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山行诗意

2024-04-11

杜牧的山行诗意(共12篇)

篇1:杜牧的山行诗意

杜牧的山行诗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记录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记录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记录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记录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记录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篇2:杜牧的山行诗意

杜牧究竟是于何处有感而发

澧州枫林揭示千古迷团

杜牧的《山行》诗与我的家乡枫林

郑传岩

《绝句之旅》通心灵

一次随手地展卷,《中华诗词》中“枫树”二字跳入我的明眸,这是当代诗坛名家、著名学者李元洛先生的大作《一双璧玉、两颗珍珠——绝句之旅》,读来如品山珍,如啜清露。文中叙道:我居住在历史名城长沙,傍城而过的湘江西岸,岳麓山居高临下地远眺全城。从儿时至老大,从春朝到秋日,这座山我不知去登临过多少回了。特别是枫叶流丹的深秋时节,满山的枫树绿过了春,青过了夏之后,在秋霜的鼓动和秋风的鼓舞之下,忽然几声呐喊,纷纷举起了火把,将岳麓山烧成了一座火焰山……烧红了整个深秋,也烧红了游人的望眼……在山中留恋,在青枫峡里留连,逸兴豪情不禁陡涨于胸臆,我不禁高声朗吟起一千多年前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岳麓山中,青枫峡里,有名闻遐尔的“爱晓亭”,亭之四周,均为枫林,春日翠碧,夏日浓绿,秋日殷红。山亭之名就是取自杜牧《山行》的诗意。杜牧25岁时曾游涔阳(今湖南澧县),他的堂兄杜悰在这里任刺史,有“一话涔阳旧使君,郡人回首望青云。政声长与江声在,自到津楼日夜闻。”(《登澧州驿楼寄京兆韦尹》)为证,但却没有写《山行》诗的时间的具体记载。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为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的岳麓山书院山长罗典所建,后来湖广总督毕沅改其名为“爱晚亭”。杜牧先后游宦于江西之南昌、安徽之宣州与池州以及江苏扬州等地,也曾四次于秋高气爽之时路经金陵,《山行》一诗总该是写于江南而不是北国吧?我私心甚至希望他写的就是岳麓山的秋日风光。不过,权威的说一不二的答案,只能由杜牧自己作出了。

反复捧读过大作之后,我久久沉思,一位热爱他故乡的权威诗人李元洛先生是否是灵通了澧县人的心事,以此篇杰作来有意暗暗启示于我:不要辜负桑梓之恩,应该把养育自己的故土——枫林美秋的原声原形从玄远而模糊的历史中必恭必敬地请出来,亮亮堂堂地还给这个社会。

家乡枫林缘千古

枫林,家乡的枫林,在芬芳的美名谱上,一辈又一辈的贤人名士,以你为骄傲;在优秀的文化库中,一件又一件地风采奇迹,为你而神奇。可是,俏丽的你,现实的英姿又在哪里呢?如今,为什么偏偏光有枫而无林相伴哩?我这六十余年过去,枫林只是频繁的在梦里有过相遇,在诗里有过传情。曾几何时,古老的枫林,从枫林一、二、三、四里到枫林乡、枫林保、枫林村、枫林学校,一路过来,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在咿咿唔唔吟诵杜牧《山行》诗的时候,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小眼睛,总是深情的望着老师发问:诗中的枫林是否是家乡的枫林?诗中的枫林又是否是这个学校的枫林?面对学生、面对心中的疑问,我曾想:那绝妙的锦秀之景,到底是童话的美丽传说,还是上帝作弄于人呢?是地域名词谐音的假借,还是真正有过美妙的过去呢?

我邀朋结伴,良久地站在一棵古老的枫树底下,谒诚地请求它对隐匿的“家史”悄悄地作个诉述。它仿佛懂得了我们的来意,刹那间,传来一阵丝弦般的音响之后,便毫不迟疑地舞动着身披的青襟,缓缓地送来它族门的长调。从悠扬的旋律中我们听得出,它是一介幸存者,族祖就在这洞庭湖畔。千余年前,它们族门兴旺,前山后岭方圆三十余里都是它们的族寨,后来只因为……真有其事吗?忽地让我也想起来了,《澧州志》上有过记载:澧州有枫香纯林,乌桕黄枫等落叶乔木,250年以上的古树13株,其中枫树6株、枫杨1株;双龙乡枫祥村那涔阳古道旁有1株400年以上的古枫树,树高15米,胸径202厘米,冠幅16米,荫地面积近1亩。经中国林科院有关专家鉴定,胸径超过2米的枫树,唯有澧县1株,堪称全国“枫树之王”。不久,令人惊讶的信息出现了,在方石坪乡,一株由县林业局挂牌保护,经专家鉴定已达600年历史的枫香古木,胸径3米以上,树腹已成空洞,但树叶依然葱茏繁茂。

我似乎回到了远古的家乡,那是枫木蓊蔚的王国,春季流绿,秋季染红,真正是美颜天赐啊!千多年前,出生于澧州的晚唐著名诗人李群玉吟咏过:“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这是他少年就读于澧州治所西郊伏牛山时的诗章《乌夜号》里的名句,是他广角度,大手笔地把家乡枫林美景凸显了出来。后来,他的又一首《登涔阳楼》的乡情之音:“万户砧声水国秋,凉风吹起故乡愁。行人望远偏伤思,白浪青枫满北楼”托了大野枫林之景,寄了浓浓的爱乡之情。青枫、青枫林,家乡的枫林缀玉联珠地在他的笔下情景交融,构成了絢丽的艺术之美。

今天,澧洲只见稀朗的枫树而不见大遍枫林的现状,并不等于唐朝时也是如此。在《直隶澧州志》的“澧州全舆图”中,记着:“澧州旧编户三十八里。康熙三十五年,奉文新编一里,共三十九里”,当中有枫林一里、枫林二里、枫林三里、枫林四里之里名,其分布就在涔阳古道一带山区。至于“里”,乃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隋朝二十五家为里,置里正;唐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杜甫《兵车行》中有诗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旧时,里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以县统乡,以乡统里。”可见,枫林一、二、三、四里均是唐朝或者早于唐朝就传承下来的里名。然

而,漫长的岁月,时有治乱,物有兴废。那秀岭青岗的枫木茂林,大可因为旧时的贫穷与落后带来了她的厄运——状似梓泽丘墟而胜景不常,枫林在历史上也有过薄命,使得好大气的一幅“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秋图景悄然从家乡的土地上暗淡了下来。

杜牧澧洲抒《山行》

杜牧,字牧之(宰相杜佑之孙)陕西西安市人,成长于诗礼簪缨的世家之族,文才武略集于一身。刚过弱冠之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阿房宫赋》,他的佳作,尤以七绝受人推崇,其中《山行》诗脍炙人口,别具异彩。但他在科考入仕的途上,还是留有周折的一幕。

唐朝,读书人的主要出路是参加科举考试,而当时的科考对高门大族子弟和寒士都敞开了大门,取士的争夺日趋激烈。牧之生于膏粱,行止不无“浮华轻薄”,难免常常 “不拘细行”,这便成了他进士及第的最大障碍;加之礼部组织考试的地点,有时长安,有时洛阳,有时两地并试。杜牧虽文才极好,但必须有诗文之外的功夫——以求“知己”和用诗文“干谒”。“知己”是应进士举的读书人,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官中有声望的人去看,希望他们给自己宣扬名誉,甚至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所谓的通榜,也谓之“知己”;“干谒”就是想法求见达官贵人要求帮忙。正是为寻找“知己”,拜求“干谒”,杜牧便有了寻亲南游之举。

《新唐书》载:曾任过宰相的杜佑生三子:师损、式方、从郁。师损生诠、愉、羔;式方生恽、惠、悰、恂、舀;从郁生牧、页。可见杜牧称杜悰为堂兄。杜悰于元和九年(814)尚岐阳公主(宪宗嫡女),大和初由殿中胡马都尉旋出澧州剌史。杜牧要南下投靠如此令誉之堂兄嫂,协助说情,自然于情理之中。王西平《杜牧评传》记载:大和元年(827)秋,杜牧前来澧洲客游。此间,其堂兄嫂除了陪他叙说家常和议论科举中的引卷、举荐、拜师等相关功夫之外,还专门为堂弟请来了澧州的乡土诗人李群玉、李宣古等作陪,广泛地接触社会,经常到治所四周的农家了解地方风情与民生疾苦,一同寄兴于山水,互相唱和……这一段时间,杜牧深深地感到李群玉的人品好,富有才气,便竭力劝其赴举。写下了《送李群玉赴举》的诗章:

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水中。

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谁唱与春风。

在澧州客游的日子里,杜牧还留下了《登澧洲驿楼寄京 兆韦尹》之绝句:

一话涔阳旧使君,郡人回首望青云。

政声长与江声在,自到津楼日夜闻。

杜牧的这些佳作已经告诉了我们,年甫弱冠的杜牧是为科考,不远跋涉千里来到南方荒远的澧州。他在《窦烈女传》中记叙过此事:“大和元年,予客游澧州,路出荆州……”,那么,他出荆州入澧务必是由湖北公安南坪驿站,经涔阳古道,达澧州治所。据《澧州

志》载:“发咸阳,出蓝关,经郧襄至澧土,由此往南经武陵,沅辰牂牁夜郎也,此乃必由之路。”道之所畅,用之所广,既是商运的纽带,又是邮递的通道。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文人墨客络绎不绝。自秦汉以来是骚人笔下常歌常咏的行旅胜地,该大道北接南坪驿站,过孙黄驿入澧州北郊的顺林驿站,再绕山顺岭穿过涔河桥,至兰江驿站,再向西南可畅通云贵。当初,杜牧堂嫂(岐阳公主)的出京入澧方行于这条古道。《樊川文集》卷八《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载:“尚书出为澧洲剌史,主后尚书行。”杜牧乃官宦后代,出荆州后必是堂堂皇皇的地登上奔赴澧州的官道,潇潇洒洒而来。叭嗒叭嗒的马蹄声,嘎吱嘎吱的车轴声,一曲长旅之乐奏响澧州北域。杜牧此次出行,正当深秋时分,夕阳之下,胭脂般底色的画面,从天幕上挂了下来。“吁”的一声,马车停在山峪谷口,随之车上跳下来那位年轻书生——杜牧。他激情荡漾地享受着大自然特别赐予的南国大礼:经霜的枫叶火了,爆炸似地燃烧着;林峰间的雾气白了,慢悠悠地飘浮着;石砾小径如同沉睡的巨蟒,静卧山腰;几点农家小舍蒙胧地镶嵌于山项。对此奇伟绝特之景,文才极佳,“诗内”功夫绝好的杜牧,此刻摇头晃脑,往返留连,敢说不是在为之逸兴湍飞吗?谁又能说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的美秋佳作——《山行》诗,不就是在这澧州的涔阳古道上,我的家乡枫林山麓而欣然出生的呢?只是因为那小杜好异于人而有意将写诗的地点潜隐在诗句之中,让阅览者以分享含咀之乐罢了。

杜牧南游,名作问世,总算是天赐机缘。而就进士及弟,并制策登科才是一个谋合中的必然。他得益于堂兄附马爷和堂嫂岐阳公主的显赫地位,所以争为其“知已”者不下二十人,其中吴武陵尤为出力。当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由长安赴洛阳时,吴持《阿房宫赋》呈给崔,崔接过一读,也很惊奇欣赏。吴说:“请你在这次主考进士时取他为状元。”崔还在迟疑。吴说:“如果不行,请还我这篇赋”。崔立即应声道:“敬依所教”。于是转向在坐的诸位朝官说:“方才吴太学博士推荐了一位第五名进士。”有人问:“谁?”崔说:“杜牧”。就这样,杜牧果然就中了第五名。得意之际,他写下了《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一绝。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篇3:读杜牧的《清明》随想

这首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形象真切的春雨图。首句用“清明”点出时令,“雨纷纷”形象地凸现出春雨清冷明丽、似寒非寒、时密时疏的特征,又写出了雨中行人的烦郁心情。境界迷茫,令人惆怅。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借“雨”意象来表现内心的惆怅悲凉、孤独幻灭的思绪。“客愁多在雨声中”。“客———愁———雨声”是传统文学中雨的意象的典型艺术形式。雨声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与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又是哀愁的雨,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里“雨”既是实写,写出当时的环境和气氛,又是虚写,写出了诗人的凄凉漂泊与孤独幻灭之感。

第二句写行人孤身一人,在这风雨萧萧的清明时节,长途跋涉。细雨绵绵,衣衫湿透,苦不堪言,感伤落寞,心境更加凄迷纷乱沉重。“路上”写出了诗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下的沮丧,更衬托出诗人的孤独疲惫之感,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欲断魂”恰到好处,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心理,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了一层愁绪感伤。

“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这里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冒雨出门的人定有急事要事要办,出了门却偏遇“雨纷纷”,身被雨打湿,路滑难走,又冷又饿,心急意烦,这是诗的浅层意思。在这浅层意思的背后,还有深层意蕴。作者的家族自西汉御史大夫杜周开始,世代为官,门第显赫。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编《通典》二百卷。杜牧深受其影响,决心继承家风;他风流俊赏,研究政治、兵法,有忧国伤时之心,济世安邦之志,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意识。清初全祖望在《鲒绮亭集外编》的《杜牧之论》中说:“杜牧之才气,其唐长庆以后第一人!读其诗词,感其愤时,与长沙太傅(贾谊)相上下。”但杜牧虽胸怀大志,才华横溢,抱负远大,却生不逢时。他出生在内忧外患、世事动荡、风雨飘摇、各种矛盾日益加深,元气丧尽的唐王朝晚期。杜牧自负其有经世之才,极欲施展报国济世之志。“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是他的宿愿和素志。然而,杜牧仕途坎坷,求名无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好把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的忧虑、内心的忧愤之情倾注笔端。

纷纷之“雨”,已使作者身体上“不胜寒”了;世事艰辛,心中的“凄凄惨惨戚戚”,在这高天旷野,纷纷细雨中,又到哪里去,以何种方式解脱。

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写“行人”的心理活动,雨中行人又渴又饿又冷,想找个酒家,一来歇脚充饥,二来饮酒御寒;三来借酒浇愁,驱散心中的烦恼。附近哪里有酒家?一路无人,问谁?可以想见行人当时的孤独寂寞。“借问”显示出问者焦急的心情以及急于得到回答的渴望,是行人想要歇脚避雨解寒的心情,更是要借此消消心中愁绪的希望。“欲断魂”把作者内心苍凉伤痛复杂的情感真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篇4:杜牧生命的山水情结

初盛唐时,唐帝国处于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其时代精神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如日中天,呈现出宏伟阔大的气魄和热烈昂扬的情绪,李白咏出“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安史之乱”后,唐代由治转乱,虽然诗人们的诗作里洋溢的更多的仍然是昂扬乐观的调子,但悲怆伤感的音响已日渐增多。……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氛围中,晚唐诗人笔下常见的是枯荷衰草、落花流水、夕阳暮色。以和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的李商隐为例,他的诗句“秋阴不散霜风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鲜明地体现了晚唐时诗人的阴郁心理。受这种心理的制约,他们的悲秋之作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正是在晚唐衰声四起的时代氛围下,却产生了杜牧乐观高迈的喜秋之歌。是“文变染乎世情”的规律不适用于杜牧吗?并非如此,在他众多的吟秋诗作中,格调悲凉低调的秋唱时有回响。然而,他却并非一味地沉浸其中,他的大部分吟秋之作基调是乐观健康的,他笔下绚丽多姿的秋天毫不逊色于温暖明丽的春天。在《樊川诗集》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类似的诗作和诗句。如,《山行》“停车坐爱风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诗人笔下的秋气明净高远,毫无纤尘,令人胸襟开阔精神为之一振。其他诗句如“秋来气势洪河壮,霜后精神泰华狞。”(《题关亭长句四韵》)“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题白苹州》)“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扬州三首·其三》)“疏雨洗空旷,秋标凉意新。”(《早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中分明可见杜牧诗中的爽朗高华、生机盎然、令人赏心悦目的秋天。那么,为什么杜牧如此的与众不同?也许清代刘熙载的一句话可以结实这一问题。他在《艺概》中说:“诗品出于人品。”一个人的诗文风格既受外部的时代精神民族传统的影响,同时也和主体的人格品质不无联系。同是一个“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感受。杜牧拥有远大抱负、豪爽不羁的性格、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斗志,自然会在与自然之秋相遇时从内心深处腾涌出一种或劲健或悲慨精神的格调。

杜牧这种乐观昂扬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良好的家学渊源自是不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乐观的情绪涵养了他豪迈的气概而顺利的科举及第更加刺激了他的锐气与豪气。值得一提的是杜牧诗歌中的山水风物也正是孕育他豪迈的性格浪漫的气质,造就其诗歌“豪而艳,宕而阔”的艺术特质的源头。

清人孔尚任有言:“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人际交往有限的情况下,人的气质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自然山水的影响。长安为古雍州之地,西周丰镐之旧壤,战国时秦国故地,亦是杜氏家族祖居之所。因而杜牧云:“吾故秦人兮,故园秦地。”(《望故园赋》)就地势而言,它雄踞秦川之上,西、北、南三面山地高原环境,东面临河,构成所谓四塞之地。《春秋说·题辞》曰:“秦金坚,故秦俗亦坚。”“坚”,便是关中人特有的心理图式:刚健、质朴、雄阔。杜牧在长安度过了他前半生的27个春秋,“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长安杂题长句六首》)的长安景象,激发了他胸胆开张含纳万物的胸襟气度,形之于文学,便形成了地理环境和心理气质相一致的奔放豪健的文风。“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我与东招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蓬莱顶上斡海水,水尽到底看海空。”(《池州送孟池先辈》)以广阔的胸襟、新奇变幻的笔法,倾吐自己的人生意绪,昂扬慷慨,纵横疏荡。不仅如此,他还以其矿,其傲,其狷,笑傲礼法之外,卓立群小之中:“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念昔游》)自负于经邦纬世之才,嬉笑怒骂,我行我素。正是其豪直狂放、自负自信的个性气质,成就了其诗风中豪宕的一面。

杜牧在扬州生活前后不过三年,但扬州山水以巨大的感召力,对杜牧性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扬州地处长江北岸,南北适中,四季分明,境内水网密布,只有逶迤起伏的丘陵。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关中景物相比,这里川秀泽媚、水软山温,更显其空灵飘逸的江左特色。“州内多水,水波扬也”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扬州人性轻扬”的个性特征。轻扬,即飘动游移,其本质是变。既是思想中的不安于现状,也是情绪情感的外显和易于波动。而多情善感,则正是一种精于体物的诗人气质。杜牧虽然狂放豁达,不拘小节,但扬州山水同样赋予他深沉细腻的情感气质,精细、敏锐的感受能力。自然界细微的物候变化寓于目中,能激起他心海的点点涟漪,引发他内在的情绪波动。“荷花兼柳叶,彼此不胜秋。玉露滴初泣,金风吹更愁。”(《秋日偶题》)春去秋来,荷柳华时已逝,这本是客观的自然规律,但它却引发作者的悲秋之感,人生仓促之思,因而便觉秋意憔悴,荷露似泪,金风吹愁。正因杜牧将注意力集中于自然生态的纤变,以此寄托个人的情感意趣,才使其诗歌呈现出幽微感性的一面,体现出流情秀倩的艺术风格。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形成的浓厚文化底蕴也影响了诗人的创作风格。长安处于以孔、孟、荀为宗的北方儒学文化圈内,其文学思想和审美崇尚受儒家传统诗教的影响,多经世致用的文潮,多中和之美的高标。在家学渊源和长安学术传统的影响之下,他满怀为国尽材的理想和愿望,剖心沥胆,恳悃血诚,作《感怀诗》等。这类诗以意为主,以理为主,铺陈功业,补益时事,诗风刚正儒雅,典实厚重,凸显其豪宕的艺术风格。而与之不同的扬州,以老庄为宗的南方道教文化也对杜牧的艺术风格产生影响。正是这些红袖翠钿增添了杜牧诗歌的香软之气,呈现出艳丽的风格特色。

篇5:古诗杜牧山行的意思

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7.车:轿子。

8.坐:因为。

9.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0.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篇6:杜牧《山行》课件

《山行》这首诗描写出深秋山林迷人景色,尤其是诗人对枫林晚景的惊喜之情难以抑制,通过看图片理解诗句,能给幼儿启迪和鼓舞,使孩子轻松地理解诗句内容。以上内容源自第一幼儿教育儿童网

活动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

活动准备:

投影视频、大图书、幼儿用书、一曲古典音乐。

活动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活动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古诗《山行》视频,幼儿初次感受诗中意境。

师:小朋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诗的名字叫《山行》,老师将带你们一起走入诗中,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二、理解活动

出示《山行》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内容,并引出诗句。

附古寺: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小朋友,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引出诗人:杜牧)以上内容源自第一幼儿教育儿童网

师:小朋友,小路是什么样子的?伸向了什么地方?

小结:远处的高山上的路是弯弯曲曲的。

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2、图中住着人家,请你找出这几户人家在哪里?

小结:白云飘浮的地方有人家。

引出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3、诗人乘车为什么停了下来。

小结:诗人停下来看枫叶。

引出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4、枫叶真漂亮呀。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枫叶在什么时候才会变红?

小结:秋天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漂亮。

引出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阅读活动

1、带领幼儿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跟老师一起完整朗诵古诗。

3、幼儿集体朗诵古诗两遍(播放古典音乐,增加意境)。

四、结束活动

幼儿自主阅读小图书。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

活动反思:

篇7:杜牧诗山行赏析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赏析:

篇8:杜牧的仕途与诗

当然,杜牧曾几欲入仕,因为要实现他进步的政治主张。他的思想在《阿房宫赋》里已有深刻的阐述。阿房宫金碧辉煌、争奇斗巧,但结果呢,是“戎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原因十分简单,“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尖锐地指出,要是统治者能有仁爱之心,就会“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之君”。由此,谁能说杜牧不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官员,一个名留青史的政治家呢?但遗憾的是,就是在唐代这样一个政治十分开明的社会里,统治者也难以听进真知灼见,这正是他无以报国的原因。

杜牧曾三次为官,但结局堪悲。其时,因为朝廷的穷奢极欲,造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倾轧的局面。对此杜牧一再上疏陈其弊害,并因此写出了痛心疾首之作,“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以奢事荔枝为例,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而《泊秦淮》对统治者的批判更是入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借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及陈后主的灭亡,鞭笞了封建皇帝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存亡的奢侈糜烂。杜牧的政治见解在他的诗中多有流露。“三树稚桑春未到,扶床乳女午啼饥。潜销暗铄归何处?万指侯家自不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前者揭示了劳动人民饥寒交迫的原因,后者痛斥了玄宗溺宠杨妃而国破家亡的罪恶。作为文人的杜牧,即使做了官也脱不掉一遇腐败就拍案而起的秉性,这无疑是他终生不其志的原因,也实为做官之大忌、招祸之根本。

杜牧最厌朋党之争,但却因此落了个可悲的下场。他曾亲历牛(僧儒)李(德裕)两党之争。其时两党有异,杜牧尚向于李德裕的一些政见,但李党并不视其为同道,因为他和牛僧儒交往过密。杜牧在牛僧儒府下任推官时曾十分“潇洒”,有诗为证,“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的落魄是因为无缘报国,于是那秦楼楚館就成了他排遣之地。牛僧儒每每派便装军士暗中保护他,这使杜牧十分感激。但他和牛僧儒仅仅是个人交情,然而两党之争中,谁都把他这个“无党派”人士视为异已。其结果自不必言了,这也当是书生文人之愚吧。

但杜牧无愧于历史。政治抱负虽未实现,却得以诗坛不朽。杜牧的诗作,以其流丽拗峭和矫健俊爽的风采自成晚唐一帜。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不曲深优雅、涵量深邃,闪烁着永恒的光彩和神韵。

篇9:《山行》杜牧

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篇10:杜牧山行书法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4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3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篇11: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势。“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作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突出“晚”字,既进一步渲染了枫树的耐寒,又暗示诗人留连之久,并且带出下句,他在遐想,在深思,突然情思勃发,从心底迸发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此句一出,千古传诵,对枫树,历来的诗人往往赋予不同的咏叹和寄托。如唐代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枫树与忧愁联系在一起,同样,对肃杀凄寒的秋景,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诗人也有不同的感受。战国时的宋玉在《九辨》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写得寒凉萧瑟,使人读后抑郁寡欢。杜牧这首《山行》诗却别出心裁:由枫叶联想到“二月花”,构思已很新奇;再用“红于”二字加以渲染,那色彩感也就更加浓郁了。

它不但表现出经过霜打后的枫叶耐寒的特性,同时也闪耀着诗人自己飘逸豪爽的个性的光辉。读这样的诗,能使入耳目一新,胸襟顿开,产生一种明朗的向上的心情。

从这首《山行》诗里,我们不难看出:杜牧的七绝清新,别致,不落俗套,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句,绚丽多彩,但又十分流畅,十分自然,如水到渠成,没有故意雕饰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他的七绝,总是以生动而含蓄的形象,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取胜的。

作者简介

篇12:山行杜牧在哪里写的

山行杜牧山行在哪里写的

诗歌创作是杜牧山行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长篇如《郡斋独酌》,着重表现诗人“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抱负,直抒胸臆,感激淋漓.

山行

作者: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处 一作:深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

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扩展阅读:

作者介绍

杜牧山行(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牧山行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山行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山行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山行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山行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524_57山行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上一篇:做义工的心得体会800字下一篇:jm考试大纲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