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学案

2024-04-14

山行学案(通用18篇)

篇1:山行学案

3、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读懂、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教法指导:

目标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指导:

阅读自悟法、合作交流法。预习指导:

诵读古诗,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能理解本课生词,收集有关写春的古诗。目标导入:

1、同学们你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

2、通过课前预习,你能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吗? 导学过程:

一、学习板块

(一)板块一 自主学习:

1、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从景色入手,了解古诗主要写什么.]

展示交流:

1、生字自学情况

2、课文朗读情况

3、指名读课文。

4、回答问题

二、学习板块

(二)板块二 学习引导:

1、生字新词意思

2、了解词语大意

3、试着说说诗句大意 展示交流:

1、理解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诗意。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3)读第二句。理解“白云生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4)、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5)、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红叶比什么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板块三:小组合作学习

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请用“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仿佛让我看到了()”或“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句式说话。

3.展示交流

板块四: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四、达标检测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练习背诵古诗.3、填空:《山行》中写远景的两句是

写近景的两句是

;全诗写到的景物有,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五、总结提升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你和杜爷爷一起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导学反思:

篇2:山行学案

山行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七十衰翁短鬓斑,药瓢藤杖伴清闲。

平生恶路羊肠阪,晚岁羸躯饭颗山。

一寸塔余青霭外,数声钟下翠微间。

篇3:《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 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 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 因此可以把“行”看做是一条行为主线, 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 这是一条情感主线, 可以看作是“诗眼”, 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 感受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 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 展开想象, 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 丰满文本。

[设计特色]

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 朗读背诵, 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了古诗《山行》, 诗很短, 只有4句28个字, 能读通吗?能背了吗? (生读, 正音“斜”;生背, 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 你知道了什么? (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 围绕“行”,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 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 谁“行“? (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 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 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 大杜是杜甫, 小杜就是杜牧, 诗写得可好了。)

(2) 什么时候“行”?怎样“行”? (“霜叶”, 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 是坐车而行。可见, 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 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 行走时间长了, 应该挺累的。)

(3) “行”中见到了什么? (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 (深秋季节, 天气冷了, 满山的草儿枯黄了, 枯叶落了, 阵阵冷风吹过, 让人感觉到寒意, 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 (山高, 有烟雾, 像白云。) 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 (在白云飘浮的远处, 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 (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只要学生能理解, 说通就行, 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 古诗简短, 学生有了预习的基础, 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 引导学生质疑, 自学尝试理解后, 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 教师适当追问、指点, 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 感受秋色, 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 树叶凋零, 绿草枯黄, 寒风习习, 让人心里不舒服, 还会有点伤感, 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 杜牧是“喜秋”的, 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 自主对话, 灵动生成, 体会秋色美好, 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 枫叶红艳艳的, 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 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 满眼红彤彤的, 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 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 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 一直向远方延伸, 给诗人指引方向, 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 远处白云升腾飘浮, 住房若隐若现, 诗人恍若身处仙境, 诗人会如闻鸡鸣, 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 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 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 抓情感诗眼“爱”, 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 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 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 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 训练写话, 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 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 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点, 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 夕阳映照, 一片片枫叶___________, 一棵棵枫树___________, 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___________。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 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 第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 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 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 (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 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 象铺上了一层金子。阵风吹来, 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 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 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 远处白云飘动, 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 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 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 这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 已经到了傍晚时分, 我连声喊:“停, 停, 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 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 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 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 红得那样壮观, 红得那样可爱, 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 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 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篇4:行山行成善事

《毅行者》是他5年前的旧著,“这题材跟我有密切关系,让我可在精神上穿梭其中”,实际上蔡东豪从2000年起,已经连续11年参加“乐施毅行者”,去年更以17小时49分钟走完全程的成绩成为“超级毅行者”。就像他在书封上说的,“从毅行中寻找生活的动力”,今天的远足或者行山,早已不仅仅是运动,而是精神世界、思维领域、情感天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吧,说说“毅行”这项运动、这个品牌以及“毅行精神”中蕴涵的文化元素。

“毅行者”创办于1981年,最初只是训练驻港英军啹喀兵耐力的一项活动。1986年慈善机构乐施会应邀合办,并首次公开让市民参加。1997年啹喀兵撤离香港,乐施会邀请其他服务机构合作,遂更名为“乐施毅行者”,并成为香港规模最大的远足筹款活动,甚至“出口”到澳洲的悉尼、墨尔本及布里斯班,新西兰、比利时、英国南部及北部、加拿大、爱尔兰、荷兰、日本、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全球14个地点,据说印度的班加罗尔也将在今年加入“乐施毅行”行列。

自1986年以来,先后有69000多名参加者为这项活动合共筹得超过3.4亿港元,用来支持乐施会在香港、中国内地、非洲及亚洲其他地区推行扶贫救灾。

“乐施毅行者”本身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团队活动,参加者必须4人组成一队,日夜赶路,在48小时内翻越20多座高山,走完100公里的麦理浩径。去年是“乐施毅行者”30周年的大日子,有1200队共约4800人获得参加资格,为历届之冠。筹款目标则为3000万港元,换言之,平均每队筹款金额是不难达到的两万多元。从营运角度而言,这种集腋成裘的筹款模式不但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而且使得慈善团体能够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依照自己的信念独立运作。

100公里、48小时、4人同行、9个检查站、支持队、筹款——这大概就是关于毅行者的关键词或者说产品模式,这些元素看上去简单,但凑在一起居然能夠产生神奇的化学变化,制造出一项充满魔力的活动。

上述六项条件中,全无妥协余地的是“4人同行”。这一条源自啹喀兵的训练程序,即除了训练体能,毅行者的另一目的是锻炼团队精神。4人同行的智慧是,假如其中一人受伤,一名队友留下陪伴伤者,另外两名队员去寻找援助。只要4人同行,就没有人会感到孤单。这一“紧箍咒”既是不少参赛者对毅行者乐此不疲的原因,也是不少参赛者“浅尝辄止”的原因。它改变了毅行者的竞争面貌,从一项把4个人的个人时间并起来的长跑比赛,变为一个无从估计结果的大熔炉。在最恶劣环境下,与队友互相忍让、互相扶持,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彼此认识,成了毅行者这项活动的最大魔力之一。

究竟毅行者中有一些什么元素,能够触动到我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微妙的共鸣?大自然是一个因素。每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潜藏着一股回到大自然的欲望。山是香港这座山海城市往往不被人以为意的大自然宝藏,离家不远处就有外人只能羡慕的美丽山景。不管你在香港的哪一个角落,不消一小时车程,便可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在山上,我们仿佛变了一个人,一个营营役役生活中做不到,只能相像的“我”。

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毅行者还涉及到不轻易放弃,但更重要的是关于照顾队友和自己;毅行者是关于朋友,但更重要的是关于家庭,得到家人的支持和谅解;毅行者是关于迈向自己定下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人达成愿望;毅行者是关于身体力行去筹款,但更重要的是发挥“助人自助”的扶贫精神。

《毅行者》读来饶有趣味,我是在一次旅行途中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蔡东豪访问了八组跟毅行者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包括参赛者、义工、支援队领队。既有退休啹喀兵少校不愿见到没有啹喀兵参与的毅行者,所以每年都组织及带领啹喀兵队参赛,连夺四届冠军的传奇;也有五个在香港相识的外国人,今日四散世界各地,但每年都有一个约会,时间就是11月,地点是北潭涌毅行者起点这样的感人桥段……这些精彩的个人故事凸现了香港特有的历史和文脉,引人入胜之余发人深思。

事实上,毅行者的影响早已越过深圳河,去年第三次举办的深圳(盐田)山地马拉松赛已经开始成功地转型为“为爱奔跑”这样一个超越运动本身、更有意义的马拉松赛事。蔡氏之后又有关于毅行者的新书《毅行出哲学》出版,期待之余也希望有心人能及时引进上述两书简体字版权,以飨内地读者。■

篇5:山行学案

山行

作者:姚鼐  朝代:清 布谷飞飞劝早耕,

春锄扑扑趁初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

篇6:山行学案

山行留客

作者:张旭  朝代:唐  体裁:七绝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篇7:山行学案

山行

作者:李郢朝代:唐体裁:七绝 小田微雨稻苗香,田畔清溪凉。

篇8:山行

初夏的阳光微煦,洒在山林间,万物都闪着金光。清凉明快的溪水中,漂游着几群绿豆大小的蝌蚪。流水并不湍急,它们顺着流向游到弯道,随即溯洄到原处的河石间嬉戏。数日前它们还是一簇簇漂浮于水中的卵,如今它们已经能够自由自在游弋水中。一只白肚突眼的青蛙匍匐在岸边,碧绿的皮肤像穿了迷彩,和岩上的青苔混为一体。要不是眼睛时不时地灵动转溜,是难以被发现的。

老僧见此情景,微笑着默诵佛号,两三步便轻快地踩着光滑的河石越过了溪流,继续行走在小路上。

大雨是时有的。在午后匆匆地来,撒几番泼,又匆匆地去了。昨日里的合欢花便遭受了洗礼。原本合欢花开得极好。黛青的花托上抽发出浅红色棉絮一样的细线,丝丝分明,密织成一朵绢红娇媚的绒团。眼前,粉红的丝线脱离了萼,散落在地上,层层密铺,在方硬的青石路上成了一张花毯。

不久后就会有小沙弥跑到这里,将地上的绒绒落英拾起。回到寺里洗净、筛选、烘干,制成花茶或药材,封存起来。合欢安气凝神,服用后有百般裨益,就是不能使人增岁月、长合欢。老僧小心翼翼绕过地上花的残骸,手中念珠拨转了几圈,口中念念有词。

山愈行愈高了,周围的树林也随着行走的深入变得茂密、高大起来,路也泥泞、坎坷、曲折,越发难行。泥点有的爬上了老僧脚下的布鞋,有的跃上了老僧海青的下摆。

嘎嘎。

不知哪里传来鸟雀的啼声。循声向一株楠木上望去,是一只乌鸦停栖在巢边。它的尖喙上叼着一只不住挣扎着的蚱蜢,却没有将这美味吞下肚。它急躁地四处张望,又在巢中拨弄着什么。它开始不安地跳动起来,翅膀也一直快频率地抖动着。这略带诡异的一幕,老僧活了数十年,也未曾见过。这时,巢因这乌鸦的跳动,剧烈一震,一道黑影从巢中跌下,发出嚓的枝叶破碎声。走近一看,却是另一只乌鸦,已死去多时了。它双眼微张,本应尖利的喙有些发秃,无力地张开,柔软的细舌撇向一侧;羽毛枯萎,颜色杂乱不均;小腿呈不健康的土灰色,尖爪已经被磨得圆滑。树上的活鸦因巢的颠簸,一个趔趄,从癫狂中惊醒过来。它直直立着一动不动,如庄严的卫士。叼着的蚱蜢不知脱逃到哪里去了。“卫士”喉咙深处突然发出呜呜声。如歌剧厅里黑色燕尾服卷裹着的深沉咏叹调。

阿弥陀佛。老僧向天长诵一句佛号,给死鸦念了几篇往生咒,才稍稍心安,继续行走。

说来这山高路长,老僧紧赶慢赶,也行了整个下午。眼见得高山顶近了,太阳从林间探出脸,挂在西边。老僧有些累了,步履间带着一丝拖沓、冗赘。脸是红扑扑的,不知是急行所致,还是夕阳洒下的红光映在他的脸上。

一只大雁出现在老僧头顶,朝着太阳的方向飞着。它飞得极高,在远空成为一个孤零零的黑点。一路来,它不知经过多少颠簸磨难,没有伙伴的指引,找不到家,找不到北国,它便飞向太阳。

看那孤雁渐行渐远,融化在无边无际的红光中,老僧肃然。

菩提娑婆诃。眼前视野开阔起来。夕阳在身后树林打上如血的光辉,来时的路也映得殷红。老僧脸上仍然一副肃穆模样,脚步已然止住了。前方已无路,他不需要再继续行走,他此时面朝红阳,立身山巅。

篇9:《山行》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关键在于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进入古诗《山行》的意境,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看图,图文结合,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重视古诗教学中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反复读诗,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爱”和“晚”组织学生多角度品读感悟,并发挥想象,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理解诗中字词和诗句的含意。

2.熟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文本细读,理解诗意,还原诗歌画面。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尝试改诗成文,还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感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由图入诗,理解诗题

1.出示文中插图,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山、枫林、白云、人家……)

2.启发引导:如果给这幅优美的图片起个名字,你觉得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题,齐读诗题。

交流诗题含意。(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强调的是学生通过看图,感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先从直观上去欣赏这美丽的秋天,可爱的大自然,感受秋天的美好,从而奠定了学习古诗《山行》的情感基调。

二、 熟读古诗,尝试理解古诗

1.自由读读《山行》这首古诗,多读几遍,读熟读透。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启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熟读了《山行》这首诗,你理解了诗中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已经读懂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对于学生比较难懂的诗句,教师在学生交流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再连贯地说出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山行》这首古诗并不难懂,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中字词的理解,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连贯起来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

三、 引导探究,体会古诗意境

1.引导学生质疑:在读这首诗时,你还读出了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讨论。

(预设:诗人杜牧为什么停下不想离开?他爱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教师引导。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深秋)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寒山,霜叶)

寒山是什么样的山?(深秋,天气渐冷,草木枯黄,给人凉意。)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是什么意思?(因为)诗人为什么停车?(观赏眼前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喜欢这秋日山林的美景。)

你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句诗的含意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地读诗,自主地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景物,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内容,逐步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

傍晚的枫林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是白天,后两句是傍晚,时间变幻。)

一个“晚”字让你想到什么?你觉得诗人在欣赏这美景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对眼前的枫叶,对美丽的秋天,对可爱的大自然,诗人有什么情感?

(预设:傍晚的夕阳照在枫叶上,晚霞枫叶交相辉映,枫叶才会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他对枫叶的喜爱之情,对深秋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一个“爱”字,一个“晚”字,包含了诗人那么多丰富的情感。“爱”字,是全诗的诗眼,在诗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外在流露。而一个“晚”字,更耐人寻味,给人无限的遐想,让人感受到秋景无法用言语描绘的美好,让人感受到诗人杜牧的流连忘返之意。所以,教师在这里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古诗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读出韵律和节奏,体会诗的美感。

练习背诵诗歌,尝试口述古诗描绘的景色。

四、 发挥想象,改诗成文

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图文结合——了解作者——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是学习古诗的典型示例,以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为范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我们读懂了这首古诗,你能发挥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一篇习作吗?

生尝试改诗成文。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改诗成文的训练,既检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随文写话”非常必要,因为他们正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提升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五、 识字写字

1.出示文中生字“径”,指导认读,提醒学生注意“径”字读后鼻音。

篇10:山行学案

商洛山行怀古

作者:张九龄朝代:唐体裁:五排 园绮值秦末,嘉遁此山阿。陈迹向千古,荒途始一过。

硕人久沦谢,乔木自森罗。故事昔尝览,遗风今岂讹。

泌泉空活活,樵臾独皤皤。是处清晖满,从中幽兴多。

长怀赤松意,复忆紫芝歌。避世辞轩冕,逢时解薜萝。

篇11:山行学案

山行杂诗

作者:赵翼朝代:清体裁:五古 山云才迤穑顷刻雨点飘。

乃知云变雨,不必到层霄。

只在百丈间,即化甘澍膏。

君看云薄处,曦影如隔绡。

篇12:山行学案

山行寄刘李二参军

作者:卢照邻朝代:唐 万里烟尘客,三春桃李时。

事去纷无限,愁来不良持。

狂歌欲叹凤,失路反占龟。

草碍人行缓,花繁鸟度迟。

彼美参卿事,诏连求友诗。

篇13:《山行》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关键在于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进入古诗《山行》的意境,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看图,图文结合,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我重视古诗教学中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反复读诗,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爱”和“晚”组织学生多角度品读感悟,并发挥想象,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理解诗中字词和诗句的含意。

2.熟读古诗,并能成诵。通过文本细读,理解诗意,还原诗歌画面。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尝试改诗成文,还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感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图入诗,理解诗题

1.出示文中插图,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山、枫林、白云、人家……)

2.启发引导:如果给这幅优美的图片起个名字,你觉得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题,齐读诗题。

交流诗题含意。(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强调的是学生通过看图,感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先从直观上去欣赏这美丽的秋天,可爱的大自然,感受秋天的美好,从而奠定了学习古诗《山行》的情感基调。】

二、熟读古诗,尝试理解古诗

1.自由读读《山行》这首古诗,多读几遍,读熟读透。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启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熟读了《山行》这首诗,你理解了诗中那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已经读懂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对于学生比较难懂的诗句,教师在学生交流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再连贯地说出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山行》这首古诗并不难懂,这里,三言两语,要言不烦,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中字词的理解,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连贯起来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

三、引导探究,体会古诗意境

1.引导学生质疑:在读这首诗时,你还有读出了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讨论。

(预设:诗人杜牧为什么停下车子不想离开?他爱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①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深秋)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寒山,霜叶)

②寒山是什么样的山?(深秋,天气渐冷,草木枯黄,给人凉意)

③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是什么意思?(因为)诗人为什么停车?(观赏眼前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喜欢这秋日山林的美景)

你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句诗的含意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地读诗,自主地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景物,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内容,逐步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

⑤傍晚的枫林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是白天,后两句诗傍晚,时间变幻)

⑥一个“晚”字让你想到什么?你觉得诗人在欣赏这美景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对眼前的枫叶,对美丽的秋天,对可爱的大自然,诗人有什么情感?

(预设:傍晚的夕阳照在枫叶上,晚霞枫叶辉映,枫叶才会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枫叶喜爱之情,对深秋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一个“爱”字,一个“晚”字,包含了诗人那么多丰富的情感。 “爱”字,是全诗的诗眼,在诗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外在流露。而一个“晚”字,更耐人寻味,给人无限的遐想,让人感受到秋景的无法言语的美好,让人感受到诗人杜牧的流连忘返之意。所以,教师在这里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古诗意境。】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读出韵律和节奏,体会诗的美感。

4.练习背诵诗歌,尝试口述古诗描绘的景色。

四、发挥想象,改诗成文

1.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图文结合——了解作者——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是学习古诗的典型示例,以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为范例,引导学生举一而能反三,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我们读懂了这首古诗,你能发挥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一篇习作吗?

3.生尝试改诗成文。

4.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改诗成文的训练,既检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随文写话”非常必要,因为他们正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提升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五、识字写字

1.出示文中生字“径”,指导认读,提醒学生注意“径”字读后鼻音。

2.描红、临写生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实验小学)

篇14:山行学案

山行见孤桐诗

作者:鲍照  朝代:南北 桐生丛石里。

根孤地寒阴。

上倚崩岸势。

下带洞阿深。

奔泉冬激射。

雾雨夏霖浮。

未霜叶已肃。

不风条自吟。

昏明积若思。

昼夜叫哀禽。

弃妾望掩泪。

逐臣对抚心。

虽以慰单危。

悲凉不可任。

幸愿见雕蕖

为君堂上琴。

篇15:山行学案

山行过僧庵不入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垣屋参差竹坞深,旧题名处鲋匮啊

茶炉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

淡日晖晖孤市散,残云漠漠半川阴。

篇16:山行学案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

作者:骆宾王朝代:唐体裁:五排 乘马陟层阜,回首睇山川。攒峰衔宿雾,叠t架寒烟。

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香吹分岩桂,鲜云抱石莲。

地偏心易远,致默体逾玄。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篇17:太行山行记

太行,古之名山,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如此记载

《山海经》曰:太行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下有碧玉。《穆天子传》曰: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南征翔行,迳绝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墨子》曰:墨子请耕桂岭子曰: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曰:将驱骥,以骥足贵。《尸子》曰:龙门,鱼之难也,太行,牛之难也,以德报怨,人之难也。《战国策》曰:范睢说秦王曰,举兵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峨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王举兵而攻荥阳,则其国断为三。《神仙传》曰:王烈入太行山,忽闻山东北雷声,往视,见山上破数百丈,石中有一孔,径尺,中有青泥流出,烈取抟之,随手坚凝,气味如粳米饮。晋袁宏《从征行方山头》诗曰:峨瓘太行,凌虚抗势,天岭交气,窈然无际,澄流入神,玄谷应契,四象悟心,幽人来憩。

明《三才图绘》地理卷九载云 太行山在彰得府城北二十里,其山西自济原东北接河内修武,辉县,林县,至磁州界,绵亘数千里间,峰谷岩洞,景物万状,虽各因地立名,然实皆太行也,为中州巨镇,禹贡太行山至于碣石亦相联属之意。

此行写生三地,为郭亮村、林虑山和洪谷,皆属辉县、林县之太行。

1、郭亮村

郭亮村在辉县,属河南太行山系,村落于山岩之上,飞崖凌绝,壑深幽冥,车需上盘数十里乃至。

2、林虑山

读郭熙《林泉高致》之句“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台,武夷、卢霍、雁荡、岷蛾、巫峡、天坛、王屋、林虑、武当皆天下名山巨镇,天地宝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隐,奇崛神秀,莫可穷其要妙。”名山巨镇中的林虑,当指太行林虑山,地属林州境,是我们此行目的地之一,太行山脉绵亘数千里,因地立名,郭熙独谈林虑,可见在他心中的地位,此地或许是太行山的最胜之处,不得而知。

在林虑山三天,目游石板岩、王相岩、高家台和水段诸地,亲受幽深、冷峻、阔远、雄浑、苍古、浩淼诸境,可谓酣畅淋漓,林虑山境胜郭亮。

3、洪谷

16日早晨即入太行洪谷,洪谷是晚唐画家荆浩隐居之所,我们除了看山作画外,更有朝圣之心。《笔法记》中所描绘的景象已不存,但气象殊胜,与林虑和郭亮气象完全不同,清澈,干净,谷中藏有的古寺、塔林,多已废败,若存若亡,虽然如此,但气息仍然十分祥和,此行太行正是渐入佳境。

洪谷子所居具体在哪里?不得而知,有荆浩画苑,言是洪谷子隐居之所,有启功题云“荆浩隐居处”。画苑主人郭氏吉林,是隐居的山里人,朴素好客,研习山水画多年,自得其乐,房里贴满了他的画。

太行洪谷之颠有金灯古寺,地属山西,十年前曾游过,古寺的位置高耸,如佛之顶,其崖若佛身入深壑之中,下应有溪水。还记得古寺中碑文句,泉水涓涓绕佛足,真有象征之义。洪谷即在佛足之下,当时站在山顶上望了望洪谷,乃荆浩归隐之处,却无缘一游,颇为遗憾。今天,则缘却洪谷之中,朝山巅望去,高远处,依稀可辨的建筑即是金灯寺,想来真有十年回望之意,可叹。

从洪谷去金灯寺甚远,需不辞疲劳才能到达,其境有界。是日直射,于乱石谷中危崖欲坠,时有鹰隼盘旋,挥汗思维,皆古人旅途艰辛之苦,乃作句云

瀛洲人难求,太行牛不走。

古道断危崖,枯木死龙虬。

日炎无阴阳,暑热客谁留。

缘求意其中,苦行作神游。

经过一段苦行攀爬,终于登上了巨崖危石,坐下休息,此刻日显浑沦,又是一番景象,似入佳境,想起朱德润的《浑沦图》,便很想以此境再作一幅。

此地古称云上草原,远远望去,果然是一片草原,奇石遍布,绝似草原牧石羊,真像塞外风光,十里之外又有巨崖石峰,峭拔耸立,高出三界,其上即金灯古寺。

篇18:山行150字作文

星期五放学了,妈妈带我去栖霞山山行。刚进大门,眼前有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一直伸向前方。路两边是参天大树,郁郁葱葱。我和妈妈沿着山路向里走去。

刚走不远,山上一架木头台阶映入眼帘,上面三三两两的人。我很兴奋,一个箭步冲上台阶,妈妈落下了好远。当我们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已在半山腰,树梢就在我们的.脚下。我向下眺望,下面有亭阁、有莲花池,那里传来游人的欢笑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山行学案】相关文章:

山行,山行雍陶,山行的意思,山行赏析05-11

山行古诗05-05

《山行》05-08

《山行》教案05-10

新山行散文04-27

唐杜牧《山行》05-02

山行教学目标05-09

《山行》诗文欣赏05-09

山行详细教案05-10

唐诗《山行》赏析05-13

上一篇:导购员工作计划怎么写下一篇:擦黑板逗趣的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