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12]42号

2024-05-19

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12]42号(通用3篇)

篇1: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12]42号

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等有关规定,为支持财政困难地区做好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将党中央、国务院对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关怀落到实处,加强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中央财政设立的用于补助财政困难地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相关地区)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专项资金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分配给相关地区。具体补助范围包括: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部10个省及辽宁、山东、福建3省(不含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

第四条 专项资金管理根据相关地区廉租住房保障工作进展情况适时调整。

第二章 分配与计算

壹 第五条 专项资金在优先满足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前提下,可用于购买、改建或租赁廉租住房支出。其中,购买廉租住房可以购买旧房,也可以购买新房。在完成当年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的前提下,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可以将专项资金用于购买、新建、改建、租赁公共租赁住房。

第六条 专项资金原则上按照有关地区发放租赁补贴户数以及购买、改建、租赁廉租住房套数等因素,并结合财政困难程度系数计算分配。发放租赁补贴户数以及购买、改建、租赁廉租住房套数,权重各占40%和60%。财政困难程度参照财政部均衡性转移支付财政困难程度系数确定。

第七条 专项资金分配相关地区的计算公式:某地区专项资金总额=„(该地区租赁补贴户数×该地区上财政困难程度系数)÷∑(各地区租赁补贴户数×相应地区上财政困难程度系数)×40%+(该地区购买、改建、租赁廉租住房套数×该地区上财政困难程度系数)÷∑(各地区购买、改建、租赁廉租住房套数×相应地区上财政困难程度系数)×60%‟×专项资金总额。其中:租赁补贴户数是指当年计划发放租赁补贴户数,减去上未实施的计划发放户数,加上上超计划实施的发放户数;购买、改建、租赁廉租住房套数是指当年计划购买、改建、租赁廉租住房套数,减去上未实施的计划套数,加上上超计划实施的套数。上述租赁补贴户数和购买、改建、租赁廉租住房套数实施情况,贰 以是否实际发放租赁补贴以及签订购买、改建、租赁合同为准。廉租住房套数不得跨保障方式、跨施工、跨取得方式等重复申报。

第八条 财政困难地区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应当会同廉租住房主管部门,在汇总审核各市、县(师、团场)是否按照规定申报后,于每年2月28日之前向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提交下列资料:

(一)本地区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及保障计划,各市、县(师、团场)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及保障计划。

(二)加盖部门印章的本办法附表

1、附表2。

(三)本地区发放租赁补贴户数和购买、改建、租赁廉租住房套数等有关资料。

(四)省级财政部门及廉租住房主管部门对市、县(师、团场)申报材料审核情况的说明。

(五)其他与审核有关的材料。

第九条 财政困难地区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应当会同廉租住房主管部门,于3月31日前将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核认定后的附表

1、附表2和相关文字说明报送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对于未附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核意见的,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不予受理。对于未按规定时间报送有关资料的地区,视同不申请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处理。

第十条 财政部驻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应当确保实地抽查不少于3个地级市(含自治县、省直管

叁 县)。如果抽查审核剔除率较高,应当及时商相关地区省级财政部门或兵团财务局将申报材料退回,重新调整数据后再报。对于审核发现的严重弄虚作假或重大违规问题,应及时向财政部报告。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审核工作结束后,应于3月31日前将审核意见表(附表3)报送财政部,并于4月30日前上报审核总结报告。

第三章 拨付与使用

第十一条 财政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于每年4月30日之前将专项资金分配下达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同时,根据相关地区廉租住房保障任务完成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上报数据准确情况等因素,在下一分配专项资金时采取适当的奖惩措施,相应增加或减少相关地区的专项资金。

第十二条 财政困难地区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收到中央财政下达的专项资金数额后,应当参照中央财政的分配方案,于每年5月31日前下达相关市、县财政部门或师、团场,并将下达文件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市、县财政部门或师、团场收到专项资金后,应当与其他各项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一起,按照规定用于市、县或师、团场廉租住房保障开支。

肆 第十三条

财政困难地区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以及市、县财政部门或师、团场,应当对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并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不得截留、挤占、挪作他用,也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专项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相关地区要切实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对于年底存在专项资金结余的地区,中央财政将相应减少安排该地区下一专项资金数额。

第十四条 市、县财政部门或师、团场安排使用专项资金时,根据专项资金用途,分别填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21类“住房保障支出”01款“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01项“廉租住房”科目和06项“公共租赁住房”科目。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财政困难地区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要确保将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市、县财政部门或师、团场。市、县财政部门或师、团场必须确保专项资金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对于违反规定,骗取专项资金,不按规定分配使用专项资金的,中央财政将相应扣减下一分配该地区或兵团的专项资金数额。同时,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 伍 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规定进行处理,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十六条 财政部驻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专项资金申报基础数据的真实性、补助资金分配使用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保障专项资金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财政困难地区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也要加强对市、县或师、团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杜绝挤占、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第十七条 每年终了,财政困难地区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应当汇总本地区或兵团上专项资金收支和结余情况,于每年3月31日之前报送财政部。具体详见《 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附表2)。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如遇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专项资金分配时可以适当向受灾地区倾斜。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财政部原印发的《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实施办法》(财综[2008]48号)、《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中央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审核操作规程》(财监[2009]3号)同时废止。

陆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财政困难地区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备案。

篇2: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12]42号

为深化改革, 加强规范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制定了《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 以下简称《办法》) 。现将《办法》印发给你们, 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2014年至2015年林业贷款贴息补贴政策调整过渡期间, 2014年中央财政对以前年度累计贷款余额及2013年10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期间的新增林业贷款贴息, 2015年中央财政对以前年度累计贷款余额及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的新增林业贷款贴息。自2016年起, 中央财政均对以前年度累计贷款余额及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新增林业贷款贴息。

二、执行中有何问题, 请及时反馈财政部、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

2014 年 4 月 30 日

附件:

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改革, 加强规范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 ( 以下简称林业补助资金) 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补贴、森林公安、国有林场改革等方面的补助资金。

第二章预算管理

第三条每年12月31日前, 由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下达下一年度林业工作任务计划, 具体包括: 下一年度造林、森林抚育及良种生产繁育计划, 湿地和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持重点内容, 林业贴息贷款建议计划, 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立项指南等。

第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 ( 以下简称省) 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下达的林业工作任务计划和有关要求, 结合本省林业建设、保护和恢复工作任务, 于每年3月31日之前联合向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报送林业补助资金申请文件。申请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年度任务或计划、申请林业补助资金数额、上年度林业补助资金安排使用情况总结和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具体内容详见附件。

第五条国家林业局根据各省资金申请文件、林业工作任务计划等, 统筹研究和提出各省林业补助资金分配建议, 并于4月30日前将林业补助资金分配建议函报财政部。

第六条财政部根据预算安排、各省资金申请文件、国家林业局的资金分配建议函、上年度林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等, 确定林业补助资金分配方案, 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复预算后三个月内, 按照预算级次下达资金。

第七条林业补助资金采取因素法分配。

第八条林业补助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和范围分配使用,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九条林业补助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林业补助资金使用中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 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要建立健全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制度, 严格实行预算决算管理。

第三章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第十一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用于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

第十二条国家级公益林是指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 林资发〔2009〕214号) 区划界定的公益林林地。

第十三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根据国家级公益林权属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 包括管护补助支出和公共管护支出两部分。

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 其中管护补助支出4. 75元, 公共管护支出0. 25元; 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5元, 其中管护补助支出14. 75元, 公共管护支出0. 25元。

第十四条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助支出, 用于国有林场、苗圃、自然保护区、森工企业等国有单位管护国家级公益林的劳务补助等支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测算审核管理成本, 合理确定国有单位国家级公益林管护人员数量、管护劳务补助标准。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管护补助支出, 用于集体和个人的经济补偿和管护国家级公益林的劳务补助等支出。

公共管护支出主要用于地方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开展国家级公益林监督检查和评价监测等方面的支出。

第十五条财政部根据各省、国家林业局报送的国家级公益林征占用等资源变化情况, 相应调整用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的预算。

第十六条林业主管部门应与承担管护任务的国有单位、集体和个人签订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合同。国有单位、集体和个人应按照管护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 承担管护责任, 根据管护合同履行情况领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第四章林业补贴

第十七条林业补贴是指用于林木良种培育、造林和森林抚育, 湿地、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与保护, 林业防灾减灾, 林业科技推广示范, 林业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出。

第十八条林木良种培育、造林和森林抚育补贴具体支出内容是:

( 一) 林木良种培育补贴。包括良种繁育补贴和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良种繁育补贴主要用于对良种生产、采集、处理、检验、贮藏等方面的人工费、材料费、简易设施设备购置和维护费, 以及调查设计、技术支撑、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等管理费用和必要的设备购置费用的补贴; 补贴对象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补贴标准: 种子园、种质资源库每亩补贴600元, 采穗圃每亩补贴300元, 母树林、试验林每亩补贴100元。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主要用于对因使用良种, 采用组织培养、轻型基质、无纺布和穴盘容器育苗、幼化处理等先进技术培育的良种苗木所增加成本的补贴; 补贴对象为国有育苗单位; 补贴标准: 除有特殊要求的良种苗木外, 每株良种苗木平均补贴0. 2元,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不同树种苗木的补贴标准。

( 二) 造林补贴。对国有林场、农民和林业职工 ( 含林区人员, 下同)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造林主体在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迹地、低产低效林地进行人工造林、更新和改造, 面积不小于1亩的给予适当的补贴。造林补贴包括造林直接补贴和间接费用补贴。

直接补贴是指对造林主体造林所需费用的补贴, 补贴标准为: 人工营造, 乔木林和木本油料林每亩补贴200元, 灌木林每亩补贴120元 ( 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山西等省灌木林每亩补贴200元) , 水果、木本药材等其他林木、竹林每亩补贴100元; 迹地人工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每亩补贴100元。间接费用补贴是指对享受造林补贴的县、局、场林业部门 ( 以下简称县级林业部门) 组织开展造林有关作业设计、技术指导所需费用的补贴。

享受中央财政造林补贴营造的乔木林, 造林后10年内不准主伐。

( 三) 森林抚育补贴。对承担森林抚育任务的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林业职工和农民等给予适当的补贴。森林抚育对象为国有林中的幼龄林和中龄林, 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中的幼龄林和中龄林。一级国家级公益林不纳入森林抚育范围。

森林抚育补贴标准为平均每亩100元。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范围内的国有林森林抚育补贴标准为平均每亩120元。森林抚育补贴用于森林抚育有关费用支出, 包括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直接支出主要用于间伐、补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修枝、除草、割灌、清理运输采伐剩余物、修建简易作业道路等生产作业的劳务用工和机械燃油等。间接支出主要用于作业设计、技术指导等。

第十九条湿地、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与保护补贴, 根据湿地、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的重要性、建设内容、任务量、地方财力状况、保护成绩等因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 一) 湿地补贴主要用于湿地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湿试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湿地保护奖励等相关支出。其中, 湿地保护与恢复支出指用于林业系统管理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相关支出, 主要包括监测监控设施维护和设备购置支出、退化湿地恢复支出和湿地所在保护管理机构聘用临时管护人员所需的劳务费等; 退耕还湿试点支出指用于国际重要湿地和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及其周边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湿的相关支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支出指用于对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湿地因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造成损失给予的补偿支出; 湿地保护奖励支出指用于经考核确认对湿地保护成绩突出的县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的奖励支出。

( 二) 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贴主要用于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修复与治理, 特种救护、保护设施设备购置和维护, 专项调查和监测, 宣传教育, 以及保护管理机构聘用临时管护人员所需的劳务补贴等支出。

( 三) 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主要用于对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和因保护生态需要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实施封禁保护的补贴支出。范围包括: 固沙压沙等生态修复与治理, 管护站点和必要的配套设施修建和维护, 必要的巡护和小型监测监控设施设备购置, 巡护道路维护、围栏、界碑界桩和警示标牌修建, 保护管理机构聘用临时管护人员所需的劳务费等支出。

第二十条林业防灾减灾补贴根据损失程度、防灾减灾任务量、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 一) 森林防火补贴指用于预防和对突发性的重特大森林火灾扑救等相关支出的补贴, 包括开设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购置扑救工具和器械、物资设备等支出, 租用交通运输工具支出以及重点国有林区防火道路建设支出等。补贴对象为承担森林防火任务的基层林业单位。

( 二)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贴指用于对危害森林、林木、种苗正常生长, 造成重大灾害的病、虫、鼠 ( 兔) 和有害植物的预防和治理等相关支出的补贴。支出范围包括: 购置药剂、药械、工具的开支, 除害处理的人工费补贴, 治理区发生检疫检验的材料费、小型器具费等。补贴对象为承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的基层林业单位。

( 三) 林业生产救灾补贴指用于支持林业系统遭受洪涝、干旱、雪灾、冻害、冰雹、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之后开展林业生产恢复等相关支出的补贴。补贴范围包括: 受灾林地、林木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地的清理; 灾后林木的补植补造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地的恢复;因灾损毁的林业相关设施修复和设备购置。补贴对象为因灾受损并承担林业生产救灾任务的基层林业单位。

第二十一条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补贴是指用于对全国林业生态建设或林业产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先进、成熟、有效的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示范等相关支出的补贴。补贴对象为承担林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示范任务的林业技术推广站 ( 中心) 、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国有森工企业、国有林场和国有苗圃等单位和组织。支出范围主要包括林木新品种繁育、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示范、与科技推广和示范项目相关的简易基础设施建设、必需的专用材料及小型仪器设备购置、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等。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 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下达的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立项指南, 结合本省实际情况, 负责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的评审和批复立项等工作。

财政部会同国家林业局根据各省林业补助资金申请文件、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评审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 结合当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 确定对各省的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补贴金额, 并切块到省。各省当年评审通过但未安排补贴的项目, 可滚动至下一年度继续申请。

第二十二条林业贷款贴息补贴 ( 以下简称贴息补贴) 是指中央财政对各类银行 ( 含农村信用社和小额贷款公司, 下同) 发放的符合贴息条件的贷款给予一定期限和比例的利息补贴。

( 一) 中央财政对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林业贷款予以贴息: 林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 立足于当地林业资源开发、带动林区、沙区经济发展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产品加工业贷款项目; 各类经济实体营造的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经济林以及有利于改善沙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种植业贷款项目; 国有林场 ( 苗圃) 、国有森工企业为保护森林资源, 缓解经济压力开展的多种经营贷款项目, 以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开展的森林生态旅游贷款项目; 农户和林业职工个人从事的营造林、林业资源开发和林产品加工贷款项目。

( 二) 对各省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林业贷款, 中央财政年贴息率为3%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林业贷款, 中央财政年贴息率为5% 。

( 三) 林业贷款期限3年以上 ( 含3年) 的, 贴息期限为3年; 林业贷款期限不足3年的, 按实际贷款期限贴息。对农户和林业职工个人营造林小额贷款, 适当延长贴息期限。贷款期限5年以上 ( 含5年) 的, 贴息期限为5年; 贷款期限不足5年的, 按实际贷款期限贴息。农户和林业职工个人营造林小额贷款是指贴息年度内 ( 1月1日至12月31日, 下同) 累计额30万元以下的营造林贷款。

( 四) 贴息补贴采取分年据实贴息的办法 ( 上一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的林业贷款贴息) 。对贴息年度内贷款期限1年以上的林业贷款, 按全年计算贴息; 对贴息年度内贷款期限不足1年的林业贷款, 按贷款实际月数计算贴息。

( 五) 林业龙头企业、国有林场 ( 苗圃) 、国有森工企业、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的贴息贷款项目, 由项目单位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林业主管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 逐级审核申报,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审核汇总。农户和林业职工小额贷款项目, 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 ( 含国有森工企业, 下同) 统一汇总, 并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作为申报单位, 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 逐级审核申报, 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审核汇总。

( 六)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本省申报贴息补贴的贷款及其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审核, 对其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确定应向中央财政申请的贴息补贴额, 并向财政部报送林业补助资金申请文件, 同时抄报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根据各省林业补助资金申请文件和林业贷款项目落实情况, 确定贴息补贴额, 并切块到省。

第五章森林公安补助

第二十三条森林公安补助主要是用于森林公安机关办案 ( 业务) 经费和业务装备经费开支的补助。森林公安补助根据警力、地方财力状况、业务工作量、装备需求、森林资源管理等因素分配。

第二十四条森林公安办案 ( 业务) 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由中央、省级和省以下同级财政分区域按保障责任负担。森林公安补助对中西部地区的县级森林公安机关和省级直属的重点国有林区森林公安机关, 以及维稳 任务重、经济 困难地区 的地 ( 市) 森林公安机关予以重点补助; 对东部地区县级森林公安机关予以奖励性补助。按照政法经费保障要求, 省级财政部门应在做好本级森林公安经费保障的同时, 依照不低于本省公安机关的标准安排省级森林公安转移支付资金。

第二十五条森林公安补助主要用于市级以下森林公安机关, 省级财政部门可预留不超过中央森林公安资金的10% , 专项用于省级森林公安机关承办公安部、国家林业局部署的重大任务, 直接侦办和督办重特大案件、组织开展专项行动、组织民警教育培训、处置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装备共建或其他特殊原因所需经费补助等。

第二十六条森林公安补助使用范围包括森林公安办案 ( 业务) 经费和森林公安业务装备经费。其中森林公安办案 ( 业务) 经费用于森林公安机关开展案件侦办查处、森林资源保护、林区治安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禁种铲毒、民警教育培训等直接支出; 森林公安业务装备经费用于森林公安机关购置指挥通信、刑侦技术、执法勤务 ( 含警用交通工具) 、信息化建设、处置突发事件、派出所和监管场所所需的各类警用业务装备的支出。

第六章国有林场改革补助

第二十七条国有林场改革补助是指用于支持国有林场改革的一次性补助支出。

第二十八条国有林场改革补助主要用于补缴国有林场拖欠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国有林场分离场办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职能费用、先行自主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省奖励补助等。中央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补缴国有林场拖欠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有结余的, 可用于林场缴纳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以及其他与改革相关的支出。

第二十九条国有林场改革补助按照国有林场职工人数 ( 包括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职工) 和林地面积两个因素分配, 其中: 每名职工补助2万元, 每亩林地补助1. 15元。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林业补助资金的申请、分配、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各类违法违规以及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按第三十条规定追回的林业补助资金, 由财政部商国家林业局用于对林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规范、成效显著的省进行奖励。

第三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林业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追踪问效, 适时组织开展绩效监督。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并报送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

用于军事管理区的林业补助资金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管理办法, 由解放军总后勤部财务部和基建营房部, 根据本办法制定管理实施细则, 并报送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林业局直属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相关补助支出列入中央部门预算。

第三十四条林业补助资金相关补助补贴标准因政策需要进行调整的, 按照调整后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本办法自2014年6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 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 的通知》 ( 财农〔2009〕381号)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 中央财政林业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 的通知》 ( 财农〔2012〕505号)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 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的通知》 ( 财农〔2009〕290号)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 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 ( 财农〔2011〕423号)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管理办法> 的通知》 ( 财农〔2005〕44号)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 林业生产救灾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 ( 财农〔2011〕10号)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 中央财政森林公安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的通知》 ( 财农〔2011〕447号)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 的通知》 ( 财农〔2009〕289号)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 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规定 > 的通知》 ( 财农〔2009〕291号) 同时废止,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 < 边境草原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管理规定> 的通知》 ( 财农〔2002〕70号) 中有关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的内容同时废止。

附件

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申请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

一、上年度有关情况

( 一) 上年度林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总结。

1.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2. 林业补贴

3. 森林公安补助

4. 国有林场改革补助

( 二) 中央财政支持的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计划任务完成情况。

( 三) 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及资源变化情况。

( 四)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成灾情况、预防和治理成效, 林业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 五) 中央财政已支持的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进展及完成情况等。

( 六) 林业贴息贷款使用管理和效益情况。

二、本年度有关计划及情况

( 一) 本年度计划完成的造林和森林抚育以及良种生产、育苗任务。

( 二) 本年度有害生物防治方案。

( 三) 本年度计划实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任务。

( 四) 本年度计划支持的林业科技推 广示范项目。

( 五) 申报中央财政贴息的上年度林业贷款项目落实情况。

篇3: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12]42号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央财政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为了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以便进一步完善此项工作。

附件: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财 政 部

2013年4月10日

附件

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设立,用于支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基层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第三条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坚持中央补助、分级负责、合理安排、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实行定额补助和因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法。

第五条 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应当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 支出范围与标准

第六条 专项资金包括补助资金和奖励资金,其中:

(一)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行政村文化设施维护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支出,包括:

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运行维护和开展宣传培训等支出;

2.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支出;

3.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支出;

4.行政村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支出。

(二)奖励资金主要用于鼓励地方开展农村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等。

第七条 行政村文化设施维护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支出基本补助标准为每个行政村每年10000元,其中:

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每村每年2000元;

2.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每村每年2000元;

3.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按照每村每年12场,每场平均200元的补助标准,每年2400元;

4.农村文化活动每村每年2400元;

5.农村体育活动每村每年1200元。

第八条 中央财政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分别按照基本补助标准的20%、50%、80%安排补助资金,其余部分由地方统筹安排。

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补助标准,所需经费由地方自行负担。

对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比照享受中部政策的东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基本补助标准5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比照享受西部政策的东中部地区,中央财政按照基本补助标准80%的比例安排补助资金。

第九条 奖励资金实行因素分配法,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兵团,以下简称省)区域内农村基本情况、财政文化投入水平、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等因素进行分配,具体因素和权重如下:

(一)自然因素(权重20%):

1.农村人口(10%);

2.行政村数量(10%)。

(二)投入因素(权重30%):

1.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水平(15%),指某省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占该省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

2.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率(15%),指某省公共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比上年增长比例。

(三)工作因素(权重30%):

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年均服务人次(6%);

2.行政村年均电影公益放映场次(6%);

3.农家书屋出版物年均补充及更新数量(6%);

4.行政村年均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文化类培训班及讲座次数(6%);

5.行政村年均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次数(6%)。

(四)管理因素(权重20%):

考核各省农村获得国家级奖励情况(荣誉称号如全国文明村、文化示范村等),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农村文化建设各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监督措施是否到位,上报材料是否及时、数据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违规问题等。

第三章 申报与审批

第十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文化、广电、体育、新闻出版等相关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相关主管部门)及时做好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填写上年度《XXX省(区、市)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情况表》(附表略),连同专项资金申请报告于每年4月30日前以财政厅(局)文件形式报财政部。

第十一条 财政部会同中央相关主管部门,根据统计年鉴、财政决算、部门统计数据等,对省级财政部门上报数据进行审核。

第十二条 财政部根据专项资金年度预算规模及相关数据审核情况,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补助标准和分配因素核定专项资金预算并下达省级财政部门,同时抄送中央相关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财政部按照当年补助资金总额的一定比例,于每年9月30日前提前下达下一年度部分补助资金预算。

第四章 管理与使用

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后,应当及时商同级相关主管部门,制定专项资金分配使用方案,并于60日内将专项资金预算按照规定程序下达到县级财政部门。其中:

(一)专项资金中的补助资金,应当按照基本补助标准及各县行政村数量,下达到县级财政部门。

(二)专项资金中的奖励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商省级相关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统筹安排,不得用于抵顶基本补助标准中应由地方财政负担的资金。

(三)需要省级或者市级相关部门集中采购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县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有关规定,按照“村级申报、乡镇初审、县级审核拨付”的方法,确保专项资金落到实处。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做到分配合理、使用规范,不得用于村办公场所建设、村委会办公经费等超出规定范围的其他支出,不得平衡预算、截留和挪用。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在每年报送专项资金申请报告时应当同时将上一年度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报财政部。逾期未报送的,财政部将适当核减其当年奖励资金。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相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机制。财政部将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对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分配专项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二十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截留、挪用专项资金或者报送虚假材料骗取专项资金等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追究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财政部关于印发〈农村文化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教〔2008〕104号)、《财政部 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教〔2008〕135号)同时废止。

上一篇: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下一篇:家长会班主任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