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发言

2024-04-28

知行发言(精选12篇)

篇1:知行发言

知行发言

上个学期,六月15号晚上,我们班正在教四上政治经济学,听到教室外面传来救护车的声音。当时大家没怎么在意,也没有引起骚乱,等下学除了教四才发现我们被封锁了,在警戒线里,大家当时也没觉得怎么回事儿,在工作人员指挥下很有秩序撤离了。这就是媒体炒作的那起流血事件。后来听说是一对刚结婚的夫妻因矛盾,在武大教四附近协商,不知什么原因协商未果,女子被割喉,最终因失血过多而倒地。

这件事情怎么说呢,跟武大有关也只能说跟安保有点关系。让人联想起的还有近年发生的和服母女赏樱事件,东湖抛尸案,武大行政楼枪击案之类的吧。武大很大,包容了很多,她有很多的不足,让学生太多的不满。我想,这种不满,应该是种又爱又恨的急切吧。她又常常被世人误解,每次只以静默作答。在岁月的涤荡中刻画出的镇定,使得她在这个偌大且显得混乱的城市中像一片宁静的圣地,使得男女老少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感动。

“东湖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珞珈之土厚兮,可以凝吾气。”也许苏雪林在《忆珞珈》中的一段话更能表达这样的感情——“自从民国二十年我到武大教书以后,便在这风景秀丽、环境幽静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开始我一段极有意味的生涯。”“意味”二字,的确意味深长。

也许你和我同样,武大并不是自己在高中所梦想的学府;但是在武大生活过的人都不能否认的是,它将会是我们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

初来武大,既有好奇,兴奋,也有失望,茫然。武大面积很大,从湖滨或者枫园去教学楼走路要十几分钟,出大门要二十多分钟。刚开始我也因为住宿条件差而抱怨,因为太古旧了。可这种古旧,这种氛围,这种情怀非百年名校是无法拥有的。

武大的生活从石牌坊开始,这座特别的大门是亘古历史的见证,令人肃然。大门的右前方就是广场,一年有三个季节草坪都是绿茸茸的。春天的午后会有孩子们放风筝,夏天的傍晚常见到纳凉的老人。再往前走,就到了未名湖。“北大有湖,名之未名湖,武大亦有湖,因其未名,名之未名湖”。未名湖紧邻梅园小操场,这儿的景色极美,有树,有水,有鱼,有路灯,有喷泉。梅操虽小,确是最活跃的地方。除了每周五晚上放电影,各种晚会,演唱会都曾在这青山绿水之间的一方梅操举行。从未名湖往上走,就到了著名的樱花大道。三月樱花烂漫的时候,游人如织,胜景非凡。故有”皇皇武大,璎璎珞珈”的美誉。过了樱花大道有一条长长的坡,道旁树木粗壮茂盛,在炎炎夏日走在这条路上格外惬意。

对于你们来说,接下来的四年里,这条从大门到湖滨的路可谓是生活的中心,一景一物都凝聚了武大人的感情,有感情的日子才是用心进行着的生活。

身为武大一子,你对武大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珞指坚硬的石头,珈指女子的饰物,此组合成珞珈山是由武大第一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赐名?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国内少有大学将一座山完整包含在校园之内,而武汉大学却完完整整包括珞珈山、狮子山、侧船山等好几座山?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珞珈山上郁郁葱葱的苍翠,是当年农业专家叶雅各亲拟的防虫害的混交林方案,七十年过去了,枫樟栎松苍翠欲滴的珞珈山林从未发生过大面积的虫害?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武大最初的樱花是抗日战争时期,将武大作为其中原司令部的日本人栽种的,共有28株,目的为缓解伤病的思乡之情和炫耀武功、表明长期占有之意?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1993年百年校庆时,立新牌坊于武大入口处,正面的“国立武汉大学”是出于湖北省著名书法家曹立庵先生的手笔?你可曾知道背面的小篆“文”、“法”、“理”、“工”、“农”、“医”六字,为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之一刘博平先生所写?而那四跟八棱圆柱,象征着喜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而柱头上的云纹雕饰则是表明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理学院拜占庭风格的主楼,穹窿圆屋顶与南面的工学院方攒尖顶眼相呼应,象征天圆地方?你可曾知道工学院的“玻璃中庭”、“共享空间”的设计手法在当时的世界还只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就被用到了武大的早期建筑中?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半山庐和“老十八栋”?它不仅指那风光旖旎珞珈南麓依山傍水错落有序的三排小洋楼,更重要的是那里面曾居住着代表了武汉大学文化、学术和气质的十八位教授?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宋卿”为民国总统黎元洪的字,而宋卿体育馆为其子所赠?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建于狮子山之顶的老图书馆是武大校园建筑的制高点,因为保护,平日不许上去,但对离校的毕业生,每人允许登高一次?你可曾知道老图书馆正门上方镶的是中国图书馆祖师——老子的镂空雕像,而两边为青灯雕饰,寓意“青灯伴书卷”?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老斋舍上的三排台阶都是九十五级,却被称为“百步梯”?你可曾知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十六斋的命名来历?你可曾知道为纪念“六一惨案”中牺牲的三位武大学生,老斋舍三拱门依次名为如丰门,至德门,鸣岗门?你可曾知道那里至今仍残留着一片漆成的“血迹”,以示纪念?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在梅园小操场旁一片掩映的樟树林中有一片鸢尾花,它比樱花更寂寞,却比樱花更绚烂,这片小花的主人,是塑在那里如花一样孤傲的李达,才高八斗,却只留下一个“主席救我”的纸条含冤而去?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老图旁边武大之父--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王世杰的塑像,武大的早期建筑便是在他任校长之时四处奔波中得以建成的,之后历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外交部长等高官的他,建国后竟成了毛泽东笔下的第21号战犯?你可曾知道一生心系武大的他临终时,遗愿为死后墓碑上只镌刻“前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雪艇先生之墓”,并将遗物赠与武汉大学?

身为武大一子,你可曾知道这一些?

武大太大太大,等待你感受的太多太多。不管你现在答案如何,我们还有时间去填满这不知道的空白。曾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生活过的我们,怎能两手空空的离开?

常常觉得武大的生活特别的简单,又格外的安谧美好。想要找一个清晨,在樟树林里读英语;想要到珞珈山晨跑,听清晨山间空灵的百鸟歌;想要一个人爬上樱顶,坐在老图书馆古朴的雕花木桌前感受民国时期的古典气息;想要在一个有温暖阳光的秋日,捧一本村上春树,坐在鲲鹏广场的台阶上呆整整一个下午;想要从凌波门坐一次402,到终点,再坐回来......也许很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起来,忘不掉的可能还是图书馆&食堂前的学生地摊,是奥场每晚的笛声箫声,是一次吃下n盘子肉的凯威啤酒屋,是冬日里寒风瑟瑟的教三或者十一教,是排队在中国银行取钱,或者是遇到一个特别自恋的老师,整节整节课大谈自己的伟大卓越核对学科做出的突出贡献,还要掌声的O(∩_∩)O~

武大就是这样,让人喜欢却不能亲近,让人厌烦却欲罢不能……我们也许应该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期望,少一些菲薄。但愿我们挥洒过青春的母校越来越美吧!

篇2:知行发言

“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最早来源于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知”就是认知的意思,就是指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或者理解为“信念”,“行”就是“去做”的意思。那么,显而易见,“知行合一”就是不仅要有自己的判断和信念,还要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样,我们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甚至做到完美。

这一思想曾被称为“现代成功学的法典”,正是因为它是坚定信念和拼搏努力的一种结合,让无数人为之疯狂。马云,赫赫有名的商业精英。他正是“知行合一”的代言人,从刚开始做英语翻译,到后来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再到后来的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淘宝,这一路走来,挫折与失败也不曾少过,但最后他还是成功了。他靠的是什么?正是“知行合一”的理念!似乎每一次他都有着准确的时机判断,他把理想信念化为了实际行动,虽然历尽艰辛,但他从未放弃。我们要让自己的脑子活起来,然后去创造、去努力!再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大家看看现在手中的华为手机,她是如何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逐渐领先的?这要得益于公司领袖任正非了。就在前几天,美国宣布要停止向中国出口高通公司生产的“芯片”,所有的国产电脑和手机公司都傻眼了。只有华为公司还有底气,因为他们有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我们所知道的华为P10就是用的国产芯片。一个人要有正确的判断太重要了,任正非提前意识到了芯片依赖性的弊端,所以才早早开始自主研发。他的判断是对的,而且他也做到了!于是,华为将会成为下一个神话。与“知行合一”的人相反,那就是懒惰,或者只会空想不做的人了。社会上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成功永远不属于他们!大家都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一个只会理论,从不付诸行动的人是不可能打胜仗的!赵括很聪明,熟读兵书,能说会道,但就是很少去做,最后落得个失败的下场。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多,举个例子,一个人很想赚钱发财,他天天想,吃饭想,做梦想,但就是不愿意去动手,那他最后只能被饿死!

企业是竞争最残酷的地方,我们靠什么来证明自己,获得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幸福?你的思想决定你的高度,树立了正确的信念,并不断不努力,去争取,你就能得到BOSS的认可,同事的拥护!公司不养闲人,思想要积极,行动要迅速!我们都会成功,都会越来越好!

篇3:知行成就人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用自己的“行”来引导学生的“知”,学生“知”了就会去行动;而学生的“知”正是教育工作者“行”的源泉和动力,要把这些动力具体落实到“行”中。“知行教育”其实也是“行知教育”,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知”来源于“行”,而“行”的基础却又是“知”。知行,即把自己的所知转化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在实践中真正贯彻“知行”教育呢?如何有效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知行”实践能力呢?这应该是每位教师细细思索之事。

一、知为行之始

课程改革不仅倡导学生要主动学习、乐于参与、积极实践,更倡导教师终身学习,尤其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新课程提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汪活水”。“活水”,即是“知”的积累,是丰富教师自身的知识、涵养。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内涵就不能停止学习,必须要阅读更多的书籍,善于用理性思维去思考人和事。教师可阅读各类书籍使自己的知识积累达到较高层次。一是专业书籍。小学语文教师可阅读的专业书籍有:《诗境浅说》《语用学与语文教学》《语文常谈》等;小学数学教师可阅读的专业书籍有:《学与教的心理学》《数:科学的语言》《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等。二是,管理类书籍。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也需要懂得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可以阅读关于班级管理类的书籍,如《爱弥尔》等。三是,其他有关教育类的书籍。除以上书籍外,教师为丰富自身知识,还可以阅读如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等等。

二、拉进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的每一个表情、动作、言语、装扮,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极强,所以,教师必须要求自己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要更加慎重。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贴近学生,学生的模仿才有效,因此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层面来说,正如马尔库沙所说:“……使孩子只模仿好习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让他们有选择的机会,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注意,使孩子在模仿您的行为、姿态、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时,只能受到正面的影响。”只有走近学生,缩小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与他们心与心的相交,这样,不仅加深彼此的了解,而且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对儿童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和教师集体。”

三、行乃知之成

只有落实到具体行动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讲解得再多,学生知道得再多,只要不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就不算是教育的成功。

知行教育的足迹渗透着爱的教育,知行教育的足迹渗透着言的教育,知行教育的足迹更渗透着行的教育!让言、行与爱,相互交融,成为师生间和谐的桥梁!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想法,师生应该一起去找找资料,或者和他们一起讨论,也不可谓是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从这些细微的行动中,让学生学到比书本知识更深厚的知识。不仅教授给学生学好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一颗爱国、爱校、爱家、爱生活的种子。

篇4:知行合一 回归生活

事情到此,算是告了一个段落,但是我的心却难以平静下来。早上第三节思想品德课上同学们的表现不禁历历在目:早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是《爱护幼小》一课。我清楚记得,围绕“为什么要爱护幼小?怎样爱护幼小”这一话题,同学们讨论起来的确是游刃有余,发表看法也是条条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见,那气氛是多么热烈。我还清楚地记得东东发表的豪言壮语:“今后如果遇到欺负幼小的事情,我一定会及时劝阻伸出双手,让欺负幼小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消失。”可如今事情摆在面前,他们却袖手旁观,这怎么能不让我感到心痛呢?

我强压住心中怒火,找来了明明和东东询问当时想法。明明说:“老师我知道遇上欺负幼小的现象该怎么做,可我怕有人笑话我,说我爱出风头,好表现自己。”我又把同样问题抛给东东。东东抓抓后脑勺,说“当时,我很想劝阻他们,可我又想到妈妈的叮嘱:‘别人在打架的时候,不要去管他们,不然你也会跟着遭殃。’想到这我又退缩了。”我们再听听青青是怎么说的:“当时我正准备上前劝阻,可有人在我旁边推了推我,暗示我不要多管闲事。我一想,也就罷了。”……

如此种种似乎合乎情理的说法,不禁引发我的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明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可为什么在行动上却没办法得到落实呢?为什么我们的思品教育会出现如此的“知行不合一”呢?所有的这些使我突然明白:要让学生有所知是不难的,但要让学生有所为却不容易。所有这些也告诉我们,在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认知,更要关注行为

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无行则无知。”诚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解决知的问题,而且要解决行的问题,实现知行合一。我们知道学生的品德习惯往往通过言行来体现,但光说不做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它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实践、体验品德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中认识自我,获取品德的发展。

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外

让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品行,这是品德教育的关键。内化如果仅仅靠课堂上抽象的品德灌输显然是不够的。它要求我们的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外。为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一方面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信息,密切学生的实际,把一些有借鉴意义的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评判讨论中懂得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另一方面要随时随地地关注学生认知内化的情况,关注学生能否把课堂上学到道德观落实到生活上,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我想只有这样,我们的品德教育才是到位的。

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还要关注朋辈或长辈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辈或长辈的一些做法,对学生品德影响是极大的。以上案例中的东东和青青就是受家长、同学的不良影响,而放弃主动上前劝阻,保护幼小的做法,做出了背离品德观念的选择。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的品德教育要注意家校联系,要注群体教育,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篇5:知行发言

知行合一与领导干部担当精神体会发言

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要落实好监督责任,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作为一名纪委书记,必须主动适应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坚持知责善为、知势严治、知任思进、知德守正,做到知行合一,勇担历史使命,忠诚履行好监督职责。

一、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做到知责善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推进两个责任落实,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切实履行好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这一首要职责。一年来,我们协助市委出台落实了两个责任《实施细则》,划定了对落实两个责任不力实施责任追究的16种情形,使追责问责更具有可操作性。开展了县市区委书记、市直单位一把手和派驻纪检组长公开述责述廉评议活动,结果现场公布,对4个排名靠后单位的党委书记、纪检组长进行了工作约谈。由市纪委常委分别带队,对县(市、区)、市直部门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落实两个责任进行一对一面谈,推动市、县、乡层层开展面谈1560人次,实现了全覆盖。强化再监督意识,先后3次组织开展党的纪律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第一时间查处了央视曝光的房县违规建设办公楼问题,对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5名县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进行了从严追责问责。2014年,全市共追究落实两个责任不力的党员领导干部132人次。通过一案双查倒逼党委主体责任落实,牢牢牵住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牛鼻子。

二、集中火力打虎拍蝇,做到知势严治。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这是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我们坚持严字当头,深入开展五个专项整治活动,强化正风肃纪,形成了从严治党新常态。创新开展县市区交叉暗访,解决避亲、避熟难题,这一做法被省纪委列入《新常态新亮点》典型案例选编作风建设首篇案例。对一批违纪典型案例及时通报、点名道姓公开曝光的作法,受到省委书记李鸿忠批示肯定。2014年,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23个、处理630人,给予党政纪处分345人,下发通报6期、召开新闻发布会6次,强化了震慑、不敢、知止的氛围。借中央、省委和省纪委严惩腐败之大势,集中主力火力,严查腐败案件,形成了天天都是反腐日的劲风厉势。2014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64 56件,同比增长57.7%,立案704件,同比上升77.8%;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44人,同比上升122%,其中县级干部30人,同比上升200%,乡科级干部200人,同比上升257%,采取两规、两指措施19人,移送司法机关52人。重点查处了十堰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周纪童、郧西县人大原副主任樊学庭、茅箭区政协原副主席华汉喜等案件,以及竹溪县水务局副局长颜家锐、郧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王建郧等一批小官大贪。认真组织开展了损害群众利益的基层信访突出问题、市场中介组织清理、经济责任问责等专项整治工作,查处了一批违规违纪案件。选取我市查办的5起典型案件,制成《贪路无归》警示教育片,在全

市各级党组织开展教育,以身边发生的违纪案例警示教育人,充分发挥案件查办的治本功能。《中国纪检监察报》专题报道了我市集中火力打虎拍蝇的工作经验。

三、深化改革力推三转,做到知任思进。推进三转是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履行主责不偏移、守住主业不发散、集中主力不分兵的现实要求。我们坚持明确方向主动转、内外结合同步转、创新方式有效转、自身过硬大胆转的理念,让监督执纪问责更加有力,精力更加集中,主业更加聚焦。通过争取市委、政府理解和支持,把议事协调机构从85个精简到7个,为全省市州最少。对机关内设机构进行两轮调整,直接从事监督执纪职能室73.3%,监督执纪人员比例达到了72.4%。10个县(市、区)全部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任务,《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媒体先后介绍了十堰市推进县级三转的做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市纪委委员作用的意见》,确保纪委委员在其位、谋其事,而不是一种荣誉称号。出台领导班子联系派驻机构、对派驻机构进行工作约谈和纪检组长述职述廉三个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派驻机构纪检组长的身份意识、角色意识和主业意识。对全市纪检监察干部提出增六力、提六气的要求,就是要以提升学习能力来培养专业才气,以提升政治定力来保持浩然正气,以提升创新能力来焕发蓬勃朝气,以提升协调张力来激发昂扬锐气,以提升突破能力来体现凛然‘杀气’,以提升担当魄力来彰显超然底气,进一步强化打铁自身硬意识。出台《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六个不准》,建立纪检干部及家属廉政档案1420份,进一步强化了内部管理。通报处理

2精

名违纪违规的纪检干部,坚决清除队伍中的害群之马,坚持以零容忍态度解决灯下黑问题。

四、严守规矩作好表率,做到知德守正。古人云:德厚则威高,德不厚则威不高。德法相依,相辅而行。纪检监察干部承担着维护党纪政纪和反腐败的特殊使命,必须作风过硬、素质过人、德行过关,这就需要坚持在修身中立德、在善政中养德、在惟民中载德,不断加强官德修养。纪委书记是纪检监察干部的领头羊,不仅要带头行得正、立得稳、过得硬,还要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管系统,带出一支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队伍,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反腐铁军。作为市委常委,我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带头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作为纪委书记,我大胆向市委常委会建言献策,积极协助市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认真履行好监督责任。坚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优化市纪委班子结构,一年来先后调整5名县市区纪委书记、重用4人,提拔4名室主任,选拔7名业务骨干参与中央纪委、省纪委查办大案要案。作为一名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带头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越禁令雷池一步。恪守三严三实,争做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好干部。坚持树正气、走正道,明大德、严私德,立形象、树标杆,重人格、带好头,严格遵守《廉政准则》,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越党纪国法红线和廉洁自律底线,以实际行动体现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

篇6:知行发言

2016考研考生要想在考试中脱颖而出,除了掌握知识点之外,还需要足够细心,特别需要注意题中用词是否严谨。以“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为例,二者是否能够等同呢?

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的,其中“知”是指认识,“行”是指实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知行合一”是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提出来的,包括“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和“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这两方面内容,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一思想强调了对人的重视,是有一定进步性的,但它认为认识代替实践,认为人们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把认识和实践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二、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是毛泽东用中国哲学范畴对认识和实践统一理论的概括,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思想,是正确的观点。孙中山认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历程是从“不知而行”到“行而后知”再到“知而后行”这几个阶段,其与后期毛泽东对“知行统一”这一思想的理解基本一致。

三、试题解读: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http:///kaoyan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论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题干中“以行而求知”,“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这两句揭示了行先知后的思想;“因知以进行”,“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两句话表达了知行相互促进的思想;“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体现了知行不可分割的思想。因此,A、C、D三项是本题正确选项。而B项“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不选。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行合一”与“知行统一”二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是迥然不同的。考生在做题过程中,除了要认真审题干之外,还需要认真推敲选项的表述,注意细节的表述是否正确。

篇7:知行合一高中作文

作为青少年,应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青少年提出了明确的自我保护要求是: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三自意识”,即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具体来说,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敬自己,并期望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心理。无论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自律,就是学会自己约束自己,以正确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自强,就是树立自信心,绝不屈服于艰难困苦的打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以自请不息的精神来干好自己的事情,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基本内容,自觉遵守《纲要》规定的公民道德。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道德修养,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培养自己遵守规范的自觉性。要学会养成自己管好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小的微不足道的不道德行为都要防止发生,哪怕是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都不去干不道德的事情。要从严把关,“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应成为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座右铭。

当然,法律不会因为你是未成年人而不处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低三十五条规定,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及时予以制止,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治安处罚。未成年人因不满周岁的不予处罚,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

篇8:躬身实践 知行合一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实践性教学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中央政治局常委于2005年经过认真讨论,通过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方案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一门新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新的“思修”课以迎接人生新的挑战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以及怎样解决大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倡导并教育大学生学习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精髓,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了解并遵守我国制定和传承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保证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育者应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在课程整体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只有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联系自我的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将学习到的思想政治和法律道德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现实生活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标准,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内外兼修。这是我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修”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加强和改进“思修”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努力提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地位,不断探索实性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的认识

之所以要提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因为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形成,是需要经过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由内到外逐渐转化、融合,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实践性教学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首先,意识内化是指,在外部社会公共意识和舆论观点的影响和学校主观教育的共同作用下,受教育者能够逐渐认同并接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要求,通过不断体验和感悟,逐渐形成一种稳定心理定势,最终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行为外化指的是在这种稳定的心理定势的作用下,受教育者通过其内在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调节着自己的外显行为,从而使其能够接近并达到社会公共观念所接受并认同的层面。这一阶段是学生内在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充分的实践检验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提升完善,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的转变阶段。要彻底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能完成。

另一方面,传统的“思修”课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化,教师过多地将课程的重心放在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上面,考核的方式也仅仅局限于文字试卷的形式。课堂上师生缺乏互动,课下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成为“思修”课堂极为普遍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还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是“思修”课的最终目的,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特征。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确保在“思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原则,加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实践性的教育平台和机制,才能真正提升“思修”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要实现“思修”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地位。

2 实践性教学的主要途径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要充分体现这一教育原理,就应该建立多维度、立体式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本文将实践性教学分为三个层面,即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

3 课堂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案例讲解、影视鉴赏、主题辩论、分组讨论等。反响较好的如案例讲解,是指通过引入代表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现实的力量,体会、理解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又如影视鉴赏,艺术来源于现实,反映现实,更是现实生活的升华。通过鉴赏具有积极价值观引导或较为接近大学生活的影视作品,使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种更为感性的认识,有助于对理论的灵活掌握。此外,通过案例讲授和影视鉴赏,不但提升了课堂的活跃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还可以借此引入争论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4 校园实践教学

在课堂外且在校园内的实践教学都可称之为校园实践教学。它是课堂教学的发展和延伸。对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整体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校园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实现,主要包括文艺演出、演讲比赛、主题征文、普法竞赛、道德讲堂等等。具有创新意识的方式如,根据“思修”课程每一章节的主旨内容,通过提炼和加工,引导大学生以舞台表演的方式进行编排并演绎。无论是以语言类的方式,还是以声乐或舞蹈的方式,只要节目内容能够体现章节的主要精神思想,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最终呈献一台包含课程各章节主旨教育精神的汇报演出。此种实践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自学揣摩和领悟课程的基础知识,并且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5 社会实践教学

校园外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称之为社会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和校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育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是检验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最有效的平台。一般依托于两种形式,一是参观考察,即组织学生参观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基地,例如历史文化古迹、革命战争纪念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以及旁听法庭案件审理等等。参观教育是理论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法制观念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二是积极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服务,协助交通执法部门进行志愿活动,到企业公司开展业务实习以及偏远地区的义务支教等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针对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社会调研,例如以大学生诚信意识、大学生恋爱观、大学寝室人际关系、社会道德现状、公民法律常识状况等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教育,加深了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体会,促进了他们对所学知识以及自我和社会之间联系的深度思考,明确了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了他们学以致用的优良品质。

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促使将内在的道德法律认知转化为道德和法律行为,这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也是其知、情、意、行相结合、相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只有经历充分的实践检验,才能真正达到内修德性,外化自然的境界。形式只是手段,大学生实践教学的设计应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使实践教学更加系统,更加规范,更加有效。因此,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思考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性教学构想[J].教育与职业,2007(9).

[2] 王滨有,贾少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2006(2).

[3] 申艳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4] 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篇9:知行合一高中作文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就是要把学习到的怎样去落实,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首先群众利益至上,群众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应一阵风吹过去,而应该长期坚持,坚持长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学习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应该按这些道理去采取必要的行动,该为群众办些什么事,怎样为群众办好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之基。

篇10:中国传统知行观

行观,即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是被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始终。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关系。自“知”和“行”这对范畴出现以后,便为哲学家所接受,并不断赋予新的含义。知行观在隋唐时期被突出出来,到宋代以至明清,更成为哲学家讨论的重要范畴。

先秦诸子里,孔子的思想对后世自然有着最大的影响。不过孔子本人对“知行关系”直接讨论得并不多。作为教育家,他主要谈“学”与“知”的.关系,但有些言论也涉及到知行关系。比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希望弟子要“讷于言”,“敏于行”,少说多做。

之后有孟子的“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知行观,他的知行观,一方面取消了“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又无限扩大了人的主观意识作用,因此,孟轲的知行观实质上是一种先验的唯理论的消行以为知的观点。

到了宋儒程颐那里,他摆出了一个接近于常识的错误。“人既有知见,岂有不能行?”《二程遗书·十七卷》,“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同上,十五卷)。这些片言只语都是一个意思:人有一个行动,必然是因为有一个心理上的原因。知道得多做得多,知道得浅,做得少。

朱熹是唯心主义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唯心主义宇宙观,始终周敦颐和程颐的理气思想基础上,糅合儒家,道家,佛家,而提出和建立起来的。他以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基础,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进一步明确的划分了所谓的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后来,朱熹又着重发挥了程颐的“以知为本”,“识在所行之先”的思想,系统而全面的论证了“知先行后”的学说。他认为,在知行两者之间的关系中,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知先行后是一个不可怀疑的真理。其次,他提出了行重知轻论。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知行统一观,由于他既说明了人的认识只有来源于人所固有的天理,又强调了践行封建伦理道德义理的必要性,重要性,而更加适应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

篇11:知行在我心征文

在这个铄石流金的季节里,我参加了2010“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转眼间,班主任培训已经接近尾声,在这段时间内,我看到了各位同行从克服各种困难进入学习到如火如荼的进行学习再到熟练操作,以及现在把学到的经验运用于自己的实践中,内心感到无比的快乐。

回顾自己参加工作的十几年,我一直穷于应对班主任纷纷扰扰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去安静地思考和学习,脑袋越来越大,内存越来越少,尤其在成家及有孩子后的最近几年,班主任工作越来越觉得吃力。在我参加了这次的班主任培训后才幡然醒悟,通过近一个多月的在岗实践,再次欣喜地品尝到了这次培训给我带来的巨大收获。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管的事是最琐碎而复杂的。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如果班主任不去管理这些小事或管理方法不到位,可能就会使班级纪律涣散,学生思想懒散,更不必说形成一个学风浓厚、紧密团结的优秀班集体。如果班主任事事都亲力亲为,对于现阶段的老师来说,压力又过大。如何既能减轻自己压力又能带出一个先进的班集体呢?我觉得这次的培训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这次远程培训学习容量大,任务重,每天都得抽出时间观看视频案例,完成相关作业,写日志,发帖留言、上传资源等,否则就会跟

不上学习的节奏。进入学习后,我感觉到这次培训的涵盖面很广,案例中所呈现的都是班主任们多年的教育生活中最真实最鲜活的案例,教育专家们呈现给我们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能直接有效应用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实践,为我们在班主任管理过程当中解决许多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使我们能不断反思自身的班主任工作。每次处理班级事务,我总是会想到暑假中观看的相关案例,与之进行比较、反思,在思想与学识,理论与实务的交流中,我深深地体会着培训学习带给我的激情和感动。班主任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都能在这次培训中找到处理解决的途径,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捷。我觉得,这次培训本身就是一段充满大爱与智慧的快乐旅程。

今年我任教二年级的一个班语文,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儿,所以低年级的班主任是学校里最累的。而我班的大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上班打工,所以早上到校早,中午在校用餐,晚上父母很晚才来接。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让班主任每时每刻在教室里看着这帮孩子,就给班主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所以本学期一开学,我就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小干部队伍,来加强班级的管理。在培养小干部队伍的过程中,我试着用培训中学到的技能,采用激励方法,培养孩子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指导小干部做好本职工作,让小干部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锻炼自己,并在班里向全体小朋友贯输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以此来管好班级的各项事务。

在我的指导下,以及各项班规的制定实施,现在,我班的小干部

们都能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班中的学生也能自学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每天早晨到校后能自觉读书,当我一进校门就能听到班上的几个大嗓门的琅琅的书声,中午时候也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教室里的小朋友们能专注于午读,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傍晚时,同学们静静地在教室里做作业、下棋,等待晚归的家长来接。看到有序的班级,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觉得这一段日子里,我的班主任工作不再繁重复杂,一下子轻松了许多,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这可真多亏了“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

篇12:长辈表率,知行合一

现如今,这样的秩序已经完全颠倒过来,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变成了421的倒金字塔,在此中“礼”被颠倒过来,父母、祖辈将孩子供在了金字塔的顶端,成了“小太阳”、“小皇帝”。祖宗在过去的家族中是尊崇的存在,但现在却成了备受娇宠的独生子女的代称。

父母、祖辈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但现在许多孩子却被这些老师娇宠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顶在头上怕晒着,两个家庭都在为一个孩子忙乎。千依百顺之下,孩子自然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中心,想要的唾手可得,想做的为所欲为,很自然就失去了敬畏之心。

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目中无人,具体体现为礼貌的缺失,首先从家人开始,对父母长辈称呼随意,说话无礼,对自家人如此,更别提对外人。这种状况必然是被娇惯及父母没有做好表率的结果。

自私也是目前独生子女的大问题,结果就是缺少友爱谦让,长辈缺乏以身作则,是其根源。在儿童的生活中,模仿是他們首要的学习手段,这种模仿最多的来自身边最亲的人,所以儿童学礼,成人需作表率。

《“不听话”的孩子怎么教》一书中提供了这样的思路:一、父母要使孩子的言行有所遵循,切不可言行不一;二、空洞的说教所起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不良的言行,首先要杜绝在自己身上发生;三、父母一旦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有困难的事不要轻易许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培养礼从知入手,以行为径。首先从童蒙教材开始,就有《颜氏家训》、《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等。熟读之后,便为知礼。

接下来要让孩子参与家族生活,祭神、祭祖、拜年、家庭聚会、走亲访友、礼尚往来。让孩子们在实践之中更深地体会礼仪,是为习礼。在这个过程中,长辈们会随时指出其中问题,教训不仅用嘴说,而且有时候还会棍棒加身,这便是家教。

礼的核心是孝道,清华大学礼学专家彭林教授把孝道分成不同层次:首先要关心老人的生活起居,然后要听双亲的教育,比如《礼记·曲礼》说的“冬温而夏浦,昏定而晨省”,《弟子规》里说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其次,做错了事也是不孝。比如《孟子》里说的五不孝,“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总之,只要是让父母蒙羞的行为都是不孝。

上一篇:保和乡木花果村完小校长年度考核自查报告下一篇:观灯的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