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

2024-05-24

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精选14篇)

篇1: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

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

课堂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知解惑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如何组织,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最终达成,所以,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至关重要。因此,我认为,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发挥课堂教学组织的育人功能十分重要。在此,就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课堂教学的组织,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可控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数学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即使讲得再好,再系统,也只有通过学生各方面的反馈才能体现出来,而能否反馈出来起决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组织,故课堂教学的组织情况,在课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课堂教学的组织,可以反映出教师对每个学生各方面了解、掌握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智力因素以及各自的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而出现不同的差距,为此,要搞好课堂教学组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全面了解学生,有的放矢、重点培养、分别指导,给每个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 课堂教学的组织,可以体现出教师对教材的研究、熟悉及掌握程度。课堂教学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必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备课、设问、设计练习、研究教学语言等,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对于双差生,则多给他们一点关心、爱护,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注意调节和改善教学程序、合理地组织教学,保证信息畅通,使教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评定和要求等方面获得反馈信息,以调动自己的学习行为。

四.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抓好“减负”,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学科课程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而且又是培养文化科学素质的重要学科。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总是和动手操作能力,是 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减轻课业负担,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信心,养成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唯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质,核心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做到轻负担、高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

总之,要抓好“减负”促进素质教育,教师更应重视小学数学教学的组织。教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尽量做到概念从实际引入,问题从实际提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2: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

数学试题千千万万,要使数学学习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要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热情,还要遵循解题的方法与技巧.在解题过程中,如果方法使用得当,就可以少走弯路,常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 者:冯永忠  作者单位:陕西省洋县江坝中学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应重视练习的教学价值

一、梯度设计,体现层次性

学生接受和巩固知识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因此一节课的作业练习既不能原地踏步、机械重复,也不能忽高忽低、相互脱节,必须有一个优化的次序,应遵循“小台阶、步步高”的原则。

如学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1)填表。

以上属单项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唤起学生对知识内涵和组成因素的再认识,进一步内化。

(2)观察上表,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表中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把相关知识综合起来一起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内化知识,形成技能。

(3)请帮助小明解决问题:小明家打算用40厘米的篱笆围成一块长方形或正方形地用来养鸡,问鸡的活动范围最大是多少?

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同,而面积不同;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优化所学知识。

又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试商方法后,设计这样的练习:第一层次题以不同的试商方法设计一组典型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怎样计算,怎样试商比较简便。第二层次题让学生试着编出类似的习题,在编题的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运用相关知识、前后联系对比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无痕的引导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三层次就是灵活变通性练习,通过多样灵活的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与习惯,可以设计辨析题、对比题、填数字等趣味性的习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整理与回顾,还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难易适宜,尊重差异性

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超越,又不能一味迁就,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朝着最近发展区迈进,这是设计练习难易程度的原则。同时,要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分梯度设计难度不同的练习,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充分发掘自身潜能。一次有效的练习,应分层次给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设计不同的习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的练习中,可设计A类、B类、C类三个层次的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至少选做两题。

A类题:

(1) 求出下列圆的周长:d=8厘米, c=?;r=2分米,c=?

(2) 自行车外轮直径是0.52米,如果每分钟滚动10周,1分钟能行多少米?

B类题:

(3) 李大爷用20米篱笆,能否给半径为4米半的圆形菜地围一周?

(4)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物体或圆形的组合体?计算出它的周长。

C类题:

(5) 欢欢、京京、迎迎为了迎接运动会,每天练习长跑。一天,他们在200米环形跑道上同时起跑,当迎迎跑完一圈时,京京超迎迎1/4圈,欢欢超过迎迎半圈,三人共跑了15圈,算一算,他们各跑了几圈?

通过这样一组练习,学生不仅可以自觉检查自己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还可以在达标基础上向高一层的目标攀登,充分发挥自主性。因此,教师要保持学生学习的新奇感,给学生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究———收获———再探究———再收获这样一种情感体验之中,使之能自觉、主动、灵活地处理问题。

三、重组结构,突出应用性

数学知识最终将应用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变式问题,它们不可能像教材中的题目那样给学生提供清晰的条件、暗示性的语言和明确的问题。因此,数学练习要富有发展性,打破教材中那种固有的题目结构,将练习的信息进行多样化的创造性重组,从而让练习的结构更有利于学生的有意思考和主动探究。

1. 设置“陷阱”

错误能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拓展学生的认知程度。利用旧知的影响、定势的惯性或新知的误解设置“陷阱”,将这些因素以比较隐蔽的方式渗透在练习中。例如在学完“商不变性质”后,出示填空题:40÷5=(40+8)÷(5○□)。学生给出的答案往往是(+8),受“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的影响,误解为“只要被除数、除数同时发生相同的变化,商的大小就不变”。此时教师若引导学生再次自我反思,并针对该题展开讨论,相信学生在这“陷阱”之后,必将获得更加丰富的发展体验。对于“商不变性质”会记忆犹新。

2. 增减信息

在信息多余的时候,能自主选择信息;在信息缺乏的时候,能自主搜索信息,这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重要素养。对学生而言,那种信息齐全、思路明确的问题的解决,是缺乏发展性的。所以练习设计应突破“对号入座”的信息提取模式,增加多余信息,扰乱学生的视觉感官,或隐蔽、减少信息,诱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让练习更加富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例如学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让学生解答:“学校花坛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量得三条边各为3米、4米、5米,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这里,“5”是直角三角形的最长边,“3”“4”是互为底、高的两条直角边,多了“5”这个条件,练习就增加了许多的思考价值。

又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后,让学生解答“粉刷一个长、宽各为80厘米,高5米的烟囱,需要粉刷多少面积?”题中隐含了烟囱只有4个面的信息,需要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解答,从而给练习增添了几分“问题解决”的意味。

四、留足空间,激发想象力

富有发展性的练习,应该能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和多策略探索。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的时候,要注意适当扩大练习的思维含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他们充分观察、充分想象,从中训练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1. 发掘深度

设计“深度”的练习内容应充分“挖潜”和“变式探讨”,并力求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掌握一类问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灵活应用,具有极好的数学教育价值和训练功能。

例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出示下图,求图中3个三角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在进行教学处理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渐进的探索:

(1) 求三角形的面积。5×4÷2=10(平方厘米)

(2) 在图上画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其他三角形。

(学生做出了多种画法)

(3) 引导发现: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以上三个步骤,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规律得以提炼,创新思维得以有效的诱发,体现了练习的深度。

这些练习表面上朴实无华,实质上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应用、能力训练、思维发散、情感熏陶的资料。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体验感悟。

2. 拓展广度

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这些练习包括较为丰富的信息,学生可以选择全部或部分富有个性的解题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

如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为3厘米,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通过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得出以下解法:

方法(一):6×6÷2+3×3÷2+3×3÷2

方法(二):6×6÷2+3×3

方法(三):6×6÷2+6×3÷2

方法(四):6×6+3×3-6×6÷2

方法(五):(6+3)×6-3×3-6×6÷2

方法(六):3×3÷2×6

方法(七):3×3×3

……

接下来,我们让学生任选一种解法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许多学生选择了方法(七),这样计算起来又对又快。于是反过来重新认识这道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学生兴趣提高了,对题目的理解也加深了,对问题的解决又有了新的突破。

3. 引发想象

这些练习的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其凭借自己的数学知识,对问题做出与众不同的畅想。可以让学生“自编”自答,让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出一道课堂练习,自己解或是与同桌交换来解。

例如在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之后,设计下列一题:

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

提问:(1)哪个字出现得最多?

(2)“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3)找一首诗,其中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

这种练习,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进行了课程的整合。巧设练习,有助于创设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环境。

又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出示下列一题: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用计算器把正确结果算了出来,他是这样算的:50×6-6,你还能想出其他的算法吗?请用算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如:7×7×6, 98×3, (39+10)×6等。

这样一来,让学生学会创造,让学生尝试成功,不仅给了学生锻炼的机会,还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

篇4:作文教学应重视兴趣的培养

一、激发情感,诱起表达欲望

情感是行为的动力因素,表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动情、动容,来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人,讨论自己最关心的事。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诱发了心理需求,就能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比如我校学生都知道我市引进了“必康药业”,是省级企业集团,它对我市的经济发展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听企业领导介绍,让学生认识到发展企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回来后要求学生以访问记的形式进行介绍,并向报刊投稿,同学们觉得这既有荣誉感,又有一种使命感,急着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读者。

二、调节心理,诱发良好情绪

一些学生害怕作文,对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不能动辄以作文压学生,活动还未进行,作文已经布置。让学生带着框子去作文,如此作文,学生怎能不怕呢?因此教师要重视作文指导,不断改变方法,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并要求写影评,教师不必事先布置任务,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要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观看,看完电影后让学生讨论:影片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饰演的哪个人物?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一定情绪高涨,发言热烈。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谈谈:你对影片的主题有什么看法?你对影片中的哪个人物或哪个镜头最感兴趣,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然后把这些内容写下来。一般来说,学生都能写出较有分量的影评来。

三、引导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喜欢写作文的学生恐怕不多。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冥思苦想,其结果却仍不尽如人意。但是否可以在指导方法上作些变化呢?比如,学校附近工厂有噪音、废气污染,教师启发学生根据切身感受,谈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再通过组织学生做社会调查,利用自己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测试各种数据,向有关部门呼吁等活动,然后让学生写《我们需要洁净的环境》的作文,学生就会感到作文并不难。因为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事实上,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问题是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并把观察所得结合自己的感受恰当地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四、从说到写,降低作文难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相处时很会说话,但要他将所说的话诉诸文字却会显得非常困难。这就说明,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表达确实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也是语言训练的必由之路。作文教学要有意识地缩短这一距离,就要注意坚持从说到写的原则,降低作文的难度。有一次,我在作《可爱的家乡》一文的作文辅导时,和学生进行了家常式的谈话:“我们窑湾镇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哪个同学能介绍一些有关窑湾的历史传说呢?”同学们争相发言,相互补充,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继而我又说:“你们介绍了不少有关窑湾的历史,但我还想知道一下窑湾的现在,你们能说说吗?”同学们又从窑湾近年来在交通、小城镇建设、农业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谈了窑湾古镇的今天。有一位学生特别指出:“我们窑湾生产的绿豆烧、甜油走遍天下!”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课堂气氛热烈。然后我让学生以《可爱的家乡》为题,整理成一篇文章。同学们兴趣高涨,很快就完成了草稿,字里行间,句句真情,字字实感。可见要写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再从学生说的过程中逐步变成书面文字,学生就不会感到很难了。

篇5:作文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甘肃省临洮县洮阳学区文峰小学 魏志琴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特征。学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就能独立思考,并具有多项思维和创造力。因此,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学生的个性培养,不但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作文教学的需要。

目前,在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就是缺乏个性的典型反映。因此,教师在指导写作时,不要以太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同学生一起分析写作要求,研究不同的写作方案,鼓励学生写出不拘形式而内容丰富、具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来。

一、以趣促写,开发潜能

学生对作文畏之如虎,究其原因是与枯燥乏味的写作和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有关。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及想象真实的表达出来。而学生要进行这种言语表达活动,首先需要由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其倾吐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挖掘其兴趣的激发点,以生动的授课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发现自我,展现自我。例如,在教学命题作文《我心爱的玩具》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文具、玩具、生活用品、艺术品……)带到课堂来。上课后,我问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吗?为什么喜欢它?想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想说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抢着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选好范文,指导独创

运用范文,学生可模仿生活形成一种“内部轮廓”,为以后作文构思提供材料和模仿的准备。我们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从中学到一点写作技巧和语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范文的选择上要讲究,尽量避免范文的消极作用:生搬硬套、束缚思想。在范文的提供上可多选几篇,让学生体会同一现象,可有多种观察方法,可用多种写作方法和不同语言描绘叙述,鼓励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求异思维,想人所未想,敢发人所未发,从而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种植物时,我以写“荷花”为例,找来了写荷花静态、动态品格的不同范文,让学生感悟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写作方法和不同的语言描述出的事物的个性特色。这样的方法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之逐步走上轨道。

三、启发想象,扩展思路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它是检测个性发展程度的标尺。只要学生能展开想象,思路就会开阔,思维就会灵活,语言就会丰富,习作时也就会文思泉涌。因此,作文教学从起步就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做到经常化、具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激发其独创动机。对小学生来说,奇妙的想象来自丰富的表象,必须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为他们积累丰富的生活表象准备条件。但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相应的语言,就会使学生的想象和表达受到局限,无法转换为生动形象的文章。因此,教师应力求做到既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又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语言,使两者相辅相 成,同步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个性化作文的产生。如《狼和小羊》这篇课文的结尾讲到狼向小羊扑去时便嘎然而止。于是,我让学生借助童话手法续编故事,并鼓励他们突破常规的禁锢,写出独特的、奇异的、小伙伴们从没听过的新童话,事实证明,孩子们笔下的童话世界是五彩斑斓的。

四、从说到写,相互促进

篇6:应重视例题教学后的反思

一、反思解题思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由于学生的智力差异,每道例题教学后,总有部分学生对例题所讲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掌握得不牢固,因此,在例题教学后回顾和总结解题思路则显得十分必要。在反思中,学生对例题进行再认识、再理解、再提高,既加深了学生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要3天做完,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

教完例题后,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例1的解题思路。根据“已经做了5天”和“平均每天做75套”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已经做了的套数;已知计划做660套衣服,又求出了已经做了的套数,就能求出剩下的套数;知道剩下的`套数和要求完成的天数,就能求出后3天平均每天要做的套数(即由因导果综合法)。再让学生说出解题步骤:第一步求“已经做了多少套”,第二步求“还剩下多少套”,第三步求“后三天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套才能完成任务”。最后,教师再根据综合算式提问:①“75×5”表示什么?②“660-75×5”表示什么?③“(660-75×5)÷3”又表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进一步帮助学生理顺和掌握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

二、反思解题方法,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教完每道例题,通过引导学生反思本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比较哪种解法较为简捷,进一步拓宽学生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第十一册54页的例4教学之后,教师可问学生: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如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

以九月份生产玻璃的箱数作单位“1”,得解法:20000÷(1+1/3)。

解法二

以十月份生产玻璃的箱数作单位“1”,解法为:20000×(1-1/4)。

解法三

用归一法解:20000÷(3+1)×3解法四用方程解:设九月份生产玻璃x箱。得方程(20000-x)÷x=13。

这样引导学生从同一例题中探求不同的解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反思题目变式,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篇7: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

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 洪明娜

一、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生对作文课的感受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很多中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很难,实在没有什么内容可写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细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首先是缺乏亲身体验。学业上激烈的竞争、父母望子成龙带来的沉重思想负担,学生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习上,除自身的小世界外,他们对生活的了解十分缺乏。其次是学生缺少间接体验。因为“两耳不闻窗处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对课外知识了解不多,而课本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容量很少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渴望。其结果只能是学生视写作为如临大敌,作起文来搜肠刮肚,难以妙笔生花、下笔有神。

面对如此事实,做为一个语文教师应怎么办呢?正如莫洛瓦所说:“我们为什么要看书的理由之一,便是想要超越我们的生活,了解别人的生活。”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初中语文新大纲明确规定:“初中生应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每学年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80万字。”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外阅读应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

二、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本

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少,而且年龄小、判断能力差,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由。在良莠掺杂的书海中要选择恰当的课外读本,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业余时间。”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适合他们的读本,让他们学得有所得,而不致在书海中迷失。

指导课外阅读应遵循一条原则:以课内为基点,恰当、有序、渐进。“以课内为基点”,即以课本的篇目为基础,最大限度接触相关的各种材料,课外促进课内,同时又可增加学生阅读总量。“恰当、有序、渐进”,也就是依据学生年级特点指导阅读,不能操之过急,想一口吃成胖子。如初一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初二开始增加说明文、议论文阅读。阅读指导可以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1.阅读课内文章涉及的长篇小说并向作者其他作品扩展。鲁迅先生在指导青年读书卓越,曾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先要看几本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他的位置,倘若知道的更详细就要看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这种阅读强调要专一,钻得深,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课内文章涉及的长篇小说及作者其他作品,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阅读效率就越高,读得越深入。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学生通过阅读,对《水浒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思想意义有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中人物形象和特点。

2.阅读课内文章涉及的一些背景材料粗放评论文章。学习那些主题较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或写作时代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课文时,教师应把一些背景材料或评论文章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教授《北京喜获奥运会主办权》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报纸上有关申奥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中国百年来奥运梦想。教师也可印发教参中的评论文章供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对申奥成功的意义有较深的认识,了解消息特点。

3.以课内文章为基点,向内容、题材、写法等相在联的文章扩展。这种扩展阅读既可以巩固课内知识,又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通过比较阅读,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如教授《小巷深处》、《一厘米》等时,可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记叙母爱的文章,看同一题材不同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段有何不同,从中了解不同的表现手法,为写作积累知识。

(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应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不至于使课外阅读流于肤浅,追求数量,不重质量,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既能提高学生阅读效益,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仅在“名人读书方法”中就列出古今中外134位名人的不同读书方法。归纳起来适合于中学生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1)浏览;(2)精读;(3)略读。

“浏览”指自己觉得有趣或用得着的书报杂志,都应随便翻翻看看,理解大概内容,然后确定哪些要精读,哪些要略读,哪些不必读。对那些与自己所学内容有关的、重要的、自己喜欢的文章,要逐字逐句研读,掌握要点,吸取精华(对于这类文章不是读一遍就行的而是有计划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读许多次,深入研究),一般的文章,大略读一下,了解大意就可以了。要注意一点:即使是精读的内容也要分清主次,主要部分要精读,次要部分则可浏览;就是浏览的内容,如果自己认为有用也要精读。正如梁启超所说的,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因此要学生学会积累资料,积累有用的事例、语句等,以备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告诉学生不仅要善读,还要善于运用。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能用,既能获得益处,也能得到乐趣。

(三)指导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应勤于读书,把握时代热点。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在平时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空读书,增加知识储备,了解时代的信息,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护知识的新鲜度。这样才能阅读指导切合学生的实际及时把新的东西介绍给学生。

(2)教师应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课内、课外两不误。长篇小说或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寒、暑假或较长的假期中阅读。报刊杂志或短的文章,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以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做到课内、课外两不误。

篇8:应重视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1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应用问题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 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新课程对此做了很大的调整, 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 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1) 新教材每一章的序言, 都编排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 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如在第十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以体育赛事为话题:“某校举行男生乒乓球比赛, 最后求整个赛程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的计算作为章头序言, 激发学习数学欲望, 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2) 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以实际例子引入课题。高中数学的十五章内容中, 分别就概念引入、实例说明、数学表示等方面有31处都恰当的运用了实际问题和具体情景。如用“出租车行驶不同路程的收费问题”表示分段函数, 用功和位移的关系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等。这些实例的引入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了数学问题。

(3) 例题、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中都增加了应用问题的份量。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在例题、练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大量的应用问题, 其中41个例题, 占总数的14.6%;练习题有45题, 占总数的12.4%;习题有105题, 占总数的18.15%;复习题有50题, 占总数的14.91%。分别涉及增长率、路程问题、个人所得税、物理、化学、生物问题、银行利率等各个方面, 量大面广, 情景新颖, 融知识性、趣味性、自主实践、探索性于一体。

(4) 阅读材料。问题生动趣味性强, 贴近学生生活, 新教材中共安排了16个阅读材料, 其中: (1) 历史故事方面的, 如第二章《函数》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平面向量》中的“人们早期是怎样测量地球的半径的?” (2) 介绍数学应用方面, 如第八章《圆锥曲线的方程》, 第十二章《统计》。 (3) 扩充知识方面, 有第五章《平面向量》中的“向量的三种类型”, 第十一章《概率》中的抽签问题。

(5) 新增了“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为了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活动性, 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教材安排了三次实习作业, 一是“函数关系的实习作业”, 让学生调查研究附近商店、工厂、学校潜在的函数问题;二是利用“平面向量”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的距离、方向问题。三是“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2 高中数学应用题问题的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6~18周岁, 他们认识问题的各种心理成份虽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但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 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能够逐步的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 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 开始在教师帮助下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 进行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 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 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2.1 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 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 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 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 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 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 分清条件和结论, 理顺数量关系。为此, 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 冷静、慎密的阅读题目, 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对学生生疏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 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2) 建模:明白题意后,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 哪些是已知的, 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 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 建成数学模型。

(3) 求解数学问题, 得出数学结论。

(4) 还原:将得到的结论, 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 还原为实际问题。

2.2 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

为了增强学生的建模能力, 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 及时结合所学章节, 引导学生将应用问题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熟悉的实际原型, 发挥“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 可顺利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 如将高中的应用题归为: (1) 增长率 (或减少率) 问题; (2) 路程问题; (3) 合力的问题; (4) 排列组合问题; (5) 最值问题; (6) 概率问题等。这样, 学生遇到应用问题时, 针对问题情景就可以通过类比寻找记忆中与题目相类似的实际事件, 利用联想, 建立数学模型。

2.3 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法

高中新教材的数学应用问题遍及教材的各个方面, 教学时针对不同内容, 有的放矢, 各有侧重, 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 章头序言, 指导阅读, 留下悬念。对图文并茂的章头序言, 由教师简单提出或由学生阅读, 使学生稍作碰壁, 留下解题悬念, 增强解决问题的欲望。

(2) 重视例题的示范作用。例题是连接理论知识与问题之间的桥梁, 示范性强。因此在讲解例题时应在分析题目各个量的特点关系、建模解决数学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诸环节都应很好的起示范作用, 教师应重视例题的分析与讲解, 积极进行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寻求基本实际模型的能力, 重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3) 研究性课题, 重视自主探究。“研究性课题”是新教材中的一个专题性栏目, 具有探究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它既是所学内容的实际综合应用, 又对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训练价值。

§3.5的“研究性课题”, 一个有关分期付款的问题, 因为现在房价太高了, 很多人一次性地支付售价太高的房款额有一定困难, 另一方面不少商家也不断改进营销策略, 吸引和方便顾客购物和付款, 它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应用日益广泛。对它的探究将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教学这一课题时, 应突出以学生探究为主, 教师点拔、介绍为辅, 教师不断提出问题, 介绍情况, 启发诱导, 鼓励学生研究和探索。

第一步, 让学生阅读教材P144的方案表, 明确每个付款方案的次数、方式。

第二步, 引导学生探究第二种方案, 即分6次付清, 购买后第2个月第一次付款, 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 …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 月利率为0.4575%, 每月利息按复数计算。

首先, 学生根据要求试做, 不少学生得出每期付款元, 也有学生得出每期付款元。这时教师不必指出对错, 进一步分析、调整学生思维, 这两种方式对谁有利?学生计算后, 自然得出前者对顾客有利, 商家吃亏, 而后者对商家有利, 顾客吃亏, 都不符合买卖公平的原则。

然后, 教师适时的指出分期付款的条件, 引导学生将原问题进行以下分解:

(1) 某种商品售价时的货款到全部付清时增值到多少?

(2) 各期所付款额到贷款全部付清时分别增值到多少?

(3) 利用付款中的有关规定列出方程:

最后, 引导深化———研究不同方案及一般结论, 让学生计算方案1、3, 再由学生分组交流、比较结果, 选择最优方案, 得出一般结论。

3 对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

3.1 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中, 应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一般情况下, 数学知识的产生不外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 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 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有具体直接的应用, 如高二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计算最值, 线性规划, 高三的概率统计等。应该让学生充分实践和体验这些知识是如何使用的,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2 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中出现的数学现象

数学语言可以清楚、简洁、准确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养成乐意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 既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 需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 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应用价值。在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 教师应主动地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的广泛应用, 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切相关、处处联系的。

3.3 关于应用问题中的算法问题

新教材要求用科学计算器处理、计算数值, 在例题、习题中给出的数据都比较复杂, 我认为高中数学应用题的重点是数学建模, 所以正确建模, 明白算法、算理应占主流, 一味追求“实际”, 多次出现一些复杂数据, 会冲淡主要问题的解决。事实上, 每节中只要有一两道实际数据的题目, 其他的可选择特殊数据或干脆用字母表示, 不仅可突出算理, 而且会加强应用问题的分析, 节省时间, 体现字母代数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数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2]王尚志.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J].数学教育学报.2002, (2) .

篇9:统计的教学,我们应重视什么

一、根据生活需要,确定调查主题

统计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一些鲜活的事例来说明“统计”学习的重要性,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我们要开一次联欢会,需要买一些水果。现在市场上苹果、梨、香蕉、橘子这四种水果较多,哪种水果可以多买一些呢?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行一次调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需要与学生的研究兴趣来指导学生选择与确定统计的主题,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例如,本次的调查主题可以确定为《最喜欢的水果》。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一般来说,小学生比较喜欢的调查主题有“统计图中寻富路”“统计表中护环境”“统计图中看爱好”“统计表看奥运”“统计图中谈销售”“统计表中看成长”等等。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过程——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去收集数据。

例如,在安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观察学校路口车流量的情况。学生要获得这些数据信息,亲自去收集信息。还有让学生在小组内调查统计本组同学的铅笔、橡皮、尺子、小刀的数量,让学生去统计本班同学每天睡多长时间等等。让学生边调查、边收集,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尊重学生的选择,重视学生的体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如调查《最喜欢的水果》收集数据时,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教师在此时就要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谁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呢?学生想到的方法是自己分类举手,然后数一数,或让喜欢苹果的同学站在一组,喜欢香蕉的同学站在一组,师生一起数一数每一组的人数,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亲自参与调查的体验。

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查工具和方法,特别是要学会根据调查的问题,自行设计调查表与调查的项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查。根据教学要求,在第一、二学段,学生只需要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学习用计数、测量或实验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到了第三学段,学生就要学会根据问题设计调查表,用问卷、座谈等方法来收集数据和获取信息。

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整理数据的方法

整理数据不仅直接关系到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同时也影响统计时的工作效率。整理数据时,往往是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算。

例如,在小组活动,统计文具时,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的文具记录下来,再把第一种文具的数据整理在表格中。大多数学生会采用打“√”的方法和画“正字”的方法,也有少数学生采用记数字的方法,画图形的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比较中,学会了一些整理数据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看图表,分析数据

学校路口车辆流量(2分钟)统计表

车辆种类 客车 摩托车 卡车 轿车 合计

辆数 46 25 6 10 5

针对上面表格的数据,我们通过分析与描述,可以提出下面三种类型问题,让学生思考。即引导学生看图表,分析数据。

1.描述性问题:一共有多少辆?摩托车有多少辆?卡车有多少辆?……

2.比较性问题:从统计表中看出,哪种车辆最多?哪一种车辆最少?

3.推理性问题:预测在下一个5分钟内,车辆经过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了多次自主、合作、探索活动,不仅加深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的体验,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初步形成了统计观念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10:英语教学应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世界上堪称投入最大、耗时最长的中国式英语教育,却未能培养出令人满意的外语熟练度。据《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显示,在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大陆地区英语熟练度非常低,在亚洲区域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

目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远远超出世界上其他国家。有统计显示,目前约有10万英语母语者在中国教学,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培训市场之一。很多英语学习者到了国外,才真正意识到实际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国内的英语学习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导致语言学习多以考试为导向,应用能力较弱。有专家认为:“中国一些学校的英语教学方法很传统,老师要求学生学习语法、死背单词,这只是一种单纯的模仿,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特别是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外语实景交流的机会较少,缺乏实践锻炼。而学生应该学习怎样自然地用英语与人进行交流沟通,这才是最重要的。”英语教育观念变革迫在眉睫。专家、学者指出,语言应用能力的锻炼应当从小培养,并且多加应用。此外,在英语考试方面,要逐渐加强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而非单纯着眼于语法、单词等书本知识。

篇11:应重视英语听力的教学方法

应重视英语听力的教学方法

听力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听力训练是提高听力的基本方法,一些相应的辅助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听力水平的必要手段.教学要力求做到因人施教,最后共同发展,从而提高所有学生的听力水平.

作 者:任翠菊 作者单位: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2101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1)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听力 教学方法 听力训练 辅助手段 因人施教

篇12: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

中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如从甲骨文、钟鼎文的商代算起,已有三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1903年独立设科,到如今也有了100多年的历史。在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上,对教学的研究十分活跃,教法层出不穷。其中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很多。各地的情况各有不同,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使用可行的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追求什么“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过分地在那里强调什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将语言素养的训练抛到一边,认为“诵读”是封建教育的陈渣糟粕,弃之不理。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之路的一大败笔,特别是对山区的语文教学更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而日常口语交际,我们的要求是用普通话进行交往。

因为地理位置及地形的关系,山区一般都会存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等情况,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条件,山区的孩子接触到的事物有限,交际活动局限在一个极其狭窄的小天地里,学生们课外时间一般都用本民族母语或本地区方言进行交流,语言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的约束。在教学活动中不敢说、不爱说、不会说,语拙言笨,羞羞答答;加上民族母语或本地区方言在语法结构上与汉语的差异,使这些学生的思维方式、文字组织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严重地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要走出这样的困境,我认为,“诵读”的训练可以说是一条捷径。

“诵读”,是古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古时的私塾先生,极少讲字说句,只是一味地带着学生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读书,这好像有些“读死书”的味道,是否有些效果呢?古代的语文教育,从“人之初”开始,要求学生必须要把《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等几十万字的书,全部要精通记熟,还要看相当于原文数倍的注解及其他的有关资料。教书先生在这里抓住了“诵读”、“背诵”的关键,不去高谈阔论,而是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模仿、积累、训练、自悟,一遍遍地读,最后学富五车,成名成家。可见,封建教育中重视“诵读”的历史功绩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能抹杀的。老一辈的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年轻时代得益于私塾的读书过程中熟读甚至背诵过许多名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诵读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就此说来,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进一步发扬“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特色,教学效果应当是相当好的。

一、诵读可以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巴甫洛夫心理学观点认为“青少年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教学中,中学生对语文课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消极被动,症结就在于执教者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过多强调教师的讲析,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悟、认知,学生缺少积极参与,久而久之,他们便失去了学习兴趣。中学生年龄小,控制力弱,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比较差。如果让他们默读,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不是走神就是打瞌睡,这样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却比较强,他们对课文内容、写作技巧等的学习还未产生很大的兴趣,却很热衷于朗读,对磁带的语调、教师的表情模仿得快、准。诵读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仅仅是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者,而是共同参与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诵读的训练,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其自学能力,使其全面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对他们进行诵读技巧的.训练,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为了使自己的朗读更为出色,学生会在预习的时候对课文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理解文章的脉络结构,找出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教师上课时就可以运用质疑的方式加以点拔指导,学生会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教师就可以少讲、精讲,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诵读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要有丰富的语言的汇集、要有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更要有明确、深刻的思想内容蕴含其中!诸如此类的条件是怎样准备起来的呢?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话道破了诵读与写作的关系。进行诵读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典故以及一些固定的句式;同时又可以让他们积累丰富的有关不同文体结构、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及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等写作知识,可以让学生区别、分析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的异同,体味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诵读,会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所读作品的内在美感,积累有关写作知识。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作起文来写之有物,谈之有理,说之有情,表达有章有法,最终达到提高其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进行诵读的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从生理学角度看,要“说”好,就必须对发声器官进行锻炼,而反复的诵读,不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诵读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除此以外,诵读的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判断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收益。

篇13: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1 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 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3 合理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

图形语言是一种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给出某些条件,其特点是直观,便于观察与联想,观察题设图形的形状、位置、范围,联想相关的数量或方程,这是“破译”图形语言的数形关系的基本思想。例如,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学生初次接触空间图形的平面直观图——这种特殊的图形语言,学生难于理解,教学时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从模型到图形,即根据具体的模型画出直观图;(2)从图形到模型,即根据所画的直观图,用具体的模型表现出来,这样的设计重在建立图形与模型之间的视觉联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使它们熟悉直观图的画法结构和特点;(3)从图形到符号,即把已有的直观图中的各种位置关系用符号表示;(4)从符号到图形,即根据符号所表示的条件,准确地画出相应的直观图。这两步设计是为了建立图像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图形语言来辅助思维,利用符号语言来表达思维。

4 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摘要:首先阐述数学语言的基本概念,阐述数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接着重点探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数学语言的教学。

篇14: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扮演好这三种角色,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主动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培养学生有主动去预习、自学的意愿,才能进一步通过学习寻找规律,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他们现成答案,给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充分享受“辛苦”后的成功感,同时及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从而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不会独立分析题目、思维混乱的现象。所以,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他们学会带着任务读题:“一、这个题目的已知条件分别是什么?二、题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三、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联系在哪里?四、我应该怎样去做?”在他们有自己对这四个问题的想法后,教师才适当的引导他们纠正与归纳。经过反复训练,他们单独面对题目时,才会临危不乱、有条不紊。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快乐的求知者。如果一门课程使学生饱受挫折和打击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他们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生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使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在组织教学时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鼓励他们表达,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同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启发他们去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分享他们在交流过程中提出的新方法、新观点,使他们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为学生请了一位最好的“老师”,难道还担心他们学不好吗?要真正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在 “做”、“玩”、“练”上下功夫。

放手给学生 “做”的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体会到“成功”与“喜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曾经有一个叫小林的同学,他的数学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的,在学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他做的几何体最得体、最漂亮,他高兴的悄悄告诉我:“老师,我做了两个多小时!”;在学习《感受可能性》时,小晴做的转盘最大、最结实、最漂亮,她很自豪的说:“这是我和爸爸的智慧与劳动成果”。有的同学虽然做得不是很好,但是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也收获不少,在数学课上,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不仅对答如流,而且还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问题!正是有了这些亲身体会,他们打开了思路,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放手给学生“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学数学。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在“玩耍”活动中,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同学们的天性。例如,在学习《频率的稳定性》时,我先让同学们玩自己制作的 “转盘”,他们玩得兴高采烈,在这兴奋的“玩耍”活动中,他们对本节知识已掌握,稍加整理、归纳即可。在学习“轴对称现象”时,我让两个同学在课堂上模拟照镜子时的情景,其中一个模拟镜子里的像,跟着照镜子的人做相应动作,在一片愉快的欢笑声中,他们弄清楚了关于镜子成像对称性的相关知识。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放手给学生“练”的机会,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管是有理数、实数的计算,还是方程与函数的相关运算等,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十题还不如引导学生亲自做一题,他们只有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才不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

总之,只有把学习数学的实践活动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享受学习的主人翁地位,通过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养成认真学习数学的习惯;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合作交流,重视应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学习中,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上一篇:会计实习报告收获心得下一篇:最新名老中医推荐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