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和合共进”德育论文

2024-05-23

“知行合一,和合共进”德育论文(精选4篇)

篇1:“知行合一,和合共进”德育论文

中小学校长培训德育论文知行合一和合共进

——探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确立

知行合一和合共进

——探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确立

谢 钰

(禹王台区禹王台小学,河南开封475000)

摘要:小学德育工作是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彰显校园精神,突出学校特色,促进学生“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善于找到一条为师生共识且教育资源丰富,既凸显学校独有的地域特征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主线”,将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挖掘出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宋文化;和合教育

提到校园文化,这应该是近几年教育同行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更是我们不遗余力全心投入的德育工作。在网络搜索引擎上键入“校园文化”四个字,映入眼帘的词条令人眼花缭乱,真正跳入心间的是这样一句话: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掩卷沉思,纵观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已然“百花争艳”、“姹紫嫣红”;但是,只要独具慧眼地找寻到一枝“奇葩”,且独具匠心地栽培料理,照样能“一枝独秀”,甚至“秀艳群芳”。那么,这枝所谓的“奇葩”就必须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校本特点,是人无我有的,是不可替代的;是师生熟悉,且又资源丰富的;是具有强烈的文化渗透性,且又代代传承、生生沿习的精神智慧。

一、时代的选择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传统文化的土壤之厚实,内涵之丰富,不仅对国人的思想,而且也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序言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提升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灵魂的塑造。

古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卷轴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它不仅是历史上支撑各王朝政权得以存在的精神支柱,而且对今天人文校园建设和提高学校办学品味,具有重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开封是七朝古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点。尤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华的都市,因此也给现代开封留下了浓郁的宋文化特色。如何让开封“宋文化”有精、真、深的体现和传承,这不仅是开封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深谋远虑,也是开封的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命题和担负的责任。

二、自身的标识

位于开封市区东南部的繁塔和禹王台是这座古都的两个名胜景点,相距仅150米,分别有1000多年和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分属国家、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月7日,开封市正式对外发布这两个景点将联体开发为繁塔—禹王台风景区,建设工程已于2009年6月启动,一期工程计划2010年6月完工。该景区建成后将是开封市目前面积最大、最具文化历史内涵、人文古迹相互映衬的风景旅游区。

开封市禹王台小学始建于1949年,坐落在陇海铁路线旁,与两个千年名园繁塔和禹王台毗邻相伴。由于历史遗留的客观原因,禹王台小学的整个校园身处民房住户和租房户的重重包围中。住家户、租房户和家长从学校的大门随意出入;住家户或租房户在学校教学区域内骑车横冲直闯;校内住家户任意饲养鸡、羊、狗宠物等。这些不安全、不和谐的现象给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校园环境卫生都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和困扰。

当前,开封市正在实施的繁塔和禹王台合并开发,依托凝重的宋塔、千古的梁园和具有汴河遗韵的河道,使南部景区成为人们感悟宋文化旅游地的城市总体规划,不仅拉开了我市的景区布局,也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摆在了禹王台小学全校师生的面前。千年帝都的丰厚遗存,是我们骄人的资本;而紧抓机遇使禹王台小学融入古都建设的有机整体中去,是我们肩负的使命。

三、“古都和合文化”的提出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精华。儒家文化以“仁爱”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以“和”为理想目标,是充满着民本主义精神、理想主义色彩和整体思维特征的文化。“和”本身已经包含了“合”的意思,就是由相和的事物融合而产生新事物。

“和合”语出《管子·幼官》篇:“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指的是在承认“不同”事物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点和长处,克服其缺点和短处,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

由此开来,民众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和谐融合、亲密无间、同心协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努力奋斗。具有这样精神的国家、民族和人民是任何困难也压不倒的,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撼动的。和合精神之于学校,其意为由于和合,师生素质共同提升;由于和合,家校携手共赢未来;由于和合,学校与周边住户共创美好。在此基础上,自信进取的禹王台小学就能用智慧开创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四、基本理论体系

禹王台小学以“古都和合文化”为教育核心,以“和”为价值导向,以“合”为途径手段,以传古都“宋文化”为活动载体,构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具有人文品位的主题校园文化。

核心理念:

知行合一和合共进

办学愿景:

为幸福人生奠基

为心中梦想起航

办学宗旨:

以创新求发展

以发展创品牌

办学思想:

文化立校书香育人

学校文化:

古都和合文化

学校校训:

和而不同追求卓越

学校校风:

立德树人力行致远

学校教风:

陶冶心灵启迪智慧

学校学风:

勤学好问善思乐行

“古都和合文化”建设的主题口号:

博古通今,传承古都文化

知书达礼,构建人文校园

五、构建“古都和合文化”育人平台

(一)以空间熏陶为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校园是教师和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这里的每一条路,每一垛墙,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是师生每天需要面对的。要让校园里每一堵墙说话,就要赋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丰富的生命力,让每一个细节成为陶冶感染师生的“无言的画,无声的诗”。为此,禹王台小学以“古都宋文化”为主线,搭建了古都风骨、古都风华、古都风雅、古都风韵四个平台。同时,以经典宋词、宋诗以及古都开封七朝的历史演变进程为点缀,引导师生与古人对话、与科学对话、与艺术对话,与经典对话;通过对话,让校园每一个地方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育人的作用。

(二)以精神涵养为质

为了将“古都和合文化”做细做实,禹王台小学在”古“字上做足文章,以期有效实现精神涵养、价值引领。一进校门,是学校精心打造的文化长廊,内容是公、义、仁、信、礼等10种儒家精神,并将此路命名为“上善路”,取其“上善如水,厚德载物”的涵义。在进入学校教学区的门柱上,醒目地刻着“立德树人、力行致远”的校风。在学校教学楼内的墙壁上,粘贴着国学经典推荐篇目: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声律启蒙”、四年级“增广贤文”、五年级“千字文”、六年级“论语”。而教学楼和综合楼的楼梯踏步侧面,则粘贴着24节气和12生肖的内容。秉承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是学校文化的精神涵养,也是禹王台小学孜孜以求的目标所在。

(三)以教育无痕为途

校园文化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陶冶着师生的情操,净化着师生的心灵,激发着师生的灵感,启迪着师生的智慧,提升着师生的素养,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禹王台小学的每幢教学楼都体现了“文化立校,书香育人”的办学思想。综合楼除功能室以外,主要是老师的办公区域。这栋楼我们命名为“德馨楼”,取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涵义。时时激励全体教师如出淤泥而

不染的莲花一般,始终保持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光明洒落的胸襟,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教学楼名为“凝慧楼”,取其“纳仁凝慧”的深意,希望学生在此快乐学习,凝聚智慧,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最为耐人寻味的是,学校紧扣“古文化”的脉络,除了将办公室和各功能室以“听雨轩”、“倚虹台”等命名外,还将学校的男女厕所分别命名为“君子间”和“淑女屋”,言外之意是希望孩子们做一个举止有礼、谈吐有节、处事有理、言而有信的书香学子。禹王台小学处处彰显的文化精神,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优美而有意义的文化氛围中,学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和而不同,追求卓越”。禹王台小学“古都和合文化”教育理念,充分彰显了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这种校园精神既有学校厚重的地域文化积淀,又是现代化教育实践的丰硕体现。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的选择,更是禹王台小学全校师生回归教育本真的选择。

2012年开封市初中、小学校长

任职资格培训德育论文

论文题目:知行合一和合共进

——探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挖掘与确立

姓名:谢 钰

工作单位:禹王台区禹王台小学

成绩:

教师签名:

篇2:“知行合一,和合共进”德育论文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青少年时期是人的道德观念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作为初中班主任,一定要知行合一,注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知行合一;初中班主任;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陈宝生部长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薄弱处着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立德、怎样树人是摆在广大教师队伍面前的头等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念建立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班主任来说,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既是对个人能力素质的严峻考验,更是要向党和国家交付的事业答卷。

一、坚定政治信仰,为党为国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在前,业在后,这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备受屈辱,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驱逐了侵略者,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当前时节,国家虽日益繁荣昌盛,复兴之路仍任重道远。每一个教师肩上的责任都是沉重且坚实的,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授学科知识,而是在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前提下深入探索实践“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一方面,虽然教师队伍都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和德育,但自身政治修养和理论水平能否支撑起对学生进行“传道”仍是未知数,这就要求我们克服自身懒惰情绪,保持不断学习的热情和开拓进取的韧劲,把有限的时间用来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非常多的渠道可以给自己“充电”,在全国上线的“学习强国”平台便是一款学习利器,实现了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的学习,极大地满足了互联网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多样化、自主化、便捷化的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在将自身政治素养提升到一定水平后,如何引导感染学生是更为复杂和重要的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形式。有的教师精于阐述,深入浅出,通过理论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探求真理;有的教师善于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发学生明事理、正德行;有的教师偏好案例教学,引用丰富的素材开阔学生视野,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有的教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引导学生认同党的伟大事业,树

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知行合一,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

二、锤炼自身品质,做到为人师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明确了“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就要认真付诸行动,积极投身探索“怎样培养人”的实践。通过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深切的体会到,教师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言传身教缺一不可。“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建设祖国的园丁,我们所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真正担当起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的重担,就要立足工作实际,着重培养个人品格,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自身要有浩然正气,切实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而不是单纯的扮演学科知识传导者的角色。为人正直是对每个教学者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也必须做到言行在课堂内课堂外、网上网下要相一致,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学生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相互接触,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而只有教师具备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才能真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重陶冶自身情操,培养个人品格。

知行合一,先“知”而后“行”。每一名教师都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深厚的学科知识基础,也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保证我们能够在学生面前树立个人威信,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畅和传道受业解惑之路的通畅。身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教师,应当时刻牢记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作为一名担任班主任职务的教师,笔者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注重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书籍武装头脑,并结合教学契机向学生讲授,每当看到他们聚精会神的听讲,内心都由衷的感到满足。与此同时,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见识都大大增加,我们应当善于联系国际国内实际,拓宽教学视野,用透彻理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

三、丰富载体手段,注重因材施教

前文已经提及,在教学形式方面,不同教师可能偏好不同的方式方法。事实上,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活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应将多种教学方法融为一体。一方面,应积极搭建便于学生学习进步的平台,利用演讲、朗诵、征文、辩论等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真正达到外塑形象、内修心灵的效果;另一方面,应把握因材施教的方法原则,对照不同学生认知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性任务,非一朝一夕可完成,仅仅靠课堂讲授也很难达到良好效果。笔者所在学校经常组织各类活动帮助学生提升修养:通过“弘扬爱国主义”演讲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让他们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认识到红色江山还需要一代代人努力坚守;通过“德才孰轻孰重”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组织能力,让他们充分体会“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的真谛;通过组织参观军事单位,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一系列相关活动配合课堂讲授,深化了教育成果,真正达到了“以‘知’带‘行’,以‘行’促‘知’”的效果。

因材施教,是一条很传统的教育原则,同时也是一条十分重要的教育方法。笔者刚开始担任班主任职务时,对这个方法原则缺乏必要的理解认识,经常“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反复强调却起不到效果,事倍功半。经过几年的工作历练,笔者对此有了一定的心得,作为基层教育者,就应该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真切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耐心寻找每名学生的“突破口”,利用课堂教育、个别谈心以及升国旗、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和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帮助学生养成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通过笔者的学习总结与实践摸索,现在的工作成绩虽然距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但是班级氛围和综合成绩已较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

篇3:“知行合一,和合共进”德育论文

学校建校60余年, 先后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 有26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有航天载人工程总设计师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等各类科学家, 有誉满全球的歌唱家, 有搏击商海的大实业家, 有勤恳为人民服务的各级政要。北大、清华、人大、复旦、香港大学等名校都有广州大学附中莘莘学子的身影。

近年来学校本科率稳定在98%, 在2011年中考中, 位居广州市公办学校中考第一。学生在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华罗庚杯数学竞赛两项政府举办的赛事中, 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人数达743人。在2011年广州市举行的高中数学竞赛中前十名学生有六名来自广大附中, 在广州市高中物理竞赛中获一等奖学生人数位居第二。

学校以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为己任, 在教育科研、学科竞赛、体育和艺术教育等方面均居省市先进行列, 是“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东省绿色学校”、“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重点生源基地”、“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学校”、“广州大学奥数实验基地”。

学校实行专家治校, 校长邓云洲是广东省著名的教育专家, 全国十佳卓越校长,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学校汇集了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0%以上。经过几代“广附人”的不懈努力, 今天的广州大学附中已发展成为一所校风优良、环境一流、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深受社会和家长赞誉的现代化名校。

教育理念:理念是学校办学的基石, 理念传达学校的办学价值观 (Values) 。广州大学附中在教育上强调“德育为先、知行合一”, 教育方法与内容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尤其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思路。广州大学附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诚实与责任”。在生活教育中强调品质教育:先学会做人 (To be) , 再学会做事 (To do) , 帮助青少年学生变得更好 (Better) , 更聪明 (Smarter) , 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理性 (智:Knowing the good) 、关怀 (仁:Loving the good) 、行动 (勇:Doing the good) 的能力, 以及“乐观奋斗、阳光向上”的态度。

办学目标:以优质教育和优质服务树立学校形象, 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 为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储备、师资储备和文化积淀, 学校成为广东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校, 成为有效落实现代化教育理念, 办学质量优良, 办学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黄华路校区地址:广州市越秀区黄华路6号电话:83870106 (招生办) 网址:www.gdfz.edu.cn

篇4:“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一、从简单苍白的说教到精细的“六步策略”

从教多年,总听到有人说“学校德育高投入低实效”。德育实效低我是认同的,但是否真正“高投入”却还存在疑问。从家长、教师的角度看,所谓“德育”大多是简单的讲道理、说教,基本上只是重复简单的“搬”与“抄”,可谓“低投入”。何谓之真正的“高投入”呢?应该从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实际问题去精心安排教育活动与教育程序(当然也包括必要的讲道理、说规矩)。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还很不够丰富,缺乏批判性思维,必要的说教、正面引导是需要的,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那将是苍白的。有些地方,我们需要把“为什么”解释清楚,让孩子去理解并认同;有些时候,我们不能太抽象,得有示范观摩、训练反馈等;还有些时候,我们得设置情境,要激发孩子内在的情感认同。德育,终归还是要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

根据“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我在实践中提出了“六步策略”:明白事理——行为示范——实践操练——分享反馈——强化习惯——建立信念。它是以道德认知(理想、规则)为基础,以道德情感体验(示范感受)为支撑,以行为训练、习惯养成(实践练习)为重点,以道德信念培养(价值观、人生观)作为最终目标。“六步策略”就是我们一贯强调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我们就明确为“六步”,形成一个螺旋提升的德育实操途径。这“六步”中,“行为示范”和“实践操练”很有必要,特别针对德育“说得多,做得少”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把道理落实到行动上来;而“分享反馈”与“强化习惯”是一种创新,通过激发情感与反思,帮助学生在“行动”与“认知”之间建立联系。

二、从直接单一的训练到用心的“省悟文化”

近年来,很多人批判传统德育说教多,文明礼仪、社会规矩训练得少,因此提供要进行必要的行为习惯、社会生活礼仪等方面的训练。这种认识是对的,但在德育实践中又往往犯了简单重复性训练的毛病,即只注重行为的外烁,而不注重情感的体验、道理的思辨和信念的分享与感染,孩子缺乏自我反省、自我感悟和自我提升的过程,难以激发孩子自身的情感认同,也就很难达到德育的效果。事实上,跟说教一下,单一强调“训练”也是一种“低投入”的德育方式。中国传统教育中就特别重视内在的修炼,儒家尤其强调“内省”“修身”,就是结合个人与社会生活来丰富生活阅历与情感体验,通过内在的省悟和外在实践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王阳明先生就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当班主任时,我有意识地“延后三分钟”,尝试着提供机会让孩子去“内省觉悟”。后来又意识到,不仅要让孩子自己内省,还要想办法引导学生在内省的基础上互相分享,去影响感染他人。在后来参与的一系列德育实践探索中(“评星活动”、“优雅华景人”德育课题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等),我逐渐形成了结合实践活动倡导“省悟文化”的德育特色,依托学校的“两课一会”(“开学第一课”、“期末最后一课”“月度成长分享会”)开展。“开学第一课”共商班级发展目标,宣示个人成长目标,公选班级服务岗位;“月度成长分享会”每月一次,结合近阶段班级开展的各类实践活动,组织分享交流与自评互评活动;“期末最后一课”则在学期末,结合月度成长分享会的情况进行总结,对照学期初的计划进行反馈,分享成功,互提建议继续改进。同时,学校鼓励每个孩子自己准备一个成长记录本,记录自己的内省、同学之间的分享与评价。“两课一会”就是结合行为训练、行为评价来营造正面感染的氛围,引导学生反思自省,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互促进步。两年我的实践效果比较明显,班级始终弘扬着积极上进的正能量,学生逐渐养成了自我反思、分享进步的习惯,行为训练的效果慢慢内化成为孩子的道德信念。

三、从热闹折腾的活动到严密的“实践体系”

课程改革以来,学校德育越来越重视德育实践活动,效果也不错。但是,一些学校又陷入另外一个困境:过于关注活动本身的热闹与影响,忽视了活动的教育意义与效果;活动数量过多过杂,让师生觉得折腾。有专家就批评,现在一说德育特色就是轰轰烈烈的活动,可是为什么要搞活动,活动有没有教育意义,实际效果怎么样,却越来越没有人去关注了。我也一直在观察思考:活动怎样才能够产生系统的教育效果呢?几年来,我有意识地去整合一些主题活动,形成了每年的几个主题,明确每个主题重点关注的教育目的。整合之后,我又思考:每个主题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要营造什么样的文化,要发展学生哪些素质?怎样去完善组织形式与实施策略?正是循着这样的实践与思考,我特别关注德育的顶层设计,提出了“知行合一,精诚致善”的德育实践活动体系,融“活动-分享-评价”于一体。

主体部分是活动体系,就是按时间轴安排内容,为每一个实践活动赋予一个教育主题。从年初到年末依次有:二月份“创意慈善义卖”活动,三月份“学雷锋走好人生路”系列活动,四月份“风清景明,慎终追远”系列活动、春游综合实践活动,五月份“我爱劳动,节俭光荣”系列活动,五、六月份“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九月份“我敬我师”系列活动,九、十月份“我们的节日——中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十月至十一月份“孝老敬亲”第列活动、秋游综合实践活动,十二月份“安全文明我能行”系列活动。以及跨月份的实践性活动,包括上半年的读书节活动、绿色生活绿色文明实践活动,下半年的体育艺术节、科技实践节活动活动等。

上一篇:学院2014—2015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19英语考后反思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