会议的东风, 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独立性强、质量高的官方与民间结合的智库, 这样就能在农业决策过程中聚各方贤能达人的合理声音, 从而极大地提升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水平, 使之决策更加有效, 更加准确。来不断强化农业信息系统建设, 加速提升农业软实力, 强力把握农业经济命脉, 来理性客观地推动农业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另外, 目前我国已拉开信息化建设的序幕, 国家大规模信息基础建设也为各个产业创造了一次开发的机会, 所以农业信息智库建设也要抓住国家经济信息化起步的机遇, 以实现信息服务业的新突破。

4.2 集约整合现有信息力量, 创建可操作平台

农业信息智库应该说是一个综合性机构, 所以它的建设要贯彻联合共建、专通结合的原则, 协调各部门之间来共同完成。当然这种联合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一定的组织工作, 很快能够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服务平台。要想实现这种可操作性, 首先要以农业部门为主, 整合农业系统的信息资源和人才, 建立一个组织结构松散但研究问题集中的智库, 以现有的网络作为平台, 面向整个地区服务。其次是要与社会信息机构进行横向联合, 建立综合信息智库。特别是在一些地方有不少原来从事信息情报服务业的机构, 由于体制改革未能真正走向市场, 现处于一种休眠状态, 所以农业信息部门要主动与其联合, 去激活这些信息机构, 利用他们雄厚的信息资源来为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第三是要紧紧抓住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社会团体, 吸引大量的科研与社会专家参与智库的决策研究, 利用他们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以及较高的综合分析和研究能力, 从而使得科研成果具有无可非议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4.3 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农业信息智库建设是一个社会公益性项目, 应该有一定的投入。首先应该要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可先从国家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中适当安排一定份额建立专项资金, 专门用于农业智库建设。涉及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的发展资金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其次要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于智库建设项目,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和融资渠道。另外也要积极主动联合信息产业、通信管理等相关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 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投入, 最终要建立健全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主体、高校与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智库的正常运行, 保证其研究能力与服务水平。

4.4 广泛吸纳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准的研究队伍

由于智库的性质、任务、对象和功能决定其研究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服务精神。这就需要这些人不仅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知识, 还要具有敏锐的嗅觉, 高度的洞察力, 很强的思维能力和敏捷而明快的判断力。他们是通才, 应该既精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建立农业信息智库就应从本系统和社会上招贤纳士, 遴选人才, 由上述的这种通才型人才来建立一个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优化的智囊机构, 是一个信息智库具有高水平、高效率服务的基本保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要完善农业信息人才管理机制, 一方面加大对现行人才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 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机制、利益一致机制、风险吸纳和分担机制, 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薪酬、职务等一系列优惠条件吸引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信息科技人才从事信息智库工作, 打造一支高水准的智库研究队伍, 来更好地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朱锋, 王丹若.领导者的外脑——当代西方思想库[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本刊综述.智库的发展与交流[J].决策与信息, 2009 (8) :30~32.

[3]王辉耀.中国需要民间智库[J].中国经济信息, 2010 (6) :43~44.

[4]王振张越杰.关于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决策与信息, 2010 (7) :7~9.

篇4:建立网球新训练模式的思考

女子网球李娜的单飞, 已经打开了中国网球运动员与西方职业网球圈的全面接轨和探究之路。同时我们要有明细, 打碎“旧模式”, 创建“新模式”的有效性和完善性, 在具体的训练中增加和完善新的专项训练方法和手段, 将如何借鉴西方模式, 引用有效模式, 寻找适合我国运动员的模式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重新探究网球发展规律

过去我们一直研究竞技体育的一般规律, 并把它简单化于训练中, 降低训练难度和训练规格, 但随着世界网球规则的不断演变和竞技难度的提高, 传统的训练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今网球发展的要求。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至今已经经历了3届奥运会, 包括每年网球的各种职业赛, 通过这近10年的探索和研究, 我们发现网球项目的基本属性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发展属性。

1.1 自然属性特点

网球是一项以无氧能量代谢为主;以速度和爆发力技术为主;并具有长时间、间歇性、运动和恢复交替的专项特征的运动项目。该项目需要较强的专项运动节奏感、良好的身体协同性, 协调性的身体机能特点;其所需能力的提升是在职业赛事赛练穿插的过程中, 通过选手能力平衡状态的不断打破和上升式重建来实现的。

1.2 社会属性特点

网球是一项社会化程度极高的运动。它具有成熟的运作模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竞赛制度、项目规则和理念扎根于西方文化和人文精神;同时, 又通过赛事举办过程中的球星打造、广告宣传等方式, 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 产生重大的文化影响。

1.3 发展属性特点

网球的发展属性是指:随着职业赛事的不断变革, 规则和赛制的不断演变, 网球比赛的对抗更强, 竞争更激烈, 项目的职业化、商业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多学科知识的介入和科学化标准的不断建立, 对于网球项目的训练和运作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不断引领项目向更高水平发展。

2 重新设定训练计划

随着世界网球项目规则的不断更改和难度提高, 相应着世界网球发展的趋势, 必须要重新制定一套新的训练计划, 才能跟上世界网球项目发展的步伐。

首先要重视训练计划的系统性原则。将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和赛季的分布合理的综合考虑, 制定一套系统的, 有针对性目标, 阶段性的训练计划。

其次要考虑训练计划的目的性。根据不同的比赛, 制定每次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针对性的使用和筛选, 训练有效刺激和恢复后再刺激的关系正确处理, 训练中计划实施中时间火候的调节和控制, 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刺激的尺度把握, 训练情绪的调动和保持等, 都是需要围绕训练目的来进行设计的。

第三要注意训练计划的个体性原则。我们传统训练方法都是集体性训练, 这已经不符合网球项目特点的需求, 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甚至顶级水平的网球运动员, 就必须要有针对性, 针对单个运动员, 为其专设训练计划而不是“大锅式”训练计划。例如我国网球选手李娜就是自己“单飞”, 专门聘请一位教练员为其量身制定训练计划, 夺冠的效果有目共睹。

3 将训练计划科学化

高水平的训练是要对选手专项竞技能力系统中的各要素进行准确的把握和全方面的支持, 使系统中的每个要素得到有机的融合和优化。我们通常在训练实践和理论中提及的“力量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柔韧训练方法”、“技战术训练方法”等, 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单边”界定, 这与网球专项能力的“多元性”或“整体性”是相背离的。专项训练要求不同的训练方法和理念之间高度融合, 达到互补, 任何训练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都不能被人为的割裂。

正是由于网球项目所具备的这种多元化的竞技能力要求, 使得训练对于专项化程度的要求比其他项目更高。过去我们很多的训练与其他项目无本质区别, 只满足与提高一般能力, 许多所谓的“专项”力量练习流于形式, 是在静止和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训练虽然能发展大肌肉群力量, 却刺激不到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群;许多技术训练只是简单动作的多次重复, 甚至是错误动作的重复, 对于提高实战能力没有任何贡献;训练与比赛严重脱节, 在训练中没有模拟比赛环境, 运动员没有获得心理抗压能力的机会, 因此训练一个样, 比赛一个样。长期的无效训练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 扼杀了许多优秀选手的天赋和能力。

4 我国网球项目的应树立职业化理念

4.1 提高教练员职业化素养

应多多借鉴西方国家网球项目的先进理念, 与其多沟通、多合作, 从中吸取大量宝贵经验。随队参加各种赛事, 通过观察记录优秀教练员赛场应变能力。高新聘请顶级教练员为我国教练员指导和培训。派专人负责学习裁判员工作, 争取加入裁判员行列, 不能在裁判圈子中没有我国裁判员, 这样才能保证第一时间拿到最新规则, 并且努力争取进入网球项目规则制定圈子中, 成为其一员, 获取宝贵的发言权。我们不能总是跟着别人的脚步前进, 不能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不能总是让别人制定“游戏”规则, 这种被动的局面不能再持续下去。

4.2 提高运动员的职业化素养

网球职业化体系在西方国家已经接近于完善。五朵金花单飞在外, 她们已经培养出职业运动员的素养, 而反过来看国内运动员和运动环境, 是不是国内根本不具备或接近网球职业化体系呢?体制不破, 就不能立, 不立就会衰, 就会停滞。

参考文献

上一篇:道家思想方法下一篇:八年级阶段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