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设计

2024-04-26

山行,教学设计(通用9篇)

篇1:山行,教学设计

教材简解: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媒体选择和应用: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设计理念: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1)放声朗读这首诗。(2)画一幅画。【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篇2:山行,教学设计

一、导入:先请问同学们,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 生:喜欢冬天。因为冬天可以堆雪人,而且冬雪后的景色也非常美。生: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生: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吃冰糕,穿裙子;可以戴太阳帽,可以游泳。生:我喜欢春天,春花灿烂、万紫千红、春风和煦、景色怡人。

师:确实,一年四季各不相同,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会觉得四季都是美的。但是,秋天,在多数人的眼里却是一个悲凉的忧郁的季节,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清代女诗人秋瑾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但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秋天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更是有着“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并和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进行比较阅读,跟随他们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去感受赏秋的情怀。(板书:山行 杜牧)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需要达到哪些要求哪?请看大屏幕: 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二)过程与方法: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初读古诗

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读。(屏显画面)同学们跟录音读。自由朗读。

四、理解诗意。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诗意,有不懂的地方,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也可以举手问老师。

学生看注释,交流。

师:《山行》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秋 生: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师:那么,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写霜叶外,还写了哪些景物?(板书: 霜叶)

生;还写了、石径、云、人家。(板书: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师:文章怎么写“山、石径”的? 生:

师:由“远上寒山石径斜”,你能想到山势怎么样的? 生:高而缓。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远”、“斜”。

师:“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写出了山势的缓。“远”和 “斜”这两个字也是互相照应,又写出山高。另外写山势缓、坡度不大,从后文也能看出?你找到了吗? 生:“停车”。坡度不大,可以乘车游山。

师:写“云”、写“人家”是第二句——“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说说理由。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深”是形容词,“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这位同学在回答的时候运用了联想,他由“云”、由“生”想到了白云飘浮的种种动态。“丰富的联想”对学习诗歌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同学们也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生:想到小屋,傍晚时分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一家人正忙着做晚饭。(两三位同学说)师:古人说:“诗中有画”,从我们这几位同学生动形象的描绘中,我仿佛从“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中看到了一幅“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了深山中也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但最令诗人动心的还不是“石径”、不是“人家”,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

师(解说):枫叶流丹,层林如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的,胜于春花的枫叶。

古人写枫叶的名句很多,如:“红树青山好放船”——吴伟业;(屏显)师:这里有青山、有红枫、有流水,诗人坐在船上欣赏自然之景。

“林间暖酒烧红叶”——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屏显)。师:浪漫的诗人在枫林间温上一壶酒,枫叶像被火燃烧一样火红。

师:这两句诗既写了枫叶,又写了人的活动。但这些诗句与杜牧的诗相比,惟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专写秋天枫树色彩的艳丽,说它胜于春花,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的山林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那么,作者借这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哪? 生: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对全诗的理解与感悟再来诵读这首诗。要想读好一首诗,除了要注意诗的节奏,也就是停顿、语速的快慢外,还要注意理解诗的内涵,理解诗中所蕴含的诗人感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要读好诗,你还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把自己当作诗人,把这首诗当成你自己的。同学们自由朗读。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能背过去了。谁能给大家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生背。

师:再找一同学背。师:我们一齐来背。

师:同学们背得既快又好。《山行》这首诗作者抓住了山、石径、云、人家、霜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样是秋天的美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毛泽东,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下面我们来看比较探究中的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师:我们先来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投影)找一学生读。师:听朗读录音。师:自由朗读这首词。

师:结合注释试着理解词意。老师讲析词意。

师:这首词和杜牧的《山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写了秋天的景色,赞美秋天的,都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生:都是借景抒情。

师:借的景一样吗,抒的情相同吗?

生:不同。《山行》这首诗由描写眼前的秋天的美景,来抒发一个文人士大夫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而《采桑子·重阳》的视野却非常开阔,描绘了经霜的万里秋色,抒发了作为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师:自己朗读这首词。

师:下面我们一齐来朗诵《采桑子·重阳》,体会这首词所抒发的革命豪情。

板书设计 山行

篇3:《山行》教学设计

《山行》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 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 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 因此可以把“行”看做是一条行为主线, 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 这是一条情感主线, 可以看作是“诗眼”, 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 感受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 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 展开想象, 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 丰满文本。

[设计特色]

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 朗读背诵, 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了古诗《山行》, 诗很短, 只有4句28个字, 能读通吗?能背了吗? (生读, 正音“斜”;生背, 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 你知道了什么? (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 围绕“行”,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 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 谁“行“? (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 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 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 大杜是杜甫, 小杜就是杜牧, 诗写得可好了。)

(2) 什么时候“行”?怎样“行”? (“霜叶”, 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 是坐车而行。可见, 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 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 行走时间长了, 应该挺累的。)

(3) “行”中见到了什么? (寒山、石径、白云、枫林)

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 (深秋季节, 天气冷了, 满山的草儿枯黄了, 枯叶落了, 阵阵冷风吹过, 让人感觉到寒意, 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 (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 (山高, 有烟雾, 像白云。) 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 (在白云飘浮的远处, 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 (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只要学生能理解, 说通就行, 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 古诗简短, 学生有了预习的基础, 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 引导学生质疑, 自学尝试理解后, 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 教师适当追问、指点, 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 感受秋色, 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 树叶凋零, 绿草枯黄, 寒风习习, 让人心里不舒服, 还会有点伤感, 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 杜牧是“喜秋”的, 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 自主对话, 灵动生成, 体会秋色美好, 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 枫叶红艳艳的, 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 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 满眼红彤彤的, 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 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 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 一直向远方延伸, 给诗人指引方向, 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 远处白云升腾飘浮, 住房若隐若现, 诗人恍若身处仙境, 诗人会如闻鸡鸣, 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 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 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 抓情感诗眼“爱”, 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 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 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 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 训练写话, 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 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 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点, 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 夕阳映照, 一片片枫叶___________, 一棵棵枫树___________, 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___________。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 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 第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 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 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 (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 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 象铺上了一层金子。阵风吹来, 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 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 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 远处白云飘动, 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 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 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 这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 已经到了傍晚时分, 我连声喊:“停, 停, 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 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 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 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 红得那样壮观, 红得那样可爱, 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 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 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篇4:《山行》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设计理念

古诗教学,关键在于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进入古诗《山行》的意境,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看图,图文结合,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重视古诗教学中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反复读诗,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爱”和“晚”组织学生多角度品读感悟,并发挥想象,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理解诗中字词和诗句的含意。

2.熟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文本细读,理解诗意,还原诗歌画面。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尝试改诗成文,还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感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由图入诗,理解诗题

1.出示文中插图,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山、枫林、白云、人家……)

2.启发引导:如果给这幅优美的图片起个名字,你觉得什么名字最合适呢?

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题,齐读诗题。

交流诗题含意。(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强调的是学生通过看图,感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先从直观上去欣赏这美丽的秋天,可爱的大自然,感受秋天的美好,从而奠定了学习古诗《山行》的情感基调。

二、 熟读古诗,尝试理解古诗

1.自由读读《山行》这首古诗,多读几遍,读熟读透。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启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熟读了《山行》这首诗,你理解了诗中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已经读懂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对于学生比较难懂的诗句,教师在学生交流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再连贯地说出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山行》这首古诗并不难懂,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中字词的理解,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连贯起来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

三、 引导探究,体会古诗意境

1.引导学生质疑:在读这首诗时,你还读出了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讨论。

(预设:诗人杜牧为什么停下不想离开?他爱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教师引导。

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深秋)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寒山,霜叶)

寒山是什么样的山?(深秋,天气渐冷,草木枯黄,给人凉意。)

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是什么意思?(因为)诗人为什么停车?(观赏眼前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喜欢这秋日山林的美景。)

你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句诗的含意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地读诗,自主地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景物,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内容,逐步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

傍晚的枫林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是白天,后两句是傍晚,时间变幻。)

一个“晚”字让你想到什么?你觉得诗人在欣赏这美景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对眼前的枫叶,对美丽的秋天,对可爱的大自然,诗人有什么情感?

(预设:傍晚的夕阳照在枫叶上,晚霞枫叶交相辉映,枫叶才会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他对枫叶的喜爱之情,对深秋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一个“爱”字,一个“晚”字,包含了诗人那么多丰富的情感。“爱”字,是全诗的诗眼,在诗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外在流露。而一个“晚”字,更耐人寻味,给人无限的遐想,让人感受到秋景无法用言语描绘的美好,让人感受到诗人杜牧的流连忘返之意。所以,教师在这里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品读古诗,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古诗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读出韵律和节奏,体会诗的美感。

练习背诵诗歌,尝试口述古诗描绘的景色。

四、 发挥想象,改诗成文

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图文结合——了解作者——品析词句——体会情感——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是学习古诗的典型示例,以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为范例,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师:我们读懂了这首古诗,你能发挥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一篇习作吗?

生尝试改诗成文。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改诗成文的训练,既检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随文写话”非常必要,因为他们正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提升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五、 识字写字

1.出示文中生字“径”,指导认读,提醒学生注意“径”字读后鼻音。

篇5:山行 教学设计

上课日期:2013年9月25日

姓名:刘勇

单位:滕州市洪绪镇洪绪中学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主读课文 山行(1课时)

预习积累:

1.查找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2.了解古代诗歌文学常识。3.有表情地朗读诗歌。相关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古代文学常识和绝句、律诗等近体诗文化知识。2.朗诵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3.比较阅读诗歌不同情调。评价任务:

1.朗读诗歌,划分节奏。

2.景语即情语,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3.比较《山行》《渔家傲》《苏幕遮》三首诗词的情调有何不同。设计理念:以诵读、书写为主要手段感悟诗的意境美。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有累累的硕果。王勃把秋天写得十分壮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把秋天写得十分清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而李白则把秋天描绘得十分苍凉: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毛泽东把秋天写得改天换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看杜牧把秋天写得多么的富有生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师生共同看屏幕朗读,然后共同书写全诗)

二、整体感知、自主互助: 1.划分节奏,朗读诗歌3遍: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自主学习,小组互助:

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斜:这里读xiá 寒山:深秋时的山 坐:因为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②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③近体诗:近体诗知识:《语文助学》“预习积累” 第2题;(P26)绝句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P27)

韵脚知识:《语文助学》“语言运用”

(二)尝试运用:试着将《山行》中平仄标出来,并找出押韵的字即韵脚。(P27)

再读全诗,基本成诵。

三、感悟画意诗情:

1.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远处的寒山;近处的石径;飘动的白云;寂静的人家;傍晚的枫林;红色的霜叶。有远景有近景,有动画有静美,红白相间,色彩艳丽,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2.鉴赏诗歌中的词语妙用: ①白云生处有人家:“生”好于“深”,“深”只是体现了远、浓,“生处”为云之源头,云腾雾涌,有动感美。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秋景胜春景,色彩更鲜艳,生命力更强盛,更耐寒,体现了秋景的生机勃勃,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景语即情语。情由景生,境由心生。诗的前两句客观描述远景,后两句却渗透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成就了诗的个性化立意,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四、朗诵、默写全诗。

五、比较鉴赏《渔家傲》《苏幕遮》与《山行》的情调有什么不同: 1.《渔家傲》《苏幕遮》师范读1遍,生齐读2遍。2.体裁:词。词牌名、题目。

自学积累《语文助学》 “语言运用”

(一)语文小词典第1题:有关词的知识。(P35)

3.解决“拦路虎”:

塞sài下 千嶂zhànɡ里 燕yān然未勒lâ 羌qiānɡ管 苏幕遮zhē 黯àn乡魂 追旅思sì 相思sī泪 4.生齐读课文1遍,然后抄写1遍,再读自己抄写的1遍。

5.走进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戍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政治抱负远大。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辛豪放词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有《岳阳楼记》等名篇传颂于后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该篇千古传诵的名句。著有《范文正公集》。

6.感悟鉴赏词的情调:

两首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小组自学、讨论后明确: 《渔家傲》描绘了一幅边塞秋景奇异图,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悲壮情怀和戍边的豪迈气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足以体现,属于“悲壮”的情调。

《苏幕遮》描绘了一幅绚丽高远的深秋图,通过色彩和视角的变化,营造寥廓肃杀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旅思的悲凉心情,从“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可以看出来,属于“悲凉”的情调。

而《山行》表现的是“热爱、赞美、积极”的情调。

六、达标练习: 1.词句品味·积累:霜叶红于二月花;碧云天,黄花地;天接水(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好梦留人;酒入愁肠;相思泪。

2.《语文助学》“学习测评”第1-9题。(P27-28)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富有兴趣,读来琅琅上口,易于记诵。课上的反复读写是加强诗词学习的有效措施,在诵读中形成语感,感悟诗词情景交融的美妙。

了解作家生平和生活历程是把握作品主旨的必要手段,通过描绘的景物画面形成意境,进而抒发情怀,让学生体会“情由景生,境由心生”的道理。

关于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的文体知识,学习中学生还感到生疏,平仄、押韵、对仗、韵脚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来掌握好。

篇6:《山行》教学设计

[课

题]《山行》(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教材简介]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诗,诗歌描绘了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从题目中的“行”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叙事中写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着是一条行为主线,围绕“行”我们可以思考、探究这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心情怎样?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爱”看出诗人的“喜秋”之情,这是一条情感主线,可以看作是“诗眼”,围绕“爱”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标预设]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3、读写互动,展开想象,分组分句描写秋天美景,丰满文本。[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以“爱”为诗眼,引导孩子登寒山,望白云,欣赏火红的枫林,真切感受诗境之美和自然之美,体会诗人“喜秋”之情。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句描写,丰满文本。

[设计理念]

尝试构建基础板块、核心板块、发展板块的三段式古诗课堂教学新模式。

[设计思路] 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教学过程]

一、基础板块——以“行”为主线,朗读背诵,理解词句。

1、直入、读背:课前要求同学们预习了古诗《山行》,诗很短,只有4句28个字,能读通吗?能背了吗?(生读,正音“斜”;生背,激励。)

2、解题、质疑:

我们先来看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在山中行走)“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围绕“行”,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谁“行”?什么时间“行”?怎样“行”?“行”中见什么?)

3、自读、理解: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诗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对话、理解:

(1)谁“行“?(杜牧。我们不仅要关注诗句,还要关注诗人。简介杜牧:唐朝诗最出名,唐朝有两个姓“杜”的诗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诗写得可好了。)

(2)什么时候“行”?怎样“行”?(“霜叶”,深秋季节的一天;“晚”傍晚时分;“停车”,是坐车而行。可见,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从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车在山中行走,行走时间长了,应该挺累的。)

(3)“行”中见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寒山:怎样的山才称为“寒山”呢?(深秋季节,天气冷了,满山的草儿枯黄了,枯叶落了,阵阵冷风吹过,让人感觉到寒意,所以称为“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是怎样的石头小路呢?(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向山的远处延伸。)

白云:白云究竟是什么?(山高,有烟雾,像白云。)白云在哪儿?白云处看到了什么?(在白云飘浮的远处,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为。杜牧停车是因为什么呢?(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子。)

5、说说句意:能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只要学生能理解,说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实。)

[设计理念:古诗教学不应是零起点,古诗简短,学生有了预习的基础,教学导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读、背诵。然后围绕“行”字,引导学生质疑,自学尝试理解后,重点以问题导引方式引发学生交流、对话,教师适当追问、指点,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块——以“爱”为诗眼,感受秋色,体会诗情。

1、过渡:秋天,树叶凋零,绿草枯黄,寒风习习,让人心里不舒服,还会有点伤感,这就叫“悲秋”。而杜牧见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到表达心情的词吗?

2、诗眼:“爱”字就表达了诗人喜爱秋天景色、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从诗句中你能读出杜牧爱秋天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自主对话,灵动生成,体会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爱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红艳艳的,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枫树火红火红,像燃烧的火焰跳动着;枫林连成一片,满眼红彤彤的,红得壮观。

爱寒山:漫山草木虽然都枯黄了,但在杜牧眼里是一片金黄,象是铺了一地金子。

爱石径:石头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远方延伸,给诗人指引方向,给诗人带来希望。

爱白云:极目远眺,远处白云升腾飘浮,住房若隐若现,诗人恍若身处仙境,诗人会如闻鸡鸣,如见炊烟。

4、朗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秋色美景图,我们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让我们读出秋色的美丽、诗人的喜秋。

[设计理念:体会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灵魂所在,是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教学中,抓情感诗眼“爱”,体会到了秋天景色的美丽,感受到诗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神韵,使古诗教学充满魅力。]

三、发展板块——以“写”为目标,训练写话,丰满文本。

1、过渡:杜牧笔下的秋色是美丽的,我们也用自己的笔来描绘出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现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写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山路是怎样的?第二句写白云是怎样的?人家会使你联想到什么?第三、四句是重点,写傍晚时分的枫林怎样红。老师给个句式:傍晚时分,夕阳映照,一片片枫叶

,一棵棵枫树

,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树林子。

3、写话:第一组同学写第一句的寒山、石径,第二组的同学写第二句的白云、人家,第三组的同学写第三四句的枫林,第四组同学任意写一个景色。要写出景色的美丽,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学生交流写话情况的预设)

生:我坐在马车上,看到连绵起伏的高山上草儿一片金黄,象铺上了一层金子。一阵风吹来,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象一只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直伸向远方,带着我一路向前。

生:我极目远望,远处白云飘动,隐隐约约看到几座房子,我仿佛听到了小狗的叫声,看到小孩游戏的身影,这真是人间仙境啊!

生:车行了好久,已经到了傍晚时分,我连声喊:“停,停,快停车!”只见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枫叶被秋霜染红了,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那一棵棵枫树火红火红的,整个儿象是燃烧起来;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枫林连成一体,红得那样壮观,红得那样可爱,红得那样热烈。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美丽的枫林,爱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结:把这三段话联起就是一篇好作文,这就叫改写古诗。课后作业就是改写古诗《山行》。

[设计理念:在理解诗句、感受诗境的基础上,坚持“读写互动”的理念,把“写”挤进课堂,让学生分组、分句改写诗句,交流后再作为作业来完成。这样的写话实在、可操作,既训练了写话,又丰满了文本。]

篇7:山行教学设计

1、学会古诗《山行》,读准“斜”,理解“寒山”“坐”“石径”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山行》,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并能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读懂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方法:

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引入:

1、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2、板书课题。

3、介绍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杜牧吗?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4、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哪些景色?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轻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名朗读古诗,正字正音,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之美(斜:xia)。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4、师生交流。

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枫叶)

三、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篇8:山行

初夏的阳光微煦,洒在山林间,万物都闪着金光。清凉明快的溪水中,漂游着几群绿豆大小的蝌蚪。流水并不湍急,它们顺着流向游到弯道,随即溯洄到原处的河石间嬉戏。数日前它们还是一簇簇漂浮于水中的卵,如今它们已经能够自由自在游弋水中。一只白肚突眼的青蛙匍匐在岸边,碧绿的皮肤像穿了迷彩,和岩上的青苔混为一体。要不是眼睛时不时地灵动转溜,是难以被发现的。

老僧见此情景,微笑着默诵佛号,两三步便轻快地踩着光滑的河石越过了溪流,继续行走在小路上。

大雨是时有的。在午后匆匆地来,撒几番泼,又匆匆地去了。昨日里的合欢花便遭受了洗礼。原本合欢花开得极好。黛青的花托上抽发出浅红色棉絮一样的细线,丝丝分明,密织成一朵绢红娇媚的绒团。眼前,粉红的丝线脱离了萼,散落在地上,层层密铺,在方硬的青石路上成了一张花毯。

不久后就会有小沙弥跑到这里,将地上的绒绒落英拾起。回到寺里洗净、筛选、烘干,制成花茶或药材,封存起来。合欢安气凝神,服用后有百般裨益,就是不能使人增岁月、长合欢。老僧小心翼翼绕过地上花的残骸,手中念珠拨转了几圈,口中念念有词。

山愈行愈高了,周围的树林也随着行走的深入变得茂密、高大起来,路也泥泞、坎坷、曲折,越发难行。泥点有的爬上了老僧脚下的布鞋,有的跃上了老僧海青的下摆。

嘎嘎。

不知哪里传来鸟雀的啼声。循声向一株楠木上望去,是一只乌鸦停栖在巢边。它的尖喙上叼着一只不住挣扎着的蚱蜢,却没有将这美味吞下肚。它急躁地四处张望,又在巢中拨弄着什么。它开始不安地跳动起来,翅膀也一直快频率地抖动着。这略带诡异的一幕,老僧活了数十年,也未曾见过。这时,巢因这乌鸦的跳动,剧烈一震,一道黑影从巢中跌下,发出嚓的枝叶破碎声。走近一看,却是另一只乌鸦,已死去多时了。它双眼微张,本应尖利的喙有些发秃,无力地张开,柔软的细舌撇向一侧;羽毛枯萎,颜色杂乱不均;小腿呈不健康的土灰色,尖爪已经被磨得圆滑。树上的活鸦因巢的颠簸,一个趔趄,从癫狂中惊醒过来。它直直立着一动不动,如庄严的卫士。叼着的蚱蜢不知脱逃到哪里去了。“卫士”喉咙深处突然发出呜呜声。如歌剧厅里黑色燕尾服卷裹着的深沉咏叹调。

阿弥陀佛。老僧向天长诵一句佛号,给死鸦念了几篇往生咒,才稍稍心安,继续行走。

说来这山高路长,老僧紧赶慢赶,也行了整个下午。眼见得高山顶近了,太阳从林间探出脸,挂在西边。老僧有些累了,步履间带着一丝拖沓、冗赘。脸是红扑扑的,不知是急行所致,还是夕阳洒下的红光映在他的脸上。

一只大雁出现在老僧头顶,朝着太阳的方向飞着。它飞得极高,在远空成为一个孤零零的黑点。一路来,它不知经过多少颠簸磨难,没有伙伴的指引,找不到家,找不到北国,它便飞向太阳。

看那孤雁渐行渐远,融化在无边无际的红光中,老僧肃然。

菩提娑婆诃。眼前视野开阔起来。夕阳在身后树林打上如血的光辉,来时的路也映得殷红。老僧脸上仍然一副肃穆模样,脚步已然止住了。前方已无路,他不需要再继续行走,他此时面朝红阳,立身山巅。

篇9:《山行》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关键在于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了帮助学生进入古诗《山行》的意境,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看图,图文结合,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重视古诗教学中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反复读诗,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爱”和“晚”组织学生多角度品读感悟,并发挥想象,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理解诗中字词和诗句的含意。

2.熟读古诗,并能成诵。通过文本细读,理解诗意,还原诗歌画面。

3.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尝试改诗成文,还原古诗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图入诗,理解诗题

1.出示文中插图,交流: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山、枫林、白云、人家……)

2.启发引导:如果给这幅优美的图画起个名字,你觉得什么名字最合适呢?(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板书诗题,指名读题,齐读诗题。

交流诗题含意。(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感知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先从直观上去欣赏这美丽的秋天,可爱的大自然,感受秋天的美好,从而奠定了学习此首古诗的情感基调。】

二、熟读古诗,尝试理解古诗

1.自由读读《山行》这首古诗,多读几遍,读熟读透。边读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启发学生交流:同学们熟读了《山行》这首诗,你理解了诗中哪些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3.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已经读懂的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对于学生比较难懂的诗句,教师在学生交流字词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再连贯地说出诗句的意思。

【设计意图:《山行》这首古诗并不难懂,这里,三言两语,要言不烦,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诗中字词的理解,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连贯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探究,体会古诗意境

1.引导学生质疑:在读这首诗时,你还读出了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讨论。

(预设:诗人杜牧为什么停下车子不想离开?他爱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①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深秋)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寒山、霜叶)

②寒山是什么样的山?(深秋,天气渐冷,草木枯黄,给人凉意)

③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是什么意思?(因为)诗人为什么停车?(观赏眼前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喜欢这秋日山林的美景)

你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这句诗的含意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地读诗,自主地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描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景物,由浅入深地理解古诗内容,逐步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

⑤傍晚的枫林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前两句是白天,后两句是傍晚,时间变化)

⑥一个“晚”字让你想到什么?你觉得诗人在欣赏这美景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对眼前的枫叶,对美丽的秋天,对可爱的大自然,诗人有什么情感?

(预设:傍晚的夕阳照在枫叶上,晚霞枫叶辉映,枫叶才会格外美丽;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枫叶的喜爱之情,对深秋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一个“爱”字,一个“晚”字,包含了诗人那么多丰富的情感。“爱”字,是全诗的诗眼,在诗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外在流露。而一个“晚”字,更耐人寻味,给人无限的遐想,让人感受到秋景的无法言语的美好,让人感受到诗人杜牧的流连忘返之意。所以,教师在这里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品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古诗的意境。】

3.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读出韵律和节奏,体会诗的美感。

4.练习背诵诗歌,尝试口述古诗描绘的景色。

四、发挥想象,改诗成文

1.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图文结合—了解作者—品析诗句—体会情感—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山行》这首古诗,是学习古诗的典型示例,以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为范例,引导学生举一而能反三,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我们读懂了这首古诗,你能发挥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为一篇习作吗?

3.生尝试改诗成文。

4.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改诗成文的训练,既检查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发挥想象,融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随文写话”非常必要,因为他们正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提升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五、识字写字

1.出示文中生字“径”,指导认读,提醒学生注意“径”字读后鼻音。

2.描红、临写生字。

上一篇:余老师退休欢送会讲话稿下一篇:玉洼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