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

2024-05-08

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精选12篇)

篇1: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

为官有为要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领导干部在其位就得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豪言壮志不仅仅只是口号,而是要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和言出必行的狠劲。从严从实、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干成一番事业,真正做到为民谋福祉。

“撑起身作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为牛,为人民鞠躬尽瘁。”这句话告诉我们,为官就要为民,干部就要干事。古往今来,当官要干事乃为共识。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也是众多为政者的追求。而如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要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要坚持好。作为党员干部,为官从政就是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实事。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部分人,把干事当成幌子,当成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当官就是要发财,就是享受名誉。这不是我们干事的初衷,党的领导干部要想健康成长,必须确立“当官为干事”、决不是“干事为当官”的思想。为了当官发财去干事的人,往往急功近利,不问民意,不顾民情,不讲实际,一味追求显形政绩,于是就有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就有了“老子吃完儿孙的饭”的现象,上一届政府用完了今后几届政府的钱财,一时的政绩反而成了多年的包袱。还有一部分人干了一点事唯恐领导不知道,到处宣扬,哗众取宠,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仅愿意去做领导眼前的事,做领导在场的事,欺骗领导,欺骗组织,这样的人一时也许能当上官,但最终还是要被人民所唾弃。为官有为知行合一之人,不求当官,但求踏踏实实干事的人,成长的根基才是牢固的。事实上,一心干事,不求做官,越是能够干事成事,越能体现出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老百姓说:“想太平,别当官,回家抱孩子去。”人民给了干部权力,是让你干事的,不是让你休闲养老的。没有权可以干好事,有虚权可以干实事,有实权可以干大事。为官要有为就必须执行合一,要为干事而当官,不为当官而干事。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迎难而上,勇于负责,踏踏实实办好事,兢兢业业干成事,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请命。

篇2: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

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他悟道。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平、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抱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

顺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悟道。

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仅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术。他的悟道教会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我们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在在这儿我联想到我们工作中管理的问题。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

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比如供电段,点多线长,职工众多,职工思想千变万化,车间班组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怎么处理?则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术底蕴,还要有优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无疑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学好业务知识,在技术层面上要能够服众。有了“知”做理论基础,做起事情来才有理有据,

安排起工作来才会目的明确,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现场,多巡视设备,多了解工区现状,多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作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场实际情况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挥情况的出现。最后是“合”,专业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认知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升华理论。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篇3:关于知行合一的作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知行合一

一、企业文化和“知行合一”

通用总裁杰克.韦尔奇先生在中国的一次演讲中和国内优秀企业家交流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中国企业家问:“韦尔奇先生我们的企业早就倡导并推广企业文化, 全体员工似乎也都知道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但是收效不明显, 这是为什么?”韦尔奇笑着回答:“这里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的员工都知道了, 而我的员工都做到了……”从这段对话不难看出, 让全体员工都知道企业文化是不够的, 要从知道到做到才是重点所在, 也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有了适合企业的文化, 有了诠释这些文化的人物和团队, 要想充分发挥出企业文化的力量, 需要将理念和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员工不知道或者没有执行 (即依据规定的原则或办法去办事) , 那么企业文化就会成为空头支票, 不仅不能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相反, 会直接影响企业与利益各方的合作关系, 对企业的信誉和业绩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 真正的企业文化是应该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行为之中, 做到“知行合一”。就好像从“知”到“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样, 企业文化和“知行合一”也从来不可以分而看之, “知行合一”是验证企业文化扎根企业的唯一标准。

二、实现“知行合一”的方法及建议

企业文化是企业和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从定义上来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企业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 二是行为规范。所以, 首先建立员工认同符合企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企业文化, 即共同价值观;然后要把这文化融入到刚性的制度中, 也就是行为规范;当然有了制度还不够, 这制度是不是真的符合企业实际?员工是否真的认同?纸上谈兵是没用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即要通过坚决的执行也就是“行”来验证, 这验证的结果又反作用于文化和制度。企业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实践再完善再实践, 才能达到知行合一。

(一) 企业文化从尊重员工开始

打造企业文化, 是要通过尊重和激励员工, 让每名员工发自本心地热爱企业和本职工作,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以培养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尊重和激励员工是实现企业文化“知行合一”的基础。举目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企业, 无不是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员工的。

1、营造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 如果让一个人长期的处于一种观念的熏陶之下, 时间长了, 在内心深处, 就会逐渐认同这样的观念。因此, 塑造一种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 通过各种方法宣传企业的文化, 时而久之, 员工的观念也会产生改变, 并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

2、构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诚信关系。

一是必须对员工保持诚信, 企业对员工做出的公平竞争、奖励等一系列承诺, 要尽可能兑现给员工, 让员工感受到企业言必行、行必果, 让员工明白, 企业目标中包含着员工目标, 企业利益的实现就是员工利益的实现, 真正形成企业与员工同生存、共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使企业与员工达到心灵上的契合。

二是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交流, 通过内部论坛等沟通途径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通畅的沟通平台, 及时全面的了解员工的需求与想法, 并尽量予以满足, 让员工相信企业尊重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从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 让员工融入企业融入企业文化。真诚的对待员工, 员工也会把真诚回馈企业。

(二) 让企业文化深植于企业

“文化构化于根”, 企业文化只有根植于企业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才能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1、提炼一套科学的文化理念。

要结合烟草企业多年发展的积淀、发展现状、未来发展的方向、外部环境等因素, 通过反复讨论和加工后, 凝炼而成一套为企业员工接受认同的企业文化。由于企业的发展状况、外部环境等的不断变化的特点, 文化理念的提炼还要与时俱进, 不断地改进完善,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2、让企业文化理念“内化于心”。

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和媒介, 向广大员工灌输企业理念, 使企业理念在企业内部深入人心;积极组织全体员工学习企业理念, 开展系统的培训, 使文化理念普及, 使员工深刻领悟企业理念的内涵与精神核心。将企业文化的理念变为员工所相信的理论, 成为潜意识、成为信仰, 企业文化的理念就会自然流畅地外化为员工的行动。

(三) 将企业文化制度化

企业文化通过宣导、传播与学习可以让全体员工获得正确的思考、正确的分辨, 可遗撼的是, 它并不直接带来正确的行为。人人都有惰性, 员工对企业文化由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 有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文化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不具有强制力, 违反企业文化通常只受到道德谴责, 而企业制度作为企业的“法律”具有强制力, 员工违反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我们要善于把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改革发展之中, 用制度、机制来反映文化理念, 将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 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 又有制度化的规范。由强制到自觉, 由刚性到柔性, 使制度文化的刚性约束与观念文化的柔性疏导相辅相成, 以此克服人的“惰性”, 确保企业文化的贯彻变得流畅而坚实。现代行为科学认为, 一套合理有效的制度, 能够塑造人、改造人。

三、结束语

篇4:知行合一的智慧

人情的作用

目前在中国,提到“人情”便会让人想到不讲规则、不讲原则、不讲理智、不讲法制。而一提到法制则认为,与人情无关,似乎是非人性的,这就是学习西方理论之后产生的巨大悖离和谬误。法的根本在于保护人性善的层面,法律的基础一定是人情和人性的。实际上,情、道德、感召、心理的作用,很多时候比物质、法律以及权力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强得多。

所以,我们真的要相信人积极的天性,这种天性如果发挥得好,可以做很多好的事情。实际上,这也是中国社会可以弘扬的精神,因为我们从来不是唯法而是唯人,人是有感情、欲望和道德的,“以人为本”也是讲的这个道理。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在知行合一这点上会比别人做得更好,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它既有法律,也有人情;既有知识,也有智慧;它既有规则,也有宽容。这样的中国文化才是能够走向世界的文化。读《遗失的智慧》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还要感受思想的魅力和快乐,欣赏西方科学证据,同时也要从中领悟到与东方文化的关联。

经验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找回遗失的智慧呢?施瓦茨在书中提出了三个原则:善意、解读世界的能力、经验。而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经验,其实这三点与中国传统理念中关于智慧的认识不谋而合。

经验,有直接尝试的,也有学习到的,而人类最伟大的能力就是间接学习的能力,很多事情并不需要你亲自去尝试,因为费时间、耗精力,还很危险。人类通过学习得到的启示和经验,比直接尝试得到的经验更加宏广、伟大、深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寻回传统价值的同时,仍然需要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遗失的智慧》巴里·施瓦茨 肯尼思·夏普 浙江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邓纯雅

《死生——日本的迷惘与绝望》

大前研一

中信出版社

大前研一是日本少有的有良知的战略派管理学家,真正关心和维护日本国家利益,这样的学者在当今日本并不多见。本书直观而清晰地揭示了当今日本的混乱迷失及其原因,以及包括大国、新兴国家动向在内的世界大势,并提出了应该采取的对策。为中国读者观察“日本向何处去”打开了一扇窗户。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

尼古拉斯·韦普肖特

机械工业出版社

尼古拉斯·韦普肖特引人入胜地还原了20世纪凯恩斯与哈耶克间的大战,让读者更容易通过它理解21世纪的经济危机。政府是否应当干预市场,凯、哈两人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之上研究商业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到乔治·W·布什等数代政治家,在两位学者的想法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这场争辩影响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和生计。

《自我营销七堂课》

黄 欢

中国商业出版社

本书是自我营销达人黄欢的首部作品。黄欢曾在广告圈、公关圈有出色战绩,被誉为提案杀手和职谋女王,同时也是电视圈的话题女王。在这本书里,黄欢通过七堂课的形式结合他人案例和她的自我营销案例讲述了自我营销的理论及方法,幽默风趣之外更是少见的职场成功宝典。

篇5:关于知行合一新青年心得体会

6月30日,党中央决定追授钟扬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作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老师平凡却又伟大。他不顾高血压、心脏肥大,坚持援藏,他背着标志性的双肩包,戴着褪色的卷檐帽,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50多万公里,收集了4000多万颗种子,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9月,钟扬老师和种子延续三十年的故事戛然而止,他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永远离开了我们。

有的人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把生命的意义无限延长;当然,也有人已过耄耋之年,却仍有一颗赤子之心。5月31日,在上影演员剧团支部党员大会上,83岁高龄的上影演员剧团演员牛犇被投票吸收为预备党员。

篇6:知行合一的初中作文1300字

今天我们就来咬文嚼字,说一说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思想:知行合一。

最早的这个思想,是明朝的王守仁先生提出的。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什么是知行合一?答: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在我看来,这个思想有两层不同的含义。

第一层。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字拆开,就会发现它的意思很简单:知,就是知识;行,就是行动;合一,就是合为一体。这样看,它想表达的意思是:知识和实践要合为一体。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都会注重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活上的.运用。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一个人的理论知识学得再好,结果一碰到难题就不知所措,因为他只知道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灵活地运用它。现在社会大多是这样的人,一些博士呀,研究生呀,在学校把一些大道理,大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一进入社会,就傻了眼。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想运用知识来完成它,思来想去却只能讲一些大道理,一些空话;让他举个例子,却一个都举不出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没有亲身的体会,是无法真正地感受到其中的道理。所以说,有些事情只有你自己去实践,才能领悟它。

那有的人就会问:“是不是我只实践就行了呢?”

也不是。因为知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知识的体现。两者是互为表里的。王守仁曾经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只有知而无行,则不是,不是真知,而是妄想;如果只有行而无知,则不是笃行,而是冥行。

第二层。则是知行合一的延伸。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社会的本质——利益。他还有一个对手,叫做原则。从古至今,两肋插刀,舍人取义这类的道德是存在的,可惜这东西的代价太大,估计你要首富王健林来都不一定愿意。除了个别一根经的,大多数人都不愿做。但为什么犯罪的人却这么多呢,它不是比其他的更危险吗?归根结底,还是利益。只要有足够大的利益,就有驱动人的能力。犯罪说起来很危险,利益却高,还能收获刺激。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异常残酷,却格外真实。在这个残酷的现实前,你要明白,想真正的实现伟大的理想,又不放弃原则,就要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强力发展,中国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差劲。他们自以为学到了知识,拿到了学位,就可以备受瞩目,大展拳脚。其实仔细想想就可以发现,全国每年至少有几百万大学生,博士生毕业,全国省份不过23个,城市加起来才200多个,其中还包括一些偏远山区,加上生长在大都市的傲娇学生,机遇实在是少之又少。这时候就会分成三部分,一部分人就会放弃原则,为了利益不顾一切。这种人往往只能取得暂时的利益,因为它们的手段往往不能见光,努力半辈子,到头来一事无成。另外一部分人,是只遵守原则,不会变通。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正反两面,不是正,就是反。这种过于绝对的人,自以为看到的本质,结局往往是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最后一类人,也是最少的一部分人,他们则看透了社会的本质,不仅知道社会的背后是什么,还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甚至还知道自己该如何融入并改变这个社会。这种人,往往才能掌控全局。

篇7:知行合一高中作文

作为青少年,应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青少年提出了明确的自我保护要求是: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三自意识”,即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具体来说,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敬自己,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心理。无论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律,就是学会自己约束自己,以正确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自强,就是树立自信心,绝不屈服于艰难困苦的打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以自请不息的精神来干好自己的事情,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基本内容,自觉遵守《纲要》规定的公民道德。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培养自己遵守规范的自觉性。要学会养成自己管好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小的微不足道的不道德行为都要防止发生,哪怕是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都不去干不道德的事情。要从严把关,“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应成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座右铭。

当然,法律不会因为你是未成年人而不处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低三十五条规定,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及时予以制止,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未成年人因不满周岁的不予处罚,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

篇8:“知行合一”实践的思考

十多年的学与考, 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的磨练, 学生已经很明白, 在什么时候, 什么场合, 可以怎样说, 可以怎样做。所以我们必须思考, 必须明确, 我们是否能相信, 我们所听到的, 见到的, 是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这点相信“两课”的老师都清楚。

每个高校都在上“基础”课, 每个学生在期末的考卷上努力的书写着对道德的标榜, 阐述着对法律的见解。但我们现实中又有看见多少在公交车上让座的身影?相反, 却频繁上演了多少“快意恩仇”的闹剧。未被拧紧的水龙头, 食堂里拥挤的嘈杂……看似简单却意味深远。这所有不得不让我们思政教师惭愧, 到底, 我们哪里出了错?

也许我们都没有错, 作为教师, 我们都在尽心尽力。为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花开遍地, 要让“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茁壮成长。朝着这个目标, 我们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方式, 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学习, 领会到时代的精神, 有所知, 有所获。找到前行的方向。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 方向已然偏了。

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时代, 我们采用的仍然是传统较为老旧的笔试考核办法, 创新一点的, 也许也仅仅是脱离了通俗意义的理论测试, 而改为论文或是报告的形式, 后者相对于前者的考核办法而言, 是相应的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 让教师可以相对感性的认识到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控, 但是, “知”可以展示在一页纸上, “行”呢?我们最在意的“行”到底应该如何呈现?真的是“如此体会, 则诗神诗旨, 跃然纸上。”

如今新闻里有太多的官员落马, 每次看到, 我们都在沉思, 公务员的考核相当的严格, 能上任的自然是知书达理, 各方面都是优秀中的优秀, 但为什么理论背后的实践却让人这样的看不懂?作为思政工作的前沿一线的传播者, 我们不得不担心, 我们以为我们做了很多, 是否在学生看来, 我们的“苦口婆心”换来的只是他们无奈的“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而这把泪对于我们这个时代, 这个渴求创新, 寻求和谐的时代有何用?

我们都清楚, “思想”是看不到, 摸不着的, “思想”是一系列的信息, 输入人的大脑后, 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所以要明确思想, 必须行动。“八股文”的腐朽就在于脱离现实的格式化, 我们已经经历了伤害, 为什么还要延续悲哀?

我们应该找一种方式, 让学生溶入课程, 让我们不仅明其知, 更应见其行。如何让枯燥理论结合实践?如何让内在思想拓展外露?创新考核办法势在必行。人不仅要是一个思维者、一个认识者, 而且还更要是一个实践者。人只有真正经历矛盾, 解决矛盾之后, 才能有将主体生来具有的生存意识和后天获得的全部知识经过思维融合产生结果。升华高度。

我们总在说“两课”要创新, 但更多的提到的是教法的创新。我们总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的更好, 但学的好不好, 学生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反馈给我们, 我们也很难知道学生到底缺什么, 要什么?不能做到“知彼”如何能保证“战争”胜利?

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包含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简称知、情、意、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应该从这方面努力。

公务员的考核开始认识到在基层工作的经历, 我们的思政类课程考核是否也能开始转向生活, 不要局限一张试卷, 而应该以“四有新人”的标准落实要求, 如同学工方面对“三好”生的评定, 把学生的日常行为纳入进来, 比如:平日的消费模式, 日常的习惯养成, 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 对校园工作是否热心, 勤工俭学的实施情况, 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完成情况……当然还有很多, 我们都可以根据实际的环境去规制相应的内容, 但最主要的就是, 要从书本向外延展, 我们不需要一个固定的模式, 我们想看的只是一个行为, 我们相信, 行为是受意识指导的, 行为正确, 意识自然也是完整的, 错误的意识是无法完成细节的体现的。我们应该以“知”确定“行”, 以“行”反映“知”, 这样肯定比一张纸能告诉我们要来的直观, 来的真实。我们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口号, “纸上谈兵”是上不了战场, 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要靠做, 创新要靠做。思政要体现时代的精神, 必须要落实在对行动的指导上, 行动是不能靠写的, 光说不做, 嘴把式, 吹是吹不出未来的, 未来是要挣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 无论大事小事, 不做不能成事。我们要的不仅是言的高标, 更要是行的巨人。

篇9:“知行合一”的祭奠

关于清明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提到:“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节,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为祖先扫墓是最为传统的祭奠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也有相关描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诗烘托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本应是一个缅怀已故之人的庄严节日。可是根据报道,前段时间在我国江西省等地出现了一些贩卖“个性”纸制祭品的商家——仿真钞票、别墅、宝马汽车、笔记本电脑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这一现象在清明节日里的肃穆氛围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犹如一出滑稽的闹剧。对此现象,众人各执己见,有人捧腹大笑,有人嗤之以鼻……

虽然如今大部分科学家研究认为人的去世很有可能只是生理上的死亡,并没证据表明存在许多平民百姓们口中所谓的“天堂”与“地狱”之说。但千百年来,限于对世界认识水平的限制,同时受各地宗教、习俗等的影响,真神安拉,上帝耶稣,佛祖菩萨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死后是否仍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两千年前,孔夫子都在其天命观中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便是现代,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给我们以有力的支撑,科技发展仍然不能给出令所有人可以接受的答案,我认为,对此问题也无需深究。但可以明确的是,每一个认为逝者还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的人,都有种希望故人还未离去的美好期愿。对于这种期愿,我们应该表示理解。更进一步,他们同样也希望已故的亲人朋友能够在他们自己的美好世界中生活得更加幸福,衣食无忧。这是一种爱,一种发自内心的哀思的深情寄托。毋容置疑,这种做法是真诚理性的。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思念之深、之切、之真。从这个角度来看,难道我们不应该怀着一颗包容心去看待烧“个性”祭品的这一现象吗?

然而话又说回来,虽然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烧纸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但是,祭奠者也须铭记,清明节并非单纯为了烧纸,而烧纸这一行为仅仅是对逝者寄托哀思的一种“仪式”。祭奠者希望通过通过“火”这一明灭迷幻的事物来使尚在人与已逝人形成精神上的沟通,搭建起一座从“有”到“无”的桥梁,从而寄托祭者的哀思。是的,通过烧纸这一仪式,抒发“寄托哀思,缅怀故人”的内心。但若烧纸人的心态变成“烧宝马真有趣啊!我也要给我爷爷烧这个!对了,他是哪年因为什么走的来着?哎,想那么多干什么,我烧完宝马还要烧别墅呢!”这样的话,烧纸祭奠便成了一种形式化的虚伪行为,脱离了精神内核,没有表达出发自内心的对于逝者的哀思,清明节便失去了其原始的淳朴的价值。还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命运都依赖于因果,奉信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烧纸祭奠会种善因,结善果,期望果上生因,因上又生果。但其实形式无论作何选择,只要发自内心深处的念头是好的,那么选择什么就都是好因果,所以,祭奠者最重要的是端正心态,不忘初心,方得祭奠之始终。

正本清源,清明节只是一个追思逝者的时机,每个人采用什么方式是自己的事情,正如并不是所有的绝世高手都必须完全按照武林秘籍学习,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只要祭奠的内心坚定,那么究竟只是默哀还是烧不可胜数的宝马别墅,于逝者来说并无不同,只要传达了自己的“心意”,让心中尚在的逝者“心领”就好。

情不深不生婆娑,愁不浓不上西楼,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祭奠的本源,驻哀思于心,烧与不烧,烧了什么,寄哀思于形,抱诚守真,只有四字——“知行合一”。

(上接第339页)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对产生学习的内驱力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古诗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使古诗词的教学因有了多媒体而精彩。同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用准,该用时才用,再用多媒体进行诗歌内容的讲解与分析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否责教学就成了演电影,老师成了放映员。

(上接第340页)有意地以小组进行命名,而不点某学生的姓名,在肯定时,肯定的是一个小组而非某个学生;在表扬时,表扬的是整个小组,而不是某个个人。例如:你们小组真棒,回答地真精彩!在需要补充时,也要以小组为单位。例:你们还有补充吗?你们小组还有意见吗?在奖罚时,也以小组为单位,使一个小组中的成员共进退。

篇10:知行合一高中作文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就是要把学习到的怎样去落实,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首先群众利益至上,群众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应一阵风吹过去,而应该长期坚持,坚持长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学习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应该按这些道理去采取必要的行动,该为群众办些什么事,怎样为群众办好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之基。

篇11:知行合一作文

(一)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十有八九找不着姥姥的家门。做题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却很差。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五经”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们读《战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了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篇12:知行合一高考满分作文

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你才可能做好别的。

多看书,多读学报,多了解国家大事,现在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

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知行合一,桃李天下——专访全国模范教师方晓培

拨通方老师的电话,伴着“嘟嘟”的声音,几十秒后是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喂,你好!我是方晓培,请问你是……?”我们简短地说明了我们的目的。联系好之后第二天我们一行六人乘车去了合肥一中,中途转车多次,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们一群坚强的孩子冒着酷暑为我们目标而奋斗。

说实话,采访方老师是费了一番周折的,之前也联系过多次,倒不是因为他架子大,而是因为他太忙。

来到合肥一中,我们打听了一下,便找到他的办公室,一进门,便看到伏案写作的他,办公室很宽敞,一眼望去凡是可以空余的地方都放了各类试卷、书籍。天利三十八套、黄冈高考题……那些熟悉的字眼让我们也突然回到了高中。方老师上身白色衬衫,干净素雅,戴着一副银色金属镜框的眼镜,一如我们想象中的样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之前对他的了解和他那些赫赫扬扬的成绩配合地恰到好处。

方老师看到我们来了,很是热情,立马起身和我们握手,接着带领我们走进六楼的会议室,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各种奖杯,证书安放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橱窗里,尽显合肥一中的风采,方老师一直保持着微笑,让人觉得和蔼可亲又平易近人。紧接着开始了我们的采访。

记者:方老师您好!您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又是教科组组长、科技创新教练员……身兼多职,您觉得累么?

方老师:怎么说呢,你热爱一项工作,你就不觉得累,兴趣是最大的兴奋点,我每天不仅要教书,还要弄科研,写论文,我的生活里有多项角色,但是我觉得生活很充实。

记者:在您的多项角色里,您最喜欢哪一个角色呢?

方老师:地理!因为这是我的根本,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只有将自己的最擅长的发挥好,你才可能做好别的。我是八五届安师大国旅学院地科专业的学生,这么多年来,无论我做什么,我都将地理作为我的本职工作。无论是什么事,我都会从地理这个角度去解决问题,比如说,我带我们学校的学生参

加国际机器人比赛,我们的朋友和对手在不同的比赛中是变化的,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要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手和朋友是时刻变化的。我就画了一张地图,每一场比赛我们的对手朋友各是哪个队,以及详细的作战方略都在图上一目了然,因此我们的条理非常清晰,连胜八场,一个外国小男孩用不熟练的中文说:“中国队,我害怕!”这算是一件我比较自豪的事情吧。

记者:那您觉得自己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方老师:我的学生喜欢我,我觉得就算我在科研上有什么成就,我带领过我们学校的学生去日本代表中国学生进行友好访问,我带的队在国际机器人比赛获奖等等,这些都比不上我的学生喜欢我让我觉得自豪,因为我是一个老师,因为我让他们学到了知识。

记者:您觉得您对您教过的哪些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方老师:合肥一中是安徽最着名的中学,我教过很多在科学方面有杰出成就的人才,有一个人,你们可能更感兴趣,就是许嵩。

记者:许嵩?您是许嵩的老师?就是那个唱歌的许嵩?(激动)

方老师:是啊,我是他的高中班主任,那个孩子在高中时期就很喜欢写作,经常没事就写,很有天赋的一个孩子。

记者:嗯,真的很意外我们今天竟然采访到了许嵩的班主任,我们还想问问您对于地科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是怎么看的呢?

方老师:专业无冷热,在一个专业能做到拔尖,就是最棒的!但是还有一点,专业只是一方面,更多的还是要结合自己实际,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方面,要拓展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多向前辈学习。遇到新事物要用于面对,不退缩,这样才离成功更近一步。

记者:那您觉得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

方老师:认清一个目标,执着追求下去,这是成功的关键。

记者:很感谢方老师的精彩回答,听了这么多,我们从中真的学到了很多,在这里先表达我们的敬意,最后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您表达一下自己对母校的祝愿吧!

方老师:母校啊!地理系培育了我啊!我对她有很深的感情,希望学弟、校友越来越好吧,也希望母院的科研成果越来越丰富!

记者手记:一直以为方老师是全国模范教师,又取得过那么多成绩,肯定会很有架子,可是当我们见到他的那一刻起就发现我们错了,方老师很有亲和力,待人热情有礼貌,眉宇间透着一股正气,眼睛炯炯有神,深邃而遥远,在谈及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像是在说自己的孩子,又仿佛是自己私心的杰作,那么幸福地微笑着。听到他的经历,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热爱地理的人,就像他说的,用地理的思想去思考、解决问题,人一旦涉及到痴迷的事情上,无可救药的爱戴就会现身,因为本性使然,也算是作为个人标签而持续贯彻,只有拥有真正的热爱,才会在说及的时候,如此幸福、甜蜜吧。嘴角扬起的微笑、锵有力的声音和早已被三十六度热气划破的夏日透过他晶莹的汗珠被冻结在那个温馨的上午,我们感到无比荣幸,与智者对话,与良师为友!

上一篇:演讲(我自豪,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下一篇:结婚典礼男方母亲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