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山行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杜牧的山行范文

杜牧的山行是什么季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杜牧的山行是什么季节,希望对你有帮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重点字词解析

①山行:在山中漫游。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石径斜:指山中石路盘旋曲折。这句说:沿着山间的石路,纡回地攀登上了秋山。③白云生处:指山的深处。山深处往往有白云层生。④坐:因。枫:即枫香树,亦称枫树,落叶大乔木,秋叶艳红,故有“红枫”、“丹枫”之称。分布在我国淮河流域及四川西部以南各地区。一说为秋令红叶植物的代名词,非专指某一种树。这句说:我停下来在山中行走,是因为喜爱枫林晚景。⑤霜叶:指经霜后的枫叶。红于二月花;比春天盛开的红花还要红艳。

《山行》赏析

红叶,是萧瑟晚秋中最动人心魄、引人神往的景象。当百草枯衰、万木飘零之时,红叶却在寒磨霜砺、冽风劲吹中透射出似火而红于火、如霞又艳于霞的夺目色彩来。杜牧正是敏感地抓住这一点,写下了《山行》这首千古名作。诗一开始,写秋山远景,为读者呈现了山峰耸立、白云缭绕的圈景,由于有“白云生处”的“人家”,这幅图景给人感觉并不冷寂。诗的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热烈飞动,令人陶醉,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惊喜异常,竟顾不上赶路而要停下车来欣赏:思,点石成金,写出了大自然勃郁的、不可遏阻的生命热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和极其丰富的联想:在一片田野上,破土而出的仿佛不只是竹笋、蕨芽,“黄犊角”之后可能会是黄犊,“小儿拳”之后可能会是小儿,整个田野中到处奔跃着活泼可爱的新鲜生命。诗的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说明:就在人们出门相与踏青、挖野菜之时,季节也到了江南最美的农历二月。 刘熙载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艺概·诗概》).写江南春景的诗多不胜数,但黄庭坚却能去熟就生,避开平俗,别开洞天,实现了自己“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适真”(《题乐毅论后》)的诗歌主张。

第二篇:古诗《山行》的意思

古诗《山行》的意思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全诗通过枫叶,写出了晚秋的热烈气氛。 山行 杜牡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径:小路。

白云深处:指深山。 坐:因为。

霜叶:经过霜寒的枫叶。

第三篇:论文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目 录

论文摘要„„„„„„„„„„„„„„„„„„„„„„„„„„„„„„„1 关 键 词„„„„„„„„„„„„„„„„„„„„„„„„„„„„„„„1 正 文„„„„„„„„„„„„„„„„„„„„„„„„„„„„„„„2

一、忧怀诗„„„„„„„„„„„„„„„„„„„„„„„„„„„„„„„„„„2

二、咏古诗„„„„„„„„„„„„„„„„„„„„„„„„„„„„„„„„„„2

三、咏史诗„„„„„„„„„„„„„„„„„„„„„„„„„„„„„„„„„„3

四、赠别诗„„„„„„„„„„„„„„„„„„„„„„„„„„„„„„„„„„4

五、写景诗„„„„„„„„„„„„„„„„„„„„„„„„„„„„„„„„„„4

六、宫词、闺怨诗„„„„„„„„„„„„„„„„„„„„„„„„„„„„„„„4 参考文献„„„„„„„„„„„„„„„„„„„„„„„„„„„„„„„„„„„6

[内容摘要]

杜牧是一位天才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之外,独树一帜。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和宫词闺怨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杜牧的诗风,总的来讲,是俊爽、情致豪迈,但又揉进了绮思柔情,在俊爽雄健之中,又带华美流丽。他不愧为晚唐的杰出诗人。杜牧抱负心特强,他在二十五岁时作感怀诗,陈述自己的抱负,结句说:“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可见他是以贾生作为千古知己。他有气节,忧国忧民,颇具用世之心,同时他才华横溢,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赋与深厚的修养,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所以放荡形骸,无拘不束,潜心为诗,遂使他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关键词] 独树一帜 杰出诗人 创作情怀

浅论杜牧诗歌的创作情怀

2011春汉语言本科 *************

杜牧是一位天才的诗人,他生于晚唐,在他之前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但是杜牧仍然能于前贤,独树一帜。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文化的官僚家庭。虽家世显贵,但一生不是一帆风顺。自踏入仕途。先后任过多种官职。他的诗歌有忧怀诗、咏怀诗、咏史诗、送别诗、赠别诗、写景诗等多种。他的诗中经常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或是借古讽今,指摘时弊;或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和对朋友的真挚友谊;或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他又善于用七言绝句体作抒情写景的小诗,写景真切而言情深婉,为千古所传诵。

下面我就杜牧的诗歌创作情怀以我个人的观点做一简单的阐释:

一、忧怀诗

他的诗歌中经常表现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怀,如削平藩镇,收复河湟,抵御回鹘等,而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他曾写过《罪言》、《论战》等有关政治、军事的论文,曾注过《孙子》十三篇,还多次引古论今地给当政者写信议论政治、军事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郡斋独酌》中写道:

“„„谁将国伐叛,话与钓鱼郎。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尔来十三岁,斯人未曾忘。往往自抚己,泪下神苍茫。御史诏分洛,举趾何猖狂。阙下谏官业,拜疏无文章。寻僧解忧梦,乞酒缓愁肠。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孤吟志在此,自亦笑荒唐。江郡雨初霁,刀好截秋光。池边成独酌,拥鼻菊枝香。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

杜牧有感于国家的内忧外患,抒发自己的报国愿望。又《早雁》:

“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这首诗把遭受回鹘侵扰的难民比作受惊的哀鸿,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谴责朝廷的无能,致使百姓流离失所。

二、咏古诗

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靡倾向,但他自己亦多绮情柔思,故而其诗能在俊爽峭健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他很强调创作的内容,主张“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感怀诗一首》针对藩镇割据而发;《河湟》诗对河西、陇右之地被吐蕃侵占久久不能恢复表示愤慨。运用比兴手法,把逃避回鹘侵扰的边民比作哀鸿。在抒发对人民同情的同时,隐含对朝廷未能御侮安民的不满。杜牧不仅怀古咏史诗数量多,而且有不少从总体看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历史感慨。他的怀古咏史诗,多数是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杜牧的咏古诗也有不少是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如《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类诗虽主要意思不在咏古,但由于是由古代历史或遗迹触发的感慨,一般仍带有伤悼往事的情绪。

杜牧

五、七方古今体诗都有佳作,七律、七绝更为擅长。尤其是七绝,向来受到推崇。名篇除前面已引的《赤壁》等诗外,《秋夕》、《泊秦淮》、《赠别》、《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也都脍炙人口。他和李商隐同为晚唐七绝成就最高的诗人。李深婉而杜俊爽。

三、咏史诗

他的咏史诗成就较为突出,他运用史料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把历史、现实和个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阐发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十分有新意。如《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东江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他的咏史诗,把有寓意的思想融化在对具体的历史事件的评论之中,诗的形象圆满,对历史的兴衰和成败的关键的评论,不是吟悲吊古,而是借古喻今,使人从历史的事实中吸取教训,有一种豪迈的气息。

首先,杜牧的咏史诗通常借古讽今,有现实针对性。例如《泊秦淮》中,诗人写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 ,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 ,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 。“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 。“犹唱 ”二字上溯历史 ,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其次,杜牧的诗能跳出呆板的陈述史实和抽象议论的陈套,选择史实的某一片断,寓讽意于形象描写之中。如《过华清宫》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建立了华清宫,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玄宗为了讨她的欢心,就命令从四川等地乘快马日夜兼程为她送荔枝,很多人与马跑死在路上。诗人抓住了这一典型事例,又描绘了这样一个典型画面,人们远远望去,只见骊山顶上花团锦簇般的宫殿一道道大门突然依次地打开了,人们那里知晓发生了什么大事呢,只有贵妃在山顶上望着山下一匹卷起红尘的飞马破颜一笑,因为她知道,这是她喜欢吃的鲜荔枝送来了。诗歌以小见大,通过送鲜荔枝这一小事,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的腐败政治与靡烂生活,这正是导致安史之乱的内在原因。

第三,由于杜牧具有史识,常在咏史诗中表现一些迥异常人的议论,启人深思。如在《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诗人先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但却不能预先测定,因此大丈夫自应胜不骄、败不馁。后说项羽兵败后应当重返江东故地,以图卷土重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

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杜牧的咏史七绝成就很高,它不追求文辞的华美,诗意的含蓄,而惨淡经营于立意的高奇,议论的警策,因而显得气势雄放豪宕,格调爽朗明快,代表了唐人的咏史七绝的最高成就。杜牧往往以咏史的笔法,给与晚唐君主辛辣的讽刺,希望他们迷途知返,从谏如流,中兴帝业,还通过咏史诗对历史上的暴君进行揭露和鞭笞,这些又是和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他对国家,对人民,都有无限的希望,满腔的热诚,只想恳诚地供献给国家,给人民,同时杜牧一生中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矛盾的思想,而都是时时刻刻在转变之中。杜牧咏史七绝的出现,标志着史论式七绝咏史诗经过中唐时代的酝酿和发展至此已臻成熟,杜牧也因此而成为咏史诗发展长途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四、赠别诗

赠别诗最有名的莫过《赠别二首》:“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此诗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而“惟觉樽前笑不成 ”,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

三、四两句,诗人用赋比兴的手法,将眼前蜡烛的形象与黯然销魂的离人形象融为一体。这首诗以议论和拟人化的比喻暗透别时情景和心境,眼前景和联想、比喻、赋比兴、拟人化等艺术手段的结合,使这首诗成为惜别伤离之作中的独特佳作。他在一些诗中表达了对于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寄与同情。

他的一些送别诗中表达了对于能反抗权奸而遭受贬谪的朋友的赞扬如《送陆洿郎中弃官东归》:“少微星动照春云,魏阙衡门路自分。倏去忽来应有意,世间尘土谩疑君。”有的也表达了对朋友的真挚友谊,如《江南送左师》:“江南为客正悲秋,更送吾师古渡头。惆怅不同尘土别,水云踪迹去悠悠。”

五、写景诗

杜牧的写景,画意浓厚,形象洋溢着勃勃生机,明丽的画面则给人隽秀之感。如《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清明》看似随手拈来,通俗易懂,却在平淡中见清新,清新中见自然,时至今日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足见其生命力之强。

杜牧不但能写出眼前的优美景色,往往还能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丰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所写的秋景与春色具有同样的魅力,经霜枫叶与二月花巧妙地连在一起,运用对比的手法,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丰富联想。这首诗写秋景不仅没有衰飒之气,而且是一片红火热烈景象。虽然只是即景写景,没有什么更深的寄托,但它写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是对秋光的一种赞美,通过赞美深秋红叶,表现了诗人高洁兀傲,不同凡俗的情怀。 《山行》 更神妙绝伦。尤其是那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神来之笔,使全诗灿然生辉。与“多少楼台烟雨中”一样,千百年来被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传诵着、欣赏着、回味着„„

六、宫词、闺怨诗 宫廷生活和妇女的闺怨离恨是许多诗人常常形于笔端的题材。杜牧写的这类诗歌虽然较少,但也有一些名作。最有名宫词的如《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首《秋夕》是一首从一个侧面反映宫女生活、刻画宫女心理的怨诗。诗的首句是点题,也是描绘宫女活动的背景。第二句写宫女的动作:手把团扇,扑打流萤。古诗中常以秋扇(无驱暑实用之扇)暗喻弃妇,这里正含蓄地用来表示宫女的处境。深宫寒夜,孤寂冷落,只有以扑打飞萤来驱散阴冷寂寞。第三句又转而写景,“天阶”特指宫内石阶,用“凉如水”来写夜色之深,写深宫内寒气袭人,这也就进一步烘托出“冷”的气氛,而且自然地将宫女的目光从地下引到天上:“坐看牵牛织女星”。一个“看”字,含蕴丰富:宫女遥望夜空,寻找那被银河隔开的牵牛星与织女星,触景生情,深叹自己的命运还比不上神话中的男女主人公,因为他们还可以每年七夕相会,而自己一进深宫便永隔人世了!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诗人巧妙地从动作写到眼神,从“形”写到“神”,“不言怨而怨自在言外”,普普通通的“坐看”二字,将宫女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清新流畅,“红”、“冷”、“轻”、“小”、“凉”这些极常用的形容词与“烛”、“画”、“罗”、“扇”等极普通的名词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意境深远的画面,又用“扑”、“坐看”的习见动词使本来静止的画卷活动起来,使其蕴含的内容更加丰富,达到了言近旨远的效果。

其它还有:《宫词二首》:“蝉翼轻绡傅体红,玉肤如醉向春风。深宫锁闭犹疑惑,更取丹沙试辟宫。”“监宫引出暂开门,随例须朝不是恩。银钥却收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宫人冢》“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闺怨诗有:《春思》:“岂君心的的,嗟我泪涓涓。绵羽啼来久,锦鳞书未传。兽炉凝冷焰,罗幕蔽晴烟。自是求佳梦,何须讶昼眠?”《闺情代作》:“梧桐叶落雁初归,迢递无因寄远衣。月照石泉金点冷,凤酣箫管玉声微。佳人刀杵秋风外,荡子从征梦寐希。遥望戍楼天欲晓,满城咚鼓白云飞。”

杜牧的诗风,总的来讲,是俊爽、情致豪迈,但又揉进了绮思柔情,在俊爽雄健之中,又带华美流丽。他忧愤的情怀、宏伟的抱负与英发的天才,使他的诗歌表现俊爽峭健的风格,而又有流美的韵致。所有这一切,都是杜牧诗的优点,而所欠缺的则是他较少陈诉民生疾苦的诗,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的秦中吟、新乐府之类。但是我们评价古典文学时,如果“只把人民性看做人民生活的描写是不够的,有缺陷的。”杜牧尽管没有作过这一类的诗,我们还是应该承认他的诗是有人民性的,他不愧为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

参考文献

[1]唐·杜牧:《杜牧全集》(陈永吉点校),上海1997年10月第一版

[2]《许彦周诗话》一卷,宋.许凯撰,收於《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3]《历代诗话考索》清·何文焕撰 中华书局点校清,1992年5月第3次印 [4]沈德潜《唐诗别裁》,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5]《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编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6]王景霓:《杜牧及其作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7]范晓燕:《唐诗三百首赏译》,南方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8]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版

第四篇:《山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题,指导书写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叫——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山行。

2.简介作者,并让学生回顾杜牧写过的古诗。

3.指导书写:于、枫。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顺。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生”“斜”。

3.齐读全诗。

三、听看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看视频情境动画配诗歌朗诵,边听边看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看到了什么。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提出问题。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出”,理解诗意。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①思考: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师生齐读。

②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理解诗意。

③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④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板书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让学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见,虽有点乱,但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在实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如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学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吗?更何况是对古诗文的体会、感悟。根据“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改变了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巧妙的采用绘画方式,引导学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体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动手绘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解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诗意来画简笔画,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画了几座房子)。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涂上一些深红色的色彩表示枫树),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讲,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第五篇:浅析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和风格之异同点比较

浅析杜牧与李商隐咏史诗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来自

http// 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咏史诗体是由东汉的班固创始,可惜“质木无文”。尔后越来越多的诗人投身于咏史诗歌的创作。中晚唐以前的咏史诗普通是对历史人物、事情停止叙说或概括,来表达本人的思想情志,其中含有较多作者的个人理性认识。而咏史诗开展到晚唐时期,名人名作迭出,并表现出激烈的历史理性考虑。

一、晚唐咏史诗的创作背景与开展

(一)晚唐咏史诗创作的社会背景

中晚唐时期君主崇尚经史、以史为鉴的思想认识,以及科举考试强化了对历史学问的考核的用人文化导向,构成了学问分子们讨论历史兴亡、论辩古今盛衰的史论风气[1]。另外,晚唐社会内忧外患交错,敏感的学问分子们感到国事日非,因此大量停止咏史诗的创作企图解救社会衰落局势。其选材上的宽广与丰厚、内容上的大胆与挖苦、感情上的哀怨与敏感等,将咏史诗的创作视界带入到一个全新的范畴。

(二)咏史诗体裁流变

唐代咏史诗体裁可谓众体皆备,但中晚唐以前的咏史诗多为古体,律诗与绝句是少之又少。中唐以后以刘禹锡为代表的诗人越来越多地创作七绝、七律咏史怀古诗。直到晚唐,杜牧成为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方式写作咏史诗者。尔后,七绝便成为人们咏史经常用的体裁。李商隐也是当时咏史诗之大家,咏史之作多达六十多首,而且各体俱有佳作,更以七言律绝的成就突出。杜牧与李商隐是众多的咏史诗人的优秀代表,在咏史诗的开展长河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二、生平背景与创作心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或樊南生,河南人,自幼处境微寒,生活困难。李商隐终身都被卷入牛李党争难以自拔,跟随双方的政治浮沉而遭受牵连。他的悲剧遭遇,从基本上来说是唐后期整个社会上的种种积弊理想所形成的。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出身于世家大族,后家道中落。由于其性情耿介,终身仕途不很自得,使得杜牧对社会理想有着超于常人的较为苏醒的认识,从而在其诗中得到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反映。杜牧继承了他祖父杜佑经世致用的传统,入仕之前便关注历代兴衰得失,好论政谈兵[2]。二十三岁时他就写下了著名的《阿房宫赋》,以挖苦敬宗的耽于声色游乐。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咏史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杜牧、李商隐都处在唐朝社会黑暗及内忧外患的时期,都盼望力挽狂澜。两人写诗时的个人心态是不同的。李商隐在历经了无数人生道路的坎坷后,已朦胧觉得唐王朝中兴无望,又觉察本人缺乏挽救时局的力气与自信心,于是悲观心情渐浓,思想上产生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傍晚”(《乐游原》)的危机感和破灭感。他内心的苦闷和悲愤都反映出一种每况愈下、傍晚渐近的时期氛围。黑暗的理想与他急迫想挽救理想的愿望锋利地冲撞,他只能把本人对理想地深入了解,完整融入在历史事情的抒写之中。

杜牧的心态与李商隐则迥然有别。杜牧终身有着“愿补舜衣裳”的雄心壮志,置信只需本人的政治才能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就会在挽救大唐的危机命运中大有作为。杜牧的“天才的自信”,在很多咏史诗中都得到充沛的表现。理想严酷,报国无门,杜牧短少一个让他发挥才干的平台,因而他才好作昭雪咏史之作。在《赤壁》、《题乌江亭》这两首诗中,他嘲笑周瑜凭仗运气在赤壁取胜,嘲笑项羽不能委曲求全,缺乏百折不挠的肉体。他在翻历史陈案时突出强调个人的作用就能充沛表现对本人政治才干的自信。

三、“讽”与“鉴”的创作目的

哲学是笼统地考虑着世界,诗则是详细地表着着世界——目的都是为了可以改造世界。李商隐和杜牧咏史诗都怀着高度的创作认识以期救国难于水火。

因生世的迂回与理想的不得志使李商隐对社会有更冷峻与明晰的认识。他的咏史诗多为“借古讽今”。挖苦产生于诗人对他所生活的世界看出了致命的矛盾,是人类的理性向它的毁坏者的一种还击[3]。讽是其目的,也是其创作手腕。而他还不是坦率的挖苦,而是直接行事,多为指事切近,大胆揭露,“敢言人之所不敢言”。如《龙池》有关唐、杨的故事早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写过,但是被有意作了掩饰和修正,借以歌咏二人生死不渝的爱情。李商隐却旨在揭露玄宗霸占儿媳的淫秽丑行,据实直录,毫不掩饰,虽无一恶字,却无一字不贬。李商隐在《华清宫》用了明显的反讽手法发难于当朝皇帝唐玄宗,使语调愈加尖刻冷峻。致使纪昀曾用“尖酸苛刻”来形容其诗,很多人也以为“大伤诗教”。 其实他是顺应本人的激烈情感,没有遵照自古以来就奉行的“怨而不怒”的传统规范而已。

杜牧的咏史诗大多是就史而论史,有感于晚唐颓势,较为笼统地表达兴亡之感,固然其诗不乏挖苦意味,但其中“鉴”的作用更为明显,以期到达警诫作用。如《泊秦淮》一诗叹商女唱曲,世风日下,迂回影射了他所处的晚唐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的衰败理想,以警醒众人不要沉溺于声色而重蹈亡国覆辙。诗人在《江南春绝句》中凭吊南朝毁灭时的寺庙,对其来历稍作点拨,使人既纵向想象当年这些佛寺建造的历史,又能横向联想唐王朝过火崇佛致国力衰退的结果,含蕴地揭露当时崇佛修寺的情形。无论偏重于“讽”还是偏重于“鉴”,他们都以叹古怀昔的旧方式,反映了理想社会,及难以排遣的兴废之感,扩展了咏史诗表现的容量,加强了咏史诗的理想性。

四、 同而不同的艺术特征

杜牧、李商隐的咏史诗比拟考究立意构造、遣词造句,其诗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手法,有些是相近的,有的则是各有特征。

(一)选材典型,常常以小见大

李商隐的咏史诗常选取典型的人物、事情来到达对昏君奢淫误国的有力揭露挖苦。选用历代昏君,将他们作为历史的背面典型,以此讽喻当代君王。如《隋宫》(绝句)选取了典型的历史事实,总结隋朝亡国的经验,着力描写隋炀帝祸国殃民的暴君形象。而选用正面之人如屈原、宋玉、贾谊等,借咏叹这些人的不幸遭遇,表达本人的身世之感和人生慨叹。李商隐还常选取昏君玩耍淫乐的小物品,小题大作,以小见大,寄寓深入慨叹,如在《齐宫词》中,诗人借用九子铃来串演北齐后主、梁台新主相继荒淫亡国的悲剧,寄予兴亡的慨叹。

杜牧的《赤壁》是由一件从江沙打捞出来的三国时的铁戟联想起那场历史上触目惊心的赤壁之战。还运用铜雀、二乔这些虽与战争无关,但却是三国时的标志性人物、建筑意象,来引发宏大的时空逆转与深长的历史考虑。《过华清宫绝句》不曾罗列玄宗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而只选取千里急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简单陈说。谨守了历史的真实,又高于历史的真实,到达了艺术的真实,构成十分富于戏剧性的局面,于细微处发现历史问题。

(二)比照激烈,叙写形象

在诗中展现鲜明对照的历史画面,能以最省俭的笔墨,将诗人丰满丰厚的感情,表现得痛快淋漓。

李商隐写作咏史诗,与很多诗人有所不同,常常很少直接谈论和详细评判,用笼统的道理来经验人们,而多经过展开合理联想和形象叙写,从比照鲜明的画面和意象中寄寓讽喻之情。《北齐二首》篇中“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剪裁了发作于不同时间的两个场景,不留情面地将昏君的丑态用鲜明的比照展示出来, 国之将亡,昏君仍沉浸后宫,字里行间充溢着锋利而辛辣的挖苦意味。《南朝》则把陈后主的荒淫较比于齐废帝有过之无不及,后代荒淫甚于前朝。

杜牧也常运用鲜明对照的特写镜头。如《台城曲二首》其一描写陈亡时陈后主在国破后竟可笑地躲入井中,而城外军队战势剧烈,城内城外的场景形象而杂乱无章的逐个展开,比照激烈,情节形象可感。更为著名的《过华清宫三绝句》,更是劳民伤财,生活朴素的进贡荔枝只为博美人一笑,真正所谓“一笑倾城,一笑倾国”。宫中歌舞升平,宫外则社会政治形势剧变,画面虽简单,却将当时外表波涛不惊,实践暗流汹涌的政治无限延伸到了整个社会的动态,将山河破碎的缘由逐个用形象的笔触作了提醒。

(三)擅长“点铁成金”,谈论不落俗套

咏史诗题材多为众所周知的不新颖题材,可是“小李杜”可以对陈词滥调的典故“点铁成金”,显现了他们特殊的见解,使咏史诗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鉴戒意义都得到了很大进步。

如李商隐的七绝佳作《梦泽》,关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自古以来人们都习气性地责备残暴荒淫的“好细腰”的楚王。李商隐却将批判重点放在自食其果的宫女身上。他不是外表性的挖苦这些人的媚主邀宠,而是深化地挖苦这些悲剧人物麻木不仁的人生状态。这种深层次的考虑曾经远远超越了这个题材原有的普通意义,将腐朽丑陋的世风作了最实质的暴露。其咏史佳作《贾生》,也打破了借贾谊的阅历以表达己之不遇的习气做法,从贾生被君主赏识的角度动身,先抑后扬,反其意而用之,将事实的真相与表象自我矛盾。

杜牧很擅长对历史人物事情重新做出评价与出其不意的谈论,浸透着一种对历史和理想的体察。他在《题桃花夫人庙》(七绝)深究息国之亡的缘由。正如《瓯北诗语》中所评:“以绿珠之死,形息夫人之不死,高低自见。而词语蕴藉,不显露讥讪,尤得风人之旨耳。”[4]他可以这样锋利地提出问题,是那些人所尽知的美色误国之粗浅见解所远不及的。而《题商山四皓庙》取典于吕后请商山四皓出山以固太子储位之事,历来人们对此事评价甚高,而杜牧能超出常人的目光,指出因四皓出山而致吕后专权的恶果。这种立意的高绝,见解的独到正如赵翼所云:“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昭雪语,无一平正者。

上一篇:杜牧清明诗范文下一篇:地大校办字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