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4-12

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9篇)

篇1: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07年11月19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民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从城市房屋租赁经济中转移出去。近些年来,我街道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劳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全街道输出劳动力5100多人,年人均收入按8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4080万元。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村居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

(二)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1

(三)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另外,土地的集中,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林、牧、副、渔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近年来街道畜牧养殖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以前,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赌博、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劳务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没有了闲工夫,都一心想挣钱、一心想发家,扰乱社会治安、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劳务经济中介服务主体发育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友缘带动为主,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比例较低,主要是劳务中介组织和劳

务经纪人数量偏少,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街道办事处在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上没有比较成型的组织,没有各种健全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

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素质不高。据统计我街道5100多外出务工者当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达4380多人,占总数的86%。

三、对策建议

城乡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街道现有农村人口1.4万人,农村劳动力8637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有着巨大潜力。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8亩耕地),全街道实际所需农业劳动力约为0.3万人,还有0.8万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随着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潜在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发展力度,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一要在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上下功夫。首先,要教育群众摆脱宿命论思想的束缚。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培养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敢于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对未

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他们认识到:要想生活好,就要挺直腰杆走出去,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图强的品格和敢想敢做的精神,生活就会好起来。再次,还要帮助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发家致富,靠自己的双手架起通向富裕的金桥,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要在畅通输出渠道上功夫。一要变自由输出为组织输出。要健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把劳务工作时时抓在手上,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的输出。输出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有人管,使劳务输出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要变盲目输出为定向输出。以前大多数劳务输出属于盲目输出,听到哪个地方有活干、有钱赚,不考察、不了解,就急忙组织人员去,许多时候劳务人员去后就返回,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白花了路费。今后政府要多联系一些输出渠道,多辟建一些劳务基地,多提供一些劳务信息,使劳务人员输出有方向,立足有根基,挣钱有把握。三要变就地输出为异地输出。本地经济不发达,内转人员收入较低,加之市场狭小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而向发达的大、中城市输出,活好找,钱好赚,收入远远超过本地。

三要在强化务工者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必须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是提高农村劳

动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衔接,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

四要在增强就地转移能力上下功夫。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一是大力发展种养业。我乡农业资源丰富,种养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乡在发展蔬菜产业、生猪养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应在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上花气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我乡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应借县城移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五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一是要搞好用工信息服务。要与市区劳务机构建立用工信息平台,及时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二搞好是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务工者了解各种政,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帮助协调解决各种劳务纠纷,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策;为返乡创业人员打造创业平台,提供便利条件。三是搞好后续保障服务。关注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生活和儿童教育,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和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转包或出租承包地经营权,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篇2: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思考

对我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乡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整个社会的小康,关键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核心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重要途径就是把大批农民逐步从土地中转移出去。近些年来,我乡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来抓,劳务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发展现状

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

来源。全乡输出劳动力5100多人,年人均收入按4000元计算,总收入可达2040万元。劳务输出的性质已由过去农民增收的一个项目,向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一种重要经济成份转变。

劳务输出的行业已由过去单一体力型,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转变。过去的劳务人员大多从事建筑力工、装卸力工等体力活,从事技术工种的不多,而现在却向体力智力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从事装璜、磨工、焊工、车工、钳工、机修工等技术工种的人员已占相当比例。

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是非农产业大发展,劳务输出能够不断将农业劳动力吸纳到非农就业岗位,不断降低农业就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多种经营的发展,改变了农业中种植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另外,土地的集中,有利于调整农作物布局,又使林、牧、副、渔等产业得到有效调整。近年

来我乡蔬菜产业的迅速崛起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劳务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村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以前,老百姓农闲时无事可做,赌博、打架等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劳务经济发展起来,人们没有了闲工夫,都一心想挣钱、一心想发家,扰乱社会治安、聚众闹事等不良行为减少了许多,农村出现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较大盲目性。由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劳务信息渠道不畅,劳务经济中介服务主体发育滞后,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无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目前我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然以传统的血缘、地缘、友缘带动为主,有组织输出虽有进步,但进展不快,比例较低,主要是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数量偏少,没有形成有组织、大规模的有序转移格局。

二是对劳务输出的服务不够到位。乡镇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工作上没有比较成型的组织,没有各种健全服务机构,无法为外出务工者提供信息。

三是外出务工者的文化程度偏低。近年来,大部分外输人员都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没能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进行一定技能培训,素质不高。据统计我乡5100多外出务工者当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达4380多人,占总数的86%。

三、对策建议

附城乡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有着巨大潜力。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全乡实际所需农业劳动力约为万人,还有万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随着农机化水平不断提高,潜在富余劳动力还会不断增加。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发展力度,尽快把这一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要在更新群众的思想观念上下功

夫。首先,要教育群众摆脱宿命论思想的束缚。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克服自暴自弃的心理,培养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其次,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敢于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使他们认识到:要想生活好,就要挺直腰杆走出去,只要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奋发图强的品格和敢想敢做的精神,生活就会好起来。再次,还要帮助群众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发家致富,靠自己的双手架起通向富裕的金桥,在外面广阔的世界里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要在畅通输出渠道上功夫。一要变自由输出为组织输出。要健全组织,明确专人负责,把劳务工作时时抓在手上,变自由输出为有组织的输出。输出的每个环节都要有人抓,有人管,使劳务输出工作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二要变盲目输出为定向输出。以前大多数劳务输出属于盲目输出,听到哪个地

方有活干、有钱赚,不考察、不了解,就急忙组织人员去,许多时候劳务人员去后就返回,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白花了路费。今后政府要多联系一些输出渠道,多辟建一些劳务基地,多提供一些劳务信息,使劳务人员输出有方向,立足有根基,挣钱有把握。三要变就地输出为异地输出。本地经济不发达,内转人员收入较低,加之市场狭小有限,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而向发达的大、中城市输出,活好找,钱好赚,收入远远超过本地。

3.要在强化务工者素质上下功夫。提高外出务工者的素质,必须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学校或有关培训机构搞好衔接,根据市场需求,科学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学

校垫资培训”、“跟踪企业培训”、“校企结合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实行包学技能、包就业、包维权服务等“一条龙”服务的新模式。

4.要在增强就地转移能力上下功夫。在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同时,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域经济,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地就业。一是大力发展种养业。我乡农业资源丰富,种养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近年来,我乡在发展蔬菜产业、生猪养殖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作为乡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特别应在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服务业上花气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三是抓好小城镇建设。我乡城镇化建设相对滞后。当前应借县城移的机遇,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增强小城镇综合功能,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

篇3: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舆论场,官方网络舆论,民间网络舆论,媒体网络舆论

一、湖北主流媒体网络舆论状况调查

主流媒体承担着重要的宣传任务, 是覆盖面广、品牌性强、影响力大的强势媒体。主流媒体网络舆论是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传播舆论信息形成的舆论。本文对湖北省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大型新闻网站的网络舆论状况调查, 并抽取网络舆论影响力较大的新华湖北、荆楚网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长江网 (长江日报) 、大楚网、新浪湖北、凤凰湖北等媒体为调查对象。

1. 基于新闻网站的湖北主流媒体网络舆论状况

新闻网站是媒体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 新闻网站是媒体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荆楚网、长江网、大楚网、新华湖北、新浪湖北和凤凰湖北的舆论板块调查表明, 舆论信息最集中的板块 (栏目) 为新闻报道、媒体评论、媒体网民互动三类。

从六个媒体新闻网站这三类板块分别抽取最新的100条内容分析。结果发现, 新闻正面报道 (反映社会积极、进步和善良) 及媒体肯定评价 (对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肯定与赞扬) 篇数比例不足15%。负面报道 (反映社会问题和不良现象) 及否定性评价 (对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批评与质疑) 篇幅超过30%, 其中荆楚网的媒体评论类舆论板块100篇文章中, 否定性评价高达47篇。媒体网民互动类舆论板块中, 否定性评价数量也是远高于正面评价。长江网, 新浪湖北和凤凰湖北甚至没有媒体与网民互动类板块。

2. 基于微博的湖北主流媒体网络舆论状况

微博是媒体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 也是媒体网络舆论的组成部分。课题组2014年11月17日从新浪微博抽取在湖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官方微博 (新华网、湖北日报、荆楚网、长江网、新浪湖北、凤凰网湖北等6个, 大楚网未在新浪开通微博) 为调查样本, 在每个微博账户中采集最新发布的100条微博内容, 从粉丝数、微博数、舆论信息比例、舆论信息进行调查。调查发现, 粉丝数最多的是“新华网微博” (719万) , 依次是“新浪湖北微博” (289万) 和“荆楚网微博” (93万) , 最少的是“凤凰网湖北微博” (11万) 。从粉丝数来看, 湖北媒体微博与排名靠前的湖北个人微博差别不大。微博数最多的是“新浪湖北微博” (36796) , 最少的是“凤凰网湖北微博” (5153) 。在抽取的100个个人账户中微博数超过1万的有24个。说明湖北媒体微博和湖北个人微博在影响力和信息流量方面差别不大。舆论信息比例都在50%左右, 最高是“凤凰网湖北微博” (55%) , 最低是“新浪湖北微博” (42%) 。媒体微博要大大高于政务微博和个人微博的舆论信息比例。舆论信息80%以上是关于腐败、民生问题的内容, 关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内容10%左右, 基本没有关于思想理论内容。“新华网微博”关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内容明显多于其他媒体微博。

新闻网站中媒体舆论情况是, 在新闻报道类板块中, 正面新闻比例最高12%、最低3%, 负面新闻比例最高49%、最低13%, 中性新闻比例最高78%、最低41%, 即不涉及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的中性新闻最多, 反映社会公共领域问题的负面新闻其次, 反映社会公共领域的成绩和好人好事的正面新闻最少。在媒体评论类板块中, 肯定性评价比例最高12%、最低6%, 否定性评价比例最高55%、最低43%, 中性评论 (态度取向不明显或不涉及公共事务) 最高51%、最低37%。在媒体网民互动类板块中, 90%以上都涉及腐败、民生问题的报料与举报。媒体微博中媒体舆论情况是, 包含舆论信息的微博约为50%, 这些微博80%以上关于腐败、民生问题, 关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内容在10%左右, 基本没有关于思想理论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 媒体网络舆论中存在传播正能量不够的问题。

二、主流媒体网络舆论中存在的问题

1. 议程设置能力下降

媒体往往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舆论, 议程设置能力直接影响舆论引导力。

主流媒体的议程受民间网络舆论议题的影响。一些主流媒体新闻报道模式往往是网民微博或论坛爆料后, 领导、记者奔赴现场, 最后才是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可见, 在这里新闻议题不是由媒体设置的, 而是由网民设置的。民间网络舆论议题往往是举报、投诉等内容, 媒体议程设置受此影响, 会偏离媒体原有的议题范围, 使议程设置能力下降。

受经济利益等因素影响,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点击率, 经常炮制一些花边新闻, 关注一些极具争议、有轰动效应的事。比如, 对一些贪污腐败、黑帮匪徒、男盗女娼等事件大肆渲染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媒体的正面舆论引导功能。

2. 框架建构方向上存在偏差

设置议程解决的是“说什么”的问题, 构建框架解决的是媒体“怎么说”以及受众“怎么看”的问题。调查发现, 主流媒体在网络中进行的新闻报道, 不仅负面新闻大大多于正面新闻, 而且在对事故、贪腐、丑闻等事件报道中, 将丑恶和黑暗无限放大, 导致不良情绪、阴暗心理、网络戾气在网上滋长蔓延, 消解社会正气。

框架建构可通过媒体评论实现。媒体以“社论”“评论员文章”“专题讨论”等方式, 对一些社会问题和重大事件深度解读, 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引导舆论。调查发现, 在主流媒体的网络平台上, 很多新闻都只有事实性陈述, 没有引导性意见。6个调查对象中, 5个有媒体评论板块。在媒体评论板块中, 肯定性评价比例最低 (10%左右) , 否定性评价比例最高 (50%左右) 。通过媒体评论建构舆论引导的框架存在数量上的不足和方向上的偏差。

3. 互动引导不足

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是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方式。调查发现, 6个媒体网站中, 只有荆楚网和新华湖北有媒体网民互动板块;大楚网的“报料台”只是网民提供报料信息平台, 没有媒体的回应;另外三个都没有媒体网民互动板块。有些互动板块也大多流于形式, 基本没有对网民观点进行分析引导的内容。媒体微博中也存在类似情况。

三、增强主流媒体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对策

舆论引导的目的是用党和政府的立场和观点引导公众“态度的转变”, 即“制造同意”, 也就是说, 舆论引导有效性的前提是基于传播内容、形式和语言能够得到公众的接受和认同, 并内化为公众的认知和理念。其包括澄清、解释和互动沟通等方式。

1. 优化新闻报道, 做好澄清工作

澄清有两层含义, 一是对虚假信息的甄别澄清, 还事件以真相;二是让拟态环境符合客观现实, 还世界本来面目。在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大大超出感官所能及的范围, 主要通过媒体提供的信息认识外部世界, 这时对人们的主观现实起决定作用的就不是客观现实, 而是拟态环境, 也就是由媒体筛选、加工和建构的现实。网络时代, 媒体的新闻报道建构的拟态环境能决定人们的主观现实, 进而作用于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态度。新闻报道能够构建拟态环境, 舆论引导作用很大, 媒体需要从以下方面优化这个工作:

加强正面新闻报道, 努力传播正能量。媒体应该增加正面报道的数量, 减少负面报道和中性报道的数量, 让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符合客观现实。

对网络虚假信息进行甄别, 消除其不良影响。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平台, 在为人们传播信息提供便捷的同时, 也带来了网络流言、网络谣言等虚假有害信息泛滥的问题。打击网络谣言等有害信息固然需要依靠法律武器, 但是媒体的作用也应该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公信力和强大的采编团队, 完全有能力也有义务为打击网络谣言、为揭穿虚假信息尽一份责任。媒体应该针对流传广、危害大的网络虚假信息开展专题调查, 进行深度报道, 澄清人们的认识, 净化网络环境。

2. 办好媒体评论, 做好解释工作

舆论宣传不仅要让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 更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会带来哪些后果。媒体对一些重大事件、重要问题应该通过媒体评论的方式, 对事实类信息进行解读, 分析事实产生的原因, 表明媒体的意见和态度。对湖北主流媒体新闻网站的调查发现, 媒体评论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数量不足和方向上的偏差。通过媒体评论进行网络舆论引导, 一是要精心选择评论的对象, 选社会影响大、认识分歧大、舆论价值大的问题作为评论对象, 尽量不选舆论价值很小 (不涉及公共事务) 的问题;二是要组织人员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写出有说服力的评论;三是坚持正面导向, 传递正能量。不是说媒体对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批评, 而是要坚持善意的、实事求是的批评, 提建设性意见, 而不是一味贬低和抹黑。

3. 加强媒体与网民互动, 做好沟通工作

舆论引导是要引导公众“态度的转变”。态度转变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否定自己原有的观点和态度, 接受建立一个新的观点和态度。在“态度转变”过程中, 会有困惑、有疑问, 甚至会有痛苦。这些困惑与疑问只有在互动交流中才能更好解决, 互动沟通是舆论引导的必要环节。对湖北主流媒体新闻网站的调查发现, 在媒体网民互动类板块中, 90%以上都是涉及腐败、民生问题的报料与投诉, 很少有媒体的回复;在网民评论中, 只有网民发表的对新闻的评论, 没有媒体参与讨论。媒体加强与网民的互动, 一是在互动板块要主动设置议题, 提供相关资料, 积极参与讨论, 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实时引导讨论;二是对网民的投诉报料要及时处理, 并且给出答复;三是积极参与网民的新闻评论。网民在新闻评论中发表很多评论, 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媒体要关注这些评论, 也要以媒体评论员的身份发表意见, 引导网民的讨论。

参考文献

[1]余秀才.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J].现代传播, 2010 (5) .

[2]南振中.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改进新闻报道的着力点[J].中国记者, 2013 (3) .

[3]赵崴斐.多元舆论场中党的舆论引导能力研究[J].政治学研究, 2014 (1) .

[4]刘九洲, 付金华.以媒体为支点的三个舆论场整合探讨[J].新闻界, 2007 (1) .

篇4: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积极打造海阳特色农业

一是加大农业品种的引进。先后引进荷兰的欧盾番茄、绿茶等新品种,提升了产品知名度,有效拓展了市场,孕育出新的增收空间。二是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先后培育了“海阳白黄瓜”、“王山”牌苹果、“留园绿”牌网纹瓜、海阳绿茶等名优农产品。三是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先后推广了菌杆发酵施肥、牛奶追喂、套袋等技术,建立了“黄海水产科技园”、“郭城玉米良种繁育中心”、“里店无公害蔬菜”、“留格网纹瓜”等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先后建设了海阳白黄瓜等农业特色基地。

(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突破传统思维,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环境条件和农业结构特点,大力挖掘农业休闲观光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先后打造了朱吴镇樱桃谷农业观光基地、丹露春茶场、金达生态果蔬观光园。通过农业旅游,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抓龙头企业拉动,提升农业产出效益

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鼓励、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加快科技创科步伐,开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目前,已成功引进了投资万美元的宇龙海藻加工项目和投资万元的六和种鸡项目,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肉种鸡生产场和国内单体孵化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肉雏鸡孵化场;建成的山东海波尔六和育种有限公司猪核心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原种猪依靠进口的历史;建成方圆制粉、恒信果蔬、大韩植物油、金鼎葡萄洒、棒师傅食品、林安肉牛屠宰、烟台美齐食品、津成泰农产品、黄海水产等一批投资过千万元的农字号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四)多措并举,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

一是加强科技指导。配足配强农业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将各种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到户、到田。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将现代农业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对一些重点现代农业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三是积极成立农民合作社。鼓励、引导生产经营大户成立各种农民合作社。目前,海阳市已经成立了各种专业合作组织250多个,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单独打斗向“组织农民抱团闯市场”转变,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尽管如此,海阳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不健全等问题,海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解决的路子和办法。

二、加快海阳特色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以乡村道路建设和机耕路维修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真正做到村村通公路,村村有路灯,保证每户农产品能顺利进入市场。二是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规模,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优先安排资金,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兴建一批水窖、集雨池等积水灌溉工程。在有水无井、配套不健全的地方,进行井电配套、渠系延伸,扩大灌溉面积。

(二)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要强化政策扶持。要抓住政策叠加的机遇,认真研究和落实各项产业扶持政策。二要强化项目资金投入。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基地、种养大户的资金扶持,重点扶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等方面。三要创新农村投融资体系。在建立国家政策扶持、项目支持、信贷支持、农民企业投资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基础上,创新金融支农机制,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大力扶持发展商业银行,拓展面向涉农企业和农户的金融服务。面向农村和农民,设立乡村便民服务网点,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带动产业化发展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必须强化龙头带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海阳特色产业特点,

扶持苹果、樱桃、黄瓜、绿茶等特种养殖等主导产业种养和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快技术改造,积极引进、开发农产品的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

(四)培育新型农民,造就特色农业人才队伍

篇5: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增收难一直是困扰各级政府的难题。岚皋是国家级贫困县,土地贫瘠,工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途径十分有限。近年来,该县充分开发剩余劳动力资源,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2004年输出劳动力3.2万人,实现劳务综合收入1.3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97%,人均劳务收入505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收入来源。

发展现状

总体规模。全县总人口17.2万人,农村劳动力7.4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49.7%。至2005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3.68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9.5%,其中男性占65.6%。

职业分布。外出务工人员从事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采掘业比重最高,达54.5%;其次是服务业,所占比重为17.44%;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分别占14.25%和14.16%。采掘、服务、制造三个行业共占外出务工总数的85.84%。

工作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务工人员的流动是经过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和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输出的人数只有8.73%;二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性。劳务人员虽然遍及全国各地,但是相对集中在江苏、山西、河南、上海、广东、北京等地区,占到外出总数的80.67%。

收入情况。岚皋目前外出务工人员中,由于受文化素质、工种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限制,务工收入整体偏低。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41.31%;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40.06%;在1万元以上的占16.66%;年收入在5万以上占1.97%。

现实效果

扩大就业,稳定大局。岚皋人多地贫,全县目前有耕地面积40.5万亩,加上近年来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劳动力大量剩余,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确保富余劳动力充分实现就业,不仅事关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至2005年上半年,全县输出人员3.68万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49.5%,有效缓解了该县的就业压力,有利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提高素质,增长见识。从总体上说,岚皋县外出务工者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具有初中及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共计达到83.83%,整体素质明显偏低,尤其是具有“一技之长”者为数甚少,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而通过劳务输出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他们必须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以增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加强沟通,增进交流。岚皋县外出务工者相对集中于广东、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他们的流动为岚皋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沟通与交流架起了桥梁,大大缩短了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大量的信息返流,既让农村里的人们看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业观念和市场理念,也为扩大劳务输出渠道,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增加收入,促进发展。劳务输出成为岚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型产业”。2005年劳务总收入可望突破1.8亿元,劳务输出给广大农村家庭增加了经济效益,部分资金返流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一些乡村农民通过劳务输出致富后,在集镇新村建房,或县城开发区购置商品住宅房从事第三产业,促进了人口集聚,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

矛盾与问题

劳务经济在带回大量信息、技术、资金的同时,一些束缚劳动力输出的因素也正在制约其良性发展。主要表现为:

“留守”人员问题多,呈“顾虑”型。该县外出务工人员以中青年和男性为主,年龄在16~40岁的人数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8.1%,在家的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家庭人员整体外出较多,老人赡养在法律执行上存在问题,务工家庭矛盾日益突出,打工者与配偶之间的离婚率高,孩子无人带,对子女教育影响较大。

素质低下,呈“低能型”。该县外出务工者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只占13.18%,67%的外出务工者除一身力气外,没有一技之长。

权益保护难,呈“受害型”。该县85%外出打工人员从事的是脏、险、苦、累的体力劳动,权益保护的基础性难度很大。同时,维权意识不高、法律意识淡薄,85%以上的务工者无任何保险,签定劳动安全责任合同的不足10%。输出无序,呈“松散型”。到2004年,只有8.73%的农民工是靠政府和中介组织转移的,其余的劳动力转移均属于亲朋帮带或自发性转移,合法权益很难保障。

资金再利用少,呈“闲置型”。该县82%的外出打工人员收入都寄或带回家,但收入主要用于储蓄备用、建房造屋、高档消费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再投入、再生产和用于创业发展的比重只有20%左右,大量返流闲置资金可利用的潜力巨大。

对策及建议

在当前形势下,分析现状,解决问题,努力思考以劳务经济富县强民战略的对策,是摆在全县各级各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营造环境。为保证务工人员在外安心工作,在务工家庭的农业生产方面,应充分发挥村组作用,采取联户方式,组成生产互助小组,集中管理,统筹安排,实现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降低劳动成本,搞好务工家庭农业生产,避免外得内失。一方面要认真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充分尊重支持外出务工农民转包、转让、租赁、托管土地的权利,鼓励扶持能人大户承包,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特别是妇联、工会的作用,建立健全“留守人员”思想教育机制和管理体系,抽调干部和村组能人挂钩帮扶,切实为留守人员办实事,解难事。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的三结合教育体系和务工子女帮扶制度,动态管理,保证健康成长。要把因务工身亡者的困难家属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解决生老病死问题。另外,要建立劳务输出“绿色通道”,进一步规范劳动力转移就业证卡、暂住证、婚育证等的办理,严禁搭车收费、乱收费和拖延办理。尽快形成“你输出我铺路、你就业我服务、你有困难我帮助”的农民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

提升素质。该县外出务工人员已达可外出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空间十分有限,靠外出人员的增加来提高劳务收入已经不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因此,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技能,挖掘潜力,提高报酬,是继续保持务工经济稳步增长的当务之急和必由之路。首先必须从长远入手,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融技能、技术教育于义务教育中,要更加重视每年初高中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实行技术资格认证制度,促进劳动力培训工作良性循环,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其次,应整合培训资源,充分挖掘潜力,抓紧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契机,加大争取力度,努力构建教育部门职业学校、农业部门农广学校、劳动部门培训中心“三位一体”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格局。同时,应把各乡镇的农业专干、成人教育专干引进相应的人才资源,制定培训计划,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加强《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的培训,强化专业技能、适应能力的提高。另外,积极引导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民工培训领域,多渠道搞好农民工技能培训,做到岗前培训、合格发证、带证转移、持证上岗,努力实现体力型向技能型、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全程管理。要按照“加强县级,完善乡镇,健全村组”的思路,真正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切实重视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组织建设,配备相应的主管领导和专职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专项长期负责劳务输出工作。在广东、山西、江苏等劳务输出相对集中的大中城市要设立办事机构,及时、稳妥地处理务工人员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并定期与当地政府沟通信息,交流情况,加强协作,做好务工人员的统筹管理。同时,夯实相关部门单位劳务经济目标责任制及年终考核考评办法,确保用工信息的采集发布、务工人员的组织培训和在外合法权益的保障等都有部门负责,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全程服务。积极为农民就业搭建信息平台,提供支持,努力构建“规模输出、板块运作、动态管理、整体优化”的输出格局。实施“回引”。该县近几年每年有3万多人外出务工,除去各种消费支出,按人均4000元计算,收入超过1亿多元。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成本匮乏的机遇期,要切实重视务工资本的积累、引导和利用,减少农民工无关紧要的侈奢品消费,改变农民的消费观。放开、放宽、放活资金返流的创业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全面实行“招内商”,鼓励返流技术、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建设、开发特色资源和产业后续营销,支持回乡办厂、办龙头企业,甚至可引导其进入县内亏损企业改制,入股入技术,达到企业复产达效,返流资金增殖壮大,促进本地产业上规模、增效益,实现人才回流的二次创业和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篇6: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乔博

(开封市委党校河南开封475000)

内容提要:开封市高度重视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基本实现了劳务输出模式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 键 词:劳务品牌信息孤岛劳务信息“110”

一、引子

农民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工资被长期拖欠,工作条件恶劣,基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引起上到中央、下至百姓的举国关注;另一方面,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农民工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市,客观上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最近,我对开封市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调研。

二、劳务输出在开封市农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规模的劳务输出,在开封市已经开展多年。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成分,已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实现劳务收入19.2亿元,占同期农民现金总收入的50%。

(二)劳务输出已经成了开封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重要途径。开封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其中富余劳动力100万左右。今年上半年开封市共输出劳动力69.8万人次,约占富余劳动力的70.9%,有效的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当地优势资源的产业化进程。虽然从全市总的情况来看,劳务输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产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效果尚不明显,但在局部地区已经显现出了曙光。通许县畜牧业的发展比较快。1995年,通许县竖岗村30多人外出打工,掌握了生猪屠宰技术和销售渠道,回村后,比猫画虎,很快使生猪的屠宰、购销开展得红红火火,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年销量达16万头,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和本省郑州、洛阳、开封等大中城市,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这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三、开封市劳务输出正在实现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

开封市劳务输出已经结束了散兵游勇式的小打小闹,逐步发展为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有特色的劳务输出模式,基本实现了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

(一)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基本条件。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动员大会,成立劳务输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市委书记刘长春亲率四大班子领导不仅到火车站为外出务工人员送行,而且还亲自到广东、浙江、上海和新疆等地推介我市劳动力资源。市政府还将劳务输出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各基层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现在,全市已经形成市、县(郊)、乡、村四级劳务输出工作网络。这些措施给开封市劳务输出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舆论氛围、政策保障和组织保证。

(二)建立信息网络,强化指导,力避盲目性。为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开封市各有关部门对信息的收集和筛选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劳务输出信息,积极建立输出基地和驻外信息服务机构。杞县建立了劳务输出数据库和富余劳动力人才资源库。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搜集信息8000多条,通过驻外办事机构有组织地输出12.6万多人。

(三)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劳务收入的科技含量。为了使劳务输出逐步由“体力型”转

变为“技能型”,各县(郊)充分调动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000多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30余万人次受到了输出前引导性培训,与外地大型企业和用工单位建立了培训合作关系。杞县今年引资300多万元,新上各类专业技术学校14所,培训了近10000人。

(四)建立和完善规劳务劳市场,维护外出民工的合法权益。劳务输出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可能长期由政府包办代替,最终必须通过市场来完成。为此,各县(郊)都在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上下了功夫。一方面大力推进劳务市场建设,一方面对劳务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尉氏县投资280万元建起一座2000平方米的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劳动力大市场。13家劳务中介机构进入办公,实现了监督管理、制度设定、信息、协调“四统一”。开封市在劳务输出集中地设立了100个办事处,对务工人员进行管理,协调务工人员与企业的关系,树立开封民工良好形象,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注重打造劳务品牌,建立输出基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封市已在京、沪、粤及新疆、江浙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确立了多个行业劳务品牌近百个。在广东中山、东莞等地鞋厂仅兰考籍鞋匠就达l万多人,成了当地鞋业主力军。杞县陈庄村何泽军带领全村800多人在石家庄经营建材与装修,形成了“杞县装修一条街”。

(六)走一步看三步,使劳务输出成为区域优势资源。开封市劳务输出具备了产业化运作行为,把劳务输出当作一种区域资源,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务输出,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素质偏低,市场就业竞争力弱,输出人员体力型劳务还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劳务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开封市劳务输出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利用,仍是初级阶段,急需提高与完善。现在各县(郊)都逐渐建立了劳务输出档案,有的县甚至还建立了数据库。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三)劳务输出市场建设仍有死角,非法中介还有一定的市场。

(四)认识上有片面性,宏观调控不到位。有些地方,因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的土地撂荒现象相当严重;有些地方不顾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强行摊派外出务工指标,导致基层虚以应付,甚至组织残疾人外出凑数。这种现象既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势必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五、进一步发展劳务输出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1、要有的放矢。劳务输出的目的是要农民工见世面,学本事,然后来发展本地经济,而不是把劳务输出简单地看作外出挣钱。政府要有意识地进行宏观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有目的的对返乡人员提供各种便利,推动开封市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2、建立信息平台。要尽快建立开封市级劳务信息“110”,专门收集和发布各地劳务信息,有针对性地培育具有开封市特色的劳务市场。目前建立这样一个网站,直接费用可能在十八万元左右,所以要多方融资,建立劳务信息网站,避免低层次劳务输出,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技术培训。当前开封市的劳务培训只能解决初级技能问题,不能解决高技能问题,更不可能解决基本的文化素质问题。所以不能脱离农村的基础教育来单独搞培训,要有长期规划,整合农村的教育资源,对教育进行改革,切实改变农村 “应试教育”体制,在初高中阶段就在学生课程中加入劳动技能选修课,要有条件的还可以举办劳动技能班,培养千千万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农民,以适应各行业不断发展的用工需求。

篇7: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现状

通过对街道25个社区进行调查,目前现有流动党员156名

。其中流出党员149名,流入党员7名。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近年来流动党员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

一是数量增多。社区流出党员中以大学毕业生党员和下岗职工的党员为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党员具有一技之长。总的来看,流动党员的数量和隐形党员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是范围更广。外出党员的流动范围已从市内流动为主转向省内和全国范围内流动。主要集中流入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从业的单位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从业的行业则以工业、建筑业、商业及饮食等服务业为主。

三是流动性大。部分流动党员虽然具有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特点,但大多数流动党员因工作环境、待遇等原因,不断“跳槽”,形成新的不确定、难掌握的流动去向。

四是管理更难。大多数流动党员在外人生地不熟,不愿亮明身份,有的流入单位没有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找组织嫌麻烦;社区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管理上怕麻烦,造成管理“双难”的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四难”问题:

一是去向掌握难。一些党员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加之外出党员的流动性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有的无固定地点且居无定所。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

二是活动开展难。流出党员远离所在社区党组织,无法参加原党组织的活动。在当地又不愿亮明身份,多数外出党员不能参加所去地党组织生活。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等,都难以落到实处。

三是管理落实难。在流出党员中,有的还处于预备考察期,预备考察期间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外出预备党员则到期不按时提出转正申请,有的大学生党员,毕业后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只能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所在社区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难以管理。有的流动党员党费由其亲属代为交纳。

四是作用发挥难。外出期间对社工党组织的工作不闻不问,对社区建设关心不够、支持不够,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以及带动作用弱化。而且大多数流动党员不愿亮明身份,作用难显现。

三、对策措施

针对存在“四难”的问题,要着力破解“四难”,提高“四新”,实现“四化”:

(一)着眼于破解“去向掌握难”,创新组织设置,促进组织建设网络化。

一是规范社区党组织设置。根据流动党员队伍的特点,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党支部—党小组”的三级管理网络。二是建立和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社区党组织要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一人一挂钩。流动党员到达外地以后,必须及时地向原社区党组织和联系人提供电话和通讯地址。指定的联系人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三是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可在党员流入地较为集中的地方,将三人以上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对持证流入党员及时编入党小组。

(二)着眼于破解“管理落实难”,创新管理制度,促进党员管理长效化。

一是明确管理责任。明确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职责,建立起一个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党支部和党小组共同负责的责任体系,以保证流动党员流出流入都在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之下。二是健全流动党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完善党员外出流动报告制度、联系制度、学习活动制度、党员发展制度、《流动党员活动证》管理使用制度、检查监督制度等,使流动党员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加强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管理。对流动党员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从业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且从业单位已建立起党组织的,及时将其组织关系转入所去单位的党组织。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内或外出时间较长,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实行“持证”管理。

(三)着眼于破解“活动开展难”,创新活动举措,促进活动方式多元化。

篇8: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银行业务操作系统平台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带来的风险, 内部业务运转流程瑕疵带来的风险, 人员道德操守和操作行为带来的风险, 外部事件冲击带来的风险等等。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二、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现状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实质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 并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业务最大化。从目前商业银行现状来看, 部分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诸多缺陷。

1. 内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始终与风险并存。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确定的风险偏好指导下进行。这个过程既是风险管理过程, 也是风险收益创造的过程。目前个别银行在业务处理流程方面存在漏洞, 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不完善。银行作为企业, 以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 在经营管理中容易出现重经营轻管理, 重业务拓展轻风险控制的现象。在实际操作中, 业务经办人员和审查人员在办理业务时, 容易在实际工作中放松管理, 在各种规章制度中找空子、打擦边球, 对风险点控制不严。

2. 操作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通过统计调查问卷发现,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认识还相对粗浅, 不能有效划分操作风险管理功能的职责界定, 基层合规文化建设和教育相对落后。操作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业务条块中, 如各家商业银行大多由保卫处负责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防范员工的职业道德风险, 由内审部门进行传统的业务处理、要害风险岗位等的稽核工作。部分商业银行还专门成立了风险控制部, 处理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银行风险, 有的行则由主要进行业务操作的部门 (如清算中心) 负责操作风险调控。这样, 容易导致操作风险防控职能弱化。

3. 操作风险防范的手段和技术相对滞后。

调查发现,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诸如关键风险指标、风险数据库、风险评估指标等操作风险考核指标体系, 或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完整, 没有完整地覆盖到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缓释、控制和报告等程序和环节, 缺乏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 对易发操作风险的环节、岗位的防范手段和措施还相对欠缺, 特别是对新业务、新系统在推出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还略显被动。

4. 从业人员工作岗位频繁变动加大了潜在的操作风险隐患。

商业银行业务的核心是由人来操作和完成的, 因此, 操作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人员的风险。当前部分商业银行前台业务操作人员更换频繁。这一方面不利于前台业务人员的队伍稳定, 同时也增加了业务操作风险。此外, 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人员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 重经营轻管理、重效益轻内控、重规模轻质量, 也是增加潜在操作风险的另一人为因素。

5. 对操作风险的监控效力发挥不足。

目前, 商业银行大多建立自身的内部监控机制, 诸如会计业务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会计检查等监控体系, 银行内部也相应设立了审计稽核体系等。调查发现, 商业银行内部虽设立了审计稽核部门, 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审计稽核监督部门监督作用只局限在对下级机构的检查稽核方面, 而对本级机构监督作用明显薄弱, 形成了监督部门权威性不强, 监督效力低的被动局面。

三、提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能力的建议

1. 完善规章制度, 严格操作规程。

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 而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控制风险、驾驭风险和经营风险, 为业务发展服务。商业银行应及时对现有规章制度、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清理, 查漏补缺, 充实完善, 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内容有交叉和重复的, 进行归类整理;对内容有冲突的, 与上级行基本规定相抵触的, 及时修正;对出现制度真空, 无章可循的, 及时弥补制订;对有章不全的, 及时补充完善。在清理和修订的基础上, 理顺和健全各种以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操作规程为主要形式, 形成以部门制约、岗位制约、权限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办法体系。

2. 转变风险防范观念, 增强操作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对操作风险防范中人为因素主观作用的发挥。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关注范围, 通过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 加强对员工队伍的管理、监督和约束, 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 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管理, 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提高操作风险的控制能力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完善和强化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与手段。

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建设, 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 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 建立覆盖所有操作风险的监控体系, 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同时, 不断创新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 确保与信息安全相关资源、技术等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及时防范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提升风险预防能力, 严防各类操作风险和案件的发生。

4. 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 加强合规管理与教育。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以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的。因此,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努力确保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避免因业务人员流动过于频繁而发生的各类差错和事故, 甚至案件。同时, 要倡导和强化全员合规文化,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操作风险控制, 积极引导全体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 使其清晰了解、掌握和遵守统一标准化行为规范, 以及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 使风险意识真正融入到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 让员工真正认识到自身岗位关键风险点, 形成防范风险的有效屏障。

5.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提升监督效力。

篇9:对街道劳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开封市高度重视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基本实现了劳务输出模式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劳务品牌;信息孤岛;劳务信息“110”

农民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工资被长期拖欠,工作条件恶劣,基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引起上到中央、下至百姓的举国关注;另一方面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农民工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市,客观上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劳务输出在开封市农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规模的劳务输出,在开封市已经开展多年。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1)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成分,已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实现劳务收入19.2亿元,占同期农民现金总收入的50%。

(2)劳务输出已经成了开封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重要途径。开封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其中富余劳动力100万左右。今年上半年开封市共输出劳动力69.8万人次,约占富余劳动力的70.9%,有效的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3)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当地优势资源的产业化进程。虽然从全市总的情况来看,劳务输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产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效果尚不明显,但局部地区已经显现出了曙光。1995年,通许县竖岗村30多人外出打工,掌握了生猪屠宰技术和销售渠道,回村后比猫画虎,生猪的屠宰、购销开展得红红火火,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年销量达16万头,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和本省郑州、洛阳、开封等大中城市,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这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二、开封市劳务输出正在实现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

开封市劳务输出已经结束了“散兵游勇式的小打小闹”,逐步发展为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有特色的劳务输出模式,基本实现了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

1.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基本条件。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动员大会,成立劳务输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市委书记刘长春亲率四大班子领导不仅到火车站为外出务工人员送行,亲自到广东、浙江、上海和新疆等地推介我市劳动力资源。市政府还将劳务输出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各基层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市已经形成市、县(郊)、乡、村四级劳务输出工作网络。这些措施给开封市劳务输出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舆论氛围、政策保障和组织保证。

2.建立信息网络,强化指导,力避盲目性。为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开封市各有关部门对信息的收集和筛选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劳务输出信息,积极建立输出基地和驻外信息服务机构。杞县建立了劳务输出数据库和富余劳动力人才资源库。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搜集信息8000多条,通过驻外办事机构有组织地输出12.6万多人。

3.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劳务收入的科技含量。为了使劳务输出逐步由“体力型”转变为“技能型”,各县(郊)充分调动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000多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30余万人次受到了输出前引导性培训,与外地大型企业和用工单位建立了培训合作关系。杞县今年引资300多万元,新上各类专业技术学校14所,培训了近10000人。

4.建立和完善规劳务劳市场,维护外出民工的合法权益。劳务输出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可能长期由政府包办代替,最终必须通过市场来完成。为此,各县(郊)都在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上下了功夫。一方面大力推进劳务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对劳务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尉氏县投资280万元建起一座2000平方米的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劳动力大市场。13家劳务中介机构进入办公,实现了监督管理、制度设定、信息、协调“四统一”。开封市在劳务输出集中地设立了100个办事处,对务工人员进行管理,协调务工人员与企业的关系,树立开封民工良好形象,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5.注重打造劳务品牌,建立输出基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封市已在京、沪、粤及新疆、江浙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确立了多个行业劳务品牌近百个。在广东中山、东莞等地鞋厂仅兰考籍鞋匠就达l万多人,成了当地鞋业主力军。杞县陈庄村何泽军带领全村800多人在石家庄经营建材与装修,形成了“杞县装修一条街”。

6.走一步看三步,使劳务输出成为区域优势资源。开封市劳务输出具备了产业化运作行为,把劳务输出当作一种

区域资源,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务输出,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素质偏低,市场就业竞争力弱,输出人员体力型劳务还占相当大的比例。

2.劳务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开封市劳务输出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利用,仍是初级阶段,急需提高与完善。现在各县(郊)都逐渐建立了劳务输出档案,有的县甚至还建立了数据库。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3.劳务输出市场建设仍有死角,非法中介还有一定的市场。

4.认识上有片面性,宏观调控不到位。有些地方,因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的土地撂荒现象相当严重;有些地方不顾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强行摊派外出务工指标,导致基层虚以应付,甚至组织残疾人外出凑数。这种现象既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势必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进一步发展劳务输出的意见和建议

1.要有的放矢。劳务输出的目的是要农民工见世面,学本事,然后来发展本地经济,而不是把劳务输出简单地看作外出挣钱。政府要有意识地进行宏观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有目的的对返乡人员提供各种便利,推动开封市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2.建立信息平台。要尽快建立开封市级劳务信息“110”,专门收集和发布各地劳务信息,有针对性地培育具有开封市特色的劳务市场。目前建立这样一个网站,直接费用可能在十八万元左右,所以要多方融资,建立劳务信息网站,避免低层次劳务输出,提高经济效益。

上一篇:跳读法下一篇:对戏曲舞蹈的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