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戏曲舞蹈的再学习

2024-04-12

对戏曲舞蹈的再学习(精选8篇)

篇1:对戏曲舞蹈的再学习

1引言

毫无疑问,古典一词中具有经典、典范之内涵。因此,经典性和典范性成为中国古典舞追求的品质。因为典范性的艺术常指具有代表性的、经过历史检验、受到普遍认同的,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艺术。正如中国古典舞专家王伟所说:古典舞专指各民族中长期流传至今的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舞蹈作品。是历代舞人在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加工、创造后逐渐形成的。具有自成体系的美学原则、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完整的表现手法和严谨的训练方法,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舞蹈艺术中具有代表性意义。本文认为,古典代表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典范。

古典舞代表的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具有经典性和典范性的舞蹈艺术形式,体现的是传统的、具有经典意义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中国古典舞在其创建之初之所以选择戏曲舞蹈作为母体,是因为戏曲舞蹈作为一种流传至今的、中国活态的古代舞蹈形式,是在民族舞蹈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戏曲舞蹈是历史上中国古典舞保存的一个载体。戏曲舞蹈的传统舞蹈形态非常具有代表性。戏曲舞蹈表演的身体动态特点、表现方式特点以及审美追求等等都具有中国古典艺术的典范性特征。因此,中国古典舞以戏曲舞蹈作为参照是有其文化审美上的历史依据的。

篇2:对戏曲舞蹈的再学习

查字典范文网

在典范性追求下,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进行学习与继承。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表演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其身体动态的学习与继承上。戏曲舞蹈身体动态典范性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典舞的身体动态风格。戏曲舞蹈动作的审美特征和技术技法原理直接承载着这种典范性的特点,中国古典舞在对戏曲舞蹈动作的学习与继承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这种典范性的特点。

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典范性身体动态的继承与其对戏曲舞蹈民族性身体动态继承的方式与过程是同一的。这个择取的过程与方式与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建构是紧密练习在一起的。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言体系。教学体系中身体动态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古典舞表演的身体动态特点。因此,要对中国古典舞的表演进行分析,仍然需要关注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发展中对戏曲舞蹈身体动态的择取。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建中动作语言建构总的.指向除了是对民族性有所追求之外,对典范性的追求也是贯穿在自始自终的。具有典范性内涵的戏曲舞蹈的身体动态与动作语汇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首先,中国古典舞在对戏曲舞蹈片段的学习过程中对其身体动态的典范性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如在古典舞创建的早期主要学习和继承了戏曲中做和打的部分,并从中学习和继承了它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方法,不仅向戏曲舞蹈学习练功的方法,还学习了戏曲舞蹈的片段,特别是继承和学习了戏曲中表演性较强的舞蹈片段。戏曲舞蹈的动作片段承载着典范性的表演风格,因此中国古典舞在对戏曲舞蹈的动作表演片段进行学习与继承时也继承了其典范性的风格特点。

中国古典舞早期的创建者们曾向刘玉芳、华传浩、韩世昌、白云生、马祥麟、侯永奎、白玉珍、侯玉山、高连甲、韩世昌、荀令香等等诸多的戏曲表演大师学习了许多非常经典的、舞蹈性较强的戏曲片段。在这些片段中,戏曲表演大师的表演也都是堪称经典,具有极强的典范性,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这些戏曲舞蹈片段的表演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高度的艺术性和专业性,从而具有一定的范例意义。中国古典舞在对他们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将舞蹈动作与舞蹈表演所承载的典范性特点加以承传。

其次,中国古典舞在以崔承喜、叶宁为代表所提倡的对戏曲舞蹈动作元素进行提炼、学习与吸收的过程中,对戏曲舞蹈身体动态的典范性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如崔承喜根据戏曲舞蹈中的一些程式动作与素材,按照不同的行当特点整理出舞蹈教材,以及以A-I}宁为组长的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古典舞研究小组对戏曲舞蹈的动作进行提炼归纳与分类整理。此后,在中国古典舞的创建与发展中,对戏曲舞蹈的吸收与学习基本上是沿用了这样一种提炼动作元素与归纳整理的方法。

再次,中国古典舞在对戏曲舞蹈动作内在形、神、劲、律的学习过程中,对其典范性身体动态特点进行了一定的继承。身韵的产生就可以体现出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等民族艺术的学习由侧重对其形的学习转向了更侧重对其神的学习。从而对典范性追求呈现出不同的解读方式。身韵教材强调用形、神、劲、律来体现民族性,把它作为认识民族性的一把钥匙,对戏曲舞蹈动作内部所蕴藏的神韵与劲律进行了一定的继承,同时也继承了这种对形、神、劲、律表现的严格规范与要求。可以说,身韵以舞蹈化的方式一方面继承了戏曲舞蹈身体动态的民族性基因,一方面也继承了戏曲舞蹈身体动态的典范性特点。

显然,中国古典舞和作为民俗文化的代表的民间舞不同,王伟曾这样界定:它和民间舞蹈的不同在于对人类文明化的教化与雅化的追随,体现造型法则上的意象。审美意识上的中和,整体配合上的气韵,最高追求意境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总体意识。本文比较赞同这种说法,并认为这种整体配合上的气韵,与中国古典舞身韵应该是有紧密联系的。这一方面能表现出中国古典舞身韵在与整体动作配合的过程中能展现一种气韵生动之美;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身韵表现有高度严谨、规范与精湛的技术要求,如要做到整体性的、细腻与完备的配合,从而表现出一定的与民间舞相区别的典范性特点。

3结语

篇3:浅谈戏曲对舞蹈的影响

一、戏曲剧目对舞蹈题材创作的影响

中国戏曲剧目非常多, 具不完全统计就达万余出。民间有谚语云:“唐三千, 宋八百, 唱不完的三列国 (三国和东周列国) ”。戏曲故事表现范围非常广泛, 大到历史上著名的事件, 小到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 它们歌颂着人间的真善美, 鞭挞着人类假恶丑, 为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着丰厚的资源。

中国舞蹈经过60多年的发展, 创作题材日益丰富, 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抒发感情、表现情节, 这种特殊的表现手段也使舞蹈在选材上具有其独特性。中国舞剧形成时有着向戏曲学习的一个历史过程, 中国第一部舞剧《宝莲灯》就是取材于同名戏曲剧目, 此后受戏曲影响创作的舞蹈题材从未间断。

在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崛起,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各种艺术形式均有受戏曲影响创作的作品, 舞蹈是受戏曲影响创作数量较多的舞台艺术, 戏曲中有相当数量的剧目被舞蹈进行再创作, 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游园惊梦》《洛神》《逼上梁山》《春闺梦》《金山战鼓》等。舞蹈作品与戏曲题材体现方式不同, 有的只用了戏曲的剧名, 有的是用戏曲剧名和内容, 还有的舞蹈改了戏曲剧名用了内容。由于戏曲剧目丰富, 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有些戏曲剧目的情节、舞蹈以及各种技巧十分出色, 自然激发着舞蹈创作者的创作欲望。

二、戏曲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戏曲舞蹈具有刚柔相济、圆润流畅、技巧精湛的特点, 以其

实带动对青年川剧演员的素质培养, 特别要注重对青年演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次, 要加大力度改革创新, 与时俱进。川剧需要不断创新, 在继承、保留传统川剧精髓的同时, 特别要注重现实题材方面的创作。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 应该在剧本的新编, 剧目的精排等方面创造优秀川剧, 多出精品戏和好戏。所以, 编剧应该适应大众的口味, 在不影响川剧内在规律的同时, 大胆的对川剧剧本进行改革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 把现代川剧里的时尚元素提炼出来以达到引起更多层次更多年龄层人的关注的目的。要把创新意识体现在新剧目的编排和演绎中, 创作出一批反应现实、艺术感强和制作精良、具有时代感的新活力的新川剧精品力作。

最后, 创作出与时俱进的精品川剧。我认为, 川剧未来的发展, 要与时俱进, 把时代感与时尚气息融入到经典的川剧中。优秀剧本要靠作者们精益求精的坚持创作和坚持不懈的改编创新, 要把历史题材的传统剧目和家长里短的现代题材剧目进一步与时俱进地修改打磨成精品戏剧, 使其从内容和形式创新化精品化, 完善的程式化和虚拟化表演形式别具一格。中国舞剧在形成初期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 逐渐发展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语汇和表现方式。中国舞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在创作中追求民族性以及表现中国题材独特性时, 常常会借鉴戏曲的舞蹈与技巧, 或者是受戏曲影响而产生的舞蹈动机。

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充分体现了戏曲舞蹈对舞蹈创作的影响, 剧中的三圣母“红绸舞”、沉香“剑舞”、刘彦昌的整体动作, 均有着明显借鉴戏曲舞蹈表演的痕迹。

在近代其他的一些舞蹈中, 可谓是戏曲影响民族舞剧的延伸和继续, 其中舞蹈《金山战鼓》借鉴戏曲的成分很多、很深入, 其一是借助戏曲行当的表演技巧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采用刀马旦身段表现梁红玉的飒爽英姿、巾帼英雄的气概, 采用娃娃生、小花旦身段表现两个副将战场上的英勇和生活中的情趣。《金山战鼓》中还有大量的战争情节, 用舞蹈表现这些情节时, 运用了戏曲的“把子功”和“毯子功”。其三是在音乐上借鉴了戏曲音乐, 无不体现着戏曲表演、舞蹈的特点, 可以说, 《金山战鼓》是以戏曲为基础创作而成的。

再比如舞蹈《秀舞翩翩》。这个舞蹈直接表现的是戏曲演员的舞台生活, 女演员们首先从扮相上就直接采用了戏曲旦角的化妆方法:贴“片子”、梳“大头”, 戴“线帘子”, 面部化妆亦是如此, 浓妆艳抹, 粉面浓眉。在舞台上舒展广袖, 较贴切而富于变化地运用了“飘”“抛”“背”“搭”“揉”“抢”“双绕”等戏曲水袖表演技巧, 完美的诠释了戏曲旦角在舞台上的韵律美, 给人以极赏心悦目的艺术视觉享受。还有男子独舞《自古英雄出少年》和女子群舞《岁月如歌》, 虽然表现的不是戏曲演员的舞台生活, 但是展示的却是他们在学习、生活、练习中的情景, 其中的音乐采用了大量的戏曲音乐元素, 舞蹈语言上也完美的融合了戏曲的程式动作, 是戏曲与舞蹈这两种艺术的完美统一。

把现代人对新事件的理解融入其中, 创作出易于现代人欣赏的形式。与此同时, 随着生活内容和时代的变化, 当代题材川剧的表现形式也应该随之而变。此外, 在当下这个多媒体的信息时代, 观众的艺术审美水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 我们的川剧舞美、灯光、服装、化妆等也应该不断跟上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做到多层次全方位包装川剧。

篇4:对加强干部理论学习的再思考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唐代魏征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学理论就是抓根本、浚

源泉。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加强科学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对提高干部队伍基本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一、用理论成熟感催促理论学习责任感

无论对党员还是对党的干部来说,理论上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一个领导干部担负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改革、稳定和发展的重任,能否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自觉把学习当成第一责任,事关重大。从国际国内形势观察,都需要加强干部的理论武装,江泽民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条件下,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中,能不能及时识别和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些年来,大多数干部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学习,经受磨练,不断进步,成长很快;也有些领导干部不求进取,无所作为,在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前落后了;还有极少领导干部在各种腐败思想的侵袭和政治风浪的冲击下,垮掉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原因不尽相同,但不重视理论学习,头脑里缺乏甚至没有马克思主义是共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使命的各级领导同志,务必站在发展大局、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理论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领导者。

从工作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尤其要加强理论学习。干工作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一个好的工作思路、好的办法、好的观点、好的决策,必须靠深厚的理论功底作基础。我们的岗位光荣,责任重大,其自身的地位和职责,要求我们必须是理论上的成熟者,政治上的坚定者。这样,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理论学习是提高素养、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我们履行职责的本质要求。

二、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学习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然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就得与时俱进地学习。理论学习并不是一种功利,而是时代更新的活法。事业无穷期,学习无止境。一个人在某个学校或培训班学习,总会有毕业的时候,但在科学理论的学习上,却永远也不可能拿到“毕业证”。因此,要防止和克服“学过了”、“差不多”的思想,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学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现在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弄清其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弄清为什么说其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要从理论基石、理论纲领、理论品格和政治立场等弄清“承”的所在;要以思想路线、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进”的内容。同时,要学习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以武装头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近几年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头脑。对于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都要努力学习,务求真正理解其精神实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从根本上提高自己,才能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有了一支理论素质较高的领导干部队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三、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一正确方法。有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人都懂得,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是由人所创立的,也只有当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以优良的学风来研究它、运用它、发展它,才能为这种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的境界,提供可靠保障。要达到开拓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应在三点上下功夫。一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要处理好学和思的辩证关系,使两者并行不悖,在学习中,多动脑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十分必要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既学且思,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反之“学而不化,非学也”。二要学以致用。学与用是个辩证关系,要想达到学习的预期目的,不把学用统一起来是绝对不行的。不能为学而学,只学不用,学用两张皮。“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古人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知了就要行,学习中,必须联系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这样,可以理解深,效果好,能解决问题。不能“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应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懂得“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的道理。三要自觉地学。所谓自觉学就是对理论“好学”、“乐学”,没有持久的理论学习兴奋,就没有持久的创新冲动。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专心致志,不心浮气躁。有了学习自觉性就会有韧劲、钻劲,不怕苦、不畏难。有了学习自觉性,便能反复学、持久学、深入学。总之,学习科学理论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篇5:黄琼:对学习性区角活动的再思考

http:// 2012-5-14 08:56 | 作者: 黄琼 上海学前教育网 | 【查看446次】

[编辑提示:] 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研究,是上海二期课改中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一种突破、一个尝试。目的是为了使幼儿的学习活动更适合每个不同个体的发

展需要和“最近发展区”,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的个体建构与自主发展。

文章来源:《学前教育 我的梦想与追求——黄琼从教30年文集》

对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性质、功能及指导方法的再认识

背景提示:

对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研究,是上海二期课改中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一种突破、一个尝试。目的是为了使幼儿的学习活动更适合每个不同个体的发展需要和“最近发展区”,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的个体建构与自主发展。从1999年起,市教研室幼教“新教材试验中心组”的老师们,对幼儿园区角活动中的个别化学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推进了本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对个别化学习的重视和实践。本文,反映了对个别化学习活动(即学习性区角活动)的认识与理解。刊登在《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第三期上。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样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显示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于价值。针对实践的需要与问题,我们对区角活动的性质、功能及指导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一、区角活动的性质定位

从区角活动的性质这一维度,我们把它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等。二是游戏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良好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的积累。如,结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

三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往往兼有学习与游戏双重功能。如,有的班级既有语言区、数学区,又有结构区。角色区等,满足孩子(尤其是托班、小班孩子)学习与娱乐的不同需求。

目前,我们“市中心教研组”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探索上。试图把学习性区角活动这一涵盖面广、功能独特的教育形式进行全面的梳理,以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其更充分的教育功能。

学习性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它是以学习为主的。可以是单一内容的学习,如数学区、语言区等,也可以是综合内容的学习,如生活区。棋类区。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它是以操作摆弄类学习为主的。幼儿在与各类材料的互相作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积累各种经验。

它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意愿去选择活动区,并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和次数。

它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是教师根据年龄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创设、提供的。这类区角活动,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或延伸。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自动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因而,它也是一种更多地体现为过程性模式的学习活动。

概言之,学习性区角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目标是清晰的,有序的,但非即时的。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制订的。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要更宽泛些、长远些。同时,这类活动的目标,也绝非在一次活动中所要追求实现的,而是应该有一个较长的达成过程。另外,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需要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以使各种活动材料的投放,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第二,空间与时间是半开放的。在空间上,它是让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在时间上,它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是要达到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的。

第三,活动过程是自主的。学习性区角活动这种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真正体现。近年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认知能力强弱差异、个性差异转变为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的差异。这就使我们意识到,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而学习性区角活动,正是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别差异观。幼儿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完全是自主的。他们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集体教学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模式,给学习活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学习性区角活动的功能价值

(一)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

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每个孩子能在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下,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他们的个性、兴趣得到满足,学习的原动力、潜力得到激发。这样的学习,就有可能获得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其次,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关注学习的方法,关注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学,也许比学会更有意义。学习性区角活动,就是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让幼儿自己进行探索性学习。如,看着“图示”学习系鞋带——探索看图解的方法;看着“说明书’学习冲配果汁——学会看“说明书”的本领。这样的学习对幼儿的成长是有意义的。另外,新的教育目标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在学习中更注重幼儿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坚持性等情感态度的培养。而这一切,在区角活动中都能得到积极的体现。

(二)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期来,在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作是接受完全由教师预先构建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同的认知结构以及不同的经验基础都被忽视了。因此,幼儿的学习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划上了等号。集体教学成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诚然,集体教学活动,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一种明确便捷、系统有序、经济有效地作用于幼儿的教学方式。然而,它的致命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学习同样的内容,并以相同的速度与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教师是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的,也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应运而生的学习性区角活动,就以它个别化学习的鲜明特点弥补了集体教学的先天缺陷,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得到了发挥,个人的经验、特点得以体现,也使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具体落实。另外,新的教学价值观还要求我们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性学习。学习性区角活动,是一种更适合于幼儿发现性学习的方式。因为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动作、表象来认识世界的,他们往往是在与具体材料的互相作用中,获取直接经验。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借助于操作摆弄,与客体交往,进行发现性学习。这样的学习,比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更有意义。

(三)学习性区角活动,体现了新的教师价值观

学习性区角活动通常是个别进行的。这种活动形式,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幼儿能更多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进双方感情交流,提升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另外,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一个我教你学的“教育者”形象,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大纲,而非幼儿。而现在,空间距离的接近,使教师能走近孩子,有可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这时,教学活动追求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帮助幼儿学会学习。教学的出发点不再是教材而是幼儿——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水平。应该说,这是一种新的教师价值观的体现。

三、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指导方法

(一)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学习性区角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角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角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要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串珠子、用小勺喂食、夹玻璃球等系列活动来达到阶段目标。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奇妙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

其次,材料要有层次。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配对”练习的区角,可以是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可以是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可以是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学习剪纸练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到“剪粗条纸”到“剪细条纸”到“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到“剪吹塑纸”到“剪马粪纸”;从“剪纸”到“剪布”到“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层次性要求。

最后,环境宜安静。学习性区角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需要个人独立地摸索、探索,自主地学习、练习。因此,相对游戏性区角活动而言,要追求互不干扰、互为方便的环境效果,让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另外,活动区的布置也不宜过于花俏,以简洁、温馨、一目了然为好,力求创设一个轻松优美的学习活动环境。

(二)活动过程中:观察“需求”,了解“水平”

1.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观察的内容:一是重点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二是看活动环境是否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材料的投入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2.以间接指导为主。这种间接指导,第一是靠学具、材料为媒介。如,小班幼儿拼动物六面图活动,当老师观察到大多数幼儿已驾轻就熟,且兴趣下降时,应及时投放九面图、十二面图等,使幼儿从材料中获得探索学习的新的激情。第二是靠问题为媒介。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疲软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去发现。如启发幼儿:“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等等,以激发其继续学习的欲望。

3.指导要适时、适度。即何时介入指导要灵活掌握。一般是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时,缺少材料、学具时或发生问题纠纷等困难情况下,老师要予以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指教师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

(三)活动结尾部分:引发感受,提升经验

篇6:怎么培养孩子对学习舞蹈的兴趣

家长们积极的送孩子学跳舞,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丰富孩子们的生活乐趣和培养优秀的气质,特别是为了让孩子在以后升学中能有个“特长加分”,但是孩子们偏偏“不领情”,又是叫苦叫累,又是撒娇耍赖,怎么说都不肯刻苦练习,真是令家长们们大伤脑筋。在我们舞之艺舞蹈室外边经常看到家长们鞍前马后奔波的身影,屏息期待的眼神,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们对舞蹈的兴趣呢?舞之艺教你几招:

一、激发孩子对舞蹈的兴趣:

我们都听过孟母择邻而居的故事,舞之艺经常跟苦恼的家长们讲这个故事,这也说明良好的环境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们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优美的音乐,与音乐舞蹈相关的节目或光盘,现场观摩舞蹈表演等都是激发孩子提升舞蹈兴趣的好途径。我们做为家长不要以为小孩就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儿。现在的还在已经不像我们小的时候了,相反,家长更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孩子没有学习舞蹈的兴趣就不要强迫,更不要打击孩子学习舞蹈的愿望。因为孩子再小,他也是有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喜好,所以,先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对学习舞蹈产生兴趣,再将孩子送入舞蹈课堂。很多学舞的孩子往往半途而废,不能坚持的原因也跟家长过于着急地为孩子报班,强迫他立即进入“学舞状态”有关。

舞蹈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心超强,喜动不喜静,家长们不妨随时随地的鼓励孩子有节奏地动动手脚,模仿漂亮有趣的动作,只要家长善于鼓励,就能随时激发孩子对舞蹈的兴趣。

二、让孩子们保持对舞蹈的兴趣:

为孩子选择有亲和力、有责任心的老师学习舞蹈非常的关键。家长们要多与授课老师交流孩子的性格特点,多询问老师对孩子的观察和建议,及时了解孩子的不足和长处。尤其是入门阶段,孩子难免会出现畏难情绪,这时的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老师协调学习的难易程度或者增加辅导时间。同时,更要多和孩子交流,积极地鼓励并及时帮助孩子排解畏难情绪。无论孩子学习舞蹈的成果如何,家长都应该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忠实的“粉丝,”永远用微笑给孩子的努力和进步打分。

学舞的孩子本身就失去了很多游戏的时间,但是不能失去交朋友的机会。家长们不仅要多找机会让孩子和学习舞蹈的小伙伴们聚集在一起,让他们通过一起表演展示,互相观摩切磋舞蹈技术,相互激发舞蹈兴趣。还可以让孩子在家人和客人面前进行表演,以增强跳舞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知不觉模仿小伙伴动作的优美之处,克服自己的不足,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舞蹈的兴趣,还交到了兴趣相投的朋友。

篇7:对戏曲舞蹈的再学习

一、借“金钱”来警世

京剧《杜十娘》是荀派的代表曲目, 剧中以李甲归舟后, 杜十娘一夜思虑的唱段著称。其中唱到:

二黄快三眼

想世间那珠宝原是作孽的根本,

银钱也害了多少人。

夫妻为你成仇恨,

弟兄们为你把家分。

……

桩桩事都为你作祟招引,

都道你是至宝我恨你万分!

在此部分唱词前是杜十娘深夜暗自伤情, 后面是杜十娘悔恨自己看错人, 决意自尽。若单从文意的角度出发, 这部分内容与上下文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 甚至省略也不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那么为何要在故事中插入这一部分呢?我认为, 演员跳出角色来讲述金钱害人的普世道理, 不仅可以产生间离效果, 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也可以超越时代局限, 使戏曲作品免于过时。

二、借人物自诉心理变化

评剧《杜十娘》又名《青楼遗恨》。“船头抛宝”一折中“闻听此言大吃一惊”一段, 高亢激昂, 是杜十娘悲伤情绪的宣泄。

闻听此言大吃一惊……随他千里心坚定, 还想着承欢庆鸾凤和鸣, 只恨我瞎着两眼把他看得那么重, 千思百虑错把他从……千两银卖我身绝情绝义, 似这等无情辈万难相从……

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没有心理状态的描写, 却为戏曲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间剧作家通过想象, 细腻地展现出杜十娘的心理状态:她先是震惊, 再转为心碎, 最后决意自尽, 使得其后杜十娘奚落孙富, 抱箱自尽的情节更为合理。在戏曲中, 演员展现人物的心理, 可以看作人物角色的自述, 也可以说是演员跳出角色, 从自己的角度关照角色。演员结合观众的需求来展现人物心理, 更能迎合观众口味, 故此成为改编杜十娘故事的一种方式。

三、借人物来扩展故事

杜十娘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民间艺人所丰富, 其中, 故事原型中的人物是扩展故事的基础。杜十娘故事借人物来扩充, 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一, 在原故事情节中, 配合人物境况, 添加适合人物身份的唱词或诗歌。

二人转《杜十娘》有这样一部分:

(白) 男:十娘, 这皓月当空, 何不唱上一曲, 你看如何?

女:李郎, 你饮酒, 待为妻与你唱上一曲《烟花叹》。

(唱) 烟花那女子叹罢那第一声,

……

为只为家贫寒, 才卖那小奴身。

杜十娘是妓女从良, 而这首《烟花叹》正与杜十娘的身份相符合。可见, 根据人物身份可以扩展故事内容, 增强艺术性。其二, 基于原有人物境况的再创作续篇。续篇不再是对基础故事的改编, 而是原故事中所没有的全新创作。杜十娘故事在流传中也是一样, 龙舟歌《杜十娘沉百宝箱》的篇尾就有续篇说明:

欲知后事情难剖,

请观续出一套龙舟。

李甲叹更以文堂有,

不妨买套解吓心愁。

指出杜十娘沉江后, 李甲归家, 流落街头卖字为生, 欲知后来李甲的境况, 则需“观续出一套龙舟”。续篇《李甲叹更》已不再是人们熟知的杜十娘故事, 而是在原有故事基础上, 借用原故事结尾的人物境况创作的新内容。虽然, 续篇借用了原故事的名声, 但满足了观众意犹未尽的心理, 迎合了市场需求。

结语:综上所述, 民间戏曲和曲艺在演绎杜十娘故事时, 在警世、心理和人物三大方面做了扩展。警世, 即在叙事中添加知识性的话语, 令观众开阔眼界或明白一个道理;心理, 即是丰富角色心理状态, 揣摩人物所思所想, 并将其表现出来;人物, 即根据故事原型中的人物身世生平, 联想出符合人物的内容, 既有对故事原型的改编, 也有基于人物的再创作。从这三方面延伸出的三种方法, 表现出经典故事在民间戏曲和曲艺中是如何被再度演绎的。在故事原型基本不变的条件下, 民间艺人结合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各自的艺术特点, 采用适当的改编手段, 不仅使经典故事与民间艺术相互糅合, 而且使故事更投合观众口味。不仅是杜十娘故事, 在民间戏曲、曲艺中演绎其他经典故事, 如秦香莲、梁祝、西厢等等, 也基本采用了这三种方法。改编后的戏曲和曲艺作品则更易于被观众接受。这样, 受到欢迎的戏曲和曲艺作品不断上演, 既促进了戏曲、曲艺自身的发展, 又丰富了经典故事的传播途径, 使经典故事历久弥新。

摘要:杜十娘故事作为中国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 也是许多民间戏曲和曲艺艺术的题材来源。为吸引观众, 在演绎经典故事时形成了一定的改编方式, 改编后的戏曲和曲艺作品, 又促进了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和经典故事的传播。

篇8:对戏曲舞蹈的再学习

一、“满分”由来——电视舞蹈大赛比赛定位与军旅舞蹈艺术特色的共鸣

纵观的CCTV电视舞蹈大赛,不难发现独树一帜的军旅舞蹈抢占鳌头已成惯性,而在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更是部队团体一揽群舞前三甲,《红蓝军》位居榜首、揽抱满分,令人愕然。军旅舞蹈的艺术特色已经具有鲜明的标志性,军旅舞蹈作品以一种特殊且独立的审美形态并被接受、标榜。那达到极限的身体表达、力与美的高度融合,整齐统一、声势浩大的表演都是激起观众热血澎湃的看点。“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在确立比赛的定位时,CCTV舞蹈大赛更关注的是电视观众们的需求。我们明白,很多所谓舞蹈圈里人认为好的作品,也许在艺术品味和完整性上都是优秀的,但是将它们搬上荧屏时却未必合适。CCTV舞蹈大赛必须时时考虑电视观众对舞蹈的接受程度,选择真正能调动观众欣赏兴趣的舞蹈作品。作为组办比赛的参与者,我们希望CCTV舞蹈大赛能够更贴近生活,让舞蹈通俗易懂,让大部分电视观众能够接受和喜爱。”1CCTV电视舞蹈大赛面对着广大的普通老百姓,意要接“地气儿”,以满足观众需求为重点,吸引眼球、争取收视率也是一个不可拒绝的事实,当然更重要的还有比赛将成为央视以及组办官方倡导、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获奖的军旅舞蹈作品中,《红蓝军》除了那达到极致的肢体表现力以及对于舞蹈空间的艺术化处理的突破以外,最为明显的优势在于其时代性,其是和平时期大规模军事对抗演习的直接写照。红军低空潜伏,蓝军高空翻越,表演中几乎没有过“实”的场景交战,却以“虚”的空间构建体现出了演练双方的对话、对战,展现了红蓝军在当代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军事演练中勇猛、机智的对抗以及硝烟炮火中的战友情深,精兵强将面对新军事挑战时的正气凛然、无所畏惧、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更是体现了军旅文化于时代进程中的新的变迁。《红蓝军》的“满分”正是政治导向、时代倡扬、创作水准、受众审美等各方面综合过滤后的结果,而CCTV电视舞蹈大赛比赛定位与军旅舞蹈的创作核心在这些方面的追求上又体现了一定的共同性。电视台介入舞蹈圈专业的比赛,其对于艺术作品以及整个比赛过程所关注的核心是艺术性、文化性、政治性、审美性的统一,对于军旅舞蹈的艺术特色来说,一直追求的也正是这几个方面的高度一致。

二、基于“满分”争议,反思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历史责任

1. CCTV电视舞蹈大赛作为重要的舞蹈文化传播平台,应注重对中国舞蹈认知导向的全面性、多元性

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种舞蹈比赛设立的推进。作为全国竞赛性质的“桃李杯”舞蹈比赛、“荷花奖”舞蹈比赛、全国舞蹈比赛、以及CCTV电视舞蹈大赛是中国舞蹈界的四大比赛盛事,业内的关注度都极高,是牵动着中国舞蹈的发展走向的重要比赛。而这几种比赛当中唯有CCTV电视舞蹈大赛是借助电视媒介让舞蹈进一步走入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进而更为直接、广泛地推广舞蹈艺术、传播舞蹈文化,它是较其它舞蹈比赛更为重要的舞蹈艺术文化传播媒介。“‘桃李杯’重在推举在校学生、‘全国比赛’重在鼓励推陈出新、‘荷花奖’注重业内的评价与鼓励不同,CCTV电视舞蹈大赛既要代表国家形象,注重艺术导向,又要面对社会各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尽力多推‘好看’的舞蹈节目,是其根本的目标。”2所以在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舞台上,更应是中国舞蹈文化全面、多元的展现。可是我们都知道往往每一届的舞蹈比赛中,军旅舞蹈首当其冲揽抱至高奖项似乎成为了毋庸置疑的定律,而给予《红蓝军》“满分”的评价更是将人们对于大赛包容性的质疑推向高潮。给予军旅舞蹈的格外照顾,使人们质疑了评审专家们对于舞蹈艺术全面健康发展的态度,因为这样的倾向势必致使舞蹈艺术的创作主体在未来创作走向以及观众审美惯性容易单一性。在舞蹈创作方面,历来无意义耍弄技术的作品不在少数,如此更会导致创作对于技术技巧的盲目追求;在审美方面,至今认为舞蹈与杂技不二的观众大有人在,如此更会导致观众对于技术技巧偏爱有加。“满分”的《红蓝军》中那过人、炫目的技术技巧似乎将会被人误以为是舞蹈表演的审美定式,而其实在这背后还有诸多体现我国舞蹈文化多元的舞蹈作品在艰难的呼吸。北京舞蹈学院刘建老师语,“孙颖先生的《相和歌》就是女子的踏鼓,用四维空间的舞蹈艺术激活了二维空间的汉画像。可惜“人心不古”,在CCTV舞蹈大赛的35个群舞中被专家评委们排在了第32名,距第一名《红蓝军》差了30多个名次,“汉家天下三百年”的面子在中国现代大众媒介中丢尽了。”其提出“人心不古”,导致沉淀千年的古文化进入不了大众的审美视野,竞退到了后排,掩埋了光辉。这也就难怪“满分”的成绩的出现会显得如此尴尬,其争夺了焦点,局限了大众的艺术视野,模糊了舞蹈艺术的多元性。

随着电视舞蹈大赛的影响范围的越发广泛,所受关注也将会越来越多,所以当代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播在有了电视媒介介入的情况下,如何能更好的输出、演绎,媒体、艺术家都肩负着重大使命,应费心思考,顾全大局,不可轻率作为。毕竟这样的舞蹈大赛不是军旅舞蹈的竞技场,其是中国舞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个极佳的展示平台,需要让更多的存在着的优秀舞蹈活体绽放生命光彩。

2. CCTV电视舞蹈大赛作为重要的舞蹈艺术推广平台,应成熟考虑赛制的合理性

首先,“由于比赛的章程中没有限制满分,因而,由解放军艺术学院选送的男子群舞《红蓝军》,获得了10场比赛的惟一满分,引起了业内外观众的不满与批评。”3在激动的掌声褪去余热过后,关注舞蹈事业的各方专家在理智冷静进行分析该现象并总结经验后,当然意识到了满分的不可行性。比赛史上唯一一次一个舞蹈作品的优秀程度达到“满分”,令人瞠目结舌,似乎意味着其无懈可击,不可挑剔。瞬间那艺术天生富有想象的特质,各家持有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审美态度被“满分”僵化。虽然《红蓝军》在比赛中有着出色的创作与表演,但是其并不能成为一个舞蹈艺术创作、审美的标杆(“满分”将舞蹈作品高度模范化),抑制了其它舞蹈种类的话语权。

其次,在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没有按舞蹈风格种类进行分组竞赛,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等混为一谈,而基于军旅题材创作《红蓝军》则作为当代舞蹈的代表获得“满分”,以及和同期分别获二、三等奖的《刀锋》《跨越》使得其他舞种顿时失语,这种长期大范围被军旅题材揽抱大奖的现象不禁让我们反思舞蹈大赛的赛制是否合理。不过最近的第七届电视舞蹈大赛中,我们又看到了基于舞蹈风格分类进行比赛的回归,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芭蕾舞以及包含军旅舞蹈的当代舞组等都有着各自的竞赛平台。但尽管如此,比赛中舞蹈种类的区分,还会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业界人士对每一个舞种的定义是否都已经产生深刻认识,能否给予观众一个最为清晰的引导,进行不同舞蹈文化的传播。如:军旅舞蹈在当代舞这个大组别中历来显得独立,那军旅舞蹈是否又可以与其它当代舞的类别区分对待?中国新时期重建的古典舞(基于古典舞教学体系的训练方法所编创的一类作品,如《爱莲说》《乡愁》等)与仿古的古风舞(依据古代遗留文献以及图像、壁画等资料所创作的一类作品,如:《踏歌》《相和歌》《飞天》等)是否也可以区分对待?因为他们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倾向并不是统一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具有思考价值。所以,每一次比赛的赛制是官方需要认真、成熟考虑的重中之重,电视舞蹈大赛的赛制制定直接影响到舞蹈作品的价值评判,其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赛制应当力求体现舞蹈语汇的丰富性,舞蹈作品的文化性,舞蹈种类的明确性,舞蹈艺术的多元性。

三、结语

通过对《红蓝军》“满分”现象的反观,仔细探究内在成因,反思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历史责任并提出CCTV电视舞蹈大赛是中国舞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极佳展示平台,需要全面、多元地体现中国舞蹈的艺术魅力,而比赛赛制也应当兼顾各个种类的舞蹈,关注不同舞蹈的不同艺术价值。以上关于电视舞蹈大赛比赛赛制及对中国舞蹈艺术认知导向的一点认识,是笔者希望电视媒介为舞蹈艺术的文化传播肩负起必要责任且能更好的发挥能动作用,有效推动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摘要:第五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军旅舞蹈《红蓝军》一举获得大赛史上第一个“满分”成绩,一度引起舞蹈业内外的争议。回望这一现象,探究其内在成因,笔者旨在反思CCTV电视舞蹈大赛的历史责任,以期其在未来的舞蹈文化传播方面能更好的发挥能动作用。

关键词:红蓝军,满分,CCTV电视舞蹈大赛,历史责任

注释

11 .明文军.舞蹈复苏时代的隐忧与舞蹈者的职责[J].艺术评论2007(08).

22 .欧建平.点评与反思——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J].艺术评论,2010(01).

33 .刘青弋.重返舞蹈的伊甸园——CCTV电视舞蹈大赛评点[J].艺术教育,2002(06).

44 .毛亚琛.试论“十七年”中国军旅舞蹈的发展(1949年至1966年)[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55 .慕羽.2009年中国舞蹈行业分析[J].艺术评论,2010(02).

66 .梁玉师.浩然大美舞红蓝先进文化军中传——从男子群舞《红蓝军》谈发展先进军事文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01)

上一篇: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下一篇: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