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2024-05-25

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共9篇)

篇1: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让新理念走进课堂,如何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们伴随新课程实施,我们一直在努力,努力寻找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一直在思索,思索怎样的“教”最有价值;我们一直在期待,期待能引领学生走进真、善、美的知识世界。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引下,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我从找准现实挑战的学习素材、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过程、追寻真实本色的生态数学等层面重构有效教学,从而让数学课堂体现有效性,以实现数学课堂之理想境界。

一、找准现实挑战的学习素材---搭建有效的“脚手架”

“素材引起学习,素材引起活动”。学习素材是发展学生个性思维的依托,它不但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暗示着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更应该要努力找准每节课的现实挑战的素材,从而给学生搭建有效课堂脚手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来,切身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享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以《面积的意义》为例:

师:(出示中国地图)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江西旅游,谁能帮我在地图上找到江西省?我们属哪个省?在地图上找一找。提问:江西省和江苏省比,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我们所比的大小指的是这两个省的什么?你还在哪儿听说过面积?到底什么是面积呢?观察体验,感悟面积。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老师拿的物体是粉笔盒,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摸粉笔盒表面的。(教师示范用手掌摸粉笔盒的表面)师:拿起你们的课本,像老师那样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学生动手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师:用这样的方法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课桌的桌面。学生活动。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你能像刚才那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吗?小组同学摸一摸,看一看。学生活动。师:刚才,同学们摸了数学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课桌的桌面……感觉怎样?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师:同学们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师:(出示一块黑板和一面墙的实物图)这里有一块黑板和一面墙,让小白兔刷黑板的表面,小灰兔刷墙的表面。如果两人刷得一样快,你认为谁会先完成任务?为什么?生1:当然是小白兔先完成任务,因为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生2:小灰兔要想先完成任务是很难的,因为墙的表面太大了。师:是的,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我们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比墙的面积小得多。你能上来指一指黑板的面积表示的是什么吗?墙的面积呢?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黑板的表面和墙的表面。师: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生1: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生2:我家床面的面积比地面的面积小。……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新课程明确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结合这个理念,我把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提供生活实际给学生作为学习素材。面对这样的学习素材,我们的学生心情是开心的,是兴奋的,是挑战的,更是激动地。因为我能有效地搭建脚手架,这个学习素材,它是学生可以看见的,它有着让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它有着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神经,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使课堂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二、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过程---关注有效的“做数学”

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素材、时间上的保证;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奥苏伯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前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还要在课中不断地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学习,巧妙地进行探底,从而真正地实现做数学的有效课堂。

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片段为例。

师:提供学具:呈现两个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

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平行四边形(底10厘米、高6厘米)

生1汇报:长方形面积=10×8=40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面积=10×6=60平方厘米

师:如果添上一条线段使她们成为两个三角形,求阴影的三角形的面积。

生2:10×8÷2=40平方厘米,因为正好是长方形的一半。师:刚才我们求出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中的三角形的面积,如果光是一个三角形(底是8米,高是6米)会求它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想的?能否证明给大家看?学生认真地独立思考,有的在拿出学习袋在拼,有的在作业纸上积极地画,还有的在静静地思考着……(大概5分钟左右后,交流汇报。)生3:我是用拼的方法,得出8×6÷2=24平方米,我们可以假设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原三角形图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等于24平方米。

生4:我是用切的方法,沿着底的中间点平切下来,再把两个小半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等于(8÷2)×6=24平方米。

生5:我也是用切的方法,我是沿着高的中间平切下来,再把两个小半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等于8×(6÷2)=24平方米。……

确实,相信学生一回,学生一定会还你一个奇迹。回想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一个给学生探索做数学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都经历了一个真实的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在反馈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探究出了最基本的三角形计算公式,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有创新的想法a÷2×h和a×(h÷2)。这些真切的感受和创新的思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利用资源。正是由于我给学生提供的有效的活动思考空间,才能创造出无尽的奇迹和放飞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在知识海洋里不断地自主建构,不断地更替,不断地更新,从而真正达到了有效的自主建构,去捕捉课堂真实的美丽。

三、追寻真实本色的生态数学----体现有效的生态化

生态课堂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因而,课堂上不仅要强调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意志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既要重视预设性目标,更要关注课堂生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完成预设的方案,而应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片段为例引入:

呈现带数据的一个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求他的面积,再呈现一个无数据的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大家先测量有关数据,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开始活动。(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后进行反馈。学生共有3种方法)师:计算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同学们有三种不同的猜想,可以肯定,其中必定有错误的。那么到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呢?请大家独立思考有什么好办法证明自己或推倒别人那种错的?小组交流:请你们把自己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想法最有说服力?汇报交流

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理念,敢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必须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改造和充实所教的教学内容,从而用生态的数学眼光去关注数学设计,真真实实地还给学生真实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经历生命的历程风景。上述实例说明: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在如朋友般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一次次原汁原味的争论后,留下的是一次次情感的满足,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品尝着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了情境、教师、学生、知识的多元、多向、多层次,建立了一种教师参与下的,学生间的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效的学习生态的课堂。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实有效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的课堂,但只要是真正地为学生着想,真正地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即使并不完美,像断臂的维纳斯,像倾斜的比萨塔,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让数学课堂体现真实有效,让数学课堂追寻生态,让灵性与宁静并美,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是课堂的一种理想境界。

篇2: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站在这样的角度来反思我们习惯上采取的一些差异教学形式,就会有新的认识.例如分层教学,在小学阶段就把学生分成A、B、C三等,是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是否会伤害部分学生的感情?是否涉嫌用定性的方式来评价发展中的学生?关注差异教学,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全体数学教师来说是较大的挑战.现结合近两年的探索经验,略阐述一些心得体会.一、关注差异,活用教材

教材是落实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课前经常会出现一些带有悬念的题目,如24+38+76,(18+56)+82+44等,一些学生看了题目后,通常向老师提出:“能不能用更好的方法计算?”有些教师为了迎合教材的顺序和需要,要求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用一句“按运算顺序计算”将学生打发掉,这说明执教者在教学前没有认真研究学生,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通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辅助的工具.“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教材看成教学的唯一依据,过分强调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对教材的运用方式,极大束博了教师的创造性,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材只是一种呈现知识形态的载体,尊重教材并非意味着盲从教材,只要有益于学生的发展,调整教材顺序,增删教材内容,自编教材等都是可以的.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反思,当学生发现有好的方法可以运算,教师不妨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这样做不仅尊重了学生,也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成功,体会到了善于思考的快乐.如果课堂时间不够,教师也可以在肯定学生的想法后,让学生课后去实践、去探究.学生通过课后探究,掌握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会大大提高学习热情,从而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因课堂变化和学生需要,灵活地运用和调整教材,这样做虽然打破了原来的教学计划,但取得的成效却是喜人的,对学生的影响更是长远的.二、关注差异,灵活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关注差异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那就是合作学习.对于合作学习而言,差异就不再是问题而是资源.合作学习一般而言有两种需要,一种情况是完成一项工作或解决一个问题单单依靠个体的劳动很难完成或需要很长的时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其实这种合作学习的性质与工厂里一般工人的流水线工作是类似的.另一情况是个体之间有不同的认识、观点、解法,需要通过合作学习共享这些资源,从而更好或用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学习的性质与医院里的专家会诊是类似的.而后一种情况之所以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与可能也正是因为学生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能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可能是知识拥有量的不同,生活经验的不同.如果学生之间没有这种差异,那么合作学习也就只是重复自己的想法,也就没有了意义.合作学习是关注差异,体现数学教学有效性较好的途径.这些差异的关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是在具体的要求上体现关注差异.(1)在对学生发出指令时在数量上有不同的要求.如选择你喜欢的题目做一做;你有时间做几道就做几道;请你用圆规在纸上画两三个圆.(2)在思维难度上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探究活动,有些学生有独立探索的能力,但有些学生茫茫然不知如何入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是悄悄话,或是书面辅助材料(如果研究有困难,看一看下面的话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或是个别辅导.二是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上体现关注差异.(1)在解决问题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重视行为操作,多用实物与直观,而对优秀生则要有一定的抽象度.如20以内进位加法,有些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都需要依赖摆小棒.(2)要引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解决某一类数学问题的思考程序,而对于优秀生而言则可以简缩这个过程.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如54-8=40+14-8=40+6=46),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如下基本程序:一看,看个位的数够不够减;二分,被减数分成几十和十几;三减,十几减几;四加,几十加几;五写,写上答案.(3)对于优秀生来说,要讲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强调选择最优化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速度与灵活性.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更应该关注掌握一般的方法、普遍适用的方法,可以只掌握一种方法,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对于速度与灵活性方面不做具体的要求.例如计算467-199,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掌握把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看成整

十、整百、整千,多加了要减,少加了再加,这并没有多大的困难,但对于一些学困生而言,要让他也能无中生有出一个整十整百的数来就很困难甚至于不可能了,所以教学应该允许这些学生用多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来计算就可以了.三、关注差异,精心设计问题

教学过程中的提问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提问要抓住要害,也就是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提问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一)层次式提问

教学时,可按照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设计出前后联系、环环相扣的问题系列,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思考,步步深入.例如:某厂车间要装配690个零件,已经装了10天,每天装配45个,由于技术改进,剩下的任务4天就可以完成,这4天中平均每天装配多少个?

分析数量关系时,可以设计下列提问:

1.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你可以知道什么条件?

2.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3.解决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上述提问紧扣教学重点,层层推进,有利于引导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二)变换式提问

在进行提问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改变提问的角度,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根据知识的因果关系、可逆关系,相近的知识于方法去设计问题.例如:甲数于乙数的比是4∶1.这是用比的形式表示两数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甲、乙两数的关系还可以怎样理解,怎样表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得出:1.甲数是乙数的4倍;2.乙数是甲数的;3.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4.乙数比甲数少;5.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

这样,当学生遇到相应的应用题时,解题思路就相当开阔了.(三)寻疑式提问

篇3: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一、将教师思维的真实过程示范给学生看

数学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 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录”。解读这句话, 至少有两点含义:一是, 有效地数学学习是“可以”使用“模仿与记录”这种方式的, 肯定了这种方式的应有价值。毕竟,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模仿教师的思维开始的;二是, 不能“单纯”地使用“模仿与记录”这一方式, 因为这一方式有它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表现在课堂上, 即是教师应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即便只是让学生模仿——也应让学生看到, 教师是如何从展示的材料中捕捉、整理、加工信息, 这一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波折, 最后得出结论的。但事实上, 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往往有意或于无意中, 略去了这一对学生来讲十分重要的环节, 使学生无法通过教师思维过程的展示, 得到相关的数学思维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只能通过教师的结论, 来猜测获得。于教师来说,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失误;于学生来说, 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怎么办呢?换位思考即可。即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 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以学生的眼光审视将要表达的内容, 与学生一起来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与探究者。这样, 思维的过程, 包括因困难、问题等暂时无法解决而产生的“曲折”, 均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一过程, 既可帮助学生习得必要的思维方法与模式, 也可使学生从此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以学习“数的分与合”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 为例。做练习时, 有学生问, “6可以分成2和几”。一位老师的做法是, 立即从粉笔盒里取出6个粉笔头, 待学生数清确切个数后, 即从中取出2个握在左手掌心中 (学生可以看到) , 另外4个握在右手掌中, 问学生“一共6个粉笔头。我左手掌中有2个。右手掌中有几个?”然后, 慢慢地启发学生说“一共6个, 减去左手掌中的2个, 右手掌中会有几个呢?”这样的过程, 即以语言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呈现了出来, 学生自然也会于此过程中领悟到分数的方法——做减法。

二、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的建立时刻保持在现在进行时 状态

人类最初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产生活实践, 今天的儿童的数学知识同样是来自于生活需要。例如, 妈妈对一个三岁幼儿说, “给你一块糖吃”。这里, 妈妈并无数学教育的意识, 但孩子却在这一无意中认识了糖的数目是“一”这一基本的数数知识。又如, 两个孩子玩积木, 一个孩子轻而易举地把两个小正方体摞在一起, 另一个孩子却怎么想办法也不能把两个小球摞在一起, 只得放弃。在这种经历与挫折中, 虽然两个孩子并无明确意识, 却通过玩耍初步认识到了正方体和小球这两种物体的某些特性, 也是对立体几何的某种初步感知。而此二例中所蕴含的基本数学知识, 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中, 即开始有初步明确的认知。对于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其所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特征非常明显。例如, 数数、比大小多少、位置关系、认识人民币、钟表等等。基于这些数学知识的生活化特征明显的特点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规律认识,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 略去了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与提炼的过程, 而只把经过整理加工后的抽象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 那么, 学生既无从感知其形成过程及蕴涵其中的数学思维的艰难与乐趣, 也无从在探究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探究、发现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所以, 教师必须重视数学课堂的活动教学, 将凝结于课本中的数学活动具体化, 以利于学生感知课本上由“静”而“动”的数学知识, 在“现在进行时”的状态下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这也是数学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原因所在。

三、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数学学习 的重要模式

相对于先人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数学家的原始发现, 课堂数学活动的核心是“再创造”。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要根据自己的感知与体验, 以自己的思维方式, 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 或在原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 得出“新”的结论 (当然, 这种“新”乃是相对于学生而言)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活动过程中, 完全依靠学生的能力开展活动, 极可能会使活动因缺乏领导和无序而搞得一团糟。所以, 教师既需要发挥领导功能又需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 借此使学生在讨论、交流、沟通、思考、演示等过程中得出关于数学知识的正确的结论, 并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小学数学教学应体现一个“活”字

一、教学方法要活

要做到教法“活”,我以为课堂教学中应体现“三多”即:

1.多放。现在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课堂要留空白”,“老师请你等一等。”作为一种教学艺术,“留空白”,“补空白”与“等一等”的讲究的是适时智谋地留点“空白”、“休止”给学生,以利学生再加工,再创造。全国知名教师潘小明曾这样描述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历程:讲不清→讲得清→不讲清,这个历程足以说明多放对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2.多自学。数学教学不宜故弄玄虚、拐弯抹角。特级教师邱学华曾说过:“要让学生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当然,自学时最好加以引导、提示让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久而久之,学生必然会养成自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为自己课余更进一步的自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3.多尝试。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倡先让学生尝试,这样,学生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能会尝试出多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再针对学生尝试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精讲、点拨,学生自然会一点即通

二、教学内容要活

在素质教育下,我以为教学内容也要活起来。教者不可拘留于教参规定的教时数,去按部就班的完成授课任务。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即让学生弄懂、弄明白为止。为此,我们平日应依据实际情况(学生基础、接受能力等)而决定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不可教条,一味的成为教参的机械执行者。

此外,笔者认为,课堂中执行自己拟应的教案也应“活”,虽然课前进行了精心准备,但课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情况(如对学生估计过高或过低)使得拟定的计划难以适应课中的需求,此时,教者应灵活运用教案,不应受教室的束缚,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而去完成教学内容。这就提醒我们执行教学内容也要灵活。当然,也不可脱离大纲与书本,画地为牢,自缚手脚。

三、教学手段要活

传统的教学手段常常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在科学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传统的“三个一”已远远满足不了教学内容的需要,邱学华说过,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育要尽可能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多样化。据笔者观察,目前虽然受条件所限,但就是仅有的电教手段轻易就能解决的问题、弄懂的道理,结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往往让学生一知半解。

在教学中我们除了现代手段的广泛运用之外,还要注重学具、教具的使用,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直至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笔者认为,这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表现,也可以帮助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面对数学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数学的奥秘。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代手段的广泛运用,但也切莫冷落了学具、教具的功效。

四、课堂气氛要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乐所产生的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为此,教者要尽可能通过引人入胜的导入,系统而生动的精讲,高超而灵活的教技艺以及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要想真正活跃起来,除了激发兴趣外,我以为更重要的还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部分时间放给学生,要求教师上课做到“三不怕”即:一不怕乱。要证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因为学生的自主活动、积极讨论、互相争辩本身就是在探求知识。二不怕问。教者要勇敢的接受学生的质疑,哪怕是一些题外话,要成为问不到的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解答他们想知道的一切。三不怕讲。要求都是在学生思路出现偏离或“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作指导性讲解,这种讲是激趣、引导和点拨式的精讲,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五、作业设计与批改要活

在作业设计中要注意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题型的全面性和灵活性,以达到既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能恰到好处的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设计时还要注意分层设计,不搞齐步走,也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基础,分好、中、差三层,分别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供三个档次的学生练习,以达到保优、提中、扶差,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好。

篇5: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刘桥中心学校

魏凯

随着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在借鉴外校成功的教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提炼、总结,逐步构建了刘桥中心学校新《三段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其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三段五步》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这种学习的方式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展开.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效率以及能力的提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不应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记忆的过程,也不应仅仅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的在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应做到五个“注重”.一、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课堂

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只有让学生充分其中,学生才会产生兴趣,才会有参与感、成就感.但在实践过程,往往课堂教学设计越是复杂,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越是精妙,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就越少,参与的深度反而越低.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合理地、巧妙地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从而使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案例

1七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小王拾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人民币15元,交给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叫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启示”,以便失主认领.同学们,如果请你帮小王写一个“失物招领启示”,你准备怎么写呢? 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这好办,可以这样写:今拾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15元,请失主速来认领.”有的说:“不行,有人冒领怎么办?”有的说:“我有办法,写成:今拾到一只钱包,内有人民币a元,请失主速来认领.”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添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不再感到枯燥无味,提高了教学效率.二、注重创设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有效教学,应该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和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教师应要求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把自己的思想表达清楚,并能够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案例2 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动手实践平台:将学生按每组4人分组,以组为单位按要求动手实践:

1、制作等腰三角形纸片,并标上顶角、底角、腰、底边.2、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3、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

4、讨论你们的发现,写出结论.此要求提出后,学生有做纸片的、折纸片的、度量的、议论的等等汇集成一片,整个课堂的教学都呈现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热烈气氛.他们纷纷展示各自的成果:

1、两个底角相等,2、两腰相等,3、折痕是对称轴,4、折痕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5、折痕把底边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对“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知识探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来,亲身获得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

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

案例3 我在执教“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首先向学生出示这样一个挑战性问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板制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才能使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容积尽可能大呢?” 这个问题对单个学生而言是较难独立完成的,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问题一提出便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让他们一边动手一边操作一边演算,10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他深入到每个小组,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各小组交流个人的看法,再后由小组长集中每个同学的发现,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在老师引导下,在同伴们的合作下,此题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答.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时,首先是分组应该合理;第二是合作讨论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不能为了形式而讨论;第三是合作应该以个人思考为前提;第四是应该更多地提倡课后的合作交流.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人、每个小组的情况都不一样,要想在课上保证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充分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对课堂中的合作交流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保证个人思考的空间,切实发挥合作交流有利的一面,同时更多鼓励课后的合作交流.四、注重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6:英语教学应体现“和谐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 和谐教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和谐教育”的解释--人的活动有两种职能: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是人的自我表现,个人的世界观、信念、意志力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主要表现在学习上,而他们的自我表现则是多方面的,如性格、意志、信念、品德、智力以及文体活动、劳动创造等等。这些都是形成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和谐教育”就是把学生的这两种职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两者都得到均衡的发展。

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仍较严重地存在着忽视第二职能的现象。学生表现的唯一领域就是知识的评分,似乎这已成为一种惯例、牢不可破的观点,往往以一个人的成绩好坏来评定他的优劣,社会对学校的好坏评价很大程度上仍用升学率高低这根尺子来衡量,在这种氛围的笼罩下,许多学生便 失去了幸福和欢乐,那些英语成绩差的学生对学习渐渐产生了厌恶感。一位弃学的学生谈到“我英语考试老是不及格,升学无望不用说,在校自觉低人三分,回家又总挨父母责骂,还不如不来读书快乐”。

作为一位真正成功的教育工作者,除了传授文化知识外,千万别忘记要使学生都能成为幸福的人,使每个学生在从学校毕业的时候都能带走渴求知识的火种,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因此英语教学要做到这点,我认为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要求和谐统一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心理状态在一般情况下,学习效果是与学习情绪成正比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呢?当然,首先是把自己的学习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经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施加道德品质的影响,这样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激发学习动机应注意两条:一是要昼掩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另一条就是切忌生硬外加的“标签式”、“语录式”教学,空洞的说教。如高中英语第一册第21单元“马克思怎样学外语”一文,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勤奋好学精神,这是一篇给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的很好教材。可是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除了讲解英语知识外,其它二话没说就过去了,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忽略了“教育就是要迫使学生去思考自己”这一观点,而且采用了简单说教式。如一位教师在上完这一课文后说“After learning the lesson,you should learn from Maxi and study hard.”这位教师的说教虽比那二话不说要好一点,但其教育效果仍是很小的。当然,有的教师对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决不轻易放过,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寻找答案。我在讲授了这课文后,给学生就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about after learning the lesson?”要求学生先是口头回答,然后是书面回答。记得有学生是这样回答的“…Marx learned several foreign languages for the revelution. Even in his fifties, he still began to learn Russian for the necessary of the revelutionay struggle、 We must make a solid foundation in English for making contributions for building our metherland in the future.”就连部分差生也这样写道“…We will work hard at our English and improve it as soon as possible.”我觉得这样才算把传授英语知识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思想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滋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努力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达到和谐统一

情感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关心,对教学的责任感和富有感情的生动的讲述会使得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只有这样,教学过程就会成为师生愉快合作、共同努力求知的实际行为。师生间若没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就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影响师生双方情感的因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本人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由于惊慌而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如果你加以纠正,他便会一言不发;要是组织集体讨论,有的学生坐着无动于衷,没有反应,谁也不予理采;有的学生若你不叫他发言,他又不满,若你叫他发言,他又不愿讲。如此等等。上述种种表现纯属这些学生心理问题所致。要对这些“怪”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在工作中更应讲究方式方法,在感情上更应接近他们,并经常对他们进行心平气和地说服教育,否则,他们不仅改不掉那情绪和情感上的偏差,而且学习成绩也会每况愈下。例如,我曾遇到过一位名叫陈××的学生,他来自的一个小山村,高一进校时,学习成绩处于中游,由于性情暴躁、孤傲,而且待人冷漠,常出现与老师发生口角顶撞现象,使有的任课老师对他产生了厌恶 感,不到一个学期,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了。有一次我叫他朗读课文,发现他把几个she都念成了[hI:],我便 向他指出并加以纠正,谁料他竟怒气冲冲地回敬了一句:“你自己就一定准了吗?有什么了不起!”当时,差点把我气晕了,对这样好心不知好报的无理学生,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可冷静一想,不应该与这种学生睹气。事后我还主动找他谈了话,诚恳地帮他指出成绩下降的原因和努力方向。同时我了解到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父亲既无文化,年岁又已高,加上家庭经济拮据。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感到不是一次两次谈话就能改变坏习气的,我采用“三管”齐下的方法:一是生活上多多关心他;二是在学习上多加以帮助和个别辅导;三是协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做好思想工作。另外我还通过家访,争取家庭的配合。经过几个学期的努力,不仅使这位学生各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好转,而且,也教育了班上其他同学,同时,作为教师的我在学生中的威信更高了。这位学生在应届考入了重点大学,现在还担任大学学生会的主要干部呢。

这类性格孤僻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原来学习成绩不错,在初中时,是老师的得意门生,或者学习上碰到了困难,对老师产生了不信任感,产生了不良心理,对待这些学生不良情绪反应,我们教师不可以牙还牙,或者永不理采他,否则,不用说他们学习学不好,还可能会导致他们去犯错误。正如我的那位学生在给我们来信中说的那样“要是没有您那耐心教育,您那高尚情操的熏陶,我是万万不可能成为现在这样的我。”

学生对教师的爱是十分敏感的,他们会用老师对他们的同样态度来回报老师的态度,我们常会看到有的学生虽然得到老师的关怀,仍不能回答问题而内疚落泪。师生间点滴的情感交流,学生都会对老师产生的好感、信任和尊敬,乐于和教师配合,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往往带有情感性,他们不会用理智支配感情,而是以感情支配理智,他们往往不是因为某一学科重要而去学习它,而是因为他们喜欢那一学科的老师,有时他们不愿意学习某一学科,是因为不喜欢某一位老师,拒绝为他们不喜欢的老师学习。如在一次学生座谈会中了解到,有的学生英语成绩差,往往是初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没有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所造成的。有一位学生反映说:“我初一时,有一次读单词发音不准,老师反复帮我纠正,由于方言影响,当时怎么也改不过来。在全班学生面前,自认为丢尽了面子,从而失去了学英语的兴趣,以致英语成绩每况愈下,距离越拉越大。”还有位学生说:他英语成绩差,是由于一次课文背不来,老师讥笑了他,并罚他站在教室后面,这样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对这位老师产生了心理隔阂,甚至对立。

这两位教师的意图可能是的好,可殊不知起到结果,是把学生推向了对立面,师生间这种消极的情感交流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恶化,这对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可能会断送了学生学好英语的前程,也为“两极分化”埋下了“定时炸弹”。

当然,有的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其原因是因为初学时基础没有打好,越学“欠帐”越多,从而丧失了学习信心,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必须首先应该恢复他们的学习信心,有了信心才能重整旗鼓。还应善于发现后进生的优点和进步,对取得的进步适当加以肯定,或及时给予赞许和表扬。

三、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谐统一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强调教学技巧和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要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活动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

可以克服由于班大人多,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以及教材不相适应等因素所造成的许多困难。但就高中英语教学而言,除要讲究教学方法外,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高中英语教材中,词汇、语法和课文这三大问题如何教学所起效果最佳,这常常是每位教师所需思考的问题。现对这三个问题略谈一点看法:

⑴词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能力和使用词典的能力。随着学习程度的提高,应结合教材启发学生注意词的多义和跨词类的词的用法,并在所学的语言范围内尽可能用英语解释词汇及句子。

⑵语法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语法规律的能力,在课文预习时,便要求学生自己事先找出语法方面的问题,以便带着问题听讲。但在教学中,要防止过多地讲解语法知识,以致削弱学生的语言实践。

⑶课文教学。这处在三个问题的首位,因为高中课文是进行听、说、读、写、译几种技能训练的综合材料。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初步阅读的能力。还应抓好课文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线索有一个较为清楚的了解后,学生学课文便会深刻些,也便于学生记忆、背诵、复述,再经过课后的口笔头练习,学生就会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了。

总之,高中英语教学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如启动学习车轮的强大动力,是燃起学生自学之火的导火索;师生注重情感交流,正如推动学习车轮长期滚动的“润滑剂”,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教学方法,正如起重的“千 斤顶”,是学习的向导,是获取自学效果的法宝。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品质、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等等,并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让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各方面和谐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心灵由于劳动幸福而充满快乐,看到学习是全部精神的一部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作者 :浙江省东阳市中天高级中学 楼 骞

篇7: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有效性

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时也不断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尤其突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渗透开始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手段已开始广泛的使用,尤其在小学阶段也开始逐步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使用也逐步的增多,这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增强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效性。但是,在多媒体手段使用过程中,一些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如何提升多媒体手段运用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觉得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多媒体手段实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正确定位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有着很大的作用,但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这是由小学数学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为用而用。例如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明确,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学就先进,教学手段就现代化,就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自己就教得好,学生就学得好,他们忽略了“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学习工具,网络是一种资源,一种学习环境”,是为教学服务的这一特征。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不顾数学学科的属性,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这种教学媒体,有些数学知识明明可以直接利用身边的黑板、挂图轻而易举就能解决,而他们却总是喜欢“舍轻挑重,即使有现成的教具也视而不见,非得要自制课件授课。这样顾此失彼只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认识,明确多媒体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为了要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不能盲目的使用。

二、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开始注入教学中,但有些教师的教学思想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者主要是教师,所以要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能够很好的控制多媒体手段。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除了掌握数学学科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具有多媒体教学的基本知识,例如能编制常用的课件,会操作使用多媒体,熟悉多媒体的功能以及教学方法。而且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学会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要能够在教学中学会综合的运用。

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学会能够充分的理解数学教材,例如在制作数学课件的过程中,首先要将教材研究透彻,理清教学思路,再制作数学课件,不应该盲目制作课件,而一位的追求课件的美观,忽视了与数学内容的结合,因为小学生的认识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他们辨别能力还很差。错误的不科学的不良的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是致命的,因此在选择课件素材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讲究科学性,讲究合理性。所用素材一定要吻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粗制滥造。有些小学数学老师不论什么教学内容也不管需不需要,对于资料和素材又不加以严格筛选,这就不符合教育的规律了,多媒体就成为累赘负担,甚至是错误的导向,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总之一句话,要尽量选择最优的材料制成课件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之中。因此说只有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效性。才能跟着新课改的要求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注重互动,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新课程中特别强调“对话”,在利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注重相互性原则,有效地促进人机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在教学过程中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也可通过观察,时时接受和分析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对自己的讲课作相应的调整。我们要避免被多媒体课件所左右,而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的作用,忽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形成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不能只顾多媒体的使用而去忽视学生,忽视课本等,要注重教与学之间的知识、感情的交流,这样有利于营造小学数学良好的课堂艺术气氛,体现数学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吸收。这样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程中注重相互性原则,才能更好的提升多媒体手段运用的实效性。

篇8:小学数学教学应体现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 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兴趣也就越浓。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 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购物、按一定的比例设计平面图等问题均发生在学生的身边, 并且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因此, 教师要多创设教学情境, 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 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 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比如说, 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 我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教, 而是跳出了数学, 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关系”, 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先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 与父母, 与哥姐, 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海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个了解。然后, 猜老师的岁数。先猜猜老师是多大了? (25) 不对, 同时, 告诉学生这是数量, 加一个条件, 大5岁, 那老师多少岁呢? (30) 30岁也是一个数量, 那大5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然后, 猜扑克牌的张数, 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 (13) 不对, 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 添一个关系, 比它多2张, 那老师手里有几张?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 学生知道了, 告诉你一个数, 要求另一个数, 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 这样对关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来的新课, 出示小白鸭、小灰鸭、小花鸭, 分别为18只, 24只, 求小花鸭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础, 学生知道必须有关系才能求小花鸭。于是, 课堂就沸腾起来了,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说出各种关系, 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 以关系为灵魂, 把知识提炼出来, 数学问题生活化, 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再例如, 在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 我变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本班同学间玩跷跷板的纪实录像。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和其他伙伴的身影时, 个个表现的非常兴奋, 大声叫着能看到的小朋友的名字。当看到又瘦又小的许训飞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不管怎么用力也压不起又胖又重的刘城奥时, 同学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同时又有部分同学大声说:“许训飞太轻了, 根本压不过刘城奥。”借助这一场情景,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他们用眼观察轻重的能力。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使例题生活化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但我们的数学教材, 题材老化, 情节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 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实在太少, 我们要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 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味的状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 调整教材, 重组教材内容, 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例如, 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 我并没有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教学, 而是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月底, 小强的爸爸和叔叔领了工资, 去苏果超市购物, 超市里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 琳琅满目。小强的爸爸看中了一双球鞋, 价值198元, 他身上有323元, 叔叔看中了一块手表, 价值397元, 他身上有465元。他们该怎么付钱呢?怎样想付得更快?这里, 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 把教材中缺少时代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七册“认识几分之一”时, 把例5改成“第28届奥运会冠军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中, 他跑了全程的十分之一, 你能用线段表示这个分数吗?”通过多媒体电脑课件展示:课件播放刘翔在110米跨栏中的情景, 再把110米跑道抽象成一条线段, 然后, 让学生说出表示的哪那一部分线段。这样, 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练习设计生活化, 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课后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后练习的生活化, 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 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 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 求出客厅的面积, 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 并算出它的面积, 最后估算一下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 一共需要多少钱?我在教学中又开展了“设计你的卧室”数学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 要求学生先做好地面的设计, 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 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家具、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电器等。设计好图纸后, 再做市场调查, 通过各种途径调查建材规格、型号、价格等一系列信息。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使学生兴趣盎然, 亲近数学, 真正让数学走近学生, 让数学走入生活,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运用生活经验, 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是要求我们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 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 体验研究的价值, 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例如, 在教学“前后”时, 上课前, 我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座位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然后调换个别同学的位置, 让学生再说一说。采用这样的教学活动,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参照对象的不同, 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又如, 在教学“时、分、秒”时, 因为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 它比较抽象。因此, 我设计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 又是学生喜欢的活动, 有数脉搏、跳绳、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能亲身感受、体验到1分钟、1秒钟的长短, 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即数学来自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 联系生活讲数学,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问题生活化, 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篇9:数学教学应更多的体现人文性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发展性领域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指向和核心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有研究表明,教师教学目标的清晰程度不仅与学生获得的成就直接相关,而且与学生的满意度关系密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好说明了《标准》中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这一观点的体现。过去,我们对这三个方面重视不够,只是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充其量把这些看成是学生从事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标准》中对此的强调就意味着,我们应把这四个方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不能随意降低某一方面的要求。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来完成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方面的目标的实现。新基础教育要求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的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注重发展性领域,体现和落实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二、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学科育人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与加工,使它体现出浓郁的人文色彩。增加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外、校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增强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数学的美无处不在,如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形态美、比例美等,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往往需要教师唤醒、点化,方能使学生感悟和领略。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景,向学生展现数学美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趣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提高其人文素质。让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情绪得到调适,审美修养得到提高,思维品质得到改善,创造能力得到诱发。

三、重视教学过程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综合、运用等主动性探究、学习,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收获成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x2-x-2≥0。学生有的用图象法、区间法、口诀法等。教师对各种方法进行总结,对学生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作为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者的教师要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着眼于学生发展,巧妙地把数学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师生互动体”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做”数学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过程。

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民主、自由、活泼、向上,使人性能得到张扬,个性能得到发展。由于与传统教育环境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变以知识为师生的主要沟通手段为以情感作为主要的沟通手段架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桥梁;变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中心和权威为学生是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助手;变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标准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标准。要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情感,帮助学生发展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宰;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所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个人和社会服务。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在一种极其自由与和谐的状态下心情舒畅,机能协调,各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文意识得到培养。

五、实施人性化的教学评价

上一篇:物流类相关个人简历表格下一篇:三月份保安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