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知识管理现状

2024-04-12

国内外知识管理现状(精选8篇)

篇1:国内外知识管理现状

摘要:随着我国深入改革的经济体制以及日益复杂的企业结构,我国工商管理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与发展,而且国内很多工商管理研究人员都非常重视经济全球化中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重点与方向,同时进行深入性探索,对我国工商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交流的加强具有引导性作用。而且对研究工作者掌握国际工商管理趋势和提高及促进我国工商管理都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影响与知名度的提高与扩大。依照我国管理部门具体标准分类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在研究工商管理方面,我国与国外很多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并根据这一现状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我国工商管理水平及能力的发展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国内;国外;发展建议;现状对比

在体制方面,由于深入改革我国经济与日益复杂的企业结构,使得我国工商管理业实现了全面发展。很多国内科研人员均较为注重国内外工商管理在新国际形势下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向,同时不断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该现状对研究我国工商管理的能力与国际沟通与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对科研工作者对国际工商管理发展与进步信息的掌握与我国工商管理书籍的完善均具有很大影响,同时也使工商管理学领域的影响得以提升。

篇2:国内外知识管理现状

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建设部与国家计委、经贸委意欲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行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办法,以制定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服务)的实施细则,规范其基本做法,进一步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从而指导我国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项目经理(PM)在我国已成为新世纪黄金职业,项目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已开始试点。作为当今时代商海先锋,掌握着我国经济腾飞脉动的特殊群体,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迫在眉睫。今天,我国的项目经理角色群体的服务目标已经被赋予全球视角。

为实现21世纪我国的新发展,强化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分析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科学体系发展的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工程公司,为了适应项目建设大型化、一体化以及项目大规模融资和分散项目风险的需要,推出了一些成熟的项目管理方式。研究这些管理方式,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模式、程序和标准,取长补短,参考借鉴,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这对于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建设客观规律的管理体制,有效地实施建设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三大控制,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我石化企业正进行的结构调整、改制分流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项目管理承包(PMC)

国外目前的现状对美国、加拿大的柏克德(BECHTEL)、凯洛格(KBR)、福斯特威勒(ROsTERWHEELER)、鲁姆斯(ABBLUMMUS)、浮卢(FLOUR)、兰万灵(SNCLAVALIN)等六家国际大型工程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考察,这些国外企业的比较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形式主要是项目管理承包。此外,还有项目管理组(PMT)和施工管理(CM)等。PMC是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包括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并对设计、采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阶段的具体工作。PMC的费用一般按“工时费用+利润+奖励”的方式计取。PMC是业主机构的延伸,就从定义阶段到投产全过程的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对业主负责,与业主的目标和利益保持一致。

对大型项目而言,由于项目组织比较复杂,技术、管理难度比较大,需要整体协调的工作比较多,业主往往都选择PMC承包商进行项目管理承包。作为PMC承包商,一般更注重根据自身经验,以系统与组织运作的手段,即业主首先委托一家有相当实力的国际工程公司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承包。其次,把项目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项目定义阶段,第二阶段为项目执行阶段。在项目定义阶段,PMC的任务是代表业主对项目的前期阶段进行管理,即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计划管理(PROGRAMMANAGEMENT)。比如,有效地完成项目前期(FEL)阶段的准备工作;协助业主获得项目融资;对技术来源方进行管理,对各装置间的技术进行统一和整合;对参与项目的众多承包商和供应商进行管理(尤其是界面协调和管理),确保各工程承包之间的一致性和互动性在执行阶段,由总承包商负责执行详细设计、采购和建设工作。PMC在这个阶段里,代表业主负责全部项目的管理协调和监理作用,直到项目完成。在两个阶段中,PMC都及时向业主报告工作,业主则派出少量人员对PMC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总之,力求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最低。

PMC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还承担一些界外及公用设施的EPC工作。(EPC,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是英文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的缩写)。这种方式对PMC来说,风险高,而相应的利润、回报也较高。

(2)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完成项目定义阶段的所有工作,包括基础工程设计、±10%的费用估算、进行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和主要设备供应商等。

(3)作为业主管理队伍的延伸,负责管理EPC承包商而不承担任何EPC工作,这种方式的风险和回报都比较小。

为了使公司组织机构更有效地为项目服务,大多数工程公司都是采用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即以永久的专业机构设置为依托,按项目组织临时的、综合严密的项目管理组织,具体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公司常设专业职能部门负责向项目组派出合格的人员,并对其派往项目组的人员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干预项目组的工作,项目组人员应同时向项目经理和各自部门汇报工作。采用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模式,不仅便于专业人员的培养,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且便于专业人员的调配,保证专业人员的工时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将多专业人员调配到某一项目上,便于协同工作和对专业人员业绩和能力的全面考核。

大型的工程公司不仅有良好的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还都有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手段作支撑。

2、实行PMc模式应当具有的条件任何一种项目管理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存在理由,PMC也不例外。PMC通常用于具有这样特点的国际性大型项目中:一是项目融资超过l0亿美元,并且有大量复杂的技术含量;二是业主方面包括许多公司,甚至有政府部门介人三是需要得到商业银行或出口信贷机构的国际信贷;四是业主不以原有资产进行担保五是业主想完成这个项目,但是由于内部资源短缺而难于实现。在国内,在没有政府担保的情况下,国际银行的贷款从未超过l0亿美元,因此采用PMC项目管理方式有利于增强项目融资能力,增强向国际信贷金融机构融资的项目可信性。但是,PMC管理方式在报酬系统设计、项目VIP(VALUEIMPROVINGPROCESS)、项目融资、项目风险分散等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适应了目前大型国际工程多项目、高融资、低风险要求。

3、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主要差距

目前,我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企业,尤其中国石化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开展与国外相比,差距是多方面的,根据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石化企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没有建立与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除极少数设计单位改造为国际型工程公司外,多数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设计单位没有设立项目控制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试运行(开车)部等组织机构,只是设立了一个二级机构工程总承包部,在服务功能、组织体系、„技术管理体系、人才结构等方面不能满足工程总承包的要求。监理企业一般把服务领域局限在专业工程的施工阶段监理上,组织结构、技术标准体系和人才结构都不能满足全过程、全方位项目管理服务的功能。

(2)多数石化企业设计、施工、监理没有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和工作程序,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较落后,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体制、程序、方法等也与国际通行模式不接轨。而国外一般都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有强大的基础数据库作支撑,高水平的CAD辅助设计系统和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得到普遍采用,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不注重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应用。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独立进行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的能力也有待加强。而国外的却非常重视技术开发,尤其善于与研究机构合作,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4)企业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专业技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以及有技术、懂法律、会经营、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能按照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标准进行项目管理的人才,缺乏熟悉项目管理软件,能进行进度、质量、费用、材料、安全五大控制的复合型的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5)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工程公司数量太少,目前只有化工、石化等行业有少数国际工程公司,并且业务范围较窄,国际承包市场的占有份额较小。如美国的柏克德公司每年总营业额为l30亿美元,而我国在2001年对外工程的总营业额仅为89亿美元,还不及美国一个工程公司。这些外国公司业务领域宽,涉及多个行业而且都是跨国公司,国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其中EPC总承包占业务总量的60%~85%,并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在市场上竞争力很强。6)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除了1984年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外,目前还没有制定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有关法规。

(7)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市场发育不健全,多数国有投资为主体的项目业主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不愿采用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式组织项目建设等。

4、国内工程公司应如何有效实施PMC模式

4.1正确处理PMC管理方式和其他项目管理形式的关系项目前期工作、项目EPC服务或者EPC,仍是国内工程公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PMC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并没有改变。在管理方式上,只是根据项目投资大小、风险分担方式、业主项目管理人员多少,决定最优的项目执行模式,如南海乙烯、扬巴和漕泾乙烯。并不是PMC来了,项目管理的其他形式就过时了、落后了。因此,就国内工程公司的任务来说,继续提高项目水平,培养项目管理人才,仍旧是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大型合资项目普遍采用PMC项目管理方式,尤其是利用国际信贷资金项目,这是国内工程公司认识掌握PMC的良机。因此,在加强项目管理的同时,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特别是国内第一流的大型工程公司,应该积极行动,不能认为国内EPC还没有被认识,PMC还很遥远,放弃发展机会。从政府角度看,也应该支持国内大型工程公司向PMC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提高国内工程公司项目管理水平的问题,同时也是走向国际大市场的需要;是带动我国工程建设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4.2积极学习项目融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资金寻求投资机会和投资回报是必然的。在现阶段由于国内资金还比较有限,同时由于中国股市不规范,因此国内各种基金的成立虽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操作股市上,这种现象是不会长久的。随着中国国内股市的规范和资金的增加,成立各种投资性基金的趋势不可避免。今后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必然是国内资本市场兴起、规范和大发展时期,能否把握这种机遇,对工程公司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目前项目融资已经作为一种融资方式而存在,其核心是筹划融资结构,避免融资风险。世界发展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发展银行以及比较大的投资机构,对项目融资都有比较繁杂而严谨的操作规程,需要认识它,熟悉它。搞PMC而没有项目融资,没有项目风险管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PMC.4.3正确认识项目管理集成化、基准化特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项目管理集成化是指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对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合理使用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工具,实现项目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的过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包括了两个层次的集成,其一是以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完成设计、采购、施工业务流程的集成;其二是以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围绕进度、费用、资源、质量管理的集成。项目管理集成化对提高项目管理公司或项目承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5、探讨与建议

5.1促进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业过程,工作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及时显示当前工程项目实施效果(进度、费用、质量等)有无偏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下步工作,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只有领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才能完成。因此,管理软件的应用是实施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实现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的重要手段和标志之一。推广应用管理软件,必将使我国项目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是以系统工程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赢得值原理、信息集成技术和矩阵式管理结构,以高度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的手段,对项目实施的进度、费用、质量、资源、财务、风险、安全等建设全过程实行动态、量化管理和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都建立了本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因此,建议组织各方面专家深入研究项目管理体系,以指导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企业建立和完善其项目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对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考核制度,以促进项目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5.2要重视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风险补课如何进行风险分析是目前国内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刚刚处在起步阶段,对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研究领域几乎还处在空白状态,大部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还处于定性阶段,缺乏系统性定量的分析方法。风险管理仍然是个新鲜事物。美国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风险管理已渗透到企业中,所有的大型公司中都任命了一名负责风险管理的副总载和一名资深风险管理人员。形成和接受了一种“风险文化”并被视为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一部分很重要的成本。这种做法及其运作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国际清算银行拟定的巴塞尔新协议要求,各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要对债务和业务风险进行管理。这意味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会从银行系统推广到私有和公有行业。在通过制度的方法将风险减低到可以接受的地步方面,我国落后于西方。例如在财务计划方面就急需完善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这已经引起国际专家的提示。因此,要进行文化上的转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要积极地承担风险和进行风险管理,而不要依据传统的方法如规避风险以及其他被动防御的策略。将风险管理系统仅仅只是嫁接到现有的体制上,其程度是很肤浅的。这种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要重视进行风险补课,尤其要重视工程项目管理风险补课。

5.3我国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急需完善近年来,随着石化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先进管理方法。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建立一个体系,落实五项制度,实现两个挂钩。①建立一个体系,即建立项目成本责任控制体系。②落实五项制度,即施工方案的逐级优化制度、工程数量的逐级控制制度、责任预算的动态调整制度、“零利润”集体承包制度、项目经理基金调控制度。③实现两个挂钩,即工程公司向项目部收取企业费用同责任预算编制挂钩,项目部职工工资收入同责任预算执行情况挂钩。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实施步骤和具体做法有:

(1)规范操作流程。具体为制定相关办法;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编制项目责任预算,确定项目上交款指标,公司总经理与项目负责人签订责任预算承包合同;建立项目内部责任体系;分解责任预算;进行责任成本核算;绩效评价。

(2)处理好三个层次的经济关系。具体为处理好公司与项目部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项目部与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责任中心与作业职工之间的关系。

(3)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具体为建立公司、项目部两级成本管理及相应的两级责任成本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权限;建立责任成本督察制度;建立责任成本绩效考评制度。

总之,成本控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效益,工程产品的价格一旦确定,成本便是最终效益的决定因素,只有控制住成本,利润空间才能打开,而又因为工程产品的一次性,其成本控制没有现成的依据可循,更需要因项目而异,因时间而异。

5.4改造和培育一批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上予以扶持

(1)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工程设计、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改造和重组,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充实人力资源,尽快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施工管理)、开车功能的国际型工程公司。故对具备施工管理能力的大型设计企业,在转为工程公司时在申请相应的施工承包资质时应给予政策支持。对具备设计能力的大型施工企业,在申请相应的设计资质时予以政策支持。

(2)改造和培育一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有条件的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

理和造价咨询企业,可以通过充实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成为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企业。故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申请咨询、设计、监理、招标代理和造价咨询资质时应给予适当政策支持。

篇3:论企业危机管理国内外现状

亚洲的日本最早对危机管理的研究首推龟井利明, 20世纪60年代初, 他对日本高速增长时期, 经常出乎意外地发生企业倒闭的事实抱有疑问和关心。

日本经济在实现告诉增长, 但还没有意识到企业危机公关, 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予重视, 缺乏对灾难和环境变化的对策。因而出现了经营管理危机, 以致企业走到破产的边缘。直到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萧条, 企业就像不稳定的在测试的汽车, 出现经营管理不稳, 经营管理方向不清楚, 濒临破产。人们开始意识到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合理的决策战略, 合理科学的防范, 使危险费用化, 既建立合理科学化的危机管理体系。

对于企业危机的研究, 国外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德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和1929年在美国发生严重经济萧条的情况, 危机管理是作为企业防卫的管理而产生的。当初, 它只是单纯的危险对策、保险管理、安全技术和防灾计划。20世纪60年代, 美国首先开始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

当前, 国外企业危机管理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成为一个增长的行业, 通过管理咨询, 基本实现了产业化;二是许多大公司都已经把企业危机管理视为公司新的纪律。总的看来, 国外专家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危机发生后如何提车对策如何应对危机发生, 而且以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为主要内容。他们对危机产生原因、结果、在这方面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缺少合理的有机的分析与研究发。国外对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研究的非常多, 但也是有局限性的只能对宏观经济的预警研究, 非常缺少对现代企业的危机管理预警的研究。

河北科技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企业预警管理丛书》是对企业危机预警管理课题进行专门研究的重要成果。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成思危教授在为该丛书所作的序言中说:“希望我国学者能进一步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 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认真探讨, 从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预警管理理论;也希望产业界和企业界支持、参与企业预警管理研究, 引起共同探讨, 以推动该研究向实用、有效的方向发展。”

从国内情况看, 我国对现代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国家,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与先进国家相比, 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比较零散, 尤其是对其作为决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进行实证性研究尚属空白。1998年以来, 亚洲金融危机与韩国企业的衰败对我国的企业危机管理决策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对企业危机管理理论增加了投入。2001年6月, 就“如何应对企业危机管理的话题, 在北京的学者和企业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讨。2001年7月专家与企业家以哈尔滨红太阳集团“彼阳耗牛”事件为案例在北京对企业危机管理研讨。2001年8月在深圳举行了主题为“如何提升企业危机管理能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危机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近两年来, 我国也己经出版了研究企业经营失败的专著, 如刘东华主编的《研究失败》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8年) , 朱先春等著的《中国民营企业的反省年代》 (广州出版社, 1999年) , 天舒编著的《中国的“泰坦尼克号”沉船调查》 (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9年) 等。

综合上诉看来, 我国对企业危机管理还是不够完善, 还停留于国外对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简单介绍, 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一些大型的国企对企业危机管理理论还不够重视, 主要研究还是停留在对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的表面研究, 将企业危机管理体系和动态预警系统结合起来的很少。

2 危机及企业危机管理的内涵

本文将所研究的企业危机定义为:企业发展过程中, 由于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企业发展目标和利益构成威胁的一种紧张状态。这一定义包含三层含义: 危机发生的非常突然, 但是危机伴随企业的发展一直潜伏再企业中可能随时爆发危。突发事件是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迅速发生的往往令人搓手不及, 需要立即处理突发事件;所谓的“突变”具有一个量变的积累, 导致事物内在矛盾的激化而产生变, 往往使事物处于无序、混乱、失控的状态;这种“威胁”处理不当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所谓危机管理, 就是指企业为应付各种危机所进行的信息分析、信息收集、问题决策、计划制订、措施制定、化解处理、动态调整、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全过程。企业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危机变为对企业有利的发展时机, 使之跨国危机进入良性的发展阶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 危机管理包含三个阶段危机爆发前、危机发生中、危机过后。通过寻找危机的本质和根源, 并分析它们所造成的后果, 决策者通过以上收集的信息可以很好的判断目前企业危机的程度, 就能很好的控制降低风险和缓冲管理, 是企业度过难关。总之, 切实有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包括:减少企业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管理的预警体系;改革危机发生时的反应速度;完善修复危机管理理论体系, 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对企业造成的损害。

3 企业危机的特征与周期

3.1 企业危机的特征分析

(1) 两面性。

中国古话说的好: “危险与机遇”, 有了危机不一定就是坏事, 往往在危险的背后有着机遇, 机遇与危机是同时存在的,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处理危机的方法得当就能转危机为机遇, 让企业有新的生命, 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是企业受到严重的破坏, 甚至走向灭亡。

(2) 突发性。

就是不可预测性。从逻辑上说, 危机事件就是突发事件, 而突发事件不一定形成危机, 只要是能预防的问题就不是危机问题, 只有那些无法预知的、被忽视的、具有颠覆性的意外事故, 才算得上真正的危机, 危机管理决策研究最大的困境就是很难预料到事件的发生, 事件的发生会很快让人措不及防, 没有准备危机控制的时间, 所以一旦事件发生, 企业会在早期陷入混乱和被动, 而且不断的出现新的状况, 企业不能拿出切实有效的危机处理方案。企业需要时间进行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 通过数据分析来得出原因发生的后果, 而突发事件的处理又要求政策决策的快速有效, 但是往往企业不可能做出快速有效的危机处理决策方案。

(3) 紧迫性。

突发事件的爆发是在很短的时间里, 它要求危机管理者必须做出快速有效的处理方案, 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危机中获得有效的有价值的危机爆发的原因, 分析事件爆发的原因做出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 避免危机进一步扩大殃及到整个企业。

(4) 社会性。

危机涉及的领域很广有狭小的区域和位数不多的个体, 也有普通的公关领域。由于事件迅速传播但而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使得更多的人在社会范围内成为危机事件的利益相关人。在此时危机处理不当, 危机事件可能带给更多人的负面影响, 或者影响危机管理者的公众形象和政府的公信力。

3.2 企业危机的周期

企业危机管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前、危机、危机后。危机阶段主要指采取紧急措施应对发生的突发事件;危机后阶段则包括危机影响的消除、全面恢复、反省和学习。

(1) 危机的形成期。

危机不是由于某一件事件而引起的, 而是由很多事件一起引发的, 一些细小不容易被公司管理者发现的事件往往是引起危机的诱因。只有了条件才能诱发危机的发生。从第一个危机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损失, 这段时间称为危机的形成期, 或称危机开端。形成期又可分为形成前期和形成后期。在危机的形成前期, 只是一些小的危机出现, 但这些事件有的和企业联系不大, 企业生产和销售基本不受影响, 企业管理者往往不重视这些小的危机事件。在形成期后期, 危机开始蔓延是企业走向大的危机。初现的危机具有以下特点:

①事件发生突然, 没有预测。

②影响不大不会危机企业的整体利益。

(2) 危机的爆发期和持续期。

这一阶段即企业危机的事中期, 危机出现后, 会迅速地对企业造成破坏, 往往这些危机会引起下一个危机, 不断的出现危机, 使企业陷入困境。在此期间, 危机不断的夸大影响到企业各个部门, 能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有可能供不应求, 企业将陷入困境。危机的爆发期具有以下特点:

①由于媒体的报道会迅速传到各个领域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②出现谣言。由于社会得不到真实情况, 大多数人都同情弱者, 企业将会更加不利。

③由于各种影响接连而至, 企业将会面临企业收入下降, 信誉受损, 员工信心动摇, 经营困难的局面。

(3) 危机的消退期。

也可称为恢复期。在消退期阶段, 企业销售业绩不断上升, 企业员工士气逐渐高涨, 企业明显出现好转。危机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退, 企业生产和销售逐步恢复正常。一些危机处理得当的企业, 其声誉和知名度有可能较危机前得以提升, 生产和销售甚至可能超过危机之前。

摘要:危机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和危机处理, 达到避免、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 总结危机发生、发展的规律, 对危机处理科学化、系统化的一种新型管理体系。近来一些国内知名企业纷纷遇到企业危机, 这个影响波及全国。有一些企业很好的控制了危机, 让企业的损失减小到最小, 但从全国总体上看, 我国企业在遇到危机时处理危机的能力不足, 缺少成熟的危机管理理论基础和适用对策, 尤其是缺乏危机管理预警和危机转化的机制和对策, 一旦企业发生危机不知如何去应对危机, 危机处理也不让人满意, 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首先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 然后对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现状、危机的来源、类型等做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诺曼.R.奥古斯丁.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劳伦斯·巴顿著, 符彩霞译.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罗伯特·希斯著, 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

[4]杰弗里·R·卡波尼格罗著, 杭建平译.危机顾问[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2.

[5]高敬.哈佛模式公司危机管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

[6]薛澜, 张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7]黄如金.危机事件与危机管理[J].经济管理, 2003, (7) .

[8]郑华, 王军波.企业危机管理探讨[J].经济管理, 2003, (7) .

[9]何苏湘.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界定[J].商业经济研究, 1998, (5) .

[10]韩帕岚.提高企业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J].企业活力, 1999, (2) .

篇4:国内外知识管理现状

关键词:品牌管理 研究现状

在产品高同质化趋势日益显现的当代,必须为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占据一个独特而有利的位置,当消费者认可某类产品或服务时,就说明企业的品牌营销比较成功。鉴于此,笔者基于现实情况,就国内外关于品牌管理的现状及部分观点作简要探析。

1 国外品牌管理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品牌管理方面的研究,比较成功的品牌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品牌管家”與“360度品牌管理”。“品牌管家”的构想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奥美国际提出。可以说,它是一套能够反映一个品牌核心价值的完整的战略规划。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奥美国际又基于整合营销传播(IMC)理念,提出“360度品牌管理”。该理念是通过品牌与消费者接触的所有点、线、面上进行传播管理,确保所有活动贴近品牌战略,以及积极地去管理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

1.2 整合营销与沟通互动。整合营销的品牌管理模式被写在汤姆·邓肯和桑德拉·莫里亚蒂所著的《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一书中。顾名思义,整合营销是一个沟通与互动的过程,它阐释了企业应如何塑造品牌关系以及如何维持和强化品牌关系的永久价值。在企业的营销市场中,谁能更好地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自身独特的产品或策略,用以解决客户不同的营销需求,谁就在行业中更有话语权。

1.3 品牌三部曲。大卫·A·艾克的品牌三部曲《管理品牌资产》、《建立强势品牌》以及《品牌领导》相继对品牌资产、品牌识别和品牌领导三项创新理念进行了阐释。其中,品牌识别是管理工具。《管理品牌资产》是基于管理理念阐述品牌管理,而《品牌领导》则着重于管理模式的讨论。这三项理念始终处于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象的互动关系中。

1.4 品牌管理角色跃迁。关于品牌创建、品牌开发和品牌管理,著名学者保罗·藤甫诺通过深入钻研给出了具体解释。按照保罗·藤甫诺关于品牌管理的学说,品牌管理的角色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适应性的改变。他认为,品牌管理是一个整体架构,它需要长期经营并使之良性循环。因此,品牌经理作为把控全局的关键任务,首先要全面了解消费者需求,能够从市场需求和品牌战略的角度不断创新公司业务,并且在员工管理方面能够出奇招,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使之为实现品牌战略目标而共同奋斗。

2 国内品牌管理

在国内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下,拥有强势品牌对一个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地区、大陆都不再是障碍,所有公司都在同一个竞技场上较量。曾经的主流趋势是,西方跨国公司涌入亚洲市场,现如今,相反的趋势已经发生,大量来自中国公司正逐步在西方市场站稳脚跟并获得丰厚利润。目前,国内在品牌管理方面较为成功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项:

2.1 品牌管理“7F”模型:目前,我国品牌管理理论研究中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就是品牌管理“7F”模型。“7F”即综合调查、市场定位、品牌规划、品牌审定、品牌推广、品牌监控和品牌提升,而现实中品牌的运作与发展也是以此为驱动力。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品牌良性、有序地运作。

2.2 MBC品牌管理模式:MBC品牌管理模式作为一门学科被写入陈放的《品牌学》中。按照陈放的品牌学理论,要创新一个品牌需要全面整合资源,而非仅仅靠某一单一的理论或单一的模式。纵览全球知名品牌便可看出品牌的缔造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尝试多个不同的模式并持之以恒,品牌战略才有可能越打越响。

2.3 “720°品牌管理”:该管理思想写在苏晓东2002年所著的《720°品牌管理——概念与运作》一书中。它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整体控制消费者与品牌所接触的点、线、面等各类元素,全面展示品牌的核心价值及品牌战略。具体来讲,720°品牌管理就是通过控制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体验及其对品牌看法的活动、决策,来进行品牌管理。

2.4 卓越品牌七项修炼与八项品牌竞争力:缔造卓越品牌的七项修炼涉及品牌管理、广告管理、宣传通路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和知识管理。这可以从李光斗的《卓越品牌七项修炼》著述中获得具体的解释。另外,李光斗又在《品牌竞争力》中对企业的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等几项构成品牌竞争力的要素进行了具体阐述,他认为这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2.5 强势品牌的五项基本要素:当全球终极商业战争打响,影响胜负的关键因素将逐步浮现,这个关键因素就是强势品牌。企业的内部管理、产品包装、广告宣传、营销力以及发展战略是构成强势品牌必备的基本要素,也是强劲品牌的巨大魅力。

3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我国的品牌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国外尚有一定差距,这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竞争形势的差异。众所周知,品牌管理是一个整体的概念,需要对与品牌管理相辅相成的企业品牌理念、企业品牌战略体系、品牌保障体系及品牌运作体系、企业文化保障体系等一整套完整的品牌支撑体系进行研究,这将是今后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石利波.浅谈我国企业的品牌管理[J].山西焦煤科技,2011(S1).

[2]张秀红.品牌的创建与经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篇5:人力资源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关于人力资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关于人力资源的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一些较大的企业经常自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如成本低廉,上级单位一次开发,基层单位可以重复利用,而且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开放方式一般难以成功。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发人员往往缺乏项目经验,导致与最终用户的需求相悖;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的软件开发不参与市场竞争,仅仅是供给内部使用,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敷衍了事,开发的系统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篇6: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内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工程项目的管理就成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本文对国际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现状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国内;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16-94-20

引言

篇7: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工程项目管理是很早就出现的一门学问,被广泛应用到了建筑、国防和工业建设等部门,并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起步比国外要晚,因而发展程度不如国外成熟。在许多西方国家之中,行业工作者们都已经建立起了非常完善和健全的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管理组织,与之相比,国内的工作则是显得有些单薄,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没有制定出统一的规范,而且也不科学不完整,除此之外,总承包市场也不健全,因此,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为此,必须要综合考虑项目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确保工程项目做到科学化和合理化。

3.2工程项目管理程序和机制

在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管理程序是比较完善的,包含有项目准备、项目投招标管理、项目工程施工和项目监督等等,并且严格按照管理规范对这些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除此之外,国外的很多建筑企业都充分利用起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从而让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清晰,管理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相关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很多大公司都缺乏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因而技术优势并不明显,这就阻碍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3.3工程项目管理行业准则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中,为了保障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工作人员们制定了相当严格的行业准则,因而有效知道了各项工作,也保证了工作的高效性。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行业准则,因而就造成了各项工作的不规范,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在企业的内部监控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了业务约束的缺失,甚至会造成财务系统的混乱,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崩溃。在人才管理方面,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也存在着欠缺的地方,当前的许多从业者们并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学习和培养,而且还有很多从业者们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就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人才建设,在人才录用方面要任人唯贤,必须要加强对于工作人员们的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工作人员们不但需要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而且需要有处理问题的决心和魄力,能够审时度势,及时作出最优的决定。另外,工作人员们也必须要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从而处理好各种关系。总而言之,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发展也并不是很成熟,因此,我们应当及时借鉴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和理论,为提升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余建.国内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

[2]刘祉妤.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篇8:国内外兽药管理现状及对策

1 国外兽药管理法规相较

1.1 美国兽药管理法规特点

美国宪法规定了兽药管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相互独立。法规制订与修订过程公开和透明,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法律、法规、规章的制订与修订都在公开透明的程序下进行。并且鼓励从业人员、消费者及其他利害相关者参与到规章的制订和颁布的过程中。从而提高了法规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其立法密度相对较高, 兽药管理倡导全程管理的理念。因此, 其相关法律涉及兽药的生产、销售、使用, 动物的屠宰、加工、运输、标签、包装、检测等各环节, 真正做到从饲养环节就开始安全管理。兽药安全管理的相关法律互相关联,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不但有各项兽药基本法律, 还派生出很多相关法规。

1.2 加拿大兽药管理特点

加拿大兽药管理采用国际标准制定。加拿大卫生部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 采用国际认可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程序。使制定的兽药管理法规具有公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药品安全方面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加拿大很重视产业界相应协会在药品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鼓励产业界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协助产业界改造和重组系统, 在有可疑情况下进行监督, 主要是对可疑的靶动物进行采样.问题确定后便采取相应的行政处罚。闪电式检查, 即随机取样, 在短时间内对特定的动物产品进行检查。

1.3 欧盟兽药管理特点

欧盟实施欧盟级和成员国两级管理。成员国日益重视药品管理, 积极调整管理体制, 加强兽药管理机关独立性, 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欧盟的药品安全管理更注重可追溯性。管理注重经营者自我监控与官方控制相结合。要求建立良好的可追溯性———有效的标签和档案管理系统。行政和技术管理机构采用公开性、竞争性人才制度。EMEA采用专家库制度, 人事管理采用聘任制, 不固定专家组成员, 而是根据具体审评品种和技术难题的需求。随时从专家库中物色所需人选。组成临时性专家工作组。从而保证了审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兽药管理程序标准化、明确化、透明化。欧盟的兽药管理程序十分详细、具体、高度透明, 各部门、各环节分工清楚、职责明确、时限分明。药品实行集中管理, 欧盟新药上市申请均实行统一管理。生产监督、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药厂的环境保护等也均由EMEA和成员国药品管理当局统一管理。来自第三国的新药产品审批要求均与成员国要求一致。制药企业、消费者权益有制度保障。这样既便于内部协调管理。又利于外部监督、检查。立法部门定期听取政府、社会和制药企业的意见, 依照程序对法规、管理性文件中不完善处作及时修改、补充或发布新的规定。欧盟食品安全管理采用风险分析, 目的是提高管理科学性。广泛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是进行完美和及时科学咨询、决策的前提。

1.4 日本兽药管理特点

日本兽药和兽用器械管理, 确保稳定供应安全食品, 卫生、劳动的药品和食品安全局负责药品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后监督, 药品评价中心也参与注册审批, 卫生政策局负责药品研发、生产、分销政策。1943年日本开始实施《药物法》, 注册和药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的立法。日本药品管理完全实行国际化标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药品管理世界一体化, 注重同欧美国家合作。所以其药品管理理念、制度、系统都是按欧美样式复制的, 药品管理系统与欧美药品管理系统密切合作, 相互认可。日本药典同欧盟药典、美国药典协调, 在兽药管理方面同欧美建立了协调组织VICH。

2 国内兽药管理法规现状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兽药经营和使用监管的难点是尽快完善与分散养殖特点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机制。实施与国际接轨的官方兽医制度, 加强兽药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 各级畜牧兽医和兽药监管部门应不断改善检测手段, 提高技术水平和监管能力, 对畜产品卫生质量全程监管。结合中国国情, 需尽快形成配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建立兽药质量标准体系及监控体系。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兽药质量标准体系, 使兽药生产、贮藏、销售和使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与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历史责任相比, 中国兽药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如兽药管理法规需进一步完善;监管责任需进一步明确, 监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 市场监管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和监督检验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逐步与国际接轨;安全用药与保障食品安全的科学措施的宣传、教育、培训力度要加大。建立一批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 经过科学认证、取得国际广泛认可的重点研究和检测机构, 为药品安全的检测技术与重点方法提供科技支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应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

3 中国兽药管理发展对策

首先政府职能部门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要健全有关政策法规。近年来, 国家加强了兽药监控网络建设, 但中国兽药监控网络尚未健全, 尤其是监测设备落后或缺乏。因此, 要加快国家、省、市级兽药残留监控网络的建立, 严格实施国家残留监控计划。加大监控力度, 严把检验检疫关, 规范兽药行业发展中国的兽药管理法规对兽药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加强技术机构建设, 提高监管能力建立确保中国食品安全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其次要明确监管职责, 加强兽药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审评模式。只有建立了统一的体系, 才能有统一的审核标准, 才能保证审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加强兽药监督队伍建设, 进一步健全组织, 形成完善的监督网络。

同时, 激励兽药创新, 改变产业结构促进兽药研发投资,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进一步完善兽药生产企业基本条件。大力推荐信誉好的、创新兽药产品, 使其尽可能多地占领兽药市场, 提高用药管理水平, 规范兽医处方行为尽快出台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实行药品分类销售, 加强药剂师教育, 规范药剂师行为。

最后, 加强用药登记管理, 加大兽药安全宣传力度, 强化社会监督作用兽药安全涉及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各方面, 要通过宣传教育和法律手段对兽药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管理和约束,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使用者的兽药安全教育, 并提供信息服务, 以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总之, 兽药生产、销售、使用、检测等各环节都有可能导致兽药安全性问题, 而要广泛使用兽药又要保证食品安全水平, 就必须加强兽药管理, 切实有效地控制兽药质量问题。搞好兽药管理应从立法、行政、执法层面进行立体管理, 对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管理各个方面严格把关。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对此已有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理念,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适宜的管理制度和程序.将有助于不断提高中国兽药管理能力, 快速提升国内药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摘要:目前,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 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及兽药产品正大幅度增加。国内外兽药相关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兽药相关违法侵权案件也日益增多, 国内外形势要求对兽药管理现状加以改善。兽药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动物源性产品是否合格, 控制必须从整体抓起, 搞好兽药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管理。本文结合各国国情, 对目前各地兽药管理体系做出比较, 并提出我国发展对策。

上一篇:木场卫生院2012年一季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修墓施工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