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命题作文

2024-04-12

行者命题作文(通用9篇)

篇1:行者命题作文

做一个“行者”

《水浒传》中武松外号“行者”,他也的确无愧于“行者”之名。因为他始终在行动上忠于梁山泊,从未有过任何背叛的行径,就此来讲,每一个梁山好汉都是正直的“行者”的,将内心的忠诚毫无保留地落实在行动上,这对于我们当代人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内心所知与外在行动合一,做一个“行者”。

古人有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重在强调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事实上,实践是一种深化知识与内涵的行动过程,是适应生存环境的重要步骤。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了一系列切身的实践与体会,我们才是真正理解知识,会用知识,华丽的词藻和语言才能帮助我们成为社会上的强者。

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做一个不断运用知识去实践的行者,更要做一个在理想上、品质上言行合一的成功者。永远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今日事,今日毕,这是每一个人都知晓合理利用并珍惜时间的真理,便却仍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人。这些人就在逐渐远离当初树立的目标和理想中失去了做“行者”的资格。没有韩信一饭千金,当初对恩人的许诺并未在富贵后化为乌有,履行诺言,也是在维护行者的“尊严”,蜀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纵使难舍才卿,但军纪严明,再怎痛心也不可违背国法,如此“行者”,风范,才使蜀能与魏,吴三足鼎立。

行动,不只在于人生中为了内涵与道德的服务,行动去走向自然,亦能收获一份淳朴与纯真。陶渊明是行者,毅然行动走出官场回归自然,收获悠适与淡泊;托尔斯泰是行者,坚决行动走出华贵感受贫困,收获真诚与真情;李白是行者,洒脱行动唾弃虚伪保持本性,收获豁达与开朗。他们行动着走向的不只是大自然,更是超越世俗的一种生态的美丽。

做一个行者,不需如何忠心耿耿,只求问心无愧,不需如何疾恶如仇,只求正直诚恳。昂首阔步勇往直前,做一个真正的行者!

篇2:行者命题作文

做一个“行者”作文

天津南开翔宇学校沈洁 张丽

题目一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动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②贴近生活,言之有物。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题解

这是一个适合于记叙、抒情与议论的命题作文,提示语开宗明义诠释了“行者”二字的含义,即“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可以说,提示语拓展了学生写作思路的同时也增加了限定性,实现了开放与限制的和谐统一。同时,作文导语也倡导“知行合一”,在这些行者的身上,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为理想为责任而行。“知行合一”的精神如薪火照亮每个行走在现实生活中的学子,启示我们的学生:你们不仅仅是学习者,更是有思想的行动者。

做一个“行者”

天津南开翔宇学校九年级武昱彤

指导教师 沈洁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人生的航行怎么会不遇到风浪,不要让浪花湮没你的坚强,行动起来,勇敢地迎难而上,去寻找躲在风雨后的那道彩虹。

当其他学生还缩在被窝里呼呼大睡时,我们就已站在阴冷的操场上。冬日的阳光总是赖床,灰色的.风得意洋洋地把我们包围,在耳边呼啸,冷冰冰地无孔不入,似乎只要一张嘴就会连胃里都灌满刺骨的寒意。同学们如同一只只没了刺的刺猬,躲在厚厚的衣服里簇拥成一团,企图相互获得一丝温暖,即使这样也不能动摇老师们的决心――跑操!

我不情愿地迈开步伐,脚底与地面的撞击由一开始的疼痛变为麻木,寒风更加肆无忌惮,像刀子一样割着我的脸颊、双手和暴露在外的每寸肌肤。时间从麻木的指尖流逝,冬季的寒冷大大削弱了我的体力,我感到体内的痛苦像毒藤蔓一样快速蔓延到身体的每一处。嗓子火辣辣的像在燃烧,腿部的沉重让步伐越来越慢,我几乎在蜗行,忍受着,煎熬着……

从余光中我发现已中途退出的同学在跑道边踱着脚步,这更加重了我要停下来的欲望。“剩下的路程还是走回去吧,反正我再也坚持不住了。”我终究还是停下了。疼痛瞬间扩张,胸口艰难地吸着空气,嘴唇早已麻术,只感觉到鼻腔泛着血腥味,心脏疯狂地跳着,仿佛要挣脱这个禁锢着它的身体,腿像装了铅块一样坠得让我无法抬起。忽然间,班主任洪亮的嗓音传来:“别停啊!跑起来!一口气跑到终点!”这喊声撕破了寒风的屏障,猛然唤醒了我,班主任说过失败的始作俑者不是挫折和困难,而是你自己。成功不是遥不可及,行动起来,扬起航行的风帆!做一个行者,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这些话在我的大脑里一遍又一遍回响,抬头看着那白色的终点线,它似乎在等待着我的脚步,等待着我越过它的那一刻,等待着我迈向成功。我再次迈开双腿,心中如同燃起一团火苗,那是行动的火苗,我会让它一直燃烧,伴髓我越过一道道障碍。

克服困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只要你一直向前,一直行动着,终会走出这片泥泞的沼泽。行动起来一定比坐以待毙有用得多,去做一个行者,你一定会找到那道美丽的彩虹!

佳作点评

这是一篇选材普通但描写极细腻的考场作文,体育中考中的跑步项目是目前同学们作文中常出现的素材,但如何把俗的素材写得不俗,非常见功力。全篇文字可以说是“赤裸裸的真实”,文章开头处小作者把温暖的被窝和刺骨的北风对比描写,以及紧接着的自我感觉的描写“疼痛变为麻木”,“体内的痛苦像毒藤蔓一样快速蔓延到身体的每一处”,“嗓子火辣辣的像在燃烧”,都异常真实,相信每位读者都感同身受。

(沈洁)

做一个“行者”

天津南开翔宇学校九年级丁程

指导教师 沈洁

生活之美,在于“行”。“行者”,并不只限于“知”的智慧,更有敢于行、乐于行的热血。当我们挣扎于狭窄的空间时,何不做一个行者,走向开阔的新世界?也许有喜有悲,但风景沿途变换,我们在一路感悟和收获着……

雪落无声。一路陪伴我的,是“簌簌”的踩雪的音色。我刻意避开那个花坛,那里的地面滑得像溜冰场。听说这几天又有人在那里摔倒了,真是奇怪,怎么也没人立个警示牌,写上“雪天地滑”呢……思绪繁杂,我打开了家门。

放下书包,我站在落地窗前看雪景,小区里的景色一览无余:一个小男孩跑到花坛边,滑了一跤,坐在地上大哭,他的母亲跑过去安抚,十分心疼……可能许多人对花坛边地滑的事情并不知情吧,要不为什么偏走那条路……所以才没人去管吗?这个花坛不能再有新的“牺牲者”了,既然我知情,为什么不付诸行动呢?

拿着工具,我站在花坛边。地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由于天气寒冷,已经死死地冻在地上。我拿着铲子向地面砸去。铲子锋利的边刃一下一下敲击着冰面,仿佛是在对付一堵坚固的墙。雪花落入衣领里,冰冷的却很提神。在我无数次努力之后,冰面出现几条裂缝,仿佛一张年轻光洁的面庞在几分钟内染上了岁月的沧桑。这几分钟的时间威力无穷,也将我的双手冻得麻木了。只是,既然已决定做一个“行者”,岂能半途而废?暮色迫近,我的身影已隐入黑暗中,但凿冰的声音仍然持续着……

做生活的“行者”,也可以是很快乐的一件事。“行者”永远在行动中诠释着生命的内涵,收获着服务的欢愉。做一个“行者”,带动更多的“知者”开始行动吧!

教师点评

真实的情感与真诚的思考是此文最大的亮点。本文描写了一件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就是这件平凡小事引发了小作者对“如何做一个行者”的思考,语言细腻,文风质朴。

(沈 洁)

同学点评

这位同学写作如行云流水,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在行者之路上,能够以心对心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行者”的默默无闻,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人们:做一个行者,行行者的路。在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不惬意的事情,如果你能奉献自我,那么行者的光辉将照耀你的整个世界。

(刘子正 杜尧)

天津南开翔宇学校九年级 贺嘉诚

指导教师 沈洁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行动,往往是我们迈向成功的关键。当我们面临危机时,不妨亲自动手,做一个“行者”,也许困难便迎刃而解。

笔尖上的“行者”

自习课开始了,同学们纷纷拿起语文书,开始“之乎者也”的背诵。语文老师刚刚留下了背诵古文的作业,这对于我们这些记忆力不好的人来说背课文是艰巨的任务。自习课已经过半,我连第一段也没背下来,我十分失望,却看到同桌正奋笔疾书。我向他请教,他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我把它抄几遍,不就记住了吗?”我恍然大悟,开始动笔,抄了三遍后再背,果然轻而易举。我顺利地完成了作业。

做一个“笔尖上的‘行者”’,我行,你也行。

舌尖上的“行者”

随着最后一道菜红烧鱼上桌后,除夕年夜饭终于开始了。我们一边吃菜,一边谈论着一年中各自的情况,不一会儿便酒足饭饱。望着一大桌的剩饭剩菜。大人们欲言又止。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当然要讲究排场,但是这一大桌的菜扔掉实在浪费。于是我说:“打包吧。”大人们同意了。不一会儿盘子干净了,剩菜被放进了各家的方便袋中。我很高兴为“光盘”做了贡献。

做一个“舌尖上的‘行者’”,我行,你也行。

足尖上的“行者”

放学了,我像往常一样走到马路边等着汽车驶过,马上就跨过护栏,穿过马路,到达对面的车站。然而今天,我注意到远处的十字路口有我的两个同学在等红绿灯。他们不是和我坐一趟车吗?我忽然想起,前几天电视上播出的“中国式过马路”。我很惭愧,因为我一直在违饭交通法规,给中国人丢脸。于是,我坚决地走向红绿灯,下决心从此做个守法公民。

做一个“足尖上的‘行者”’,我行,你也行。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生活中的我们纵然有各种理论、种种道理,却不付诸行动。谁知,行动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成功与失败,其实就在举手之间。让我们做一个“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

做一个“行者”,我行,你也行。

教师点评

文章构思精巧,仿照“舌尖上的中国”的名称叉构思了“笔尖上的‘行者”“‘舌尖上的‘行者’”“足尖上的‘行者’”三个小标题,结构清晰,层次清楚。且三段素材分别从改善学习方法、倡导用餐节约、遵守交通法规等方面诠释了行动重于语言,极为切题。

(沈 洁)

同学点评

本文写作角度新颖,从日常生活中摘取实例详细描写,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与行动,真正解释了行者的意义。全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我们诉说了发生在作者身边的点点滴滴,条理清晰,让人赞不绝口。

篇3:行者命题作文

正是基于这样的评价认识, 在分省命题政策下, 高考英语北京卷首先冲破高考英语写作命题单一、禁锢的传统命题思路, 2004年率先在本市的高考英语卷中引入开放性作文命题。通过分析高考英语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 发现其已经有了一些鲜明的开放性特点, 但是, 要达到真正的开放, 我们还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

一、已经形成的开放

综观2004年以来高考英语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试题, 其开放性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试题表述客观

客观、公平是试卷命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作文试题的命制极容易暗含命题者的主观倾向, 因此命题者应尽量选用客观性比较强的语句、语调呈现所提供的作文材料, 尽力避免或排斥材料叙述过程中所隐含的主观判断及主观情感, 否则, 考生的立意与命题者的倾向一旦产生冲突, 形成对立而不一致时, 考生将会牺牲自己的想法去迎合命题者的观点, 从而影响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综观全国卷和分省卷, 命题者在叙述时流露主观倾向性的问题普遍存在。如2008年的浙江卷提示语为:

人们完成工作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两种方式各有特点。请你以“Working Individually or Working in a Team”为题, 按照以下要点写一篇英语短文:

(1) 独立完成:自行安排、自己解决问题。

(2) 合作完成:一起讨论、相互学习

(3) 我喜欢的方式和理由

且不说对工作方式的“合作”与“独立”的二元划分是否合理, 这种把个人的认识强加于人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而北京卷的开放作文, 在这种强加于人的做法上有了很大改观。2008年北京卷的开放作文如下:

In a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the judg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提示语只是提示考生写作的背景为英语作文比赛 (a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 读者对象为作文比赛的评委 (judges) , 写作内容为对图画的理解, 叙述方式比较客观, 尽量让材料自己说话, 去除了以往材料叙述中的明显倾向性的阐释或评价。从外在形式来看, 将原来的表述模式“材料———命题者阐释或评价———写作要求”, 简化为“写作要求———材料”的表述模式。这种处理方法, 能比较有效地避免流露命题者的主观倾向, 让考生的立意角度大大增加。

2. 价值取向多元

分析北京卷的开放作文, 可以发现这些作文命题反映出多元的价值观念。如2006年北京卷的开放作文就是要求考生就下面的街头雕塑向自己的外国朋友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材料———街头雕塑, 颇具对比性。从雕塑中的人物特征看, 性别特征形成对比——一男一女、年龄特征形成对比———一老一少、穿着特征形成对比———女孩时髦老人传统;从雕塑情景看, 时髦女孩正坐在一张似乎是公园里的椅子上操作电脑, 老者站在她身边。这样的雕塑, 可以让学生形成褒贬均有的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价值判断, 旨在考查学生多元化的思辨能力。

这种设置的深层意义在于彰显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不同主体从自我的价值观出发, 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并不一定是一致的, 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如有的学生可能从现代人过度地依赖电脑, 从而会给人的记忆、思维等带来缺陷的角度理解这个雕塑;有的考生则可能是从现代科学高度发达, 电脑应用会带来很多优势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判断的不同, 缘于个体的价值观念建立的基础不同。

另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材料中的电脑、雕塑等物品特征为北京城市考生所熟悉, 比较接近于考生的生活实际, 有利于考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达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开放性命题目标。

3. 情境真实可信

情境真实性既是交际性测试和任务型测试的基本要求[2], 也是开放性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如果写作的背景没有真实性的基础, 这样的开放就是伪开放, 就会把考生导入幻想、滥想;这样的开放就会脱离理性、脱离生活实际, 把开放变为随心所欲的胡编滥造。情境真实性是指开放作文题的写作背景而言, 就是说开放题的提出往往基于真实性情境, 一般具有现实性依据。例如, 2008年的高考英语北京卷写作背景为英语作文竞赛, 2007年为英语课堂上向同学描述图画并谈谈对其的理解, 2006年为跟外国朋友逛街时看到街头雕塑、谈论雕塑, 2005年为课堂上讨论。这样的写作背景在实际中都是真实存在的, 应该说都具有真实性, 所以从写作情景真实性角度审视, 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保证了真实性。

二、有待形成的开放

高考英语作文要真正开放, 命题者还可以开拓思路, 进一步加以改进, 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考英语开放性作文尝试。

1. 文题选择范围的开放

文题范围选择开放的通常做法是多题选一。多题选一是指命题者为考生 (作答者)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文题目、作文话题, 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作文材料, 由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作答能力自主选择其中的某一个题目 (话题) , 按要求构思成篇、完成作文的一种开放手段。这种手段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提供几个不相关的题目;另一种是提供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规定“可任写一个方面, 也可兼写几个方面”,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化为几个题目。

多题选一相对于单一命题来说, 更多地关注到作答者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考生感受生活、接触生活的情况不同, 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用一个题目或范围来考查所有的考生, 对没有此种生活经验的考生而言客观潜伏着命题的不公平, 作答时就很难避免不受该命题的干扰, 从而影响到已有写作水平的发挥。多题选一可以扩大命题的范围, 尽可能照顾考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多题选一可以组合不同思维类型的题目或话题, 命题时为了照顾考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可以将形象思维的命题与抽象思维的命题组配;为了照顾考生不同层次的写作水平, 可以将难度层次不同的题目或话题进行组配。无论如何组配作文命题, 其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让参考的学生均有话说, 都能在考试中充分展现个人的写作水平。

但是这种方式目前也存在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 如何把握公正的评判标准。多题选一涉及不同评分标准的制定、阅卷老师的思维转换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将会直接影响评分的公正性。其次, 如何处理搭配问题。即多个命题如果难度不一, 或者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思维空间的话, 就可能使卷面上的多题, 变成实际作答中的一题, 大大降低了试卷命制时试题多向性的开放意图。

2. 题目结构的开放

题目结构的开放, 是从高考命题的历时角度提出来的。近5年北京卷的开放作文试题的结构大致为:写作要求+写作提示+写作材料。写作要求的内容大致是写作的根据 (一般是要求根据提示写作) , 写作词数要求 (一般要求词数不少于50) ;写作提示, 即写作要求的具体化, 交待写作背景、阅读对象、写作内容 (如演讲稿、作文比赛稿等) ;写作材料无一例外地为图画。下面以2007年高考英语北京卷的高考开放性作文为例说明。

请根据下面提示, 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

In your English class,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your classmat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在这个开放性英语作文试题中, 写作要求为:请根据下面提示, 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写作提示为:In your English class,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your classmates how you understand it.写作材料为图画。

从共时角度观察, 与传统的高考英语作文试题相比, 这样的结构颇具开放性特征;但是从历时角度观察, 这样的结构几年来不曾变化, 这大大地提高了考生和教师对开放性写作的预测性, 导致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形成写作程式的僵化, 从而在无意间把开放性试题转换成了封闭性试题。这样的外语写作考试导向, 与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外语写作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要实现高考英语作文的开放性, 就要注意高考作文题结构历时变化, 减少考生对高考英语作文的机构预期性, 从而测出考生的真正写作水平。

我们可以把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暂且称为读图写作, 其实, 要实现作文结构历时性的开放, 具有多种命题方法。除读图写作外, 还可以有读表写作、读文写作、读句写作、直接提示写作等等, 不一而足。在读图写作、读表写作、读文写作中, 图画、表格、文本也不一定拘泥于一个, 可以是两个或者是多个, 只要注意限制在考生的认知负担范围内即可。

3. 写作背景的开放

北京近几年的开放作文命题写作背景如下:2009年为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向同学谈论对一幅图画的理解 (In your spoken English class, your teacher shows you the following picture.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and explain how you understand it.) ;2008年为英语演讲比赛 (In a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the judg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2007年为在英语课堂上向同学描述图画并谈自己对其的理解 (In your English class,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your classmat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2006年为在街头向外国朋友谈自己对一尊雕塑的感受 (You and your Australian friend Jim are visiting a city in China where you see the street sculptures as shown below.You and Jim are discussing what the artist is trying to say.Now you are telling Jim how you understand this piece of art and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2005年为在课堂上向同学谈对教师展示的一幅图画的理解 (In your English class, the teacher shows this picture of a little boy looking into a mirror, and asks the class to discuss it.Your classmate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and tell the class how you understand the picture.Write what you would say on the next page.) 。研究这些写作背景可以发现, 北京卷的高考英语开放作文写作情景与学校场景高度相关, 如2009年、2008年、2007年、2005年都把写作的场景定位在校内场景中, 更有甚者, 2009年、2007年和2005年的写作场景都设定为课堂。种写作场景校园化甚至课堂化是开放性作文中的封闭性败笔, 它的负向引导功能为:封闭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导致学生外语写作幼稚化、学院化。

高考英语开放性写作应凸显考题对现实的关注, 要求考生要立足现实、审视现实、思考现实生活、反映生活实际。作文紧密地联系生活, 这是外语学科实践性特质的必然要求。写作同生活联姻, 是近年外语教学生活化改革实践中达成的共识, 应该在高考英语写作情景中体现出来。

考虑到高考大规模、高利害的特点, 高考英语作文应该是一种有限度的开放, 并不能对其进行自由主义式的开放,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对于高考英语写作命题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开放、怎样开放、应该开放到何种程度、如何科学评价开放性试题的答案等问题, 还有待更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黄根初.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OL]www.ecnuce.org, 2004-07-08.

篇4:命题作文的命题策略

一、教师命题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使学生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把题目命在生活的断面上。

学生写作能力差,进步慢,在很大程度上是丧失写作兴趣。不知道写什么,脑子里是空的,有一点思想三言两语,就写完了,这与教师的命题有着很大的关系。命题不科学,不是太虚太泛、就是太实太窄,太虚太泛,不易下笔、太实太窄,不便生发,要求学生泛泛地谈论时事政治,要学生写远离学校生活的时代风貌,写根本不熟悉的新人新事,学生就会逐渐感到作文“没啥写”,开始还勉强应付,实在应付不下去了,就东抄西凑。学生只有深入生活,理解生活,才会在作文时得心应手。而作为教师则只有深入学生实际(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知识实际)这样才能选择到最适宜学生练习的命题。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谈心,谈一谈他们的家庭状况,同学之间的友谊,国家时事政治,谈一谈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以此来了解他们现在最感兴趣的话题,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作学生的朋友,从实际出发命题,比如,目前流行歌曲是青年人的爱物,追星族、上网热等现象,可以出《明天你会追什么星》、《你在网上捕到什么啦》等题目,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泻出来。在学生反馈回来的作文中教师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循环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另外,在此要注意把题目命在生活的断面上。文以情动人,无情无以为文,最能掀动人情感波澜的,大都在生活的断面上。 比如,当学生刚从初中步入高中,在这个断面上,他们的心情一定很不平静,有对过去幸福美好生活的留恋,又有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向往。失落与憧憬,怅惘与自信,这种矛盾心情此时表现得格外突出,老师要抓住这一契机,以《我是高中生了》、《新学期断想》、《别了,我的少年》为题加以诱发,他们自然便能倾吐自己的心曲。有的学生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住校,这又是一个断面,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老师,起初还有一种新奇感,渐渐就被绵绵的思绪笼罩了,思念亲爱的父母,想念温暖的家庭,紧张的学习气氛,有的竟暗中哭泣,一到节日,本地的学生都回去和家人团聚了,这更增加了他们的思念之情。有些学生在宿舍里泪流不止,针对这种情况,出题《我爱我家》让大家作文,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二、结合课堂命题,善于启发诱导、激发学生读写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命题,一是在教某一类课文的前夕先带领学生去有关的实地现场,并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写作最好”,在学生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的情况下,让学生翻看指定的课文,研究课文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体会其中的道理。如在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前,先带领学生去本地的烈士陵园参观,并事前明确布署要写一篇怀念烈士的悼词,学生是带着写作任务去参加的。因此,看得仔细,记得认真,掌握了详细的材料。有了写作素材,如何去梳理、选择和组织这些素材呢?在这关键时刻,抓住“火候”及时指导学生细读课文,从教材中寻找答案。二是读后改写原文,当然,改写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扩写、缩写、续写、仿写,也可以是记叙方法的改变和文学体裁的改变等等。结合课堂教学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减轻学生作文的困难。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命题作文,很多同学在选材组材,谋篇布局,表现方法,运用词语等方面都能模仿,熟能生巧,进而创新成为自己的东西。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原因,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强弱的差异,类型的分野。教师命题应一次多题或划一个大范围,由学生自己命题,让学生掌握一点选题上的自主权,并且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因为教师毕竞是经过正规训练的,有着丰富的经验,教师启发诱导得法,可以拓展学生的想像力,促动思维的创新。

篇5:做一个“行者”作文

在五马街、中山公园旁等闹市区,常可以看见献血的车子。有些车子打着大大的标语――“某血型告急。”还有些印着关于献血的公益广告――“一人献血,全家受益”。

记得以前,我妈曾经问我说:“我去献血好不好?”我当场急得摇头,“不行,你把自己的血献给别人,你就会死掉的!”她笑了笑说:“就抽一点血,也没有关系。当初我生你的时候大出血,要不是别人献血给我,说不定我就不在这儿了。”我开始大哭大闹:“不行,我不让你去!”后来,她也没有再说过献血之事了。

前几天,我在吃饭的时候又看到了关于献血的新闻――“O型血告急。血液缺少高峰期提前。”我却忽然对妈妈说:“老妈,你去献血吧。”她却只是笑着说:“为什么又说起献血了?”我说:“你看啊,现在血不够用了,你献一点也没关系啦。”我长大了,明白献血并非对生命有害了。“你为什么不去献啊?”妈妈问我。“因为我不知道我的`血型是什么,而且我是未成年人啊。”她说:“好了,我知道了,有空的时候我会去的。”

就在昨天,我和朋友小C出去看电影,在路上看见了一辆献血车。小C兴奋地对我说:“以后我要去献血。”我惊讶地问她:“你为什么要去献血?”她说:“不为什么,只是有种感觉。”我高兴地说:“那这样好不好,等长大了以后,我们一起去献血怎么样?”

篇6:做一个行者作文

倘若可以,我愿做一个“行者”。

静静的夜,我一人独坐。面对宣纸。我起笔挥墨。天上的群星为我观众,夜里的孤灯与我作伴。黑色笔尖划过洁白的宣纸,留下一道道苦练的印迹。我享受这一切,我深深迷恋其中。

我喜爱中国书法。我喜爱笔尖轻划过纸的时刻,我喜爱作完一幅作品的成就,我喜爱它,乃至它的每一笔,每一画,每一个细微之处。

可突然有一天,我却发现,不是每一个人都喜爱宽宏大量,不是每一个人,都喜爱浓墨重彩,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热爱它和我一样。我渐渐发现,他们总是欣赏细小的钢笔字,那一笔一画,无不赞叹,可一回头,看到一张宽广阔气的宣纸时,却不屑一顾,有时还流露出讥笑的神情。望着他们那讥笑的神情,听着他们的嘻嘻哈哈,我的心疼痛不禁,但我对毛笔的爱戴,却从未改变。

我仍旧喜爱在云淡风轻的夜晚,唯有毛笔作伴。黑夜中,我是个孤独的诗人,书写着一句句酸甜苦辣,书写着一句句悲哀愤恨。时间在无尽的长河中缓缓流过,终于,一个夜晚,我决定让这份辛酸痛苦,悲鸣振奋,融入那白皙的宣纸。

我那一张张宣纸,开始频繁穿梭于一位位老师与专家的手中。现场,我挥墨宣纸,悲情尽抒;夜晚,我仍是一个“行者”,孤独地苦练。我不求观者赞叹,也不求名列前茅,但求人们能观懂我意,读懂我心,从而唤醒他们沉睡的心。

我感谢他们的观摩,我感谢他们的欣赏。毛笔书画的背后,是古人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凝聚的瑰宝,是我们永生永世不可遗忘的,是它书写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悲情愤恨,也是它书写出了生活的辛酸悲喜。

篇7:有关行者初三作文

这条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前方的一切都是未知数,那份坚持下去的耐心和决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妨学学那沙漠中行走的骆驼,一步一步坚定而执著,那漫天的黄沙、毒辣的日光,也不能阻挡它的脚步,骆驼无疑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它懂得如何走过那一个个煎熬中的日子,它有足够的信心找到自己的绿洲。也正是因为多次跋涉,它的双脚才会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坚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行者,我们就要像骆驼一样,有着良好的心态,坚韧的意志,即使双脚磨破、受伤,也不能失去前进的欲望。在我们双脚套上一层厚厚的茧后,苦楚感便会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乐趣,一种崇高的、追求自我的乐趣。

思想会变化,道路也会变化。这时仅仅能走还不够,更要掌握“行走”的技巧,我们不妨学习草地上蹦跳的兔子。兔子善跳,无论在何处,它们都是活力与积极的象征,在它们前进的路上,偶尔会碰到几个大石头,但它们却从未害怕,而是以跳跃的方式走过困难。一个真正的行者,有时就应像兔子一样,即使繁重的任务,众多的压力背负于身,也能时刻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在面对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个阻碍时,能有勇气跨越,即使在面对深不可测的山沟,退缩似乎已成了保全自己的必然选择时,也要学着为自己搏一回,抛开一切,纵身跳跃,然后发现,其实那深不可测的山沟也不过几米的距离,只要跳过去,就是勇者。

行走于人生道路,疲倦感不可避免地会来到。当我们步履沉重,气喘吁吁的时候,为自己插上一对梦想的翅膀吧,它的力量将会带我们飞过最险峻的大山,让沉重的身心重获动力,心灵不再麻木,而是更加坚定。

篇8:命题作文如何审题

一.命题类型

(一) 从结构上来说, 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词语, 如《尝试》《肩膀》等。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 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如《我想握住你的手》《提篮春光看妈妈》《今年花胜去年红》。

(二) 从形式上说, 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出作文标题与写作要求, 没有其它文字材料加以说明, 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材料式命题作文

“材料+命题”式, 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2006年江苏卷《人与路》:有人说, 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有了路。有人说, 世上本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没有了路。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 写一篇文章。

(三) 从内涵上来说, 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本身就是我们要表达的观点, 如《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

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 具体的观点需要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

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酸甜苦辣说高考》。

3、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既有表面的意义, 更有隐含的意义, 如:《门》《路》《考场》《语文, 心中的一泓清泉》。

4、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 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 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如《人与路》《树木森林气候》《一步与一生》。

二.审题思路

A.添加语素, 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 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 审题时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 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 丰满所给的词语, 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 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 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尝试》一题, 可以在词语前加上表示一定的内容的词语, 如: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

也可在尝试的后面加上一定的内容, 如: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

再如《北京的符号》, 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 使命题更明确, 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

也可在短语后面添加内容, 使命题更具体, 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何特点。

B.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较具体实在, 需要化实为虚;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 需要虚实结合。

如《肩膀》, “肩膀”既可以实指, 也可以虚指, 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实指时,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 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 如“父亲的肩膀”, 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如果“肩膀”虚指, 则要理清虚的内涵, 如:

(1) 依靠;

(2) 承担责任 (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

(3) 团结协作 (并肩作战) ;

(4) 基础 (之所以取得成功, 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再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这里的“你”既可实指, 也可虚指。实指时, “你”就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人, 如“父亲”“同桌”“友人”等, 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等。

虚指时, “你”就是个抽象的事物, 或者是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 如由虚处着墨, 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 想握住某部文学作品里的主人公的手, 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是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

C.由表及里, 揭示寓意

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 审题时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 而要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如《过河小卒》

很显然不能照字面去理解、构思, 须准确揭示其真正指向, 即寓意。

俗话说, “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明白, 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 但过河的小卒力量强大, 因此, 小可以变大。

D.把握内涵, 梳理关系

对关系型命题作文, 审题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找准这些概念间的联系, 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如《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首先要明确“感情”的内涵, 既可指亲情, 也可是友情、爱情。

其次明确命题的领域:放在家庭生活领域, 可以写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朋关系等;放到学校教育领域, 可写师德、德育教育艺术等;放到政治领域, 可以写执法公私、情义矛盾。

最后梳理二者间存在的关系:

正面影响关系———感情越亲, 对事物的认知就越准确;

负面影响关系———感情越亲, 对事物的认知就越不准确:

零影响关系———秉公办事, 不应该以感情来左右对事物的认知。

三.训练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按要求作文: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 本应天真烂漫;童年, 本应百无禁忌;童年, 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 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 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2) 立意自定。 (3) 不少于800字。 (4) 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大家都知道,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由流行巨星迈克杰克逊的材料引出题目, 限定作文题目为《找回童年》。命题思路延续了去年江西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路, 要求学生去关注社会热点, 迈克杰克逊的去世轰动一时, 学生应有所闻。同时我认为当今社会人们压力过大, 童年早已离开我们。命题又点出了这个当下社会的弊端。现在的社会需要纯真, 需要找回童年。我们的学生尽管刚过童年阶段, 但我想现在的学习压力大, 快乐幸福早已不在, 也有必要找回童年的美好时光。这样的命题设置, 的确能够让学生好好回忆童年, 找回曾经的童年。也可以引起社会的关注, 让这个社会好好的“回归童年”。这也契合高考作文改革的方向, 回归本位, 回归自我。

审题关键点有二:

一、紧紧抓住“找回”二字, 不要只注意“童年”两个字

二、必须明确文体

记叙文构思:文章主体写童年故事, 中间应注意细节的描写, 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 尽量写得生动具体, 切忌什么事都只写个轮廓, 写个大概。在结尾处应点出“找回”, 只有失去了才会找回。说明自己童年的快乐现在已经失去, 只有回到记忆中去寻找那快乐美好的时光。

议论文构思:必须把“童年”抽象化, 它可以象征“纯真”、“快乐”、“无忧无虑”等, 然后设置论点, 如找回童年, 找回那纯真的年代;找回童年, 找回那快乐的时光等。

也可以这样构思:为什么要找回童年———要找回童年的什么———怎样去找回。

(二)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不少于800字。 (2) 不要写成诗歌。

1、对”坎“的内涵的理解与诠释:比喻个人成长中遭遇的艰难、挫折, 也可喻指一个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足等。

所以既可以从小处入手, 也可以大处着眼, 从世界、国家、民族的角度来议这道“坎”。

2、对”跨“的理解:表示越过这道坎的行为举动或战胜一切的物质和精神的内驱力。其中包含了超越一定数量、时间、地区的界限。这说明“跨”是艰难的, 需要付出努力。

篇9:刍议小学命题作文中的“命题”

【关键词】小学 命题作文 命题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81-02

命题作文也称为全命题作文,它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完整的作文题目,学生必须用这个题目作为自己作文的题目,不能改变题目的任何一个字。在进行命题作文的写作时,学生一定要把握作文的构造,首先是作文题目,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对写作方向的把握;其次是提示语的解读,只有正确解读提示语才能打开自己的写作思路;最后是对题目要求的把握,准确掌握命题作文的内容规定和字数要求,可以保证作文的规范性。这其中对命题作文“命题”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对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进行解读。

一、小学命题作文的命题形式分析

1.利用开放性的系列式命题作文

传统的命题作文由于题目统一,束缚了小学生的创造思维,为此,可以采用系列式的命题作文,开阔小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其进性自主选择。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系列式命题,其一,同一中心,如,围绕“我的好朋友”这一中心进行系列式命题,老师可以为学生出如下作文题目:《朋友之间》、《需要好朋友时》、《好朋友在身边的日子》、《友谊的珍贵》。其二,同一题材,例如,班级中的一位同学是单亲家庭,他的母亲生病了,家务无人帮助料理,同班同学到她家主动帮助做家务。针对这一素材,老师可以让学生从以下题目进行自由选择,比如《她开心的笑了》、《我们是好兄弟》、《朋友在身边》等。

2.利用自主性的自由式命题

受到老师教学水平、年龄以及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老师的命题不感兴趣。因此,老师只需要确定写作范围,然后让学生大胆进行自由命题和写作,这样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写作,进而感受到命题作文的写作乐趣。正是自由式命题作文满足了学生心口合一的写作需求。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篮球比赛获取的资料让小学生自由命题,结果小学生的作文题目十分新颖。如《胜利就在一瞬间》、《为失败者鼓掌》。

3.利用灵活性的填充式命题

为了克服命题作文限制过死、题目单一的缺陷,可以采用填充式的命题作文。例如,当出《第一次登山》命题题目时,许多小学生没有登山的经验,无法进行写作只能胡乱书写,导致写出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但是,采用填充式的命题形式可以增加命题的灵活性,让小学生有东西可写,例如,可以采用《第一次……》形式的填充式命题,小学生填充了“坐飞机”、“坐轮船”、“游泳”、“篝火”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填充式命题形式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加之学生对填充的实物亲身经历过更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小学生如何把握命题作文的“命题”分析

1.对命题作文类型的把握

对于命题作文审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审错作文题目类型就会脱离作文的写作要求。但是,小学生又如何才能审清作文的类型呢?可以从以下几种作文类型着手,其一,对记人类型作文的判断,这类命题作文一般在题目中直接体现,如《我的老师》、《我的偶像》。但有时部分作文题目没有直接点明,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真审题才能明白。例如,《温暖》,如果小学生不进行认真仔细的审题就容易写成气候让人感到温暖,但是实际上是别人让自己感到温暖。其二,对叙事类型作文的判断,有的作文在题目中直截了当的点名是一件事,如《童年趣事》,有的命题作文在题目中没有“事”字,但是在叙事内容中包含事物。例如,《假如我是……》,这个题目通过假定我的含义,进行事物的叙述与描写。

2.对“命题”的准确把握

对“命题”的把握关键是对题眼的把握,也就是命题作文中的关键词,进而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题眼不仅决定了命题作文的主题更决定了命题作文的内容,甚至决定文章的深度和构造。例如《一场有意义的篮球赛》与《一场难忘的篮球赛》,虽然都是关于篮球赛的,但是题眼的不同决定了写作方向的不同,因此,小学生在写作时要抓住文章的题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其一,对“怎样的什么”命题类型的判断,此类题目的“题眼”是“怎样的”,这为小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例如写《最难忘的一个人》,小学生就要凸显这个人令自己“难忘”的原因,通过不同事件的描述,凸显令自己难忘的原因。其二,对疑问句式的命题题目的判断,此类命题作文的“题眼”要确定在疑问词上,例如《谁是你的最爱》,要将作文的内容定义到“谁”上,可以采用一些与他有关的例子表达自己为什么最爱他。

三、结语

命题作文作为小学作文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适合小学的作文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命题作文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命题作文的“命题”,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传授命题作文类型,教授学生如何挖掘命题作文的“命题”。

参考文献:

[1]罗继远;命题作文教学序列实验[J];江西教育;1991-06-30

[2]王秀仁;作文教学的命题、审题、开头与结尾 [J];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2000-03-01

上一篇:福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材料下一篇:XX年教育局安全生产月活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