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就业人员工伤保险

2024-04-26

流动就业人员工伤保险(精选6篇)

篇1:流动就业人员工伤保险

就业压力增人员流动大

包头日报讯 记者从包头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了解到,去年共有13500余家次用人单位参加市场主办的人才招聘活动,提供工作岗位15.5万个,抽样调查显示,约33万人次求职者到场应聘,约21万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其中12万人次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两个1%

去年共有140余家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高新技术市场招聘,占全部招聘单位的1%;提供工作岗位1547个,约占全部岗位的1%。

解读:人才市场人才交流科科长刘建华说,两个1%表明,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因数量相对较少,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才是用工主力。

同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因各项保障全面、到位,人员流动性不大,而多数非公企业则由于用工随意性大、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人员流动性大,其中第三产业中的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业等常年招聘一线工作人员,这些行业应该对用工制度进行反思。

两个65%

各年龄段求职者中,30岁以下的占65%,30~40岁之间的占25%,40岁以上的`占10%;约65%的求职者现场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其中一半(约12万人)能够实现就业,就业后,干满一年的求职者不足20%,三个月内更换工作岗位者占30%以上。

解读:刘建华说,目前应往届院校毕业生已成求职大军的主力,年龄不足30岁使他们具有选择岗位的优势,他们为了寻找合适的岗位,往往频繁跳槽。 30~40岁的人群大多已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日渐提升,在本职岗位上能够独当一面,成为企业重点挽留的对象,

而40岁以上的职场人士更看重稳定,随着年龄递增,他们学会了更多地牵就雇主。

去年,高新技术人才市场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求职者人数比约为1比2,平均每1.3个求职者中1人能达成就业意向。刘建华说,相比去年,今年春节后的几场招聘会,呈现出参会企业数量相当、提供用工岗位减少、求职者增加的趋势,其中求职者增加约20%,岗位人员比达到1比2.5,显示就业压力再次增大。而干满一年的求职者不足20%,也凸显了就业大环境的不稳定性。

一个70%

求职者学历方面,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约3000人次;本科学历者占32%,约10万人次;专科学历者占38%,约12.5万人次;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19%,约6.3万人次。

解读:近年来,高等院校扩招、中专院校增加大专学历教育,加之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催生的考研热,使求职者学历普遍提升。人才市场统计的39个专业类别中,经济/管理/营销专业求职者最多,全年超39000人,占比全部求职者近12%,财政金融/财会、电子技术/计算机、机械制造三个专业大类的求职者也超2万人,但其中的高精尖人才依然匮乏。刘建华说,处在人才金字塔两端的博士生和初中、小学生几乎没有。

此外,统计数据还显示,就业者中75%在市区就业,在旗县区及周边盟市和外省区就业的占25%。就业者中,非本市户籍者占40%。

(记者 郭健)

篇2:流动就业人员工伤保险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和参保人数成为社会的主流呼声。社保部门也纷纷出招,来顺应这一潮流。其中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社保部门允许并鼓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可谓是一个创新。在此,笔者就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问题浅要分析:

从工伤保险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伤保险是从雇主的人身损害过错赔偿和无过错赔偿发展而来。工伤事故责任本身就是雇主的侵权责任问题,其首先是雇佣者即单位作为雇主的责任,只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工伤职工的利益,同时也为了分散用人单位的风险,用人单位通过支付保险费的方式组成工伤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工伤职工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所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是存在劳动关系。

所谓灵活就业人员是指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包括在各级档案寄存机构寄存档案的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辞职人员、自谋职业人员,档案寄存期间经劳动人事部门批准退休人员,已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的未就业人员,从事个体劳动的人员,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由此可见,灵活就业人员无固定的工作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是自己进行缴纳,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规定,所以,尽管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有利于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但是这与工伤保险立法本意相背。

允许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其申请工伤时,根据《工伤认定办法》第六条“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表》,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劳动、聘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的规定,申请人只有提交了存在劳动关系或者人事关系的证明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才可以受理,然后才能作出是否认定工伤的决定。灵活就业人员无用人单位,其申请工伤不符合前提条件,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不能受理。

灵活就业人员属于无固定工作的人员,如何认定工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的规定,如何界定其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上下班途中等情形,这给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带来很大困难。因其工作的灵活性是否会导致只要其参加了工伤保险,他一天24时受到的任何伤害均可认定为工伤的结果出现,这样对于有固定工作的职工来说太不公平,同时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本来就短缺的我国来说,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

篇3:流动就业人员维权的博弈论研究

关键词:流动就业人员,权益,博弈论,工会

流动就业人员在劳动安全保护权、子女平等教育权、职业技能培训权、劳动争议处理权、休息休假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等方面存在权利受损情况。本文将从企业、工会和流动就业人员三方的博弈来论述如何改善这一现状。

一、流动就业人员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在经济个体的相互交往中, 流动就业人员和企业的行为都应为理性经济人行为, 因此他们作出的选择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从博弈论角度来看, 流动就业人员所作出的选择应是在企业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对于流动就业人员来讲最优反应战略也就是指在企业已经选定了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企业将选择何种战略时, 流动就业人员选择该战略能够得到最大的收益。反之, 对于企业同样适用。

我们假设流动就业人员如果采取反抗措施, 企业会受到短时间失去工人等不利影响, 流动就业人员会受到失去工作等不利影响, 两者收益都会减少;假设企业作出改进所获收益比不作出改进所获收益要大;假设流动就业人员和企业收益可以用数字排序, 1为差, 4为好, 并不是绝对数字。

依据上面的假设, 流动就业人员与企业的博弈收益矩阵 (如表所示) :

从下页图中可以看出, 企业选择不改变战略时, 流动就业人员会选择不反抗获得收益为2, 这一选择要比选择反抗所获收益1较高;企业选择改变战略时, 流动就业人员同样选择不反抗获得收益为4, 这一选择比选择反抗所获收益3较高。反过来看, 流动就业人员选择反抗战略时, 企业会选择改变获得收益为2, 这一选择比选择不改变所获收益1较高;流动就业人员选择不反抗战略时, 企业选择不改变战略所获收益最大为4。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 流动就业人员一旦选择反抗, 企业可以通过选择改变这一战略来提高自己的收益, 在图中显示为由收益1转为收益2;如果流动就业人员选择不反抗, 企业选择改变战略会使自己的收益减少, 图中显示为由收益4转为收益3, 因此企业此时不会选择改变战略, 也就是说只有流动就业人员反抗才会迫使企业改变对自己权益的侵害。但是我们还会发现, 这个收益矩阵存在一个占优战略 (不改变, 不反抗) , 这一占优战略的含义就是当流动就业人员权益受到损害时, 无论企业选择何种战略, 流动就业人员只会选择不反抗这一战略, 作为自己的最优反应。因为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流动就业人员有可能寄希望于企业选择改变战略, 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收益4;但是企业在理性思维和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 同样会寄希望流动就业人员选择不反抗而获得最高收益4, 就是在两者理性的对最高收益的追求下, 出现了在现实生活中最坏的占优战略, 而这个占优战略由于劳动力的供不应求使得企业从中获的收益最多。 (不改进, 不反抗) 占优战略的存在就解释了单个流动就业人员为什么在自身权益受损时会选择不反抗策略。

二、流动就业人员加入维权组织后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为了研究如何才能维护流动就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我们再假设存在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维权组织, 该组织收益与其在社会上的强硬名声成正比, 其收益为流动就业人员交纳的会费, 这一假设会在后边用到。

现在我们开始分析流动就业人员加入维权组织后与企业的博弈情况。我们先来分析该组织的收益情况, 因为维权组织的收益只与其自身的名声成正比, 只要其名声在社会中越来越强硬, 其收益会越来越高, 流动就业人员对企业的反抗行为对该组织的收益没有任何影响, 因此其可以自由的选择反抗与不反抗战略。现在我们假定, 当企业选择不改进战略时, 该组织如果选择反抗战略增强了其名声会获得收益1, 如果选择不反抗战略就损害了其名声, 收益为-1。当企业选择改进战略, 该组织选择不反抗战略时, 同样因为企业这样的选择增强了维权组织的名声会增加收益1。关于这一点可以这样理解, 流动就业人员会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是由于维权组织的强硬名声才威慑到企业自主选择改变战略, 该组织在流动就业人员心中的地位会进一步上升。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企业选择改进战略是因为该组织选择了反抗战略, 这时我们认为领导流动就业人员反抗企业是该组织应当做的, 这种行为只是达到了每个流动就业人员对该组织的平均期望, 因此并不能提高该组织的名声, 其收益为0。

下图中L表示流动就业人员, Q表示企业, W表示上文中提到的维权组织, 最左边的数字为企业的收益, 中间的为流动就业人员的收益, 最右边的数字为维权组织的收益。流动就业人员的收益暂且不考虑其向维权组织交纳的会费。那么流动就业人员、企业和维权组织的博弈扩展图如下:

假定流动就业人员不加入维权组织, 这时博弈与该组织无关, 所得收益矩阵和上文中博弈矩阵收益图相同。我们再假定流动就业人员加入维权组织, 此时的博弈则变为企业和该组织之间的博弈, 两者之间的博弈收益在上文中已经论述, 现在给出此次博弈的收益矩阵图 (如下表) :

此次博弈结果不存在纯战略均衡, 但是所有的非合作博弈都必然存在一个均衡,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其混合战略均衡, 即维权组织选择反抗的概率和企业选择不改变的概率为均衡概率时, 该博弈存在均衡解, 也就是我们可以根据其判定流动就业人员在加入该组织后的收益状况是否有了改进的那个解。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解是一个期望值, 因此我们必须先求出均衡概率。我们可以设企业选择改进战略的均衡概率为p, 维权组织选择反抗战略的概率为q。我们先分析企业的战略选择, 为了使自己收益最大, 企业会选择一个改变的概率使得维权组织选择反抗和不反抗两种战略的收益相等。

现在我们回到求解目标上去, 由于企业选择改进战略的均衡概率p要使得维权组织选择反抗和不反抗两种战略的收益相等这一条件, 我们得出以下等式:

1-p=-1 (1-p) +p解得:p=2/3

同理可得维权组织选择反抗战略的均衡概率q如下:q+4 (1-q) =2q+3 (1-q) 解得:q=1/2

我们现在可以求出流动就业人员加入维权组织后的期望收益。如下:EV (流动就业人员) = (1/3) (1/2) (1) + (1/3) (1/2) (2) + (2/3) (1/2) (3) + (2/3) (1/2) (4)

解得:EV (流动就业人员) =17/6

此处的流动就业人员期望收益应当除去其向维权组织交纳的会费, 我们前面假定维权组织的收益来自于流动就业人员交纳的会费, 所以我们只要求出维权组织的期望收益即可。其期望收益如下:

EV (维权组织) = (1/3) (1/2) (1) + (1/3) (1/2) (-1) + (2/3) (1/2) (0) + (2/3) (1/2) (1)

解得:EV (维权组织) =2/6

那么流动就业人员的净收益为从17/6扣除2/6, 其值为5/2。

同理我们求出企业的期望收益, 如下:

EV (企业) = (1/3) (1/2) (1) + (2/3) (1/2) (2) + (2/3) (1/2) (3) + (1/3) (1/2) (4)

解得:EV (企业) =5/2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流动就业人员加入维权组织之前与之后的收益变化, 加入之前的博弈收益矩阵图显示, 存在一个纳什均衡 (4, 2, 0) , 加入之后, 根据我们求出的期望收益结果为 (2.5, 2.5, 0.33) 。从中可以看出, 流动就业人员的收益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由于维权组织的存在使得企业在战略选择方面由原来选择改变战略的概率为0提高到2/3, 这意味着流动就业人员的权益保护状况由于维权组织参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三、关于流动就业人员权益保护的思考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得出我们可以依靠建立一个强大的工会组织来维护流动就业人员的权益。

按照进行博弈论分析时所作出的假设条件, 能够维护流动就业人员权益的组织应当具有强硬的社会名声, 并且其收益与名声的强硬成正比。那么按照这一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 要想使得流动就业人员权益得到显著改善, 必然需要在现实中要存在一个强有力的组织, 而在中国社会中, 工会是从其历史的发展和现今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其发展规模来看, 是最为接近这一要求的群团组织。那么工会作为群众团体组织如何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自身的维权强硬度就成为了有效代表流动就业人员维权的关键所在。

第一, 要提高工会组织对流动就业人员的吸纳率, 通过设立一些灵活机动的工会组织联系点, 简化入会手续, 实行会籍随流动就业人员务工地变动而流转制度, 加强各地区之间工会的联系。这些措施将降低流动就业人员入会的门槛, 减少流动就业人员入会的顾虑, 可以使得更多的流动就业人员加入工会。

第二, 需要提升工会组织的维权能力。应当围绕工会自身结构和机制建设做出一些改革, 比如, 主席职务的职业化, 建立工会人员维权奖励或晋升机制, 以达到激发工会人员的维权热情的目的。加强上下级工会组织之间的联系, 必要时由上级工会组织出面解决问题, 以提升工会维权时权威性。

第三, 拓展工会组织的职能。对于流动就业人员来讲, 找到工作, 挣到钱是最重要的, 因此工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联系网, 不仅仅负责收集用工信息, 促进流动就业人员的就业, 还可以对进入侵权事件高发企业、高发地区的流动就业人员提出警示。此外, 还可以对农民进行权益保护、安全防护、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这样一个职能丰富的工会组织肯定会吸引更多的流动就业人员入会。

第四, 稳定拓宽工会组织资金来源。作为人民群众团体, 其资金来源有限。如果要做到上述规范, 资金会成为一个问题, 在现实中, 资金问题也是限制工会提升自己声望的因素。因此, 稳定并扩大其资金来源也是提高工会维权强硬度和社会声望的有力措施。

第五, 通过促进工会维权社会化来提高其社会声望。工会维权社会化是指工会通过借助调动社会的各种力量来达到维权目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完成:在构建组织方面, 纵向可以深入到在行业协会内部建立工会组织, 定制定岗;横向则可在省际间构建工会联系合作体制;在信息沟通方面, 除了省际工会组织间的互通有无之外, 工会和政府以及各种媒介应加强联系, 还可以联合专业的法律服务机构, 使得工会维权变为一种社会化的行为, 这样工会在社会中的声望必然会提高, 从而更加接近模型中的要求, 最终把流动就业人员的个人维权行为转化为组织行为, 使得流动就业人员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美]罗杰A.麦凯恩.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141-176.

[2][美]理查德J.济科豪瑟, 等.决策、博弈与谈判[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163-173.

[3]徐旭辉.发达国家流动就业人员权益保障研究[J].农业经济, 2008, (7) :68-69.

[4]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就业人员问题的若干意见[N].工人日报, 2006-03-27 (1) .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 (白皮书)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9.

[6]许经勇.曾芬钮“流动就业人员”——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范畴[J].学术研究, 2004, (2) :32.

[7]许晓军.中国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承担的社会责任[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1) .

篇4:流动就业人员工伤保险

这是我国继出台基本养老关系跨省转移办法后的又一项惠及个人基本保障的政策。本期《百姓焦点》栏目将该《办法》摘登如下:

《辦法》规定,城乡各类流动就业人员按照现行规定相应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得同时参加和重复享受待遇。各地不得以户籍等原因设置参加障碍。

农村户籍人员在城镇单位就业并有稳定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按照《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参加就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他流动就业的,可自愿选择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并按照有关规定到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或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登记手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后,由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知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按当地规定退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再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待遇。

由于劳动关系终止或其他原因中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农村户籍人员,可凭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参保凭证,向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申请,按当地规定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新就业地有接收单位的,由单位按照《社会保险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参加新就业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无接收单位的,个人应在中止原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后的3个月内到新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登记手续,按当地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并参加新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由新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通知原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转移手续,不再享受原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已建立个人账户的,个人账户原则上随其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划转,个人账户余额(包括个人缴费部分和单位缴费划入部分)通过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转移。

参保(合)人员跨制度或跨统筹地区转移基本医疗保障关系的,原户籍所在地或原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应在其办理中止参保(合)手续时为其出具参保(合)凭证,并保留其参保(合)信息,以备核查。新就业地要做好流入人员的参保(合)信息核查及登记等工作。

参保(合)凭证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卫生部统一设计,由各地社会(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统一印制。参保(合)凭证信息原则上通过社会(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之间传递,因特殊原因无法传递的,由参保(合)人员自行办理有关手续。

篇5: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

全面了解掌握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在2014年出台的新政策,以及深层次理解这些相关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有什么用啊?在此回答用处确实很大。它关系到我们人民群众的生活福祉,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养老相关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法规、规定的制定和实施程序都需要我们深刻理解,以便我们妥善解决自己、亲朋的养老问题。

2014年国家出台了最新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政策,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体现着党和国家对社会民众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关切。这一举措不仅对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较大贡献,而且对于促进社会富裕劳动力再利用、闲散人员再就业,社会财富价值再生产、再消费等环节具有积极的作用。该政策及有关配套措施的实施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不仅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使得闲置劳动力人员再就业,促进人民群众生活的进一步提高,民生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篇6:流动就业人员工伤保险

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各有关单位:

为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稳定性,根据《山东省促进就业条例》以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申领社会保险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日人社办发〔2011〕91号)规定,现就我县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申领社会保险补贴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补贴范围

凡具有本县户籍,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及就业愿望,进行失业登记且被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就业,进行就业登记,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人员,可申请社会保险补贴。

(一)申请社会保险补贴的人员包括:

1、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各类企业的就业转失业人员(包括国有、集体企业关闭破产和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就业转失业人员)中女性四十周岁、男性五十周岁以上实现灵活就业的人员;

2、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灵活就业;

3、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实现灵活就业;

4、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实现灵活就业;

5、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实现灵活就业;

6、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人员实现灵活就业;

7、失地失海农民中女性四十周岁、男性五十周岁以上实现灵活就业的人员。

(二)下列人员不包括在补贴范围之内:

1、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

2、失业后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灵活就业人员;

3、无正规就业一次性补缴社会保险费的灵活就业人员。

二、补贴标准和期限

(一)补贴标准。按实际缴费月数,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

(二)补贴期限。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除首次申请补贴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法定退休年龄外,其余人员最长补贴时间不超过3年。

三、申请、审核和拨付程序

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采用先缴后补、按月申报、按季拨付当年缴费补贴的办法执行。

(一)补贴申请。申请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的就业困难人员需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申报灵活就业,并提供以下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1、《莒县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

2、本人身份证件;

3、《就业失业登记证》(应标注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时间及类型);

4、《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手册》;

5、社会保险缴费证明;

6、灵活就业单位证明;

(二)补贴审核及拨付

1、街道(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受理申请后,登记相关信息,并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填写《莒县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明细表》,由街道(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将有关申请资料上报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

2、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对报送的有关材料审核汇总后,将符合申报条件的申请信息录入“日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网络数据传递,并连同纸质材料报财政部门审核。

3、县财政局在接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补贴申报材料后,进行网络系统审核,并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补贴资金直接划入灵活就业人员在银行开立的个人账户。

四、有关管理规定

(一)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停止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1、领取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2、被用人单位招收录用;

3、未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4、户口迁移到外地和已办理退休手续或死亡的;

5、其他应停止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情况。

(二)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对弄虚作假、冒领骗取补贴资金的,除追缴全部资金外,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的责任,并在全县范围内通报批评。

(三)申报截止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上一篇:让男人看了心疼你句子下一篇:小学数学练习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