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2014—2015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024-05-23

学院2014—2015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共5篇)

篇1:学院2014—2015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014/2015学年度陇田镇义务教育阶段

“防流控辍”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巩固我镇的“普九”成果,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小学零辍学率,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5%以内”的工作目标,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和省、市、区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明确工作重点,强化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坚持依法控辍、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控辍方针,落实“以管控辍、以质控辍、以德控辍、以资控辍”的具体措施,动员和组织社会、家庭、学生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防流控辍工作。

二、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1、工作重点:目前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较多,就我镇实际情况而言,全镇中小学几乎不存在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现象。因而“防流控辍”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家长及学生受教育的意识,是改变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策略,让学校、让课堂更吸引学生。从近年来中小学辍学情况来看,全镇小学几乎不存在辍学现象,防流控辍工作的重点学段在中学。

2、工作目标:小学适龄人口能按时入学,小学在校生实现零辍学;小学毕业生实现整班移交,初中在校生辍学率控制在1.5%以内。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

三、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明确工作任务要求

1、镇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教育副镇长任组长,镇教育组组长任副组长,教育组其他人员为成员的“防流控辍”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防流控辍”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中小学校也要成立 “防流控辍”工作领导小组,拟定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统筹安排假期及开学报名期间工作,全力抓好“防流控辍”和复学动员工作。

2、各中小学要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健全“防流控辍”工作长效机制,防止学生辍学。

(二)加大宣传动员和复学劝返力度,切实提高家长及学生受教育的意识。

提高家长及学生的接受教育的意识是全镇“防流控辍”工作的关键。各校要高度重视,提早安排,切实开展好“防流控辍”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墙报、标语、校讯通等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真正让家长明白“要想致富奔小康,先送子女进学堂”,让学生明白“教育改变命运,知识创造财富,学习充实人生”、让老师明白“多培养一个优秀生是贡献,多留住一个辍学生同样是贡献”的道理。

(三)统筹安排,协调配合。

初中学生尤其是九年级学生,因学习成绩不理想、厌学以及受读书无用论等思想影响而想外出务工的学生不在少数。有效杜绝这部分学生辍学的途径除学校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和劝导工作外,镇“防

流控辍”领导小组和初中学校要主动出击,尽早与中职学校联系,加大中职教育入学宣传,对学生及家长发放就读中职学校建议书,尽可能以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留住学习成绩差意欲外出务工的初中学生。

各村居干部要主动配合教育部门上门服务,要与辍学生和有意向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家长进行对接,宣传中职教育优惠政策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防流控辍”和中职招生任务的完成。

(四)加强中小学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异动印证材料档案。

(五)各校在学生异动时必须严格执行《全国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学生转入、转出、休学、复学等学籍变动必须向学生或其监护人索取相关手续,并及时在学籍管理系统中上传相关佐证材料,注册备案。在校学生转出就读,而学校未索取到印证材料的一律视为辍学。

(六)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防流控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管控辍,措施保学。

“防流控辍”工作是各校实施义务教育的中心工作,各校校长是学校控辍责任人,班主任是班级控辍责任人,要形成管理网络和工作的合力,层层明确责任,齐抓共管。

各校要召开“防流控辍”会议,摸清“动摇生”、“家困生”、“学困生”底数,分类登记造册,把控辍目标分解量化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力度到位”。

2、以质控辍,兴趣导学。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各校的德育工作,减轻学生的学习

负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发展特长。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重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断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把我镇学校办成学生的乐园。

通过教师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备课和上课上下工夫,在育人的艺术上下工夫,以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育人艺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以知识、艺术、真情实感全方位控辍,以此吸引住学生。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活动课等方式吸引学生兴趣,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各校专任老师要制定帮教计划,建立师生、生生帮扶对子,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留得住,学得好”。

3、以德控辍,以情劝学。

切实做好厌学生和有辍学苗头学生的思想工作,防止离校造成辍学。各校要求教师与学生结“帮扶”对子,传授知识有耐心,生活情感有爱心,防流控辍有恒心,做好“双困生”思想工作,用真心爱护辍学生,关心辍学生,经常家访,及时掌握“双困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双困生”的各种困难,让他们安心的上学,以真情实感把“双困生”留住。

4、以资控辍,帮困助学。

各校要加强收费管理,坚决制止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多渠道筹措资金,经济扶贫控辍,动员社会力量,援助贫困生。

5、合力控辍,巩固成果。

各校要召开家长座谈会,巩固在校生,稳定动摇生,招回辍学生,让家长认同并共同参与“防流控辍”工作。经常及时地和家长沟通,积极争取广大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依托社会教育组织,实施社会“防流控辍”工程,部门联动,合力做好“防流控辍”工作。

四、建立健全“防流控辍”的考核机制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督促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防流控辍”工作开展督促检查,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今年,小学辍学率未实现零辍学率、初中辍学率未控制在1.5%以内的学校,校长评先选优实行“一票否决”。对辍学率超过省规定指标的村居和学校,镇人民政府将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各校在对教师评先选优和职务评聘工作中仍然要将“防流控辍”指标列入考核的主要指标当中,切实增强教师做好“防流控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陇田镇教育组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

篇2: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应三方面入手,一是面向全院学生的教育与指导,二是面向心理问题学生的咨询与服务,三是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建立三级网络体系全方位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即“班级心理联络员—各系学工办—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同时有效利用学生自发组织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即创建“心理志愿者—心理协会—学生服务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工作模式。

一、面向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大学生是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参与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在校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抗压能力等。

面对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首先对于新入校的学生进行心理普查(UPI问卷),筛选出可能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建档并主动进行约谈咨询,将问题学生纳入特别关爱学生名单,由所在系持续关注并定期上报学生近况。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心理健康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加入实践、体验环节,多种形式评价课程成绩等。同时举办针对师生的心理健康讲座的数量,增强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度。

3、利用心理健康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每年5月25日为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月,利用节日时机在4至5月举办心理健康月活动。与此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心理志愿者、心理協会成员等多种资源,将心理知识的传播日益常态化,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全方位的关爱。

二、面向心理问题学生的咨询与服务。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咨询采取网络咨询和面对面咨询两种方式。

1、对新生心理普查结果进行分类建档,对一类学生进行逐个约谈咨询,同时完成《新生约谈情况通知单》下发各系,做好重点关注学生的预防、教育工作。

2、咨询室由专兼职老师轮流值班,每日保证半天的值班时间。学生可通过网络、电话的方式进行预约。

3、对于咨询学生做好咨询记录,及时建立档案,必要时联系学生家长,联合家长的力量一起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同时做到及时反馈,必要时转介。

三、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心理危机指个体遭遇身心成长变化、环境适应不良、紧急事件或危机情境时,惯用的问题解决方式运用失败,出现的心理混乱、沮丧、极度痛苦、绝望等心理失衡状态。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容易诱发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进而发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及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实施小组,落实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

2、完善特别关爱学生工作机制,确定重点关注对象。由各系学工办落实特别关爱学生的筛查工作,对于普查高危学生、学业(就业)困难学生、心理困扰学生、经济困难学生、行为突发改变学生、家庭存在问题学生最为重点关注对象,纳入特别关爱学生名单,同时定期跟踪教育,达到心理危机的预防效果。

3、对于心理危机现象的及时报告制度。每个班级设立一名心理联络员,每个宿舍设立一名心理志愿者,随时掌握班级或宿舍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有明显心理异常情况者,及时向所在系辅导员汇报。

4、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每周至少一次向辅导员了解本系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情况迅速以书面形式报学生服务中心。

四、三级网络体系中各级工作职责

(一)院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工作职责

1、全院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与实施;

2、开展全院师生的心理咨询服务,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或存在重大心理问题时,填写《学生咨询情况通知单》,告知所在系;

3、以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为活动平台,以学生服务中心网站为宣传阵地,开展全院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活动,营造和谐融洽、互助友爱的人际氛围。每学年1次新生心理健康入学教育,每学期3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1次辅导员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1次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多次心理志愿者沙龙;

4、组织新生实施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联系约谈,排查后对需要日常性重点关注的学生向其辅导员反馈《新生约谈情况通知单》;

5、每年5月组织开展全院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

6、心理教育办公室专职老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联盟开展日常活动。

(二)各系学工办心理健康工作职责

1、系学工主管组织各系开展特别关爱学生工作,辅导员做到多渠道掌握学生资料,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处理个别学生的心理冲突,包括特别关爱学生的谈心谈话、宿舍走访及与学生家长联络沟通,同时每月25日前上报本月特别关爱学生工作情况报告,学生服务中心存档;

2、实施系学工办报告制度,系学生工作负责人每周至少向辅导员了解一次本系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根据学生服务中心反馈的《学生咨询情况通知单》与《新生约谈情况通知单》,做好重点关注学生的预防、干预与跟踪教育工作,每月填报《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月报表》,报学生服务中心;

3、对突发心理问题、严重心理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并按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流程进行处理;

4、结合本系学生的整体心理特点与表现,组织开展各系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动。每学年面对全系学生至少组织1次心理健康主题讲座,每学期每行政班至少1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5、指导班级心理联络员开展日常工作;

6、配合学生服务中心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等。

(三)班级心理联络员工作职责

1、实施学生心理联络员报告制度,关心、关注班级同学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每两周填写《班级心理状况周报表》,报系学工办;

2、对出现心理困惑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朋辈心理帮助;

3、对同学中出现的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现象,及时向辅导员、系学工办汇报,帮助其尽快得到心理干预;

4、帮助有心理困难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负责向心理咨询老师提供同学的表现,并对相关信息做到对外保密;

篇3:高职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希望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刚刚起步,就已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喜爱。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着重讲授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因为学生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为己所用、付诸实践,那么这个课程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就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应以学生人格及个性的成长为目的,而不能仅以学生考卷上的成绩为评判该课程的标准。要做到助人自助,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及人格的不断成长。

基于以上出发点,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设想: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为基础,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大胆创新,实现教育和辅导的统一,使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步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大力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学校教学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心理健康》课程中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教学,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理论依据及应用

1.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是班都拉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他认为学习是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的综合,他研究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如何受到另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即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心理训练过程中运用了观察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把心理素质好的同学作为示范,来鼓励和激发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与中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更成熟,他们对未来的设计更为理性。而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要在未来立足社会则多了一分压力。因此,他们对适应社会生活、适应环境更为渴求,甚至超过了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与中学生学习相比,大学的教育环境与课程安排给了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许多学生渴望更广泛、更全面的学习。我们这门课程的开设及良好的互动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学到了知识,获得了经验,感悟了成长,并体验到了自我实践的快乐。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归属需要视为人的基础需要之一,它包括了个体交友、获得别人的赞同和鼓励、获得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等心理需要,这些需要构成了团体中的个体心理基础。这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则构成了团体吸引力和团体内聚力的一个基础条件。心理健康课应以助人自助、促进成长为最高境界,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应该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在第一次上课时,我们把讨论和问卷调查结合,旨在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然后制定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案。方案中详细制定了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最后,他们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健康的知识,而且还学会了接纳自己以及他人的不完美,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格的成长。学生在许多小活动或游戏中悟到了大道理,从而改变了他们的认知品质,提高了个性品质,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我们还把课堂学习延续到课外,鼓励学生在课外也要主动和他人交往,从而消除社交恐惧感。

3.人本主义理论。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本善,人是倾向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需要和他人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老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对学生最核心的态度是真诚、无条件地关注和同感,这些远比教师的教学才能、专业知识、课程设计、教学工具重要。要提倡学生体验性地学习,把智性活动和感知、情感活动相结合。

在心理健康教学中,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需要教师从内心把每个学生看成是有发展潜力的个体,从而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可信赖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温暖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于学习。在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游戏和课堂活动等形式创造出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处于一种最佳的开放状态,并克服自身的弱点,敢于表达、积极参与,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体验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

“不是锤的敲打,是水的轻歌曼舞使鹅卵石获得了完美。”这正是我们心理健康课追求的境界。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作业、心理测量、问卷调查和跟踪反馈等结合的方法,评估本课程的效果和学生的变化。从同学们的报告中证实了在课堂上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理论,可以把学生学习知识和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和辅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林孟平.团体心理辅导与咨询[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

篇4:学院2014—2015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职业技术学院 德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在人的职业素养中,人的心理素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们有必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成为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德育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德育教学的总体目标。针对学生的某些错误习惯,只有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入手,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才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形成完美人格,达到教育应有的效果。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我们通常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往往学生还对我们的批评不服气,如果能从问题产生的成因分析入手,效果应该较明显。比如对最常见的不诚信这种不良品行,一方面要教育他们诚实守信,另一方面需要从心理辅导角度进行正面引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从而杜绝此类行为的发生。为此,我们只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才能切实收到教育成效。

二、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因此,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引发许多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心理、性格孤僻、情绪恍惚、固执己见等,这些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危害非常严重。不良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环境不好的家庭。家庭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第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失去应有的原则,这种情况在隔代抚养的家庭比较严重。第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增加他们的精神压力,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当代社会充满竞争,家长比较焦虑,为了激励孩子,父母总是向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有时会把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希望孩子能像他们一样或者比他们还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使孩子心理压力较大。第四,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有的家长自身存在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

2.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日益增加,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在社会现实下,青少年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据调查,有人把电子游戏机室设在学校附近,故意把青少年学生作为主要客户,为青少年上网提供便利,违背社会道德。青少年迷恋上网,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身体健康;很少有人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有利于学习的知识。第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它们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中学生的心灵,影响他们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形成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第三,不良传媒文化的影响。一些不良的非法出版物大力宣扬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冲击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心理发生扭曲,影响正常人格的形成,严重的话,会误导他们走向犯罪歧途。

3.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还有主观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13-17岁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危险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理想、信念迅速变化;形成初步的价值观、人生观;此外,在这个阶段,他们生理迅速成熟,心理发展跟生理发育不协调;自制力较差, 在很大程度上会出现逆反心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塑造青少年的良好心理,我们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克服不良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扰,促使其健康心理的形成。比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拓宽学生评价体系,改变过去把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错误做法。为此,教师和家长应密切配合,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入手,共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另外,要改变传统的心理教育策略,建立新型的教育机制,明确心理健康重在预防。平时侧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促使他们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形成健康心理。作为学校来说,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要在各项工作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除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等专门渠道外,还要求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要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依赖德育课堂;学校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活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客观定位心理咨询。要开展宣传活动,一方面,力求消除社会上对心理异常存在的种种误解,改变过去有人把心理咨询者和精神病患者联系到一起的错误认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不要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意识到心理咨询需要专业知识,一般人不具备开展心理咨询的资格。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推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有必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实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经常研究和分析不同阶段的心理档案,制订科学的教育计划,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生心理档案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材料;是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手,切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以徐州技师学院为例,我们不仅通过德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学院各项工作中都会按照心理咨询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院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心理咨询师,为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益民.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教育与职业,2000.

[3]刘先和:从心理学视角浅析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4]黄钟艳: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百度文库.

篇5:学院2014—2015年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不良心理 对策

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高职”)1091所。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已超过本科院校。高职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在某些方面具有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同的心理特点,如具有相当高的智力水平,求知欲望强烈,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朝气蓬勃等。但由于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具有与其他高校在校生不同的心理特征。研究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特别是研究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劳动者,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当前我国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近年来,我国一些心理、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为对高职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可靠的信息。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敌对心理、偏执心理方面表现较为严重;高职女生的心理异常情况高于男生;高职农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异常率较高,经贸类次之,工科较低;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要比城镇高职大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高职毕业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要大于高职新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组相比,高职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方面症状因子均分较高,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上述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低于国内正常人群的水平,而且低于同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特殊性,心理健康形势比较特殊,其现状和特点值得探索和关注。

二、我国高职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

上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往往形成高职大学生如下众多的不良心理。

(一)自卑心理。高职大学生中自卑心理的存在程度不同,但比较普遍。 考取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与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相比差距较大,总觉得低人一等。另外,高职大学生30%-50%未接受过普通高中教育,由职业中专直接升入高职院校,感觉没有受到“正统”教育,对自己缺乏信心。还有不少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进入城市,总感到自己“土气”,怕城里学生瞧不起自己,自我评价过低。上述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在高职的学习与成才。由于不能正确评价,就看不到自身的特长与潜能,缺乏自信,往往处于自卑之中而难以自拔,从而影响了自我发展,甚至自我厌恶,自我放弃。

(二)懒惰心理。高校学习不同于高中的基础知识学习,其内容不仅“高”,而且“深”,专业性强,且学习方法与高中相比截然不同,重视独立思考与创新。然而,一部分学生沿袭高中时的学习方法,不能适应高职的学习模式,这就导致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难以激发起学习兴趣。一些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效果总不理想。他们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对自己是否可以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产生了怀疑,继而产生厌倦,变得懒散拖拉甚至自暴自弃。懒惰心理是高职大学生实现目标的内部障碍,使心理潜能无法有效发挥,会给学生带来低效能感和失败感,长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逆反心理。这是高职大学生心理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高职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他们的独立意识增强,要自己去独立处理事情,但由于自身思想和感情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不能正确认识问题和理智处理问题,在学习、生活中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我感受的情绪特点,出现逆反心理。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行我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位置对立起来。逆反心理阻碍人际关系的畅通,在心理上造成高职大学生孤独感,情绪紧张,影响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抑郁心理。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有别于中学,致“郁”的因素相当多。其中,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恋爱、人际交往压力等如不能及时化解,都可能使高职大学生陷于忧郁之中。例如,在人际交往方面,进入高职的大学生往往头脑还沉溺于高中同学那种简单、亲密的关系中。然而,进入高职后,由于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生活习惯不同,性格兴趣不同,家庭背景也各有差异,每个人“成熟度”有别,高职大学生之间原本简单、亲密的高中同学关系,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难以处理。特别是现在的高职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生活历练、独立生活能力以及交往能力较差,他们自主任性,不懂得为他人着想,这些弱点和缺陷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高职大学生存在的紧张人际关系,导致他们产生孤立感和孤僻的性格,生活态度不乐观,遇到困难不能正确对待。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五)焦虑心理。一方面,由于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生源特点,在就业竞争中,高职大学生难以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形成势均力敌的竞争,就业面临更大压力。近期有关调查显示,不同学历毕业生之间的就业落实率差异显著,硕士为84.1%,本科为77.6%,专科和高职为59.1%。另一方面,即使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也还有众多高职大学生对求职单位的地理位置、薪水待遇、福利条件等有较高的要求,他们怕吃苦、怕受累,不愿去基层艰苦创业,不敢冒风险拼搏创业。上述情况,更使得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前途,心情焦虑,背上了很重的思想包袱。许多高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他们对前途感到痛苦迷茫,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等焦虑症状,这成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

三、积极开展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和后备力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大学生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排除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以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完整人格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提升的是优秀的心理品质,是心灵的养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塑造良好个性,预防心理障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上文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其特殊性,但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加强高职教职工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也直接也影响学生。若教师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必然会影响人格尚未定型的学生。因此,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甚至比他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学校应加强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如新上岗的高职教师要认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的培训。又如对所有高职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理论教育同时,不断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总结、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使高职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习中明晰,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在实践中提高。

(三)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只是存在心理问题,同时还伴随着人生观,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在头脑中往往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学校要帮助高职大学生鉴别和选择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培养。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又需要加强德育,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观愉快的心境情绪,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各种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例如:在团组织和学生会的指导下,吸收学生加入各种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对自身的了解。课余时间参加业余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丰富精神世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使生活更有乐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受到锻炼,多种需要得到满足,心理紧张得到缓解。还可以让学生接受他人,注重与他人的相互沟通和交往,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五)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就业是高职大学生面临的直接、现实的压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职大学生往往很难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公平”竞争。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在进行扎实的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为高职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基层工作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把职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并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广泛深入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信息,引导学生努力获取各种资格证书,并通过开办就业指导课、讲座、实例分析、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帮助高职毕业生掌握准备就业的各种材料和方法,以增加就业机会。职业指导还包括进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正确地认识自己,更新择业观念,树立竞争意识,从而消除自卑感,进一步增强信心。

(六)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心理咨询是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方法来帮助和解决当事人心理或精神方面存在问题的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一定的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积极开展工作。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机构要建立高职大学生心理档案,密切关注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心理异常表现,及时化解高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妥善解决可能发生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教育部社政司函[2004]256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参考文献:

【1】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2006,5

【2】朱水龙,高职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职业教育研究,2006,3

【3】陈四兰,戴压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思考,岳阳高级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

【4】郄爱萍,袁玉涛,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思考,高教研究,2006,6

【5】王利华,肖凭,高职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比较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0下

【6】郅利聪,三门峡高级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与研究,三门峡高级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7】孟欣征,卫根泉,论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与教育对策,甘肃科技纵横,2006,2

上一篇:房屋买卖合同案例下一篇:“知行合一,和合共进”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