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发展

2024-05-02

建筑专业发展(精选十篇)

建筑专业发展 篇1

1. 现状

我国的建筑学专业起步较晚, 基本采用统一的“美术→初步→小设计→分类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 这种专业教育模式, 在建筑业发展初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在现代社会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 无论是社会或是普通人都对于建筑赋予了更多的期望, 建筑学教育本身也承载了更多的责任。

吴良镛对城市规划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作了阐述;顾朝林对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作了论述;李行则以《建筑学的现代化科学发展问题》的系列文章对建筑的艺术性、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的地方性、时间性做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认识专业本质, 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国内很多建筑院校都在不断的实践和改善, 寻求适应自身条件的专业教育模式, 一些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教学中基于西北地区这一背景,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注重人文、承启历史、勇于创新的理念, 体现出该校尊重人文精神, 注重传承历史的教学特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这些新思想、观点和做法必将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2. 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学专业应满足多元化发展趋势

建筑学多元化发展是建筑学发展的新方向, 在满足居住这一基本需求的同时, 越来越注重向多元化领域发展。这就要求建筑师本身应具有多种学科的知识融合, 并非只沉浸在建筑学层面的专业知识领域中。作为建筑师, 更应懂得如何设计出更符合人们心意的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仅满足各种建筑规范的要求, 而且更应满足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包括心理满足感、视觉美感、人文环境等需求。

2.2 建筑专业与建筑发展行业不同步

建筑学教育模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用多年来的教学模式,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城市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各种新兴设计理念的出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 促使建筑设计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建筑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学专业知识的更新迫在眉睫, 一些教学材料也需要新的修编, 以便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人才。

2.3 建筑学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

建筑教育担负着培养及提高未来建筑师素质的责任,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新兴的建筑院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 同时也出现譬如学生定位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诸多问题, 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专业模式。

国内知名的建筑院校, 无论从师资、学生资源或是教学资源都远远领先于众多一般院校。但要促进中国建筑业基本力量的发展, 应大力促进一般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2.4 建筑学专业教育地域特色缺失

具有成熟教育经验的建筑院校无疑成为一般建筑院校的学习典范, 当然借鉴成熟的经验在专业建设的初始是可行的, 但是从专业发展长远考虑, 很多院校往往都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 一味朝着优秀学校靠拢, 结果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很难达到与其专业建设水平相当的高度。很多建筑院校忽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 盲目的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 难以与自身情况结合, 处于发展的迷茫期。

3. 对策

首先, 满足建筑学专业教学成果, 满足社会对建筑学专业的具体需求, 培养在工作中能够不断自我提升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建筑学不同层次的学生, 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改变以往低年级到高年级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 提高学生兴趣, 增强学生自信心。

其次, 促进建筑学专业老师拓宽知识面, 抛弃“狭义建筑学”理论的教学模式, 应跟随建筑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利用“广义建筑学”理论 (1) , 扩充教师建筑学以及相关的知识, 并且能够言传身教于学生。

再者, 应当改变目前重视图面效果, 轻视其真实内涵的片面的教学方式, 应当引导学生展开广阔的视野以及专业的眼光去学习, 这是建筑学专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

最后, 注重利用院校区域优势, 创建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方式, 既利于当地城市建设的发展, 促使“产、学、研”真正的结合 (2) , 达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目的。

4. 结语

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 它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紧密相关的。因此, 审时度势, 保持行业敏锐度, 增强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 既延续历史文脉, 又促进新技术的发展, 承前启后, 服务于社会, 这才是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宗旨。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 建筑学专业自身出现诸多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促进建筑学专业良性发展, 采取“产、学、研”的教学方式, 服务于社会, 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多元化,城市化,产学研,广义建筑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中国建筑教育发展走向初探[J].建筑学报, 2004, (2) .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篇2

一、专业建设回顾

艺术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于2004年报省教育厅批准开办,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毕业生总数394人,目前在校生382人。学生人数逐年增长,据招生就业处初次统计结果显示,就业率达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根据艺术系近年来的跟踪调查情况看,毕业生生分别在各地政府建设局、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建筑公司等单位工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专业定位准确、学生专业素质优良、动手能力强、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

本专业的开设,立足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毕业生面向建筑行业,就业方向定位于建筑设计、房地产、工程管理咨询等专业技术岗位。经过几年的发展,本专业逐步确立了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随着全国及地方建筑产业的迅猛发展,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供不应求,通过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反馈,本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该专业获批校级改革试点专业,2010年获批湖北省“楚天技能名师”岗位,并确定十堰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为该专业的“楚天技能名师”,该专业现有校级精品课程《住宅建筑设计》一门,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项,校级科学研究项目2项。本专业自开设以来,经过7年来的发展,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有专兼任任教师17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硕士7人,在读工程硕士4人,“双师型”教师12人。教学团队能够很好把握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办学思路。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3个,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校外实习基地15个,为工学结合专业培养模式的实施打下基础。在课程建设方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正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以及课程标准的研制。在教学管理方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监控,保证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专业建设优势与专业特色

(一)专业优势

(1)推动建筑行业人才需求的利好因素不断,例如加快小城镇建设、西部大开发、扩展海外市场等等,使建筑业的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态势。为本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实习和就业岗位,也为本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校级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重点专业重点支持,给本专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3)专业聘请的楚天技能名师具有三十年以上大型甲级建筑设计院经历,对专业建设、双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开展、校企合作等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办学目标、就业定位准确,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5)7年办学历史,积累了一定办学经验。

三、2011——2015专业建设设想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坚持以“技能教育”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为先导,依托行业融入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高职教学管理与教学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创新教学技术与手段,构建鲜明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专业建设思路与目标

1、专业建设思路

立足十堰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兼顾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养,按照下列思路进行专业建设:

(1)通过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课程标准研制、工学结合的教材建设,改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学团队;

(3)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行业中的行家能手和教学资源,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完善实践实训的教学条件和工作环境,全面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根据鄂西北及周边地区建筑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面向建筑市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具备中小建筑设计、城乡规划、景观设计、工程咨询管理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通过五年的建设,达到:

(1)每年专业招生规模将稳定在120人左右;

(2)毕业生就业率≥98%,其中企业满意率≥85%。

(3)完善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制订6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其中重点建设3-4门工学结合课程,在原有基础上再建设1-2门精品课程;

(4)固定编制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人数达到或超过专任教师总数的50%。教师职称(高级:中级:初级)结构合理;

(5)从企业外聘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兼职教师8人,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人数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相当一部分教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

(6)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在专业和学术方面形成年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相适应,结构合理的梯队。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师资队伍在知识、能力、学历(学位)、专业职务等结构上更趋合理和优化。

(7)在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增加2-3个实验实训室,新增加校外实训实习基地5个,使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达到20个,保证实践教学课程的正常进行。

(8)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要求,对原有校内自编教材和讲义进行修订,争取在有条件时公开出版。

(三)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1、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培养与合理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1)有2-3名专业带头人,其中1人为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专家。根据专业带头人培养与管理制度,聘请1名技术专家,进行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培养;每年引进1—2名青年教师,保持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对已有的专业骨干教师进行专门培养,通过企业锻炼、国内知名院校进修、国内外培训等途径,使其迅速成长。将专业带头人培养成既能把握专业(群)建设与改革发展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又能把握行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既有高水平课程开发和教学

能力。

(2)专兼结合。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的配置与要求专兼职教师配备数额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及教学做一体化要求和专业发展需求制定。专业教师的数量和结构能满足专业办学规模,其中实践教学中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50%。

2、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的课程建设目标,即根据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需要,以建筑设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教育部高职院校重点专业课程开发的探讨,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注意引进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注重人文与专业技术的结合,改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继续进行立体化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课程标准、教改项目等方面的建设。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本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的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校内教学实训基地,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一体化”教学需要,具有教学、培训和生产建设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本着产品方向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对应、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环境的原则进行建设,为顶岗实习提供了大量岗位,提供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环境。

根据专业发展规划需要,在校内原有实验室基础上,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室,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新建、改建、扩建、完善教学所需办设计专业制图室、电脑工作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建筑设计资料室,促进“工学结合”,使实践教学再上新台阶。

4、教学管理制度完备、规范

成立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设计技术设计基础教研室,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情况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系内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副高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和校外企业的设计行业方面教授、设计师和其他相关专业工程师等组成。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实践内容的安排、现场实训的计划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广泛征求专家们的意见。教研室具体负责拟定教改方案,拟定和修改各种教学文件,组织实施各项教改措施,随时了解教学情况,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等日常工作。

建筑设计技术教研室

对高职建筑专业发展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职 建筑 专业建设

一、什么是高职

所谓高职,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多,我国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起了新的高职教育制度。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要求课程内容面向实际,分具体职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新的高职教育理念充分考虑了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这和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吻合的。

二、高职建筑专业的发展方向

专业的方向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时注意分析、预测人才市场的走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出口畅,进口旺”。

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结构及人才需求状况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1.建筑业各级技术工人不足,且人员结构不合理

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上较少,尤其是各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严重失调,与发达国家相比,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比例不足。受这个因素的制约,建筑企业纵使有先进的机械设备,也因没有操作能力高的工人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从业人员素质低

在我国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之中,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大多数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参差不齐。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这些人员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将会给工程本身带来质量问题。

3.建筑行业人才需求数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建筑行业人员在各个招聘会上都比较抢手,在招聘数量上一直稳居前列。在加快小城镇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大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态势。

三、如何办好高职建筑专业

(一) 专业定位要准确

“定位”就是指学生培养出来了干什么,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学生在学校学什么。只有准确的定位,我们才可以避免在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对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对教学环节的运作等方面出现问题,才能正确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调查表明,建筑行业要求的核心能力有以下几点:

(1)了解工程材料及制品的技术性能并具有检验材料质量优劣的能力;

(2)具备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熟练运用制图软件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3)具有一般构件计算、设计和验算的能力;

(4)能操作一般测量仪器,具有施工测量的能力;

(5)具有计算简单建筑工程造价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

(6)具备建筑工程的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设置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投入力度,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认真分析了建筑业所要求的核心能力之后,就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建筑工程制图与CAD、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课程,强调学生理论知识以够用为主,并要求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同时加大在实践环节的资金和课时投入,在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强化了理论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工作,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成败。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我们需要的不是本科院校的学术型专家,只有那些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才是我们需要的好老师。高职教育本身又是新兴事物,师资队伍的建设肯定跟不上专业需要的步伐。因此,在开设建筑专业之初,我院采取了“培训加引进”的人才机制:对原有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新型的施工工艺、技术;引进企业当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以此来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四)加强校企合作,争取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企业来说,学校可以保证企业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可以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承担企业员工的培训任务;学校可以选派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对于校方来说,可以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利用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与企业中人员的交流,准确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以便能准确迅速地转变教学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体系的设置等。我院的建筑类专业虽属于新开设专业,但在开设之初就很重视与周边企业的合作,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学生的校外实习工作基本在协作单位完成,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学资源,也为以后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方式积累了经验。

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探索 篇4

建筑专业集群是指从事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室内设计、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专业的企业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建筑企业链。这些建筑企业链在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高度的整合和紧密的联系, 建筑专业企业链的发展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结果。在建筑专业企业链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 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是在广东省的从事建筑有关的企业在广东省的集中, 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基础是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 具有明显的广东建筑产业的行业特点, 建筑专业集群已成为广东省发展区域经济, 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为了适应广东建筑产业链的发展, 培养广东建筑产业链中所需的高综合素质、强实作、懂技术、懂经营、知识面广、能吃苦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本文对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1 广东省建筑行业的现状

1.1 广东省建筑行业正在高速发展

经过建国后60年的发展,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锤炼, 广东省的建筑行业已经从简单落后的基建部门发展为国际国内领先、具有强大建造能力的专业集群。今天的广东建筑业已经具有卓越的设计、施工、建造能力, 已经建设和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广东省建筑业总产值由2006年的2 592.5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6343.44亿元, 年均增长16.3%;从事建筑业的人员由2006年的166.2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86.63万人, 近几年平均每年增加3.40万人。广东省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建筑企业的产值利润率不断提高。2012年统计显示, 广东省资质内建筑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39 894元/人, 是2006年的2.2倍, 年均增长14.1%;产值利润率由2006年的3.5%提高到2012年的4.2%, 6年间提高21.6%。广东省建筑业在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不但在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承担着将建设资金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重任, 而且还在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随着广东省建设“两个适宜”国际化大都市进程的持续加快, 作为支柱产业的建筑业也面临着一个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

1.2 广东省建筑行业向绿色环保型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 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我国建筑业面临着一些环保问题。在以前的经济发展中对环境形成了污染, 资源造成了浪费, CO2排放超标。建筑业是我国能源消费和污染增长的地方, 粗犷型发展的建筑行业与我国政府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有尖锐的矛盾。所以现在广东省的建筑行业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整个过程中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为前提, 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节能舒适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所。将有利于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最近几年, 随着中央关于发展节能节地型住宅相关政策的发布, 以及与之相配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文件相继出台, 绿色建筑日益成为中国房地产从资本外延型向技术内涵式的产业化转型过程中。在政策鼓励与房地产转型配合下, 广东省的绿色建筑无论是从绿色标识数量、规模化发展, 还是标准规范体系、政策法规来讲, 都可以说是已从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广东省的建筑行业正在大力推进建设低碳城市, 加快以建筑集群经济为核心, 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建筑循环经济为核心, 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建筑知识经济为核心, 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1.3 广东省建筑行业向技术型发展

为了适应国际建筑行业的发展, 广东省的建筑正在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广东省的建筑行业正在向技术型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在设计中体现环保健康和节能的新概念。绿色建筑在设计中, 一般采用整体设计, 在整体设计中, 注意整个设计规划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因地制宜的将要设计的功能和设计规划区域的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 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采取先进的技术来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中, 合理地利用建筑空间, 对建筑进行通风、遮阳、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绿化, 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 使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特色来合理的体现自己的个性。

2) 采用新的施工技术。在绿色建筑中, 建筑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 广泛采用一些新的施工技术。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大地改善了施工环境, 提高了施工效果。

3) 采用了新的建筑材料。为了实现绿色建筑, 提高建筑行业的综合效益, 建筑行业近几年来采用了大量的建筑新材料。这些新材料一是建筑节能方面的新材料, 主要在遮阳、隔热、太阳能技术领域的新材料;二是化学建材, 以塑料管、新型防水材料、建筑涂料为主;三是混凝土新技术采用的新材料, 这些新材料可以增加预拌混凝土的施工领域, 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工艺;四是高强度高质量的建筑钢材;五是在住宅结构中大量应用强度好质量轻的新型墙体材料;六是采用没有有害气味和核辐射的环保装饰材料;七是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最新的检测技术;八是在建筑结构中采用粘钢和碳纤维加固技术、裂缝修补补强新技术;九是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工程中;十是新型的高效能的建筑设备。

2 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2.1 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广东省的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建筑行业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建筑质量都得到了大的飞跃。在新经济来临的时候, 为了应对新经济对建筑的要求产生了建筑专业集群。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是建筑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 广东的建筑专业集群是在竞争形式下培养和发展壮大的, 是在广东省的建筑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建筑专业集群可以提高广东省建筑产业竞争力, 可以整合建筑行业的资源, 进行建筑行业的优势互补, 提高建筑行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采用新的国际化的管理模式, 参与世界建筑行业的竞争, 提高建筑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是由广东省的建筑经济市场和广东省政府发展经济的举措下从小到大形成的。

广东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大量的各类建筑, 形成了广阔的建筑市场, 这些大的建筑市场需要建筑资源的大量投入, 这些建筑资源包括土地、建筑材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筑劳力和大量的建筑资金。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市场就不光需要建筑资源, 还需要大量的技术资源。随着建筑市场的要求的提高, 建筑市场对建筑资源的利用和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种形式下, 单一的独立的建筑企业已经不能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 建筑市场发展的形式使得这些建筑企业必然的强强联合, 资源整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建筑专业集群。

2.2 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以前那种单专业的培养建筑人才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新市场的要求。目前, 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已达3 893万人, 居各行业之首。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 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 远低于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 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 大学以上学历者占11%;占从业人员总数90%以上的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近五年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4.25%的速度增加。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建设事业市场化加速, 出现了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很快的新兴行业, 如建筑装饰、房地产和物业管理业。智能建筑成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我国加入WTO后, 建筑业面临着在国际建筑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 急需大批适应国际建筑市场需要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这些建筑新型综合人才是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筑专业集群需要“专业技能精, 上下链知识广”的综合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适应广东建筑企业链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建筑企业链中所需的高综合素质、强实作、懂技术、懂经营、知识面广、能吃苦、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3 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第一, 建筑专业集群的各专业交叉渗透。建筑集群的企业很大部分是劳动和资金密集型的企业,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 为了应对建设项目越来越高的目标, 各企业间都自觉的将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其他企业的优势专业紧密的结合, 来共同完成建筑任务, 建筑专业集群中有大小各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

第二, 专业集群中的技术互补。目前的建筑行业改变了高能耗、粗犷式的建造模式, 开始向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建筑方向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涌现了许多的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这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是一个或几个企业可以完成和掌握的, 建筑企业链之间形成了技术互补互助的建筑专业集群。

第三, 建筑专业集群吸收了新兴技术企业加盟。建筑行业的要求在前进, 建筑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也要不断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 建筑专业集群就已不再是单纯的建筑企业集群, 而是有一批新技术、新材料的高新企业加入, 高新企业的加入改变了部分原有的建筑的技术和材料, 给制造技术制造工艺带来了新的知识, 使传统的建筑产业充满了活力。

第四, 建筑产业的人才短缺更加突出。建筑专业集群中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 都需要能够给企业发展壮大的综合性人才。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建筑企业迫切需要既懂得建筑技术又懂得绿色建筑、先进的工艺、新型的节能环保材料、信息化技术的综合技术人才。

第五, 建筑专业集群大量掺入国际元素。建筑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 面临着国际间的竞争与交流, 面临着国际大舞台。而国外的大型建筑企业也看好了我国大的建筑市场, 都希望能够到我国的建筑市场分一杯羹, 都想方设法的与我国的企业进行联合。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已经走向了国际舞台, 承接了许多大型的国际性业务, 与国外的建筑企业进行了多层次的合作, 体现了广东建筑专业集群的雄厚实力和发展远景。

4 结语

广东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广阔的建筑市场, 这些大的建筑市场需要建筑资源的大量投入, 这样一个庞大的建筑市场不光需要建筑资源, 还需要大量的技术资源, 建筑市场对建筑资源的利用和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单一的独立的建筑企业已经不能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 建筑市场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建筑专业集群。广东省的建筑专业集群具有各专业交叉渗透、技术互补、新兴技术企业加盟、人才短缺和大量掺入国际元素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孙剑, 龚自立.建筑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思考[J].建筑经济, 2010, 31 (4) :5-7.

[2]高龙, 汪霄.我国建筑产业集群演化及成长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 2012, 27 (12) :65-69.

[3]孙剑, 王保龙.建筑产业集群类型与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 2012, 33 (9) :9-13.

[4]胡涛.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动因分析[J].经济师, 2011, 26 (3) :264-265.

[5]王晓冬, 孙剑.南通建筑产业集群效应分析[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7 (2) :4-7.

[6]孙剑, 龚自立.建筑产业集群及其模式的探讨[J].生态经济, 2011, 27 (11) :102-104, 107.

[7]张嵎喆, 史建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评述[J].经济研究导论, 2010, 32 (52) :15-19, 43.

建筑工程系建筑电气专业 篇5

一、实习目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在实际中学习到了电气的技术管理知识、电气设备的制造过程知识及在学校无法学到的实践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毕业实习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实习,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补理论教学的不足,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习岗位及岗位要求

1.实习岗位 :亦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实习内容 :电气CAD绘图

3.岗位要求 :掌握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弱电部分的设计,照明部分的设计、动力部分的设计、防雷接地部分的设计。学会所用电气设备操作方法和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建筑电气方面的设计规范,以及掌握画图工具AutoCAD的使用,了解设计院不同专业相互合作的方式,为以后的电气设计工作打牢基础。

认真并且细致的绘制好每一份电气CAD图纸。

三、实习的具体内容

所领导安排了资深的电气工程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进行辅导,针对我个人情况制定的实习内容如下:

1.了解建筑设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尤其是建筑电气设计方面。

2.熟练掌握CAD绘图软件,为以后的设计和绘图打牢基础,提高工作效率。

3.熟悉建筑电气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并且进行实际项目的绘图实践来加深理解。

4.在以上工作的同时,加强电气专业知识的学习。

【学习阶段】电气规范、CAD、读图以及专业知识:作为一个没有过建筑电气绘图经验的人,指导老师建议着重巩固CAD绘图的能力以及从易到难的熟悉电气规范条例,最后结合施工图来巩固CAD能力和对规范的理解。主要学习内容如下:

AutoCAD软件的学习:

1.工作目标:在实习阶段尽快熟练掌握AutoCAD绘图软件。

2.工作成效:能够熟练自如的绘制电气施工图,能够解决绘图中遇到的软件操作问题。

3.学习内容:通过学习CAD教材、网络上搜集的使用技巧以及和刘工的请教,学习了CAD中图层的管理、打印出图、比例的概念、文字和标注的样式、快捷键的使用、图纸空间的出图、块编辑等一系列的专题,并且也解决了在画图中遇到的软件操作问题。电气规范标准的学习:

1.工作目标:了解建筑电气规范的基本内容,本着由浅入深的方法,首先熟悉住宅相关以及照明相关的规范,然后全面了解其他方面的规范

2.工作成效:对《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住宅电气设计规范》进行了学习,熟悉了其中的条目。并且结合实际的施工图来理解规范里的条目。

3.学习内容: 对于《民规》中低压配电、配电线路、电气照明章节重点学习。《建筑照明设计标准》里的各个章节都进行了解,对于住宅规范中的电气部分进行了学习。照明和供配电专业知识的学习:

1.工作目标:指导老师建议从电气专业中相对容易和入手的“照明模块”入手,然后拓展到供配电方面的知识。

2.学习内容和成效:照明方面,主要是学习了光源和灯具种类,照明标准等级以及照度计算、照明的配电等。对于供配电方面,主要学习了负荷分级、负荷计算、低压电器保护电器以及配电线路的选取等。工作成效是基本上能够读懂电气施工图。

【实践阶段】—电气施工图的绘制

照明平面图的绘制以及修改合同附图

1.工作目标:通过实习阶段,能够读懂电气施工图,并且可以完成描图以及修改平面图。

2.学习内容: 绘制了恒大项目的住宅照明平面图;修改了万科东丽湖项目的合同附图;通过实际的画图,提高了CAD软件的能力以及对于专业规范的理解。

四、经验及教训

1、缺乏工作经验

因为自己缺乏经验,很多问题而不能分清主次,还有些培训或是学习不能找到重点,随着实习工作的进行,我想我会逐渐积累经验的。

2、工作态度仍不够积极

在工作中仅仅能够完成布置的工作,在没有工作任务时虽能主动要求布置工作,但若没有

工作做时可能就会松懈,不能做到主动学习,这主要还是因为懒惰在作怪,在今后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没有工作任务时主动要求布置工作,没有布置工作时作到自主学习。

3、工作上不够钻研

因为在我看来,只有被市场认可的技术才有价值,同时我也认为自己更适合做与人沟通的工作。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得到印证,我会持续地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充分展示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而努力。

4、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结合五、实习总结

很高兴自己能有这次锻炼的机会,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非常全面而且深入的了解。一直以来我们只是在教室里在课堂上拼命的去学习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但是,我们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而通过这次实习给了我们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总之,在实习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在老师和同事的关怀与培养下,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也有了全面的发展,但我知道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还要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优秀的同事学习,继续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在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使我对CAD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开始觉得它不是一个轻易学好的软件,觉得用处不是很大。但几天的学习下来,使我对这个软件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不但用处很大,我们可以用它作出工程、建筑等方面的图画来,而且易学,就是把那些基本的套路把握熟悉了以后就很简单了,还有要害的一点就是对自己要画的东西一定要熟悉的,否则一些要害性的标本就画得不恰当了。计算机绘图的目标就是要使设计的结果在生产实践是发挥作用。目前的设计结果基本上以纸基图纸的方法进入到生产中,同时,在设计单位,纸基的图纸也是图纸档案治理的主要对象。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方向是达到设计、生产的无纸化,但除了极少数巨型的制造企业外,绝大多数普通的设计生产单位还是以纸基图作为组织设计生产的依据。因此,怎样将CAD设计产生的电子格式的图纸转换成为描绘在规定幅面上的纸基格式的图纸,是一个与生产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步与图形的修改、编辑等绘图过程同等重要。

对一个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是个人在这个企业能否有发展,工作开心与否的关键,通过这几个月月的实习,我非常认同设计院的文化氛围,相信一定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其次,个人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也是决定个人潜质的重要方面,来到设计院实习感受最深的是设计工作切忌浮躁,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讲究的是积累和严谨。所以从实习那天开始,我就努力锻炼自己踏实严谨的素养,平时注意各个方面知识的积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长远的规划,私下有时间就多查阅专业资料或咨询老同事。

另一个实习中体会到的工作态度就是敬业和创造性,一次周日来单位工作看到了很多同事都在所里加班,并且加班时间干劲儿十足,这是团队战斗力很强的一个体现。还有就是设计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在多次修正绘图的过程中体会到图中的每一处连线和布局以及器件的选型都要有很多思考在里面,要考虑实际工程施工和客户需求。

总之,在设计院的这段时间,不仅为以后的电气设计工作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也被所里良好的工作气氛所感染,融入到了所里的工作中。期间特别要感谢学校给予了我这次宝贵的工作机会,让我能够加入到这个优秀的集体中,还要感谢所里老师全程对我非常耐心以及专业的指导。

希望自己能够为设计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在这个集体中快乐的工作。

以上是我对实习工作的总结,相比以前,同样的是都充满了挑战并且面对着压力,不同的是多了一份快乐与温馨。

建筑专业发展 篇6

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特点

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众多设计课程中,建筑结构课程属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在进行建筑构思和设计中,具有基本的结构件逻辑与体系概念,增强建筑设计中结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出比较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建筑方案设计。

一座建筑物能够得以实现,结构往往具有关键的作用。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专业需要同结构专业密切配合,建筑设计师往往需要具备相当深入全面的结构知识。所以,建筑结构课程对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结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二是建筑结构课程自身的定位。

在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计类课程是核心课程,技能类课程是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类课程则是建筑设计的支撑。在实际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理论类课程的部分。过分的强调设计表现或者计算机操作,让学生在工作后很难掌握建筑设计工程性的本质。

在具体的教学定位中,只关注理论知识而忽视与实践结合,这样首先单纯的理论教学容易导致枯燥的教学氛围,其次过分强调力学计算等内容的应试教育会让学生错误地形成了“结构无用”的认知。

2.课程内容

在建筑设计工作中,具体的结构设计、结构计算、结构制图有专门的结构设计师负责。作为建筑师,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有良好的结构逻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与结构设计专业有效配合,在施工阶段能够及时与结构设计师一起解决现场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结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内容的教学,忽视了结构构造、结构体系、结构比选的内容,缺少结构专业、结构图纸及结构配合等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方面加大了不必要的学习难度,而且也导致了学习效果不好,实际应用不足的普遍现象。

3.课程教材

现有建筑结构教材大多数都是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教材加以简单的删减和改写而成,没有考虑建筑学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结构计算,让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觉得难度大,不愿读。在现有教材中,大多数是内容过多,还涉及一些不常见的构件,和土木专业的课本区别不大。

同时,教材版本没有及时改版更新也是建筑结构教材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层出不穷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的产生往往先于教材的更新,很多结构设计非常优秀的建筑案例应该被采用到建筑设计专业的结构教材里来,与时俱进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教学思考

1.兼顾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

建筑设计专业一般学习年限为5年,而高职院校学习年限为3年,想要充分完成课程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整体课程体系,既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与设计类课程保持良好的互动性和延续性。

在课程开设时间上,建筑结构课程应相对靠前,在学生经过一定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后,这时学生已经对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和设计需求,结合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对后续建筑设计课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2.面向职业需求的授课内容

高职院校的教学有其职业需求的特殊性,建筑结构的授课内容也应紧密面向具体工作。从建筑设计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筑设计师所需要的结构知识主要在于结构设计、结构配合和注册考试等方面。高职学校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助理建筑师、建筑绘图员等工作,结构配合作为最重要的部分,决定了授课内容应该以此为主,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施工图纸阅读、结构专业图纸对接、建筑结构协同优化等能力。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适量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筑设计本身是强调实践的工作,建筑结构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实际运用。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安排一定的实训操作、工地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结构认知。

3.观念取代概念的授课理念

在大部分的理论课程学习中,概念推导、公式计算往往是课程的重点。从建筑设计师整个职业培养,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传统的授课理念把建筑专业的结构教学视为土木专业结构教学的简化版,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在现实工作中二者的相互配合,协调创造。不管是从助理建筑师、主创建筑师、主任建筑师等不同的职业阶段,还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设计阶段,具有结构观念往往比了解结构概念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在职业分工日趋细化的趋势下,具有结构观念的建筑设计师和结构设计师的配合是实现优秀建筑设计作品的前提,所以在以建筑结构为代表的理论课程授课理念中,应该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培养设计观念。这样不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充分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于专业本身设计能力的调高,工作素养的锻炼也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结语

建筑设计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艺术类型,建筑设计师工作是一项强调多专业配合的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建筑设计专业又具有时间短,重实际的特点。因此,充分考虑实际教学现实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在多方面进行建筑结构教学改革,对于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优化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筑专业发展 篇7

关键词: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

塔里木大学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创建于2001年, 发展至今已经近16个年头。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师资引进, 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人才培养方案也分别与2008年、2011年、2013年进行了微调修订。 为深化本科教育改革,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势在必行。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方向、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评估等方面。 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是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专业本科教学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1]。

1专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大学1979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 河南农业大学1981年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能源工程本科专业, 1998年专业名称调整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目前全国只有不足20所高校开设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 在2015年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 来自全国24所院校的领导和专家80余人就专业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全国其他院校情况大致相当, 每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平台各不相同, 培养模式也有较大差距。 中国农业大学主要侧重于农业设施工程及工艺的改进和优化设计;河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主要侧重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我校及其他高校多侧重于民用建筑工程的培养;很多农业为主高校的该专业对风能和太阳能的研究相对较少。

2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 但在全国范围内招生数量一直没有明显增加, 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交叉性强、知识覆盖面广、专业特色不突出、没有上级主管单位、缺乏社会影响力。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专业发展方向, 是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 专业培养目标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2],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这个专业名字涵盖的面广, 涉及到的领域多, 在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 应充分考虑到各地、各校、学生个体、社会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使培养目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3]。

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 建筑业不在是国家的支柱产业, 行业对建筑施工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幅降低, 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近三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从85%降到40%, 说明原有以培养从事建筑工程相关研究、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的人才目标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 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地处南疆, 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 农业生产效率低,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定义为:具备从事乡镇建设、设施农业与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的基本知识, 得到建筑工程师、农业生物环境与农村能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具有本专业工程项目建设可行性论证、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基本能力复合应用型人才。

2.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高校课程体系是指各课程间的相互分工与配合, 主要包括课程的组成“结构”目标和任务, 它是学生所学课程的总体框架[4]。塔里木大学原有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课程体系的课程平台主要分为四大部分: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特色教育平台课程。我校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偏向于民用建筑类, 详见表1。

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民用建筑类课程门数及所占学分都是最高的, 达到85.4%, 设施农业及能源环境类课程所占比例共计14.6%, 几乎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学生就业渠道也一样,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90%以上毕业生都从事民用建筑的施工和设计工作,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后者主要是培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管理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面应该有很大差别, 学生就业与考研都与土木工程专业相比较根本没有优势可言。 显然课程体系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3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调整

近三年我国建筑行业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下降, 加上十八大国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4年12月党中央又提出精准扶贫, 到时候要让七千万贫困人口一同买入全面小康社会, 农业增效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我校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适应社会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应偏重于农业建筑与环境、工厂化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与科学利用。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

我校地处南疆, 人才培养要以足南疆、服务新疆、面向中亚、政治可靠、专业过硬, 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较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 多听取行业专家意见, 通过对每年毕业生的回访, 社会发展对岗位人才的需求为指导。以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为引导, 深化专业改革, 课程体系内容上, 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2优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关系

原有课程体系当中所开设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 最后的结果学生必须选才能够达到毕业时所修学分,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中, 应该把设施农业类、能源与环境类课程门数增加, 大幅压缩土木工程类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保持在5门左右, 并都要与专业相对应, 大幅增加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和所占比例, 按照1:2的关系设置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从事专业自主选择所修课程, 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 达到学生所选课程都能正常开设, 让学生选择老师,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 而不是表面选修学生必选。适当增设专业特色课程, 专业特色课程包括体现南疆地域、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前沿的特色专业课程以及跨学科综合性课程, 应按照专业按方向或学生发展方向分模块、分方向设置。

3.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一般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而言, 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训练相结合, 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属于交叉学科, 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 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5]。要推进实验、实习独立设课, 构建分层次、 分阶段的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验课学时, 更多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 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更多的去发现问题合计决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以现有实验室条件, 依托教师课题、全国大学生农建专业创新设计竞赛等载体, 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迎春, 雷超.学分制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 (上半月刊) , 2010, 01:201-202.

[2]刘武林.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的进展与展望[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01:123+125.

[3]王艳锦, 刘圣勇, 张全国, 徐广印.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9, 05:21-22.

[4]王济军.谈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5, 01:49-52.

建筑专业发展 篇8

1.1 目标要求过高

作为建筑学本科五年制教学的最终设计,培养体系的教学目标往往会将毕业设计指向一个体现教学质量与展现教学成果的终极目标[2]。因此设有建筑学专业的各大院校对毕业设计均提出过高的要求,强调毕业设计的难度、深度、综合性;题目设置偏大,场地、功能和流线复杂;要求对建筑空间、造型、比例、细部及构造等仔细推敲;设计深度上要求达到施工图深度,至少达到扩初深度;要求在绿色和高技术上有所体现。

1.2 目标实现环境差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环节,也正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阶段,多数学生忙于找工作、参加研究生复试、到目标单位继续实习。所以,毕业设计的实现环境与学校及导师要求实现的目标不能很好匹配,极难保证做毕业设计的时间。

2对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面对这看似难以调解的问题,可以结合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进行毕业设计分组,对毕业设计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其要点是将毕业设计的高目标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的知识专长进行分解,加强毕业设计的针对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看似弱化目标,实则增强效果的目的。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按什么分组”,首先要解决的是对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2.1 对毕业设计的重新认识

目前,将毕业设计的教学内容、目标看作是本科教学成果的系统总结及升华,势必导致对毕业设计的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深度等一切都以高标准对待;或者将毕业设计当成学校与社会的节点,又将工作所需的众多知识加到毕业设计的任务之中,这与毕业设计本身时间短、学生在此期间又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人生重大问题而精力分散,力不从心形成重大矛盾。

就学习规律而言,不在于将学习目标定得有多大、多高,而在于实际环境中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学习到更为实用的知识,不妨让毕业设计轻装上阵,将毕业设计看做是有针对性的工作准备阶段,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便建立起一定范围的较强的知识体系,相对于大学前期教育的广泛性、启发性,更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及相对完整性。相对于大学前期的全才教育,毕业设计更应是突出特长的专才教育。

2.2 对建筑学自身广义性的认识

建筑是一个相对永恒又距离最近的作品,人们希望它能体现所需要的一切,至少是尽可能多的,因而建筑学自形成起便是集技术与艺术为一身的,又涉及哲学、心理、环境、历史等多学科知识[3],建筑学本身的广义性是无需争论的。

2.3 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差异性的认识

建筑学是技术与艺术的,需要建筑师既具有理性思维又具有感性思维,创造出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必须具备很完善的知识结构。实际上,有的学生更擅长理性思维,对建筑功能、流线、防火、疏散把握的更为准确,相应的知识体系可能是偏技术型;有的同学更擅长感性思维及形象思维,对建筑立意、构思、造型、细部等运用自如,相应的知识体系可能偏于艺术型。

2.4 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差异性的认识

建筑学的广义性决定了建筑学专业学生未来职业的差异性,近年来,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分流情况为大型设计单位、中小型设计单位、研究生、房地产行业、设计咨询行业等,而这些行业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面对未来工作需要不同的知识体系。

建筑学本身的广义性、学生思维模式差异性的存在及未来职业的差异性,决定了建筑学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多渠道性,对毕业设计的重新认识正是基于这些基础上的,主要目标是加强针对性,增加实施性。

3结合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分组模式

针对目前多数普通院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建议将毕业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具体分组模式见表1。

4毕业设计分组模式的可实施性分析

4.1 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1世纪高校建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概括为:以建筑学为核心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与发展潜力[4]。基于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分组模式正是在本科教育前期厚基础的情况下,结合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出口框架。

4.2 初步调查论证,得到学生的认同

毕业设计分组模式构思确定后,分别在用人单位、往届毕业生、应届高年级毕业学生中进行了初步调查论证,普遍认为该分组模式加强了针对性,使学生毕业设计目标更为明确,也会相应减少学生初入职场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缩小学校教育与具体职业实践的距离。并且学生经过五年级上学期的单位实习后,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相对完整。

4.3 利于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由于目前大多普通院校建筑学专业的毕业设计导师90%以上为建筑设计课专业教师,其他专业类课程教师如建筑技术类教师、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师并未与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毕业设计分组模式在导师组配备上,根据不同组别类型的需要,增加相应专业教师,不仅保证有利于毕业设计成果的完善性,同时也激发了相关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了解学生在建筑设计时的专业问题,有助于教学中专业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的紧密结合。

5结语

对毕业设计的分组模式构思是基于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建筑学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而考虑,建立在教育前期的厚基础、大平台之上的,其要点是将毕业设计的高目标、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生知识专长进行分解,加强毕业设计的针对性,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看似弱化目标,实则增强效果的目的。 [ID:7145]

参考文献

[1]黄立.终身教育与毕业教育背景下毕业设计的思考[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8.

[2]周公宁.简论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及属性[J].华中建筑,2002.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8.

建筑专业发展 篇9

徐伟研究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国家建筑节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全国暖通空调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地源热泵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住建部建筑节能、城镇供热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制冷学会热泵与热回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能源组织 (IEA) 蓄能节能委员会中国代表

在笔者以往的印象中, 专家都是以一副学者之风、埋头做学问、文质彬彬书生气示人, 但是徐伟院长却给笔者一种风度翩翩、谈笑风生而且又是“饱读诗书”的感觉。这也让笔者感受到:与智者交谈, 受益良多。

“大咖”在人们的心中, 往往都是会让人感觉可望不可及, 但是当笔者与徐伟院长面对面交谈的过程中, 仿佛是在听他在给笔者传道授业。奈何时光飞逝, 总是感觉和智者的交流太少太少。

绿色建筑是国际发展趋势

当笔者和徐伟院长在聊到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时, 他向笔者道来:“首先, 我们要界定绿色建筑的范畴——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简称“四节一环保”) , 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的营造。绿色建筑发展是国际发展趋势, 在当前的中国市场来说又特别的急需。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 我们发现过去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代价非常之大。中国未来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话, 选择绿色建筑发展是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的终极目标是近零能耗建筑, 而近零能耗建筑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 集中体现现有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建筑节能技术集成;第二, 适度提高现有室内环境舒适度;第三, 能耗比现行居住建筑节能标准节能80%以上, 比现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节85%以上;第四, 不再需要传统的集中供热。

建筑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会产生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 传统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必然要向高效的环保型发展模式转变, 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必由之路, 也符合现今世界建筑行业发展的潮流。可以说, 绿色建筑给我们带来生活品质的提高、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 总结为一句话, 就是带来了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西方差距慢慢缩小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中国推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开始了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文化交流学习。在谈到中国的绿色建筑节能发展过程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之时, 徐伟院长表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晚了10—15年左右, 但是在最近的5年里, 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在国务院出台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之后, 包括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 在落实行动方案中, 都出台了举措, 所以说绿色建筑这几年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但如果说和欧美先进的绿色建筑发展国家相比的话, 在全社会范畴内, 首先是我们国家人们的认识和意识方面有差距。对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而言, 绿色建筑的认识和意识已经得到了普及、提高。但是在百姓参与绿色发展绿色建筑等方面, 应该说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其次, 从产业角度来讲, 特别像欧美国家, 比如说美国这样绿色建筑比较先进、比较早的国家, 我们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还有差距。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的设计行业, 也还是有一定差距。

总体来讲, 我们大多数绿色建筑设计, 包括实施方面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全的自觉行为, 有一定的政府导向, 或者以一种特殊的需求为主。那我们在绿色建筑的建造、运行方面来说, 这个距离就更大了一些, 这和我们当前建筑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是分不开的。绿色建筑除了“四节一环保”以外, 在施工方面讲究绿色化施工。施工过程也要强调节能、废物利用, 或者对环境保护来讲, 差距仍然很大。平时我们从周边看到的一些在建的项目中, 这些都是很有体会。

绿色建筑就是要求我们在生产建设全过程中做减法。树立正确的观念, 竭力避免浪费, 同时注意投资分配的合理性, 将投资转到提高建筑节能品质和节约资源的技术上, 使得建筑工程总造价增量较少, 甚至不增加的情况下实现绿色建筑理念。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时间里持续保持低能耗, 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运营, 一直到拆除的全过程中都应该贯彻绿色建筑的低能耗理念。建筑设计在建设过程中一直都是最关键的环节, 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国情之下, 建筑设计对绿色建筑能否顺利推行至关重要。建筑师需要改变创作理念,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推敲, 让建筑设计精细化。只有经过严谨的定性分析和科学的定量验证, 才能勾勒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目前来讲, 暖通空调的运行并不被人们所重视, 包括人才、专业技术等, 还有我们的调试技术以及财力方面的支持都不够, 差距就会拉开得更大一些。总体而言,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很快, 进步很大, 但是差距还是有。

建筑节能&暖通

通常, 人们的印象中建筑节能和暖通是两码事儿。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徐伟院长为笔者上了一堂课:绿色建筑讲究“四节一环保”, 而且节能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是重要的一方面, 占比也最高。在节能方面来说, 供暖供冷又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暖通空调关注绿色建筑发展是必然的。这个关系就像在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中, 节能是它的主要方面, 而节能很大一部分是体现在暖通空调上, 因此可以说暖通空调和绿色建筑密不可分, 而且是贡献率非常高的一方面。国际上, 一些大型跨国性暖通空调公司, 无一例外对绿色建筑非常关注, 大家有目共睹。

从上游产业来讲, 首先是绿色建筑的需求, 建筑的发展带来新的产业, 包括我们的设计、施工、运行等。实际上, 机电、暖通空调的产品, 是我们整个建筑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所以说, 暖通行业的节能性、性能、质量, 包括对上游的建筑需求必须有更好的融合, 或者奖励。绿色建筑发展是我们当前发展的一种大趋势, 在这个趋势下, 应从建筑的解决方案、能源的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上多做文章。作为设备供应商来讲, 要有这种视野和眼光, 如何去响应, 如何去提升自己的产品, 来满足它的需求。

从当前角度来讲, 当下正是中国的转型关键时期, 不管是结构转型、社会转型还是产业转型, 中国的制造业和产品, 都要去适应这种转型时期带来的变化及影响。

随着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的城镇化率越来越高, 城市发展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笔者看来, 一个城市要有活力、魅力, 那么绿色建筑最好的形象是和乡土建筑结合。活力通常表现在消费上, 商业要发达, 文化休闲要充分;城市的魅力取决于城市的轮廓线有没有秩序, 以及尺度是不是宜人、亲切。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 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绿色建筑方案的实施不是几个独立部分的简单组合, 它是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之后, 把各个系统设计和暖通设备、材料的选用结合起来, 制定出一个最有效的方案, 获得最佳的环境性能和经济性。

建筑专业发展 篇10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海绵城市,建筑专业转型,复合型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最直接和紧密的练习, 其持续健康的发展能更好的服务和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 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房地产业的转型势在必行。深刻认识、积极面对这一命题, 并且牢牢把握行业转型的正确方向, 既是涉及到中国房地产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亦是职业教育的建筑专业在新时期谋求转型与发展的根本之道。

在建筑行业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背景下,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向教学质量提升和紧跟行业改革发展步伐的需要, 而建筑专业的转型与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蜕变的生长点。只有紧紧围绕建筑行业区域经济的改革发展需求, 才能构建起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企业人力资源需要相衔接的专业规模和结构, 最终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学生素质提升、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目标。在建筑行业区域产业转型的过程中, 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课程中常出现与行业改革的适配性不足,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不够, 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的需求, 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固步自封。据此,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确定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岗位群, 围绕核心技能进行培养。最终使区域产业转型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保持紧密同步。

我校建筑工程专业经过若干年的全面建设和示范校的核心专业建设,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职业结构的变化、人们自身发展需要和招生就业市场的竞争, 建筑工程专业招生逐年困难, 造成原有教育资源和设备的闲置与浪费。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转型发展, 我们在立足学生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同时, 应跟随着重庆区域经济、市场需求和职业环境发展的实际提供应用型技能人才。在专业设置上, 除了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王牌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之外, 还应该主动融入重庆地方区域经济, 提前设置或开设一批当地经济所需要的新专业, 实行工学结合, 与企业签订定向合作培训班, 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实训操作为今后的实际工作积累经验。

“海绵城市”政策催化不断。2014 年11 月, 《技术指南》发布;2014 年12 月, 补贴政策公布;2015 年4 月, 重庆、武汉、南宁等16 个试点城市公布。9 月29 日, 李克强再提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提高城镇化质量, 万亿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海绵城市可有效解决强降雨时城市内涝、干旱时城市缺水、城市生态破坏等问题, 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海绵城市建设, 与此前拉开序幕的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危房改造相辅相成, 构成城镇化建设“升级版”, 有望常态化, 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海绵城市, 简单的来说就是指通过一些列的城市设施的建设与合理规划, 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 能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 下雨时结合不同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以达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作用;旱涝时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比如城市绿化, 冲洗街道, 消防用水等。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 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净化和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职业需求,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5 年5 月份八大员考试改革变化:一) 考试科目--- 三科目变为两科目;二) 考试大纲--- 内容全面改版;三) 新增几个岗位的考试专业--- 市政专业。其中新增市政施工员负责范围主要为室外市政工程, 比如:道路工程、市政排水、市政给水、市政供电、应该还包含不是很深入的桥梁、园林、绿化等。根据建筑行业转型需要, 为了谋求建筑专业的转型与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建筑专业更应该构建以核心专业为主、基础共用、分支较细但又紧密联系的专业体系。在基地、师资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 充分利用原有的优势, 拓展或派生出适应新行业、新工种、新岗位的专业;

对于市场的千变万化, 职业教育必须建立灵活的反应机制, 可根据学校的特色王牌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 结合市场调查分析和本校实际, 推出新专业。比如由原来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 逐步增设不是很深入的室外市政专业, 在组织学生参加土建施工员考试的同时也组织参加市政施工员的考试等, 为建筑行业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一批紧缺的复合技能型人才直接服务于重庆地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董祝元, 温绍金.试析经济转型视角下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五个关系.网校论文中心, 发布时间:2011-07-15.

[2]俞孔坚.建海绵城市不需要“高技术”——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房地产导刊, 2015年第09期.

[3]张永岳.转型——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房地产, 2007年第07期.

[4]郑汉良.建设品牌专业: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发展的生长点.教育发展研究, 浙江省余姚市教科所, 2013年第19期.

[5]研报.“十三五”规划系列与题之四:“海绵城市”, 让水更有“弹性”, 发布时间:2015-04-07.

上一篇:加强医院成本管理下一篇: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