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2-11-27

第一篇: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聚乳酸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方群 Fangqun 摘要:聚乳酸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吸收性的脂肪族聚酯类高分子材料,主要原料乳酸来源于玉米等天然材料,其无刺激性、无毒副作用,对人体高度安全,对环境友好,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成型,被公认为新世纪最有前途的药用高分子材料和新型包装材料。本文详述了聚乳酸类材料药物缓释材料及临床应用等药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聚乳酸类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方向,为在克服聚乳酸材料原有缺陷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用途的药学类材料提供有效的资料依据。

关键词:聚乳酸 药用高分子材料 现状 发展趋势

Domestic and overseas study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PolylacticAcid Abstract:Polylacticacid

is

an

aliphaticpolyester

with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biodegradeability and bioabsorbability,and has been extensively applied in biomaterials.The principalraw material,lacticacid,is derived from cornandother natural materials.It is nonirritating and has nontoxic effects,and is thus safe for humanuse.Because of its biodegradability,it is also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Polylacticacid shows high plasticity and is easy to form,and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promising biomedicalndpackaging material.Finally,we discuss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olylacticacid biodegradable materials.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effective information to help researchers develop new medical materials to overcome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of polylacticacid-based materials. Key Words:PolylacticAcid developing trends

, polymers for pharmaceuticals , Status quo ,

面对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符合潮流的生物降解材料作为高科技产品和环保产品正成为一个研发热点。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脂肪族聚酯,主要原料乳酸又是可再生资源,其无毒、无刺激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分解吸收,最终完全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力学强度高,不污染环境,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成型,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前景,符合当今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被公认为新世纪最有前途的生物医用材料和新型包装材料之一[1]。

1.聚乳酸的基本介绍

1.1聚乳酸的基本性质 聚乳酸(PLA)是以微生物的发酵产物L_乳酸为单体聚合成的一类聚合物,有独特的可生物降解性能、生物相容性能和降解后不会遗留任何环保问题等特点,将成为未来应用发展前景广阔的生态环保材料。

聚乳酸耐水但是不能耐高温。虽然不是水溶性的,但是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也能使之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这种塑料类似透明的聚苯乙烯,表现出很好的外观(有光泽和透明度),但它是硬为且脆的材料,在大多数实际应用中需要改性(例如用增塑剂来提高其柔韧性)。它可以和许多热塑性塑料一样被加工成纤维、薄膜,热成型或者注塑成型。

1.2聚乳酸的性能

聚乳酸(PLA)是一种典型的合成类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由于其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生物可降解性、对环境友好、良好的力学性能及易于加工成形等优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高分子、纺织行业、农用地膜和包装等行业。

1.3聚乳酸类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合成

合成聚乳酸的原料是乳酸,其分子中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具有旋光性。因此,聚乳酸具有左旋聚乳酸(L-PLA)、右旋聚乳酸(D-PLA)、外消旋聚乳酸(D,L-PLA)和内消旋聚乳酸(meso-PLA)等几种光异构聚合体,其中最常用的是左旋异构聚合体L-PLA。各种异构PLA的合成方法相同,均以乳酸或其衍生物乳酸酯为原料,其具体合成工艺大致可分为间接合成二步法、直接合成法和共聚改性法3种。合成技术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对具体工艺的改进和完善上。

2.聚乳酸的基本应用

聚乳酸的热稳定性好,加工温度170~230℃,有好的抗溶剂性,可用多种方式进行加工,如挤压、纺丝、双轴拉伸,注射吹塑。由聚乳酸制成的产品除能生物降解外,生物相容性、光泽度、透明性、手感和耐热性好,光华伟业开发的聚乳酸(PLA)还具有一定的耐菌性、阻燃性和抗紫外性,因此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作包装材料、纤维和非织造物等,目前主要用于服装(内衣、外衣)、产业(建筑、农业、林业、造纸)和医疗卫生等领域。

2.1聚乳酸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的应用

聚乳酸(PLA)用作食品包装材料有其独特的优势,其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包装材料,而且其独特的环保性让其在包装材料的未来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PLA 材料具有光洁的表面和高度的透明度,因此可以在食品包装应用领域同聚苯乙烯和PET竞争。PLA目前已经应用于如水果蔬菜、鸡蛋、熟食和烘烤食品的硬包装。PLA 薄膜正在用于三明治、饼干和鲜花等商品的包装上。还有将PLA吹塑成瓶子用于包装水、汤、食品和食用油等方面的应用[2] 。

聚乳酸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物理性能,适用于吹塑、热塑等各种加工方法,加工方便。可用于加工从工业到民用的各种塑料制品、包装食品、快餐饭盒。聚乳酸有良好的防潮、耐油脂和密闭性。在常温下性能稳定,但在温度高于55℃或富氧及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自动分解。使用后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这对保护环境非常有利。聚乳酸的分解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纯化学水解成乳酸单体,然后乳酸单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聚乳酸制成的食品杯只需60天就可以完全分解,真正达到了生态和经济双重效应[3]。

2.2药物控制释放体系

用可降解的生物高分子作药物载体长期植入体内后,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并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提高药效。

2.3骨科组织工程材料

PLA是骨组织工程中的优选材料之一,在硬骨组织再生、软骨组织再生、人造皮肤、神经修复等方面均可作为细胞生长载体,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4]。

3.关于聚乳酸性能的研究

3.1聚乳酸的优缺点

PLA 的最大优点是它在诸如体液的水性环境中能靠酯键的简单水解而进行降解。PLA及其共聚物因具有无毒无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组织可吸收性,应用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如药物控制释放体系、骨折内固定物、组织修复、细胞培养和医用手术缝合线等[5]。通过调节分子量、结构和组成等手段可改善PLA的力学性能和降解速度,以满足不同的临床要求,并且它的最终降解产物是H2O和CO2,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中间产物乳酸也是体内正常糖代谢产物,所以不会在重要器官聚集。

PLA的不足 ,PLA是亲油性的,表面疏水性强,严重的影响了其与细胞的亲和性,导致细胞在大量分化时受阻。其降解物积累在体内成酸性,PLA单靠分子量及分布来调节降解速度,降解周期也难于控制。而且PLA硬度大,限制了它在治疗周围神经缺损中的应用。 当植入人体的PLA片材较大时,会由于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浓度过大并积累,从而造成非感染性炎症,严重时局部积水。另外,PLA结构中不含细胞可识别分子,不能对细胞实现特异性吸附,在组织工程中不能发挥优势[6]。

3.2生物相容性

有许多学者进行了体内植入材料的研究,包括载药微球、骨折内固定材料、缓释片材等在体内的降解情况,均未发现异物反应和炎症反应。但也有报道PLA于体内降解速度过缓而出现异物反应、迟发性无菌性炎症反应,但一般仅有植入初期的轻度炎症反应,多为出现中性粒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无炎性浸润,降解时的吞噬反应以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对周围组织生长及修复并无干扰。

3.3生物活性

PLA载体系统本身并无生物活性,而是当其吸附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多肽或蛋白类药物后才能发挥生物活性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制备方法可影响药物的生物活性。所以如何确保药物在载体系统制备、贮存及应用过程中药物的生物活性完整保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7]。

3.4载药材料稳定性

目前对空白载药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很多,其中shaneem等人发现,载药材料对温度、压力的耐受力较差,故对其消毒灭菌应采用射线、环氧乙烷等非高温高压手段。同时制作工艺对其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8]。

4.聚乳酸的药用研究概况

缓释、控释制剂又称为缓释控释系统,它们不需要频繁给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体内有效的药物浓度,从而可大大提高药效进而降低不良反应[9]。PLA作为药物缓释材料已有较长历史,早在1970年Yolles等率先将PLA用作药物长效缓释制剂载体,1976年PLA被成功的用于狗体内释放L-18甲基炔诺酮以控制生育。近30年来,PLA及其共聚物被用作一些半衰期短、稳定性差、易降解及毒副作用大的药物控释制剂的可溶蚀基材,有效地拓宽了给药途径,减少给药次数和给药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最大程度减少药物对全身特别是肝、肾的毒副作用[10]。

PLA药物控释装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基材型(药剂溶解或分散在聚合物材料中)和储存器型(聚合物将活性药剂包裹在中心)。PLA药物控释装置可以做成微球、纤维、薄膜、圆片、小丘、圆柱体、和凝胶状,这些装置可以分为植入型和注射型两类。近年来,也有人试图利用多羟基化合物与PLA-PLGA形成星状、梳状共聚物,以克服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释放不连续性和控制多相药物的释放率,最终通过枝状聚合物的序列和空间结构来影响某些药物的缓、控释行为,以及微[11]球载药的包裹率。

目前PLA及其共聚物类缓释制剂已有正式产品上市的有: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药物戈舍瑞林皮下植入剂(商品名Zoladex)、亮丙瑞林肌肉注射混悬剂(商品名Enantone和Lupron)、皮下注射混悬剂(TAP-144-SR)、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药物曲普瑞林(商品名Decapeptyl)、抗生素苯唑西林(商品名ProstapSR)等[12],TRH类药物普罗瑞林的PLGA缓释制剂在部分国家已上市,我国从1993年起也有出售。部分制剂已处于临床观察阶段,如LHRH类药物布舍瑞林PLGA皮下植入剂,那法瑞林PLGA肌肉注射微球剂,诀诺酮的PLGA微球制剂等,不久也将上市。已经或正在研究的药物很多,主要是抗生素及抗癌化疗用药、解热镇痛药、神经系统用药、激素及计划生育用药、多肽药物和疫苗等,都处于实验室研究或动物试验阶段[13]。

用PLA作为缓释基质来控制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其优点有:(1)聚合物载体无毒;(2)按药物释放的要求,可以通过改变共聚物的组成来控制其降解速度;(3)缓释剂载体可通过溶液或熔体来制作,这样就可以方便的获得缓释设计效果[14]。

5.聚乳酸在国内外的发展

5.1聚乳酸在国内的发展

聚乳酸在中国也在加快开发和应用之中。华东理工大学直接缩聚合成高分子量PLA项目通过上海市教委和科委的鉴定。聚乳酸是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可用于薄膜、缓释农药、肥料、包装材料、骨固定和修复材料、药物释放、医用缝合线等多种生产领域。该校经过研究,提出了密闭体系中利用脱水剂进行固相缩聚以制备高分子量PLA的新工艺。该工艺简单、合理,技术具有独创性,工业化应用前景广阔[15]。

清华大学、长春应化所、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在PLA和PHA(聚羟基烷基酸酯)领域开展研发工作,国内现已形成的10万t/a乳酸、100t/a PHA的生产能力,为加快PLA和PHA研发与生产做好了技术储备。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型生物发酵和塑料加工企业参与了PLA和PHA的研发和生产,如华北制药厂、安徽丰原集团、广东星湖集团、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为PLA和PHA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我国江西国桥实业有限公司研制的PLA针刺非织布通过江西省经贸委组织的技术鉴定。该产品以PLA为原料,采用国际先进的高速气流牵伸直接成布技术生产,具有优良的生物相溶性和降解性,是一种新型环保无纺布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环境工程及生活用品等领域。PLA纤维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建议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江西国桥实业有限公司是香港国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分公司,主要产品有:国桥牌0纺粘法聚酯长丝热轧非织布、纺粘法聚酯长丝针刺土工布、聚酯长丝基胎、地板革[16]基布、工业滤布等。

5.2聚乳酸在国外的发展

EMS伊文达-费希尔(Inventa Fisher)公司于2003年就使其基于PLA的生物降解聚合物生产工艺推向工业化,该公司与德国AIB农业技术研究院和FIAP聚合物研究院合作,在德国农业部支助下,开发了基于淀粉的技术生产PLA[17]。该公司将投资3000万美元在德国东部建设3000t/a PLA验证装置,并放大到215万t/a。该工艺可使谷物、裸麦或小麦通过连续发酵转化成乳酸,乳酸再聚合成PLA,提纯过程采用膜法工艺。该公司在AIB农业技术研究院拥有发酵和提纯装置,在FIAP聚合物研究院拥有聚合和缩聚装置。PLA产品用于制造可生物降解的食品容器和包装物。该公司并在2005年使用该工艺生产纤维级PLA。该技术可应用于大达10万t/a的装置,生产费用约为1125欧元/千g,而3000t/a装置生产费用为212欧元/千g,与其他工程塑料相比也具有较好的经济竞争力[18]。

欧洲可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商在耐温PLA开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突破。这种新的材料称为Hycail XM 1020,可耐温200e而不变形。盛有脂肪和液体食品的材料经微波加热也不变形或应力破坏。用这种材料制作的杯子盛有橄榄油,可经受205e下微波加热达30min。这种Hycail材料增强抗热性而不影响其他性质,如透明度、可加工性和强度。据称,这种材料是将PLA推向了高性能热塑性塑料领域。HycailPLA材料在荷兰Noordhorn的生产装置每年已生产数百t,并准备建设产能至少为215万t/a的大型装置[19]。

6.总结

虽然PLA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距大规模的应用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尤其是在兽医领域,将来医用PLA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对PLA的共聚物、微孔材料、复合材料的研究将得到强化,对PLA体内降解特性和降解产物的生物效应的研究还需加强。从理论上解释单体聚合方法、结构及性质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建立分子设计理论对PLA的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在PLA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中,寻找一种高效无毒的催化剂及适当反应途径合成分子量可控制的聚合物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20]。

鉴于PLA材料在医药上具有其它材料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它的研究将会不断地深入,以其为材料制成的医疗用品也将不断增加,在医疗上的应用范围将迅速扩大。对于PLA的合成和应用研究,今后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向:研发高效低成本的LA制备方法;寻找更适宜的乳酸菌种和培养条件;在均聚物的合成上,集中研究使用无毒或低残留量的催化剂进行聚合反应;研究能够自由控制聚合度并得到相对分子量分散度窄的聚合物;缩短反应时间并缓和反应条件;拓展对PLA共聚物的合成研究。通过不同单体与LA(包括各种异构LA)的二元或多元共聚物,研究合成适应于不同医疗或其它用途的、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的PLA共聚物高分[21]子材料。

可以预见,随着生物可降解材料用途的不断扩展及更多此类产品商品化,有关的研究工作和生产都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前面提到的一些薄弱环节可望逐步克服,推广应用于生产的品种也会越来越多。因此,PLA及其共聚物在各方面的应用正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盛敏刚,张金花,李延红.环境友好新型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12-1014,1028. [2] 王艳辉(Wang Y H),王树东(Wang S D),吴迪镛(Wu DY).环境科学进展(Progres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9, 1: 73—77 [3] 席靖宇(Xi J Y),王志飞(Wang Z F),吕功煊(Lu G X).物理化学学报(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2001, 17(7): 655—658 [4] 袁芳,聚乳酸合成工艺研究,CNKI:CDMD:2.2003.097065,2003,TQ316 [5] 钱伯章,可生物降解塑料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J] World Plastic,2010,28(8);38-43 [6] 孙丽芳 刘芝兰,生物降解材料聚已内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科技产业, 2002,23;33-35 [7] 王尊元,马臻,沈正荣.聚乳酸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齐鲁药事,2006,25(10):619-622 [8] 封瑞江,时维振.聚合方法和扩链剂对乳酸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J].石油化工,2001,30(2):103-105 [9] 耿琴玉,胡学梅.聚乳酸纤维的性能特征及其产品开发[J].棉纺织技术,2004(4):62-64. [10] 张国栋,杨纪元,玛德新.聚乳酸的研究进展[J]. 化学进展,2000,12(1):89-91. [11] 国内外超高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的开发应用进展[EB/OL]2007.11.30. http:// [13] 乐秀娜,于俊荣.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应用[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3,28(3):23-27. [14] 雷燕湘.聚乳酸技术与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石油石化,2007,15(1):39-43. [15] 胡洪国,田丰,目玉华,等.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J].国外建材科技,2000,21(1):1-4 [16]D.Can and M. Marucci Polymer, 1997, 38(8):1879一1884.70中小企业科技2007.10 [17]Hunter W. of the structure and diseases of articulating cart ilages [J].Phil Trans,1743, 470:514-521. [18]Jooeph A. Integration of science into orthopaedic practice:implications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of articular cartilage repair[J].J Bone joint surg[Am],2003, 85-A(supplement 2):1-7. [19]方丽茹,翁文剑,沈鸽.骨组织工程支架及生物材料研究闭.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3, 20 (1)2: 148-152. [20] Anita W, Shum T,Artuhur F.Morphological and biomechanicalcharacterization of poly (glycolic acid) scaffolds after in vitro degradation.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3,81(1):141-149. [21]陈蕾,戴红莲,闰玉华.聚乳酸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5, 08, 2 (4):45-48.

第二篇: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物流的发展现状从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现状看,物流业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发展主要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的延伸、覆盖面的扩大以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l. 物流服务的拓展;物流服务已经逐步将加工、保税、仓储、金融、保险乃至报关、通关、商检、卫检、动植检、中转等业务统—进来,把整个商贸流通过程作为—个完整的领域来进行通盘考虑和经营2. 物流服务过程的延伸;物流业将生产以前的计划、供应也逐渐包括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使服务过程向前延伸。3. 物流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跨国家、跨地区、跨城市的物流服务都有了较快发展。4. 第三方物流作用日趋显著

5. 电子物流发展;

二、国内物流业的发展及现状存在问题;与国外物流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物流业目前尚处于起步期。改革开发以来,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加大,物流技术装备水平逐渐提高,对物流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些都为提高物流效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然而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1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2仓储设施明显落后,大量老旧仓库效率低下,分布不合理。3. 物流技术装备落后内陆地区现代化的集装、散装运输发展速度太慢,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较低。4. 物流管理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由于体制上存在部门、行业条块分割,市场发育滞后,国内物流企业多处于散和弱的状况,还未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

四、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1. 物流范围扩大,企业向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2. 物流服务向优质化、全球化发展3. 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电子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三大部分:—是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用于物流配送数据流转处理。二是条形码(BAR--CODING)系统,用于仓储库存控制。三是卫星定位系统(GPS),用于物流配送流程监控。

第三篇:《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李建波

№.1: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 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物发展的内因(根本原因);事物发展的外因(重要条件)

※ 人的发展亦是如此,我们应明确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 ※ 关于学前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

狭义: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

——《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第3页

注:学前教育对象的年龄界定

1. 古代至19C初:母育教育(母亲就是教师)

2. 19C初至20C50年代:学前公共教育(3岁—入学前)

3. 20世纪50年代至今:(0~3岁的早期教育和3~6岁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发展幼儿教育。许多国家都把对幼儿教育的投资看作是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投资,并根据这种观点来制定社会和教育政策。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保护儿童权利的运动,已经不只是保护儿童本身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保护国家和民族。《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文件也对儿童的各项基本权利加以清晰的说明并提出保护的要求。其中对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游戏的权利、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权利等的强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儿童发展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利益的确认。

正是在这些新的共识与理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改革力度,使学前教育取得了长促进步。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学前教育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幼儿园,而且需要国家政府切实可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不仅是观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涉及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尽管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为别的,为了儿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

№.2:当前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1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1. 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正这种认识上的偏颇。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2. 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 2 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3. 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有专为儿童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儿童公园等;有为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生教育中心等;还有所谓“父母教育”,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70年代左右,英国就出现了“玩具馆”,到1996年已发展到1000多家。它实际上集社区中心、收藏馆和学校为一体。玩具馆的设立者充分认识到游戏和玩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玩具馆酷似图书馆,所不同的是书架上陈列的是玩具而非书籍。玩具馆给儿童带来了欢乐,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学校的愉快体验,有助于他们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4. 倡导多元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国内,二是国际。就国内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即在多民族的各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之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这是一国以内为了解各民族文化而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或中心在于满足少数民族儿童的需要,促进民族团结。从国际上讲,是要加强全球观念的培养。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各文化有其独特价值。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尊重异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 3 交流,以促进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今天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过剩。爱滋病及其它疾病的蔓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人类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为适应未来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的趋势,各国普遍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全球教育或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家们提倡在婴幼儿教育阶段,就应开始多元文化教育。教师应尽量保证所使用的教具(玩具、音乐、书籍等)能反映多元文化的要求。此外,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也应尽量使用具有不同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图片等。教师应教育儿童尊重所有的人及其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促使他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愉快交往。

№.3:当前国内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政府向来都高度重视儿童教育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11月,中央教育部成立,在初等教育司里设立幼教处,这是我国政府教育部门中首次设立幼儿教育的专管机构。196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幼儿教育为我国学制的第一个环节,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明确幼儿园负有教育幼儿和解放妇女劳动力的双重任务。幼儿园招收3--7周岁的幼儿,并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中国的幼儿教育开始了它新的生命,从而使幼儿园制度在我国得以确立。到1965年,全国有幼儿园1. 92万所,入园幼儿171. 3万人。然而,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间,幼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把发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指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整顿、提高各类托幼组织。幼儿教育事业在积极恢复、整顿和发展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987年转发的《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管理幼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办园的新格局。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认真实施,基本实现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使我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2001年5月22日,国家又依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发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根据我国儿童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和造就21世纪社 4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目标,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4个领域,提出了2001━2010年的目标和策略措施。新《纲要》的发布与实施,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学前教育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实践,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促进步,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中城市已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园模式,也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从而使得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1. 重视学前教育的国际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学前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师赴外学习、观摩、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而幼儿园管理层也非常重视让教师外出学习。中国有句古话,“见多识广”。外出考察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个好的途径。同时,加强了对国外学前教育的研究,使得国外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我国广为传播,为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以及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重视学前教育与社区和家庭的联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进步,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如何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已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和社区联系,近年来不少城市的社区学前教育也有所发展,农村社区学前教育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3. 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

中国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在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在游戏活动中促进儿童的交往,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儿童分享、公正等社会性行为。

4. 注重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

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将学龄前儿童根据年龄分为0~3岁和3~6.7岁两个阶段,我国幼教工作者已经意识到3岁前儿童的教育十分重要,也提出了“托幼一体化”的建议,托儿所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5. 转变儿童学习观,从重视幼儿的知识掌握转变为不仅重视幼儿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幼儿园的积极实践下,到2004年,全国在园幼儿达到2089.4万人,增长了4.5%;幼儿园比2003年增加了4638所,增长了4%;班级数量增加了28876个,增长了4%;3-6岁幼儿入园率为40.75%,比2003年提高了3.35个百分点;学前一年幼儿入 5 园率为71.8%,比2003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但是,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均GDP的发展现状,幼儿教育的发展速度与之不相适应,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国外相比,国内学前教育状况却不乐观。

1.农村幼儿的低入园率导致全国幼儿入园人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1995年,全国幼儿园总数为18.04万所,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1996年开始,我国幼儿园数逐年减少,在2001年出现大幅度减少。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入园率已基本达到85%,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幼儿已全部入园,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入园率偏低,有的地区幼儿学前一年的入园率还不到50%,从而导致全国入园率水平偏低。

2.多主体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但管理比较混乱

2001年教育部门办园和民办幼儿园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9.2%和16.1%,教育部门办园增长缓慢,民办园数量增长速度比较快。2004年民办幼儿园达6.22万所,在园幼儿数584.11万人,入园人数已占总数的21%。社会力量办园正在逐步上升成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一起办园的局面基本形成,为更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各级地方政府对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管理或撒手不管的状态。

3.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总体上稳步上升;但城乡差距大

2000年全国幼儿教师114.4万人,而专任教师为94.65万人,占74%。城市幼儿教师数为44.6万人,农村幼儿教师数为69.8万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了72.99%。2001年一年间,专科毕业以上的教师就达到31.9%,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改制为专科而其幼师学生毕业人数大增的缘故。因此,到2002年,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猛增到93.82%。2003年,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70.91万人,比2001年增长了7.9万人,增长幅度比较大,这说明幼儿教师队伍也在走向专业化。但城乡差距大,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还不到40%,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是非公办教师,学历较低,而且稳定性也比较差,这对于幼儿比例较大的农村地区是极为不利的。

4.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1998年,幼儿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最高水平,也仅为1.36%。在1996--2002年间,幼儿教育经费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3%左右,这与在园幼儿占全国普通教育总人数的9%的比例相比,经费的比例过小,政府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明显不足。

※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1. 幼儿教育由城市向农村扩展 2. 幼儿教育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6 3. 幼儿教师向高学历、专业化方向发展 4. 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5. 转变儿童的学习观

6. 学前教育的政策会以教育公平为原则,倾向于“弱势群体”

7. 随着社区建设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幼儿教育会更多地与社区服务结合成一体 8. 幼儿园课程会趋向多元化

关于“教育”和“教育公平”的法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宪法》第三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宪法》第四十六条

“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教育法》第四条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教育法》第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

——《宪法》第九条

“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

——《教育法》第十条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

——《教育法》第十一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法》第十七条

注:我国有关教育的法律有:《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高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7 注:1.关于“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的立法是一个空白。

2.2001年6月22日,北京市颁布了第一个有关学前教育的地方法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

3.2007年11月,国家教育部将学前教育立法纳入了今后5年的立法工作重点。 4.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学前教育”。

№.4:谁来成就我们的梦想?——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建议

1.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理所当然地应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建议阅读教育方面的专著,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育理念)

2. 生活永远不会伤害我们,伤害我们的往往是自己的观念; 3. 要想有地位,先要有作为;

4.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命运的宽度。

愿你:培养信心——勇于进取——不怕挫折——迎接挑战——争取成功

第四篇:国内课件制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教学技术, 从远古的“口耳之术”, 发展为现代的视听教学、程序教学, 直至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国内,各大高校上课总是离不开课件,因此课件制作受到了很大的欢迎,也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趋势,但是相应的教学课件却十分贫乏,尤其是符合局部的面向专业的课件更是难以寻觅。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课件库的建立,优秀课件的积累,通过计算机网络就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和远程教学,因此它将成为支持多种形式教学和“终身教育”的有力工具。目前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基本形式正由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逐渐向多样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过渡。电影、电视、录像、录影、幻灯、投影等传统电化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和手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均为单向传输,只能接收,不能交互。多媒体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课件在需要发挥作用时总是在发挥作用,而学生却感觉不到课件的存在——听课者“得其意而忘其行”,是因为讲课者已经“人机合一”。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隔着一条鸿沟。纵观当前高校多媒体教学实践的现状,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实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多,但能够达到那种理想境界者实在是凤毛麟角,能够真正发挥出多媒体教学“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展示、多种感官刺激的综合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之优势的人也是寥若晨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不尽如人意,有调查显示,高校中许多多媒体课件均使用powerpoint制作,有的甚至直接将教材上的文字内容复制到PPT上,成为一个“电子书”。这样的课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课件,称其为电子教案可能更恰当些。

高校中的多媒体大部分分为四种:a.用幻灯片取代板书。幻灯片上只有单一的文字媒体,有些虽然插入了一些图片或声音,也只是装饰性的,或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或虽然有点关系,但是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并无多大作用。b.用幻灯片展示讲义。这种情况比第一种更糟,因为他是把自己的讲稿原封不动一字不漏全部搬上了幻灯片,一张一张,密密麻麻,上课时基本就是给学生宣读讲稿。学生一般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幻灯片上哪些是重点内容,那些是非重点内容,只好全部照抄,往往一节课下来穷于应付课堂笔记,写的当然不如读得快,其结果不外乎是两种,要么是记不全,课堂笔记挂一漏万;要么是教师为了照顾学生的笔记速度,读完一张张幻灯片后,停下来等学生,课堂讲授断断续续,影响教学的流畅连贯。c.“人为机困”。被课件制约,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自己事先设计好了课件,但因为交互性不够好,整堂课只能“按既定方针办”,不能根据课堂实际随机应变,与学生的互动大受限制。d.“机不随人”。对课件不熟,教课过程手忙脚乱。这种课件一般不是自己亲手做的,或是请别人代劳的,或是网上“拿来”的。因为课件的教学设计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不一致,当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讲课,需要相应的画面加以辅助时,有时要把整个课件翻个遍才能找到,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国内课件制作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行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一系列的工程,使得课件制作能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首先加强对多媒体课件的审核,建立多媒体数学准入制。凡是不符合多媒体教学宗旨、违背多媒体教学基础原则和教学规律、不具多媒体教学特色、不能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的课件,要限制其使用(至少也要降低其优先级),尽量确保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见到的都是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最起码也是真正合格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首先让粗制滥造的“伪多媒体课件”逐渐绝迹,让“伪多媒体教学”不在泛滥。而让真正的多媒体教学大行其道,健康发展。

其次,在前一项的基础上,加强对主讲教师的相关培训,重点在于端正主讲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提高只讲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技能。其中思想方面的培训包括:分清主次的问题,理顺人与机的关系。要加强现代教学、学习理论和教育信息理论的培训,包括构建主义理论、人文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混合学习理论、创新推广理论、最小代价与绩效理论等,让教师把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紧密联合在一起,并能够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和提供的理论指导。技术方面的培训包括:(1)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的培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个多媒体教学的主讲教师,至少应该能掌握教学中用到的相关软件,能熟悉软件中的常用功能,能解决使用过程中的常见小故障,这是“人机合一”的起码要求;(2)多媒体的选择技能的培训。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环境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对课件常用的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摄影等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对平时手机的有关素材能够用所当用,舍所当舍,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保证;(3)多媒体教学法的设计能力的培训。能恰如其分地使用相应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境施教,因人施教,这是决定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关键。(4)多媒体教学技巧的培训。能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殊性,从细节入手,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如屏蔽信息展示速度与授课语速不一致的问题,电脑操作台限制教师站位变化的问题等等。(5)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自己的课件最好是自己制作,因为这样的课件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习惯,也便于自己不断改进和完善。多媒体教学更加要求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生思维活跃, 接受能力强, 特别是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学生, 计算机应用能力非常强, 有的已经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 况且学生对专业知识也比较熟悉, 具有专业知识与计算机识相衔接的能力, 并且了解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的难点所在,这样他可以从学习者的角度去想、去设计、去制作学习课件, 这样课件的学习性、合理性也许更强。

最后,加强交流和合作。一是指多媒体教学各个主讲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交流几时发现问题;二是指主讲教师与计算机专业或电教专业的课件设计人员的交流合作,课件供求双方的不断沟通,才能使课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更适应多媒体教学的实际需要。当然,设计人员如果想少走弯路的话,最好能在一开始就全程旁听该门课程的传统教学过程,而且最好听两遍以上。

同时在发展战略上,在多媒体课件开发方面, 由于各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思路也不一样,战略也不一样。我认为高校的课件创作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学校的教学工作, 首先做好适合于本单位教学工作的课件, 满足本单位的需要, 并将课件应用于教学, 在使用过程中,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有针对性的引入同类课件, 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 或与其他制作单位进行交流、探讨, 及时汲取新思路和先进技术, 充实自己的思路和技术, 做到不落伍, 为走出去打好基础。其次, 在课件制作实验、制作手段日臻完善之时, 走向市场, 以便高校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走上资金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发展轨道。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在所难免,只要能及时纠正这些偏差,终将能逐渐达到笔者在本文开头所提出的理想境界。

第五篇:汽车售后服务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售后服务业面临的新情况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汽车市场旧体制被打破,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消费者最终决定汽车市场的走势。2003 年是一个“井喷年”,继2002 年我国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 万辆之后,2003 年汽车销量又一次突破400 万辆,轿车销量也创纪录地达到190 万辆,增速高达70 %。2003 年全国推出的轿车新品牌层出不穷,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平均不到10 d 就有一款新车落地,是我国汽车业最活跃的一年。凡是好品牌的车型,有钱拿不到现货,买车要先付定金,出现了世界汽车发展史上的奇迹。但随之而来的2004 年第二季度,汽车销量直线下降。据统计,2004 年5 月,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215 万辆和39162 万辆,与4 月份相比,分别下降20108 %和20143 % ,其中轿车产销量分别下降13156 %和19127 % ,继4 月份的滑坡之后,全国汽车产销量再次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市场传来的信号表明,2003 年开始显露苗头的汽车买方市场正在加速形成。事实上,中国汽车市场当时已经出现转型的迹象,随着产品供给量的增长,市场的天平不断向消费者倾斜。长期以来供求双方的“博弈”如今终于达到一个新的“拐点”,其标志就是双方扮演的角色正在迅速换位,消费者对车价、车型、配置及售后服务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汽车产品价格正越来越接近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汽车厂商对市场的操控能力越来越弱,今后这一趋势只会不断强化,出现逆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作为销售网络终端的经销商的价值与地位决不可忽视。

在汽车产业链中,汽车产品主要的获利并非来自经销商的整车销售,而是售后服务。汽车售后服务主要包括维修、保养、救援、信息咨询、保险、零部件和二手车交易等。2005 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为3 500万辆, 到2020 年, 中国汽车产量有望达到1 400万辆,保有量达1 亿4 千万辆。统计资料表明,2005 年1~5 月,全国累计生产轿车总量比上年同期增长5115 % ,5 个月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911 % ,汽车销量增长放缓,汽车销售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一辆车的使用年限一般在15 年左右,15 年中用于“汽车后市场”的费用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人们在购买产品的同时伴随着购买服务。在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9 %,制造商占21 % ,零售商占7 % ,服务占33 %;而国内汽车市场销售额中,配件占37 % ,制造商占43 % ,零售占8 % ,服务占12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汽车销售额中,制造商的比重偏大,而服务的比重过小, 汽车售后服务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05 年,我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规模达到970 亿元左右,预计2010 年将达1 900 亿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位居第二。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不仅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也是一个尚待开发的市场。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各汽车制造商不断推出技术含量高的汽车占领市场。作为支撑汽车销售的有力支柱,汽车售后服务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商机。据市场预测,售后服务行业的企业每年将以近20 %的速度发展。这些都将推动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售后服务网络的

建立与完善。因此,为满足汽车维修布点、修理质量、检测手段、环境保护、行车安全和装饰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和健全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在用户与汽车制造商之间构筑一条畅通的桥梁显得非常必要。

虽然丰田、大众和通用等国外知名汽车制造商已陆续登陆中国,但是他们至少在5~10 年内与国内服务企业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他们将与国内汽车服务企业一道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以此来促进汽车及其零件的销售,但不会太多参与汽车服务市场的竞争。所以,目前这个行业仍是国内售后服务企业竞争的天下。因此,对于国内汽车售后服务企业来说,谁与国际接轨快,谁就能在汽车售后服务市场中抢到更大的“蛋糕”。汽车售后服务业应尽快与国际接轨,以“4S”形式,朝着规范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现在,国内的“4S”店普遍存在“硬件过硬,软件偏软”的现象。其实,中国“4S”品牌汽车经销店的规模和档次在全世界可算首屈一指,就连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4S”店的硬件设施也无法与中国“4S”品牌汽车经销店相比。但是,与中国的“4S”品牌汽车经销商相比,发达国家的品牌汽车经销商的软件建设要成熟和先进得多,主要表现在经销商的素质较高,注重打造和维护经销商的自身品牌,这些是国内经销店目前需要学习和开拓的课题。 2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现状

2. 1国内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现状

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从经营关系上讲,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应该是一体的,但目前,国内许多品牌汽车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是脱节的,这种脱节是汽车售后服务不尽人意的根本原因。

首先,部分厂家与其经销商的关系还不是一种很紧密的关系,而仅仅是一种经济利益行为的供销关系。经销商通常采用预付款的方式买断经营,厂家基本上把市场风险转嫁给经销商。由于销售领域不规范,经销商数量过多,市场竞争激烈,经销商几乎把厂家给的商务利润全让给消费者,而主要收益则来自于厂家按销量给予的年终返利、奖励及新车销售的装饰、美容、保险等相应销售环节的服务。因此,经销商要想获得更多的返利及经营收益,只能想方设法增加销量。在部分经销商眼里,服务承诺只不过是增加销售的一种策略,经销商为了多卖车,往往提高服务承诺,扩大服务范围,把服务承诺当作扩大销售的砝码和手段。虽然这些承诺对扩大销售确实有促进作用,但经销商过多的服务承诺无形中提高了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期望值,实际上有些服务承诺根本做不到,造成消费者对售后的不满。

其次,售后服务与经销商及厂家脱节。尽管近一两年来厂家大力推广包括售后服务在内的“3S”或“4S”模式的汽车专卖服务体系,但汽车作为高价值的大宗消费品,其售后服务投入成本较高,许多销售商的经济实力根本达不到“3S”或“4S”所要求的售后服务,而目

前厂家的目的是扩大销售,多卖车,因此,许多经销商只管卖车,售后服务由厂家指定或特约的维修站承担。经销商与售后服务脱节,部分经销商认为售后服务是维修站的事,与经销商没有关系,使消费者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目前,许多品牌的售后服务机构主要是厂家指定或特约的维修站,厂家一般只对维修站进行技术指导或技术培训,具体的服务则由维修站实施。而实际上,许多厂家很少能做到对维修站人员进行专业系统培训,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不规范的经济利益关系上。由于厂家与售后服务机构关系的不规范,对维修站管理的不到位,厂家对维修站根本没有约束力,在具体的售后服务中,部分维修站往往在“工时费、材料费”上做文章,所谓的维修保养往往表现在热衷于“换件”上,部分维修人员甚至故意扩大维修范围误导消费者,尤其是部分维修站受经济利益驱动,在维修、换件时往往使用假冒伪劣的配件或以旧代新来蒙骗消费者,这不但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并引起他们对厂家售后服务的不满,也很容易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怀疑,企业产品的信誉下降。

2. 2国外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状况

与我国汽车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存在以下优势:

1) 销售体系的建立以生产企业为中心,形成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产销衔接关系。一般依靠合同把销售活动与双方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采用的是受控于厂家的专卖制,这些专卖店都是“四位一体”,售后服务是其主要业务之一。在这种利益共同体中,一个环节的失误会造成整体利润的下降,因此,所有环节都会不遗余力地使顾客满意。

2) 服务理念先进。国外汽车售后服务的理念是“以人为本,顾客至上”,能主动、热情、及时地处理用户意见,并根据用户要求设立服务项目。并且售后服务不再局限于为消费者提供方便,更多地加入了快乐消费、安全消费和文化消费等内容。

3) 从业人员素质高。科技的发展使汽车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在德国,一辆汽车进入维修厂,首先必须接受专门智能仪器的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用专用设备进行调整和修理。此外,汽车修理所需要的维修资料也以网络、数据光盘的形式提供;几乎所有的汽车维修人员都接受过汽车维修专业的职业教育。这种学制为3 年的正规职业教育,重理论,但更重实践。在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每周有2 d时间在课堂上听课,其余3 d 去汽修厂实习;到了二年级,课堂听课时间每周减少到115 d ,而实习时间增至31 5 d ;最后一年,每周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 d ,其余时间都在修理厂实习。毕业就业后得到的薪水要比没有上过职校的从业人员多1 倍,因此,未经过正规职业教育的从业人员寥寥无几。德国维修人员技术和综合素质高,他们在作业时会严格按照有关资料上的规定对客户的汽车进行维护保养,很少提前更换一些尚未达到使用周期的零配件,更不会利用顾客的无知故意夸大故障,让顾客花冤枉钱。

2. 3国外汽车售后服务管理模式及与国内的比较

目前,国际上汽车售后服务市场最具代表性的经营模式有“四位一体”和“连锁经营”。

“四位一体”,即目前已传入我国的“4S”模式,包括整车销售、售后服务、零件供应和信息反馈。这种模式源于欧洲。欧洲的城市密集,城间距离短,交通便利,汽车工业发达,各种服务设施完备。其特点是车型集中,每种车型有较大的保有量,故“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得以生存和发展。

另外一种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连锁经营。汽车连锁服务在美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最近20年时间里得到迅速发展。连锁的发起者不是整车生产厂,而是定位于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集汽车配件供应、维修、快速养护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商。目前,美国超过500 家以上连锁店的零配件公司有近20 家。这种模式整合了各品牌汽车零配件的资源,打破了纵向垄断,在价格服务透明化的基础上,提供汽车保养、维修、美容和零配件供应一条龙服务,车主可以一站式解决问题。

与我国如火如荼兴建“4S”店的现象相反,美国、欧洲的专营店网络正因为各种原因不断萎缩:庞大的经销网络消耗了巨额运营成本,而最终却需要消费者买单;欧洲的专营销售网点过于密集,利润空间逐年减少,经销商无利可图,只能合并或破产。

中国的汽车“4S”店具有选择性、排他性和垄断性。在买方市场下,“4S”专卖店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据调查,一家大品牌“4S”店的固定资产投资在1 000万~2 000 万元,流动资金要求在1 000万元。由于近来汽车销售市场萎缩,一些小品牌的“4S”店开始退缩,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投资的逐步增大,市场销量有限的车,其“4S”店根本不足以支撑其成本。新建“4S”店的前期投入在不断加大,虽然规模加大,但利润却在缩水。现实的市场是新品不断增多,各种车型价格纷纷“跳水”,这些都导致“4S”店的市场利润降低。据行家介绍,在整个汽车获利过程中,整车销售、配件、维修厂的比例结构为2 ∶1 ∶4 ,维修服务获利才是汽车获利的主要部分,汽车“4S”店前期靠汽车销售赢得利润,长期靠服务赢得源源不断的利润,这是“4S”店长期发展之路。“4S”店若能坚持这一点,应该说是前途无量。 3汽车售后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服务意识的增强,汽车售后服务业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1) 品牌化经营。主要分为汽车制造商和专业汽配维修商两类。国外大的汽车生产商往往也是售后服务市场的主力,这类维修厂规模较大,生产设备精良,维修人员受过统一培训,在技术上具有权威性,服务对象主要是定点维修品牌车。而专业汽配维修商则自创服务品牌。

2) 从修理转向维护。汽车坏了修理不是真正的服务,真正的服务是要保证用户的正常使用,售后服务的重点将转向维护保养。

3) 高科技不断渗透。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电子化水平越来越高,汽车保修越来越复杂,大批高科技维修设备应用于汽车维修行业。如汽车本身的高科技化、汽车维修检测设备的高科技化、汽车维修资讯的高科技化、汽车维修技术人才的高科技化及汽车维修电脑管理的高科技化等。随着汽车维修网络技术的发展,随时可以在网上获得维修资料、诊断数据、电路图和修理流程等,缩小了不同规模维修企业在获取技术信息方面的差异。

上一篇:功能性训练的促进作用下一篇:公立医院财务分析公式