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品牌战略

2022-07-27

第一篇:中国农业品牌战略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 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经验,同时也要吸取发达国家失误的教训,要在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在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为了评价农业现代化,跟踪、监测、评价和准确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选择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指标。

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4 个原则:一是有利于科学地评价农业现代化的性质和特征;二是有利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地测定农业现代化水平;三是有利于及时准确地监控农业现代化进程;四是有利于不同农业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根据我们过去的大量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可以使用以下两个层次7类22项主体指标进行判断和评价:

1.收入和消费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

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

农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或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

农村人均农业总产值;

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

3.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农业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农业商品率;

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人均肉类产量;

林牧副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4.农业基础设施与投入

单位土地面积农机总动力;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单位土地面积化肥使用量。

5.农业生产技术与教育

农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初中以上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6.农业组织与经营管理

乡(镇)一级农技服务三站的普及率;

乡(镇)村两级农业服务组织人数占农业劳动力比重。

7.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

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成灾率;

水土流失面积比重;

耕地污染面积比重。

四、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农业现代化

中国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虽然是一个长期动态化的过程,但确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从总体发展过程来看,可划分为4个阶段:

(1)农业现代化的起始阶段;

(2)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3)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4)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

1.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949年到1984年的35年间,中国人民长期处在努力解决温饱问题的时期。尤其是在1978年以前的近30年内,中国的粮食增长速度虽然是比较快的,但是人口的增长速度也是同样比较快的,因此,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徘徊在300公斤的水平上, 无力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粮食和农业出现了高速增长时期。到198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迅速接近400公斤, 人均每日膳食中热能供给超过2600千卡,蛋白质达到67克,脂肪达到51克,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978年到1995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最快的时期。人均国民收入由630元迅速上升到1659元(可比价格),增加了近1.7倍,居民购买力大幅度提高。食物结构显著改善,在粮食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主要动物性食物高速增长,肉、蛋和水产品增加了3倍左右,水果和油、 糖等食物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的趋势。人均每日热能供应量维持在2600千卡的水平上,蛋白质达到70克,脂肪达到58克,主要营养素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综合生产力相应地增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由47%扩大到52%,化肥使用量由884万吨迅速增加到3594 万吨(有效成分),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23%提高到30%。这表明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和生产水平提前接近小康水平。

2.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到2000年,中国将可能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到那时,居民的平均主要食物消费量将会超过小康水平,用于饲料的粮食占粮食总量的比重将达到33%左右,动物性食物及其加工工业和商业将会相应地得到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比重可能达到80%,农业总产值中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的比重将会上升到接近50%的水平,国家和人民有可能增加资金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在农业增产中所占份额可能上升到50%,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5%、农田灌溉面积比重上升到55%、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民占农村人口比重将达到55%。

3.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到2020—2030年,中国将可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1世纪30年代,中国的人口将达到最高水平,即16亿人左右。按人平均的主要食物消费量也将达到最高水平而趋于稳定,接近目前日本人的平均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居民的食物结构明显优化,形成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膳食模式。也就是说,中国的主要食物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将达到最高水平,粮食的一半用作饲料粮,不需要继续增加食物的数量(出口增加除外),重点是不断改善质量。居民和国家就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产值将上升到90%左右,农业总产值中林牧渔业产值明显超过种植业。农田灌溉面积比重将上升到66—80%、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民所占比重将上升到85—95%、农业机械化水平将达到65—80%。森林覆盖率可能接近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组织和经营管理也将明显改善。

4.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到2040年前后,中国的农业将可能完全实现现代化。中国的总体发展战略表明,到下一个世纪的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进入当时的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40年前后,中国的人口可能已经开始下降。居民的膳食模式和主要食物消费水平已经趋于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物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原料食物的消耗量将会继续下降。农业现代化的粮食和食物基础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农村经济结构中,非农产业的产值将会上升到93%左右,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农民文化程度都会达到初中以上,农业普遍实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将会接近100%的水平, 森林覆盖率可能达到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和政策

为了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审慎地选择适合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现代化战略和政策。

1.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实施引导消费的政策。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居民的食物与营养将会达到相应的水平。到2000年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将达到小康水平,2020—2030年,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模式将基本形成,此后主要是结构调整和质量改善。

从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习俗和发达地区现代食物消费结构来看,中国的食物结构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和东方膳食模式特征和优点: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粮食为主,搭配适量蔬菜和一定肉食的膳食结构。这种基本的食物结构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存在下去。与此相应,营养结构的平衡是重点解决优质蛋白质和一部分微量营养缺乏问题。

要按照合理的膳食结构原则,确定各地的具体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目标,作为各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按照食物消费结构目标,实施相应的引导食物消费的系列化政策,一方面要普及膳食与营养科学知识,实施正确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采取相应的消费经济政策和行政干预手段,有效地引导居民的食物消费,实现预期的膳食营养目标,增强人民体质,保障碍人民健康。

2.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要实现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第一个层次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即

一、

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比例结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农业和非农业的比例一般为10∶90;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的比例一般为3∶97。在这个阶段的农业产值虽然下降到3%左右,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累加产值却达到20%左右,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额和地位。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以加快

二、三产业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人们通常强调了“龙头企业”是关键,十分重视加工业的作用。但是,第三产业,即销售和各种服务业同样起着带动或制约的作用。产业化经营可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3.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基础设施。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它包含了农田水利鱼塘基本建设,养殖棚舍基础设施,仓储基础设施,农产品加工设备,农业机械设备等。到201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将由目前的55%先后上升到61%和8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目前的接近30%先后上升到50%和80%。同时要建设一批吨粮田和高产稳产田,分期分批实现中低产田改造的升级,到2030年,中国的大部分农田基本上达到目前的高产稳产农田水平。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提高单位资源的生产力,特别是单位土地资源的生产力,这就需要实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实行可持续集约经营,也就必须相应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应在立法上保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可靠性,不能因为领导人或管理者的变动而任意变动,以确保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适应农产品生产供给的需求。

4.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加快科学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必须加快把农业现代化建设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今后中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到2010年和203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先后达到55%和70%以上。关键是相应增加农业科技投资,到2010年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

要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使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发生质的飞跃。在各地农业现代化试点县、试验区、高新技术园区,都要把农业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作为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安排,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

5.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促进经营管理的创新。未来中国农村的经营模式可能的选择,是“家庭经营和合作服务”。农业经营管理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薄弱环节。到2010年和2030年,乡(镇)一级农业技术服务三站普及和完善率达到80%和98%以上;乡(镇)村两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人数分别达到3%和8%以上,与此同时,要加快建设农业供销、运输、加工、金融等合作服务组织,逐步形成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使农民有更多的自我管理和监督的权力,既能充分发挥管理者的管理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要加快合作服务体制的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供销、生产、加工、金融、市场合作服务组织,并采取有效政策支持各种合作服务组织活动。

6.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双重目标。要在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快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要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基本扭转水土流失面积的增长大于治理的危险状况,争取每年平均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330万公顷。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10年和2030年,争取先后由目前的13.8%提高到18%和25%以上。到2010年,超载过牧的草原基本得到改造,工业废水处理比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超过90%。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和实施一整套可持续的政策和措施。在实施耕地保护地政策的同时,对于渔业捕捞和草原放牧都应当制定定量目标管理责任的制度和法规。实施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和有偿使用政策。把生态环境的被动保护逐步变为积极的生态经济环境工程。在治理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与环境工程的经济效益密切结合起来,增强生态环境工程的自我发展能力,以确保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高速增长的平衡发展。

我们现在正在探索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是一条跨世纪的道路和模式。应当吸收国内外前人走过的经验教训,在明确农民生活现代化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实现中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第二篇:《企业战略管理》中国农业银行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中国农业银行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企业机构名称: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三灶支行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三灶亦园路68号

一、经营项目: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其致力于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自营及代客资金业务,业务范围还涵盖投资银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人寿保险等领域。

二、资金力量:截至2013年末,中国农业银行总资产145,621.02亿元,各项存款118,114.11亿元,各项贷款72,247.13亿元,资本充足率11.86%,不良贷款率

1.22%,全年实现净利润1,662.11亿元。当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中,农行位列第64位;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以2012年一级资本排名计,位列第10位。

三、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1、政治与法律因素(P)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发挥金融核心作用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温家宝总理曾表示,将维持中国农业银行的完整性,表示中国农业银行需要强化市场地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农村经济。

2、经济因素(E)

近年来支持中国经济高增长的一些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减退;“投资—出口”外循环拉动的高增长优势不在;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及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面临重估调整。

3、社会环境因素(S)

1)我国居民对银行的存在持认同态度,并且对银行的存在有依赖性,接受度很强。

2)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强化了储蓄意愿。居民储蓄存款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预防心理。

3)社会教育水平难以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人才缺乏使银行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4)信用文化薄弱阻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中国近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够充分,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主体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守信意识和信用道德理念。

4、技术环境(T)

1)信息技术进步促进生产管理制度创新。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下,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不断创新,电子银行立体服务体系日益成熟。

2)在网络经济中,企业经营者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可以暂时赢得居于垄断或竞争优势地位,但无法长久持续这种创新优势。

3)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要求人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很多商业银行希望在降低自身运营成本的同时,有效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以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四、产业环境分析

1、行业内竞争者:主要有国有独资银行的行业、新兴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银行市场竞争激烈,农业银行将面临严峻考验。

2、卖方:国内企业和居民的储蓄惯性为中国银行提供了大量而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未来吸储压力在增加。

3、买方:中国农业银行拥有中国最大的农业客户群,与许多企业存在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好的买方市场。

4、潜在入侵者:主要包括:外资银行、金融控股集团、转制后的政策性银行和储蓄性金融机构性银行、改制后的地方商业银行、民营资本参股的中小银行。

5、替代者:目前农行面临两方面的替代威胁:资本性脱媒和技术性脱媒。

五、竞争对手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内竞争者主要有国有独资银行的行业、新兴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银行市场竞争激烈,农业银行将面临严峻考验。

1、国有独资银行。处于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体地位的其他三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是工行、中行和建行,这三家无论在人员、机构网点数量上,还是在资产规模及市场占有份额上,均处于我国整个金融领域绝对地位。

2、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那个大潮中诞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优势,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十分活跃的力量

3、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合作银行。我国原有约5000家城市信用社,有相当多城市信用社已失去合作性质,实际上已办成小型商业银行。

4、外资银行。随着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市场开放,国内银行原有的市场准入方面的优势不再存在,与外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金融市场中平等竞争。外资银行大多是混业经营的全能型跨国银行,其全球性的经营战略和全能型的经营方式,从多方面挤压国内银行的发展空间。

因此,虽然中国农业银行是国有四大行之一,但想要在现行的金融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还需要更好的发展自身业务强项,并积极学习其他外资银行的全球性经营策略,注重与时俱进,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获利。

第三篇:农业品牌战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的突出重点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中的产业步子怎么迈?靠谁来拉动?如何开拓市场、赢得市场?实施品牌农业战略为产业化经营及结构调整提出了目标、要求、实现形式,提供了拉动力量、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发展品牌农业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在农业已从产品时代进入了商品时代期间,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还必须进入到品牌时代。品牌竞争,是包含了产品质量、价格、包装、贮运、服务、生产方式、生产环境、企业文化等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竞争。拥有品牌就拥有市场,拥有市场就能把产业做大做强,就能拉动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带动农民增收,有了品牌,结构调整就能调得动、调得准、调得深、调出成效。

所谓品牌农产品,是指农业各产业质量水平高、消费信誉好、市场占有率大、经济效益显著的产品。她是农产品精华,也是农业资源与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晶,是农业和农产品质量水平的象征,是市场和消费者喜爱的“宠儿”。因而,品牌农产品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奋斗目标,质量要求,实现形式。

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1、品牌农业是农业结构性调整的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和成败的关键,而要进入市场首先就得要有一个好的品牌产品,品牌产品一经形成,市场销路就会不断的扩大,从而自然会带动某个产业的大生产、大发展,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市场风险,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对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的行政干预。

2、品牌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发展品牌农业,可以有效地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的整体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

3、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当今的农业竞争已经不是单项产品、单个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把农业生产、加工、与市场紧密联结起来,把小而全的小农经济引到区域化专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经济上来,还可以通过农业品牌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牵头,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按照国际规则,把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引入到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我县品牌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巫溪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我县地域条件不好,交通不便,技术落后,农产品加工薄弱,农业长期效益低下;另一方面,我县又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包括粮、油、生猪、果、茶、中药材、水产、蔬菜等。如何把这些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实施“品牌农业”战略,为此提供和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已获得农业部、重庆市名牌农产品称号有一定数量都有一些知名度。但这些农产品在新的市场分工、竞争与合作中,市场占有率低,不是有质量无规模,就是有规模无质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名牌带活一个产业。把现有的龙头企业盘大盘强,将带活相关产业,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期的历史时期中农村经济工作,要确立品牌农产品战略的发展思路,通过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民增收,培植更多财政税源,从而推动全县经济的发展,实现富县裕民奔小康的目标。为此,必须解放思想,牢树四个观念:一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把重点放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这个新的增长点上;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通过大抓特抓名牌农产品的发展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三是名牌农产品必须同时具备优质化、规模大的条件才能享誉市场,增加效益;四是培育名牌农产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就等于扶持农民增产增收。这四个观念概括为:把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放在名牌农产品开发上,把着眼点放在形成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上,把落脚点放在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上,把后续点放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上,以名牌农产品战略来促进全县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横向来看:与其他区县相比,我县的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生产规模、企业营销能力,产业化程度远不及万州、涪陵的榨菜、江津的米花糖、忠县的豆腐乳。这些也是重庆市名牌和农博会名牌。我们的差 1

距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利益关系不紧密,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带动能力目前较弱,普遍存在有质量无规模,有规模无质量的现象。②扶持重点不够突出。我们的产业相对分散,特色产业、优势产品不够突出,没有集中人力、财力突出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③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够宽松,企业生产经营的其他费用过重。④农业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县地方性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还末进入起步阶段,无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设备。

三、实施品牌农业战略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

实施品牌农业的总体目标应是: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使产业化组织的产品质量效益和加工增值能力有一个大提高;产业化组织的区域布局更趋合理,按照比较优势形成的农业产业带初具规模;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趋于完善,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加;品牌农业在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全县农业整体竞争力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品牌农业战略的基本思路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名牌农产品企业为龙头,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重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动力,以建立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牢牢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就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品牌农业战略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

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一批品牌要有一批规模性的生产基地和几个龙头企业及几个畅销的市场渠道。

四、实施品牌农业战略的主要途径

(一)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业主

龙头企业是名牌农产品的有效载体。在大力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同时,要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抓住机遇,促进龙头企业有更大的发展。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三峡大移民,加入世贸组织和粮棉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努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上多下功夫,防止盲目地“多角经营”、上项目、铺摊子。鼓励具有品牌优势、比较优势的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下,通过兼并、联合、联营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力。二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发展龙头企业,企业家至关重要。龙头企业的经营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严于律已,开拓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经营者正确处理与企业职工和广大农民的关系,为企业家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善管理、办事公平、作风正派的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加大对名牌农产品企业的扶持力度。从一定意义上说,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扶持农民,不管什么所有制和哪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只要与农民有比较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能够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使农民从中真正得到实惠,就应该大力扶持,当前要重点抓好两件事:一是继续抓好农业部等八个部门制定的关于扶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政策的落实;二是按照WTO规则的要求,研究新情况,采取新办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切实加强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1、突出区域布局。农业部和重庆市出台的《优势农产品布局》,将我县的马铃薯、山羊、土鸡被列为重庆优势产业带。这标志着全县农业布局将面临大调整。按照县上提出的经济布局,各地一定要迅速调整区域性产业布局,不搞“小而全”,不搞重复布局,要服从国家、市、县产业布局大规划,该调整的立即调整,该放弃忍痛放弃,该重组的要优化重组,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要集中精力,整合资源,聚合资金,坚持不懈,把优势区域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以布局的大优化实现产业开发的规模效应。

2、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仅是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用化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性合作组织和各方面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凡列入生产基地的区域,禁止一切破坏产地环境质量的其他项目上马。县里各相关部门要将生产基地建立与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等项

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予以重点支持。

(三)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要发展“公司制”和“合作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要继续探索和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建立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行业协会要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实维护和保障行业内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四)重视对名牌农产品的“包装”。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名牌农产品不能“躲在闺阁无人晓”,一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广告宣传活动开展宣传,三是开展节假日促销宣传;四是举办名牌农产品文化节活动等等,把名牌农产品的名声做大、做响、做强。在宣传工作中注重品牌文化、品牌形象的宣传,从注册商标,到商品包装全过程都要注重品位和档次。

(五)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服务

1、转变政府职能,为品牌农业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农户和企业是品牌农业的主体,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农户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要把保护和调动农户及企业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政策和扶持措施,为品牌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从农户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及时提供信息,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服务。各类农村投资项目的安排、技术引进和推广、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退耕还林还草等,要与品牌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加大支持力度。县委县府应把名牌农产品开发工作纳入各部门、乡镇目标考核内容。各相关职能部门、乡镇应列为届期目标任务,将此项工作抓出成效。做到领导精力、部门服务集中到具体的产业、产品、品牌和区域上,一个区域、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领导和工作专门班子,负责到底,落实到底。在近年内每年从农发基金中挤出部分资金,对获得市级和国家级名牌农产品称号的有关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企业优先列入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待;对申报使用绿色食品成功的企业,参照其他区县的做法,以奖代补,无论国有、民营企业给予企业适当的奖励。对农产品注册商标及农产品质量监测认证的费用均给予适当补助或扶持。

2、在尊重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尤其要尊重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下,正确引导,加强管理,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3、加强部门合作,形成推进品牌农业的合力,为名牌农产品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各相关部门农业、工商、技术质量监督、商务、金融等,要适应加入WTO的需要,转变工作重心,及时有效地提供政策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尤其在税收、信贷、商标注册及各种管理费用收取上给予龙头企业一定力度的倾斜,为企业提供宽松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第四篇:实施品牌战略发展现代农业

蔡金华, 刘照亭 ,王敬根, 曲直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所江苏 镇江212400)

摘要:农业是传统的基础产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改变封闭的自给自足经营方式,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一大契机,是生产与发展中现代意识的体现,必将有力地推动农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品牌;品牌战略;农业现状;现代农业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y Actualizing

Brand Strategy

Caijinhua,liu zhaoting , wang jingeng,que zhi

(Hillground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institute of Jiangsu ,zhenjiang212400 ,China)

Abstract:Agriculture, a traditional basic industry, how transform to modern agricultural, how to change closed self-sufficiency business procedure. Brand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a great turning point, embodiment of modern thinking under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nevitably give a big push to the agriculture move forward.

Key words: Brand;brand strategy;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e;

modernagricultue

经济社会,品牌让人们耳熟能详。品牌,是商品的商标或名称,留给消费者的综合印象。知名品牌是企业信誉的象征,是商品质量的佐证,是对消费者的承诺。品牌赋予商品核心竞争力。实践表明,知名品牌商品占据市场销售份额,通常倍加于其他同类商品。

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其根本特点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相互交织,对外界环境和自然条件具有特殊的依赖性[1]。它决定了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增加了非人为因素,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中,对农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产品贸易全球化,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立农业品牌,走品牌营销之路,能使我国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实施品牌战略,是改变我国封闭的、自给自足经营方式的传统农业,朝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契机,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农业向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迈进。 1农业现状分析

1.1农业发展状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是当今社会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 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收稿日期:2009-4-10初稿;2009-6-5二改稿

基金项目: 镇江市科协软科学研究项目和镇江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RK2008010)资助。

作者简介:蔡金华(1965-),男,研究员,研究方向江苏丘陵农业发展。E-mail:zjnkscjh@sina.com1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历史引领社会踏上现代化道路。农业生产也面临着现代农业向传统农业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广泛宣传党的惠农政策,我国已基本解决了粮食供给平衡问题;农业投入加大,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认真调查研究,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逐步完善;大胆试验、示范,加强引进吸收,热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我国农业,在生产能力、加工能力、流通贮运能力、科技普及程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农业在世界上,应属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均耕地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人多地少,尤为突出。目前,发展农业是世界各国繁荣国民经济,保持社会稳定,改善居民生活,推进文明进步,维护国际和平的战略任务。世界发达国家都相继实现了以农业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我国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需要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农业品牌战略的实施,将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江苏丘陵农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内光、温、水资源比较充裕,低山、岗塝蜿蜒连绵,河流、沟坝水网密布,长江贯通其间,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激发起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科技部门的配合下,结合地方农业特点及自然条件,积极开发、生产“名、特、优”农产品。几十年来,我省丘陵农区,涌现出许多具有现代农业雏形的生产专业户或“小农庄”、“小农场”。农产品生产有规模、上质量,生产操作有规程上标准。如江苏句容市白兔的草莓生产,不只是出现规模经营的专业户,而且出现了由农户发起、政府牵 头成立的草莓生产专业合作社,围绕草莓鲜果的供产销,解决生产技术、种苗供应、市场营销等问题。诸如此类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已比比皆是。进一步拓展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农民持续增收。创立农业品牌,生产名牌农产品,已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

1.2 农业品牌现状

农业品牌是指在某区域内受消费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未加工或只经过初加工农产品的著名商标或名称。她蕴含着产品生产者组织者现代管理理念,创新科技的运用,整合了该区域内农业自然条件和人文特点,并极具个性。以1971年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起点,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以对外开放为转折点,我国对外贸易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农产品的国际间贸易也不例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归结为品牌的竞争。农产品争创品牌已经成为当今市场竞争的一大潮流。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注册农产品商标近40万件,约占总数的13%,前15年递增速度,约是总数的一半。以2008年4月农业部颁发的《关于加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为标志,说明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即“三品一标一名牌”为主体的农业品牌建设,已从无序竞争、探索开拓阶段进入到规范管理、认证监督阶段,也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日趋国际化、市场化、标准化。现代农业,是以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为特征,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为依靠。一批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成长起来的龙头企业,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基础力量。我省“十一五”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出:“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品牌,做强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加大企业标准、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宣传贯彻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创建品牌龙头企业。”这为我省的农业发展和农业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创立农业品牌,要以管理精细的龙头企业为后盾,先进技术为保证,严格的操作规程为标准。近年来,我省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已超过2万件,名牌农产品以加工型农产品为主,涉及粮食、畜禽、水果、蔬菜、水产等农业产业。具有品牌农

产品,多半是拥有著名商标的龙头企业生产。

2 目前农业品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品牌起步较迟,农产品著名商标较少,发展较慢。近年来,中央出台了相关政策,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制定了有关管理办法,以增强品牌意识,狠抓农业内龙头企业的建设。但目前农业品牌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存在问题

2.1.1 农业品牌意识淡薄

农业龙头企业是创立农业品牌的主体,然而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忽视对农业品牌的创立和维护。我国农民,现科学文化素质尚处于较低水平,思想守旧,缺乏品牌意识;大多数农业基层管理人员,对农业品牌认识模糊,受“农产品生产自然条件影响大,质量难保证,产量高就行,不要什么品牌”,从而不能很好地关注农业品牌的创立。

2.1.2 农业品牌发展滞后

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着较高的要求,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品牌建设的必要条件,生产要素的高效使用,是创立农业品牌的前提。我国农业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基础设施的环境条件还有待改善。农业产业化较低,农业标准化不普遍,都使得农业品牌发展相对滞后。

2.1.3 农业品牌维护乏力

品牌是企业永恒的无形资产,创立品牌,有的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有的需要难以计数投入。市场混乱,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现象,直接损害了名牌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因此,农业品牌维护要求有良好的流通环境和市场氛围。要求执法、监督部门按严格的农产品质量体系,把好市场关口,支持农业品牌的维护。

2.2 相应对策

2.2.1 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农业品牌宣传力度

农业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名、特、优”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深入,创立农业品牌日显迫切。要广泛宣传,牢固树立品牌观念;要抓住重点,有计划地发展农业品牌;要善于舆论疏导,改变传统、陈旧的农业生产观念。

2.2.2 改善环境条件,重视名牌农产品生产

应加快培育地方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发名优农产品,形成地方农业生产的特色化。要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重视科技创新,充分运用生物工程等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抓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有效使用农业生产要素,生产地域特色明显、技术含量高的名牌农产品。

2.2.3 加强政府扶持,扩大农业品牌投入

在有些农业品牌建设较早的地方,提出了:“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口号,这是品牌扶农、品牌助农、品牌兴农的映照。从生产到流通,从名不经传到家喻户晓,创立农业品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既要有强大的龙头企业,又要有完备的舆论导向,更要有政府扶持。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没有倾斜于农业品牌政策,优质农产品只会“叫而不响”。

2.2.4 培养一支创立、维护农业品牌队伍

创立、维护农业品牌同样离不开人才。农业品牌建设中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贯彻落实,需要有一定层次的人才来把握。要造就一批创立、维护农业品牌人才,为农业品牌化努力开拓,为农业品牌保驾护航。

3 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品牌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商品化、市场化,产品生产达到产业化、标准化后,企业或组织,以突出地方特色,整合区域内资源优势,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寻求竞争优势和溢价,涉及生产、流通的总体部署。实施品牌战略,就是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要社会认知和肯定品牌产品。农业品牌产品的生产,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串联起分散经营农户,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效益。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现代农业,缓解社会化大市场和分散农户经营矛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3.1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难的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农业品牌,要求名牌农产品生产符合标准化,销售市场化,是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3.2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途径

名牌农产品要得到社会认知和消费者的认可,农业品牌要具有知名度、美誉度。生产者必需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吸收先进管理经验,才能在市场上投放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在消费群体中产生了偏好,有了吸引力,稳定住了客户群体,那么品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就会大幅提高。

3.3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来源

树起一个品牌,能拉动一方经济。农业品牌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条中,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通过实施品牌战略,能延伸种养加产业链条,不断挖掘出农产品深加工潜力,农产品生产更精细,质量更上乘,市场更追捧,附加值能倍加抬升[3]。

3.4 加速科技创新的动力

品牌农产品的生产,离不开高科技。创立农业品牌,首先,是优质优价的农产品。而先进科技的运用,是创立品牌的保证,它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使企业或农户取得最大效益。因此,实施品牌战略,能刺激科技不断创新和推广运用。

3.5 增进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依靠

农业品牌的创立,使地方的“名、特、优”农产品独树一帜,分散农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品牌农产品开拓了广阔市场,产生了良好商业声誉,“名牌效应”惠及广大了农户。农户在与企业合作中,通过订单生产或合资入股,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了农业生产抗御自然能力,合理价格收购、统一品牌销售,规避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

4实施品牌战略,势在必行

据调查,最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年销售总量的30%,是通过各地超市售卖。超市销售业态在我国出现仅有十多年,表现势头异常迅猛。这样的商业状况,在美国,用了60年,欧洲,用了40年。我国农产品销售由农贸市场流向各大超市,是国际国内诸多影响因素所致。我国“入世”后,农产品的经营也同样接受经济国际化、市场全球化的洗礼。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销售业态“升级”,农产品竞争有了更“高档”的平台,农业企业争创品牌。

4.1 实施品牌战略,顺应经济国际化趋势

进入2000年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与世界上数以百计的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经济交往,这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迈入国际化的轨道,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必须按照食品安全规范来管理,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业品牌产品,不只是提供国内市场,而且跻身国际市场,参加国际间竞争。

4.2 实施品牌战略,适合国内农业发展形势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由于受长期的“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和陈旧的“小而全”生产方式束缚,对农产品的生产一直只是注重产量,不讲究质量。实施品牌战略,突出质量管理,对农业生产要素的使用,流通网络的建立及包装宣传营销策划,无不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确实有着“创立一个品牌,拉动一方经济”的功效。

4.3 实施品牌战略,符合现代农业要求

“叫得响”的农业品牌,是农业龙头企业的重要资源,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运用,源于消费者的认可,成于社会的信誉。创立的品牌,其重要性远远大于产品本身。高产、高质、高效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施品牌战略呼应了这一要求。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把农业生产带入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发展规模化、经 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良性循环[4]。

4.4 实施品牌战略,引领农业发展方向

实施品牌战略,是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步骤,是实现品牌农产品优质优价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广泛推广运用的重要方法。要使区域内农产品成为知名品牌产品,势必要求企业对农产品从实用性、安全性、适口性、营养性、经济性等方面来考虑,对农业生产从区域化、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来管理。

4.5 实施品牌战略,能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面临的是“三农”问题,要在短期内提高农业抗御灾害能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差、收入低的问题,实施品牌战略,能使企业在竞争中增加农业生产能力,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壮大了企业实力[5]。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被带动的广大分散经营农户,增加了收入。各种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供产销“一条龙”,生产、市场相链接,使城乡社会经济逐步融合,为现代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给予了更多的机会。

4.6 实施品牌战略,我所的新尝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上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原有试验基点的基础上,我所领办了江苏丘陵地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从国外引进多种江苏丘陵地区适生果树树种,并研究形成了各树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技术标准趋近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我所把品牌战略作为重点来抓,重实干,重成效。制定了“农业品牌三年发展规划”,启动了地方资源的品牌整合工作。以点带面,成园挂牌,发展专业农户,组建“联合舰队”,发挥农业品牌优势。现已在苏南、苏北六个市县挂牌,面积逾350hm2,提出了品牌管理办法。挂牌的“万山红遍”,已获省农业著名商标。这为地方农业发展,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为更好的实施品牌战略,提供了保障。

5结语

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上世纪80年代初,按所处地理位置和农业气候特点,在省级农业区划基础上,挂牌的农区所。改革开放以来,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支持下,紧紧围绕着丘陵农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积极发展江苏丘陵林果业。在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十余年,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上,企业“万山红遍”已注册为省级著名商标,在江苏丘陵地区迅速发展。“万山红遍”借实施品牌战略之际,领着中、小农户,走现代农业之路。发展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实施品牌战略,能加快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生产综合能力;能优化现有农业生产布局和生产结构;能依靠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高效化;能营造农业发展的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新格局。

参 考 文 献

[1] 朱道华.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蔡金华,刘照亭,等. 农业科研单位创办科技示范园的实践与展望[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12):157-160.

[3]朱礼龙.农业产业化主体价值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2): 5-7.

[4]陈刚.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名牌战略[J].经济论坛, 2005(4): 82-83.

[5]温铁军. 新农村建设新在哪里[J].决策与信息, 2006(4): 32-33.

第五篇:休闲农业园区品牌提升战略

作者:山合水易规划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休闲农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休闲农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泛,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然而,早期开发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由于建设时间较长,设备使用过度等问题出现设施损坏,游客不舒适等情况,同时由于大批新兴建设的休闲农业园区主题新颖,活动创新,导致在市场竞争中早期仅以农业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园经营效益差,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农业观光园中都有出现。怎样解决这一题,成为各投资商和规划机构都在思考的问题,据此山合水易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认为,品牌战略首当其冲。

走品牌战略首先应解决模式单一,功能单调的问题。通过长期考察研究我们发现,多数休闲农业园区游乐项目单一,功能上以观光为主,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出现设备劳损,甚至一些游乐设施已经不能使用。这就要求景区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意识,要求投资商对老旧景区进行重新规划整合,或者早周边开发二期项目,以吸引游客。

其次是解决旅游产品严重趋同,缺乏特色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导致休闲农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能总是蔬菜水果,也可以开发文化创意用品等。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可以走品牌路线,多渠道营销。

最后是还原自然,还原景观。在一些原本就有良好资源的地区,我们不提倡大搞人工建设,适当的还原自然本色也可以成为开发的一种特色。

针对以上事项,山合水易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从多年的景区规划提升改造中总结经验,以北京蓝调庄园项目提升改造计划为蓝本,向您展示休闲农业提升改造的行业典范。

项目概要:北京蓝调国际庄园项目位于北京市郊区,占地1000亩左右。随着近几年北京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品质化与高端化的郊野休闲产品已经成为需求趋势,而将时尚与浪漫融入休闲农业项目开发,蓝调国际庄园是一个典范。

山合水易规划团队在分析了项目的各项优势特点后,抓住项目中的特色种植产品——蓝莓,并提出“蓝色”休闲文化的设计创意,形成集蓝莓种植、薰衣草大地景观、蓝色古堡温泉泡浴、地堡式手工DIY体验项目等多个特色休闲产品,可同时满足婚纱拍摄、户外露营、公司酒会、特色餐饮、温泉养生等旅游功能。让三小时经济圈内的游客,体验真正的“蓝色的浪漫,低调的奢华”。本项目一期约500亩,已顺利开业,日接待游客达3000左右,二期温泉度假项目正在实施中。该项目得到了农业部、北京旅游局及北京市休闲农业协会有关领导及专家的一致认可。目前一期450亩已经开发完成,2010年接待游客量达到40万人次,项目二期已经启动。

该项目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势,在植被种植上下功夫,形成以蓝色为纽带的发展新模式,通过改造提升,蓝色庄园项目已经成为北京地区的知名旅游品牌!

上一篇:中国公关公司排名下一篇:中国劳保用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