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变革,建筑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行业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显,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改革与创新的国家战略及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人才教育计划,同时,地方院校面临着“重艺术轻技术”的普遍问题,导致缺乏建筑学“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标准,以及各专业壁垒深厚,交流合作不足等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论文 篇1:

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目前,全国各高校在建筑学专业开设的主要建筑技术类课程有: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结构与选型、建筑物理和建筑设备等。其中建筑构造、建筑结构与选型等课程,不仅在建筑学专业中开设,在城乡规划、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等相关专业的本科教学中也有开设,其教学质量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经过本人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该类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以“建筑结构与选型”课程为例,探讨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改革途径与实践效果。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1导言

建筑技术课程体系是以建筑技术为主线,讲授建造技术及建筑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共同特点的系列课程。它包括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等核心课程,还包含建筑结构与选型、建筑节能、建筑防灾、生态建筑、建筑材料等专业必修课程。整个课程体系面向建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其中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部分课程也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本科专业中开设。在建筑学课程教学体系中,要求学生以建筑设计为主体,覆盖各门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广泛的知识领域,以解决工程中多种技术和艺术问题的潜在矛盾,满足职业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2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建筑业与欧美一些较为发达国家的建筑技术水平差距也逐渐拉近,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具有一定差距。如何拉近我国与世界建筑业发展水平的距离?首先应从专业基础教育入手。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建筑技术水平。建筑学专业处于一个高速扩展、变化复杂阶段,现今建筑师面临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繁重的,特别是新结构以及新体系的不断涌现,都对建筑学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建筑界普遍认为,现代建筑师能否出色的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是否能够运用好建筑技术。建筑技术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师日后的实践应用。原有的建筑技术类教学课程已经不适应现代发展所需要的模式与方法。所以说,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

3当前建筑技术教育现状

建筑教育必须与国际接轨,与社会同步。但目前我国的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往往作为“其他课程”游离在设计课的主线之外,与工程设计实践环节的衔接不够。另外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历来偏重建筑物的物质构成和构成的技术手段,而少有贯穿于其中的建筑师的设计思想及演变过程,造成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重建筑构思轻建筑功能、重设计课轻技术课、重设计理论轻工程实践、重方案表现轻综合素质的现象。围绕着素质教育开展技术类课程的改革,全国多家院校建筑学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和支持。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尚存在以下几方面情况:

3.1研究都还多局限于单门的技术类课程的改革,目前的技术课程评价标准中注重细节的完美和追求标准模式的倾向还较明显,阶段目标追求尽善尽美,但总体缺乏协调合作。

3.2忽视设计主线和工程主体,以狭义的技术指标为起点,就技术做技术,对设计思维的提炼及与实际工程的衔接还重视不够。

3.3缺乏与企业或社会的互动,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差异较大,对设计规范、工程材料以及结构的构造处理等了解不多,有产业经验和背景的师资较少。

4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改革

4.1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强调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的建筑技术类课程,大多都是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学生对技术类课堂教学的反应多为枯燥、难以理解,并且技术类课程中涉及的公式繁多、知识复杂、量大,同时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缺乏,课堂气氛沉闷,使得教学与实际差距甚大,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工程实践中的技术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大学课程中却没有一门系统的、综合的技术设计课程,学生只能凭自己摸索获得不完整的知识。应改革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压缩、精简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加强技术类课程的设计比重,如建筑构造课程由两个学期的构造1课程、建筑构造2课程,可调整为理论课程与建筑构造设计课程,前者以讲解为主,后者以设计为主。

4.2跨学科协作的建筑技术教学

建筑学是工程学科门类当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科,从研究内容上看,它直接涉及到美学、环境学、物理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领域,所以建筑学自身就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属性。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看,建筑功能和形态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必然越来越广,这就更需要各专业领域的协调。当前仍然采用分科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工程发展的步伐。因此,跨学科的建筑技术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4.3建筑技术教育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建筑所面临问题的日益复杂,建筑学科的创新突破对先进实验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这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实验技术条件来支撑,也需要高质量、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体系来保障。作为建筑学这一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实验实践环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

5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快速转变,高校教学改革的大浪潮也随之掀起,近年来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在进行积极地改革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建筑学科具有“技艺一体”的特点,开展建筑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積极促进各高校不同层次建筑学科的教学质量,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大众教育下的专业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龚永智,丁发兴.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26+165.

[2]刘喜平.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126-128.

[3]倪国栋,鄢晓非,宁德春.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施工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01:54-58.

[4]燕乐纬,张永山,汪大洋,蔡长青.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07:52-53.

作者:吴瑞华

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论文 篇2: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技术课程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变革,建筑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行业精细化分工越来越明显,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改革与创新的国家战略及教育部提出的“新工科”人才教育计划,同时,地方院校面临着“重艺术轻技术”的普遍问题,导致缺乏建筑学“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标准,以及各专业壁垒深厚,交流合作不足等问题。本文以建筑专业《建筑物理》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提出技术类课程深入化、交叉化、协同化培养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研究型建筑人才,以期为同类型专业院校建筑专业“新工科”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技术课程;课程优化;课堂翻转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教育已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必须更加注重本科生教育质量,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满足社会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基于新经济发展及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建筑学专业必须与时俱进,对城乡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和专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探索。在对学科专业现状存在主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以新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

一、传统建筑学专业技术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

传统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建筑测量》《计算机辅助制图》《建筑物理——声、光、热》《绿色/生态建筑》等理论课程,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交流与互补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技术类课程、设计类课程及数字软件课程已形成坚固壁垒,受到师资调配、课程固化等问题的阻扰,彼此之间缺乏有机链接。

(二)课程前瞻性不足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及AI技术的快速更新,建筑学科未来也面临更多的可能性,包括AI智能设计、python快速識图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方案更加多元化、效率更高化;建筑企业需要人才具有更广阔及更富有创造性思维,而目前建筑专业课程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注重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及制图能力,设计以任务书要求为主,学生按功能、面积、流线进行组织,而如何创造性地解决如社区、街区、城市乃至更深层次的社会及技术问题,是学生所缺乏的。

二、基于“新工科”及互联网技术的课程应对

(一)夯实基础——扎实工程技术基础

就地方高校而言,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职业素养是基础,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内容在低年级阶段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功,如建筑物理需要学生学习并掌握与建筑有关的传热原理、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方法,建筑的自然采光、建筑声学等专业知识,它为学生的设计课程提供了能力储备及工程支撑,因此,课程的教授要理论、实验及工程三大模块同时嵌入,使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创新发展——培养创新应用思维

在学生对建筑学有了基本的理解与应用之后,学科的创新才有了基石。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与建筑学的整个过程,但重点培养主要在三年级之后,三、四年级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阶段。当前建筑学科和领域的发展呈现“跨学科”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系统化的思维方法和基于研究的设计活动两大特征:系统化表现在设计对象和设计方法上;基于研究的设计旨在解决复杂化和不断更新的问题。技术课程的设计则应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如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可以与环境、景观专业相结合,要求学生了解设计方法的同时,对维护结构进行“景观”设计,植被的选择、构造创新、对雨水及中水回用的设备选择等。课程可以以讲座、调研及专家邀请等方式进行,使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三)平台借鉴——增强“新工科”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上,笔者所在高校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产教融合的发展战略——依托企业、社会,注重学科更新与改革,每年以走访、问卷等方式对企业及毕业生进行人才培养情况调研,通过建立“人才基地”“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目前,本专业已在多个包括设计公司、研究单位建立了“培养基地”,如去年与广西建院数字建筑(BIM)技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交流,了解其在人才需求上的具体要求及他们在建筑设计及管理上应用的新科技、新技术案例,本专业也期望与类似研究型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特别是以具体项目展开,进行分类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对于“云数据、BIM全过程设计及运营”等知识的实际理解与应用,增强其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建筑设计“全过程”能力的掌握,强调全面的专业判断能力、分析研究能力、技术操作能力。

三、案例分析

(一)扎实理论基础

《建筑物理》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对人心理、生理的影响及对物理环境的基本要求。重点需要掌握有关热、光、声的基本现象和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学习基本必要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掌握经验公式和有实用价值的规划、设计原则、工程技术措施。但目前教学面临着课时在不断缩减而教学内容增加和更新的问题,学生的数理基础薄弱,对课程的接受难度大。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重点知识前,在“雨课堂”上先发布今天要讲授的重点知识点及相关延伸阅读,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如讲授“维护结构的传热”的知识,笔者让学生各自去寻找你认为最凉快或最热的房间,观察改房间所处的朝向、位置、墙体厚度、构造方式(如果能看出来),以照片或手绘方式上传到课堂空间分享,在课堂上,当讲到传热原理时,把学生自己找出来的维护结构拿出来分析讨论,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二)主题式研讨

课程中的热学部分、光学中的自然采光与绿色建筑及技术课程联系紧密,学生在三年级阶段刚好也开始进行博物馆、文化馆相关的建筑设计,因此在本部分的课程中,笔者经常会设计一些研究主题,主要考核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被动式节能技术及设计方法,课程期间拿出一个课程单元(2节课)学生自行展示自己的研究资料和设计中绿色技术的应用情况,笔者会邀请设计课程教师一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内容,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意见与建议,多给予积极性肯定评价,调动学生课外学习动力。

(三)实验+课外平台搭建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热环境参数,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测定;同时理解建筑采光在实际建筑中的作用,了解建筑中的产生噪音和减弱手段和方法,加強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课程学习上需要以实验手段及科研的态度来加强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及实际设计项目工作室,要求学生自主学习Revit、Ecotect等基本分析软件,该软件既能对建筑进行热、光的模拟分析功能,同时又有可以将建筑物模型输出到其他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并导入计算结果以图形呈现计算结果,学生在项目或课题中很容易获得学习能力与学习自信,这对于理工基础薄弱的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四、小结

笔者所在高校的地区为国家东盟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区域,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随着客户的需求必将日益国际化,这就要求设计企业也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既要了解国际规则、商务模式,掌握相关的国际标准,也要考虑转变业务承接模式,提升建筑师全过程技术控制能力,解决复杂工程建设的能力。

住建部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试行建筑师负责制开始,它要求建筑师承担总体协调和总设计师的角色,对项目最终价值与品质起着关键作用。面对这些高标准、严要求,只有能力和素质全面的建筑师才能胜任。建筑学本学科教育的发展现状对适应新形势下的综合建筑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差距很大,因此要真正在全社会推行建筑师负责制,就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高校建筑学本科教育开始抓起。

参考文献:

[1]李正良,廖瑞金,董凌燕。新工科专业建设:内涵、路径与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20-24+51.

[2]刘劲,吴谨,郑庆庆,等.“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18):169.

[3]叶民,钱辉.新业态之新与新工科之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9.

[4]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15.

[5]庄惟敏.创造性的建筑学教育思考[J].住区,2017,(3):53-57.

[6]李梁.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7):70-73.

[7]金祥雷.推进高校与科研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育,2013,(05):21-22.

[8]陈红兵.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8,(20):166-167.

作者:金樾 李季 董艳芳 巩新枝 姚斌 罗旋

建筑学专业建筑技术论文 篇3:

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BIM技术是继CAD技术后出现的建设领域的又一重要的計算机应用技术,于2004年前后引入我国,随着近年来BIM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推广,或将替代建筑领域的CAD技术,为设计、施工等人员所广泛使用。建筑学作为建筑设计行业中最大的一个学科门类之一,其重要地位一直倍受重视,因此高校在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引入BIM技术与行业接轨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第一部分内容介绍了BIM技术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内容介绍了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建筑物理、建筑构造以及Auto CAD、3Ds Max等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学;教学;应用

一、BIM技术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是指基于最先进的三维数字设计和工程软件所构建的“可视化”的数字建筑模型,为建筑设计师、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水暖电工程师、开发商乃至物业维护等各环节人员提供“模拟和分析”的科学协作平台。

BIM技术自1975年在国外被提出发展至今,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软件开发采用的主流技术。目前国内外对BI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BIM系列软件和BIM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近年来建筑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主流BIM软件有REVIT、Bentley、Tekla等。

二、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学作为建筑设计行业中最大的一个学科门类之一,其重要地位一直倍受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业也持续高速发展,使得建筑学专业一直处于热门专业的状态,由建筑学所涵盖和派生的几个方向如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学在社会需求的拉动下也迅速增长。建筑学专业一直是建筑相关专业中就业满意度最高、平均薪资最高的专业,社会发展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很多本科高校都开设了建筑学专业。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多数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本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开放视野,系统掌握建筑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设计方法等专业知识,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具有基本设计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能在城市建筑领域内的规划、设计、监理、管理、开发及咨询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基于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为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及提出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新方向。一般高校建筑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美术、高数、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建筑力学、建筑构造等;专业主干课包括: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中外建筑史、Auto CAD建筑制图、3D Max三维效果图制作、城市规划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建筑法规、城市景观等。而上述课程中的大部分课程都可以与BIM技术进行关联教学,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技术,与行业发展接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更加直观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通过BIM实训等方式,丰富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目的。

1、BIM与《建筑物理》

《建筑物理》课程主要介绍建筑物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研究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声、光、热等因素对建筑外部环境及内在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功能性和使用质量等。传统的《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比较侧重于各种概念和计算的讲授,学生学习了以后只能够得到一些定性的知识,而熟练的把建筑物理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中还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学习吃力、计算费力等情况,不能够很高的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使用BIM技术的专门软件,可以形象的演示建筑设计方案还可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库中的物理参数进行物理计算,也可以自动地将三维设计模型的数据导入到各种分析软件,例如可对能耗、绿色建筑、日照等快速地进行模拟分析。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使课堂内容更加的直观容易接受。

2、BIM与《建筑构造》

《建筑构造》课程是以学习建筑的构建原理、构造做法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大量性建筑的基本构造组成、构造特点以及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为后期的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传统的授课方法中建筑构造的梁、板、柱、门窗等内容是独立成章分开讲解的,缺乏一定的关联性,而运用BIM技术完成的建筑模型中梁、板、柱、门窗等都是具有相互关联的建筑构件关系,并且各个构件之间可以相互搭接,并且使用BIM技术的专门软件,可以对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进行自动校核,减低了出错率,节省了时间,使得设计方案更加具有可行性。同时通过软件创建模型来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BIM与《Auto CAD建筑制图》、《3Ds Max效果图制作》

学习《Auto CAD建筑制图》、《3Ds Max效果图制作》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练的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软件Auto CAD和3Ds Max基本操作、常用命令以及绘图技巧,运用Auto CAD软件可以完成建筑平、立、剖面以及大样图的绘制,3Ds Max可以给予Auto CAD平面图纸的基础上完成三维建模以及后期的渲染等工作,借助于以上两个软件可以完成整套的建筑设计图纸的绘制及表现。传统的绘制图纸的方法是先借助相应软件完成二维图纸,再由二维图纸导入3Ds Max等软件中进行三维建模,而采用BIM技术二维设计图纸可以直接从三维设计模型自动生成,避免了重复工作,节省了时间,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由此可见,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BIM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做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与行业接轨,使学生毕业就可以适应行业新技术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用BIM技术可以进行弥补,使课程内容更加的直观、生动、易懂,亦可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焦丽丽,女,1981.1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规划设计,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陶方红,女,1982.1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设计,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作者:焦丽丽 陶方红

上一篇:一体化教学临床医学论文下一篇:专题讨论课基础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