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2024-05-06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精选4篇)

篇1: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一生最为著名的就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数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凭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但成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而且他还能被置身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家的行列,能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

《通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萨伊定律”与充分就业均衡

《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均衡理论。凯恩斯认为,经典经济学只承认两个失业范畴:一个是摩擦失业,一个是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理论基于两大前提:

第一,工资等于劳动力之边际生产力;

第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效用就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有愿意从事劳动的人都会就业,只有自愿失业者或者正在转换就业位置的人才会处于失业的状态。

凯恩斯反对萨伊有关供给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萨伊忽略了货币这个因素。事实上,供给与需求不一定会平衡。他提出的法则是:储蓄动机与投资动机不同,人们有可能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而使得储蓄和投资不一致,从而产生市场需求不足——对消费品、生产资料需求不足,供过于求,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与失业。

萨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最简单的一种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意思是说,生产者进行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主要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与其它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东西。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所以,按照萨伊的说法,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因此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也就是说,社会不仅没有生产过剩的现象,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的水平,即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二、有效需求原则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的购买力不足,并由此导致萧条。凯恩斯给出了关系等式: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三、消费倾向

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总所得也随之增加。然而社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的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在增加,但没有所得增加德那么快。这是一个心里法则,无论从人性来看,还是从具体事实来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单位的改变,所得与净所得差别的改变,在计算所得时没有考虑到资本价值的意外改变,时间贴现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等;主观因素则包括: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

四、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把一种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它的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这种资本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是从资本资产在所生产的生产物的价值中,减去为取得该生产物而支付的开支之后的剩余额。凯恩斯认为,因为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完全被动的、确定的,所以,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也可以这么说,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利益主体关于未来看法的函数,人们对于未来种种情况的预期是自变量,而经济体系目前的状况是因变量。因此人们在研究实际时间中运行的经济过程时,与被动的、确定的现状相比,肯定对主动的、不感兴趣的未来更感兴趣。因此,凯恩斯特别强调预期的重要意义,这一点给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道路,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很强大的解释力!

五、利率与灵活偏好

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所谓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他说,一个人在处置他的所得时会碰到“个人心理的时间优先”问题。第一是消费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费,有多少以某种方式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储蓄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动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权放弃一些时候,而由未来的市场状况决定。这便是“灵活偏好”,利息就是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归根结底,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与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市场行为所决定,因此,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所以,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 金融学相关论文

★ 货币战争读后感

★ 《货币战争》读后感

★ 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

★ 财政金融学简历

★ 金融学专业求职信

★ 金融学开题报告范文

★ 货币银行专业简历

★ 假如世界上没有货币作文

★ 反假货币征文

篇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

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

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

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

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

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提出这一点,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的方式完成了论证)。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

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

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篇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本书作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数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由于本书,凯恩斯不但被认为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家,而且还被置身于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家,能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他也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本书出版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世界通用的名词。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

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以美国为主导爆发的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的”对策。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发表了《通论》,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主张政府干预经济,并被当时的美国总图罗斯福所接受,史称“罗斯福新政”,通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渡过了这次的经济大萧条。

凯恩斯认为,导致“经济大萧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而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就业、增加工资以增加消费,增加穷人收入,实行赤字预算与适度的通货膨胀政策。凯恩斯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充分就业的难以实现就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商品供不应求,企业家雇佣更多的工人来扩大生产;当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商品必然供过于求,企业家必然增加商品存货或者降价促销,这就导致利润下降和减少工人以缩减成本。我们在高中历史课本中也曾了解到,大萧条时美国资本家把新鲜的牛奶倒入河里,也不用于销售——这就是生产过剩,而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当出现经济萧条情况时,最重要的是促进就业,增加有效需求,而这些凯恩斯认为应该由政府干预。

而本书则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来说,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此外,凯恩斯认为,虽然贸易顺差对于提高国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有好处,但各国应当尽量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提高收入和就业水平,不应该过分依赖贸易顺差。这一点与中国的 情况非常相似,中国主要是依靠贸易顺差,在国际上以低廉价格销售产品,并经常被其他国家反倾销,这对我国是十分不利的。我们也应该提高就业与收入,拉动消费,促进有效需求。因为各国追逐出口顺差的结果,势必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结果使大家都遭受损失。

凯恩斯也批评了自由放任的企业制度。他认为,这种制度有两个最大的弊端:一是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二是造成财富与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但他依然认为私有财产制度对于保持经济的效率和个人的自由是不可缺少的。自由放任的企业制度是万事以盈利为先,不考虑公众利益,如果政府加以干涉的话,会有引导的作用。不过这个程度很微妙,不干涉不行,干涉的太过了也会影响市场的发展,这个度十分难把握,而且方法也很难选择。

旧的资产社会提倡自由主义经济,而经济大萧条时凯恩斯理论的出现为大家带来的新的光明。我认为,这个主张是十分有用的,因为是它帮助美国度过了萧条时期,带来了经济的复苏。哪怕在现在,我认为也是有价值的,像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这么多华尔街的公司倒闭,包括雷曼公司。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借贷体系出了问题,资本家利益熏心,把钱借给无法保证信用的人,所以当其中一条链锁出现断裂,整个体系就面临崩溃。如果政府加以干预的话,要求贷款人的条件更加苛刻,这样的话链锁就不会这么容易断裂。

凯恩斯还提出了三大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凯恩斯认为决定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因素主要有这三大心理变量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凯恩斯认为,这些因素所决定的收入和就业水平,往往低于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从而使经济运行长长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并伴随着大量的、持续的非自愿失业。

除了三大心理规律,凯恩斯还提出了四个理论:乘数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物价理论、工资理论。

归根结底,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与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市场行为所决定,因此,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所以,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不断发展的凯恩斯经济学,不仅使资本主义世界获得好处,也使中国这样的社会注意国家从中受益。在马克思构建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强调了政府干预的重要作用的,认为对市场的适当引导和干预都是适当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很大一部分都与凯恩斯的这套理论十分符合,因为都是强调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不过我认为中国的政府干涉市场过多,反而阻止了市场经济自由的发展,还没有强大起来已被政府扼杀,导致市场的不平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美国实行政府干预市场,是美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出现了问题政府才进行干预,而中国的市场才刚一开放,政府就出手干涉,未免过早,应该先放养一段时间为好。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篇4: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说来惭愧,作为统计学院保险专业一名成员,也辅修了金融学,所学也算是经济学的分支,但一年下来对经济学的理论学却是一知半解,实在是汗颜啊!每当和人讨论经济问题,遇到外行尚可诌上几句,遇到内行根本就没插话份。理论知识的贫乏一直都是我的一块心病。有人说:“如果不读凯恩斯的著作,就没有资格谈论经济学。”,介于种种原因,当我在图书馆看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时,便毫不犹豫地借了过来,决心认真研读这夕阳的“武功秘籍”,苦练内功。

不过《通论》被公认是一本非常难懂的著作,因此,我还同步地阅读了高鸿业教授为它注释的“译者导读”。让我更快更有效地汲取其中的精华。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它修正了传统西方就业理论的核心——萨伊定理,同时凯恩斯试图推翻传统的有关就业理论赖以组成的劳动市场论,利息论,货币论的三部分,并且提出了治理危机的对策。

凯恩斯在1936年完成了试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曲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巨大反响,以至于凯恩斯被誉为“经济学领域的哥白尼”。

该书的重要性在西方更被认为是能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同齐观,而他也被公认为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学术泰斗,社会活动家,金融市场上精明的投资人,凯恩斯被列宁称为“布尔仕维主义的死敌”。

在《通论》中,他认为失业除了传统经济学认为的摩擦失业以及自愿失业外,还有非自愿失业,主要缘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后者又是因为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预期,对货币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因素的作用。书中凯恩斯主张政府要想办法促进有效需求。失业的直接原因:当社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需求不断减少时,资本家就不会再增加投资(需求)了,这时就业量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工人失业。而失业的终极原因就是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过强。如果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而资产所有者的货币愿望不变,资本家为了自身的最大利润,就不会进行充分的投资;如果投资减少,有效需求就不能够充分实现,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也就会相应地呈现较低水平,这时便产生失业。因此,他提出节俭有害论:在非充分就业存在情形下,消费的增加会引起储蓄同步增加,从而引起资本积累的增加。反之,节俭则可能导致贫困。凯恩斯在非充分就业的前提下,提出了对消费和节俭经济功能的全新认识。

资本主义社会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误区,一讲市场经济,便认为是纯粹的自由经济,不须要政府的管理,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下的经济,都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宏观管理,都需要宏观计划的管理,只有将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相结合,才能使经济真正健康地发展起来。因此《通论》它在当时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第一,它所提出的建议和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

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避免了1929年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灭顶之灾,并使它们在二战后约为20年处于相对繁荣的状态。其次,它促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稳定战后西方国际经济秩序作出巨大贡献。此外,它还奠定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第四,它为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研究主题提供了学术源泉。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1,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2,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澳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凯恩斯认为:除非刺激需求,否则经济就不可能增长,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因此他建议政府要经常干预市场,特别当经济衰退时更要采取赤字预算和灵活的财政政策。而他的消费函数和预期的不确定性为国家干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

正如凯恩斯自己所说的那样,《通论》的基本内容其实是很简单的。它主要说明: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存在着多余的生产能力和资源而引起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时,国家应该如何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便真正有效地消除这些问题。不难发现,《通论》它只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而撰写的;同时,凯恩斯本人的立场和思想的局限性,也使他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局限在这种市场经济所容许的范围以内。然而,尽管如此,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这一点上具有共同之处,所以《通论》的内容还是存在着可以为我国所借鉴之处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

由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失调,东南亚金融风暴等多种原因,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失业、产品积压,资源短缺等“市场失灵”现象。就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些现象而言,《通论》中的上述两点值得我们加以参考、利用。

此外,《通论》对股票市场的看法、对国际贸易难以顺利进行的说明、对数理经济学的评价、以及对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展望等等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其中经典理论更是值得我们借鉴过来,加以充分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让我对经济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有激情;对生产、需求也有了最基本的了解;针对目前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也可提出解决方案的皮毛了。此刻,相信再与同学老师交流时不会再言之无物了。

很庆幸来到山东工商学院,这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大学,让我有此机会读到《通论》,受益匪浅。建议大家也去读读它吧,绝对让你终身受益,庆幸自己的明智选择。

上一篇:关于语文课的随笔:“风雨彩虹”语文课下一篇:新幼儿园园长学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