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意识

2024-04-19

论问题意识(精选6篇)

篇1:论问题意识

论问题意识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如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取决于人的.问题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赋予问题以消极意义,作为一件坏事而排斥.问题管理不再是一个让人焦虑紧张的斗争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发挥自由创造力的自我提升过程.

作 者:李启明 作者单位: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北京,100102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年,卷(期):1(5)分类号:B023.2关键词:问题 问题意识 问题管理

篇2:论问题意识

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改善指的就是解决问题。假如一切完美,不存在任何问题,那还改的哪门子善?

要解决问题,首先是要发现问题,找准努力的方向。而要发现问题呢,则必须要具备一定水平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的人,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那种“见到油瓶倒了都不去扶一把”的人。这种人面对企业组织/团队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问题,秉持着一种“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

所谓改善,就是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在计划生产950万辆汽车的丰田(世界范围内行业第一)称之为“每天进步一点点”,放在中国的海尔则称之为“日清日上、日上日高”,

如果能够坚持做到,那就想不杰出都难!在我国,很多企业都曾起动过“全员合理化建议”项目,但效果很好的少之又少。

以每天进步千分之一计算,一年365天下来就进步到1.44倍,十年下来就是6.19倍,二十年下来就是38.4倍。这就是“坚持”的功效,“坚持正确方法”的强大功效。

现在的问题是:对于一个管理者,如何看待问题意识,尤其是如何有效激发部下的问题意识,从而形成团队内部人人争先改善,相互促进,团队与员工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这个问题得分两三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是管理者本人。

管理者本人对问题的认知高度,直接决定了一个团队的整体改善水平。很多相当濒临倒闭的中小企业,换了一个经营者后就可以扭亏即可说明这个道理。企业如此,团队也是一样。只是这里的团队管理者,又多了一层考虑因素即“企业的组织环境”因素而已。

管理者本人是不是常怀“不满现状”之心,同时具备“打破现状”寻求进步的积极姿态与相应行动。这里强调的是“示范”作用,不能“以身作则”的管理者,向团队成员提出一些原本是正确的动议,也只能停留在“放空炮”的层次上。

管理者本人对于培养部下问题意识,甚至是养成改善的习惯,有没有相应的方法,与足够的思想准备。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一定要先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

篇3:论企业家创新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 是指人们在认识实践过程中, 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现实问题, 或理论问题, 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 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去积极思维, 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现代思维科学将这种问题的心理品质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 中国先贤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 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提问的意义, 认为“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当代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生前曾对北京某著名大学提出批评, 早年该校曾把“疑”问作为自己最显著的校风之一, 培养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大家”, 后来有一段时间“疑”少了, “信”多了, 培养的创新和杰出人才也就少了。

创新问题意识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密码”。率先提出创新概念的美国学者熊彼特曾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问题意识不仅给企业家创新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独辟蹊径的窗口, 也给众多创造创新者点亮了一盏又一盏明灯。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提出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人成为尚未被发现之物的发现者, 而很多聪明人比那些发现者要聪明很多, 却没有多少创新之举?”后来, 他们终于发现, 对于创造创新, 不仅需要深厚扎实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 更需有创新的问题意识。

创新的问题意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对待问题的态度。创新不是把问题当作一种消极因素, 不是把造成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外部环境或自然环境, 而是赋予问题以积极意义。创新问题意识认为发现问题就是发现自身的局限, 解决问题是一种完善自我的积极追求。企业家对待问题常常表现出三种态度:一是积极活跃型。他们在问题面前无所畏惧, 勇于挑战, 其座右铭是“问题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二是超前活跃型。他们总是立足未来, 不停地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 并做好应对准备。其座右铭是“快, 赶在问题之前”。三是创新型。他们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思维能力, 促使自己不断地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直至产生新的发现———创新。其座右铭是“成功始于问题, 成功重在创新”。第二, 思考问题的方式。企业家的创新往往发韧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与思路。问一个“为什么”, 将有效地促使对隐藏在现象背后规律或缘由的探索, 问一个“怎么样”, 常常引起对事物过程机理的思考。如果缺乏深层的逆向的分析, 往往不容易解开问题的死结, 造成隐性问题变成显性问题, 小问题酿成大问题, 新问题变成老问题, 老问题又还原成新问题。企业家之忌就是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就是最大问题, 没有创新的问题意识便没有创新。

二、企业家创新的问题意识

企业家创新的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战略、对市场、对竞争、对创新、对管理、对变革、对客户、对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审视、判断与决策、实施上。他们常常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独占先机。

1、战略创新的问题意识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制胜之道”。企业战略的本质是制造差异不同的定位及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中国企业战略的最大问题有三:第一, 认识上的误区, 表现为战略无用论、制定战略无时间论、战略与己无关论、战略只是一种宣传口号论。第二, 制定过程中的误区, 表现为似曾相识、千企一律、大同小异。跟着感觉走, 跟着政策走, 跟着别人走, 跟着媒体走, 缺乏独特和差异。第三, 定位与实施上的误区, 表现为四论:一是摸论———摸着石头过河, 有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二是猫论———迷信“不管白猫黑猫, 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不少企业“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是龙论———信奉“产、供、销”上下一条龙, 结果有的成为庞大臃肿的没有生命的“恐龙”;四是蛙论———即所谓学青蛙跳跃式前进, 欲速则不达, 摔了一个又一个跟头。

企业家对待战略主要表现在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赢, 想法、做法不一样, 结果就大不一样。企业战略创新要有愿景问题意识、差异问题意识、博弈问题意识、结构问题意识、成本问题意识、文化问题意识等等。

2、市场创新的问题意识

企业家创新的市场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光敏锐, 把握市场机遇的意识。市场机遇具有极强的渗透性、隐蔽性和不可逆转的即时性。渗透性表现在市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企业家要学会“无孔不入”;市场隐蔽性重在识别,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偶然看必然, 透过假象看真象, 不断地发现问题, 发现机遇;市场不可逆转的即时性表现在“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二是运筹帷幄, 开拓市场的意识。商海无涯, 市场有边, 谁赢得了市场, 谁就站稳了脚跟。通过资源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客户开发等一系列措施占领市场。三是抢占先机, 快速反应的意识。《孙子兵法》云:“凡善者, 以正合, 以速胜, 动莫神于不意, 谋莫善于不识。”意思是说, 打仗要兵贵神速, 同时不能没有谋略。中国企业家, 尤其是国有企业, 由于体制、机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 在市场拓展意识方面似乎要比非公经济企业慢半拍, 但可以借助创新的问题意识打破市场问题的“瓶颈”。

3、竞争创新的问题意识

“并逐为竞, 对辩为争”。竞争是指一个生物个体或社会组织, 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 为获得某种利益或达到某种目标, 与另一个或若干个生物个体或社会组织, 即竞争对手的角逐或较量。竞争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排他性。“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企业家创新的竞争问题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竞争力意识。许多企业家只注意硬竞争力、单项竞争力, 忽略软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如只注意产品力、忽视营销力、品牌形象力、科技创新力等。二是核心竞争力意识。企业家抓机遇固然很重要, 但没有核心竞争力做支撑, 往往是“今日明星, 明日流星”。时下, 企业家比较重视成熟的核心竞争力, 如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供应能力管理方面的问题, 却忽略了新的核心竞争能力, 如企业的快速发应能力、把握顾客潜在需求的能力、活用公司以外资源的能力、企业家突变的能力等。三是竞争优势意识。所谓优势是比竞争对手有更多的有利条件或“强项”。但优势是可以转化的, 企业不仅要重视“硬”优势, 还要开发“软”优势。比如开发人力资源, 建立人才优势;优化组织结构, 创造组织优势;重视竞争情报, 增强决策优势;发展外部合作, 赢得联合优势等。

4、管理创新的问题意识

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虽然古已有之, 但形成一门系统学科还是在工业革命以后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事。传统的管理含义主要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等环节, 以争取有效地使用人力、财力、物力、技术、信息、时间等资源, 以期达到组织目标。

管理创新的问题意识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管理本质的理解;二是对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的本质是一项协作性的劳动, 管理是让别人去把事情完成, 而非事必躬亲。同时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 离开管理, 即使有再多的人力, 再先进的技术, 再精密的设备, 再充足的资金, 也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管理方法问题对企业家而言, 主要是企业再造, 包括产业重组、结构重组, 技术创新建立扁平化组织、虚拟化组织、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等。同时也包括职能管理的更新。如人事管理要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能本管理、情感管理转变;生产管理要从粗放型向精益型生产, 敏捷制造转变;成本管理要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财务管理要从筹资管理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物料管理要从采购库存管理向供应链管理转变。

5、变革创新的问题意识

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汤姆·彼德斯指出:“企业只有两条路, 一条是变革, 一条是死亡。”美国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惠立特对变革曾总结出两条“秘诀”:一是努力提高对变革必要性的认识, 千万不要阻挡变革潮流;二是当你发现新的机遇与思路时, 立即做好45°的大转变。变革是一种特殊能力, 它常常在面对变化时显露出来,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迸发出来。

企业家创新的变革问题意识主要反映在如何认识变革和实施变革两个方面, 通常人们对待变革持三种态度:第一种是以不变应万变, 雷打不动;第二种是以变应变, 人变我变, 比较被动;第三种是以变制变, 主动出击。企业家创新的变革意识主要体现在三种方式:一是成功企业的重新定位;二是危机公司重获生机;三是进取公司的创新变革。变革除要有主动意识外, 更需要勇气。勇气是一个哨音, 是一声呐喊, 一个命令, 它能调动起人们的全部能量一致向外迎接挑战。一位哲学家讲得好:“善于变化的人越变越好, 而不善于变化的人总是越来越差。”

6、客户创新的问题意识

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创造满意的客户。早在上个世纪中叶, 有企业家就指出:“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目前正在发生一场悄悄的革命。这场革命不是别的, 而是你与你的同事及竞争者如何看待客户和客户如何看待你们及其自己”。客户迁就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 客户选择的自由早已到来。据社会学专家调查, 当今社会最缺的东西是什么, 排在前面的竟然是信誉和关注度。这两项都与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有关。

客户创新的问题意识,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客户的态度和需求。客户的需求就是市场机会, 客户的每一次不满意也是市场的机会, 客户是可以开发的特殊资源。二是要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建立架构、建立关系、建立对话、酬谢顾客的忠诚度、恰当处理好顾客的投诉等等。客户关系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意识, 更重要的是要行动。这里面的问题众多, 企业家不可等闲置之。

三、创新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激发

首先, 培养“另类”思维的探索习惯。人的思维活动从内容划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不产生新思想、新问题的习惯性思维, 如定势思维、直线思维、从众思维、经验式思维等;另一类则是产生新思想、新问题的思维, 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想像思维、灵感思维等等。超常思维的问题意识主要是建立在“另类”思维的基础上, 绕开定势思维的陷阱, 打破日常经验的框框, 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比尔·盖茨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就而成为世界首富, 首先是来自他的思维创新。他从小就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 想多种多样的怪问题,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他最喜欢读拿破仑、罗斯福及一些发明家的传记, 这些名家创新思维的问题意识给他以极大的影响。当个人计算机还刚刚问世的时候, 作为美国计算机盟主的IBM公司不屑一顾, 认为它只不过是儿童们的一种玩具而已, 而盖茨则异想天开, 预示着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到来, 并立志要让台式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为此, 他不惜停学, 不顾一切地献身计算机开发, 他的这一创举改变了如今的我们, 改变了市场, 改变了世界。企业家创新要养成“另类”思维的特别习惯, 并加强这方面的专门训练。

其次, 要“善待”问题。现实生活中, 人们把问题当作一种被动的、不得已的负担, 而没有把问题发生与解决当做追求的目标。其实, 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认识的局限。当人处在一种自认为无问题的自我满足时, 反映的只是人丧失了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识, 失去了完善自身的欲望和动力, 是生命活力的枯竭。没有问题反而是最大的问题。有鉴于此, 创新问题意识不再是一个让人焦虑、紧张的斗争过程, 而是一个自由发挥创造力的充满乐趣的提高自己的过程。只要坚持创新, 许多问题也许不是问题, 如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最后, 培养好奇心和质疑精神。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过去, 人们都把这句话理解为科学家的谦虚, 其实, 这一语道破了发现问题和创新的“天机”。好奇心与质疑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强烈的好奇心能导致问题意识的产生, 它既是一种寻根问底的求知情感, 也是探索未知的钥匙, 能激发进取的欲望。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习俗的压制时, 好奇心就要转化为质疑精神。这种质疑精神便成为一种超常思维的问题意识。一个人有了问题意识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 就会充分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 克服一切困难, 努力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 企业家便逐渐学会探究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便得到培养和发展。

创新思维的问题意识将伴随企业家从创业成功直至永远。

摘要: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企业家成功的因素诸多, 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基因”或“密码”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创新的问题意识。培养和激发非常规、非线形的创新的问题意识, 有助于僵化的心理定势和认知习惯的改变, 有助于企业家个性特质的形成, 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企业家,创新,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启明:成功始于意识[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李启明:善待问题[J].人民日报 (理论版) , 2003 (11) .

[3]杨艳萍:创造中的问题意识[J].新华文摘, 2001 (12) .

篇4:论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启发式教学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完全有理由相信,它的影响与意义已不局限于教育自身,必将对今天和明天中国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比如,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如何培养、从何处培养等类似的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否则创新教育就很容易成为流于形式的标语口号,或成为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而言,我认为,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创新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来说,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的,毫无实际意义。

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和创新。一般来说,难以发现的是蕴涵在习以为常现象背后的问题。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开端。正因为如此,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及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每天有无数的人烧开水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高度肯定和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科学而辩证的阐述。宋代的另一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格拉底也同样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爱因斯坦也强调:“发现问J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地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然而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养和激发。据考察和研究,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典型形式: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种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对教育者来说,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激发的过程就是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露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弱或没有。对教育者来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的过程是指使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一种类型,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少数学生属于第二种类型,问题意识较弱,重点在于培养。

针对第一种类型,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显露灵性、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反之,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毫无疑问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承认,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如此,学问不会真正长进。因为缺少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也显贫乏,而创新能力则非常有限。这可能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征,也是一个弊端。所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问题意识的显现与发展获得环境的肯定和支持。

篇5:论问题意识

(一)宽广的宏观意识。这就是说,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对当代中国、当代世界问题的阐述、理解、思考上具有宽广的视野、宏观的意识,这是国际意识的最重要内涵之一。宏观意识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局观的问题,时代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必须要有一个大局的观念。古人很早就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客观地说,我们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也不善于从现实的大局与历史的长远看问题,所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存在一个用宽广眼光观察历史、现实、未来的大局的问题。

从纵向来看,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进行纵向前后相联系的深远眼光,把历史上发生的问题,与现实出现的问题,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用理性的思维线索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可否认,当代的许多大学生是缺乏前后联系的深远眼光的,不善于从历史中去分析问题的根源,好像所有问题都是因为现实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所导致的,从而忽略了现在的某些社会弊病,如腐败、“FLG”邪教、社会黑势力等,实际都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遗贸物。由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从身边的人物、身边的事件中追溯到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这种现实与历史前后联系的深远眼光,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横向来看,我们需要培养大学生将历史、现实、未来视为一个发展整体的世界全局眼光,总揽古今,总揽世界全局,把国家、民族的问题视为世界的问题,养成将国家、民族的问题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的习惯。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既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更是一个彼此密不可分、联为一体的世界,世界之中有民族和国家,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在民族、国家的思维习惯里不能没有从世界的全局对本民族、国家进行全方位思考的意识。历史的发展证明,有些民族、国家之所以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是因为这些民族、国家从上层的决策者到下层的实践者,都没有世界的全局发展眼光,坐井观天。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世界全局眼光,是因为我们已经从封闭中走了出来,而且我们还要在更开放、更为整体的世界环境中求得我们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繁荣。近来年,我国领导人对全国人民的视野问题的培养与教育高度重视,如对培养全国人民纵横视野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历史科学,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就非常重视,一再强调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

(二)开放的心态与意识。这里所说的开放的心态与意识,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态与意识:今天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程度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具有极其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具备一种开放的心灵或心态(openmind),也就是必须具备作为智力支撑的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

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首先指大学生们要始终保持着一种对别的民族、国家的新鲜感和敏锐的反应力。而这种新鲜感和敏锐的反应力得以保持的重要前提,是国际关系平等意识的建立。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对别的民族、国家的文明与制度没有平等的理解、认同、尊重、宽容,而是以一种俯视的目光藐视地球上其他文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存在,其发展的前景只能是夜郎自大式的封闭。

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还指我们的大学生对别的文明、制度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新世纪,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只有勇于开拓、善于开放、敢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国家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一切的基本前提是善于向别的民族、别的国家学习。当今的时代,既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又是知识互通的时代,只有善于从别的民族、国家中学习,才会使我们这个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迎头赶上发达国家。

此外,民族精神气质的开放性还指我们的大学生要学会从更广阔的视野里去理解自己的历史发展、自己所处的位置,看待和分析自己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一个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与人类发展的命运,与整个地球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才可能成“大器”。我们要塑造的,我们要培养的,就是懂得从我们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从人类共同发展的大趋势中去奋斗、去拼搏的大学生。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应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主要精神要素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国际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目标,因此,必须加强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狭隘观念和偏见,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加深以平等、公正、和平和自由为基础的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各地区间相互理解与合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遵守国际基本准则的意识。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缺乏规范意识。我们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中,“旧者已亡,新者未立”,因此,社会出现了一些“规范”的“真空”地带,或存在衡量事物的“双轨制”标准,这造成人们或不知所从,或言行不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越来越开放,中国也越来越加速融入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给大学生带来了开放、创新、融合等现代社会意识,如WTO制订的多边协议和规则不仅要求我国在经济层面融入世界,更要求我们在体制和机制层面按照国际通行惯例来办事,不论是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思想文化,都有一个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问题,国际意识与规则意识将在全社会成为共识。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意识和规范意识的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这没有长期的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是不可能实现的。应当说,这也是国际意识的基本要求。

人类历史的发展存在着一个从无规则到有规则,从无秩序到基本有秩序的过程。在以国家、民族为基本单元的地球村里,规则与秩序是发展的前提之一,我们老祖宗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使我们的国家、民族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就必须使我们的大学生树立起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

二、培养国际意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主题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收到实效,很大程度上看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能否跟上时代。跟上时代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随着世界越来越向中国开放,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跟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用世界眼光来把握时代潮流,激励大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需要跟上世界科技革

命迅猛发展的形势,引导大学生认真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跟上全球化时代问题的提出必然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新理念,注入新内容,远用新手段。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塑造大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它涵盖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观念、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对此,过去多集中于爱国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理想教育等方面,今天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必须立足现实需要、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确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笔者认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应该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发展,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国际意识这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在称谓上有时称为“世界意识”,有时称为“全球意识”,但其内涵应当是一致的,都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而构造一种民族的、国家的思想意识。目前,世界的高等教育由于国情不同,呈现出很多的发展模式,但不论哪一种模式,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我们的邻国日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和提高国际意识。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将国际意识提到优先的地位,这是因为其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国际的力量。日本地小人口多,自然资源匮乏,离开了国际社会,它是很难发展的,所以它特别强调对新一代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

美国也很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国际意识,它虽然没有类似中国那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这不等于说美国的大学不对它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美国的历史课程在美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特别的作用,一般美国的大学生都必修美国历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过去,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强调美国文明在世界的中心地位,强调美国发展的特殊性,以激励大学生对美国的自豪感。民族意识增强了,但国际意识却淡化了。随着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世界各国对美国挑战能力的增强,美国越来越认识到,缺乏国际意识的大学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现在美国很重视对世界其他文明发展的认同,籍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如新颁发的《历史课程国家标准》就很强调要通过世界历史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意识的培养是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教育主题,对这样的一个主题,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所作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问题的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出国际意识的教育问题,对我们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来看。

从微观的层面来看,国际意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主题的提出,对调整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修改我们的培养目标,变革我们的教学内容,深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我们的国情,有我们的制度特点,有我们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但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存在着一个与世界的教育思想接轨的问题。教育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理想与道德的合格公民,可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不得不思索让大学生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的问题。培养世界公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理念与新意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导向培养国家合格公民还是导向培养世界公民,既反映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矛盾的一面,也反映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促进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将两者对立起来,民族性与国际性是相关联的,民族性越强就越具有国际意义,反之,不走向世界的封闭性并不利于民族性的进一步强化。

我们之所以要为培养世界公民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因为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越来越面临许多需要全球联合方能解决的问题,中国如果要在地球上有所作为,就不能不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上有所作为。全球问题一般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单独解决诸如环境污染等全球问题)、整体性(危机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复杂性(全球问题的各方面紧密相联,并互相渗透,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在不涉及其他问题的情况下得到解决)、深刻性(任何一般性措施已解决不了全球问题)、严重性(全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等特征,鉴于此,联合国通过各种宣言、报告、公约,一再敦促和呼吁世界各国为缓解全球问题而努力,并由此应运而生了关注地球生存的全球教育思想意识。全球教育思想意识的核心是呼唤人们关心全球问题,关心人类的共同命运,并从全人类的利益和命运出发,为缓解和解决全球问题而奋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就定为“学会关心”,就是面对全球问题的严重化,呼吁世界各国要重视全球教育,教育人们要跳出只关心个人的小圈子,要关心全球命运,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树立关心全球的责任感和伦理观,强调全球合作精神,希望全球所有人的共同携手,为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问题而努力。把对我们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顺理成章地扩展到对人类,对地球的责任意识,应当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世纪的新要求。

其次,国际意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主题的提出,对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不得不承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些层面的实效性是较差的,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太切合广大学生的实际。理论上讲,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际出发,在目标、内容、方式、途径上符合大学生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际意识问题的提出,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它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观点,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不循旧,不保守;他们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激情,敢于向权威挑战;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做事讲效率,有竞争意识;他们注重平等,讲求参与,有法律意识;他们热心社会活动,有公益意识,有较强的公民责任感。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这些行为和心理特点,打上了全球化时代的深刻烙印。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和加入WTO,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和进取的精神来面对开放的世界,这是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而言,如果我们不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还是做纵向的自我比较,或是用基于过去时态的“忆苦思甜”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难想像会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从宏观层面上看,国际意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主题的提出对加快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步伐,延续我们的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从中国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中认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从而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而这一认识过程能否深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认识是否理性与正确。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中国走向世界,世界向中国开放的双向互动关系,但过去这种关系的运动很不顺畅,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轨之所以来得慢,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缺乏对世界形势的认识”。缺乏国际意识,缺乏对世界正确的定位的结果,导致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路很坎坷。

同样,世界向中国开放之路也不顺畅。缺乏国际意识的中国封建王朝,不懂也不遵守国际规则,清朝统治者即便发生鸦片战争这样的大变局,也没有真正认识到世界已从“一统之世”发展到“列国并立”。由于闭眼不看世界大势,仍然在维护封闭的体制残局,因而阻碍了世界与中国的交往。清王朝在和外国人的交往中屡屡发生所谓的礼仪纠纷,清王朝在对外交往中可以赔款,可以割地,就是不能放弃要对方下跪、磕头,从清朝对觐见之礼的顽固维护中,我们既可见清朝体制的顽固,又可见清朝落后于国际社会,缺乏国际意识的程度。

在今天开放的世界体系中,人类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等都在不同程度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开放”是形容当前世界的特征最恰当的词语,它不仅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反映,也是时代进步的主题。今天,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联系在一起。因此,培养新一代具有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这应当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世纪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给白寿彝同志的贺信[N].光明日报,-09-06.

[2] 江泽民.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在哈佛大学的演讲[J].光明日报,-11-02.

[3]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J].光明日报,1999-09-29.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 陈雄章.交往与世界历史变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篇6:论自我意识

班级:序号:71姓名:李剑波

摘要: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关键词:自我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我将从三种心理成分来分析自我意识。

一、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这样,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这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因此,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我们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

出评价。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我们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三、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因此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上一篇:在知青返乡座谈会主持词下一篇: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