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课的随笔:“风雨彩虹”语文课

2024-05-06

关于语文课的随笔:“风雨彩虹”语文课(共13篇)

篇1:关于语文课的随笔:“风雨彩虹”语文课

9月4日,清晨,风云突变,大到暴雨。这是深圳被台**及的边沿效果,也是我从小到大经历最狼狈不堪的一次。

和之前一样,我在六点十分就彻底醒来,然而,当我推开宿舍门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暴雨疯狂地扑向地面,阳台也积了不少水。哗哗的雨声伴随着呼啸的风声令我想起暑假台风到来时那天的样子,我的心情立刻如同眼前的暴雨一样坏。

“真是活见鬼!”我咕哝着,然后不再理会这糟透了的天气,直接开始洗漱,做我该做的事。

半个多小时后,雨势总算小了点,我终于走出宿舍,准备前往食堂。然而,刚到宿舍楼的门口我就傻眼了,台阶下的地面积了挺深的一层水,而且面积还不小,稍微不慎,就会踩到水里去。雨继续下着,像是对已然傻眼的我们进行无情的嘲弄。

没办法,我只能硬着头皮开始“突围行动”。从宿舍到饭堂不足一百米,我先是尽量绕道走,再是尽力跃过水坑,再踮起脚前进……那样子真是要多狼狈就有多狼狈。

经过十分钟的“突围”,我总算到了食堂。匆匆地吃过早餐,我又等了漫长的十几分钟,穿着已经湿透了的运动鞋,带着低落的心情飞奔回教室。因为学生在学校,我们的老师就一定在岗位上,这是规定,更是责任,就凭这一点,我们足够感动,我们的父母足够放心。

两节之后,我总算熬到期待的语文课了。不为别的,只因这天气——应景发挥,即兴感言,这大概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强项吧,不知道这次他会有怎样的妙语神思?

老师径直走到白板前,只见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风雨——”二字,让我们在后面填空组词,在他的穿插引领或提示下,我们七嘴八舌地喊着:“风雨天气,风雨人生……”老师一边写一边若有所思,当全班安静下来后,他在“风雨”后添上“彩虹”二字。于是,我的脑海瞬间串联“风雨天气+风雨人生+风雨兼程+风雨同舟+风雨无阻=风雨彩虹”。

哦,真是豁然,我懂了!原来老师说的语文人生竟这么贴切,这么贴心。爱语文就是爱人生,这是多么入情入理的教育啊!

我更懂得,人生路漫,风雨艰辛,就算情绪低落,但只要乐观奋进,人生的彩虹总会出现。我坚信。

公众号:悦读致远高中生

篇2:关于语文课的随笔:“风雨彩虹”语文课

窗外,雨下得特别大。哗啦啦,哗啦啦,和我此时的心情一模一样。

我的心情真的是糟糕透顶,湿漉漉的.,怎么也拧不干。今天,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可是却十分不尽人意。我无可奈何地望着打满了叉叉的试卷,上面的鲜红色的大叉显得特别显眼,似乎在嘲弄着我。哎。我叹了一口气,感觉自己是付出了努力,但是结果却很不理想。我烦躁极了,只想好好地大哭一场,就像下一场雨一样,把所有的委屈都哭出来。

这个时候,咚咚咚,妈妈敲门了,“宝贝,我能进来吗?”

“不,不,不。我谁都不想见。”我无理取闹。

但是妈妈还是进来了,我看见妈妈,泪水再也忍不住了。妈妈看着我苦恼的样子,温和地说,“女儿,不就一次考试考砸了吗?为什么要这样伤心?”看见我只顾哭不回答,妈妈又说,“你看,现在虽然下着雨,但是雨停了就会出现彩虹啊。”

对了,彩虹。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好了一点。我调整了心态,不再伤心流泪,却打起精神来,拿起考卷认真地改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雨渐渐停了,妈妈拉起我的手,温和地指向窗外,“女儿,你看。”我顺着妈妈指的方向望去,雨后的天边果然出现了一道彩虹。

篇3:关于语文课的随笔:“风雨彩虹”语文课

“老师,秦皇岛所辖的四个县是哪四个啊?”邻座的男生首先发问。“老师,你看,远处那个劳动的妇女,她头上为什么包块围巾啊?”。另一个男生又抛出了问题。顺着男生的手势,我也看到了妇女头上的那方围巾,那是乡下很常见的物件,那样式独属田间地头劳作的村妇,只为遮风挡尘。两个男生的提问,让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孩子们幼稚问题的背后隐含了多少我们对教育现状应有的诘问:我们的教育离生活有多远?

孩子们本无错,生于斯,长于斯,已经升入初中生的他们从未看过家乡的地图,从没听家长谈起过相关的话题,也从没在课堂上获取过关于家乡的地理概念,因为这不是考试必考的内容。所以,第一次走出城区的孩子才有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城市究竟有多大?城市里的妈妈们优雅时尚,她们不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将一方厚厚的围巾包在头上。因此,城里的孩子看到田里劳动的妇女头顶那块不美丽的头巾像是看到了“西洋景”。类似的问题绝不止上述两个,通过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大米源自水稻,花生长在地下而不是结在树上,农民并非住茅屋也有的居住在楼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给学校的两个含义做注解:一是指专门的学校,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他提倡:生活即教育,把远离生活的教育形象比作“鸟笼式”的教育,并指出了:“行是知之始”。在对孩子的“六大解放”之中,他提出:要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学问。

反思现实学校中的教育,学生大多沉浸于“书本世界”,演变成应试的“机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以考试为目的的价值取向导致了学生同生活的分裂。学校教育只是教育这座冰山的一角,生活的教育应是冰山中最为坚实的部分。青少年学生需要在玩中学、做中学、实践中学,在活动过程中认识世界,体验求知的乐趣、成功的愉悦、挫折的磨练。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我们应从广阔的生活课堂中寻找教育的灵感和智慧,注重学生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生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语文课恰恰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精神之旅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为语文教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得到最大的活动体验,在体验中感受活的语文,在探究中思考、成长,在参与和合作过程中融入社会,在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中发展并成才。

当我们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校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育将幻化出无穷魅力和生命力。或许,下面两则案例能为我们对“教育回归生活”的思考提供些许帮助。

北京某一民办公助初中学校,每年寒暑假都要组织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语文学科牵头,所有任课教师全部参与策划。比如,某年暑假,活动主题为“感受西安”。暑假前一个月的在校时间,学校各学科都围绕这次活动主题开展教学。语文课学习古今关于西安的名篇,学习西安籍作家的作品,感知西安深厚的人文内涵;地理課了解西安的地理环境、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学生自己设计行程的最佳线路;历史课知晓西安作为古都的兴衰变迁以及对今日发展之借鉴;数学课计算西安之行的所有费用支出、分组活动方式以及省钱方略;英语课模拟英语导游,成就数篇“西安游”的英文导游词,音美课欣赏一切关于西安的艺术作品……在做好充分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之后,假期伊始,全校师生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奔赴西安,一个星期吃、住、游在西安,去触摸去感受鲜活、立体而完整的西安,回校后完成数千字的考察报告,由语文学科组评改、展出。

在那次学校参观学习,每每由衷欣赏那里学生的活力和大气。抛开应试的障目之叶,大教育观指导下的教育带给学生开阔的视野和襟怀,必然会弥散“胸中有丘壑”的大气。如此一以贯之的实践活动,怎能不培养出有丰厚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公民?

某校初一语文组策划了这样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为:走过四季,拥抱自然。准备工作包括:收集自然四季的景物图片和人类活动的图片;用相机和摄像机记录自然四季的景物特征;在网上收集歌咏自然四季的诗词歌赋以及文人墨客借自然四季来抒情的文字,并且写读后感,观看《人与自然》《探索》《动物世界》等影像资料,并且写观后感;每个小组办一份手抄小报,将自然、四季之美用图画和文字固定在纸质材料上面,邀请生物、地理老师进行相关指导,加强对自然四季的理性认识,加强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当学生们用三周时间进行了充分准备后,在期待已久的课堂上,异彩纷呈,高潮迭起。学生自拍、自编的影像资料展示掀起了课初始的第一个高潮,学生们用手中的相机、摄像机拍下了现代都市和乡村的四季气氛以及校园的秋天,并配上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小荷才露尖尖角”“湖光秋月两相和”“儿童冬学闹比邻”。接下来,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集体完成观看上述资料之后的《观后感》(小组内众人思考,一人执笔),而后小组展示,观后感质量相当不错。下一个环节是学生自主生成问题的环节,在展示了收集到的古今描写四季的诗词歌赋之后,探究两个问题:古诗中“伤春”和“悲秋”的诗歌很多,为什么诗人对“春秋”尤为敏感?现在的四季与诗词歌赋记忆中的有何不同?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课堂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我相信,这样一堂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语文课一定会给学生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它从生活中来,直指人心,从而带给学生们这样的思想冲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当网络、图书馆、音像资料、自身的生活记忆都成为我们能开掘的教育资源,我们便找到了一个宏大的教育世界。

“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为人师者,让我们引领自己的学生走向广阔的生活实践的海洋,用他们年轻的心感受这多彩的世界,用青春的敏锐探寻人生的真谛,用成长的智慧创造属于他们的美好生活。

篇4:关于风雨的彩虹话题作文

这一年过去了,习惯了受伤,是否算是成熟呢?

这过去的大一的一个学期里面,也同样经历太多太多,先是计算机机试史无前例地敲了一颗金蛋,多么的光荣!后来又是化学直接挂掉了。在大一的这一年学期里面,也让我认清并不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那么地感人,曾经在高中的同学,在那个学校故意装做不认识而变成过路人 ,这让我感慨了很长时间。

过去我一直认为,我走在沙漠中,往后看,孤独无助,往前看,茫茫地一片隔壁,飘渺而没有尽头。但是,自从认识了这一帮在军训中一起淋雨的兄弟和室友,我是否应该满足呢?

必须迈过这道坎,沙漠,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才能看到绿洲,并且不会是海市蜃楼,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方能吹尽狂沙始到金,汗水流尽,生命的价值才会变得厚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不能分手的爱人和不能离开的恋人定会给予你修成正果的回报。

那些无视我的人,谢谢你们曾经无视我,让我坚定的活,那些看轻我的人,谢谢你们曾经看轻我,让我不低头更潇洒地活,最懂我的人,谢谢你们一路陪伴我,让我更从容的活。

篇5:关于语文的随笔:语文的魅力

一个是和姚明有关的故事:一次姚明在上海打完比赛后,一群记者围了过来,一个记者向他提了一个问题:“你打算什么时候回美国”,姚明看了一眼那个记者,思考了两秒钟,说:“我回答你这个问题,但回答之前我先纠正一下这个问题的问法,你应该问我什么时候去美国而不是什么时候回美国”。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一个“去”字体现了姚明的语文素养。

另一个故事:夏衍老人生命垂危的时候咳嗽得厉害,一个黄昏时分,夏衍老人几乎昏厥了过去,这时在一旁的助手大声地对夏老说:“夏老,您一定要坚持住,我去叫医生”,这个时候处于昏厥状态的夏老苏醒过来,拽住助手的衣角,颤巍巍地说:“不是去叫,而是去请”,一会儿夏老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句话也成了夏老的遗言。我想告诉同学们的是,一个“请”字体现了夏老的语文素养。

听完这两个故事,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中放出动人的光芒。于是请同学们解释了“去”和“回”,“叫”和“请”两个字的不同之处后,接着问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姚明先生和夏衍老人之所以能发现对方语言的不准确并予以纠正,说明他们心中有什么东西在支撑着呢”?我预设的是:崇高的思想、美好的感情、对人的尊重等等。我请一个文文静静的小女孩来回答,她快速地站起来,面带微笑地说:“我觉得他们心中都有很深的文化涵养”。瞬间我的眼前一亮,为新初一的学生能说出“文化涵养”这个词而惊喜、而感动。“文化涵养”这个词比我课前预设的“思想”“情感”要好得多、美得多!立即夸赞她语文素养很高,并鼓动全班同学用掌声表扬她。

叶圣陶先生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以上几个例子,不正是对这句话很好的诠释吗!

中秋节后的第一节语文课,我和同学们聊聊中秋节的事。从中秋节的传说到古人的习俗,从节日中家庭聚会到买月饼吃月饼。我们聊得欢乐开怀,不亦乐乎。后来提到中秋节发短信祝福的事,我把自己收到的祝福短信一一读给大家,请大家评判,哪些短信的作者语文素养更高一些,评判完短信后,我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纸再写一条100字左右的短信给小学的老师或远在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同学们兴致极高。

七、八分钟后同学们写完了,我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自己的短信。前两位同学的短信文辞雅致,又有幽默感,博得大家轻松的一笑。到第三位同学的时候,她缓慢地站起来,表情有些凝重,用低沉的语气读道:“老师,刚刚分开几个月,就想您了,真心地想您。现在读中学了,作业很多没有时间去看您,请您谅解!今天是中秋节,一个团圆的日子,我想到了小学时与大家相处的点点滴滴,我的泪水就止不住的流了出来”。读到此处她竟然哽咽得读不下去了,我清楚得看到她的眼角豆大的泪珠滚落出来,旁边的同学赶紧拿出纸巾帮她擦拭泪水。我轻声地问:“还能读下去吗?”她点点头,刚刚要开始读,她的声音又被泪水浸润了。我说:“请一位同学帮你读完好吗?”她答应了,后边的文字是:不知道您现在过得怎么样?您一切都好吗,新同学听话吗?先祝您中秋快乐,回头一定去看您。

短信读完了,那位女生的眼圈还是红红的。我的表情也随着女生的泪水变得凝重起来,教室里还有一些不能理解的笑声。我觉得这是一个心灵震颤的瞬间,这是一个无比神圣的时刻,朴素语言的背后是这个孩子多么厚重的深情,一个刚刚读初一的孩子,回想起小学时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竟然会留下激动的泪水,这是一颗多么懂得感恩而又灵性十足的心啊。随后我说:“谢谢你,大家把掌声送给她”。伴随着同学们的掌声我在黑板上写下台湾作家琦君先生的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我说,流泪可以让我们的眼睛更加明亮,流泪的背后是感动、是感恩,一个经常因感动而流泪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是充满力量的人。此刻,我多么想告诉你那个小学老师,您的学生在想您啊,你小学的老师会因为有你这样的同学而骄傲的。我请同学们记下琦君先生的话,我留心那个女生的神色,她眼中的光芒更加美丽、更加动人了。我想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说道动情处,可以让人流出动人的泪水。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读初一的时候,政治老师在我们班上了一堂公开课,具体内容早已忘光。只记得老师在课堂上问我们怎样看待台湾问题,老师期待我们的回答当然是希望台湾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可偏偏就有充满奇思异想的同学被老师撞上。当时老师叫起了一位高个子的女同学,这个女同学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站起来的时候侃侃而谈地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就不要收复台湾了,因为再过多少年,两级冰川融化,海水上涨,台湾迟早会被淹掉的,与其那个时候花更多的财力、人力去救它倒不如现在不要的好”。听到这样的言论全场都哗然了,素与政治老师要好的历史老师都长大了嘴巴。天那,这可是公开课啊,后面几十位老师在听课,老师该怎样处理呢!我们都摒住了呼吸,当时还胆小的我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记得老师不慌不忙地说:“其实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就像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这个孩子再怎么不听话、不让父母省心,母亲对孩子爱也是始终如一的。假如这个孩子丢了,母亲也一定会尽全力把孩子找回来的,大家说对吗?”听到这样的话,我清楚的记得历史老师的眼角都湿润了,然后全场掌声响起。这就是老师的语文素养啊!

后来我读到有人问马克思:“真理是什么“?马克思说:“真理是美丽的花朵”。有人问黑格尔:“哲学是什么”?黑格尔说:“哲学是梦想的家园”。每每品味这两句经典的问答我都会想到当年政治老师的动人话语。政治、伦理、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文学的语言能够回答,语文能够回答。

无数动人的语言都在告诉我们,语文的魅力是直指人心、让人眼前一亮的。

篇6:关于语文听课的教学随笔

华2013、12 语文听课的教学随笔

每学期学校都会发听课记录,要求每位教师记听课记录15次。“随堂听课”、“年级组听课活动”、“公开课听课”、“外出学习听课”,一次次的听课,我们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是听课后产生的效益到底有多大?听课后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受到了多少启发?专业水平提高了多少?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听课的:

对话一:有些教师匆匆忙忙走进听课教室。“您知道××老师今天上什么内容吗?”“不知道”。

对话二:“在您的听课本上,我发现您认真记录了老师的语言和教学环节,而没有学生的表现,为什么?”“听课,就是要向老师学习,所以我重点记录了老师的表现。”

对话三:去听课时,老师们非常积极。但是让老师们进行集体评课时,却完全没有了听课的状态。问其原因,教师说:“愿意听课,愿意听别人评课。”

对话四:“这次听的也不是我们学科的课,我能不能不去听啊?”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若这样,教师听的课再多,也是徒劳的,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听课更有效呢?

一、要形成一种正确的听课共识。一是组织听课是学校领导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决定的。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用本校教师培训本校教师是最经济、最实惠、最有效的做法。听课不是目的,听课是获取和借鉴先进教育思想、经验、课堂模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课达到甄别认定课堂教学优劣的目的,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二是组织听课是营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让教师通过听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俗话说:“人生处处皆学问”。课堂看似平常,却不平常,里面蕴含着众多的教育规律。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全面要求与分类指导等这都会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展示。教师只有深入课堂才能获得,才能借鉴,才能提高,才能不间断的为自身“充电”。三是组织听课是激发教师主体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需要。无论上课的老师是否优秀,也无论上课的效果怎样,只要老师不是听课的机器,必能引起听课老师的思考或反思。

二、要知道听课前要做些什么。首先要明确听课目的,带着目的去听。如果是“同上一节课”,那么我们就要求教师在听课时要注意比较:同一个教材内容,他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是怎样理解教材的?他的设计用于我班学生是否合适?我们在教学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等。如果是同一学科听,既可以了解不同年级同学科教材的设计,又能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情况。如果是跨学科听课,就要分析此学科教师的教学优势、教学特点和学科融合等,也就是说无论听什么研究课,我们要先明确听课的目的。其次,要想听课有所收获,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是学习教学思路,记录精彩片段。有的教师听课时只顾埋头做记录,真正用心听、仔细揣摩教者教学意图的时间不多,课听完后,留下了密密麻麻的记录,头脑中却是一片空白。听课要以仔细观察和认真倾听为主,要边看、边听、边思考,然后再有选择的进行记录,取其精华,记下有价值的互动过程(片段),汲取好的教法。二是集中身心精力,认真思考分析。在鲜活的课堂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听课者如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其对教学的整体认知与评价。听课时要全身心的投入,积极思维,认真分析,做到前瞻性与对照性兼顾。前瞻性是指听课者的思维要先于教学进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多种合理预测,摸索课堂发展的趋向,为分析评价赢得时间,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对照性是指在听课过程中,将实际教学与课前预设的方案及以往经验(听过的课)进行对照,以便寻找课堂教学中突出的亮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及时总结,把听课随感写下来。精彩的教学往往能触发灵感、激活思维,使你产生联想和想象。听课时要随时记下当时感想、感悟和收获,不要太依靠脑袋记忆,这不仅利于课后评课、交流,更有利于为自主反思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也为日后写文章积累第一手资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听课不思考等于没有听,有时如果光看课堂上的表面现象而不弄清教者的设计意图,而进行机械的模仿,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因此,听课时要及时进行综合评价,写一篇简短的听课反思。四是个人课例实践,要注意模仿。听课结束不等于对课思考的结束,不仅要将所听的课作为案例进行反思研究,而且对好的教法进行创造性的模仿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在实际运用中,既要体现出学习的痕迹,又要注意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为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

三、要明确听课时我们听什么。

首先,看教师的“四个方面”水平,一是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二是调控能力:看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整教学环节,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三是教学机智:看教师能否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能否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果断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激活课堂教学;四是练习设计:看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具有弹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其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四种状态”:一参与状态: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参与的面有多大;二交往状态:看课堂上是否有多项信息联系与反馈、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交往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技能怎样;三思维状态:看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四情感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

篇7:风雨后的彩虹

不管怎么说,左翠芬成功了——是4家服装品牌的代理人且自己拥有4家服装店,是普陀区常务理事,还因每年帮助失学儿童等先进事迹而被评为2005年先进个人。回首走过的路,漫长且曲折,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1994年,左翠芬工作的上海光辉客车厂倒闭,遂成了一名下岗女工。不幸的是,她丈夫也随后下岗,两人没有经济来源,难以维持家庭生存。逼迫无奈,左翠芬开始创业。

“最难的时候,应该是在创业的头几年,一旦挺过来,就顺了。”每每回忆起以前的片段,左翠芬都感慨万千。

开始创业的左翠芬向亲朋好友筹集5万元开始做服装生意。开始左翠芬总要自己跑到深圳、广州、香港、汕头等地进货。而开始货源也很难获得,因为没有熟人,彼此不信任,加上人生地不熟,还有经常被打劫的事情发生。

左翠芬给笔者讲述自己去汕头的故事,惊心动魄且记忆犹新,直到现在仍然让人后怕。1995年,左翠芬与几个同行去汕头进货,到汕头,一个据说是某服装公司的老板可以为他们提供货源,并邀请他们去仓库看货。左翠芬等人一到仓库便被他们威胁,最后经过协商交给他们2000元钱才得以脱身。

类似的事情,左翠芬遇到不止一两次,但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吉人自有天象,左翠芬始终相信。“这几年广州深圳那边的秩安好多了,而且随着服装生意做的时间长,经常合作的客户都对我很信任,提前发货给我,钱也不用带在身上,直接通过银行汇过去,方便安全。”

“很多人觉得我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是运气,其实我不这么看。运气固然有一点,但更重要的还是实力。做服装行业重要的就是要有选衣眼光,找准定位,才能吸引顾客。”历经12年服装事业的左翠芬谈起自己的生意经验,她希望更多创业者少走弯路,顺利地走向成功。

左翠芬为了能让自己进的衣服更适合大众口味,她经常跑到许多服装店研究店里衣服的颜色、款式以及服饰搭配,柜台摆放,还时刻关注着身边女性的穿着,然后用心琢磨不同的年龄层所喜欢的衣服。她还经常与读高中的女儿谈论休闲、时尚和潮流趋势,让自己的眼光和品位永远追随时间的脚步。

左翠芬选衣服的独特眼光招徕了众多顾客,她们喜欢左翠芬挑选的衣服。在笔者采访左翠芬的地点刚好是她店里。你别看店面不大,里面有800多种款式,每个年龄层的都有。很多人喜欢我挑选的衣服,有些人还直接叫我帮她们选衣服呢。”

如果说眼光是左翠芬招揽顾客的主要原因,那么诚信则是左翠芬留住顾客的主要原因。左翠芬服装店好的售后服务是出了名的,留住了许多老顾客。

篇8:关于语文课的随笔:“风雨彩虹”语文课

在最失落的时候,有人给一双手,一个肩膀。你是我的彩虹,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或者说,你一直在,只不过风雨后更加耀眼。

在那个飘着雪花下着雨的夜晚,女孩知道男孩遇到了麻烦,为了安慰男孩,冒着雪乘车来找男孩,却因为路线和自己不识路的问题,在一个略偏僻的地方下了车,冒着雪,公交没有到男孩那里的,出租车也没有,她快被冻哭了。女孩想自己打车去找男孩,因为她怕男孩担心,没有拨打男孩的电话,男孩等不到女孩,决定去找她。

天下着大雪,男孩让女孩发了定位,当男生见到女孩的那一刻,心里很感动的在商场里拥抱了女孩,感动是有的,心疼是有的,懊悔也有一点。

他被女孩的行为触到了,看着女孩穿着那样单薄的衣服,头发上落的雪和消融后的水滴,握着女孩冰凉的双手。在打到车回去的时候,男孩把手放在自己手心里,贴在脸上,抱紧女孩,用无声为自己的懊悔和对女孩的感动表达着自己说不完的爱你和谢谢你。

下车后男孩开玩笑的说,我和你白头了,女孩微笑着,头顶依旧落满了雪花,单薄的衣服依然挡不住冷风,男孩给女孩暖着手,拉着她往家走去。

女孩成为了男孩那一天的彩虹,那是男孩原本失落的一天,女孩的陪伴让男孩感受了温暖。也让男孩决心努力,为女孩带来更好的精彩。

也让我想起了H老师曾经说的一个故事,她和她老公谈恋爱的时候,因为天太冷,她有小小的抱怨,她老公安慰她说“媳妇儿,咱明年就买车”,第二年,她们真的拥有了自己的车。

其实我觉得这就是爱情里的相濡以沫,男孩是必须坚强的,但他也许心里苦和泪,真正爱他的女孩不必做什么,陪伴成为那一刻最疗伤的特效药。

一个优秀的恋人就是这样,让自己有信念去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止是消磨最好的青春,而是烧完美好青春,换一个老伴!

作者:潇轲

篇9:关于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随笔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在启蒙教学阶段就进行渗透培养。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教学体会和浅见,且将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基本步骤大致可以总结为:1、速读原文材料;2、看清题目要求;3、细找文中原话;4、认真回答问题。

(一)速读原文材料——优化阅读方法,讲求阅读实效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课文《神童的“秘诀”》中陈毅读书的方法,学生可以借鉴。认真地阅读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只有认真地通读全篇,做题时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题目要求——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大意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是,要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例如:实际的表现和所得到的称谓或名声是一致的。第二种情况相对于难度小一些。

3、弄清问题,巧用“原话”。对于一些题目,原文中有明显的准确答案,要善于利用阅读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进行回答。①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句子设计的,可以从文中一句找到正确的答案;②有的问题是根据文中的一段话设计的,因此可以从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确的答案;③有的有的问题是根据整篇文章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据文中提供的线索或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4、想像说话,联系生活。学生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怕碰到回答问题和想像写话,例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文后的感受。或是: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几句话。这样的题目往往要先从课文中说起,你喜欢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己是怎样做的。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写答案时要答满线格。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三)细找文中原话——巧借关键词句,进行答案定位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层问题的题型,我分别举例说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数阅读试题会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2、提取信息后概括。有时候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如若它指定必须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概括。

3、提升,升华情感。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如《在金色的沙滩上》一文,作者为什么要用《在金色的沙滩上》为课题?(理解“金色不仅指的是沙滩的颜色,更指的是小姑娘这种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质。)这就要求学生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写出完美的答案了。

语文阅读理解中,回答问题要精炼,摘取原文则是关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紧扣关键词句,带着问题去读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认真回答问题——掌握答题技巧,力求言之有据

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是答题时取得最大的正确率,所以教师要正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回答问题时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不可不答。学生只有回答阅读材料要求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得分。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就必须向学生说明这一点,不可不答,不答则无分。

2、不能乱答。学生不联系阅读理解问题的要求来回答,我们称之为乱答题,乱答本质上是与学生不答题一样,不得分。我们在阅读理解训练中强调学生要答满线格,但并不是让学生胡说和乱说,写一些没用的东西。答题时要抓住要点,不能偏离题目要求。

3、懂得取舍。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先放一放,以免影响回答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在解答阅读题时,让学生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地打开思路。

4、言之有据。所谓“言之有据”就是要学生在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上找原话,找依据,不能只是简单的一个词语和句子,显得理由不充分,更不能凭空瞎说。

语文阅读理解中问答题的答案现在多是开放式的,题目得分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只要学生言之有据,持之有理,就可以酌情得分了。一名好的教师应该要善于用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点拨学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这对阅读教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益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在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同时,不应忽视文本的构想和教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同一模式化的理解)走向另一个极端(混乱与文章背离的教学)。

在答题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语句通顺,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在答题之后,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仔细地进行复查。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于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随笔(二):中学语文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是必不可少的题型,那么有什么解题技巧呢?下面为大家做一下分析。

这需要分步阅读:

一、读懂文章,仔细审题。拿到文字材料,首先要通读一遍文章,注意文章的题材,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然后审查下面给出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细读一边文章,这样做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在为中心思想服务,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这就需要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二、掌握解题技巧 。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一般来说正面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反面情绪的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从字里行间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流露,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2、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某句的作用,或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一般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或者是寓意深长让人回味无穷。 3、文章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8种,分别为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比较常考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将深奥的道理变得易于理解,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 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 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主旨,根据具体内容,可以用下列句式套用:“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还有就是一般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而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又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被引用到文章,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把握关键词,对文章中的关键词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之一,这些关键词往往不会有明确的文字进行表述,学生对这些关键次没有正确的理解。想要正确的理解这些关键词和字,就需要学生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结合上下文和语境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时,学生应把握以下三点: 1、首先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有其确切含义,只有依照具体的语言环境,才能把词义理解准确、透彻。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 通过上面对语文注重对文章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答题技巧的知识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很好的掌握,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考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个目标: (1)、首先应对整篇文章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 (2)、要善于抓住文中关键句子或关键词,它们有时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有时也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或中间; (3)、要对文章的引申含义进行分析和深加工; (4)、从选项与原文在意思上是否一致入手。

篇10:关于三年级语文上学期教学随笔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过年的时候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而土地爷爷也对他们的不同举措做出了三种不同的评价。 面对土地爷爷送来的一口袋麦子:小猪把麦子全吃光了,土地爷爷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忍不住”、“哈哈大笑”,觉得小猪憨厚可爱;小牛把麦子保存起来慢慢吃,最后只剩下半袋麦子,土地爷爷对此“点点头”,认为小牛“节俭”;而小猴把麦子全种下了地,来年获得了丰收,土地爷爷忍不住“抚摸”小猴,对小猴的聪明、能干给予了赞美。当我们学完课文,我问孩子们“你最喜欢哪种小动物?”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我喜欢土地爷爷,因为他没有批评小猪和小牛。”虽然该生答非所问,但内心对土地爷爷重“赏”的态度,充满了喜爱。的确土地爷爷在拜访中看到了三个小动物之间不同的差异性,但他宽容的承认贪吃的“小猪”憨厚可爱;死脑筋的“小牛”勤俭;做事聪明,但欠科学的“小猴”能干。他允许、欣赏、享受小动物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他这种教育的态度,赢得了动物的欢迎,也赢得了学生的心。这就是赏识教育。

篇11:风雨后的彩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千百年来,这则古训就一直被世人广为流传,时刻警醒着人们的漫漫人生之路。

儿时的我,还充满着稚气,对什么事都爱打一个大问号。接触这句话时,心中自然是充满疑问:努力、坚强,真得能成功吗?

稍大一些后,知识面广了一些,思想也成熟了一些。我渐渐相信了这句话。一些名人的成功历程也使我更加明白了这个真理!

先不说别人,就拿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的大音乐家——贝多芬来说吧。他是一位家喻户晓的音乐家,同时,他亦是有身体残缺的人。在成名之前,他的双耳失聪了,这对于一个学习音乐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大家可想而知!

然而,贝多芬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点上蜡烛,身旁放一盆水,彻夜的练习着、思索着。他就如一架机器一样飞速运转着,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弹琴弹久了,手指就会发麻,甚至失去知觉。可贝多芬并不会因此休息,而是将手放进冰水中,刺激血液循环,使手指不再发麻。

正是经过这一天天的苦修与练习,贝多芬终于成为了一名中外闻名的音乐家。在人类音乐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音乐享受!

贝多芬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努力,怎么会有灿烂辉煌的今天?一把把削铁如泥的利剑正是在铸剑师千锤万锤之下,在水深火热中铸造而成。在滴水成冰,百花皆败之时,仅有那一株株梅花迎风傲雪,忍受着严寒冰冻,最终在冬日“阳光”的普照下傲视群芳!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条崎岖、陡峭、坑坑洼洼的道路,总有一些挫败磨练着我们,但只要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拼搏的精神,就一定能看到风雨后的彩虹!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记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篇12:风雨之后的彩虹

整天埋头苦干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让自己天空里的彩虹更美。 上届毕业的学生对我说:“放心,初三就这样,天天实行‘题海战术’,考试更是像家常便饭。说到底也不用怕什么,苦是苦了点,但咬咬牙,也就过去了,正所谓苦尽甘来。”如果坚持了,并且坚持得好,我的彩虹一定会很美;若只是坚持着到了终点,即使不美,但我依然有属于我的彩虹。因此我想到了一句广告词“要做就做最好的.”,所以我要努力,要坚持,不仅要坚持还要坚持得好,只有这样我才可以看到属于我的美丽彩虹。 雨后的彩虹很美,因为我坚持了;雨后的彩虹很亮,因为我努力了。就如同一颗小石子掉进蚌壳后,在磨难中它变成了一颗耀眼的珍珠。所以只要我坚持了,努力了,在经过打磨后的彩虹一定会更加光彩照人。 打开窗户,我抬头仰望暴风雨之后的天空,蓝得彻底。再次看到美丽的彩虹,我的心中充满了快乐。 雨后的彩虹很美,因为我坚持了;雨后的彩虹很亮,因为我努力了。

篇13:一个人的风雨彩虹

周闻道的《国企变法录》,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通过文字还原,既深刻呈现过去,又观照当下,启示未来,是一次难得的在场书写。

中国国企改革,作为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变革的必然步骤,上世纪80年代便拉开了帷幕,至今仍然处在不断深化的进程中。而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企改革掀起了一次高潮。其时,市场体制日趋成熟,老国企与新体制的矛盾已经水火不容,积弊重重的国企已经无路可走,此前尝试过的各种改良办法——扩大企业自主权、减税让利、厂长负责制、全员劳动合同制、清理“三角债”,甚至合并、分立、剥离、转让、兼并等,也无法让它再苟延残喘,已经到了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不脱胎换骨只有死路一条的艰难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企改革,被称之为“攻坚破难”。攻什么坚?当然是体制、机制和人。体制的核心是所有制,即产权制度,纠结多年,最终以“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解决问题。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有效形式,当然是股份制,途径是资产重组。于是,在中央“三年脱困建制”的宏大战略下,一场优化资本结构的大战在国企打响,旨在通过对国企的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整,实现改组、改造、破产、债转股等形式,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去争取生存与发展。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人。解决国企职工身份问题,曾经成为改革的最大难点,最终仍以“提前退休”或“离岗待退”、“买断工龄”、“身份赎买”、“产权换身份”等举措有效解决。

事到如今,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倒逼国企改革,要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能够对市场导向做出灵活反应的市场主体,只有建立起产权明晰、政企分离、有充分自主权、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而不通过所有制的改革,不可能建立这样的现代企业。除此而外,其他换汤不换药式的改革,都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无疑,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艰难曲折又旷日持久。30年来,工业和商业国企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但被政策性保护下来的基础资源性或“关系国家安全”行业的改革,几乎仍然是换汤不换药,更深层次的改革更是没有止境。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保护”只能产生惰性,“垄断”则是腐败的温床,铁路、石油、电力行业的问题,足以说明一切。因此,拿周闻道的话说,大规模的国企改革可能是一个过去的话题,却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往事并不如烟,纠结就在当前”。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也是《国企变法录》的现实意义。

《国企变法录》关于改革的深度书写,源于周闻道的特殊身份和写作视角。他集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作家,国企改革的亲历者、研究者和操作者于一身,不仅经历了中国国企改革的全过程,对以国企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实际主导操作了大量市区县国企改制工作。作为改革的弄潮儿,周闻道躬身于改革实践的深处。回忆那一段经历,周闻道用完全个人化的视角,记录下自己的思索和奋斗。其情其景,生动地映现出步履艰难的中国在改革的道路上负重前行的阵痛和纠结。周闻道将他所经手的一个地方的国企改革,置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上,为他的这一段经历构建了一个叙事框架,落笔又在一个国企改革的个案中。因此,《国企变法录》虽然是一个人的回忆录,但它有一种宏观视野,是时代的印记。

写作上的视角也是一种态度和立场。他虽然是从内部在观察这场改革,展现改革的过程,但他的立意并非呈现改革的全貌,而是要表现自己在改革中所体验到的人生价值。而今,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国企改革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已经成为一段历史,但是对于周闻道而言,它将永远留在自己的生命里。时过境迁,回首那些年所经历的改革风雨,他看到了人生的彩虹。

《鱼羊野史·第一卷》

作 者:高晓松

出 版 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历史,有的时候是故事,有的时候是事故,有的时候山重水复疑无路。40万字的超级读本,是东方卫视脱口秀节目《晓松说》未删节版完整收录,讲述了每一天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或有趣的事,以高晓松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历史事件,风格轻松幽默,与严肃的讲历史的不同,有很多高晓松个人见解和趣闻,重温故国、故城、故人芳华刹那。

《成功领导者的八项核心能力》

作 者:[美]拉姆·查兰 著,徐中 译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伟大的领导者是天生的吗?领导者仅仅依靠个人魅力和强硬个性,就足以应对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商业挑战吗?在全球领导力大师拉姆·查兰看来,伟大的领导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炼就的!本书中,拉姆·查兰通过解析通用电气、惠普、杜邦、IBM、戴尔电脑、福特汽车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经典案例,给未来的卓越领导者传授了八项必备的管理技能。只有拥有了这些技能,你才能让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奢侈:爱马仕总裁回忆录》

作 者:[法] 克里斯蒂安 布朗卡特 著,纪江红 黄碧茗 译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上一篇:学生会述职报告下一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