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

2024-05-09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精选9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

语文课堂词语教学案例赏析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太多的新理念、新教法占据了阅读教学大量的空间,导致词语教学常被忽略,成了阅读教学的“软肋”。尤其是公开课的教学,词语教学更是难得一见。其实,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加扎实。

【案例一】《生命的林子》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生命的林子》,这节课,我们先听写几个词语,看看大家会不会写了。(学生拿出本子听写)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师:请大家对照大屏幕校对一下,如果有错误,就请你在本子上订正一遍,注意把字写正确。(生校对,订正)

师:请大家读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想,你能发现些什么?

生1:这六个词语都是描写法门寺的。

生2:我发现有很多高僧聚焦在法门寺里。

生3:我发现法门寺名气很大,每天从早到晚有许多烧香拜佛的人来到这里。

师:据我所知,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浑厚,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名气确实很大。

生:我觉得,法门寺名气太大,能人太多,在这里想成名是很难的。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词语,用心去体会这名满天下的法门寺。

赏析:用所学的新词去领会文章主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好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体悟,读出了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思想、意蕴,领会了内涵。

【案例二】《搭石》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都查字典了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绰”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出示:绰:A宽;不狭窄。B不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符合哪种解释?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我好像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象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生: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觉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请你再读读这两个词语。(生读)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谁能把大家也带进画里呢?(指生)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真美!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请看――

(将课文的句子变成诗的形式。音乐起,学生齐读。)

赏析:在教学中,教师找准了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化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词语教学应让学生联系文本语境,理解新词在文本中的意思,使词语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接着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词语的张力,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把“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个词所体会到的、想象到的表现出来,再现画面的意境美,使词语更富人文内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发展。

【案例三】教学“究竟”一词。

师:看第一段,“究竟”在书上哪句话里出现?

生:他飞了过去想问个究竟。(师板书:问个究竟)

师:“究竟”是什么意思?

生:明白、结果。

师:这里的“究竟”是当“结果”讲。谁来用它造个句子?

生:姐姐的成绩一直很好,可是这次考试考了60分,妈妈把她找来问个究竟。

师(板书:看个究竟):谁来用“看个究竟”再来造一下句子?

生:家里来了一群人,我连忙迎上去想看个究竟。

师:(板书:探个究竟)谁再来用这个词语造个句子?

生:听说百慕大三角洲非常神奇,我想去探个究竟。

出示例句:1.小明把家里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红领巾,他自言自语地说:“红领巾究竟放到哪里去了?难道会丢了吗?”2.咱们这里的橘树究竟有多少棵?谁也说不清楚。

师:“究竟”在这里表示疑问,谁能用它来造个句子?

生:天黑了,小明还没有回来吃饭,他究竟到哪里去了?

师:我写两个词,“恐龙”“外星人”,请大家用上“究竟”写几个句子,一个表示疑问,一个表示结果;或者又表示疑问,又表示结果。

……

赏析:理解是基础,运用是根本。在本课例中,于老师引导学生理解“究竟”的意思,再创设多种运用语言的环境,把理解的词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运用,现学现用,巧妙地把理解和运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责编 张亚莎)

篇2: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

教材分析: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部分,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思想和语言精华,不论其形式还是内涵,都历经推敲而魅力独存。也正因为如此,对诗词曲的赏析成为中考考查我们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一种常见题型。复习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能赏析其语言。

2、要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1、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

2、结合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形式,注重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谈出对古代诗词的独特感受和见解。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法,竞赛探究,诵读法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示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见《说明与指导》P47

三、出示学习任务:

1.了解中考古诗词的赏析点。

2.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中考聚焦:

【2009年济宁市中考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其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问题:

(1)曲中写了哪些秋景?(内容)

(2)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写法)【2010年济宁市中考题】

绝句 两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问题: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2011年济宁市中考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问题:

这首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写法)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感情)见《说明与指导》P48 总结:诗词赏析考什么? 1.内容。2.感情。

3.写法。

五、师生共赏,如何领悟

(一)例1:(赏析内容)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内容)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思路: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

例: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晚秋萧瑟悲凉的画面。

(二)例2:体会作者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曲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离别七年以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佳节。总结:分析作者的情感 1.注意诗歌的标题 2.注意诗歌的意象 3.注意诗歌的背景注释

4.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的主题 „„

(三)例3:赏析写法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衬托等。丰乐亭游春(其一)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读一读,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用得传神?说说你的理解。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

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等分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词不离句)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诗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妙趣横生,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四)总结:赏析写法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或运用了怎样的修辞?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说说你的理解。

你认为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解题思路:(写法+表达方式)

(1)分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点明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3)所写的内容和诗歌情感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例:诗人借景抒情,把多个独立的意象统一起来,描绘出一幅晚秋悲凉的画面,抒发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孤寂愁苦的心情。

六、赏析总结: 内容:意象+意境

感情: 诗歌的标题、意象、关键语句、背景注释、联系已学相关诗歌等。写法:写法+表达作用

七、牛刀小试:见《说明与指导》P53、54 社日①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

1.开头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怎样的景象?反映了农家怎样的生活情景?(意象+意境)

2.末句“扶得醉人归”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写法+表达作用)

秋日行村路

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写法+表达作用)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你自选角度,设计两个赏析题,并作答。考考你的同学。(内容、感情、写法)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篇3:《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赏析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2008年北京举办了第28届奥运会.在昆虫王国里也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 是什么呢?就请大家听这个故事吧! (播放课件:小蝴蝶参选记)

师:故事讲完了, 小蝴蝶获得了冠军, 得到了带着奖杯乘热气球环游故宫一圈的奖励.结果它发现:它、天安门、奖杯以及它乘的热气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老师也把这些物体带来了, 同学们看看它们是不是真如小蝴蝶所说. (出示这些物体的图片)

生:真的.

生:它们左边和右边是一样的.

师:小蝴蝶的左边和右边的花纹都是一样的.

生:天安门的左右两边都有两个小门.

生:奖杯的两边有一样的形状.

生:热气球的左右两边的结构也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我们来验证一下, 看你们说得对不对 (师演示) .把一个图形对折后, 两部分完全重合, 这样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

二、感知探究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是轴对称图形, (播放课件) 轴对称图形美吗? (美) 想不想用你们的小手剪一剪? (想) 同学们这么有信心, 先看老师怎样剪的 (师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动手剪出漂亮的轴对称图形吧!看谁剪得又快又漂亮, 并且能把你剪的作品展示到对称天地中. (展示作品)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 能剪出这么多漂亮的轴对称图形, 老师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虽然你们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形状不一样, 但是它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你找到了吗?

生:都是对折后剪出来的.

生:它们都有折痕.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你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生:奇妙的对称折痕.

生:美丽的对称折痕.

生:直直的对称折痕.

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非常好听, 但是在数学王国里它的名字叫“对称轴”. (板书:对称轴并讲解示范画对称轴强调“点画线”)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轴对称图形,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再让学生通过讨论、起名, 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就很容易掌握了, 为下面的练习作好铺垫.

三、联系生活, 拓展思维

1. 谈话:

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事物都是轴对称图形, 下面我们就随着老师一起去参观展览馆吧.走进大门, 发现有很多展厅, 展厅的门上标着字母 (课件出示:A, C, T, M, N, S, X, Z) , 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字母是开启展厅大门的钥匙, 找对了, 展厅大门才会开户.

让学生判断“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英文字母, 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谈话:

好多展厅大门开了, 我们就先到A展厅看看.哇!这么多漂亮的图案, 你们认识它们吗?知道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谈话:

咦!C和T展厅里好像有我们刚才做的轴对称图形.它还说同学们做得很漂亮呢!后面还有一些剪纸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同学们帮它们找一下好吗?

学生判断“想想做做”第4题.

4. 谈话:“呜……”谁在哭呀?原来是M厅的两个图形的另一半不见了, 正在着急呢, 同学们快帮帮它们.学生做“想想做做”第3题.

5. (放国歌) X展厅正在举行升旗仪式, 我们去看看都有哪些国家的国旗.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6. 参观完了我们乘着汽车回学校, 一路上看到了许多交通标志, 你能找出哪些交通标志是轴对称图形吗?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用参观的形式来讲课后练习, 使得课堂结构紧凑, 并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用不同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多不多?说说你们有哪些收获?生:我知道了轴对称图形.

生:我们了解了很多轴对称图形.

篇4:《月光启蒙》教学案例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60-01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一文以优美的笔触、丰富的想象、恰当的遣词为读者描绘了柔美的月色,刻画了母亲善良智慧的形象,是苏教版教材中的经典范本。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紧扣文本中月光、母亲、启蒙三大要素,引导学生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一、依据源头,了解“启蒙”的含义

师:“启蒙”是什么意思?同学们预习了课文,查工具书了吗?

生1:意思是刚刚学习时得到基本知识。

(课件出示“蒙”字的古体字图片)

师:那“蒙”字的古意是什么呢?你从“蒙”字的古体字联想到了什么?

生2:下面像只鸟,上面像一顶帽子。

师:用帽子盖着、挡着小鸟,这就是“蒙”啊!那么,“启蒙”连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3:那就是将鸟儿头上的帽子摘掉,什么都能看到了。

生4:我知道了,就是帮助别人进行最基本的教育。

【分析】在这则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对“启蒙”一词形成初步的认知,然后从象形文字的字形本源出发,了解“蒙”字的含义,并结合推理感知整个词语的意涵。这样教学,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工具书中的原始概念,而是结合之前对“启蒙”一词的感性理解,形成了更为感性的认知,即由原始的“混沌”逐渐向“豁然开朗”过渡。

二、悉心品味,体悟母爱的圣洁

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中对“月光”和“母亲”的描写上,并形成了自身的阅读体悟。例如文中有一段话“她用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这段文字以精妙的比喻、遣词,展现了母亲演唱歌谣的甜美和深情。教师可结合句中的“芳香”一词引导学生品味思考。

师:“芳香的音韵”这个句子为什么用表示味道的词语来形容声音呢?

生1:“芳香”让我们感受到了母亲歌声的甜美、深情,很有感染力。

生2:歌声太甜美了,不仅让作者听到了,而且还刺激了读者的味觉,母亲的歌声可以用来听,也可以闻呢!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母亲的歌声呢?大家从不同的感官进行感受。

生3:从视觉上可以是“鲜明的音韵”。

生4:从触觉上可以是“光滑的音韵”。

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5:在皎洁的月光下,母亲显得如此美丽,如此圣洁,让人感觉十分温馨。

生6:母亲在文中讲述了神话故事,这给予作者启发,把自己的母亲看成雕像。

师:是啊!正是母亲的故事和歌谣的浸润,此时作者看到的不仅仅是母亲,而是一位圣洁的神人。

【分析】教师从学生阅读文本的视角出发,挖掘文本中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富的词语“芳香”,为学生品析语言提供有效资源,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文中采用通感的手法,将“音韵”拓展到视觉、触觉等层面,学生在迁移实践中强化了对这一写法的认知。

三、依循轨迹,感受作者的情感质变

师:作为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母亲运用什么方法启蒙作者呢?

生1:唱歌谣。

生2:讲故事、猜谜语。

(出示句子“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作者究竟一下子明白了什么?从母亲的故事、歌谣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3:从歌谣中明白了劳动致富的道理。

生4:母亲还用歌谣教育作者,要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

生5:还有神话、谜语充满了乐趣,母亲是在向作者渗透人生的美好。

师:是啊!母亲什么都没有讲,但这些道理都蕴涵在故事、歌谣、谜语里,这就是最好的生命教育课。

生6:最后作者之所以成为作家,跟儿时母亲讲的故事、唱的歌谣也有很大的关系。

生7:歌谣这么优美、谜语这么有趣,作者形成创作的冲动,这是母亲为作者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生8:让一颗“混沌的心豁然开朗”。

师:母亲就着月光,给予了学生最好的生命教育,这正是课题所说的——

生(众):月光启蒙。

【分析】教学片段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洞察作者生命成长的质变,从侧面强化了学生对母亲这一形象的深度认知,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悟文本的内蕴,破解了“月光启蒙”的深刻要义。

篇5: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

疯狂背古诗(《静夜思》至《泊船瓜州》)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

b、组词(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

心情也可能是?生读题。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生字的认读。

3、多形式读古诗。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1、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2、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

①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

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②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它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透过它你看到一幅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他那孤独的身影。

出示句式,生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王维____时,却只能____。

根据学生补充的内容体会情感,引发朗读这一诗句。

③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角色互换: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你的心情?带着感受读。

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此时的你?带着你这份感情读。

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读出你的思念.

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是怎么的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3、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

②换词体会情感

“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b、“倍”组词(加倍、双倍……)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③“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诗人的心情、神情说开去:

每逢__节,我看到__,想起家乡的亲人,____。

④配乐《九月九的酒》,指导朗读。

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的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会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家乡人、家乡事都如放电影般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荡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

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____。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____。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____。

4、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

6、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都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角色互换: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

你会对他说什么?(可以引用诗句)

你想祝愿他?

②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余音式朗诵,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地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2、王维思念亲人,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王维就想到自己:独自异乡为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起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生齐读古诗)。

五、升华情感,深入人心

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诗人王维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因此写下了此首古诗。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篇6: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古诗两首教学片段赏析_案例反思_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与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抓住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渗透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教育。

3.拓展阅读古诗《杂诗》《夜雨寄北》等,激发学生自读古诗的兴趣,进一步感受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喜欢背古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师生配乐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静夜思》的意思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通过背诵学过的古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借助《静夜思》这首学生们熟悉的诗,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新授

(一)学习《夜书所见》

1、出示诗题、作者姓名。读诗题,解题,抓住“见”字提

第 1 页 问,诗人此时见到怎样的情景?让我们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一查注释。

2、指名读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抓题眼“见”,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整篇古诗的学习。)

3、请大家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引导朗读交流,读中感悟。抓住“送寒声”“动客情”“一灯明”这些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样的景象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附: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生读诗)

师:读得真好啊!我刚刚听你把“送寒声”的寒读得特别好,我想问问,你是怎么读得这么好的呢? 生:我觉得我是把诗读得有感情了。

师:是啊,你想,萧萧的秋风啊,把梧桐叶吹得纷纷落下来。诗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有点寒冷的感觉。

第 2 页 师:诗人是觉得身上寒冷吗?

生:除了身上寒冷外,他肯定也很心寒,他现在一个人在外地,肯定很孤独。

师:你体会得好啊!诗人此时孤身一人在外地,看到萧萧的秋风吹落树叶,心里感到非常孤独。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诗。片断二:

师:谁来读读后面两句诗?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师: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1: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

生2: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童年时的伙伴。师: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生: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多孤单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他看到萧萧的落叶,看到捉促织的儿童,他心里又是多凄凉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第 3 页(这个环节开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境,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内容,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也进一步渲染出诗的意境,不失为理解古诗内容的好方法。阅读教学提倡“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这里,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诗句,把这首诗的感受读出来,进而抓住关键语句研读体会,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师生一起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体会语言。这个环节的设计,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阅读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迁移情感,与诗人对话,进而达到对诗情有更深的体会。)

(二)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介绍诗人的背景:唐朝诗人王维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2、出示诗句,师配乐诵读。

读诗题,解题。抓住“忆”字引入诗文学习。附:教学片断

师:谁来给我们读读诗题?

第 4 页 生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这么长的题目你能读好很了不起!谁再来读读? 生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师:在人们团聚的日子里思念在山东的兄弟,山东是山东省吗?

生:不是,是华山以东,是作者是家乡。

师:对了,是华山以东,那么这个题目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生:重阳节思念自己家乡的兄弟。

师:是啊,当人们用传统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更加怀念家乡的亲人呢!自己读一读,想想诗人此时会怎样“忆”亲人?

(当学生的情感到达了一个高潮的时候,教师凭借创设的情境,利用学生被激发的情绪,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另一个思乡念亲的情境中。再一次抓住题眼——“忆”来带动全篇的教学。)

3、你认为哪个句子最能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读给大家听听,再说说你的体会。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倍”字生发联想——诗人平时就常常想念自己的故乡,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尤切,更加凸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

第 5 页 附:教学片断

师: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钦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节课学两首古诗,抓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能更高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4、师生合作,有感情诵读全诗。

看着课本,当这两首诗同时呈现在你的面前,当你读出两们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诗人共同的思乡怀亲之情时,你想对家乡对亲人说些什么?

5、小结: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第 6 页(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爱,体会亲情的重要,懂得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6、师生配乐背诵两首古诗。

三、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杂诗》《游子吟》《夜雨寄北》《渡汉江》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九月九日诵诗会”。(“学习即生活”,仅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篇7: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

教学案例

案例主题:

根据现代教育的根本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积极完善以“动”为主的课程目标体系的同时,以探究型课程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以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练氛围,探索一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完善的教学模式。

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充分体现一个中心、四个特点。以让学生自动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创新为中心,结合体育学科突出四个特点。特别是对水平二的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我选择了各种游戏来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引导,打破传统创编,自主学习、游戏等教学方法,旨在不仅达到健身强体的作用,还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解决困难的能力。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发展速度和灵敏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案例细节:

创设合作学习情境,明确合作学习目标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在游戏与竞赛活动中展开接力跑的学习,以展示我们班同学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

与技术、技能,好不好?!

学生反应:兴致盎然,连声叫好。

老师:这位同学你有什么要说明的?

学生:我们都想练一会儿……练好了以后再比赛,老师:可以吗?

老师:好吧,同意你们的正当要求,给大家5分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每组派一人到我这取一根接力棒,以刚才宣布的小组为单位,一边作交流沟通,一边和合作练习。

学生激动、紧张的喊叫声此起彼伏。大家开始认真练习,总结要领。

尝试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有意义、有价值的合作学习研讨问题生成了

学生反映:我们还没练好呢,就开始比赛了!?

老师:请举手后,具体说明,为什么没有练好呢?

学生1:我是我们小组跑第一棒 的,XX接棒时跑得太快了,我们好几次都没有接稳、接住棒……

学生2:我是我们小组跑第三棒的,接棒时对面的同学总是跟我撞到,妨碍我的速度……

学生3:我是我们小组跑第四棒的,我讲交接棒的时候把棒立好,立好,他们偏不听!接棒传到我这,真拿不住!要是不改,我们组肯定是最后一名,我保证按照我说的来,百分之百的不丢掉接力棒!……

老师:同学们:请安静!

你们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只有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合作的力量才能提高、才能取胜,这是非常好的,这也是非常可贵的。但是,相互指责,相互埋怨能解决问题吗?

老师:仅有想取胜、进步的愿望,但没有合作取胜的技能和方法,目的也是达不到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技能是:怎么倾听、怎么表达、怎么交流、怎么建议、怎么商讨……怎

么学会倾听、怎么学会表达、怎么学会质疑、怎么学会保留意见以及轮流负责的小组长应该怎么主持、怎么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归纳和集中等等。

篇8: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

一、案例资料的筛选

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要选择适合的案例。授课教师节选电影中中外文化冲突、差异较大或学生理解有困难的片段作为教学案例。比如《疯狂金龟车》中的汽车电影院文化、废旧汽车回收站、《公主日记2》中的女王接见平民一幕、《高校天后》中拒绝父母陪伴去看偶像演唱会的行为、美国校园欺霸行为等都是很好的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使学生对英美文化和中美文化差异印象深刻。

二、案例讨论、讲解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在电影《足球老爹》中有一对女同性恋夫妇和他们收养的中国男孩Biyang Sun的情节,学生最初对美国的同性恋文化知之甚少,更不了解中国孩子被国外收养的问题。电影案例让学生以最轻松的方式学习文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案例思考题如下:

1. 本案例是关于美国人的家庭观,根据视频,各小组总结其家庭观,并比较与中国家庭观的不同之处。

2. Bingyang Sun的家庭有什么特别?

3. 美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与中国父母有什么不同?

4. 美国人对待同性恋夫妇的态度?美国各州政策是什么?

对于前三个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多少可以表达一些看法,但同性恋话题对学生很陌生,无从谈起。因此老师需要认真查阅资料后给学生正确的信息和观念引导。

三、案例的总结整理

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做出强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做重点讲解。最后,各小组整理讨论过程和结论,以书面形式上交老师,作为老师评分的依据。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对授课教师是一种挑战,既要有教学技巧,又要有课堂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它在电影教学中有着独特优势,避免了只看不讲的传统电影教学方法的局限,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篇9: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赏析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双课堂”教学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综合评析与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2(S)-0073-2

多媒体教学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物理新课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网络的物理“双课堂”教学应运而生。何谓基于网络的物理“双课堂”教学呢?就是将常态的现实课堂引入网络虚拟课堂,二者相结合的创新型物理课堂教学。虚拟课堂是在“教育云”网络教育平台上进行的教学课堂。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第一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为例,赏析物理“双课堂”教学优秀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的特色,窥视物理“双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展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

《电容器的电容》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采用网络学案导学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建立电容的概念,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大小的因素)。出色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媒体教学所不能及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1 特色赏析

(1)网络平台特有的共享功能。

①资源储备功能。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与水平分类选择学习。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自主学习变为现实。

②交流功能。网络平台搭建了师生交流的便捷通道,学生不但提交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参阅评价别人的见解;教师及时浏览学生的回帖,批注学生提交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修订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的针对性;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得到无缝落实。

③统计功能。课上练习学生完成提交后,教师、学生利用平台提供的统计功能,第一时间准确统计出掌握的情况(作业智能评定功能和课堂检测反馈功能),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为学生作业交流、发现问题的及时纠错(生生互相纠错、教师引导纠错)赢得了必要的时间,保证问题不带到课后,消除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与精神压力。

(2)网络学案的导学、助学作用。

在课前提前发布网络学案,以便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前学案(电容器的构造、概念、充放电过程特点,电容定义式及单位,电容器的识别等)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辅助下通过自学能够独立基本弄懂的知识,主要落实自主学习。课间学案是根据学生课前提交学习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如:充放电过程的认识等)以及课堂教学重点(理解电容定义式和探究平行板电容器决定式),通过教师点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主要落实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外学案通过三个微格课例巩固拓展重难点知识,一个思考讨论题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提供了师生间的再次教学沟通的机会: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和不很到位的地方并进行补救,让课外辅导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主要落实独立学习。

(3)虚拟和真实巧妙结合。

①电容器放电过程,先虚拟后真实。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操作完成“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动画模拟”并解释,瞬间不可观察的过程用动画模拟再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接着教师用真实的演示实验验证。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辅助了对疑难问题的突破,不但体现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②静电实验,先演示后虚拟。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的探究方法——变量控制法,接着播放事先录制好的“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实验录像视频”再现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推导;再让学生操作学习资源中心的“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动画模拟”,弥补演示实验(真实实验难现)的不足,同样达到实验目的,巧妙突破难点。

(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节课以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充分采用了“721”信息化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自主学习70%、合作学习20%、教师引领学习10%),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平台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落实。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动画、微格课例等)自学,辅助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充分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得到提高。

(5)多种教学方式得到有效应用。电容器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定量得出定值电容器的电荷量与两极间电压的定量关系有一定难度。演示实验中增减干电池的节数给电容器充电,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格数,初步得到这个关系,实验设计巧妙。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到初步结论,老师略加引申,顺利得到电容的定义式。这样处理,老师没有强扭给学生难掌握的概念。

2 搓商质疑

(1)搓商之点。对平行版电容器大小因素的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设计了两套方案,以备条件变化(天气选择),有利有弊。利,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能力。弊,在无形之中增重了任务,增大了难度,课堂时间更加紧张。可能会因时间不足或外界因素(天气因素等)的影响不能顺利进展,造成不成功,带来不必要的后果,影响继续学习的进展。对此应该谨慎处理。建议这样处理(不妨一试):可以让有兴趣的同学自愿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课前或课后(最好在课前)选择适宜的天气做(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成果提供全班课上分享,辅助课堂教学;再用演示实验加强。笔者身处农村贫困地区。对类似问题曾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尝试获得了成功。

(2)物理“双课堂”教学优势显而易见,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带来新的问题。网络学案限制了自主学习的路径。网络平台现成的资源的确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造成学生学习按预先设定路线模式行走的思维定势。一旦脱离教师引导会独立行走吗?课前后网上学习得花一定时间,加重课外负担。学生回帖上传图片要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足够的时间保证、还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保证(如:网络、供电等),一旦断电断网怎么办?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教师如何面对海量的回帖等等。只有正视不足。理性思考,才能不断改进。物理“双课堂”教学才能日趋完善,健康发展。

通过赏析这一典型课例,可以看出物理“双课堂”教学这一物理课堂教学的新生事物与现行的多媒体教学的不同之处。亮点明显、不足不可避免。优点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和供暂时没有条件实施的教师吸取可用之处;与优势相比,与之带来的问题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可否认也不可轻视,不足之处需要大家继续实践摸索、思考、改进中不断完善。

这节课是执教老师、教研组、项目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有机融合,展现了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体现出物理学科“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理念和设计方法);值得物理教师体味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碰撞出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学习方式以及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玄妙之处。尽管如此,《电容器的电容》是值得观摩收藏的物理“双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物理“双课堂”教学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近期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备受关注。“双课堂”教学关系到物理教学改革的前景。不单是项目组与实验校的事,更现实的是物理同仁的事。因此,物理教师不应做旁观者,都应来关心、参与、呵护。

参考文献:

[1]员贵云.探究式学习方式在物理新课程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7,(3):23.

上一篇:县林业局扎实抓好油橄榄育苗工作下一篇:保护环境的文明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