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中央资金措施建议

2024-05-23

争取中央资金措施建议(通用4篇)

篇1:争取中央资金措施建议

为全面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财政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实增强各部门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衔接争取中央、省级政策、项目和资金,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争取政策支持

(一)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通行便利给予支持。(市工信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配合)

(二)推进能源革命试点示范,构建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加快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电网、油气管网布局优化和互联互通,增强天然气供给保障能力和油气储备应急能力。(市发改委牵头)

(三)以开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活动为契机,改进优化报建审批制度,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推行网上行权。(市放管服办公室、市编办、市发改委牵头)

(四)围绕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加快建立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市发改委、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

(五)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地,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市发改委牵头)

(六)争取开展电力现货交易和天然气配售环节改革试点。加强政府定价成本监审,深化电力、天然气、城镇供水、农业供水、医疗服务、铁路运输等领域垄断环节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市发改委牵头)

(七)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认真落实支持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营造稳定、透明、公平投资环境,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电信等领域。(市发改委牵头)

(八)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市财政局牵头)

(九)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强化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市扶贫办牵头,市发改委、市农林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卫计委配合)

(十)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案和打赢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市环保局牵头)

(十一)编制乡村振兴规划,重点强化市域、三镇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实施。(市发改委牵头)

(十二)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市农林局、国土局牵头)

(十三)健全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愿有偿转让机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市农林局、国土局牵头)

(十四)加速升级旅游消费,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市旅游局牵头)

(十五)积极争取开展城乡居民增收,根据省级政策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领域配套改革,促进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市人社局、市农林局、市发改委牵头)

(十六)推动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适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和优抚补助标准,适度增加优抚对象医疗投入。(市民政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十七)巩固完善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进一步扩大联网医疗机构范围。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市人社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十八)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拓宽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空间,继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市教育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配合)

(十九)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建设,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市卫计委牵头,市发改委配合)

(二十)建立健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元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市房管局牵头)

(二十一)建立健全用能、用水、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交易制度,深入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市发改委牵头)

(二十二)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制度创新。推进国家公园体制配套制度建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市发改委牵头,市国土局、市农林局配合)

二、争取项目支持

(一)积极争取“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实施新一轮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开展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集成应用示范。抢抓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机遇,争取对我市制造业发展给予更多支持。(市工信委牵头)

(二)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建设一批共享经济示范平台。组织实施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抢抓设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机遇,实施一带一路信息港项目,争取对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给予更多支持。(市工信委、市发改委牵头)

(三)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市水务局牵头)

(四)继续推动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牵头)

(五)建设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十强百家工程”和“创投基金十百千工程”。(市发改委牵头)

(六)抢抓启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的机遇,争取对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给予更多支持。(发改委牵头)

(七)增加清洁电力供应,稳步推进浅层地能利用,燃煤锅炉改造、余地供暖等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重点工程,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市发改委牵头)

(八)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开展重点地区工矿企业重金属污染耕地风险排查整治。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理。(市环保局、市环卫局、市建设局牵头,市发改委配合)

(九)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与建设,推进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现代化农林牧渔业,培育农村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支持绿色品种技术生产研发推广,实施现代种业竞争力提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争创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市农林局牵头)

(十)加快完善农村水利、交通、通信、电网、环保、物流等基础设施,组织实施,组织实施“百兆乡村”示范,加强农业饮水安全保障。隐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农村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梯次推动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市农林局牵头,市水务局、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发改委配合)

(十一)促进国家级新区持续健康发展,有力有序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等规划建设。(市发改委牵头)

(十二)全面实施城市群规划,推进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建设,有序推进县改市和小城镇、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加快城市排水防涝、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人文城市。持续发展农村危房改造,启动实施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市建设局、市房管局牵头)

(十三)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三农”、创新驱动、生态环保、民生改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农林局、市建设局、市安监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委等部门配合)

(十四)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及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接。加快推进铁路、公路、通信、电网、港口、产业合作园区、能源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强政策规划标准三位一体“软联通”。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推进数字(网上)丝绸之路建设和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支持跨境电商等各类新业态健康发展。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市发改委、市工信委牵头,市交通局、市商务局配合)

(十五)研究制定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股息你换利用基地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委配合)

(十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快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和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划定工作。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适时启动祁连山生态搬迁。深化国土综合整治,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市发改委、市农林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

三、争取相关资金支持

(一)抢抓国家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和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机遇,加大衔接争取力度,进一步增强我市财力。(市财政局牵头、市房管局、市交通局、市建设局、市发改委等政府相关部门配合)

(二)进一步发挥好财政政策在促进调整和民生保障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改善等领域倾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市财政局牵头)

(三)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化信贷政策等工具,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加强对创新驱动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人行嘉峪关中心支行牵头)

(四)对中央、省级预算尚未全部落实到单位、有争取空间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按照中央、省级资金管理渠道,由各相关部门加强与中央、省级相关部门的沟通衔接,争取更多的中央、省级政策资金支持(具体分工见附件)。

篇2:争取中央资金措施建议

四项措施加强财政政策性资金争取工作。

一、确定争取目标。凡上级政策性支持的项目,符合政策要求而且我县又具备申报条件的,认真筛选,尽最大努力申报成功;凡是2011年争取到位的财政政策性无偿资金今年没有取消的,今年努力足额或超额争取到位,确保一分不少。

二、认真疏理政策。分别将国家、省、市财政支持政策疏理出来,并按照做大做优财政“蛋糕”、支持新农村建设、关注社保民生、推动县域经济、支持经济困难县和深化财税改革等类别逐条逐项列出明细条目,详细疏理申报项目、申报条件、资金规模,确定工作目标。

三、积极跑省驻京。全年到省财政厅汇报、申报、争取财政性无偿资金6--8次。把争取省级财政性无偿资金当作工作重点,全年不定期地派人驻省财政厅,主要负责项目信息的捕捉、申报项目的跟踪和引资渠道的疏通等工作。

篇3:争取中央资金措施建议

一、贯彻执行情况

( 一) 认真组织学习

《管理办法》下发后, 我省及时组织从事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的领导和有关人员认真学习, 并将新修订的《管理办法》与原来的管理办法进行逐条对照, 积极讨论。通过学习, 促使相关人员真正熟悉政策, 宣传政策, 用好政策。

( 二) 广泛征求意见

为使《管理办法》更好地在基层单位贯彻、落实, 我省专门召开了设区市和部分直属单位计财科长 ( 基金站长) 会议, 认真听取对《管理办法》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要求 设区市认 真征求县 ( 市、区) 意见, 并将汇总后的意见建议报省林业厅。

( 三) 深入开展调研

今年上半年, 我省结合林业资金重点抽查, 组织有关人员分成三个组, 选择部分县 ( 市、区) 进行调研, 重点调研目前资金管理办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意见建议, 通过调研, 更全面地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 提高了贯彻执行《管理办法》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 四) 拟定实施细则

2013年, 我省财政、林业部门出台了省级林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考虑到中央和省级部分项目相同, 为便于操作, 目前我省正在将中央和省级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整合, 目前已形成初稿, 待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认真研究后下发实施。

二、《管理办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管理办法》涵盖的项目不够全面

目前中央财政安排的补助资金除《管理办法》包含的项目外, 还包括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以及国家林业局直接下拨的行政事业性项目 ( 如野生动物疫病监测和预警系统维护、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人工繁育、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森林资源清查与动态监测等) , 其中: 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和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两个项目虽然已有资金管理办法, 但没有一起整合到修订后的《管理办法》中, 国家林业局直接下拨的行政事业性项目没有下发资金管理办法。

( 二) 部分项目补贴标准偏低

与水利等农口部门相比, 林业大部分项目的补贴标准偏低, 补助资金与项目投入成本差距较大, 而地方财力又难以加大补助力度, 因此造成部分项目地方和群众积极性不高, 项目实施成效不理想。如森林抚育的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仅100元 /亩, 而目前农村的用工成本至少200元/天; 造林补贴标准为每亩200元, 补助资金还不够购买苗木。

( 三) 补贴范围不够广

一是森林抚育对象太窄。目前中央森林抚育资金的抚育对象为国有林中的幼龄林、中龄林以及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公益林中的幼龄林、中龄林, 但对于大量的未成林却无法补助。如我省近几年新造林面积超过2000万亩, 目前急需对这些新造林进行抚育, 确保林木成活成林, 但除了省级投入一定抚育资金外, 中央资金无法补助, 造成资金缺口较大, 大大影响了造林的效果。二是造林补贴内容不够广。中央造林补贴仅对在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迹地、低产低效林地进行人工造林、更新和改造, 面积不小于1亩的给予适当的补贴。但从我省来看, 宜林荒山荒地虽然基本上已造林, 但却存在树种结构单一, 林分质量不高的现象, 因此必须通过树种结构调整、林分修复改造等措施提高森林质量, 但中央补贴资金范围尚未扩大到这些项目。

( 四) 资金下达时间比较迟

从近几年来看, 中央补助资金大部分集中在下半年才下达, 经过省级提出安排建议再下达到项目县已到年底, 资金需跨年度才能使用, 因此造成资金大量结存, 影响了项目的按时实施和资金的使用成效。今年省人大和省审计厅对林业资金开展监督、审计时已专门提出该问题, 要求我厅抓紧研究提出整改措施。

三、相关政策建议

( 一) 补充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建议将所有中央财政资金管理办法整合到一个管理办法中, 便于各地执行和操作。

( 二) 提高相关项目的补贴标准, 扩大补贴范围

一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科学测算各个项目的投入成本, 并适当提高中央财政补贴标准, 达到既能减轻地方负担又能确保项目实施, 从而推进林业事业的发展。二是对项目补助资金使用范围不能规定太死, 建议管理办法只作原则性规定, 在不违反财经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 允许各地根据实际, 因地制宜确定资金使用用途。

( 三) 加快资金下达进度

篇4:争取中央资金措施建议

关键词:“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管理,资金使用效率

2005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并决定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5年投入50亿元,用于“科技东莞”工程建设。东莞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力度,继续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市财政将每年安排20亿元,连续五年共100亿元,重点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东莞”工程在“十一五”期间投入的资金运作情况如何?收到了什么样的成效?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改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不仅对于“十二五”期间提高“科技东莞”工程质量有现实作用,而且对于珠三角乃至全国地方政府管理专项资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钱无处花和无钱可花同时并存。

“十一五”期间,东莞市财政总共安排了50亿元科技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科技创新。但到“十一五”结束时,已立项资金为38.8亿元,占比为77.6%;实际拨款为26.8亿元,占比只有53.6%。一方面,“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钱无处可花,产生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企业又深感科技创新的资金匮乏,急需科技创新资金。有钱无处花和无钱可花并存的事实不仅使东莞市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决策打了比较大的折扣,而且在客观上也延迟了东莞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

(2)“广撒网”和“少而精”的困惑。

从理论上讲,“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应该投放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以及重大项目,扶大扶强,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前提条件是政府官员能准确把握投资的风险,投资得当。这种投放方式的弊端是,一旦投资失误,不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老百姓很容易察觉,社会舆论压力会很大。虽然人们都会讲要宽容自主创新和投资的失败,但如果真的产生巨大的投资失误,还是会影响政府的声誉和执政能力,也会引起老百姓的强烈不满。在广东就有采取“少而精”策略失败的案例,例如,惠州前几年曾投入大量财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现在看来效果差强人意。财政专项资金的另一种投放方式是“广撒网”。“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投放就是采取这种广种薄收、“撒胡椒面”的方式,几十万、百来万的小项目多,大的项目不敢给予相匹配的资金扶持。由于每一个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大,四两拨千斤的杠杠效应也不明显。但对政府官员来讲,滥用财政资金的压力相对较小。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还是把鸡蛋分散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是“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决策者必须面对的一大苦恼。

(3)资金使用效率评价缺乏客观准确的依据。

虽然东莞市科技局的领导曾经在新闻采访中认为“科技东莞”工程已见实效,东莞科技实力已经实现蜕变,但这种方式颇有自拉自弹自唱,自我欣赏的意味,也不能排除东莞市科技局为了部门的利益夸大“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事实上,东莞的官方机构不仅从未公布详细的资金使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佐证材料,而且也没有系统总结“十一五”期间“科技东莞”工程工作经验的文字材料,更没有深入分析“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科技东莞”工程的资金使用效率可能确实很高,但至少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东莞的官方机构没有对纳税人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

(4)资金无偿使用的弊端明显。

由于“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无偿性,一些企业拿到钱并没有把钱用在自主创新的刀刃上,而是挪作他用或应付了事,甚至想方设法把这笔钱装入个人的口袋,真正用于自主创新的钱非常少。“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无偿使用也助长了企业的依赖性。不少企业一遇到问题就找市长,要求市政府提供资金资助,误把东莞市政府当成印钞公司。不仅如此,一些企业得到政府资助几十万还嫌少,得不到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就骂娘,反而影响了企业发展的生存环境。此外,“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无偿性,不仅增大了东莞市财政的压力,而且也是难以长久持续的,尤其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

(5)官员经济腐败的隐忧。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有效使用的关键之一是掌控专项资金的官员都是廉洁奉公的,如果官员有腐败行为,“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就很难保证。“科技东莞”专项资金既不用还本,又不用付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笔资金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谁都想要,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可以凭实力要,没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可能搞歪门邪道要。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用少量的钱贿赂官员,以牺牲纳税人的利益为代价获取不当利益的现象并不少见。官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措施保障,也很可能被“糖衣炮弹”打中。官员可能一次、两次能抵挡住诱惑,但长期和巨额资金打交道,就很难说了。“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其实是违背客观规律的。

(6)扭曲的“科技东莞”工程利益链条。

目前,有专家学者从学术上关注“科技东莞”工程,也有企业家从实业的角度关心“科技东莞”工程,还有政府官员从东莞的未来谋划“科技东莞”工程。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也有些学者研究科技创新只是为了从中捞取名利,研究的结果粗制滥造,既没有理论价值,又没有实用性。也有企业关心“科技东莞”工程,只不过其目的是想从东莞市政府的腰包里掏点钱来花,一旦钱捞到手,科技创新的事情可能就忘在脑后了。也有一些政府官员关注“科技东莞”工程只是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搞一点政绩,装点门面。如果没有一种力量能斩断这种扭曲的经济利益链条,“科技东莞”工程也可能最终演变成一项“豆腐渣”工程。

2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中造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1)门槛高且不尽合理。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相当一部分钱没有花出去,与申请科技创新资金的高门槛有着密切的关系。申请科技创新资金的企业首先必须满足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例如,申请科技创新资金的企业必须做到“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税收必须占销售收入的5%”。仅“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这一条款就把许多企业拒之门外。其实,“税收必须占销售收入的5%”和企业科技创新也没有多少必然联系,但也破灭了不少企业科技创新的希望。

(2)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

繁琐的程序和审批时间长是企业申请“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另一个难跨过的坎。从“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申报到立项拨款不仅需要东莞市科技局的论证,而且还需要与东莞市财政局进行跨部门协调,最终还要经过东莞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审批,走完所有程序最快要几个月,一般也要1年。多头审批和流程长也有一定的好处,能层层把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乱花钱,但是,复杂的程序和多头审批不仅令不少企业望而却步,而且使这笔资金成为“雨后送伞”或“锦上添花”而不是“及时雨”和“雪中送炭”。正如东莞市沙田顺发集团董事长许爱顺所说,漫长的申报时间和繁琐的申报程序打消了不少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影响了这笔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一些创业初期的企业在急需钱的时候,只能望梅止渴;当企业拿到钱的时候,已经病入膏肓,回天无术了。漫长的申请时间往往使新创企业错过了黄金发展时间。

(3)政府部门把握不准投资的风险。

“科技东莞”专项资金为什么采取广种薄收的投放方式,其主要原因就是政府部门对投资风险的担忧。其实,这不仅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而且也反映了东莞政府官员对花纳税人的钱的谨慎态度。我们知道,最聪明的投资者也难免失误,更何况是政府。事实上,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准确预测财政资金投入的效率和结果。从政府官员的角度来看,“科技东莞”专项资金采取“广撒网”的策略,可以有一箭三雕的作用:其一,可以防范投资风险,“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一些投资项目会产生好的效果。其二,滥用财政资金的压力相对较小。如果把大量的财政资金资助几个重大的项目或企业,一旦失误,老百姓很容易察觉,社会舆论的压力非常大。相对来讲,“广撒网”的资助方式,在官方不提供全面详细资助信息的情况下,老百姓不容易作出准确的评价,官员滥用财政资金的压力相对较小。其三,“科技东莞”专项资金也有点像免费的“唐僧肉”,地方政府把大中小企业、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都照顾到,相对来讲比较公平,社会矛盾比较小。

(4)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人们的传统思想一直认为,财政专项资金具有无偿性的特点。东莞市政府官员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将绝大部分“科技东莞”专项资金采取无偿分配的形式使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专项资金无偿分配可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财政专项资金无偿分配就可能牺牲效率、滋生腐败和产生诸多的社会矛盾。其实,“科技东莞”专项资金既可以采用无偿分配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有偿分配,无偿分配只是“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其中一种选择而已。从长远来看,“科技东莞”专项资金采取有偿分配为主应该是发展方向。

(5)政府不同职能部门权责利的制约。

“科技东莞”工程至少涉及3个关键部门:东莞市科技局、东莞市财政局以及东莞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这3个部门各自的职责是什么?有多大的权力?怎么来协调?这些问题一直都没有很好地解决,部门间经常相互扯皮,这无疑要耗费项目申请者的大量时间。“十一五”都过去了,为什么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还没有协调好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利益分配。在有特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部门的官员只要在审批上“卡”一下,项目申请者就会用钱“拉”一下,这样大家才“ok”。只要你有拍板权,不用去寻“租”,自然会有人舍小利取大利,主动交“租”的。当然,如果你没有拍板权,你想寻“租”也是异想天开。政府职能部门的权责利不协调是阻碍“科技东莞”专项资金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6)社会腐败的侵袭。

现在我国社会腐败的毒素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在不断扩散。官员经济腐败、企业产品假冒伪劣和专家学术造假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社会腐败的温床既是“科技东莞”工程利益链条扭曲的现实基础,也是东莞科技创新的致命杀手。

3 加强“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对加强“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提出以下措施:

(1)适当调整管理“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政策。

为避免“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大量闲置和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东莞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消除管理制度上的障碍,适度调整管理“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政策。一是适度降低“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申请门槛,尤其是新创高科技企业的申请门槛。二是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行为,减少审批环节,推行并联审批制,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建立限时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办事拖拉、互相推诿的办事人员,应视不同的情况,追究相应的工作责任,严肃处理利用“科技东莞”工程吃、拿、卡、要的办事人员。四是废除一些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但与科技创新关系没有直接联系的约束条款。

(2)理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机制。

健全职能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既是提高东莞市政府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科技东莞”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协调机制不仅有利于解决在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中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遇到的磨擦、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产生合力。协调机制不健全,必然出现相互牵制掣肘、扯皮推诿的现象,从而导致“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效率低下。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效能,东莞市政府应合理界定负责“科技东莞”工程各职能部门的权责利,尤其是上下边界和水平边界,要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健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确保权责利一致。

(3)创新“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运作模式。

至少可以考虑3种创新的财政专项资金运作模式。第一,股本化运作模式。以股本金的形式资助科技创新企业,一方面可以使“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变成一只会生蛋的鸡,促进资金的循环利用,提高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第二,科技创新引导基金运作模式。从“科技东莞”工程中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第三,风险投资公司运作模式。“科技东莞”工程与民间投融资机构相结合,共同组建风险投资公司,把资金地有效投入富有盈利潜力的高科技企业。

(4)加强开展科学的项目风险评估。

科技创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失败的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东莞某研究院声称,已经开发出高、中低速,能应用于不同场合的电动汽车样车,这给一般人的印象好像东莞拥有电动汽车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其实电动汽车的样品和电动汽车产业化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高科技成果如何实现产品化是一个世界难题,实现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更是难上加难。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数据,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一般失败率达70%,完全失败率达20%—30%。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发达国家为60%—80%;我国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发达国家也只有20%—30%。科技创新的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克服消费观念、技术瓶颈、生产成本、配套设施、市场开发等一系列障碍,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科技创新产业化的夭折。实行科学的项目风险评估,是提高“科技东莞”工程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

(5)加强对“科技东莞”专项资金进行的绩效评估。

被“科技东莞”工程资助的项目单位必须具有明确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具体指标以及目标约束机制。东莞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探索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统一性指标与专业性指标相结合的有效办法,要使评价结果不仅真实可靠,而且要经得起时间和纳税人的检验。要通过对“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估,促使“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确保专款专用,实现资金绩效的最大化。

(6)加大“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监管力度。

缺乏“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监管或监管不到位,不仅会直接影响“科技东莞”工程的效果,而且很容易滋生经济腐败。我们要花大力气研究监管“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机制体制以及可操作性的办法,从而保证“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和避免滥用。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也动用财政资金发展经济,但政府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都十分清楚,老百姓可以随意在网上查阅。“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管理应借鉴这种公开透明的监管办法,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动接受老百姓的监督,被政府资助企业或项目的每一笔资金来源和使用都应该有根有据地放在网上,接受公众的审查和监督。政府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对“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管,要对“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实行动态管理和绩效评估,不能放任自流。“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的管理应该有问责制。对于在“科技东莞”专项资金管理中失职的人,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岳德霞.科技创新提升幸福东莞的意义、难点及对策建议[J].特区经济,2011(11):40-42

[2]彭桂芳.培育发展“两自”企业,创新东莞发展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8(4):10-14

[3]吴忠泽.科技创新是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J].中国软科学,2006(9):13-17

[4]王芳,刘永安,何家林.东莞市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6-10

[5]麻文奇.技术进步对东莞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86-91

上一篇:三项业务规章制度下一篇:小海狮出世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