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

2024-05-11

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精选6篇)

篇1: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中央水利资金管理分级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单位、部门、人员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的职责,保证资金合法、有效使用,提高中央水利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财务管理规定,结合现行水利资金管理实际,制定《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的中央水利资金是指纳入水利部中央级部门预算的各类资金。

对于经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的水利资金,水利部有关单位参与项目决策的,其责任划分比照第四条的原则进行。

解释:对参与项目决策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在决策环节的责任确定。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管理和使用中央水利资金的各级单位,包括纳入水利部部门预算范围以及与水利部发生缴、拨款关系并按规定应向水利部上报决算的各类单位。

第四条 中央水利资金责任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以及“谁决策、谁负责、权责匹配”的原则,按照资金类别和流转环节,实行分级、分部门、分岗位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第五条 单位负责人对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负总责,其授权负责人及其他有关人员负相应责任。

单位负责人或授权负责人(以下统称“单位负责人”)对法律、法规以及本制度中明确的应负责的重大资金管理事项承担直接责任;

水利业务项目前期决策环节的决策人应对其决策导致的项目后期执行中的资金管理问题承担直接责任,资金管理部门负间接责任。水利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因前期决策导致的资金管理问题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上级主管单位按“下管一级”的原则对下属单位的资金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并相应承担管理责任;对由相关部门、单位决策,但资金未纳入水利部部门预算下达的水利项目,该决策部门、单位对资金使用管理负监督管理责任,水利财务部门对项目资金管理不负责任。

解释:本条对责任进行总体划分,决策责任认定。

第六条 中央水利资金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如为单位负责人决定、授意办理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本条明确直接责任确定的原则是谁决定、谁授意,谁承担直接责任。

第七条 责任认定时,如责任人对应由其负责的资金管理事项履行了应尽的职责,可以减轻或免除责任。

第二章

预算编制管理责任

第八条 各单位必须按照《预算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进行预算管理。

不编制预算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第九条 预算由各单位财务机构归口管理,负责管理、协调预算的具体工作,综合平衡单位预算收支;相关部门协作配合。

单位预算管理职责划分不清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本条主要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和财务机构负责人对财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划分、协调配合所负的责任。

第十条 预算编制应真实、合法、完整。

预算编制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等的规定的,财务机构负责人和预算编制人员承担直接责任。

预算编制的基础资料由相关业务部门提供。因基础资料不真实、不合法、不完整而导致预算编制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和经办人员承担直接责任,其中,业务部门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解释:预算编制责任的认定。

第十一条 预算项目立项应符合国家及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编制项目申报文本和项目预算。

项目立项依据不足,项目文本编制不规范,项目预算测算不实,项目单位(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预算项目立项责任的认定。

第十二条 各级主管单位要严格按照上一级主管单位批复的预算及时批复所属单位预算。发生以下行为的,单位负责人对预算批复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或其他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其中财务机构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一)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将预算全部批复到所属单位;

(二)预算批复时预留待分配;

(三)越权调整预算指标。

第十三条 预算批复执行后的调整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办理。

不按规定程序调整预算的,单位负责人及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经办人员承担间接责任。

第三章

财政资金的申请与拨付责任

第十四条 各单位应建立资金申请、拨付工作程序,明确职责分工。

未建立资金申请、拨付工作程序,职责分工不清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资金申请、拨付工作职责分工不清责任认定。

第十五条 业务部门根据工作任务安排或项目实施进度,向财务机构提交资金需求的相关资料。

资料不真实、不合规的,业务部门经办人承担直接责任,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提供证明项目进度的资料不实,确定经办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如何划分。

第十六条 水利财政资金的申请按预算级次,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汇总、上报。

上级主管单位财务机构未及时审核、汇总、上报、批复所属单位用款计划的,财务机构负责人及经办人员承担直接责任,其中经办人员负主要责任。

基层单位财务机构未按规定时限和编制要求编报季度分月用款计划的,财务机构负责人及经办人员承担直接责任,其中经办人员负主要责任。

项目法人未及时上报投资计划,或投资计划的内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法人计划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本条是针对资金申请不同级次、不同人员的资金划分问题,以及基建投资计划上报的责任认定问题。

第十七条 实行国库直接支付的单位应依据用款计划办理财政直接支付申请。支付内容不真实的,申请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支付程序不合规的,财务机构负责人和经办人员承担直接责任,其中经办人员负主要责任。

解释:虚假申请财政直接支付造成资金流失责任追究问题。

第十八条 水利财政资金的拨付按照预算级次和隶属关系逐级拨付。

故意滞留应当拨付的水利财政资金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如属单位负责人授意的,由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本条确定了在资金拨付环节的责任如何认定。

第四章

收入管理责任

第十九条 各项收入要做到应收尽收。

故意不收或少收的,执收部门负责人和经办人员承担直接责任,其中执收部门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解释:各单位对于应由单位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应上缴国库的和应上缴财政专户的)、其他各项非税收入、对外创收收入、各项合同尾款、押金等等,要全部足额收入单位银行账户。

第二十条 所有收入均应纳入本单位财务机构集中管理。单位私设“小金库”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部门私设“小金库”的,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账务上隐瞒、虚列收入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各单位对于应由单位收取的或以单位名义收取的各项收入无论以何种理由,均应将全部收入纳入单位财务机构统一核算,并且要在财务帐簿上如实反映。

第二十一条 隐瞒、截留、挪用应当上缴财政收入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滞留或坐支应当上缴财政收入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应当上缴财政或上交国库的各项收入,各单位要应收尽收,全部上缴,不得隐瞒不交、截留应缴收入、擅自将收入挪作他用、收入滞留不交、直接在收入中坐支。

第二十二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办理收费许可证。未办理收费许可证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擅自调整和变更批准的项目、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收取费用的,执收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 各单位如要收取国家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要先办理收费许可证方可收取,不允许未办理许可证收费或擅自调整许可证内容收费。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应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

预算外资金未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有关规定要求各单位要加强和规范预算外资金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收费票据、发票的管理。发生以下违规行为的,票据管理人员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一)未经有权机关批准,擅自或不按规定的式样、数量、要求,印制收费票据、发票;

(二)私自向其他单位和个人出借或代开收费票据、发票;

(三)通用票据和专用票据之间互相串用或开具的票据与实际业务不一致;

(四)擅自毁损票据、票据存根联和票据登记簿。解释:各单位要加强收费票据、发票的管理,不得出现以上四种违规行为。

第五章 资金使用管理责任

第二十五条 资金使用应严格遵守财经法规,不得突破批准的预算和规定的支出范围、支出标准。

资金使用不合法、不合规的,审批人和经办人承担直接责任,其中审批人承担主要责任。

解释:各单位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其资金支出要在批准的预算范围内,不得办理无预算、超预算支出,或突破预算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支出,否则应追究审批人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 单位应建立水利资金使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和工作流程。

未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问题表现:

1、未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已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形同虚设,执行不力。

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应严格规范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和手续。不按规定程序支出的,财务机构经办人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各单位按照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单位内控制度,规范支出程序,严格控制资金支出的审批手续,对于不按规定程序办理支出的,财务机构经办人要承担直接责任。

第二十八条 人员经费中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支出应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有关规定。

财务机构负责人对人员经费支出的资金来源合法性承担直接责任;劳资、工会等业务部门负责人对其管理事项的合规性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各单位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要符合国家或地方政策的有关规定,不得随意提高工资标准或提高福利待遇,甚至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

第二十九条 公用经费的使用管理应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职责的全面履行。

支出事项不真实的,业务部门的经办人承担直接责任。审批人员超出审批范围、审批权限或批准不符合规定的支付申请的,审批人员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各单位公用经费的使用管理应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要以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职责的全面履行为准。支出要真实、符合规定,审批、支出要符合规定的程序和权限。

第三十条 项目支出(含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依据批复的项目概(预)算,按照规定的标准和内容使用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业务部门审核人员负责对承包供应商提交(有监理的需监理工程师审核)的预付款、价款结算凭证等支付申请进行审查,并对支付申请的真实性承担直接责任。

财务机构审核人对业务部门提交的支付申请进行审核,对所审核内容的合规性和机械准确性承担直接责任。

单位负责人对业务部门、财务机构按照工作流程审核后的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经济事项的合法、合规性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基建支出(价款结算)应依据批复的项目概(预)算,按照规定的标准和内容使用项目资金。

第三十一条 各单位应规范水利资金的使用管理,发生以下行为的,审批人和经办人承担直接责任,其中审批人承担主要责任。

(一)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支出标准;

(二)办理无预(概)算、超预(概)算支出;

(三)伪造、变造虚假合同或发票骗取预算资金;

(四)挪用、挤占资金。

解释:水利资金的使用要规范,避免发生四种行为。

第三十二条 将中央水利资金对外贷款或违反规定进行担保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中央水利资金不得对外贷借款或违反规定提供担保。

第六章 账户管理和会计核算责任

第三十三条 各单位应按规定开立银行账户,由单位财务机构统一开立。

开立或撤销银行账户,须履行审批手续,未经审核批准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监察部、审计署中央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中央预算单位开立、变更、撤销银行账户,实行财政审批、备案制度”和“中央预算单位按本办法规定报经财政部门审批后可开立银行账户。二级预算单位按照基层预算单位管理”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并有效实施,岗位责任制度须满足内部牵制制度、回避制度、岗位任职条件等要求。

未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或岗位责任制度失效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解释:在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中,必须要建立建立、健全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这是单位财务机构负责人的基本职责,因此没有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或执行不力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第三十五条 会计账簿的设置须满足核算和管理的需要,与水利资金的性质和会计制度的规定相一致。

法律规定应建账而没有建账,或者虽建账但长期不记账、不对账,造成帐目严重混乱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账外设账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无论是事业单位、法人团体还是建设单位,都应按规定设帐,且应符合会计制度规定。

第七章 合同管理责任

第三十六条 各单位要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合同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按各自的合同管理职责管理合同。

不按规定进行合同管理造成损失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合同管理要建立相关制度,明确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只有制度规范,职责明确才能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第三十七条 合同签订主体必须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单位的内设部门不得对外签订合同。

单位内设部门擅自对外签订合同的,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签订主体为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单位内设部门不是合同签订主体。

第三十八条 严格合同专用章的使用管理。

经审核不符合规定而加盖合同专用章的,用印批准人承担直接责任;用印人擅自用印的,用印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严格对合同专用章的使用管理十分必要。

第三十九条 加强合同签订前的资格审查。对不按规定程序和方法进行资格审查,造成合同应担保而未担保,或与没有资格的单位签订合同的,资格审查部门负责人和审查人员承担直接责任,其中资格审查部门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

解释:加强合同签订前的资格审查,对了解合同方的资信、业务等十分必要,各单位应重视合同签订前的资格审查工作。

第四十条 各单位应规范合同管理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执行本单位制定的合同审签和备案制度。

超出审批权限审批的或违反审批程序的,审批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规范合同管理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是单位内部加强合同管理的关键所在,各单位应明确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并严格执行。

第四十一条 认真执行合同约定的条款和内容。除不可抗力因素和对方原因,不按合同约定履行的,承办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经办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认真履行合同是合同法规定的合同双方应尽的义务。

第四十二条 合同变更或解除应符合有关规定,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批准人承担直接责任,经办人承担间接责任。解释:合同的变更和解除是合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各单位应重视这一工作,内部要履行一定的审批程序。

第八章 政府采购管理责任

第四十三条 各单位应遵守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执行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

按规定应实行政府采购的项目未进行政府采购的,单位负责人及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其中业务部门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解释:按照政府采购法确定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业务人员责任。

第四十四条 政府采购项目必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财务机构负责政府采购预算的汇总编制、审核和上报工作,并监督检查政府采购预算的执行。

无预算或超预算采购的,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问题表现:

1、无预算采购

2、超预算采购。

第四十五条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负责政府采购计划的汇总编制、审核和上报工作,并严格执行批复的政府采购计划。

未按规定编制政府采购计划或未按政府采购计划采购的,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是政府采购预算的具体实施和执行,其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政府采购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是当年政府采购工作的指南,所有的政府采购工作都应该围绕政府采购实施计划开展,如计划变更或调整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审核或审批手续。

第四十六条 采购单位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限额标准和相应的采购方式进行政府采购。

未按照国家规定的采购目录、限额标准和相应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的,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是由财政部根据《政府采购法》规定的权限制定,并由国务院颁布执行的,对全国的政府采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直接影响国家当年政府采购的范围、品目和规模,以及国家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率,各预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否则一旦查出将承担法律责任。在具体的政府采购工作中,有些预算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而故意躲避政府采购,将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的项目变相实行自行采购或者将限额标准以上的项目分批采购,存在着违反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的现象。

政府采购方式主要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以及单一来源采购等五种方式,其中公开招标作为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政府采购法》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各种方式应遵守的程序,各预算单位在实际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但是有些单位为了躲避政府采购的程序或其他原因,擅自改变政府采购的方式。

第四十七条 在政府采购中发生下列行为的,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单位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一)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的;

(二)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机构办理采购事务的;

解释: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是经财政部认可,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且有能力承担政府采购业务的法人单位。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采购人在委托采购机构代理采购时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实施,但有些单位具体实施时,为照顾关系或其他原因而直接委托没有政府采购代理资质的机构代理。

(三)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与投标人进行协商谈判的;

解释:与投标人协商谈判是指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在履行完政府采购程序后又与投标人秘密谈判,以损失投标人的利益获取更优惠的价格。此行为违反了《政府采购法》“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四)拒绝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的。

解释:政府采购法规定财政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具体负责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工作,任何单位必须随时接受有权部门的监督检查。否则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单位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第四十八条 按规定实施审核或备案的事项,应在采购前上报有权部门审核或备案。

未经审核或备案而自行采购的,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根据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采购品种、采购方式以及采购预算的补报、采购计划的变更等均要办理审核或备案手续,不得自行组织采购。否则,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第四十九条 隐匿、销毁依法应保存的采购文件或者伪造、变造采购文件的,经办人员承担直接责任。

(一)隐匿、销毁依法应保存的采购文件

解释:按规定政府采购的有关资料要妥善保管,在规定的保管期限内不得随意销毁。如若销毁,要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否则档案保管人员承担直接责任。(案例略)

(二)伪造、变造采购文件 解释:伪造、变造采购文件是一种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真实完整的保存采购文件等资料。

第九章 决算和验收责任

第五十条 各单位编制的决算必须真实、完整。

决算编制不能真实反映本单位的全部收支情况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决算内容不完整的,财务机构负责人和报表编制人承担直接责任,其中财务机构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解释:根据《会计法》总则“第四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决算的真实、完整性负责。财务机构负责人和报表编制人对决算内容不完整的要承担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

第五十一条 财务机构应根据真实的业务事项以及完整、准确的账簿记录等资料,按照规定编制本单位决算,并执行《水利部直属单位预算执行审计办法》。编制和提供虚假的或隐瞒重要事实的决算,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按照规定编制本单位决算,并按有关办法审计。

第五十二条 各单位在决算编制前,应全面清查资产、核实债权债务,并根据清查、核实的结果进行会计处理。清查、核实工作由财务机构和相关业务部门共同负责。不清查核实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做好决算前的财务清理工作,包括固定资产清理、债权债务清理、流动资产的清理、项目法人与有关部门的经济关系清理、项目合同及账目清理。第五十三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前,项目法人必须完成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并通过竣工决算审计。未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致使项目资产不能及时移交或项目结余资金长期挂账的,项目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竣工决算并及时办理资产移交。

第五十四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其它应验收的预算项目在投入使用前必须通过竣工验收。

项目未经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项目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在预算中安排的有较大实物工作量、独立发挥作用的项目在投入使用前必须通过竣工验收。

第五十五条 竣工验收工作由竣工验收委员会负责。验收委员会不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致使不合格工程或存在重大问题的项目通过验收的,验收委员会承担直接责任,其中验收委员会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被验单位伪造或提供虚假资料的,被验单位负责人及经办人承担直接责任,其中被验单位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

解释:竣工验收工作由竣工验收委员会负责。

第十章 国有资产管理责任

第五十六条 各单位应明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务机构、占有使用部门的职责分工。

职责不清导致资产管理混乱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建立制度,划清职责是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前提,各单位应做好这一工作。第五十七条 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应按规定向主管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解释:申报办理产权登记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

注:事业单位产权登记工作现已暂停办理。

第五十八条 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须提出申请,经主管单位审查核实,报有关部门批准。

解释: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是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

注:现在对不办非转经、不及时批复非转经的行为缺少有效的惩治措施。

第五十九条 单位的新增资产应及时入账。

购置、项目移交、接受捐赠等增加的资产未在单位财务机构核算,形成账外资产的,占有、使用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新增资产应及时入账,这是资产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

第六十条 各单位应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建立有关使用、保养维修、报损核销制度,确保资产良好运行。

疏于维护和管理导致资产不能正常运行使用的,占有使用部门负责人和资产使用人承担直接责任,其中资产使用人负主要责任。

解释:建立有关使用、保养维修、报损核销制度并严格执行之,是保障资产良好运行,发挥资产使用效率的有力措施,各单位应重视这一工作。

第六十一条 各单位应建立资产清查制度,防止资产流失。未建立资产清查制度或执行不力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清查过程中发现资产流失,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及时处理。未及时处理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资产清查是加强资产管理,保障资产账实相符、账账相符的重要措施,各单位均要建立该制度并严格执行。

第六十二条 对配备给个人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建立领用交还制度。

个人工作岗位变动或更新配备时,所用资产应交还而未交还的,资产使用人承担直接责任,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这是人事调动时的一项规定。

第六十三条 资产处置应履行审批手续。

越权批准的,批准人承担直接责任;未经审批擅自处置资产的,占有、使用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资产处置应按权限履行审批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规定,各单位不得越权审批或未经审批擅自处置资产。

第六十四条 资产处置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弄虚作假,以各种名目侵占资产和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处置部门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本条为资产处置的原则性规定。

第六十五条 各单位应加强对对外投资、借款等重大财务活动的控制。单位对外投资、借款等重大财务活动的决策实行集体审议联签制度。

未经集体审议联签,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机构办理有关手续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机构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单位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机构提出异议而单位负责人仍决定办理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本条为对对外投资、借款等重大财务活动控制的原则性规定。单位对外投资、借款等重大财务活动的决策应实行集体审议联签制度。

第六十六条 各单位应加强对投资收益的管理。

隐匿、转移、私分投资收益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投资收益应及时收回入账,不得隐匿、转移、私分。

第十一章 监督审计与考评责任

第六十七条 各级主管单位应加强对所属单位水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下一级单位的经济活动负监管责任。

解释:这是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责所在。

第六十八条 各单位依法接受有关单位的监督检查,同时,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逐项整改落实。未及时整改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

解释:此条是对单位接受监督检查有关责任的规定。

第六十九条 各单位在接受监督检查中应及时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

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提供虚假资料的,单位负责人承担直接责任,财务机构负责人或业务部门负责人承担间接责任。

解释:此条是对各单位在接受监督检查中提供资料有关责任的规定。第七十条 预算项目完成或年度终了,按照批准的考核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对预算项目和国有资产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价。

在考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考评人员承担直接责任,考评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解释:本条是对考评人员的限定。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本制度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第七十二条 本制度自二○○六年一月一日起执行。

篇2: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

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水利改革发展,依据《预算法》和《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财预〔2015〕230号)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以下简称水利发展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有关水利建设和改革的专项资金。水利发展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

水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遵循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绩效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

纳入中央部门预算的水利发展资金按照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水利发展资金由财政部会同水利部负责管理。财政部负责编制资金预算,审核资金分配方案并下达预算,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指导地方加强资金管理等相关工作。

水利部负责组织水利发展资金支持的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核,研究提出资金分配和工作清单建议方 案,协同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指导地方做好项目和资金管理等相关工作。

地方财政部门主要负责水利发展资金的预算分解下达、资金审核拨付、资金使用监督检查以及预算绩效管理总体工作等。

地方水利部门主要负责水利发展资金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审查筛选、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等,研究提出资金和工作清单分解安排建议方案,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具体工作。

第四条 水利发展资金支出范围包括:

(一)农田水利建设,主要用于农田及牧区饲草料地灌排工程设施建设(含“五小水利”、农村河塘清淤整治等)及配套机耕道、农业灌排电力设施、灌溉计量设施建设。

(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主要用于地下水超采区水利工程建设及体制机制创新等。

(三)中小河流治理及重点县综合整治,主要用于中小河流防洪治理及中小河流重点县的水系综合整治。

(四)小型水库建设及除险加固,主要用于新建小型水库及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主要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六)淤地坝治理,主要用于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

(七)河湖水系连通项目,主要用于江河湖库水系连通 工程建设等。

(八)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主要用于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等水资源节约与保护。

(九)山洪灾害防治,主要用于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等。

(十)水利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主要用于补助农田水利设施和县级及以下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支出等。

水利发展资金不得用于征地移民、城市景观、财政补助单位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购置、楼堂馆所建设等支出。

县级可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在水利发展资金中列支勘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招标、工程验收等费用,费用上限比例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水利部门确定,省、市两级不得在水利发展资金中提取上述费用。

水利发展资金原则上不得用于中央基建投资已安排资金的水利项目。

第五条 水利发展资金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财政部会同水利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水利中长期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预算平衡需要,编制水利发展资金三年滚动规划和预算。

第六条 水利部汇总编制完成的以水利发展资金为主 要资金渠道的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应商财政部同意后印发实施。地方水利部门在编制本地区水利发展资金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时,应充分征求地方同级财政部门意见。

第七条 中央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统称省)分配水利发展资金时,主要采取因素法。对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水利建设任务较少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可采取定额补助。因素法的分配因素及权重如下:

(一)目标任务(权重50%),以财政部、水利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定的水利发展目标任务为依据,通过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的分省任务量(或投资额)测算。

(二)政策倾斜(权重20%),以全国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含中央苏区县)、民族县、边境县个数为依据。

(三)绩效因素(权重30%),以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结果,财政部、水利部组织开展的相关绩效评价结果,监督检查结果和预算执行进度等为依据。

省级对市级或县级分配水利发展资金的具体办法,由省级财政、水利部门自行确定。

第八条 财政部应当在每年10月31日前将下一水利发展资金预计数和工作清单初步安排情况提前下达省级财政部门,并抄送水利部、省级水利部门和财政部驻各地财 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财政部应当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中央预算后90日内印发下达水利发展资金预算文件,将水利发展资金正式预算、工作清单下达省级财政部门,批复区域绩效目标作为绩效评价依据,同时抄送水利部、省级水利部门和当地专员办。

工作清单主要包括水利发展资金支持的重点工作、支出方向、具体任务指标等,对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重点任务或试点项目,可明确资金额度。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水利部门依据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等分解下达预算,在优先保证完成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点任务、试点项目和工作清单确定任务的基础上,可根据本地区情况统筹安排各支出方向的资金额度;根据财政部、水利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汇总形成的全省绩效目标、分支出方向资金安排情况报财政部、水利部,并抄送当地专员办。

专员办督促地方财政、水利部门分解下达预算,审核区域绩效目标,并在收到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抄送的区域绩效目标的20日内,将区域绩效目标审核意见报财政部。

第九条 地方各级水利部门应当会同同级财政部门采取竞争立项、建立健全项目库等方式,及时将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同时,督促项目单位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实施和预算执行进度。第十条 水利发展资金鼓励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加大对农户、村组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项目建设,创新项目投资运营机制;遵循“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原则,坚持建管并重,支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具体办法由地方自行制定。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利部门按照财政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有关规定,加强水利发展资金统筹整合。分配给贫困县的水利发展资金,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水利发展资金的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结转结余的资金,按照《预算法》和其他有关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处理。属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利部门加强水利发展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水利发展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财政部应当将水利发展资金分配结果在预 算下达文件印发后20日内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水利部门都应加强水利发展资金的监督检查。专员办按照工作职责和财政部要求,开展水利发展资金预算监管工作。分配、管理、使用水利发展资金的部门、单位及个人,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第十六条 水利发展资金申报、使用管理中存在弄虚作假或挤占、挪用、滞留资金等财政违法行为的,对相关单位及个人,按照《预算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各级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水利发展资金分配、项目安排中,存在违反规定分配或使用资金,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预算法》、《公务员法》、《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省级水利部门,根据本办法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水利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重点明确省级及以下的部门职责、支出范围、资金分配、支付管理、绩效管理、资金整合、机制创新、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抄送财政部、水利部及当地专员办。

篇3: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

2008年12月上旬, 国家发改委、水利部下达湖北省2009年第四季度国家新增水利投资计划28.81亿元, 其中中央投资17.53亿元。涉及病险水库、大型灌区、大型泵站、农村饮水安全、江河堤防、分蓄洪区、水利枢纽工程和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近200个工程项目, 要求所有项目在2009年3月底必须完成建设任务。这批新增水利投资项目的共同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是指从下达计划到完成任务, 总共只有3个月左右的时间;任务重是指投资额度较大, 工程建设任务重;要求高是指这些项目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目标的实现, 必须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基于以上特点, 对如何做好这些项目的资金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合工作实际, 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 抓好前期工作

扎实的前期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有效进行投资控制的前提。越是时间紧, 越是要做好前期工作, 以免因前期工作深度不够, 方案无法顺利实施, 或者出现重大变更, 不仅延误工期, 而且造成返工和投资浪费。在设计方案审查后, 应督促设计单位对照会上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逐条对照修改, 切实落实, 除此之外, 还要对工程量清单和取费标准进行详细核对, 防止虚报和漏项。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及时办理批文, 为项目尽快开工创造条件。目前, 湖北省各设计单位任务都比较饱满,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及时提供新增投资项目施工蓝图, 避免因设计图纸不到位而影响施工。

2正确处理好工期、质量和资金使用三者的关系

资金管理要为工程进度和质量服务, 要满足“急事急办”和“特事特办”的要求, 为按时完成建设任务服好务。要按照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 简化程序及时拨付资金, 适当提高工程预拨款比例, 凡完成了招投标程序的, 在两个工作日内按该项目投资额的30%预拨工程启动资金, 确保工程建设需要, 防止滞留资金。投资额小的补助项目实行报账制管理。针对项目建设期间可能遇到的低温雨雪天气, 为了保证工程进度, 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以保障工程质量。例如采用添加防冻剂、增加薄膜覆盖等措施, 因此而增加的费用要及时予以确认和拨付。决不能因抢时间、抢工期而忽视工程质量, 出现“豆腐渣”工程。在抢工期的同时, 要确保工程质量, 牢固树立“没有质量的进度等于没有进度”的观念。加快工期要靠增加工作面和机械设备、人员, 靠精心组织和合理安排, 不能降低施工标准, 简化施工程序。

3 实事求是地及时办理设计变更

由于在施工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出现设计方案与实际情况不完全吻合的情况, 需要设计变更, 对此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对于一般变更由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即可, 对于重要设计变更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不得私自变更。更不能因为工期紧, 一味蛮干, 明知原设计方案不合理依然执行, 导致浪费投资或带来安全隐患。另外, 相关部门审批设计变更要及时, 不能因为批复不及时而影响施工进度。

4关口前移, 跟踪审计检查, 防止违规资金使用既成事实

要从“秋后算账”变成过程审计。审计的目的是防止违规使用资金, 工程完工后再进行审计, 虽然也能起到惩治腐败和挽回损失的作用, 但违规资金使用已成事实, 对工程已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违规的干部职工、单位也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无疑是人民群众所不愿意看到的。进行过程审计, 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减少因政策理解不够而产生的违纪违法行为, 及时惩治恶意违纪违法行为, 确保资金的安全使用。

5 资金的拨付 (预付) 应注意的事项

首先要注意及时拨付。为切实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 中央提出了“出手要快, 出拳要重, 措施要准, 工作要实”的要求, 对新增投资项目的资金要求尽快拨付, 以便于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其次要确保资金被用于工程建设。在具体操作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约束, 确保资金使用于工程建设, 避免资金拨付后, 项目法人无法有效约束施工单位的情况出现。例如, 可以采取见料付款的形式。即除常规工程预付款外, 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工程需要及早备料, 根据施工单位购买的材料, 包括水泥、砂石料、钢筋的数量及时拨付相应款项, 确保施工单位能及时支付材料款项, 既有效的保证了资金安全, 又不影响工程进度。

6跳出中央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用于主体工程的认识

国家和省要求中央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只能用于主体工程, 主要是考虑地方配套资金不落实, 防止该实施的项目和内容不做而先行按批复的投资概算安排其他事项, 甚至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的发生, 国家和省对此专门要求对规范资金使用取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本人认为不能片面的理解主体工程只能是形成实物工作量。工程建设与主体工程相关又必须发生的建设管理费、勘测设计费、监理费等独立费用也是主体工程的有机整体。限于地方财政能力, 目前除中央资金外, 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不稳定, 到位率普遍较低。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变通, 完全禁止使用中央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 独立费用就没有支付渠道, 在当前情况下, 指望项目法人自筹资金来进行工程建设, 是不合理也是不可能的。独立费用没有出处, 势必影响前期工作的质量, 从而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质量, 也不利于工程投资控制, 少数项目出现虚列项目和工程量弥补独立费用的开支。试想, 在当前勘测设计和监理市场化的今天, 哪里还有免费的午餐呢?因此, 本人认为要“开前门堵后门”, 允许使用中央和省级资金按比例支付独立费用是切合实际的, 也是合理可行的。

篇4: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以下简称合作组织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各地)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

第二章 扶持条件和范围

第四条 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依据有关规定注册登记,具有符合“民办、民管、民享”原则的农民合作组织章程;

(二)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符合民主管理决策等规范要求;

(三)服务网络健全,能有效地为合作组织成员提供农业专业服务;

(四)具备管护能力,能确保项目形成的资产长期发挥作用;

(五)合作组织成员原则上不少于100户,同时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第五条 合作组织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的范围:

(一)引进新品种和推广新技术;

(二)提供专业技术、管理知识培训及服务;

(三)组织标准化生产;

(四)农产品初加工、整理、储存和保鲜;

(五)获得认证、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六)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发展;

(七)改善服务手段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其他事项。

第三章 资金分配和下达

第六条 合作组织发展资金考虑粮食产量(产区)、地方财力、农业产值比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各地工作水平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分配。

第七条 根据资金分配方案,财政部将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切块下达各地财政部门。

第八条 各地财政部门在接到财政部下达的资金后,应尽快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及时做好资金下达工作。

第四章 资金管理和使用

第九条 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由各地财政部门实行项目管理。

第十条 各地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竞争立项、专家评审等方式,择优确定扶持对象。

第十一条 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可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多种补助方式。

第十二条 项目所在地的县级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合作组织发展资金使用的管理,实行严格的报账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做好资金支付,并根据职责分工及时组织项目验收。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受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向全体合作组织成员公开、公示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十四条 合作组织发展资金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财会〔2007〕15号)等有关规定纳入财务管理与核算,专款专用,所形成的资产归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共同所有,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监事会监督。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组织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乡镇财政就近就地监管优势,切实加大巡查检查力度。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定,虚报、冒领、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各地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八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按照上述规定执行。

篇5: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二)定期报告制度。各项目实施部门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三)检查验收制度。杜绝在项目执行中存在严重弄虚作假的现象,随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检查;项目完工后,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财务等情况进行验收工作。

篇6:中央水利资金管理责任制度

财政部 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农[2009]335号

农业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水利(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水利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水利部结合各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2009年11月6日

附件下载: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doc

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补助专项资金(以下简称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小农水专项资金,是指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采用“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农户、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集体和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补助资金。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由财政部、水利部根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有关规划,用于支持规划治理范围内的重点地区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建设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第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各省)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指导工作。要科学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合理确定建设任务,认真开展项

目评审,加强项目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第五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的项目、工程或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并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 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第六条 各级财政要坚持“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加大政府投入与鼓励农户投工投劳结合起来,整合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逐步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省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中央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等政策要求,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逐步扩大资金规模,增加投入。市、县两级财政也要切实增加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

第七条 各省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要求,努力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切实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力度。各省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开展省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整合。同时,在县级以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小农水专项资金为引导,以重点县建设为平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级各类涉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进一步拓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渠道。

第八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建设两个方面,其分配和安排必须科学合理、公正规范,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支持粮食主产区,夯实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基础;

(二)突出工程设施续建配套改造,发挥集中连片建设的优势;

(三)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四)突出“民办公助”和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工程建管机制体制的完善和创新;

(五)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第九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县建设的,重点支持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续建、配套、改造,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适度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小农水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专项工程建设的,主要解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最薄弱的环节,重点支持雨水集蓄利用、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建设,以及渠道、机电泵站等其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修复、配套和改造。主要包括:

(一)塘坝(容积小于10万m3)、小型灌溉泵站(装机小于1000千瓦)、引水堰闸(流量小于1m3/s)、灌溉机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容积小于500m3)等小型水源工程;

(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流量小于1m3/s)、小型灌区渠系、井灌区输水管道、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等;

(三)小型排水泵站(装机容量小于1000千瓦)、控制面积3万亩以下的排水沟道等。

小农水专项资金具体补助对象或建设内容,由财政部、水利部根据上述范围和国家有关政策确定,并通过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发布。

第十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主要包括:

(一)项目建设材料费;

(二)工程设备费;

(三)施工机械作业费;

(四)项目管理费。重点县和专项工程项目的论证审查、规划编制、工程设计、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支出。

各省可从中央财政安排的小农水专项资金中按不超过1%的比例一次性提取项目管理费,不得层层重复提取,不得用于人员补贴、购置交通工具、会议费等支出。项目管理费不足部分由地方解决。

第十一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根据因素法进行分配,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绩效因素三类。“自然因素”包括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县级行政区划数;“经济因素”包括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绩效因素”包括省级财政投入力度、资金整合、农民投工投劳、项目和资金管理等绩效考核结果。

中央财政根据小农水专项资金预算规模以及上述因素,测算确定分配给各省的资金补助额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直属垦区不纳入因素法测算范围。由中央财政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直属垦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任务、上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适当给予定额补助。

第十二条 中央财政对重点县建设和专项工程建设实行不同的资金补助方式:

(一)重点县建设实行定额补助。中央财政按照一定的补助标准和重点县名额,核定分配给各省的重点县建设资金补助额度,各重点县具体补助金额由各省自行确定。

(二)专项工程建设实行比例补助。中央财政按照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核定分配给各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的专项工程补助额度。

重点县和专项工程的具体补助标准和比例,由中央财政根据有关政策和资金预算,在制定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时确定。

第十三条 财政部、水利部根据国家农业发展政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要求以及当年小农水专项资金预算规模,及时制定和发布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将重点县分配或调整名额、小农水专项资金补助控制指标、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等下达各省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

第十四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的申报主体,包括专项工程申报主体和重点县申报主体。

(一)重点县申报主体为县级财政和水利部门。

(二)专项工程申报主体包括: 1.农户或联户; 2.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3.村、组集体;

4.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十五条 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项目依照自下而上的原则逐级申报。

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财政部、水利部下发的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组织开展重点县和专项工程的立项申报、资金申请等工作。

地方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共同对各自上报的申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负责。

第十六条 重点县建设项目,由县级财政、水利部门依据本地农田水利规划以及重点县的建设目标和要求,组织编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标准文本》等申请材料和文件,逐级联合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

专项工程建设项目,由符合条件的申报主体提出申报后,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负责归类汇总,以县为单位组织编制《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方案》和《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标准文本》等申请材料和文件,并逐级联合向省级财政、水利部门申报。

项目申报涉及筹资筹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一事一议”,经村

民民主议事取得同意,并提供村民会议有关决议,按程序提出申报,报县级财政、水利部门。项目申报主体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须同时报送合作组织证书复印件。

第十七条 各省财政、水利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县级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确定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内容、资金支持重点,归类汇总和编制省级申报材料及资金申请文件,连同省级专家评审意见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

第十八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部门,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制定的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立项指南,负责组织项目单位编制《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方案》和《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标准文本》,并负责组织专家对各项目单位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工作结束后,将有关申报材料、资金申请文件等报送财政部、水利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部门分别对各自报送的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十九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项目审查要严格执行有关评审标准与要求,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农民自愿原则。项目立项、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项目建设方案、筹资筹劳方案和管理运行方式要经过项目区农民同意或民主议事通过。

(二)规划指导原则。项目立项、设计应依据有关规划,以有关规划为基础;项目施工、建设应按照有关规划和要求组织实施。

(三)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生产实际需要和投资可能,确定项目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四)集中连片原则。项目安排要集中资金和技术,连片建设,形成规模,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

(五)项目统筹原则。县级要依据农田水利规划,按照资金整合的总体要求,统筹考虑各类相关项目的建设方案、项目建设能力等情况,合理安排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和规模。省级统筹考虑各项目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重点县建设项目与专项工程项目的建设布局和资金规模。

第二十条 财政部、水利部组织专家对各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上报的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查。

合规性审查通过后,财政部根据各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报送的立项和资金申请文件以及下达的资金控制额度,拨付小农水专项资金。各省财政、水利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部门按照报送财政部、水利部备案的项目建设方案,批复下达和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积极推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产权,落实管护责任,探索、创新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发挥效益。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单户工程应明确产权归农户所有,管护归农户负责;联户工程可由受益农户建立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工程产权归其所有并负责管护。

第三章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第二十二条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分期规划,分期实施,每期五年。

财政部、水利部根据国家政策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确定规划范围和重点(简称治理区)。各省财政、水利部门根据国家规划编制省级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五年实施规划,并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

财政部、水利部组织专家对各省上报的五年实施规划进行审查和批复。

第二十三条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在中央财政增加投入的同时,省、市财政也应切实增加投入。规划治理区财政、水利部门要采取措施,按照筹资筹劳的有关规定,鼓励受益农户参与工程建设。

第二十四条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用于规划治理区内的坡改梯、淤地坝、小型水保工程以及营造水保林草和经果林等项目补助支出,主要包括:

(一)材料费。购买水泥、钢材、石材、砂石料、预制构件、炸药等费用。

(二)设备费。小型灌排设备、水土保持监测设备购置费。

(三)机械施工费。施工机械租赁费、台班费。

(四)种籽苗木费。营造水保林、经果林,种草及封禁治理中补植补种所需的苗木、种籽费用。

(五)苗圃基础设施建设费。苗圃土地平整、大棚、配套水利设施、配电设施费用。

(六)封禁治理费。设置围栏、封禁标志牌以及雇佣管护人员费用。

第二十五条 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依据实施规划、治理任务、每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单价以及中央财政补助比例进行分配。

中央财政补助比例不超过全省项目投资总额的70%。具体项目的补助比例由各省财政、水利部门确定。

第二十六条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按组织申报。省级财政、水利部门根据财政部、水利部批复的五年治理规划,确定治理任务,编写项目和资金申请文件,联合上报财政部、水利部。

第二十七条 水利部根据与财政部共同批复的五年治理规划,负责审核批复各省治理任务。

财政部、水利部根据批复的各省治理任务和资金预算,研究提出资金分配方案,按程序报批后,将水土保持专项资金拨付有关省级财政部门。

第二十八条 治理区内县级财政、水利部门依据批复的规划和治理任务,以小流域为单元组织编制初步设计,报省级财政、水利部门审批后组织项目实施。

第二十九条 治理区内各级财政、水利部门要明确落实项目工程产权和管护责任,确保建成一处,落实一处。省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发挥监督指导作用,推动工程产权的落实和管护机制的建立,促进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建设。

第四章 资金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要公开透明,实行公示制。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采取适当的形式,将项目建设情况在当地进行公示,资金使用、筹资筹劳等情况应及时向受益区群众张榜公布,接受监督。

第三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要大力推行县级报账制、政府采购制度,具备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实行国库直接支付制度。

第三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和健全资金监管体系,加强对小农水专项资金、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

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水利部门要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技术指导,落实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护责任。县级水利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由项目法人或业主负责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县级财政、水利部门要加强项目建设日常监管,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对项目建设情况采取随机方式进行抽查监督。

第三十四条 各省财政、水利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农业部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情况统计报告制度,于每年3月底前向财政部、水利部报送上年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十五条 各省财政、水利部门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投入、资金整合、资金

使用和监管,以及管护机制等因素纳入考核范围。中央对省进行考核,省对县进行考核。中央对省的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分配资金的重要因素。

第三十六条 对在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违反财政资金拨付和预算管理规定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及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处罚、处分。

对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建设管理混乱,存在违规违纪问题被省级以上审计机关、财政部驻各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检查处理或通报,以及被媒体曝光并核实的,将核减以后中央对省小农水专项资金和水土保持专项资金分配额度、重点县名额。涉及重点县的,取消重点县资格,三年内不得重新申报;涉及专项工程的,取消该项目所在县申报小农水专项工程资格,三年内不予安排。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各省财政、水利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有关部门根据本办法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财政部、水利部备案。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财政部、原水利电力部《关于发布<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费管理的规定>的通知》[(87)财农字第402号],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农

上一篇:大班语言教案及教学反思《梦》下一篇:会议营销(招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