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

2024-04-29

品牌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精选6篇)

篇1:品牌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

品牌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农产品供给在整体上已从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人们对农产品已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和特色。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农业样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浙江省衢州市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培育了一批名牌农产品,取得了良好效果。

衢州市地处浙、闽、赣、皖交界处,钱塘江上游,金(华)衢(州)盆地西部边缘。区内兼有山区、丘陵和平原,全市有人口240万耕地145万亩,木业用地930万亩。衢州是人农业大市,产品资源丰富,传统农业有一定优势,是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生猪和白鹅基地、柑桔基地,茶叶、毛竹、板栗、食用菌生产在全省都有一定的位置。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多种经营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得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农产品数量的扩张,“卖难”问题也随之突出起来。为适应买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加快农业“两个转变”,衢州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在总结多处农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起,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名牌战略,并以此为契机,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逐步走上农业标准化之路。到目前为止,全市主导产业的主要农产品初步形成了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常山胡柚、衢县一口红�崭獭⒖�化龙顶茶、江山猕猴桃、江山白鹅等12个农产品系列标准共59项各类农业标准和规范,作为省级地方标准颁布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范围已经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标准拓展、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标准,内容已经覆盖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各业,涉及种子、种苗、种畜、和养殖、栽培、病虫害防治、动植教授检疫、饲料、肥料、农产品分等分级、贮藏、保鲜、包装等各种农产品生产、加工工艺技术。农业标准化在农业领域中的确立,为名特优农产品的规范化、产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撑,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衢州市农业名牌战略的实施。到底,全市有291个农产品注册商标。浙江省首届农产品展销会上,衢州市有4个农产品被评为全省名牌,14个农产品获金奖,13个农产品获银奖。1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衢州市有常山天子胡柚、衢县一口红�崭獭⒖�化龙顶茶、江山白鹅、开化黑木耳、柯城日升牌高级山茶油等16种农产品被认定为全国名牌产品。

衢州市农业标准化实践和探索,初步显示了标准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给我们以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1、标准化是培育农业名牌产品的重要基础。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后,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农产吕不仅面临国内市场竞争,而且也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产品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农产品科技含量的竞争,是农产品质量的竞争、品牌的竞争。所以,建立农业标准化,推出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名牌,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对农业和农产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标准化,就是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对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的安全。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农业名牌产品。衢州市经济特产源远流长,如衢州�崭淘�1400多年前就有种植,但是形成产量成为主导产业,却是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事。近些年的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使传统产品得到大发展,也引进了一些新品种,但是由于技术不一,标准不同,产品品质差异很大。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形成的`“只求数量,不讲质量”思想的影响下,农产品质量甚至还例退了。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先进、合理、可靠、可操作的农业标准,就为确保农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提供了依据和支撑。农产品的商品化、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更加需要农产品统一的标准,更加需要对市场有吸引力的品牌,更加需要能够成为市场骄子的名牌。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必备条件,是树品牌、创名牌的基础和前提。也可以说,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市场的呼唤,是农产品品牌的呼唤,是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的必由之路。

2、农业标准化是科教兴农的崭新载体。科技必须走出书本和课堂,科教兴农需要桥梁和载体。农业标准化融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把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为科教兴农找到了一种崭新的载体和坚实的桥梁,成为农村科技推广和一种新形式,在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简技振兴农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标准化的实践过程中,衢州市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并逐步形成以农技服务站为中心,以示范、培训和“农技110”咨询服务为主要手段的标准化推广网络。全市到目前止,已建立12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共建标准化示范园区(点)850个,示范户1.83万户,示范面积2.13万公顷。标准化技术正在成为农业技术培训的生要内容。衢县每家每户都有一套“一品红�崭滔盗斜曜己驮耘嗄J酵肌保怀I较匚�实施胡柚系列标准,对全县农户普遍进行了“常山胡柚模式栽培技术规范”的培训。年3月,市委抽调市、县、乡三级3200余名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地起深入到全市1137个行政村,指导农民实施柑桔“三疏一改”技术规范。“农技110”从1911月开办以来,开展农业技术咨询服务10.6万人次,广泛传播各类农产品标准规范,使农业标准技术深入人心,广为农民群众所接受,大提高了农业技术覆盖率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加快了农产品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3、农业标准化是发展效益农业的有效途径。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仅解决了“卖难”问题,实现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由于提高了品质,适应了市场的需要,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身价,提高了商品价值,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了商产、优质、商效的目的。近几年来,衢州市建立的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效益农业做出样板。如常山县以“三场一所”为龙头,建立10个县级一重点示范基地5000亩,23个乡镇骨干基地2万亩,在园区内从苗木到栽培到商品果保鲜及销售,都严格按《常山胡柚条列地方标准》进行管理。据1999年11月实施测定,10大示范基地平均亩产量达公斤,比一般产量高出800公斤;二级果以上优须比例达90%以上,比一般高出245个百分点,其中一级果达85%,比一般提高45-55个百分点,亩增效益549元。茶叶是开化县的拳头产品,“开化龙顶”自1985年被评为全国名茶以来,曾先后获得30多项奖和荣誉,但产量一直不高。近几年来,该县从制定和实施开化龙基茶系列标准入手,通过加强革地建设,狠抓产园改造,提高加工技术,实行分级包装,统一包装监制,彻底改变了以往名茶基地基础薄弱,商标管理混乱,产品标准不清,良莠不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局面,维护了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拓展了市场的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名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年,该县产销名优茶281吨,实现销售额3000万元,分别是1995年4.7倍和3.4倍

;1999年产销350吨,实现销售额3600万元,分别比1998年增长24.6%和20%,名茶销售额占茶叶总销售额的70%以上,共叶生产走上了集约化生产路子。“开化龙顶”享誉,国内外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从而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茶业效益的目的,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积极性。

4、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动力。农业标准化既是农业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也促进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产业化经营是集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机制,是实现生产和市场有机衔接,适应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全需要,社会化生产程度比较高的产业发展形式。生产、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标准化的迫切要求,也都适用标准化管理的手段。标准化生产是从工业开始的,农业标准化借鉴了工业生产的经验,所以产后农业即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更加需要运用标准化手段进行管理。产业化经营的厂家由于了解市场需求,所以比一般的农户更加了解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把生产优质农产品作为目标,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是农业产业化自身的迫切要求。同时,标准化的实施,又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只有在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生产,才能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走上标准化的路子。农产品只有生产、加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上实现标准化,消费者才能真正承认它是优质产品。一流的产品,要一流的加工,一流的包装。所以,农业标准化必将推动农业产业化,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动力。衢州市所辖的江山市近几年制定江山绿牡丹、江山猕猴桃、江山白鹅、江山白菇、江山仙霞特早板栗等系例标准,然后将标准化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形成“一桃”(猕猴桃)“二白”(白鹅、白菇)以及养蜂业生产等几条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了加工产品,开拓了市场,提高了效益。

5、农业标准化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成功指南。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名牌战略的效应,使农民群众更加懂得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成果转变,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市场的需要。农村家庭联产承名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快速实现了量的扩张。但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几年来农村普遍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如何走出困境,使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这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教育、引导、鼓励农民群众适应市场、把握市场、进入市场、占领市场。农业标准化的基础是市场,标准来自于市场,服务于生产,服务于农民,它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的内在要求,农民群众掌握标准,按标准生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也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农业标准化指出了农产品发展的方向,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受到了农民群众欢迎。衢州市年产柑桔60万吨,由于全国水果供过于求,因此必须在提高柑桔品质上下功夫。实施农业标准化之后,农民从市场需求出发,主要品种�崭獭⒑�柚的内在品质、外观以及储运、保鲜、分级包装都有很大的改进,优质果品率、市场和名度、市场占有率都有提高。衢县年出栏生猪62万头,制定“三元猪”系列标准之后,农民群众利用生猪产低潮优化母猪品种,“三元猪”发展加快,目前已占生猪出栏总数据的95%。农民群众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步学会了游泳。

在农业标准化的实践和探索中,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必须很好研究。

一是要抓住重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抓住当地主导产业、主导产品,选准重点逐个制定系列标准。要认真总结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经验,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当地农民的生产水平,及时修订、完善和提高标准水平。要逐步将农业标准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二是要以点带面,努力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推广。制定标准是农业标准化的开始,关键是抓好标准的实施推广。要重视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抓好示范培训,建立咨询服务,落实推广措施,使农业技术标准一直贯彻到农户和企业,使标准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

三是要明确职责,切实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领导重视是搞好农业标准化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创农业名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效益的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放到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农业标准化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必须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农口、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的协调。各责任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抓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抓好质量检测、商标管理等工作。

篇2:品牌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

[摘 要]在全球经济基本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市场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借鉴国际农业合作社品牌战略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认识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性,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关键问题。[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品牌战略 ;启示 1 农业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的国际经验比较 从1844年世界第一个公认的农业合作社——英国罗虚代尔公平先锋合作社成立以来,农业合作社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取得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如日本的农协、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社、以色列的基布兹合作社等国际知名合作社。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在品牌战略实施路径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差别。目前,从世界范围看,法国、美国、日本的农业合作社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在这里,主要就这三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展开分析。(2)日本。日本农协的主要特征是以综合性为主,是在政府倡导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为推动农协品牌化,在两个方面做得较为突出。一是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日本颁布了一个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业的投入品,包括农药、肥料规定了1万多个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下发到各个农协严格执行。二是给予了大量的资金补贴。如日本在新品种推广、农业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来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又如为确保农协资金来源,日本政府提供贷款贴息、无息贷款及农林渔业金库贷款等支持。此外,日本也在税收方面对农协给予政策优惠。(3)法国。法国农业合作社的主要特征是专业性强,即以某一产品或某种功能为对象组成合作社。如奶牛合作社、销售合作社或农机合作社等。为了推进合作社品牌化发展,法国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建立国际化的农产品品牌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目前,法国有4种国家级官方认可的农产品标识认证: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红色标签认证、生物农业标识认证、产品合格证认证;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合作社品牌经营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③政府积极支持,实行了一系列减免税收、优惠贷款、财政补贴等政策。如一般企业需缴纳赢利后30%的利润税,而合作社免征;④重视科研。法国合作社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将科研成果在社员中推广,并给社员进行技术指导,以此来统一质量标准;⑤重视对社员的培训和教育,尤其重视对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合作社开办各种长短期培训,为农民传授科学知识和新技术。2 对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启示(1)提高农产品质量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的农业合作社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从经验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排除贸易技术壁垒因素,农产品质量无疑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在。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夯实合作社品牌化的基础。(2)培育合作社文化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关键前提。国外的许多合作社品牌之所以发展良好,在于它们重视合作社文化建设,有意识地把合作社理念、合作社基本人文精神等贯穿到农民教育中去。我国有部分合作社如果不加强文化建设,很可能会因为缺乏文化根基而无法永续发展。这是今后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进程中需要重点防范和关注的一个问题。(3)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必要手段。从发达国家的做法看,政府为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尤其在投资、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合作社品牌规模偏小,影响力弱。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民专业社的政策扶持力度。(4)完善合作社立法是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的基本保障。国际经验表明:凡是立法比较完备的国家,合作社都取得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合作社的品牌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指导,而政府的帮助和指导首先体现在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 为合作社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合作社产生160 多年来,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社法律体系。目前,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主体地位,但在品牌保护和发展问题上依然任重道远。3 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战略的主要因素(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①资金约束。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组织活动经费短缺,不利于品牌的打造;②人才约束。合作社普遍缺乏较为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品牌运作水平不高;③专业合作社的运行不规范。相当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在制度上还存在问题,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2)外部因素。主要包括:①政府扶持不利。在扶持上,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并存,无法有效解决合作社普遍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实际问题;②合作的文化基础薄弱,合作水平低。由于缺少合作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而目前的合作教育培训还不能普及。各种合作社大多处于孤立经营的状态,区域性的合作联盟较为少见,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缺乏市场竞争力;③品牌的保护和淘汰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和农民受自身眼前利益驱使,竞争行为不规范,有的以次充好,自砸牌子,有的假冒别人品牌,影响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农产品品牌数量过多过滥,形不成品牌优势,浪费了资源。4 我国农业合作社品牌化发展战略(1)明确品牌个性定位,塑造鲜明品牌形象。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特色。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强调鲜明的个性,强调特色的品牌,使产品更具个性, 更具有传播性,从而更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要积极引进合作社形象识别体系,塑造鲜明的品牌形象。(2)加快推进管理创新,积极培育品牌文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对品牌管理的长远规划工作,加快建立品牌管理机构、完善品牌管理制度。此外,一个品牌要想获得真正成功就必须要有文化,这是一个品牌实现更大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文化是品牌的根。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培育一个在顾客心目中有分量的、具有亲和力的、满意的品牌,就应该通过品牌传播培育独具个性的品牌文化。(3)注重品牌整合传播,加强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整合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方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 农业合作社把品牌管理的重心放在建立合作社旗帜品牌上, 明确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 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并且充分利用合作社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进行品牌扩张。文化营销就是在农产品品牌中注入文化的内涵,从而使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文化营销模式可以根据农业产业文化资源特点与消费者需求趋势,依托当地产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在合作社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强化浓厚的人文、风土气息, 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价值。(4)加强品牌自我保护,科学进行品牌延伸。农业合作社要在品牌设计、注册、宣传、内部管理以及各项品牌运营中加强自我保护, 同时也要进行科学的品牌延伸。任何一个成功的合作社品牌,都离不开其赖以成长的农业背景和农产品土壤。因此,在向其他行业和产品延伸时,合作社必须考虑品牌已经形成的市场形象和消费者认知是否符合准备进入的行业和产品的特性。(5)建立农业合作社联合会,品牌经营形成规模。2006 年11 月全国第一个合作社联合会在浙江温岭成立, 这个名叫温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组织总共由76 家专业合作社组成,从成立之初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由于运行得当,效益明显,不久之后浙江的台州等地先后成立了多个合作社联合会。借助联合会的力量,原本依靠单个合作社无法实现的品牌经营可以因为拥有更雄厚的资金、更规范的操作流程、更丰富的人才储备得到很好地实现。参考文献: [1]李中华,曹春燕,辛德树.国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2008(1).[3]李玲玲.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12).

篇3:品牌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

关键词:产业化发展,对策,农业标准体系

一、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1、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的连接纽带。

随着农业产业化“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础、基地带农户”经营走向的逐渐清晰, 把分散、分割的经营业联合起来, 形成整体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共同把产品推向市场, 按市场的需求组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线, 也就是产业链。在产业链中, 各专业分工越细, 相互依赖程度越大, 其协作就越密切。每一环节与其他环节连接的纽带就是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因此, 标准是农业产业链中各环节联系的纽带。

2、农业标准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前提是选择高产、优质的产品品种, 进行符合高产优质农业要求的产中规范化管理 (包括施肥、合理使用农药、对土壤的有效管理等) , 最后取得高效率。高产优质的基础工作是制定相关的农业标准, 并按标准组织生产。在实施农业标准化过程中, 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标准, 从技术和组织管理上, 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 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以保证农业生产有条不紊。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产品为龙头, 以等级制度为重点, 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目标的标准体系, 并按照标准把握生产管理、产品加工、质量分析检查、包装储运等各个环节, 从而, 使我国农业更快地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3、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保证。

农业标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结晶, 将农业的科技成果制定成标准, 并贯彻实施, 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保证。淄博市临淄区西红柿出口量比较大, 远销东南亚。前几年, 由于生产规模急剧扩大, 田间种植密度过高, 导致病害大发, 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1996年根据国家统一安排, 建立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将解决病害的新技术制定成实用、易懂、好记的标准化技术规程向广大农民推广。并根据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 制定了8个相应的执行标准, 要求各村、各户按此组织生产, 由于贯彻得力, 产品质量很快跃居全国之首。

4、农业标准化是加强农业执法监督、实施品牌战略的关键。

农产品有了生产、加工、产品标准, 就有了检测依据, 也就有了防治假冒的武器。如淄博市沂源苹果, 由于果型端正、皮薄、味甜、汁丰, 而深受消费者和批发商的青睐。1998年仅在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的销售量就达60多万吨, 随着沂源苹果在市场销售量逐年攀升, 外省一些果农, 常以其他苹果假冒沂源苹果。为了保护品牌, 当地结合沂源苹果生产实际, 从外观和口感、单果重、成熟度、糖分含量、有害物质残留量五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其中检测有害物质残留量的标准就有14项之多。通过制定标准和按标准组织生产, 有效地防止了假冒产品冲击市场, 切实保护了果农利益, 使“沂蒙山牌”苹果真正成为名品、精品、特品, 畅销大江南北。

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由于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晚, 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处于探讨阶段。农业标准化工作距离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就目前全国的农业标准化现状看, 也不尽人意:

1、农业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在农业标准体系中, 除粮食类产品有国家标准和待业标准外, 大部分经济类特色农产品没有制定能反映自身特色的产品质量标准, 这就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的形成。现有的农产品标准 (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水平不高, 技术含量低, 不利于培育高标准和规模化经营的拳头产品, 而影响农业整体优势的发挥。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 由于缺乏规范的生产及缺少加工标准和产品标准, 质量时好时坏, 产品竞争力不强, 有的产品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2、农产品监测体系的不健全。

在我国, 由于受环境污染的影响, 农产品残留的有害物质增加, 直接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也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农产品监测又恰恰缺乏市场急需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相关指标的监测, 除不能对本地农产品进行公正评价外, 也不能有效地防止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

3、缺乏对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有效监督。

由于经济类农产品多为个体经营, 销售渠道流动性大, 宏观管理和监督难度大, 就容易造成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 进入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

4、标准化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示范区虽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势头较好, 但推广效果不理想, 没有形成示范区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

5、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标准化意识不强,

有关标准化的技术基础知识又相对匮乏, 而不适应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要求。

三、根据农业标准化的要求, 健全相适应的农业标准体系, 并贯彻实施, 形成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

1、要抓住重点,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从实际出发, 抓住当地主导产业、主导产品, 选准重点逐个制定系列标准。要认真总结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经验, 适应科技技术发展和当地农民的生产水平, 及时修订、完善和提高标准水平。要逐步将农业标准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

2、以点带面, 努力抓好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推广。

制定标准是农业标准化的开始, 关键是抓好标准的实施推广。要重视发挥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抓好示范培训, 建立咨询服务, 落实推广措施, 使农业技术标准一直贯彻到农户和企业, 使标准落到实处, 真正发挥作用。

3、要明确职责, 切实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领导重视是搞好农业标准化的根本保证。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创农业名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效益的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放到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农业标准化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 必须明确部门职责, 加强农口、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的协调。各责任部门要齐心协力, 密切配合, 抓好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抓好质量检测、商标管理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黎燕, 刘建强,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4, 6

篇4:国外农业品牌化战略的启示

对我国而言,受人口数量、技术水平、历史沿革、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属于弱势产业,且农产品在产出数量和结构上都有相当的差距。所以,打造农产品的优质品牌,是构建农产品的产业链、实现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

农业品牌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在其不同环节、不同层次以及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合理的方式承担应当的角色、体现应有的职能,运用政府有形、无形资源,组织相关社会资源,管理、支持和推动农业品牌化,并在农业品牌化的运作过程中实现一些重要的经济、社会目标,这些都是实现农业品牌战略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国家在这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构建目标明确的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

在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将农业品牌化战略作为国家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法国“原产地命名控制(AOC)体系”的运作,就是以具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及产品为基础,将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名牌战略相结合,塑造了葡萄酒的“民族精品”和“国家品牌”,形成了相关国际贸易的绝对竞争力。

同时,实施原产地命名控制制度,成为合理开发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促进地区生产发展的手段,特别是对于常规农业来说,使其在地理、气候条件较差的区域找到了发挥独特优势的机会。

正是有了奶酪的原产地命名控制,法国的山区才保持住了一个农户生产网络,尤其是在生产Reblochon奶酪的阿尔卑斯山地区;正是有了葡萄酒的原产地命名控制,才使波尔多地区集中了近万家葡萄种植园农户。在一个战略性的目标及运作下,原产地命名控制制度在法国创造的远不仅仅是可观的外汇收入。

制定具有引领性的农业品牌化支持政策及法令

在战略目标确定后,政府根据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及时出台具有政策指导性的法令,支持农业品牌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比如法国在不同时期修订的《农业指导法》,就是根据社会公众、国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提出农业发展的政策指导,进而落实为实施行动。在1999年的《农业指导法》中,政府提出成立一个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公益性机构,“法国生态农业发展培训署”于2001年11月应运而生,专门负责生态农业的生产、培训和发展等事务,包括生态农业产品认证监控体系的建设;同时还把对生态农业的补贴纳入了农业环境措施的框架中加以实施,为生态农业品牌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日本在1999年通过了《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提出有关提高食品安全性、确保食品品质、重视消费者需求的条款。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立法包括食品卫生、农产品质量、投入品(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动物防疫、植物保护5个方面。为了具体落实《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日本国会还通过了“流通三法”,即《特定农产品加工经营改善临时措施法部分修正的法律》《批发市场法以及食品流通结构改善促进法部分条款修正的法律》和《关于农林物资规格化及其品质正确标记部分修正的法律》。

同时,各国还通过对产品技术内涵的知识产权(专利、品种权等)保护,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2003年7月8日起日本正式实施的《种苗修改法》扩大了品种侵权的处罚范围,不仅对繁殖和销售受保护种苗的团体或个人进行处罚,而且还把购买和栽培受保护种苗、销售和进出口其收获物的企业或个人列为处罚对象。

建立国际化的农产品品牌标准及认证体系

农业品牌化前行及取得成效的国家,都有健全的农产品质量认证、评价标准体系,包括质量标准、特色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等方面。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或接近,并紧随国际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普通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不断修正提升认证标准。比如,为了维护加贴“红色标签”(Label Rouge)产品的高品质标准,法国农业部以部令的形式颁布“技术说明细则”,对鸡、鸭、鹅、牛、羊等家禽、家畜产品和鹅肝、熟肉等加工品的标签规定内容进行周期性的调整,以使其工艺标准得到不断的更新。超前的标准意味着市场地位与品牌价值。法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大都在其他国家之上,体现了显著的竞争优势,使它成为欧洲以至世界的农业强国和品牌农业大国。

国家必须建立统一的认证制度,设立统一的认证机构,制定统一的认证标准,规定统一的认证程序,并坚守认证工作的公正、公开、公平,保证认证的权威性。有权威的认证体系,才能支撑有价值的品牌,保持品牌的优势地位。

认证体系与相关行政、司法体系协调配合,有效遏止破坏认证权威、侵害认证权益的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如在法国原产地命名控制体系中,“国家原产地命名研究院(INAO)”的官员可以作为“消费、竞争和打假总局(DGCCRF)”的官员进行工作,使原产地命名控制产品的品牌地位得到有力保障。

通过农业品牌化运作保护本国农业产业

政府可以通过品牌战略的运作,在不违背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情况下,保护本国农业,维持本国农业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地位,或保持农业多功能在本国的体现。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等,不断地、常常有针对性地提升、更新产品质量、卫生、环境等标准,可以看做运用品牌战略构筑和加高“技术壁垒”的运作。

比如,日本对农产品实施身份证制度,除了保障食品安全、满足特色要求的目的外,很大一个目的就是保护本国农产品以至农业。由于日本本国农产品成本高、价格贵,农产品进口使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身份证制度限制了相当一批中国出口日本的蔬菜、饲料等农产品;即使进入到日本市场的产品,农产品身份证也引导人们在价格与质量信誉间做出有利于本国产品的选择。

篇5:品牌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品牌农业发展,既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建设海峡西岸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我省有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的特色农产品,创建和做强做大农业品牌具有巨大潜力,为进一步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培育、整合、保护、提升农业品牌,为发展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撑。

大力挖掘、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形成品牌,从2008年开始,每年争取培育认定20个以上具有示范性的省级名牌农产品。整合与做强做大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农业品牌,每年争取提升3-5个现有品牌成为国家级农业知名品牌。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到2010年树立起全行业的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从根本上提高我省农业行业的整体素质,增强我省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工作重点

(一)粮油产品

重点培育优质稻米,优质、专用、加工型甘薯、马铃薯、果蔬玉米和优质加工型花生等名牌产品。

(二)园艺及特色产品

水果产品:重点培育柑桔、龙眼、荔枝、香蕉、枇杷、橄榄、梨、柰、李、桃等水果名牌产品,推进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茶叶产品:重点培育乌龙茶、绿茶、白茶名牌产品,促进茶叶产业集群发展。

蔬菜产品:重点培育出口蔬菜、城郊优质蔬菜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名牌产品,推进蔬菜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食用菌产品:重点培育蘑菇、香菇、银耳、白背毛木耳、草菇、鸡腿菇、毛木耳、杏鲍菇、茶薪菇、白色金针菇、姬松茸、秀珍菇等名牌产品。

其它产品:积极培育太子参、旱半夏、春砂仁、一见喜、八角茴香、巴戟天、莲子、青蒿、厚朴等名优药材名牌产品。

(三)禽畜产品

重点培育上杭槐猪、莆田黑猪、长汀河田鸡、连城白鸭、福建兔、莆田白绒乌骨鸡、德化黑鸡等地方特色畜禽名牌产品。同时,依托畜禽生产主产区,建立闽西生猪,闽中肉牛,闽北乳品,闽中、闽南水禽及蛋品,闽西、闽北肉鸡为区域特色的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福清、海沧、晋江、龙海、仙游、新罗、延平、光泽、沙县、长汀等为重点发展区域。进一步培育和巩固我省已有一定基础的肉制品、禽蛋制品和乳制品名牌产品。

三、主要措施

(一)抓龙头,培育品牌主体

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种养大户是打造农业品牌的主体,培育品牌必须抓住主体中的“龙头”。一是要抓农业产业化龙头,壮大品牌规模。通过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着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龙头企业规模数量的增长、带动辐射能力的增强,促进形成一批具有区域优势,起主导、支柱作用的农业品牌。二是要抓农产品加工龙头,提升品牌竞争力。通过扶持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着力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着力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增强加工企业对品牌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提高品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加工企业自身品牌产品的影响力与竞争力,形成用品牌、创品牌、树品牌的良好意识与观念。

(二)抓基地,夯实品牌基础

基地是建设品牌农业的基础。要按照我省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四大主导产业和九个重点特色农产品发展区域布局的要求,做好品牌农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我省产业特色,结合发展 “一村一品”,着力加强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和畜禽等特色产品的基地建设。要从各地的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出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选准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好的主导产业和产品,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在每年重点续建、新建5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扶持和创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并将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纳入各类农业基地建设、区域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目实施中,予以重点扶持。

(三)抓认证,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是建设品牌农业的核心。一要做好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生产技术标准,制订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稳定农产品的内在品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同行领先水平的标准,开展国际通用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生产规范(GAP)、质量管理体系(ISO)等体系认证,推广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注册制度。二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争取到2010年,果、茶、菜、菌等大宗农产品优质率提高1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率分别达30%、5%、0.5%。三要抓名牌农产品的认定认证,成立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评审委员会,研究制定并颁布实施《福建省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管理办法暂行规定》和《福建省名牌农产品标志管理暂行规定》,做好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评选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每年评选一次;四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配套法规,加强认证产品的证后监管和质量监测,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逐步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强制认证和市场准入。

(四)抓经营,扩大品牌效应

要善于利用媒体广告集中宣传、推介我省农业品牌,重点介绍品牌战略、品牌产品、品牌政策、品牌信息等,既引导企业提高对品牌的认识,重视对品牌的宣传、推介,又提高公众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要认真总结各地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做法和经验,挖掘一批先进典型和有说服力的案例,以多种形式报道企业创品牌的先进经验,树立榜样,现身说法,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品牌意识,营造一个推动名牌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在福建农业信息网等涉农网站上开办品牌农业专栏,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开展网上展示和网上洽谈,增强信息沟通,搞好产需对接,要利用博览会、招商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展销会和公共关系等多种促销手段,经营推销品牌。通过网上洽谈、信息发布、供需见面、座谈、签约、联合倡议等形式,把经过“三品”认证、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内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名牌农产品推向社会,以品牌的有效运作不断扩大品牌效应。

(五)抓合力,优化发展环境

篇6:品牌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

近年来,区农林局紧紧围绕“抓品质、创名牌、拓市场、促增收”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管理、品牌培育、市场营销三大体系建设,品牌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农业品牌建设现状

(一)品牌创建意识明显增强。目前,我区已有涉农注册商标800余件,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6件、宁波知名商标14件;有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36个,其中浙江省名牌6个,宁波市名牌30个;有国家原产地保护认定7个,其中: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国家质监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3个。全区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95个,绿色食品9个,有机食品4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面积达23.29万亩。2017年,全区共抽检农产品1108批次,合格率达99.3%。

(二)宣传推介力度持续加大。一是坚持每年组织农业主体参加农博会、食博会、绿博会等各类农业展会,积极参与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已累计荣获各类农产品金奖30余次。2017年,水蜜桃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5月,我区茶叶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二是坚持每年举办桃文化节、草莓节、葡萄节等农业节庆活动,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尤其是2016年开始的水蜜桃文化节,在塑造“桃花之城”品牌形象的同时,带动了我区“赏花经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每年接待赏花游客在20万人次以上。三是积极邀请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参与我区农产品宣传推介,大力开展农产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半径。近年来,我区每年有农业新闻上央视播出,农产品快递配送量年均增幅达75%,水蜜桃、杏鲍菇等农产品成功拓展海外市场。

(三)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溢价效应不断显现,农业促“双增”取得显著成效。茶叶销售价格从品牌创建前的400元/公斤提升至目前的3500元/公斤;水蜜桃实现按个卖,直销香港的精品水蜜桃每个售价达25元;草莓、砻糠雷笋亩均产值超过3万元;竹制品年出口产值超过3000万美元。仅竹产业1项,每年可为我区竹农带来户均7100元的销售收入。

二、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精品化管理能力不强。农民按标生产意识还未形成,对提升产品品质的投入明显不足,农产品分级包装、质量追溯等管理技术应用尚未普及,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已跟不上消费升级步伐。以我区水蜜桃为例,目前桃农还不能严格做到疏花疏果,避雨栽培应用面积几乎为零,造成水蜜桃果型偏小、糖度难以保证,果品品质无法有效提升。

(二)品牌培育合力尚未形成。目前我区有农林、供销、商务、市场监管、各镇(街道)等部门参与农产品品牌培育,但由于缺少顶层设计,造成农产品品牌培育工作扬长有余、补短不足,品牌营销存在蜻蜓点水、重复投入现象。

(三)农业产业链条相对较短。我区农产品普遍以鲜销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变商品、产品变礼品的转化能力较弱,阻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进一步提升。

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思考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环节,是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举措,为加快建立我区农业品牌培育体系,及时发挥品牌强农、富农作用,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升产品品质,维护农业品牌的生命力。1.深化农业技术培训。在继续加强农业常规技术培训前提下,重点要通过市场需求分析、经济效益测算、农业大数据评估等手段,不断树立农产品优质优价管理意识,切实增强农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2.加强先进技术应用。重点要加强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设施化栽培技术、精细化管理技术、农产品分级包装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为优质农产品持续供给提供坚强的技术保障。

3.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做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的巩固提升文章,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基础投入生态化、安全认证普及化、质量检测常态化、产品追溯全程化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化”建设,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决守住农业品牌发展的根本底线。

(二)健全培育体系,形成品牌建设的凝聚力。1.制订农业品牌发展规划。为形成农业品牌培育合力,加快编制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相关各部门要坚持规划引领,严格按照规划明确的发展目标、培育对象、实施路径、职责分工要求,各负其责、精准施策,共同推动我区品牌农业发展。

2.建立子母品牌培育机制。以做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做精经营体自主品牌为主线,由政府主导制定水蜜桃、茶叶等母品牌培育方案,持续发挥我区农业公用品牌的主导引领作用;鼓励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自主创建农产品子品牌,组建市场化、专业化、创意化品牌运维团队,开展符合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品质、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销售“六统一”要求的品牌运维体系建设。通过子母品牌齐头并进,共同培育我区农产品知名品牌乃至国际名牌。

3.加强农业品牌权益保护。为保护我区农产品品牌合法权益,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印刷企业、流通市场的监管,坚决查处滥用、冒用、伪造商标等侵权行为,尤其是对冒充我区农产品、仿冒品牌、短斤缺两等违法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切实维护我区农产品品牌形象。

(三)开展宣传营销,提升农业品牌的影响力。以建品牌、创名牌为目标,不断加大我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一是要广泛邀请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我区农产品动态报道,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二是要及时做好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组织协调工作,鼓励农业主体参加各类优质农产品评比活动,积极为我区农产品拓展市场、争创荣誉;三是要整合打造农业嘉年华盛会,做强我区农事节庆品牌,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发展,促进农产品销售;四是要积极举办各类农产品现场推介会、销售对接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努力开拓农产品出口业务,持续提高我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覆盖面。

(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品牌的带动力。继续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不断加大农业新品种、新装备、新工艺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持续保持品牌农产品的名优品质和市场活力。尤其要鼓励农业企业针对目前局限于作坊式生产的如油焖笋、黄内糕等一批特色产品进行工厂化、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围绕我区主导农产品开展如蜜桃酒、竹制工艺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培育我区农产品后备品牌,切实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上一篇:谁都夸我家乡变化大作文下一篇:文言文中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