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典型案例

2023-04-12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典型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让爱意回荡在师生之间

翟镇镇二里头小学 刘晓敏

让爱意回荡在师生之间

一、

案例主题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的空间。

二、

案例理念

亲其师而信其道。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相处,宽容以待,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更让教师体验到为人师的幸福。让爱意回荡在师生之间。

三、 案例描述

1、抓住最初的教育契机,让学生喜欢自己。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爱好。作为教师,在和学生第一次接触之前,就要从仪表、举止、说话艺术、授课艺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利用第一次见面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最好的印象,以增强自身的人际吸引力,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次和新学生见面的第一节课上,我都会和很轻松地介绍一下自己,和学生聊聊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同时也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然后,我会站在学生的立场说话,告诉他们我也和他们一样,不喜欢下课拖堂、不喜欢题海战术……,让学生觉得老师和自己是心贴心的(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很多要求)。最后,,再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最好是QQ号,让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和老师说一些悄悄话、说一些真心话。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爱戴,才能使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

2、用心备课,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数学课本来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可是,看看那些优秀的数学教师,他们的数学课堂却是那样的精彩:抽象的数学知识蕴含在有趣的故事、快乐的游戏、神奇的魔术中。这样的数学课,常常让孩子们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尽管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但是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情,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我的课堂同样可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上课时,我经常会

根据课堂和教学的需要,巧妙地穿插一些活动,例如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搞竞赛,以及完成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我始终认为,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是新鲜的、有趣的,他们才能学得轻松,对这节课的印象才会深刻。

3、课间多和学生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

交往次数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客观因素。一般来说,交往次数越多,了解的时间越长,彼此就会越熟悉,关系就会越密切。学生和教师的交往多数仅限于课堂上,而且每次都是以授课为内容,学生对教师很少有全面的了解。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应利用闲暇时间有意识地多接触学生,改善和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和我们相互熟悉和理解,增加彼此的喜欢程度,从而激发学生对我们所教科目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课间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总是非常高。有一次,看到学生踢毽子,我走过去请求她们:“可以让我加入吗?”学生笑着点头答应,可还是有点疑惑的问:“老师,你也会踢毽子?”瞧,在他们眼中,老师是只会教书,不会玩耍的!我不动声色的踢给他们看,从眼角的余光中,我看到她们脸上的表情由怀疑变为喜悦,继而变为惊异。等我收了毽子之后,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惊叹:“哇!老师,你太厉害了!”然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老师,你怎么踢得那么多,又踢得那么好,教教我们吧!”“老师,你以后经常和我们一起踢毽子好不好?”我微笑着答应她们。很简单的一件事,让我和孩子们的关系拉近了很多,很多孩子把我当成了能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凡是下课和我一起踢过毽子的学生或是看过我踢毽子的学生,在上下一节数学课时都听得特别专心,似乎觉得不认真听讲就对不起我这个朋友。而我,也从这件事上收获了许多的快乐和幸福。

4、多鼓励,少批评,对每一个孩子都充满期望。

我们都知道,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学生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教师,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进步。相反,如果教师不喜欢学生,对学生期望过低或经常受到教师的冷漠、

歧视,学生也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师,不理会教师的要求,这些学生的成绩和品质就会一天天变坏。

班里有位小姑娘,刚开始数学成绩不太理想,但是从小组活动中,我发现她非常负责任,我就建议她做我们班的数学课代表。刚开始,她怀疑自己的能力,怯怯地对我说:“老师,我的数学不太好,我怕自己干不好,影响咱班的数学成绩。”我鼓励她说:“虽然你的数学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你绝对是咱们班最负责人的学生,数学课代表非你莫属,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给了她莫大的信心。自从当了课代表,她上课听讲比以前更专心了,做题比以前更细心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对后进生的辅导更用心了。同时,在协助老师搞好数学教学的工作中,她也做得非常出色,每天、每周、每月各小组学习竞赛的评比、总结,她总能做得井然有序,让老师没有半点后顾之忧。

班里还有个学生,每次上课都不能认真听讲,而且总是侧着身子,随时准备和后面的同学说话。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气愤,就狠狠地教训他几句,可是后来发现他丝毫也没有改正。后来有一次批改他的作业,我发现他做的方法非常有创意,我就抓住机会在班里表扬了他,并微笑着对他说:“如果你能在上课时稍稍再专心一些,你的数学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没想到听了这话,他的脸一下子红了。从那以后,他上课听讲还真的比以前专心多了。看来,“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句话还真是没说错。

四、 案例特点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师生间彼此真诚地接纳对方,从而达到心理相容,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热情高涨,主体作用就能发挥出来,教学目标就能实现。

教师的一生都要和学生打交道,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显著提高,而且也会使我们教师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一生。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朱淑玲2009秋 《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指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种含义。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为了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快乐情境教学、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此次教学模式改革主旨是:创设快乐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新知—运用实践”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打造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现结合几天来的学习,浅谈一下我们是如何开展有效教学的。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教师创设了为汶川地震捐款的情境:出示了学校、私企及社会各界捐款的数目,引导学生按

要求读数或写数,在学习的同时,既关注了社会,又引导学生要关爱他人,有一颗感恩的心。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如五年级科学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教师结合二者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助燃)这一特性,根据学生喜欢刘谦的实际,创设了“小小魔术师”的实验情境,整节课围绕这一情境主题展开教学,学生兴趣盎然,在小组合作中了解了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知道了有些魔术和化学反应密切相关,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研究者,为此,我们对教材的研究与处理方面做到五个是否:(1) 是否站在整册教材的高度去理解教材;(2) 对教材(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理解是否科学、准确、深刻;(3) 是否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与相邻知识点的联系;(4)重点、难点是否抓住,突破是否成功。

(5)教学突破口、切入口选择是否准确。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

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我校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写教学成功之处、写不足之处、写教学机制、写学生创新、写再教设计,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寻求真理的地方”。 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第三篇: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典型案例

静 听 花 开 的 声 音

——民和县川垣学校课堂教学典型案例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荡漾着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2002年秋季,川垣学校根据教育局的安排也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十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川垣学校全体老师肯钻研,勇创新,对课程理念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理清了头绪,抓住了特色,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教师们以教学为主阵地,努力实践着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课改以来,我校的实验教师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自主探究,寓学于乐。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本次课改的中心任务之一。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来自活动的结果或事物,而是来自活动本身。为此,我校实验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游戏、活动于语文学习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

案例1:川垣学校李洁老师展示的声母学习的起始课“b p的发音和拼读”时,课堂上,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找宝贝”、“贴花瓣”、“摆字母”、“做试验”„„独特、有趣的教学设计,吸引着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吸引着每位观摩课的教师,原来只要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空间,枯燥、难学的拼音也可以在这么轻松的玩中学会。

李老师教学学生深感枯燥乏味的拼音时,就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皮卡求带进课堂,由他带领学生进行闯关游戏,在进入创声母这一关时,老师便把学生易混的d、b、q、p采用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动画演示猜一猜,自己看看还有哪个拼音字母也可以变个魔术,考考大家,此时,即使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变起魔术来,孩子们在玩中,动手、动脑、动口,进行着有效的自主学习。 案例2:川垣学校李玉兰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学习较为枯燥的

1 拼音时,创编了“手指操”,帮助学生记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体和身边的事物创造性的识记拼音。

案例3:川垣学校霍瑾老师在执教《窃读记》时,把生字熟词编成了儿歌 :“踮脚尖,钻腋下,贪婪窃读心惧怕。饥肠辘,腿难撑,挨饿受罪终长大。”

案例4:川垣学校安玉娴老师在持教《触摸春天》时,也把生字教学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小小盲童创奇迹,花间流连触春意。生活权利要珍惜,缤纷世界属于你。”编成了儿歌学生在有节奏的音乐声中,愉快的读着,兴奋地做着,在同时巩固了生字,复习了熟字,渗透了识字,还进行了健身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

2、 尊重差异,以学定教。

一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程度也各不相同,学习基础当然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校实验教师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定教。

案例5:川垣学校陈晓荣老师在执教《字与画》时,根据学情摸底调查,发现本班大多数学生学前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识字,课本上的字大多数学生已基本认识,因此,教学时,教师并没有因为本课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而逐图逐字领着学生学习,而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八幅图同时出示,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图与字的关系,然后让已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其他学生识记生字。因省却了教师繁琐的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上,教师还安排拓展练习,让学生给“门”、“墙”、“黑板”、“窗”、“课程表”等字在教室里找到“朋友”,为学生创设渗透识字的氛围,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案例6:民和县教育局在对本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学情调查后,提出了“让位教学法”,教师充分发挥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作用,让他们当小老师,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带领小伙伴学习。因为教师关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小小的教者兴致盎然,在带领别的同学学习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相信成功的喜悦会激励他们更主动的学习。与此同时,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又促使小小的学者鼓足学习的劲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争当教者。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 案例7:川垣学校李晓红老师在执教《特殊的考试》一课的写字时,没有逐字指导,而是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找出难写的字,比如“考、试、及”等字,组织学生重点交流,其他的字则让学生当小老师或自学的形式解决了,虽然本课生字较多,而且笔划比较复杂,但因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需求及差异,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课堂上,看似教师“教”的少了,实际上是把“学”的权利留给了学生,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学习的能力和信心,而由此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更会促使学生走出课堂主动学习。

3、平等交流,师生互动。

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语文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在语文课上,经常可以看到,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游戏、一起诵读、一起奇思妙想„„语文学习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进行。

案例8:川垣学校郭秀萍老师在执教“梦想”这一单元时,当教师问及学生自己的梦想时,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我的梦想是到月球上看一看”,有的说“我的梦想是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这时有位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你的梦想是什么?”管老师高兴的回答:“老师的梦想就是希望你们快快长大,超越老师。”提问的学生满意的坐下了,学习在融洽的氛围中继续着。这虽然只是一个教学的瞬间,但我们不难看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建立,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展。

案例9:学习《乌鸦喝水》时,川垣学校马玉花问:“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有位不太喜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怯怯地说:“回家找妈妈。”轰的一声,同学们都笑起来,那个孩子立刻脸涨的通红,头陷得很低很低。我微笑着对大家说:“多听话的孩子呀,遇到事情先想到妈妈,你们能做到吗?”同学们静下来,乖巧的像妈妈怀里的宝宝。“让我们继续来帮乌鸦想办法吧,想到办法乌鸦妈妈一定会很高兴的。”„„就这样,同学们又动脑筋为乌鸦想起办法来,而那个可爱的孩子也慢慢抬起了头,不再羞涩。

案例10:川垣学校郭秀萍教师在教学《雨铃铛》这首欢快的儿歌时,

3 学生有声有色的诵读完后,还沉浸在儿歌所描绘的意境中,教师不失时机的问:“读完后,你还想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我想起了五彩的春雨。春雨是无色的,却给大地带来了万紫千红。”教师不由自主的说:“这么美的语言,吴老师还是第一次听到,感谢你使我增长了知识。能说说你现在的感觉吗?”“老师常让我们阅读课外书,我觉得把课外阅读书上的文章说给大家听,我很骄傲。”“老师也为有你这样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女孩感到骄傲。”一个学生听到这,以不服气的口吻说:“我要为大家献上一首歌《春雨沙沙》,这是在艺术课上学的。”说着就唱了起来,同学们也跟着唱了起来。听完歌,教师随机说:“你看,她将艺术与语文结合起来学习、记忆,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这种学习方法可真奇妙。”教师适时的评价,将师生的距离越拉越近,双边活动在和谐的氛围中有序的进行着。这时又一个学生迫不及待的说:“我还知道《春夜喜雨》。”说完就绘声绘色的背了起来。在座的同学都被他抑扬顿挫的背诵迷住了。她背完后,有一个学生起来说:“马小萍背诵的古诗很有感情,我想为他鼓鼓掌,大家同意吗?”“同意!”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那一张张喜形于色的小脸上,看到的是他们真诚的赞美,发自内心的掌声。

二、走出教材,教师“活”起来了。

过去,中小学课程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教参,统一标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如今,新课程使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更大了,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也更大了。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空间上、实践上也更具开放性。

可以说对于教材,老师们更多的是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完成教学目的的凭借。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材的内容、进度以及相关的思维训练点。这在过去,可是大多数老师不敢想也不会去做的事。

1、发挥个性,重组教材。

案例11:张雪莲老师在执教《丁丁冬冬学识字》第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认识7个生字,张老师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识字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一节课认识7个生字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就把第二课中带月字旁的字提前到第一课来学习。如果说学生通过第一课

4 的3个带月字旁的字发现了月字旁表义的规律,那么第二课调整上来的字,则给了学生运用规律实践的机会。这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案例12:川垣学校的许多教师打破教材顺序,在冬天下雪的那天,适时安排学习《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先领学生到校园观察雪景,玩雪,再学习课文。学生学得特别有劲。学生给课文进行补充,说冬天这个魔术师还会变可爱的雪人、白茫茫的大地和光秃秃的树枝。

案例13:川垣学校何青芳老师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在课前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冬天的各种图片、资料,上课伊始,在学生交流所得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了一段亲自录制的雪景,树挂、积雪、雪人等这些学生喜欢的、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下子进入了课堂,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如诗如画般的冬天的世界,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主动地想探究大自然的神奇,这种学习的劲头一直保持到下课,他们用朗读、画画、表演等形式由衷地表达了对冬天的喜爱之情。

2、抓住时机,拓展教材。

案例14:川垣学校张小梅老师在《春天的手》一课中设计了“画一画春天到来时你身边的变化,照课文的样子编一句儿歌”,学生简直就是天才小诗人。他们编道:春天的手抚摸着天空,天空高兴的哭了。春天的手抚摸着柳树,柳树发芽了。春天的手拂过广场,广场上放风筝的人多了。春天的手掠过树林,小刺猬从冬眠中醒过来了„„在讲《池塘边的叫声》一课时,张青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小青蛙,你会怎样帮助小鱼呢?”学生想出了许多奇妙的方法:“青蛙买了一台防水摄像机,把岸上的样子录下来,再到池塘里放给小鱼看。”“青蛙把岸上的样子画下来给小鱼看。”“青蛙把小鱼装在一个玻璃鱼缸里,带着它到处游玩,把岸上的样子看了个够。”

案例15:《珍贵的纪念》一课学生学完后,川垣学校秦永敏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想对这些小动物说些什么?学生这样说:“谢谢小刺猬,你为大家建了小亭子,还种上美丽的鲜花,把亭子打扮得更漂亮,你的心真好。”“其他小动物也很好,因为他们为大家盖了一间小亭子,让大家有一个休息的好地方。”“如果他们也像小刺猬那样不乱写乱画就更好

5 了。”“写下名字让别人看了,会觉得这个人很讨厌,破坏了公物,这不是纪念。”“小刺猬种上了花草树木以后,人们更喜欢到小亭子来玩了,而且也喜欢小刺猬。”讲完《特别的作业》一课,何群老师这样提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带来什么样的作业?学生回答极为精彩:“我也画成画带来”。“我把落下来的花、树叶制成标本,然后带来。”“我用照相机把美丽的景色拍下来给大家看。”“我自己动手制作纸花。”

案例16:川垣学校陈慧芳老师在执教《妈妈的爱》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母爱的无微不至,结合教材特点,及时拓展,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说一说,“妈妈对自己的爱”,“妈妈的爱是没有刺的鱼肉”“妈妈的爱是一件件新衣服”,“妈妈的爱是冻得通红的手”(冬天洗衣服),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对妈妈的爱。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及时拓展教材的结果。

从学生富有童趣、富有创造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师生双方在课堂中已不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简单理解,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发现,学生的探究以及学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3、创设情境,体验教材。

案例17:川垣学校安玉娴老师在教《触摸春天》一课时,由反义词游戏入手。师:光明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黑暗。

是:同学们,你们喜欢光明还是黑暗? 生:光明。

师:大家都喜欢光明,而且我们每天用眼睛感受光明,可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看不见湛蓝的天空,看不见清澈的湖水,也看不见芬芳的花朵,他们每天生活在黑暗之中,那么他们的眼前是否也是一篇黑暗呢?今天我们走进盲童安静的内心世界,和她一起感受春光,触摸春天。

接着安老师让学生解决最难写的生字。

师:拿起你的笔,把“瞬”这个字在生字表旁边好好写一遍。写完的同学对照屏幕,看看你写对了没有。如果写错了,在旁边订正。

师:同学们写得不错。下面我们再写一遍,但是,这次请你闭上眼睛写。

生:闭目书写。

6 师:比较一下自己写的这两个字,你觉得哪个字漂亮一点?为什么? 生:我觉得第一个字漂亮一点,第二个字就差远了。因为是闭着眼睛写的。

师:写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生:感觉一片漆黑。

师:眼前一片黑,所以就写成了这样。我们闭着眼睛写个字,都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盲童安静整天生活在黑暗当中,却做出了很多让我们惊奇的事。我们不由得要惊叹一声,她所做的一切真是一个——(板书:奇迹)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生动、鲜活的体验性活动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上课前,安老师安排的一次让学生的体验性活动,借助身边的道具红领巾来帮忙,让学生蒙住眼睛,然后让学生在本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再让学生谈在本上写下字的感受,让学生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加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案例18:川垣学校马雪梅执教《歌声》的教学片段:

学生刘:绝望是什么意思?

学生杨:没有信心,灰心丧气。

师:你是怎么知道“灰心丧气”这个词的?

生:我在《比本领》这篇课文中学到的。

师:这就是积累词语的好处。瞧!现在用上了。

学生于:我想给大家挑点毛病,大家读“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我觉得应该小点声读。

师:为什么要小声?

学生于:因为“筋疲力尽”已经没劲了。

师:不但没劲,还没有信心了,谁能读一读?让我们和绝望的马金钠在一起,看谁能把我们在座的人拉倒马金纳身旁。

学生一起读。

师:可绝望的马金纳此时却听到了歌声,你就是马金纳,此时,你在想什么?

学生李:我会很高兴,因为听到歌声,会有人救我。

师:她看到了生的希望。

7 学生沙:他听到这首歌,会终身难忘,是这首歌救了他。 师:马金纳此时浑身充满了———力量。此时,已不再是绝望的马金纳,而是一个充满力量的马金纳。我们来读一读,让我们体会到歌声的力量和神奇。

三、开发资源,学习内容“丰”起来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老师们积极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学生的吟诵品味,而且包括课外的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而是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语文、用语文中逐步领悟和习得学习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广大教师首先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室、走廊入手动起了脑筋,努力使教室、走廊变成了学生发挥创造的小天地,展示才能的乐园,探索求知的空间。

走进我校低年级教室,不用介绍,也无须交谈,只要留意周围环境,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涵的教育信息和课程价值取向。老师们都在努力创设着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教育环境,让环境在美化的同时,更突出其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许多学校的老师都巧妙地将环境按板块,设计呈现了相应的主题内容。

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老师们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以识字学习为重点的特点,纷纷把教室里的黑板、讲桌、门窗、卫生角、电视等实物上都一一贴上了相应的汉字,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视觉冲击与再现,潜移默化地时时处处渗透识字。尽管根据环境渗透的这些汉字并不是教材要求掌握的内容,但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很容易产生识字探究的兴趣,有效地为识字教学奠定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低年级学生大多善于表现自我,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与赞赏,于是很多教室老师们都为学生安排了“每日一读”、“诵读明星”、“文明礼仪”、“作品展示”等专题展示内容。教室的墙壁上有学生自己画的画,自己写的汉字、拼音,还有学生搜集的图片资料、续编的故事、仿写的儿歌„„生动丰富的环境创设,不仅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体味成功

8 的乐土,更是师生共做、共学、共享的平台以及提高阅读、思维、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

一段时间的尝试,老师们发现一成不变的内容会失去它原有的吸引力。环境创设要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还要根据学生成长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充分体现其开放性、动态化的特点,以不断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于是,环境创设由主题板块的呈现渐渐迈入与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拉得更近、贴得更紧的动态方式。老师们设计的环境,有的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有的是课堂进行中的探究场所,还有的是教学后的延伸拓展。

案例19:课改刚开始,川垣学校在学习了《人人都讲普通话》这篇课文后,开展了“普通话进家庭”的实践活动,小学生在家里既是说好普通话的带头人,又是指导爸爸妈妈说好普通话的小老师。小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帮助家长纠正青岛方言,在实践过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更主动的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

案例20:教材中每册都设计开放性的识字活动,川垣学校很多的老师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创造性地开展了“环境识字”、“每日一读”、“识字快车”、“扑克擂台”、“独立识字储蓄罐”等识字活动,把识字教学延伸拓展至各种教学活动的始终,并通过读书、读报、看广告牌、看车站牌、看电视、看电影等生活资源,拓展识字渠道,激发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许多学校为进一步延伸教材,还开展了每天诵读古诗、识字考级、阅读摘抄、“海阔天空”小演讲、查找搜集资料等活动。

案例21:川垣学校还创造性的开设了“美工与阅读”课,将折纸、捏橡皮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美工制作与儿歌、故事、古诗、科学知识等阅读内容互相融合,穿插进行,学生在认知、实践、欣赏、感悟、想象、创造的愉悦环境中多方收益,其乐融融。

案例22:课改以来,川垣学校纷纷开展“识字大比拼”、“识字万花筒”等扩大学生识字量的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课本到生活的大课堂中主动的认识更多的字。还创建了学生自己的文学团体,办起了《小树苗报》,给学生一方自己的小天地,用童心看世界,用童言诉心声。连一年级的学生也被吸引,学着用拼音写的文章,积极投稿,被发表在报上

9 了。

案例23:结合《爱护》这一主题单元,川垣学校白登祥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争做绿色小使者”活动。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观看了学校附近被破坏了的植物,然后与学生一起制作了“护绿宣传牌”,指导学生在宣传牌上写下了“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请不要踩我”,“我有生命,请爱护我”等话语,还配上了自己画的画作为装饰。当学生们看到自己亲手做的宣传牌在春风中守卫在草地上,都兴奋的欢呼起来。从此,学生们对花草树木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经常去给小树、小草和花儿浇水,看到有同学摘花和采叶的行为就上前劝说,爱护植物的意识已经深深扎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了。

尽管我校乘课改的东风,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水平、教育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通过反思,我们认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重新认识。如:教师教学行为与先进的教育观念尚有差距;学校间、教师间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还存在不均衡性;教师的教学素养不能充分满足课改的需要;关注课程多维度目标的同时有忽视双基能力的趋势等等。

然而,我们坚信课程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过程。在今后不断的探索与创造中,我们将一如既往、与时俱进、不断反思,为了教育也为了孩子,使课程改革实验在我们的汗水与智慧中,不断成熟、完善。

20012年4月18日

第四篇:小学数学案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组合图形的面积

科目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2011-11-12

执教者

王冬梅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75——76页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图形的面积,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理念:

数学课的教学应当以注重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主要设计理念是:一是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动为课堂教学的载体,注重学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亲历数学知识探索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三是以问题为思维训练的源泉,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激活思维。四是以生活为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解决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组合图形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题例,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教学难点:割补后找出相应的计算数据解决问题。 。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偏多,生活条件优越。很多孩子不知道努力读书,缺少竞争意识与自悟能力。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他们也较容易被引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分割图形的几种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印象深刻,从而使计算方法水到渠成,更好的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实验(演示)教具

图画,图片,教科书,粉笔,

教学支持资源

课件,投影,幻灯片

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让学生猜一猜(学习过的平面图形),说一说(面积公式),看一看(给出的图案像什么)

学生在猜,说,看的过程中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让学生在猜一猜,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3、师生总结分割法填补法。

学生合作交流,探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板书并计算面积 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他们都有成功的掌握“分割法”和”添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与此同时,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1,为了巩固新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前面情景导入时几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了一个,剩下的我放在练习里。 2设计一个组合图形的草坪,面积大约45平方米。

学生在画图程序中,自己设计出组合图形的图画,并涂上漂亮的颜色。让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我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信心百倍,勇于向困难发出挑战。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结收获、 小结全课

学习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心得?

学生自由说,畅所欲言

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八、教学评价

形成性检测与评价

1、是否能够通过自学、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是否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基本图形的面积。

3、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

4、是否能够与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5、是否能够倾听他人发言。

6、是否能够理解,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九、教学总结与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是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本节课是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基本图形面积计算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境和具体的图形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感。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本课一开始我就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组合入手,进而出示七巧板拼图让学生观察得出这些图形都是一些组合图形,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做好铺垫。

2、注重方法的指导与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组合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每个图形均可分为相应的几个部分。学生在解答中也将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解题方法的指导,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挖掘新奇思路、各自提出有价值的分割方法,让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体验成功的愉悦.

3、问题来源于学生,回归于学生。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放手让他们拼图,画图,分割图,并自行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拼一拼、画一画,分一分的活动中,初步形成“组合”的概念,从而对“组合图形”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始终贯穿着学生的自主参与,我只是辅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学生由探究到发现到总结,思维活跃,兴致勃勃。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数学知识技能的形成、情感态度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语言的精练度,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等等,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第五篇:小学数学活动教学案例

靖边县第一小学王艳琴

案例

(一)动手操作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课时,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动手操作。

[做法]:我用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度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度,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进行旋转的?

案例二“儿歌的验证法大于优等生”。

在教学《比一比》一课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儿歌的验证法

[做法] :教师先绘声绘声绘色地朗读儿歌,教师用儿歌“比大小,很简单;位数多,数就大;位数同,从高比;高位同,往下比。”的语言进行举例教学,我先举例100>99验证了:“位数多,数就大”,再举例554<654验证了:“位数同,从高比”,然后举例892>829验证了:“高位同,往下比”。这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比大小的方法。

案例三,数学活动需要正确的引导

在教学《旋转与角》一课时,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操作活动角。

[做法] :我先让学生自由操作活动角,结果学生什么规律也没发现,知识胡乱玩了一会,不过通过我及时正确的引导,学生很快通过操作活动角掌握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及周角之间的关系和的特征。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评价下一篇:小学数学课题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