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节的初三语文作文

2024-05-12

关于教师节的初三语文作文(共19篇)

篇1:关于教师节的初三语文作文

摘录:多么好的老师啊!她虽然不是我的妈妈,但却像妈妈一样疼我,爱我。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世上不光妈妈好,老师更好。

那是一年前的一天,刘老师在我们班讲公开课。课刚上了一半,我忽然觉得肚子疼,想上厕所。可是,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我又不好 意思,于是,就忍着。

“丁铃铃”下课铃响了,老师们还没走,我就急忙向厕所奔去,还没有跑到厕所,就拉在了裤子里面。我急忙跑进厕所里,一看,顿时傻了眼,眼前的局面我没法收拾,可又不得不收拾,在一时慌乱之中,蹭得裤子上、手上到处是屎。天哪,这可怎么办啊!今天这个洋相算是出尽了!我想:要是出去,让同学们看见了,准会笑话,还是 先呆在厕所里吧。

又上课了,刘老师见我的位子空着,就问毛心宇哪里去了。一个同学说上厕所去了。于是,老师先让同学们读着课文,自己到厕所里去找我。老师来到厕所,问怎么回事,我低头不语,叫我出去,我就 是不出去。

这时,刘老师仔细审视,看到我裤脚上沾着屎,就问:“是不是拉在裤子里了?”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顿时,脸火辣辣的。“你怎么不早说。”她说完就跑了出去,不多会儿,拿来很多废纸。她一会儿用手挖屎甩在茅坑里,一会儿用纸擦。一阵阵臭味扑鼻而来,连我自己都感到恶心,而刘老师好像没事一样,仍旧低着头帮我擦。汗水一滴滴落在我的衣服上,落在厕所的地上,她仍旧弯着腰擦。一只令人讨厌的苍蝇落在她脸上,她顾不得挥手赶走,仍旧低着头擦??当时,我心里感动极了,却说不出半句话,只觉得是慈爱的妈妈在眼前。 擦完后,老师拉起我,向她家跑去(老师家在校内)。来到她家,她放好温水,让我脱下裤子洗澡。我很害羞,就是不脱。刘老师轻轻地拍拍我的屁股说:“我儿子比你还大呢,你就把老师当妈妈吧。”说着她就给我把裤子扒了下来。洗完澡,她又找出自己孩子的干净衣 服给我换上,接着,又拿起脏裤子放在盆里洗??

多么好的老师啊!她虽然不是我的妈妈,但却像妈妈一样疼我,爱我。每当想起那件刻骨铭心的事,我学习上就有使不完的力量。

篇2:关于教师节的初三语文作文

——题记

昏暗的光线下,破旧的橱子里,它还躺在那儿。我轻轻地拿起,擦拭过往的灰尘,看望老朋友那样看了看它,那篇文章还在那儿。哦,生命的五个恩赐!它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啊!一个早晨,一个仙女,带着五件礼物——名望、爱情、富贵、享乐、死亡。她让一个年轻人挑选,年轻人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抉择,但始终没选到死亡,命运留给他的是恣意亵渎的老年……

一年前,我脱离小学的束缚,在暑假里无忧无虑地闹着。这时,NBA进入我的视野。还记得那场比赛,湖人对勇士,我最喜爱的球星科比帮助湖人最后时刻逆转获胜。刚满12岁的我疯了,为球场上的英姿飒爽,为球场下的众人追捧而疯狂,我要在球场上驰骋,让心飞扬在球场上空,享受台下球迷的欢呼。做名人,做与众不同的人,这才是人生啊!从那一天起 ,我爱上篮球,最爱做体育课上篮球场中那个敢于自己的自我,兴许,那才是真正的我吧!

初中来了,讨厌的学习时光来了。我无奈的叹了叹气,放下手中的篮球,拿起了桌上的书。

不知何时,书香味竟盖过运动的快乐。我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书,爱上了它那浓郁的遍及于天地之间的智慧气息。还记得一次偶然机会,我借到一本《明朝那些事儿》,但主人要求第二天必须交还,正在写作业的我犹豫了,是趁父母没注意偷看几眼,还是躲到厕所 以上厕所为借口 完成“犯罪事件”呢?突然,那根阴森森的“教棒”闯入我的眼帘,算了,我又拿起笔,奋笔疾书。睡觉前的最后一缕灯光下,我望着只看了三页的《明朝那些事儿》,绝望地闭上了最后一眼。绝望的种子在睡梦中变成梦想的种子,我梦想着拥有肯尼迪图书馆,不,五大洲所有图书馆,再算上南极科考站的那几本书。沉浸在智慧的海洋,身心畅游于书香之间,这才是人生啊!

就这样,读着,读着,我读到了一篇文章,是马克 吐温的《生命的五个恩赐》,那一天,我没有读懂,今天,我懂了,为什么死亡是五件礼物中最有意义的?因为如果我选择死亡,那么它就不会被别人所选到。

倏忽间,我明白了一切,所有的索取都是无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奉献。我没有碰到仙女,也没有选择死亡的权力。但今年,上帝给了我三件礼物:名望、智慧、奉献,我明白,虽然前两样对我很重要,但我有义务选择奉献。

篇3:关于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思考

一、全面深刻认知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的基本内容指教师的仪态美、言语美、人格美等, 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 应是其审美素养的主要内容, 它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1. 审美感知力。

人对事物的认识当然从感知开始的, 审美也当然从感知开始,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具备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 是多种心理功能, 如感知、想象、理解、情感协调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 表现为对审美对象形式整体的直接的把握和领悟, 从而产生一种审美愉快。

其次, 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还表现在善于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静止、零散的文字转化为鲜明的感性形象。教师的审美感知力并不只为了自身的审美愉悦, 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感知语文中的美。语文教材中的美有着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 如偏重形式的自然美、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究内容于形式的艺术美。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对这些美都无法感知到, 都不能说出其所以然, 不能使意中之美显现于形象之中, 又怎能引导学生感知创造的美呢?

2. 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鉴别评价能力, 它包括审美对象的识别, 对审美对象性质的理解以及审美的评价。对语文教师来说, 重点是能对审美对象的性质进行判断和具有丰富健康的审美情感。

首先, 一个语文老师要能对文章中的美的性质进行判断, 而不要因自己的好恶来对文章进行评价。语文教材中的美从审美形态来分有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从审美范畴来分有壮美、优美和滑稽;从审美形态来分有形式美和内容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能正确把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体会其中不同的美, 进而把这些美传达给学生。比如我们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 就一定要区分出这是两种不同的美。《荷塘月色》的美在于荷塘月色那宁静、淡雅、朦胧之美, 欲超然物外而不可得的淡淡哀愁和孤独的情感之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美则在于作者用喜剧的外套, 包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 把喜剧的因素和悲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表现出悲剧式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次, 丰富健康的审美情感也是语文教师审美鉴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 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映。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情感, 才能欣赏到文章春的妩媚, 夏的艳丽, 秋的朴实, 冬的庄严;才能缩短与作品的距离, 与作者情感的沟通, 正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和节奏。语文教师对这种美的理解从切入到渗透到产生共鸣, 并把这种共鸣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 从而叩动学生的心弦, 使之在想象中渗透一种内在的欣喜和满足, 使之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3. 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教师在审美感知力和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 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美的能力。它是语文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 最能反映出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 也是衡量其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语文教学是创造性的劳动, 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审美创造力, 搞好富有审美意味的创造性教学,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从而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净化灵魂、健全人格。

二、自觉积极培养审美素养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对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知识修养、道德修养的同时, 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以达到以己之美启学生之真, 以己之美展语文教学之美的目的。

1. 语文教师要自觉、系统地学习审美、审美教育理论知识。

美学是语文审美教育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之一,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了丰富的美学理论知识, 那么他就善于感知、鉴赏语文中的各种形式的美, 在平淡处挖掘美的真谛, 而且善于把这种语文美传递给学生。如果一个语文教师了解一些线条、色彩、声音的审美特征, 掌握一点比例、均衡、节奏等美的物质材料的组合规律, 那么他就容易从审美的角度把握审美对象, 丰富自己的审美修养, 从而自如地进行语文审美教育活动。

2. 语文教师要经常、主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活动。

我们除了进行审美理论的学习之外, 一个重的方面就是要审美实践活动。审美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根本途径。一般来说, 审美实践活动包括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两种类型。

审美观照是一种通过对现实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鉴赏、品味和评价, 使审美主体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内在情感等得到塑造的特殊精神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绚丽多姿的自然景物美、感人至深的内在情感美, 蓬勃向上的社会生活美、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美等, 都可以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 审美观照活动应以对文学艺术美的欣赏为主特别是语言文学之美, 应把握语言的形式、节奏、韵律。感受文学的含蓄和幽远。除此之外, 也要多进行一些对音乐、建筑、绘画、雕塑等的审美观照, 要能兼通几种艺术, 对其审美素养的提高是有益的。

审美创造是通过审美形式的创造以达到思想感情的传达和审美精神的表现的活动。如果说审美观照活动是侧重于静观体验, 那么审美创造活动则侧重于动态操作。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 审美创造活动主要在于参加文艺创作、演讲辩论、书法创作等, 在这些具体的活动中, 培养美感, 锻炼艺术表现能力, 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篇4:关于初三语文复习的一些尝试

第一,整块复习与常规复习相结合

语文分专题可分为积累与运用(字词、古诗词默写、标点、病句、排序、虚词、名著、综合性学习)、阅读(古诗词阅读、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

这些知识点中字词和古诗词可以常规复习,每天按册复习两个单元的字词,六册共24个单元,用12天复习完。然后每天复习3首古诗词,前一天留作业,第二天默写,不合格的重测,10天可以复习完。为了丰富学生的好词好句积累,我们的常规作业还有每天背一个好段,让学生抄写在小黑板上摆放在教室前边。教师可以从网上搜一些优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或中考满分作文优美段落,从里边挑选适合自己学生背诵的。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长检查组员,老师检查组长。常规复习贵在坚持,教师首先要坚持。作文课是最难坚持的,作文课不好上,作文多不好批改,但作文占得分值是最高的50分,要想得高分必须重视作文课。

在专题复习中像标点、病句、古诗词阅读、排序、虚词、名著、综合性学习等我们也是按重要和次重要分先后复习的。这些专题主要是利用周六补课的时间集中复习,语文都是两节连着的课,差不多能复习一个专题,下一周再在平时的做题中涉及一些就差不多了。

在这些专题中古文复习是很重要的一块。从2005年到2010年除去06年的分值达到18分外,其他五年所占分值都是13、14分,所以古文的复习非常重要。这一阶段对于古诗古文的复习可以采用横向复习法,就是将19篇古文34首古诗按册复习这样呈现阶梯状,循序渐进,让学生对六册书有一个整体感知。有的老师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每节课前5—10分钟先把复习的那册书的古文古诗背一遍,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我们可以借鉴。还可以采用纵向复习法,就是前面我提到的按朝代复习也就是考试说明中的顺序。这两种方法整体性都比较强。还可以打乱顺序,先复习自己认为重要的篇目。

通过这几年送毕业班我发现复习之初老师和学生的情绪比较高涨,做事效率高,记忆比较深刻,随着复习战线的拉长学生和老师都会疲倦,产生厌烦心理,所以重要篇目先复习更有利于掌握,而且在复习完后在日后课堂上可以随时巩固。也就是教育心理学中所说的“分散复习”。教育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对我很有启发,我介绍给大家听听。书中说:分散复习是相对于集中复习而言的。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次性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其他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几次觉得这个方法很有效,大家可以试试。

古文复习的原则是以课本和教参为主。教师一定要把课本课下注释、课后习题把握准,把教参吃透,分清重点和非重点。在这基础上再做一些其他省份的中考题或其他资料上的题,但如果最根本的沒掌握一味贪多,就是舍本求末了。

第二,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优化课堂结构。

到了初三,学生白天要上9节课,下午放学后休息半个小时还要上1个半小时的晚自习,课下的时间少得可怜,所以要想出成绩,关键是课堂。我们要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有人做过实验,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能坚持25分钟,那其他15分钟怎么办?我们可以把课堂分成几块,课前5—10分钟可以小测前一天的重点,然后讲练结合,讲背结合等,总之教师要充分备课,让学生在40分钟里做更多的有用功。

第三,让学生明白复习任务,树立学生信心,争取更上一层楼。

不管是每轮复习之初还是每节课前都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自己能完成任务,还要让他们知道完成这个目标的不容易,这样学生才不会轻易放弃。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对学生说一些激励的话。

这些话对大部分学生还能起到镇静剂的作用,我觉得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查漏补缺,同时开始做其他地方的试卷。这一阶段学生还在不断地调整状态,老师不能放松对学生的要求。

第三轮复习就是试卷强化,达到轻车熟路。

篇5:关于格言的初三语文作文

格言伴我成长,有时它是前进中的路标,有时它是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我喜欢的格言有很多,因为它们让我有坚强的毅力,不懈的拼搏,让我的生命逐渐变得完美。我最喜欢的一则格言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的心田生根发芽。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则格言一直像黑暗中的一盏灯,指引着我前进,不骄傲,虚心做人。记得还在三年级的时候,一次我数学考了满分,看着试卷上鲜红的100分,我高兴得心花怒放。回到家后,我马上把试卷拿出来给妈妈看。妈妈看完试卷后,脸上像绽开了一朵花。“嗯,这次你考得不错。诗漫,你要继续努力,保持这个分数哦!”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听了妈妈的话,我以为自己很厉害了,就跑去看电视。以为这100分的总属于我,平常我心不在焉地打开自己的作业,快速地写起来。写完作业后,我作业没检查就放进了书包。又是一次数学考试,那100分的荣耀还一直在我心里,我快速浏览着题目,自信地做着题。看到这些都是自己复习过的题,我三下五下就把题做完了。做完题后,我都没检查就把试卷交了上去。当数学试卷发下来了,我傻眼了!80分!这个灰色的80分淹埋了我那自信的100分,刺痛得我的心隐隐作痛。回到家后,我躲进了房间自我反省:一定是我自己太骄傲了,才没考好的。我要吸取这次教训,时时告诫自己不能过于自满,“吾日三省吾身”。这时,我看到房间墙上贴着一则格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顿时,我亮堂堂的,恍然大悟:做人千万不能骄傲,如果一个人过于骄傲,就会落后的。

从那以后,我学习就不敢怠慢,不敢不认真对待。因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要专心致志,要持之以恒。只有怀着坚强的意志,才能有达到彼岸的喜悦和自豪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则格言在我心中熠熠生辉,在我心中陪伴我成长。这则格言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让我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地拼搏向前。这则格言也变为了终生教导我的座右铭!

篇6:关于远足的初三语文作文

情绪会传染,没错的,在漫山遍野的绿色中同学们的欢乐好像让这个世界都染上了彩色,谈笑的内容也无非是关于待会儿的“宴席”。

虽已是四月初,可那春寒尚未褪净,再添绵绵阴雨,冰冷逼人。言语少了,却多了一分死寂。疲惫感也开始附着在每一个细胞上,泥泞,潮湿令人压抑。周围闪闪烁烁,千篇 一律密林让人窒息……

终于挨到了目的地,能大快朵颐了,吃吃这个,尝尝那个,同学们也状如饕餮,风卷残云似的吃起饭来……可惜,时间过得好快,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小雨,被逼无奈,只得站起动身返航。

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一段回去的原来是最折磨人的:疼痛,如锤击的痛感摧残着脚,有一瞬间甚至觉得如果将它截下来,或许能缓解疼痛吧;疲惫,已深入骨髓,每一个动作都仿佛需要十倍的气力才能完成;再有着那份寒冷……可,这些又算得了什么,不过尔尔罢了,我们谈笑风生,引吭高歌,这,是我们对困难的态度!

到底有多难受呢,可以这样说,在坐回教室座位的一刹那,眼泪差点就涌了出来。接下来的好长时间,酸痛感霸占了全身上下每一块肌肉。

篇7:关于火锅的初三语文作文

这个火锅店大极了,一进门我便吃了一惊。我们赶紧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刚一落座,我更期待了,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菜单和妈妈一起开始点菜。

这时我才发现真的没有羊肉,于是我们点了一份龙眼,一份脖仁和爽口牛肉,酱料和其他蔬菜。

这时,我与妈妈来到了自助酱料区,酱料的种类竟然这么多,有麻酱,花生碎,海鲜汁,芹菜葱花粒,香菜末……数也数不清。我便各放了一些,制成了“梓颐酱料”,酱料盛好了,我和妈妈便回到了座位上,焦急地等着牛肉的到来。

牛肉没有来,漏勺却来到了那个水还没有开大铜锅中,我问妈妈:“妈妈,这个大漏勺是干什么的?”妈妈温柔地回答:“如果没有漏勺,牛肉会漂在锅中到处都是,不好找。”原来漏勺还有大用处呀,我心想。

这时服务员才把我们等待已久的牛肉上了,一共三盘,所有牛肉都红彤彤的,每盘牛肉都写着名字,都是需要涮十秒钟。我拿起专门夹生肉的筷子对牛肉一个个发起了“攻击”。把他们放进了大漏勺中,发现牛肉从血红色慢慢变成了淡红色,最后变成了肉色,浓浓的肉香味也扑鼻而来。我先给妈妈夹了一块,然后给自己夹了一块,并把热乎乎的牛肉放入凉丝丝的酱料中,最后放入了嘴中。啊!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世间美味!我停不下来了,一片一片的涮,一片一片的吃,最后我和妈妈把所有的都吃完了,饱餐了一顿。

篇8:关于教师节的初三语文作文

一、语文教师论的必要性

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已进入瓶颈期, 我们纠缠于教学方法的种种实验, 乐此不疲, 但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王荣生教授从教学方法角度指出了评课的弊端, 认为应该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去观课评课。[1]但事实上, 各校的教师还是对教学形式、方法的探讨和改进情有独钟, 且有哗众取宠之嫌。

我们必须明确, 教学目标和教材之间、新课程理念和教材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 唯一的桥梁还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很多老师仅仅满足于做一个教学角色意义上的语文教师, 在一浪又一浪的教改潮流里亦步亦趋, 随波逐流, 无暇去想“我要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 或者是没有勇气去想。

目前的探讨中, 教师仅仅是整个教学中的一个角色, 刘淼先生所著《当代语文教育学》对语文教师角色做了定位, 并对语文教师情感和人格的积极意义做了学理的分析。刘淼先生认为各种需要决定了语文教师的角色, 他是语文教学的组织者、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社会道德的示范者和语文学科的研究者。[2]但这些, 只是作为语文教师这一教学角色的普遍要求, 这一角色的功能是放在整个的教学体系中得以体现的。他没有体现语文教师的个体差异, 而问题也恰恰就在这里。同一篇文章, 因为不同教师、不同的情感特色, 所传达给学生的情感享受就不同。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在语文教学饱受非议的今天, 从教师入手, 倡导具有个性特色的语文教师, 加大语文教师个性魅力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 或许是一条可行的路。语文教学不仅仅需要课程论、教育学, 更需要教师论。

二、语文教师论的内涵和意义

“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教师”, 所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追求, 因个人价值追求、教育理念的不同而大有差异, 还因为个性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在理论上, 语文教师论必须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在实践上, 语文教师必须从单纯的教学角色中独立出来, 首先是自己, 其次才是教师。

“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一个教师教育与教学上的追求, 应该远比“我要怎么教课”更重要与迫切。原因在于:第一, “做什么样的语文老师”体现了作为教师个人的个体追求, 有利于形成色彩纷呈的教学风格。我们要求释放学生的个性, 那么我们就要先释放教师的个性, 否则,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就是一句力不从心的话;第二, “做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是一个语文教师的价值追求, 是对于语文教师自我形象的定位。这应该是前提, 有了这个前提, 我们才可以明确如何在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塑造自己的形象;第三, “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教师”这一追求是由内而外的教育观念上的改变, 避免一味在形式上搞创新, 却在骨子里依旧呆板无味。要唤起学生的个体意识, 首先要唤起教师的个体意识。

三、语文教师论的理论框架

这一理论首先包括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这是前提和保证, 其重要性毋庸多言。

其次, 包括语文教师个人的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念体系。搞清楚在语文教学中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什么是好的, 什么是坏的, 弄清楚什么是语文, 语文是教学还是教育。有了价值的判断, 就可以在教学中执着于自己追求的, 就可以不为浮夸的风气所动, 就能舍所以舍, 求所以求。这一点很关键。

再次, 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教师个人在自己的学习和教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是常年学习的结果。没有多年的教育背景, 靠一时的培训只能在教学的形式上有所改变。语文教学不是机械的章程, 需要情感的投入, 形式上的民主课堂远抵不上从教师内心往外流露出的对学生的尊重。

再次, 包括具有个体特征的教学风格。语文课具有独特的特征。曹海明、陈秀春所著的《语文教育文化学》里说:“语文课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自由的心灵高飞远举的精神空间, 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情感世界的开拓、精神空间的建构。与其他学科相比较, 语文学习是诗意的回归, 生活的感悟, 生命的体验。”[3]这个本质不是靠教会弄懂一篇课文就可以体现的, 更多的时候, 学生是从教师的言语姿态和情绪渲染中来获得精神享受的。没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缺乏感性, 就没有独特的色彩, 语言也就缺少情感的感染力。语文教师能结合自己的个性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站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否则, 所谓熏陶、所谓情感就是一句空话, 更谈不上“情感世界的开拓、精神空间的建构”了。

在笔者看来, 语文是教育, 而不仅仅是教学。语文教学成绩是语文教育的副产品, 是自然结果。“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本文不能也无意在理论方面做更深入的讨论, 探讨至此, 但愿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与讨论。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已进入瓶颈期, 对教学形式的追求遭到质疑, 教师在一浪又一浪的教学变革中亦步亦趋。以往的研究中, 语文教师仅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角色。虽然有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和探讨, 但这远远不够。笔者认为应从语文教师自身的追求与变革上找到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语文教师应该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个体。在本文中, 笔者提出了“语文教师论”这一理论, 并初步探讨了它的必要性、内涵和意义以及它所应该有的理论框架, 期望能对目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有所启发。

篇9:关于教师节的初三语文作文

当前对于课堂提问的技巧讨论异常激烈,很多相关技术被不断挖掘出来,比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提问后要停顿等候;对灵感显现时给予追问;及时评价等等。对于技巧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掌握相应的技巧对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教师加快适应新课堂的速度。但当前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关心并不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而是在应用上过于追求提问技巧的应用。备课、上课时关注更多的是各类问题的比重,关注热热闹闹的教学效果,关注自我表现等等。将自己周旋于多种技巧之间,以为自己的问题学生们总是热烈响应就是问题很有效;以为提问后只要给学生等待的时间,他们就会搜寻到答案;以为不断的追问就会找到教学中的意外收获。忙于用各种技巧解决教学中的不如意之处,却做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表面工作,解决的只是眼前问题,缺少对提问的价值源泉的追问。

二、增加提问难度,把“有效”理解成“有难度”

听过一些评课,阅读过一些文章,包括一些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提问进行自我反思时都会提到:“问题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深入、有意义的思考”,或者“问题粗浅,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某某问题虽然与教师互动的人数不多,但问题触及文章核心思想,对学生情感认识价值很大”等等。在我校老师教学课《慈母情深》中教师从整体把握,提出了“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这一问题得到了评委的好评,认为教师能从文章整体入手,牵一发而动全身,摒除了满堂问,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弊端,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比较成功。但在我看来以此问题作为全文的核心,让学生结合词句来印证慈母情深,这是一个逻辑验证题,而不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情谊浓浓的启发题。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少提问、学生多表达的追求都是有道理的,但就本文而言这种深情对于学生大可不必,真正能打动他们的心,让学生感悟到情却不是这个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所能解决的。

是不是简单的问题就没有意义?无人问津的问题就有效?这明显是把“有效”理解成了“有难度”。在追求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今天,这种认识并不令人费解。因为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确实是要求提问的内容需有明确的指向性,要能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要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愿望,要能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创造性的螺旋桨。因此很多只认得有效的标准,不认有效的环境的教师,就很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判定为“无效的问题”,所以问题的“有效”也就与“难度”脱离不了干系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广大教师在追求“课堂提问有效”时忽略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有效”就是“有用”,一个问题的作用可能只有一个,但“课堂提问”作为问题的总和,它的作用一定是多元的,有难度的问题发挥的是提高认识、启迪智慧的作用,但简单的问题也有它巩固复习、思维训练的作用,不能因为分工不同就有高低贵贱之分。

三、问题过于细碎,打破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引导”成了教学中的关键词,没完没了的“提问”便因此开始上演。不论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都要用上提问“引导”,以示教师的循循善诱,以实现课堂的热烈氛围。如此过于细碎的问题充斥着课堂,如我观察过一节姓刘姓老师的教学常规课录像,她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提出了包括重复的问题共 57 个。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提出的问题过多,很多问题都失去了自身的价值,随意性很强,看似热闹,却成为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牺牲品,无助于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连贯性的形成。因此课堂中的学生更多的是为应付这些问题而疲于奔命,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无法感知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教学的重心,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细碎的课堂提问使得师生长时间纠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失去了教学的重点,也就失去了教材内容的重点,教学内容趋于零乱,淡化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学生无法关注到文章各部分间的关联,也就无法把部分和整体结合起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四、方式不够灵活,课堂提问缺少灵动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用十分普遍,各类提问的方法都有一定比例的运用,但方式单一的现象十分明显。比如课堂教学中的直问过多,常出现教师一问到底的情况,教师甚至无法做到设计追问,或者根据课堂生成而随机追问;也不会变换提问的形式,发问乏味,令课堂沉闷呆板。之所以如此也和教师对提问作用缺乏了解有关。课堂上的提问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这是总目标。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为学生简化知识难度有利于学生学习,将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相连接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等等,也就是说这个总目标是由很多子目标组成的,而不同的目标应该通过不同形式的提问来实现,比如对于小学中年级来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难度较大的,我们可以变换提问的形式,将直问句转化成填充式的提问,将概括思路呈现给学生,请同学补充关键内容。再比如当需要澄清知识上的疑点时,可以用选择式提问方式,让学生在选择中对知识内容加以辨析,提高学生的分辨力,使其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只有多种提问方法并用、多种提问形式并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才能实现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功能!

五、提问表述不明,难以把握提问意图

课堂教学中除了因理解不清、应用不当而造成的提问困扰外,还有因能力欠佳而出现的提问问题,教师表述不清也是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并没有进行充分备课,而是讲到哪,想到哪,问到哪,缺少逻辑层次,使学生一头雾水。所听到的一节二年级常规识字教学课中,执教的王老师学习生字“兔”时,引导学生与“免”字进行区别及以后,对同学说“你能表演一下吗?”结果教室里的“小兔子”闹开了锅,半分钟左右学生们才在她的组织下安静下来。还有些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有限,难于一次性将问题表述清楚,要么冗长赘述,要么反复补充,使学生难以捕捉到教师提问的关键词,对于教师的提问只能是一脸茫然。

篇10:关于晨雾的初三语文作文

所谓“晨雾”不也正对于深深地陷入了难题中的我们吗?在这复杂难懂的其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时候就应该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就好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当你在那沼泽中无法动弹时,你要想到虽然自己的腿不能动,但是其他的器官还安然无恙。

那么这时,你就可以靠其他器官的鼎力相助,一跃而起;这个难题就会像猫看见老鼠那样,四处逃窜,就这时你只会在后面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看到这道会那道,不只思考道路,人生道路也是如此,要知道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勇气去战胜它。

篇11:关于校园的初三语文作文

开学一周了,看见新来的老师,新来的同学们,我十分开心。今年,是我在学校最后的一年了,也是任务最重的一年。翻开书本,像天书一样的习题让我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学习任务十分艰巨,原本一节课便能消化的知识变得现在需要两节课;原本看都能够充分掌握的知识却变得讲上两三遍依然懵懵懂懂。经过一周的学习后,我明白了,今年六年级,我要付出几十倍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付出多少,收获就有多少,只有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才会有异于常人的收获。

熟悉,是因为依旧是那充满欢声笑语的大操场;依旧是充满知识气息的图书角;依旧是朝夕相处相伴六年的同学;依旧是那些和蔼可敬的老师们。陌生,是因为新来的小伙伴们,那些学弟学妹们,百个模样,却一样的可爱。新来的老师们,个个都是值得交心的好朋友。我相信用不了多久,陌生也会变得熟悉,可惜的是,明年的开学一周后,一切都是老样子,而我却不在这里了。

既然要离开,就不要带着遗憾离开。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好好好好学习,给那些和蔼可亲、辛苦备课的老师一个交代;给含辛茹苦每天接送我们的爸爸妈妈一个交代;更是要给我们自己这六年所付出的所有努力一个交代。

篇12:关于生活压力的初三语文作文

――题记

生活处处存存着压力,有时,压力如泰山压顶,使我们不堪重负,甚至被压垮,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面对压力我们需要冲出压力的包围。

一艘货轮卸货后返航,在浩瀚的大海上,突然遭遇巨大风暴,惊慌失措的水手们,急得团团转。

老船长果断地下令:“打开所有的货仓,立刻往里面灌水。”

水手们担忧“险上加险,不是自找死路吗?”

船长镇定地说“大家见过根深干粗的树被暴风刮倒过吗?被刮倒的是没有根基的小树”

水手们半信半疑地照做了,虽然暴风巨浪依旧那么猛烈,但随着货仓里的水越来越满,货轮渐渐地平稳了。

船长告诉那些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一只空水桶,是很容易被风打翻的,可是如果你将桶装满水了,风是不会把水桶吹倒的,所以在这时,在船负重时,才是最安全的时候,空船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

压力来自于自己,要学会应对压力,首先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活所必需的。和压力前行,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豁达态度,对美好明天的乐观,应该是我们心头必备的一把伞,直面生活的风雨,才能走出风雨,只要自己的心不被风雨击垮,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蓝天。

威尔玛·鲁道夫因为小儿麻痹症,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越来越重,甚至拒绝所有人,但经过和隔壁失去一条胳膊的老人交谈后,使她明白了生命的美好。从那时开始,她不顾其他人的看法,努力尝试,最终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100米跑决赛中,她以惊人的速度夺得冠军,她成为当时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

篇13:关于高职语文教师自身建设的建议

语文中对于美的体现随处可见,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简单的话语勾勒出令人沉迷的魅力;白居易的《琵琶行》, 有着如泣如诉的音乐美;苏轼的《念奴娇》具有豪放之美……能入选课本的都可以深入其中发现美丽, 而教师就是要把这些美从文字中发掘出来和学生分享, 这个发现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件美丽的事情。当教师在课堂朗读《念奴娇》时, 学生听着怎能不受到美的感染?曾经有学生表示最喜欢教师朗读课文的时候或者教师播放朗读带的时候, 可想学生内心对于美的渴求。罗丹曾经说过:“不是生活中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能力和水平有限, 还不能主动地能动地去发现美, 教师就应承担起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责任, 进而使学生具备发现美、欣赏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能否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教师团队建设责任重大, 教师内在素养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由于学校的不重视,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 语文课程的团队建设问题重重。

有的高职院校语文课任课教师并非来自专业, 而是行政老师代替或者来自思想政治课教研室, 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语文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也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

有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有自己的专职教师, 但是由于学校环境相对闭塞, 又有专业课程的挤压, 许多教师被应试教育束缚, 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 失去了自己的活力和个性:一方面不去和社会接轨, 对新的信息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自我不求上进, 得过且过。笔者作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也不得不承认, 教师的不求上进和不思改变是语文课程沉闷的主要原因。那么, 怎么才能改变以上情况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体验出发, 认为教师可以从自身做起。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师要适时改变自身性格特征。语文课程需要激情, 虽然教师性格特征不尽相同, 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需要开放型性格。试想一个四平八稳、不善言谈的学究怎么才能让语文课程生机盎然呢?所以, 笔者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性格中与课程不符的部分, 要让自己能和学生畅所欲言, 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展现教材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高职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的理由将近40%来源于任课教师, 这个高比例足以说明作为语文教师性格特征的重要。改变性格不现实, 但是可以改变性格特征, 无论哪一种性格都可以具备开放型特征, 而具备这一特征就具备了成为好的语文教师的前提。

第二,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 能够与时俱进。现代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素养。试想一个只知道死讲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究怎么才能成为好的语文教师呢?当学生课下说着郭敬明、韩寒时, 教师一脸茫然, 学生会作何感想?当学生聊着玄幻小说, 教师斥为垃圾, 学生会作何感想?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离不开对经典的崇拜,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 教师也要知道现在流行什么, 学生在看什么, 在欣赏什么, 不论教师对此持何态度, 都应该用包容的心态来尊重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和学生就此谈论一番, 那么学生也会对你敞开心扉, 双方课堂交流才能更加畅通。

关于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教学的影响, 已经有很多论述, 尽管他们的切入点不同, 但是都认可了作为语文教师人格魅力是应该具备的。语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 其内在的丰富性使其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试想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在课堂之上纵观古今、旁征博引, 那么他的语文课堂一定是活力四射的。曾有学生说最喜欢听教师讲课“跑题”的时候, 从侧面说明了学生对于语文教师的一种要求。试想如果语文教师能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学生听着有如沐春风之感, 怎会不爱上语文课呢?

第三, 语文教师要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对于教学的影响不容置疑, 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 就会给学生呈现什么样的教学课堂。对于现代教育而言, 只有教师具备了现代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才能实现语文的素质教育, 才能为社会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语文首先是一种工具, 其次为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课程。如果教师依然秉承高中或者初中的教学理念, 一味地进行经典讲读, 就课文讲课文, 忽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工具性, 只会将学生排斥在课堂之外, 让学生认为语文课程就是学校强制上的课程, 课程内容和自己无关, 那么何谈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何来吸引学生喜欢语文课呢?如果教师完全把高职学生等同于没有语文修养的人, 总是居高临下的讲解过时的或者过于浅薄的知识, 那么也达不到教学目标, 学生只会感觉到语文课程太过幼稚, 根本就学不到东西, 进而远离课堂。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教师应该树立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全面素质人才服务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说, 教师既要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实用性, 同时还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二者并不矛盾。对于高职语文教师而言, 偏颇任何一方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对于现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建设而言, 教师进行自我转变是首要的。就目前状况而言, 作为语文教师能做的就是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从个人角度来改变高职语文沉闷落后的课堂面貌。但是不得不说, 如果学校层面能给予足够的重视, 能够配备健全的教学团队, 能够提供教师培训进修的机会, 能够给予经费支持, 那么高职语文课程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喜欢的、爱上的课。

篇14:关于教师节的初三语文作文

1. 教学目标的确立千篇一律

在阅读教学的前期组织中,有些教师既没有从不同文本的固有特色出发,也没有从单元、专题乃至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有所侧重地细化和规划教学目标;结果导致同一单元或者专题内不同篇目的教学目标大同小异,譬如,首首诗词都只反复强调作者的“怀才不遇”和“仕途坎坷”,篇篇小说势必围绕“人物、情节和环境”面面道来,等等。如此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首先,会在教学内容给学生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课堂参与兴趣自然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学生错误地认为:不必亲身研读作品,不必学习掌握阅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单凭阅读经验也足以把握文本内涵。如此一来,学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放弃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又从何谈起?

2. 教学活动的设置未能关注原有学情

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我在讲授《雨霖铃》的时候,安排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初步感知作品,然后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研读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并通过一个堂上100字的片段对词作“散文化描写”。小品表演固然是热闹的,但是,随后无论怎么鼓励,学生都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片段。课后与学生沟通,大部分学生提出:不知道怎么写才算“散文化”,15分钟的时间不知道用来研读资料还是完成文段,只好翻译交差,感觉到老师不满意,只好沉默了事。我在反思教学时意识到:在设置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味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或激发学习兴趣等方面出发,没有将“堂上片段”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原有学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课堂气氛不得不陷入冷场。如果将“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安排在课前预习部分,时间会更充裕些;而通过预先准备的片段范例展示“散文化描写”的定义,给予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一定的点拨,学生的畏难情绪也会有所减低,相信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3. 教学进展的推动未能结合即时学情

有人认为,“推动”是一种引导,而且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赖于课前的有序组织。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课堂活动进展与学生学习需要不相吻合的时候,安排再精心、引导再精彩都是无济于事的。教师是有必要结合实际,对教学活动进行即时的有效重组。

那么,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教师课堂主导地位、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呢?

1. 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或应用多媒体软件,可以为由于时代背景久远而产生理解隔阂的文本创设相关情境或情景,启发学生联系直观体验,感受特定氛围,尽快在情感共鸣和感性认识方面对接文本,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2. 角色扮演,衍生兴趣

教师选用朗读、小品表演等形式,在预习过程中对朗读或表演作一定指导,有意识地让学生深入文本角色。学生对这一类教学活动通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做能激活课堂教学氛围,较大程度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3. 倡导民主,平等互动

教师通过预设的若干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等活动,倡导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提问和点拨等教学手段,在师生或生生互动中对问题作一定探讨,从而把握文本的思想主旨。

然而,实践却让人困惑不已:情境导入或者角色扮演明明引发学生对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了,一旦进入提问部分,教室就变得鸦雀无声了;小组合作在以往教学中总能营造出热情讨论,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学生强打精神、敷衍了事,过后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少之又少;教师即使尽力点拨,师生之间也难以互动起来。最后,为了保证进度,课堂教学不得不重蹈“一言堂”之覆侧。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和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是一对矛盾,如果能从教学实际出发,落实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相得益彰的。相反,将两者截然对立或偏颇一方,都会对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

篇15:关于交通安全的初三语文作文

,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将近九万人,平均每小时造成二十多人死亡。看了这个数字,你是否触目惊心?你是否还毫不在意?交通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它就像我们的朋友,你忽视它,一不小心有可能丢掉自己宝贵的生命。

现在的智能手机越来越先进,可以玩游戏,可以拍照,可以听歌,可以刷抖音……一些人沉迷其中,玩得废寝忘食。在家里玩玩还好,但一些人是边走边玩,过马路还在玩,结果出事了,有的人掉进了沟里,有的人被车撞了,有些人甚至丢掉了性命。但这都不算什么,还有比这更胆大包天的。近日,一个挖掘机师傅边开挖掘机边玩手机,一个年轻的妈妈骑着摩托车载着女儿往家赶,这个妈妈压线超车时碰到了挖掘机,车子倒了,但挖掘机师傅沉浸在手机中,根本不知道眼前发生的事,继续往前开,这个妈妈和女儿不幸倒在履带下,被轧得血肉模糊。女儿当场死亡,妈妈送到医院时也不治身亡。更让人感到痛心的是这个妈妈还怀有身孕。一次车祸,一下子失去了三条鲜活的生命,真是惨不忍睹!

俗话说得好:“平安二字值千金。”但平安哪能用千金来换呢?生活中有些人无视交通规则以身犯险,让生命之花提前枯萎。这个挖掘机师傅把挖掘机开上马路本身就不对,还敢边开边玩手机,更是错上加错,下辈子估计要在悔恨中度过了。

如果这个师傅不把挖掘机开到马路上,如果不边开挖掘机边玩手机,如果这个年轻的妈妈不违反交通规则,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悲惨的交通事故了。但惨烈的事故已经发生了,就没有也许了。

交通规则不是儿戏,劝大家在路上莫大意。当你漠视它,并付出生命代价时,一切都后悔莫及了,因为生命只有一次。

篇16:关于青春与责任的初三语文作文

肩负责任,思黎园,忧天下。

在国家十八大大力宣传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的梦”的思想活动中,无数的青少年深深受到了其中的感染,青少年们开始用自己的青涩幻想的简小稚嫩的梦来拼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作为中学生,同时也作为国家的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奉献自己,用青春燃烧起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梁启超曾说,人生最苦的莫过于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而人生最乐的莫过于尽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因此,为了让自己的青春不留有遗憾,我们应该担起对自己的责任,勇于对自己负责。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勇于对自己负责,即使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做到问心无愧、一丝不苟——这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流芳百世的慎独思想。春秋时期鲁国柳下惠正是对“慎独”思想的诠释者:寒冷的冬夜里,有一个美人投宿与柳下惠屋下,柳下惠恐其着凉,与之坐拥而睡。柳下惠对美色毫不动摇,自觉地承担起了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而正是他这种自觉承担责任的精神使他获得了千秋万代的赞誉。

无论面对多大的诱惑,我们都必须矢志不移地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青春才能释放出美丽的火花,才能走向崇高的思想境界。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对自己负责,而作为集体中的一名成员,我们任何人都不能脱离集体与社会单独存在,更不可能会取得任何的成就。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热爱集体,把集体当成我们自己的家来关心和爱护,例如认真打扫教室,使我们的家变得更加干净和整洁;我们还要增强自己的集体荣誉感,积极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为集体的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与此同时,作为社会的成员、国家的公民,我们还应该勇于对社会与国家负责。向鲁迅先生学习,为社会与国家的发展与建设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坚决维护祖国的利益,为社会服务;我们还应胸怀杜甫“甫这少年日,早充观国宾”的远大抱负,以最直接的方式对国家负责。

肩挑责任,为国负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如今的这个时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快速前行,作为新时代进步青年的我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与个人宏伟的前途。我们需要奉献自己的那一颗赤子之心,用我们的青春证明新生代的正能量!

让我们用坚强的意志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表现自尊自信,诠释自立自强,在对自己负责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让我们用坚定的信念承担起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用我们微薄的力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

篇17:关于父亲节的初三语文作文

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我常给他打电话,想到他的辛苦,还有他消瘦的样子,心底里就感到一阵阵的痛。妈妈每次跟爸爸通电话,总忘不了叮嘱他,别太累了,多吃点好的。久而久之,我终于发现,爸爸妈妈是真爱,而我只是个意外。

今年的父亲节,爸爸仍然没有回家,我和妈妈打算给他一个惊喜。临走之前,我和妈妈给爸爸买了一件衣服,还有他做喜欢的话梅。爸爸说话梅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就像现在的小日子一样。爸爸上班的时候,眼前只有机器,仿佛机器才是他的知己。

当我们来到爸爸工作的地方,爸爸和他的工友们正在庆祝新机器的诞生。爸爸也算是公司的骨干人物。旁边的老板突然说了句:“老杨啊,我给你准备了一份礼物,你一定喜欢!”爸爸有点羞涩地说道:“啊,这……这怎么好意思。”老板狡黠地笑了笑:“甭觉得不好意思。”然后喊道:“三,二,一!”我跟妈妈一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我对爸爸喊着:“祝爸爸节日快乐!”爸爸惊喜地哭了,但他没有拥抱我,而是越过了我,抱住了妈妈。

篇18:关于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继续教育帮助语文教师奔向目标

对语文教师而言, 继续教育的核心是提升语文专业素养, 促进语文专业成长, 通过外在的教育, 关键是要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去, 自我研修, 自我提升, 自我发展, 要遵循

品德道行:语文历来注重“文道结合”, 教师首先要德行高尚才能教育好学生, 所以继续教育把修养师德作为首要目标。语文教师要把教师当作一份事业来经营, 不断修德修行, 提升精神境界, 无怨无悔“白加黑”“五加二”, 真正关爱学生, 让学生接受优质教育, 让学生考好分, 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知识技能:在“大语文”的背景下, 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与丰厚的人文素养。不仅要夯实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其它学科知识, 积累人文知识素养。博览群书, 阅读切合语文教学、做学问的书;同时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技能, 如导入、点拨、提问, 沟通、组织、管理等, 做到知、能、行三者合一。同时不断充电学习, 自我思考和反复实践。

心理信息:语文教师要懂点心理学知识,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心理调适能力, 不知不觉走近学生, 打开学生心灵大门, 做学生知识丰富和思想良好的引路人。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不仅要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多媒体教学能力, 而且要学会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 提高从网上收集、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实现师生的互动双赢,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合作教研:语文教师要有团队合作意识, 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和本校培训, 自行研修, 可以学习名师的成功经验, 既可以走出去, 也可以请进来。通过互相听课、教学沙龙、网络研讨、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交流,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合作教学科研, 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教学文章。而由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带头人向名师发展, 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可持续发展, 必须牢记这样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学习。

二.继续教育亟需解决的重点

《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根本在于高效课堂, 进行科学有效教学。继续教育要转变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真正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师强化高效课堂理念, 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就要掌握高效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15/20/10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等, 通过分析案例、学习经验、集体研讨、网络学习等形式, 取长补短, 优化内化, 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 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才能真正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继续教育值得关注的问题

如果出现了以下的问题:形式大于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为评聘晋升, 功利色彩太浓;任务主义, 动力不足, 兴趣不够。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和语文教师深思, 加以改进。继续教育有效进行, 就要创新形式, 重在实用, 做到自觉和考核双重增压。如语文教师培训, 培训的内容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要有专家学者理念的启迪, 也要有一线名师的经验介绍, 更要有优秀教师的实践示范, 关注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点, 如何提高教学力和学养, 通过讲座、观摩、研讨、自修和提升, 提高语文教师的有效教学水平。决不能出现为完成学校指派任务, 人到心不到, 浪费教育资源的现象。再如提升学历, 要真正本着提高自己的宗旨学习;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反思, 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 杜绝东拼西凑抄袭造假成文。

篇19:关于教师节的初三语文作文

一、课堂提问设计的原则

1.以学生兴趣为设计原则。产生兴趣—获得感知—充分理解—有效运用,这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征,兴趣是最原始的驱动,在兴趣的催使下,逐步走向感知和理解,从而完全掌握乃至可以活用;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因材施“问”,让孩子在兴趣的驱使下关注课堂提问,那么课堂题目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司马光砸缸》中,教师可以问:你们觉得司马光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小学阶段的儿童正是是非观念逐渐明确的时期,因此对于“好孩子”、“坏孩子”这个父母经常提及的词,充满了亲切和兴趣,势必引发大讨论,从而加深了课堂印象,提升了教学效果。

2.以启发式为设计原则。启发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不仅可以加深课堂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和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探索精神。同时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建立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育。

比如在《鹅鹅鹅》中,上课之初,教师可以提问:谁见过大白鹅呀?大白鹅会游泳吗?那么大白鹅是怎么叫的呢?还可以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大白鹅的样子。通过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主动想象鹅在睡眠引吭高歌的情境,这样整首诗的意境自然就会出现在他们的脑海,教学很目的轻易得到实现,效果也比古板的讲授要好得多。

3.以层次适应性为设计原则。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水平,提问应时适当拔高,以实现学生循序渐进的提升;问题的设置既要合理,又要带有一定的阶梯,由浅入深,进行阶梯引导,《学记》中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只有对学生实行循序渐进的引导,才能使学生获得步步为营的进步。

二、课堂提问设计的思路

1.基础型提问。基础提问是指一些比较简单的提问,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阅读和理解障碍,有时也是为了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一般包括字词记忆、解释、简单的造句等,基础提问通常与课后复习在一起,这类提问教师要适当控制比例,数量不宜过多,否则容易让学生觉得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影响教学效果。

2.提高型提问。提高型的提问是在基础型提问之上适当拔高的设计方式,针对知识的理解及分析能力训练为基础进行设计,比如在《燕子》这一课时,当读到“各色鲜艳的花,都想赶集似的聚拢来”,教师问:为什么要用赶集来打比方呢?读到“电杆之间连着几根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老师问:这里为什么要用五線谱来比喻呢,让学生能发挥想象,理解书中的意境,同时能锻炼其分析能力,并能知道修辞的用法,可谓一举多得。

3.拓展型提问。拓展型提问主要在于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挖掘,也是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可以是关于教材内容、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上的拓展及思维训练,抑或是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学习体会的延伸提问,这类题目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拓展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广度,从而使得学生能对教材相关知识触类旁通、信手拈来,并最终实现活学活用,将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能力。这类提问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评价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续写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的教学工具,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来说,更是一门科学与艺术,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教师也能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个人业务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

上一篇:政史地教研组工作汇报下一篇:追风筝的人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